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家长历史故事

家长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25 18:41:12

1. 有什么关于封建家长制的历史故事

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中将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构成分为氏族、胞族、部版落、部落联盟权,最后形成民族和国家。而家长制最早就渊源于原始社会中的父系氏族。中国古代家长制的产生及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夏商周时期)、初始阶段(春秋战国时.866年9月25日出生在Kentucky州的Lexington。在Kentucky放立摩尔根学院接受教育。他在Johns Hopkins学院研究胚胎学,并获得博士。

2. 历史上有关父母与子女离别的故事

岳飞参军前,与母亲跪别,岳母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版恨,保家杀敌。权
徐客霞少时不愿外出游历,因为母亲年龄偏大,要在家尽孝。一天,徐母不让其进门,告诫他要做翱翔的苍鹰,不坐篱笆下的小鸡,并且不与他见面,徐遂外游,成伟大的旅行家。
孟子想去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光阴荏苒,悠忽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可惜就在儿子扬眉吐气的时候,孟母却一瞑不视,在归葬故乡——马鞍山时,过去的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极尽哀思。

3.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简短故事

画荻教子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回很出色,在文答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4. 了解家长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简要记录

指鹿为马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指着鹿,故意说是马。专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属非。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人物:赵高,秦二世
补充:
注:楼上所说的胡亥,即秦二世。

5. 关于父母严格要求孩子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甘祖昌对子女严格要求的故事可以编成一本书,这里仅选择几个鲜为人知的事例,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艰苦奋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儿子锦荣在家里做篾工,听说父亲当了新疆军区后勤部长。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新疆,希望找个轻松的工作。不料父亲对他说:“你20多岁了,读书超过了年龄,现在工厂需要锻工,你去学打铁吧。”甘锦荣在新疆打了半年铁,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体吃不消,向父亲诉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锦荣不满意,写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来信,立刻回信说:我们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应该带头艰苦奋斗,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后来锦荣随父回乡务农,又多次提出要父亲出钱给他盖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说:“我不能把国家给我的工资给子女享受。再说,我们现住的房子先后五次被敌人放火烧过,是乡亲们冒生命危险抢救下来的,留下它做传统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乡务农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带孩子们背着粪筐到野外捡粪。为了适应南方人种水稻的习惯,甘祖昌要孩子们打赤脚下地。孩子们从小没打过赤脚,过了两天,健荣脚上就打出了十多个水泡,十分疼痛,不愿再干了。父亲教育他说:“只有不怕吃苦,坚持锻炼,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坚持下,孩子们终于很快适应了环境,以后个个养成了自觉劳动的好习惯。

甘祖昌的小女儿公荣有一次穿了一双鞋帮破了的鞋子上学,有同学开玩笑说:“将军的女儿还穿这样的鞋?”公荣听了脸红,回家把鞋扔到墙脚。甘祖昌见了,把鞋子捡起,戴上老花镜,一针针把鞋子补好。他对公荣说:“我在你这样的年纪给老板挑脚,每天来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脚。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呵。”以后甘祖昌给每个孩子发了个针线包,衣服破了,自己动手缝补。

范仲淹:
宋代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就是精神传子的典范。人们都很熟悉,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是家喻户晓。可人们不一定知道,他还是一位精神传子的好父亲。范仲淹在孩子面前常常讲述他小时候的故事:“家里贫穷,十几岁才上学读书。为了读书,他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每天熬一锅粥,冷了凝成粥冻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每餐就用几条咸菜下粥,终经刻苦学习。”把刻苦精神传递给孩子。做官以后,牢记穷苦百姓,以“先忧天下”为座右铭。有一次,二儿子范纯仁结婚前,提出购置一些上等的物品,想把婚事办得排场一些,便列出一张清单征求父亲的意见。范仲淹看后皱起了眉头,然后摇摇头说:“这太过份了,哪能这么铺张!”说完见儿子低头不语,不像平时那样乐意地听取自己的意见,便又亲切地说:“孩子,我不是舍不得花钱,我也知道是亲家那边想风光一下,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范家的家风,不能忘记先忧天下的信条啊!”一席话,听得儿子点头称是,忙把清单改了又改,最后只办了一个简朴大方的婚礼,并将积攒的俸禄拿来周济贫困亲友、部下和老百姓。受到人们的称赞。范仲淹就以自己良好的个性品德为榜样,大展孩子可塑性,爆发孩子的敬仰及模仿。

6. 中国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动人故事

1、卧冰求鲤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3、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5、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7. 家长对孩子讲的历史故事会怎样评价

讲故事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回达能力的发展,答这些是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用的。孩子通过父母讲的故事去感知和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呵护孩子的阅读兴趣。

当孩子缠着父母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父母不要不书本丢给孩子,听说读写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过程。好的阅读习惯是从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开始的。父母给孩子讲完故事以后,不妨告诉孩子故事是在哪一本书里看的,激发孩子自己阅读的兴趣。

8. 历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版本权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一定要20字的话,只能用古文了: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9. 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历史典故

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10.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1、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今河南沁阳人)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

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2、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10)家长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旧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须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辨证的历史的分析。其中确实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内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几乎都具有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具有它永恒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与精华所在。我们读《二十四孝故事》,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们也许并非看重形式,让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界还有“孝”之一字!

阅读全文

与家长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