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海湖畔是怎样的传奇故事
沿着环青海湖的公路行走,就会在海北州海晏县县城附近的公路边看到一个个土堆。据历史文化学家谢佐教授描述,这些土堆是汉代的西海郡古城遗址,是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时所建。那么,为什么王莽要在青海湖地区建立城池呢?这又引出了一段古老的故事。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王莽篡权。他成为汉代的最高统治者后,认为国家有东海、南海、北海,唯独缺少一个西海,于是就把青海湖从羌人手里买了过来,并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西海郡。西海郡城建立以后,王莽就认为这已经是四海归一,天下一统归他所有了。不幸的是,王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公元23年,短暂的王莽政权落败后,羌人又重新回到了故地——青海湖。汉人在匆匆离开时,只留下了一座空旷的古城。
据谢教授介绍,西海郡古城建于公元4年,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古城的遗址。由于只剩下三个城角,当地老百姓就把它叫做三角城。现在古城边的海晏县城就叫三角城镇。今天,在西海郡遗址中,人们还能拣到汉瓦的残片。在这一片片残瓦中,人们仿佛可以看到汉代的文明和那段盛衰兴替。
就在中原大地上战火连绵的时候,古羌人却在青海湖边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们载歌载舞,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然而,不幸却没有放过他们。公元320年,一个叫吐谷浑的鲜卑人带领他的族人闯入了青海湖地区,又一次打破了青海湖的宁静。
吐谷浑本是鲜卑人,原名慕容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部的首领。他带领族人从现在东北的辽宁一路远行,想要找到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当他们来到青海湖畔时,为这里迷人的景象所震撼,于是决定留下来,并建立了国家。从此,他们的部族为了生存和土地与羌人展开了多年的争战,最终建立了吐谷浑国。第一任国王叶延,在伏俟城建立了都城。
170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还能在伏俟城看到吐谷浑国的古城遗迹。伏俟城位于青海湖的西面,距青海湖二十多公里。伏俟城中清晰可见当年的国都遗址。古城遗址今天看来依然规模宏大。它东西长22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高十余米,宽17米,城内有棋盘式的道路相互贯通,这让整个古城显得沧桑壮阔。
吐谷浑立国近350年。吐谷浑的族人与羌人的一部分融合,共同开发着青海高原,对青海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羌族的另一支,则吹着悠悠的羌笛,退居到了青海湖西南的大山深处。
羌人后来慢慢被其他民族所同化,青海湖周围地区开始进入多民族聚居的时代。藏民族,继古羌人之后,也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书写着传奇。
❷ 青海省的名人有哪些
青海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报道进士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月21日08:42 青海新闻网 严宜是清朝时期青海历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进士。在仕途中,面对盐政衙门贪污成风的现状,他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了一世英名。 褚裕仁,字伯敦。他不仅通经学,而且精书法,行文有大家风范。 杨兴霖考取进士后前往四川彰明县任知县,其间“课农桑、兴学校”。他离职后,“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数千里为遥。” 云蔚桐在安徽地区负责军务,兢兢业业,最后积劳成疾,年仅二十九岁的他最后病逝在军中。 据《青海省志·人物志》收录人物的分布状况来看,青海历史上文化名人的地理分布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每一个地方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相对集中出现,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要经历生长、成熟、衰落的周期。 例如,从历史上看,在南凉政权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乐都地区大量涌现出不少文治武功方面的人才;但到了元明清时期,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地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前清时期,严宜、褚裕仁、杨兴霖、云蔚相、晃炳等14名文进士均出自西宁、湟中等地。这一时期,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了西宁地区。 ●严宜:克己奉公传美名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考证,严宜当年生活在今天西宁市城北区寺台子一带,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考取了举人。获得这一功名后,他依然孜孜以求。7年后,他千里迢迢赴京赶考,终于殿试成功,考取进士功名。 严宜在云贵一带任知县、知州多年。后来调入盐运,掌管长卢盐区蓟水分司的盐运事务。长卢盐区管辖着自山海关至黄骅县的各盐场,而蓟水分司的盐运河道,从天津蓟县到北塘入渤海,全长300公里。那时盐政衙门贪污成风,可严宜坚决不受贿。后来案发,只有他一人没有涉入案中。严宜的廉洁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当记者翻阅《西宁府续志》中有关严宜的相关记载时,发现了一些他的逸事。他不仅清正廉明,而且在为官路上还富有传奇色彩。 严宜任桐梓县知县时,看到山贼梁之贤聚集数百人,依据河水之险,时常抢夺附近的居民。于是,他带领众人,攻破山贼的老窝,擒获了梁之贤,将他们绳之以法。由于这一事件,严宜被调往贵筑县任知县。后来,有一些毛贼,从云南地区进入了贵州境内,藏在山中,打家劫舍。严宜知晓后,召集周边村民,带领官兵出其不意,将那些毛贼团团围住,切断他们的水源和粮食。时间不长,毛贼们只好束手就擒。从此以后,这一带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被人称为与著名理学家陆陇其齐名的严宜,对程朱理学很有研究,并且有很多著述。但是,他的诗作大部分都遗失了。他现存的诗作多属于赠答为内容,形式上多为七律和五古。严宜的诗歌笔调灵动,多有精练深沉的警句。 ●褚裕仁:通经学,精书法 褚裕仁,字伯敦,嘉庆庚辰进士。他不仅通经学,而且精书法,行文有大家风范。他在上学期间,聪明伶俐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他的老师因此非常喜欢他,对他的才能赞叹有加,常常让他和自己一起阅览试卷。后来,褚裕仁随同康公离开青海来到了北京,居住了好多年。在京城,褚裕仁接触到了许多文人,受到了文化氛围的熏陶,学问长进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褚裕仁刻苦努力,常常是不分昼夜地读书,对于不懂的,就及时请教别人。付出总有回报,这位青海人在异乡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 褚裕仁每到一地任职,都非常注重当地的文化教育。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张载,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陕西眉县横渠镇张子祠,书院是张载读书讲学著书立说的地方。清顺治二年,张氏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张文运之子,张承胤时为张子祠奉祀官,他与凤翔张子后裔修建张子茔墓,并兴建石门、石马、石碑坊。对墓地绿化扩大,当年完工,并请在朝监察御史李大年为石门提写了“宋代儒尊”四个大字。道光三年,褚裕仁上任后来横渠拜谒张子祠,“见其堂宇倾危,遗像剥落,墙垣颓废无存,不重修不知为祠矣。”于是,褚裕仁带头捐银,购买建筑材料,三个多月后工程竣工,并把围墙扩大。秋天完工后,褚裕仁撰文立碑,并为书院门庭悬挂“张横渠先生讲学处”横匾。 褚裕仁一生好学上进,据《西宁府续志》记载,他直到离开仕途,依然“与门人讲和行并进之学”。 ●群星璀璨耀河湟 杨兴霖,字雨臣。根据《西宁府续志》中有关文字的记载,他是一位极其孝顺的人。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坟前建起了一个小房子,“庐墓三年”。一时间,被当地人传为佳话,成为了孝顺的典范。 杨兴霖是道光辛丑联捷进士,他在四川彰明县任知县期间,“课农桑、兴学校”,重视当地的农业建设和文化教育。在他离职后,当地人泪眼送别,相送数千里,还对他依依不舍。“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数千里为遥。” 回到青海后,杨兴霖成为了湟中书院的主讲。他“启迪后进,不遗余力”。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大批青海人考取功名,为青海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影响了当时众多的文人。 云蔚桐,字雨人,原名汝霖。他天生聪慧,对于看过的经史子集过目不忘,并且能够背诵,让周围的人都很惊奇。 在这种天赋下,咸丰年间他考取进士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三年后,云蔚桐被调到安徽地区负责军务。在任期间,云蔚桐带着青海人的质朴,兢兢业业,最后积劳成疾,二十九岁的他病逝在军中。 青海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冲撞、融合、升华而形成的,既有历史的多变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地理单元的多面性。晁炳、李长芳、葛浑元、赵星瑜、张琦、刘耀生、张明遵等文人,来自青海的不同地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组成了辉煌灿烂的青海文化,为青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者:祁万强)
❸ 青海省境内的倒淌河有什么历史传说故事呢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因为我国整体地势为西部高,东部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东而流。所以,反过来自西向东而流的河流就显得那么独特,有个性。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比较有名的一条相对而言为逆流的河流,名字就叫做倒淌河。听着这名字就知道这条河流的独特性,因为这样,还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的。
倒淌河虽然温柔,但是它两岸地区可不温柔,还极其任性。至于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倒淌河两岸气候多变,时晴时雨,时冷时热的,有着很大的落差。怎么样,你准备好来看这条神秘的倒淌河了吗?
❹ 青海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文章列表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格尔内木胡杨林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容胜]察尔汗盐湖景观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文风景绮丽多姿的文成公主庙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气势恢宏的佑宁寺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仙米原始森林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柳湾墓地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热水吐蕃墓葬遗址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诺木洪文化遗址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龙羊峡水电站 佚名 04-27
[青海名胜古迹 风景名胜]隆务寺 佚名 04-27
❺ 青海湖的传说是什么
关于青海湖还有这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途中,公主思念起家乡,拿出日月宝镜,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泪如泉涌。但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的和亲使命,便毅然将日月宝镜投出马车外,之后宝镜化成了青海湖,流淌至今。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实际上,青海湖是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的。青海湖在距今20~200万年前的形成初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并与黄河水系相通。当时这一地区的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泻入黄河,形成了一个外流湖。到了距今约13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新的地质构造逐渐形成,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由此便形成了尕海、耳海,后又随着地质结构的不断变化,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由于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变成了闭塞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青海湖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所以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青海湖是一处富有神奇色彩的游览地,也是一个吸引了众多学者专家关注的宝湖。我国曾对青海湖进行了多次综合考察,发现青海湖里蕴藏着丰富的可利用矿产资源。同时,青海湖还是一个天然的鱼库,这里鱼类丰富,尤以湟鱼最负盛名。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人类活动加剧、盲目开荒等自然影响和人为破坏,致使注入青海湖的河流水源大量减少,青海湖水位正以每年12.1厘米的速度下降。在2000年,更是下降了21厘米。这也就意味着,青海湖中的水正以每年4亿多立方米的速度在流失。这样的变化也使得青海湖正由一个单一的高大湖泊逐渐分裂成“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青海湖
❻ 青海春节习俗,起源,传说.
起源: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另一个是祖先信仰。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传说: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习俗:
1、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2、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6)青海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春节节令食品:
1、年糕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2、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❼ 青藏高原青海湖的历史传说有哪些
研究资料表明5000年前青海湖地区还有阔叶林成片,气候温暖,“三皇”故里就在其版不远的地方,伏羲氏族留下了权雷泽雷神图刻石,对比“山海经”记载雷泽就是青海湖,雷神就住在这里,华胥在湖边游玩时踩到雷神的脚印怀孕生下了伏羲大帝故事就发生在青海湖畔。
❽ 有关青海湖形成的神话故事
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专够照出家乡属景象的日月宝镜。途中,公主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
她泪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决然的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青海湖的构造断陷湖,湖盆边缘多以断裂与周围山相接。距今20~200万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
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
❾ 青海有哪些名人
青海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报道进士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1日08:42 青海新闻网
严宜是清朝时期青海历史上第一位考取功名的进士。在仕途中,面对盐政衙门贪污成风的现状,他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留下了一世英名。
褚裕仁,字伯敦。他不仅通经学,而且精书法,行文有大家风范。
杨兴霖考取进士后前往四川彰明县任知县,其间“课农桑、兴学校”。他离职后,“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数千里为遥。”
云蔚桐在安徽地区负责军务,兢兢业业,最后积劳成疾,年仅二十九岁的他最后病逝在军中。
据《青海省志·人物志》收录人物的分布状况来看,青海历史上文化名人的地理分布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每一个地方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相对集中出现,都有它自己的特点,都要经历生长、成熟、衰落的周期。
例如,从历史上看,在南凉政权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海乐都地区大量涌现出不少文治武功方面的人才;但到了元明清时期,西宁、湟中、大通、互助等地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前清时期,严宜、褚裕仁、杨兴霖、云蔚相、晃炳等14名文进士均出自西宁、湟中等地。这一时期,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了西宁地区。
●严宜:克己奉公传美名
据我省地方史学者李逢春先生考证,严宜当年生活在今天西宁市城北区寺台子一带,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考取了举人。获得这一功名后,他依然孜孜以求。7年后,他千里迢迢赴京赶考,终于殿试成功,考取进士功名。
严宜在云贵一带任知县、知州多年。后来调入盐运,掌管长卢盐区蓟水分司的盐运事务。长卢盐区管辖着自山海关至黄骅县的各盐场,而蓟水分司的盐运河道,从天津蓟县到北塘入渤海,全长300公里。那时盐政衙门贪污成风,可严宜坚决不受贿。后来案发,只有他一人没有涉入案中。严宜的廉洁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当记者翻阅《西宁府续志》中有关严宜的相关记载时,发现了一些他的逸事。他不仅清正廉明,而且在为官路上还富有传奇色彩。
严宜任桐梓县知县时,看到山贼梁之贤聚集数百人,依据河水之险,时常抢夺附近的居民。于是,他带领众人,攻破山贼的老窝,擒获了梁之贤,将他们绳之以法。由于这一事件,严宜被调往贵筑县任知县。后来,有一些毛贼,从云南地区进入了贵州境内,藏在山中,打家劫舍。严宜知晓后,召集周边村民,带领官兵出其不意,将那些毛贼团团围住,切断他们的水源和粮食。时间不长,毛贼们只好束手就擒。从此以后,这一带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被人称为与著名理学家陆陇其齐名的严宜,对程朱理学很有研究,并且有很多著述。但是,他的诗作大部分都遗失了。他现存的诗作多属于赠答为内容,形式上多为七律和五古。严宜的诗歌笔调灵动,多有精练深沉的警句。
●褚裕仁:通经学,精书法
褚裕仁,字伯敦,嘉庆庚辰进士。他不仅通经学,而且精书法,行文有大家风范。他在上学期间,聪明伶俐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他的老师因此非常喜欢他,对他的才能赞叹有加,常常让他和自己一起阅览试卷。后来,褚裕仁随同康公离开青海来到了北京,居住了好多年。在京城,褚裕仁接触到了许多文人,受到了文化氛围的熏陶,学问长进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褚裕仁刻苦努力,常常是不分昼夜地读书,对于不懂的,就及时请教别人。付出总有回报,这位青海人在异乡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价值。
褚裕仁每到一地任职,都非常注重当地的文化教育。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张载,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陕西眉县横渠镇张子祠,书院是张载读书讲学著书立说的地方。清顺治二年,张氏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张文运之子,张承胤时为张子祠奉祀官,他与凤翔张子后裔修建张子茔墓,并兴建石门、石马、石碑坊。对墓地绿化扩大,当年完工,并请在朝监察御史李大年为石门提写了“宋代儒尊”四个大字。道光三年,褚裕仁上任后来横渠拜谒张子祠,“见其堂宇倾危,遗像剥落,墙垣颓废无存,不重修不知为祠矣。”于是,褚裕仁带头捐银,购买建筑材料,三个多月后工程竣工,并把围墙扩大。秋天完工后,褚裕仁撰文立碑,并为书院门庭悬挂“张横渠先生讲学处”横匾。
褚裕仁一生好学上进,据《西宁府续志》记载,他直到离开仕途,依然“与门人讲和行并进之学”。
●群星璀璨耀河湟
杨兴霖,字雨臣。根据《西宁府续志》中有关文字的记载,他是一位极其孝顺的人。父亲去世后,他在父亲坟前建起了一个小房子,“庐墓三年”。一时间,被当地人传为佳话,成为了孝顺的典范。
杨兴霖是道光辛丑联捷进士,他在四川彰明县任知县期间,“课农桑、兴学校”,重视当地的农业建设和文化教育。在他离职后,当地人泪眼送别,相送数千里,还对他依依不舍。“邑人感激泣送,不以数千里为遥。”
回到青海后,杨兴霖成为了湟中书院的主讲。他“启迪后进,不遗余力”。在他的辛勤培育下,一大批青海人考取功名,为青海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影响了当时众多的文人。
云蔚桐,字雨人,原名汝霖。他天生聪慧,对于看过的经史子集过目不忘,并且能够背诵,让周围的人都很惊奇。
在这种天赋下,咸丰年间他考取进士功名,被授予内阁中书。三年后,云蔚桐被调到安徽地区负责军务。在任期间,云蔚桐带着青海人的质朴,兢兢业业,最后积劳成疾,二十九岁的他病逝在军中。
青海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冲撞、融合、升华而形成的,既有历史的多变性,又有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地理单元的多面性。晁炳、李长芳、葛浑元、赵星瑜、张琦、刘耀生、张明遵等文人,来自青海的不同地区,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组成了辉煌灿烂的青海文化,为青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者:祁万强)
❿ 青海境内的神话故事
据《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居。昆仑山脉位于今新疆、西藏、青海境内。然而中原民族知世有昆仑,实是战国之后的西部地理概念,说西王母居昆仑,不及旁论,仅一理便可明了是后人所指的地方。因为西王母是汉民族广泛崇敬的先人,而今昆仑山下是少数民族地域,少数民族中并不见对西王母有特别崇拜心理。这说明西王母并非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先人,亦说明古西王母部族很早就融入了中原民族,今已不独存在,否则西王母传说就不会存在于汉文化中,而是应存在于今昆仑山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
昆仑有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地域扩大之后,西王母作为中国西方的神灵,按其居西的方位,在中国西部万山之最的昆仑山应有其庙堂。此情即如西王母在中国东部的泰山亦有庙堂一理,是西王母文化传播的结果,按照上言所确定的中国西部界线,以及前文对西王母古部族的归属,作为古戎族的祖先来研究,西王母古部族的生息地只能在泾、渭、洛三河中上游地域,其祖庙也应在这一地域。
从泾川回山王母宫遗存的建筑内容资料来看,不似其他地方一庙、一池这样简单的遗存,而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泾川回山王母宫无论从所处的古西部地理位置、遗存及多种古籍的记载、当地民俗信仰都与西王母息息相关,确认为是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的祖庙所在。由于战国时期后,泾川回山周围的广大地域已成为中国内地,再言是西部外域,已与当时历史不符,且失去了神灵的无限神秘感,加之西王母古部族早已不存在,所以,战国之后的文人在整理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时记在了昆仑山,实为西王母文化西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