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不知名的小人物,那些小人物,有的连姓谁名谁都没有记载下来。但是在机缘巧合之下,那些小人物竟然不经意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其实这也是赶上巧劲了,那么都有哪些小人物改变了历史走向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你熟知的那些故事呢?
正是夏无且这么一个小人物的一个小小动作,竟然使得荆轲刺杀秦王失败,自此历史被改写。倘若如果秦王真的被刺杀了,那么秦朝也就不会被建立。要知道秦朝可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它的意义可是非凡的。但是如果没有夏无且呢?那么秦王嬴政被刺杀了,秦朝也就不会被建立。
Ⅱ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曾经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有一句话说的好,“蜉蝣撼大树”,意思就是说很小的东西都能撼动一颗参天大树。而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出现。看似很小第一个人,结果却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其中,昭君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然了,也正是因为这位画师,没有将昭君的美貌画出来,否则昭君肯定是要被献给汉元帝的。而反之,因为自己的私心,将昭君的画像画丑了之后,让昭君有出使了匈奴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匈奴的发展,为匈奴和汉朝贡献了所有,缔结了情谊,奉献出了一生。
而昭君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一个别人都不愿意去的机会,奋勇的站了出来,然后从一个小小的宫女,变成了历史千年万人传颂的大人物。
Ⅲ 历史上有姓连的名人嘛
一 姓氏起源
1 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2 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3 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二 迁徙分布 连姓望族居住于上党(即今天的山西长治)。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上党郡:秦代置郡,所在地为今天的山西沁水以东的地区。《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有记载,连氏望出上党郡。
【堂号】 清冻堂:宋朝的时候,连庶、连痒兄弟两人齐名。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痒对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彻,象冰一样透明,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清冻堂也有称为双贤堂。
四 历史名人
1 连舜宾:字辅之。宋朝应山人。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举没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财产很多都用来救济当地的老百姓。别的时间他就用来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痒。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当了县令。两个儿子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人民对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
2,连盛:字文昌,进士,河北永年人,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3,连矿:字佰金,号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间进士选翰林院,曾任户部主事、山西道监察御史、敕命进阶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参政、湖广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总督漕运兼总河加户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声显赫。
4, 连阔如:原名华连寿,号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时候拜李杰恩学评书,曾参加过北平市的曲艺工会。民国22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并开展广告业务。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朝鲜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5,连横,是江都(福建)连氏的第十世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过台湾,在台南宁南坊兵马营一带安居乐业,后代枝繁叶茂,名人辈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称连横家族。生于1878年的连横,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大陆诗草》等著作。其中,《台湾通史》一书以大量的史实,记载了大陆、台湾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台湾的历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连横的夫人在后序中说:“台自开辟以来,三百余载,无人能为此书。”章太炎读《台湾通史》后称赞连横“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台湾词典》则从语言方面论证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关系,提出台湾“语言多沿漳泉。”在连横的一生中,始终对故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五次返回祖国大陆求学、工作、旅游。1933年,连横移居上海,后来病逝于沪。
6,连战,连横之孙。于1936年出生于祖国大陆,1945年随父返台,后步入政界。现为中国国民党主席。
但中国姓连的不多。
Ⅳ 姓连名人有那些啊
连舜宾:字辅之。宋朝应山人。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举没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财产很多都用来救济当地的老百姓。别的时间他就用来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痒。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当了县令。两个儿子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人民对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
连南夫(1085~1143年),字鹏举,应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徽猷阁侍制,擢显谟阁学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书衔、兼太平洲广德军制置使,知信州、泉州,进宝文阁学士、知广州、迁广东经略安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因得罪权相秦桧,被谪知泉州,后隐于龙溪县十一都秀山(今龙海市榜山镇翠林村西)之麓,绍兴十三年(1143年)卒,谥忠肃,赠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于秀山,后人因此把南夫隐居处称“连厝”,把葬地称“连山”、“尚书尖”、“尚书峰”,把连南夫的后裔称“连山氏”。
连阔如:原名华连寿,号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时候拜李杰恩学评书,曾参加过北平市的曲艺工会。民国22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并开展广告业务。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朝鲜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连横:是江都(福建)连氏的第十世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渡海过台湾,在台南宁南坊兵马营一带安居乐业,后代枝繁叶茂,名人辈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堪称连横家族。生于1878年的连横,著有《台湾通史》、《台湾语典》、《台湾诗乘》、《大陆诗草》等著作。其中,《台湾通史》一书以大量的史实,记载了大陆、台湾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台湾的历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连横的夫人在后序中说:“台自开辟以来,三百余载,无人能为此书。”章太炎读《台湾通史》后称赞连横“此英雄有怀抱之士也。”《台湾词典》则从语言方面论证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关系,提出台湾“语言多沿漳泉。”在连横的一生中,始终对故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五次返回祖国大陆求学、工作、旅游。1933年,连横移居上海,后来病逝于沪。
连战:连横之孙。于1936年出生于祖国大陆,1945年随父返台,后步入政界。现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连瀛洲:连瀛洲1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辍学到香港的小杂货店当学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与友人创立华兴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兼船务代理,事业稳步发展。1949年连瀛洲与数名马来西亚华商成立华联银行,进入金融业,2001年华联银行与大华银行合并,跻身新加坡第一大银行,大华银行集团。
连金锤:连金锤幼时随父从德化县远渡南洋(现今的马来西亚),后居住于此地,与几名同乡齐种植黄梨维生。他有7子5女,17孙9男8女。现今其子居住各个地方,有: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与雪兰莪州。
Ⅳ 连姓的名人
连静雯,台湾女演员。
连雅堂,台湾历史学家,《台湾通史》作者。
连战内,前中华民国容副总统、及国民党荣誉主席。
连阔如,著名说书人。
连胜文,连战之子,国民党中常委。
连称,连姓始祖,春秋早期齐国大夫,食邑上党。《左传》记载:“襄公使称与管至父戍蔡丘,瓜时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遂作乱,弑襄公。”
Ⅵ 孙氏的历史人物有
一 ; 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二 ; 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
三 ; 齐国卿士书(敬仲的五世孙,字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到乐安,赐姓孙氏。
家族名人
兵圣,是春秋末期军事家,齐国人,著兵法「十三章」。孙子被推崇为兵法的鼻祖,「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
孙权 (182-252)
孙中山 (1866-1925)字逸仙,别号中山樵,世称中山先生,广东香山县人。清末,因见国势日衰,民族危亡,乃唤起同志,共组兴中会,为革命救国的团体;后递改为中国国民党,被推为总理。致力革命数十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终於辛亥一役,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改国体为民主共和。手创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手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为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民国十四年逝世於北京,二十九年国民政府颁令,尊为中华民国国父。
地望分布:山东乐安郡
孙姓起源参考之二:富阳孙姓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姓。在北宋初年编撰的《百家姓》里,赵钱孙李,孙姓排在第三位。孙姓是一个姓源较多的姓氏,仅《新唐书·宰相世系》即记有“出自姬姓”、“出自芈姓”和“出自妫姓”三支。
春秋时,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生了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武仲为纪念祖父惠孙,以“孙”字为姓氏。
楚国令尹孙叔敖,字孙叔,他是楚国著名贤臣,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形成了又一支孙氏。
另外一支孙姓的来源是出自齐国的田完之后。
原浙江省富阳市市志办主任、副研究员王文治说:“公元前123年,那时候,一个田姓,名叫田书, 他任齐国大夫,因讨伐当时一个诸候国有功,那么,齐景公赐他一个姓,姓孙。所以,孙姓是从公元前123年开始,到现在2000年,就是2123年历史。 从孙书到孙权为止,一共出现了29世,也就是29代。孙权以后,到现在为57代,加上孙权以前的代系,一共为84到86代之间。”
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阳市,这里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故里,也是孙氏后裔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孙姓作为富阳市的大姓氏,主要分布于龙门、王洲五保、化竹、孙家溪等四十多个自然村中。
古镇龙门,是富阳市最大的自然村。全村2000多户,6000多人,90%以上是孙姓村民,是孙权后裔的聚居地。孙氏家族成员,世系辈份清楚,按各自的派系厅堂聚族而居。自北宋年代起,孙权的后裔们就开始定居在这里,到现在已有1050多年了。
孙权51世后裔孙北强说:“ 从北宋年代第一世祖定居龙门起,到现在已经繁衍成39世,6000多人口,下面已经分成七个房,七个房有三个房已经迁到兰溪、诸暨,四个房定居在龙门。那么现在村子里辈份最大的是孙权的49世,那么孙权的最晚的一代是58世。所以,现在是十代同村,四房同居。”
孙权,字仲谋,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他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后来又在吴蜀之战中,击败刘备。黄龙元年,即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 建都于南京。
王文治说:“富春孙氏,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吴大帝孙权。孙权他在位52年,称帝24年,他最大的功绩,除了发展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发展以外,还派遣人员开发台湾,派遣大将开发海南,疏通东南亚各国跟中国做生意,以及搞友好往来。”
千百年来,孙氏后裔不断繁衍发展,子孙遍及海内外,并逐渐形成100多个支派。
孙姓在台湾名列第50大姓。据史料记载,台湾的孙姓,主要来自福建泉州,而福建泉州的孙氏又主要来自于浙江富阳。孙氏后裔大多散居在台湾各地。
中国历史上的孙氏名人,可谓是举不胜举。春秋时军事家孙武、孙膑,唐代药王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清朝朴学宗师孙诒让等。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声名远播世界的一代伟人。
孙姓起源参考之三
孙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在台湾排名第四十七。『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孙姓最主要起源有三种。第一种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八个儿子姬叔被封于康,周成王时,被改封到卫,史称卫康叔。卫康叔的第八世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为纪念祖父,就以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姓孙。第二种是出自芈姓,是孙叔敖的后代。孙叔敖名敖,字孙叔,因为他在担任楚国令尹的时候,政绩显著,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有因为楚国祖先季连姓芈,所以说孙姓出自芈姓。第三种是出自妫姓,是齐国田完之后。田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因为避难而到齐国,他的儿子田书,因为作战有功,被齐景公赐姓为孙,因为陈姓出自妫姓,所以这支孙姓也出自妫姓。 发展和演变:孙书的孙子孙武,因为齐国发生内乱,逃到吴国,并做了将军,他的后代因此而成为大族。到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孙权,于二二二年在江东建业建立吴国,是孙姓的影响达到顶峰。到唐代,孙姓又两次向福建移民,明朝时进入广东。孙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太原,乐安,东莞,吴郡,富阳,清河,洛阳,涉郡,清州,昌黎等。
Ⅶ “连”氏起源,有那些名人
连氏起源:
关于连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远古颛顼高辛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从官职而得来。出自春秋时期的芈姓。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连姓望族居住于上党(即今天的山西长治)。
聚集地:
迁徙分布
大大鼎鼎名的“连裕堂”,在台湾岛上无人不知。说也难怪,因为,连氏家族目前是台湾的第五十四个大姓,连姓人遍及全台湾省的每一个县市。怎能不为人知晓呢?“连雅堂”,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连雅堂先生,即连横,他是台南人,擅诗文,通史学,还富有民族思想。他所著的《台湾通史》、《台湾诗乘》迄今仍被台湾省列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台湾的连氏,数台北一地最多,次是台南,再就是苗栗。福建安溪人连良,是大陆连氏迁台的开基始祖。他于清康熙年间,最先移台,入居今台北县淡水镇水确里,开基立业。
郡望堂号
清冻堂:宋朝的时候,连庶、连痒兄弟两人齐名。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痒对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彻,象冰一样透明,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清冻堂也有称为双贤堂。
历史名人:
连舜宾:字辅之。宋朝应山人。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举没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财产很多都用来救济当地的老百姓。别的时间他就用来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痒。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当了县令。两个儿子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人民对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
连阔如:原名华连寿,号仲三。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的时候拜李杰恩学评书,曾参加过北平市的曲艺工会。民国22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并开展广告业务。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朝鲜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1971年逝世。
连战: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 字永平,台湾台南人,祖籍福建漳州,1936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其祖父连横为晚清民初一代大儒,早年加入同盟会,著有《台湾通史》。连战之名就是得于祖父遗言:“中、日必将一战,若生男则名连战,寓有自强不息、克敌致胜之意义,有复兴故国、重整家园、光明希望之象征。”其父连震东历任国民党党政要职,曾任台湾省“建设厅长”、台湾当局“内政部长”等职。
Ⅷ 清朝顺治帝后宫嫔妃中有个叫赫舍里清如的吗
赫舍里清如实际上是虚构的人物,历史上查无此人
书的情节
姓:赫舍里
名:清如(《西洲曲》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称呼:宛卿(福临专用) 如儿(阿玛,额娘,水吟,拉卓,太后用) 娘娘、主子(奴才们用) 如诗(宋陵专用) 小姐(子衿子佩专用) 姨娘、额娘(玄烨专用)
民族:满族 正黄旗
年龄:初登场16岁(顺治十三年),自尽时21岁(顺治十八年)
身份:被销毁档案的顺治帝宛贵妃,首辅索尼独生爱女,康熙帝养母,孝诚仁皇后姑姑
家庭成员:娘家——父亲 赫舍里索尼 母亲 章佳氏
大哥:赫舍里噶布拉
二哥:赫舍里索额图 二嫂:钮钴禄漫雪
侄女:赫舍里芳儿(孝诚仁皇后) 侄子:赫舍里定风
婆家——丈夫 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 养子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婆婆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太后) 公公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
姐妹:容淑贵嫔瓜尔佳水吟 洛惠妃钮钴禄月凌
仇人:淳嫔乌雅日夕 皇考贞妃董鄂香浔
情敌:端敬皇后董鄂香澜 静妃博尔济吉特拉蕾
爱慕者: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扬州首富宋陵 科尔沁王子博尔济吉特拉卓
居处:(入宫前)相府
(入宫后)钟粹宫——重华宫碧琳馆——延禧宫正殿——扬州宋府——延禧宫正殿——冷宫
经历:相府小姐(顺治十三年以前,0~16岁)
秀女(顺治十三年八月,16岁)
如答应(顺治十三年八月~十四年三月,17岁)
如贵人(顺治十四年三月~十四年九月,17岁)
如答应且禁足(顺治十四年九月~十五年三月,18岁)
宛嫔(顺治十五年三月~十五年八月,18岁)
宛贵嫔(顺治十五年八月~十六年三月,19岁)
宛妃(顺治十六年三月~十七年四月,20岁)
宛贵妃(顺治十七年四月~十七年十一月,20岁)
罪妃(顺治十七年十一月~十八年正月初六,21岁)
才艺:弹琴 吟唱 双手书法 佛理 绘画(泼墨荷花) 诗词
Ⅸ 涂姓的历史名人
望隆三妙;学邃六爻:上联典指明朝涂瑞,字邦祥,广东番禺人。弘治年间,在朝曾赢得“翰林三妙”之誉。所谓三妙,乃才学、书法及仪表也。下联典引《中国人名大辞典》:“涂溍生,宋宜黄人,字自昭,邃于易学(精通《易经》六爻算卦之学)。三上春官不弟。授山长。有《四书断疑》、《易义矜式》行世。”
十州世弟;五桂家风:上联典指北宋·涂僓生九子皆任知州,女婿妙宝任抚州饶知州,世传“十州弟”。北宋·涂济生五子俱登进士,时曰“五桂堂”。
涂山启源;滁水流芳:全联典指涂氏的得姓源流。
爵封侯伯;学著易诗:福建省长汀县涂氏宗祠大门联。
乡贤世弟;御史家声:福建省长汀县涂氏宗祠联。
善承先志;裕启后昆: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善裕居”联。善裕居始建于1956年,乃涂善文公出洋在印尼发财后寄钱回来所建。“善”即为纪念涂善文。 翰林三妙品;奕叶四奇才:上联典指明朝番禺人涂瑞,字邦祥,少年时聪颖出众,仪表非凡,很早就以文学出名,尤其擅长书法。成化年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弘治年间升修撰。当时人称“翰林三妙(才学、书法、仪表)”。下联说明朝丰城人涂谦,字恒谦,正统年间进士,景泰年间官山东按察司副使。与他弟弟涂观,两个儿子涂异、涂旦并有才名。奕叶,即奕世,一代接一代。
家声宏五桂;祖德衍千传: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帽峰朝祖庙;银岭映宗祠: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石麓家声远;涂山世泽长:福建省长汀县涂氏宗祠联。 得道而居石室;贮钱以赏廉人:全联典指唐朝涂定辞,有道术,居石室,贮钱五十万,以赏廉者,卒不得一人。可见当时为官者之腐败,致定辞公不愿为官而宁居石室学道。
邦祥翰林三妙;俊生文学独魁:全联典指明朝涂俊生,敦行义而耽文学,与当时文学名人交往甚多,而以俊生文学称魁。 椒洒初浮千顷绿;梅岗时占一枝春: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祖德源流吴西是;宗功衍派在南昌: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文封石麓公侯府;武赐新吴将相家: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氏大祠堂联。“石麓”,地方名,即今江西宜黄。“新吴”,即新吴侯,涂氏始祖涂钦。
支分西蜀奇才四;派衍南昌妙品三: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氏大祠堂联。
系本涂山兴宋士;典修海国昭吴侯:涂氏宗祠“豫章堂”通用联。
裔源禹域家声远;姓肇涂山世泽长: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永昌堂”联。
十州世弟当接踵;五桂家风应弘扬: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永昌堂”联。
家学三贤五进士;世官一宰三尚书: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永昌堂”联。
善建雅居承先志;山房佳构庇后昆: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善裕居”联。“善裕居”右横屋门楣名“善建山房”,惜无对联,礼敦撰此联补之。
梅岭善居承祖德;园中小筑启新猷: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善裕居”联。1998年在“善裕居”右边加建二横屋,名曰“梅园”。 继承扫除恶魔传统;发扬团结进取精神:涂大郎公祖庙联。涂大郎公,元朝时人,江西涂氏系二十一世。公生平刚毅,中正诚信,性格耿直。时乡有邪魅,依草附木,藉社为害,每岁须童男童女祭奠,境内方获安宁,否则万家受害。公思曰:神明正直,主宰一方,血食兹土,宜奠民居而足民食,焉有反为民害,构民仇而享童男童女乎?此必邪魅无疑矣。乃邀姻翁赖八郎公商议曰:欲除此妖害,非**术不能。赖公曰:然!遂与赖八郎公并偕龚六郎,前往茅山(一说骊山)学法。法主熊十四郎见公等来意之诚,乃将法术传授。公等学成返乡,翻社庙坛,伐其社树,投诸流水,民获安宁。至今遗迹尚存。公除此妖害,功德弥彰。后世子孙,恩戴涂、赖二公德泽,尊为神明,乃塑二公神像,立庙供养,每年打醮祭祀,香火鼎盛,代代灵威显赫。明末清初,有广东流寇侵扰县境乡民,二公竟显灵以神兵逐之,时汀洲府清军掌管县事官沈梦鲸,乃奏请准旌表,赠以金字匾,题曰:“笃佑显赫”。
英气快当年,撑天撼地;雄风披奕世,治社除氛:涂大郎公祖庙联。
大禹娶涂山,姻联王室;永嘉移江左,绩著帝廷:福建省长汀县涂坊镇涂氏大祠堂大门联。“永嘉”,纪年号,即西晋怀帝永嘉年间。
椒衍瓜绵,开东南之氏族;才高学博,撰古今之志书:上联典指晋代涂钦公,东晋初因护帝有功敕封新吴侯,镇守豫章,钦公为东南涂氏始祖。下联典指五代后唐·涂廙为刺史,曾撰写《豫章古今志》。
慷慨高怀,雅慕古人风节;祸福明谕,克令黄寇听从:全联典指明朝涂俊生,字友良,广东番禺人。黄寇反,诏许自新,求人贤,无敢应者,俊生毅然请行,至则谕以祸福,贼皆罗拜听命。
永怀先辈,艰辛始创家业;昌启后昆,努力再展宏图: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坑尾村梅树岗涂氏宗祠“永昌堂”联。
金声玉色,廉能垂誉于江洲;雅什风篇,渊源受教于安国:上联典指涂晓,字复明,登唐睿宗景云间进士,任江洲刺史,授中散大夫,廉能可述,有“玉色金声”之誉。下联典指西汉时涂挥,仕汉,初为谏议大夫,与王璜同门友,受《周易》、《毛诗》于孔安国(为孔子十一世孙,西汉古文学大师)。
衍派四奇,自豫溯昌昭远脉;支分五桂,由闽徙粤发自枝:涂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联。
无富色、无贵色、无文章色,方成士品;有书声、有机声、有小儿声,才是人家:此联为涂征自题联。
五桂振家风,山高水长,百代声灵犹赫濯;十州昭世系,瓜绵椒衍,千秋俎豆亦馨香:涂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联。
家学溯渊源,涂水钟灵,共羡三贤五进士;世官膺爵秩,麓山毓秀,曾为五子十知州:涂氏宗祠“五桂堂”通用联。
世系由闽徙粤,迁居石赖,永守十州垂百代;室依龙山米斗,门朝天赐,还期五桂茂千秋: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梅西镇石赖村涂贵宁祖厝正殿联。
祠宇建梅岗,枕那岭,拱帽峰,赫赫规模,守成当思创业;云礽宜树德,和乡邻,睦宗族,煌煌圣训,敬祖即在尊王: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十一世创业开基,鸿图大启,燕翼诒谋,派衍青溪昌厥后;亿万年孔明祀事,豹变南山,鲲腾北海,英豪奋迹绍徽前:广东省大埔县英雅镇英雅坑尾梅树岗涂氏宗祠联。
Ⅹ 历史上姓向的名人有哪些
1、申启贤(?-1839),字子敬,号镜汀,延津南街(今河南新乡)人。清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福建道、江西道监察御史、顺天府尹、仓场侍郎、礼、户、吏部侍郎、山西巡抚等职。曾提出禁烟主张,为中国近代禁烟运动开启先河,他的禁烟义举在黄河故道广为传扬。
2、申佳胤(1602—1644)明末官员,《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讳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号素园,北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人。
崇祯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南京国子监博士、大理寺评事、太仆寺丞等职。甲申之变,佳胤殉国死节,赠太仆寺少卿,谥节愍。入清,褒扬忠烈,赐谥端愍。有《申端愍公诗集》、《申端愍公文集》传世。
3、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4、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京山市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
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责备伍子胥,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一开始不被答应,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史称“哭秦庭”。
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昭王复国后要封赏申包胥,他坚持不受,带一家老小逃进山中隐居。从此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5、申舟(?-前595年),芈姓,文氏 ,名无畏,字子舟,因被封于申,以邑为氏,别为申氏,又被称为文之无畏、毋畏、文无畏。楚文王的后代 ,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出使齐国过宋国境时被宋国杀害,楚遂兴兵伐宋,引发了楚围宋商丘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