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同市的故事从古到今
大同在来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源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这是从网络里面摘录的,“历史沿革”的目录里有详细介绍,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民国。
⑵ 大同抗日战争时期
万人坑来 就在煤峪口矿啊 那是真的自啊 大同烈士陵园现在搬到田村那了 以前在永泰公园那 以前大同展览馆就有抗日这方面的介绍你可去参观一下万人坑楼上说的挺好·而且万人坑不止一个啊·基本上过去的煤矿都有·
抗日的故事?敌后武工队比较出名了吧·电影里的王大队长我还见过了·敌后武工队的王队长和她老婆最后都在都在大同住了·
⑶ 大同的历史故事
http://ke..com/view/5870.htm#5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这是从网络里面摘录的,“历史沿革”的目录里有详细介绍,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民国
⑷ 大同市 历史名人
鲜卑骄子拓跋宏
拓跋宏,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于平城皇宫之内,其父献文帝非常高兴,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之下,自幼聪明,秉性孝谨,四岁时,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岁的献文帝在永安殿暴崩,冯太后于延兴元年(公元471年)辅佐拓跋宏临朝听政。在此期间内,颁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
俸禄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乱,官吏以自筹俸禄为名任意敲诈百姓、鱼肉乡民,故而规定官吏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官吏不得自筹。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置邻长、里长、党长。三长制是为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建立的基层行政组织,有利于中央集权。
均田制——凡十五岁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国家领取耕种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领取露田(荒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子可领取露田二十亩。桑田为私田,也称永业田,死后可以传给子孙。露田不能买卖,死后归还官府。
这些针对当时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对安定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驾崩,拓跋宏开始亲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为了摆脱鲜卑保守势力的影响,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决定迁都洛阳。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历代王朝,也曾多次议论过迁都洛阳,但都因为遭到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被搁置了。因此这次迁都,他决意密而不宣,召集群臣,声称要调集大军南征。于是拓跋宏全副戎装,率领三十万人马从平城出发,渡过黄河,进驻洛阳。有一天,文武百官纷纷跪在马前,叩头谏止南征,有一个鲜卑贵族拓跋休声泪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征,并诉说以前北魏军队南征时,在淮河岸边屡遭惨败,尸体堆积如山的教训。拓跋宏听罢以后,满脸怒容地对群臣说:“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劳而无功。不南征,便迁都。列位爱卿可以表示意见,赞成迁都的站在左边,赞成南征的站在右边。”多少年来,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吓得魂飞魄散,尽管心里不太赞成迁都,但在选择南征和迁都两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轻,选择后者。因此,都不谋而合地站到左边。于是,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计,大军便停驻洛阳,胜地完成迁都夙愿。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贵族穆泰、陆睿阴谋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阳分庭抗礼;大太子拓跋恂在旧势力的怂恿下,密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参加叛乱,但拓践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乱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废,并被赐死。此番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口约有百万,均称“代迁户”。朝廷颁旨规定:“代迁户”一律改为洛阳籍贯,死后要葬在洛阳北邙山。用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朝中禁用鲜卑语,并改鲜卑姓为汉姓,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其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贺楼氏改姓楼、忽忸于氏改姓于、纥奚氏改姓嵇、尉迟氏改姓尉,合称八姓。提倡鲜卑贵族同汉人士族通婚,拓跋宏自己就娶了崔、卢、郑、王四姓的女子做后妃,又为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并把几个公主都嫁给汉族大姓,仅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三位公主。
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使得鲜卑族进一步汉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称为是鲜卑骄子,是个开明君主,在各个民族融合,互学先进经验,推动历史发展方面,做过很大贡献
慧眼皇后娄昭君
娄昭君,北齐代郡平城人(今大同)。赠司徒内干之女,太原王娄昭之姐。
娄昭君慧眼独具,看到在城墙之上服劳役的将领高欢相貌奇伟,面带忠厚,虽然目前贫穷,但料定他是个英雄,日后必然发迹,于是产生爱慕之意,暗地赠给高欢金银财物,二人结成美满姻缘。后又拿出全部家资,让高欢结识天下英雄豪杰,并参与出谋策划,使高欢屡立战功,官居东魏丞相。
娄昭君平日柔顺勤俭,谦卑自守。亲自纺织针补,视姬妾所生诸子均十分慈爱,不异己出,对诸子每人必赐一袍一裤。时常向高欢进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废公。处事能够顾全大局,委曲求全。当时高欢为了与少数民族茹茹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算纳娶茹茹公主,因考虑娄昭君而犹豫未决,娄昭君便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谏高欢说:“国家大计,不要迟疑。”高欢娶回茹茹公主后,她自动腾出正室,让高欢合婚。此举受到举国上下称赞。有一次,昭君怀孕分娩难产,正值高欢领兵征讨西魏,宫人要给高欢送信,让其回宫照看,昭君制止不让,说:“王出统大兵,何得以我故,亲离军幕。”后来终于忍痛生出一男一女的双胞胎。日后高欢听到以后,很受感动。
天保初年,长子高洋即位北齐皇帝,尊她为皇太后。天保十年,高殷即位,封她为太皇太后,太宁二年(公元562年)病逝。
娄昭君共生六男二女,三男即位皇帝,三男即位称王,二女皆为东魏皇后。
骑射美男独孤信
独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愿,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
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其女:长女为周明敬后;四女为元贞皇后;七女为隋文帝皇后
文献皇后独孤氏
文献皇后独孤氏,名伽罗(公元543——602年),隋朝云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文献皇后。
文献皇后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平日生活俭朴,不好华丽,专喜读书,识达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她就忠心苦劝,于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当时突厥与隋贸易,有明珠一盒,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殷寿让她买下,她婉言谢绝地说:“如今戎狄屡次侵犯,将士征战疲劳,不如将八百万奖赏有功之士为佳。”此举立刻朝野传闻,受到百官称赞;大都督崔长仁是文献皇后表兄,触犯国家王法,按律当处以斩刑,隋文帝看在皇后情面,有意赦免其罪。皇后进谏说:“国家之事岂可顾私。”遂将崔长仁处死;皇后异母兄弟独孤陀因滋酒逞凶残害百姓,曾受过皇后指责,故而怀恨在心,常以猫鬼诅咒皇后,按律当斩。皇后虽然气得三天没有进食,但最后还是请求文帝赦免其罪,皇后说:“如果独孤陀蠹政害民,妾不敢为其说情。但如今独孤陀是因为诅咒我而犯罪,所以我敢请求赦免他。”于是陀被免死。
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宫中称为二圣。但她却在确立隋王朝的继承人上犯了错误,对废掉忠厚的长子杨勇,改立比较善于伪装的次子杨广为太子负有一定责任。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太陵。
五代名将折从阮
折从阮,五代时后晋将领,西京大同人。初名从远,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之讳,改名从阮,字可久。是羌族折掘氏之后裔。初为后唐庄宗牙将,后升为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他在府州驻守。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后晋与契丹败盟后,他攻取契丹城堡十余处,每次作战必胜。后汉时,在府州建永安军,擢本州团练史、兼领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
后周时期,折从阮镇守北方边塞的宣义、保义、静难、永安等四镇,为节度使。因镇守边关有功,去世之时,周太祖赠他为中书令。
折从阮一生经历了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这个时期内外混战交替,他的主要功绩是抵御契丹入侵,戍守边境,对于维护中原安全,效忠于后周统一中国之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折氏门中,从折从阮到折可适,几代人为宋朝将领,其中有三个节度使、四个团练使、一个观察使、一个防御使。折从阮之孙女折赛花,为杨业之妻,折氏家族对于杨家将忠心抗辽具有很大影响。
巾帼英雄折太君
折太君(误称余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后来在征辽之时,潘美挂帅,杨业为先锋之职,不意潘仁美向怀私怨,包藏祸心,逼孤军而临绝险,陈家峪矢尽力穷,番将则乌屯云集,遂致全军皆陷,杨业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清朝光绪年间《岢岗州志》所述:“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任犍为节度使,娶折德(户衣)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杨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又《保德州志》云:“折太君,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太平兴国十年,契丹入寇;业进兵击之,转战至陈家峪口,以无援兵,力屈被擒,与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书陈夫战殁,由于王(亻先)违制争功。上深痛惜,沼赠业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诏“故云州观察使杨业,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 (死后)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杨业传》)。
杨业为国捐躯之后,折太君又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累任崇仪副使、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保州(保定)缘边都巡检使、本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杨延昭戍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赞扬地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枢痛哭流涕,悲声直上九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有功,授兴州防御吏、知泾州,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部虞侯,卒后赠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虽然正史上对折太君没有作更多记载,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深度。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其中以戏曲剧目广为流传。
清代勇烈公任举
任举,字汉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长髯,素怀忠义,才勇过人。雍正二年中武进土,授以陕西柏林守备,以征巴里坤有功,迁宁夏都司。乾隆十一年升固原提都。因屡立战功,特授西凤协副将,晋署重庆总兵。在一次平定叛乱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终年46岁。乾隆皇帝甚悯悼恤,典如提督,例谥勇烈,入祀昭忠词。并于大同城东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赐茔地,御赐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荫其次子承绪为官,其弟凤由守备超擢参将,后又升副将。
任举的次子任承绪于12岁补博士弟子员,乾隆二十六年以父勋授巡捕京南营千总,后升任北营、西营守备。《清史稿》中有《任举传》。生前著有《任勇烈诗集》。
治河专家栗毓美
栗毓美,字友梅,又字曰朴园,浑源州人。清代嘉庆年间考中拔贡,授任河南知县,后迁光州直隶州知州、汝宁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市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
栗毓美在河南任职期间,当地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为此,他做了实地勘察,认为造成水患之原因,是由串沟积水成河,溃毁堤坝所致。
栗毓美曾经多次专程乘小船考察了大河南北两岸,每次行程四十多里,发现北岸串沟积水很深,串由沟尾部已与大河连结起来,并且与沁河、武陟、荣泽诸滩的积水汇合一起,注倾堤下。堤下又没有任何防护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筑坝。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抛砖筑坝”,才能减缓水势。于是,栗毓美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批砖块,组织群众向河里抛砖,采取应急措施,建成数十个“砖坝”。“砖坝”筑成以后,恰逢风雨大作,此时凡是支流小河,大都决口数十丈,而大堤却安然无事。从此以后,人们才认识抛砖筑坝的巨大作用。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张治水图,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宽窄深浅,流速之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风雨即将到来,他立即到达险地。一旦水患发生,他又能亲自指挥抢险,将水患降服。因此,很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他任职五年期间,河东一带地区很少发生水灾。由于他清正廉明,勇于执法,以致触犯权贵,遭到陷害,后来积郁成疾,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以身殉国,享年63岁。
他逝世以后,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对他非常怀念。当地百姓为他修了庙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清朝道光皇帝特地为他在浑源州城东南二里处修建了一座陵墓,晋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皇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如今,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当地人民都亲切地称呼栗毓美为栗大人,每逢清明时节,前往祭祀游人甚多。
道光皇帝御赐祭文
朕维河流顺轨,皇防重匡济之才,海若安澜,疏沦仰怀柔之绩,既殊勋庸。栗毓美秉资明干,植品端方,始小试于中州,垒膺荐剡,爱剖符于南豫,屡著循声,符丹纶紫悖之重申,历翠板红薇而叠晋宏,材茂焕久,邀特达之知水利,夙谙聿重修防之任,娴泄滞通渠之法,安流策导源陂之功,九州底绩风清竹箭,消雪浪于荡平地,固苍桑速云舻之转运,嘉,睿川之力,倚任维殷。兹考绩三年,殊恩载沛方冀永资,夫臂画岂意遂?悼夫论徂类已胥蠲,恤典籍褒夫盖。封彩霞、吴氏为一品夫人。特赐官衔,灵其不昧尚克钦承。
林则徐祭文
公终日立泥淖中,砖甫出水势尚动摇,即率先屹立坝头,随时与厅员营弁请求治策,于二三将生未生,无不预谋抵御,然其深意,不惟节省经费己也,将以埽二所节之费,移而培大堤固,则漫溢之患可永除。宣房万福所以,为国家计者,甚至奈何?未竟其施,而殉也。河标黄运,兵专事椿损,城守兵虽习弱,技艺时势亦非所闲,公惟济宁地县,曹衮宵小时窥发,操防末可忽,田增演,三才速战诸阵势,躬自教练。文设义学五所,令兵丁子弟读书。二月十七日巡工至郑州胡家屯多食,感奇疾旬厥,卒年六十有三。闽海林则徐顿首拜撰。
宣统帝师李殿林
李殿林,字荫墀,大同县西册田乡大王村人(原属阳高县,后归大同县)。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李氏,其后也。”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李时中,次子是虚设,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儿李美林。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李家当时在大王村之中,虽然属于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恶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决心发奋图强改换门庭,不惜花费重金,延请浑源州水香寺的科举进士谢定书来到李家,专门教授六个儿女读书。由于谢定书先生知识渊博,督教学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读不辍,因此,在同治、光绪年间,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清朝同治甲子年间,18岁的李殿林赴太原乡试中文举。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土及第,多年来曾经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咸安宫总裁、日讲起居官总裁、科举会试主考官、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广东乡试正考官、吏部主侍郎、江苏学政、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邮传部尚书、正黄旗汉军都统、吏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参予政务大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礼学掌院大学土,赠紫禁城骑马,西苑门内乘二人肩舆,优礼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成法,廉洁奉公,馈遗无受,请托无听,循规任免,从未安置私人。在署邮传部尚书时,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一日内弹劾数十百员,营私渎职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国家财经收入骤增,吏治廉洁,但他自己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辛亥革命时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败,料知清朝气数已尽,难以挽回,只好上疏辞官。于1912年2月8日离职回到原籍大王村闲居。在此期间,曾于西册田村桑干河铁索桥北岸,亲笔书写普济桥碑文。石碑正面写有“普济桥”三个大字,其字体浑雄有力,气势宏伟,为世上罕见,石碑后面刻有铁绳桥诗一首:
层冰开(氵互)客心惊,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来马邑,东连山势拱燕京。
悬崖陡立千寻峭,铁索凌虚一道横。
步步舆梁无痛涉,回头共说险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丧讣传到故宫,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甚表哀悼,溢号“文僖”,追赠相国。墓葬于大王村北,如今石兽、碑文并存。李殿林辞职归里之后,为人公正,恤老怜贫,很受当地人民爱戴。直到现在,阳高县和大同县一带的人民,经常传颂着“六大人”刻苦攻读、智审贪官和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时节,经常有人前往坟前祭祀。
李平生以书法、诗词自娱,著有“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江左校士录”等书,前两部书之手稿和后书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图书馆收存。
反清名将宋世杰
宋世杰,字俊臣,大同市人。1873年生于城内贫民家中。世杰之父宋安,是清军绿营军中的厨师。宋世杰自幼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跟随父亲宋安学习武术。后来又拜师傅侯全亮学习刀、枪、剑、戟等兵器和摔、打、擒、拿等拳路。因其天资聪明,成绩优秀,很受师傅器重。学业期满之后,便收徒弟,专门以教授武术为生。
宋世杰平日为人性情豪爽,专爱结交英雄豪杰,打抱人间不平。目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心中无比愤慨,因他经常痛骂贪官污吏,虽曾多次遭受当局逮捕和刁难,但仍然不屈不挠,致使官府深感“头疼”。因此,被称之为“二麻烦”。但他在人民群众心目之中,却有很高威望,甚至在京包铁路沿线也享有盛名。
就找到这些了!
⑸ 关于大同的历史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等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了代国,其领土就跟这些游牧名族接壤,经常受到他们的侵扰。
不久,赵国就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赵国军队将东胡,林胡,娄烦这个几个民族从大同地区驱逐了出去,并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三个郡,云中郡、雁门郡和代郡,并建立了大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后来,赵武灵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灵丘县。
西汉初年,刚刚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据说,最后靠陈平献美人计而逃脱。从此,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七十多年,汉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亲政策为主。
等到汉武帝时期,大同是边关重地,飞将军李广也长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战。
大同,在大禹划分九州的时代,是属于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边界,离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华夏族与北狄的交接地带。等到商朝的时候,商朝开国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区,分封了一个国家,叫代国,他跟商朝王室一样,姓子。
代国的历史从商朝初年一直到战国初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代国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史书记载,这些部落有东胡、林胡、娄烦等几个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于大同是山西北部难得的一块平原,而且又紧靠游牧民族所占据的蒙古高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门户。所以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
等到三国时期,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乌桓和鲜卑占领,平城逐渐成为废墟。等到南北朝时期,蒙古高原上的鲜卑族逐渐强大起来了。他们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在汉代遗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国正式迁都平城,大同开始了他作都城的历史。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大融合的一段时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时期。大同作为北魏帝国的首都,见证了一段历史。
在辽代,大同作为这里的地名被正式确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看来,游牧民族对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向往。
明代,大同终于又回归汉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但也意味着,他又成为边塞之地,杀戮的战场。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成为保卫北京最重要的军事重症,将会承担更多的冲击。
1453年,蒙古大军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帅50万大军御驾亲征,如同汉高祖一样,又被包围了。但这一次,他没有刘邦那样幸运能够逃脱,而是全军覆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俘虏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对北京太重要了,所以这里留下了坚固的城墙。城墙的夯土是如此的结实,以至于建国后一直没有拆除完毕。当城墙砖被后人渐渐拿去建房子之后,就剩下黄黄的土墙了。
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多年,曾经让大同的市容大受影响。近年来,大同重新维修了城墙,加添城墙砖,重修城楼,让大同城墙的雄姿重现于世。
(5)大同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北的采凉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
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⑹ 大同的英雄人物故事有哪些
鲜卑骄子拓跋宏
拓跋宏,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出生于平城皇宫之内,其父献文帝非常高兴,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拓跋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之下,自幼聪明,秉性孝谨,四岁时,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岁的献文帝在永安殿暴崩,冯太后于延兴元年(公元471年)辅佐拓跋宏临朝听政。在此期间内,颁行了俸禄制、三长制和均田制:
俸禄制——因北魏初年吏治混乱,官吏以自筹俸禄为名任意敲诈百姓、鱼肉乡民,故而规定官吏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分发,官吏不得自筹。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置邻长、里长、党长。三长制是为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建立的基层行政组织,有利于中央集权。
均田制——凡十五岁以上的男女都可以向国家领取耕种的土地,男子一人可领取露田(荒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子可领取露田二十亩。桑田为私田,也称永业田,死后可以传给子孙。露田不能买卖,死后归还官府。
这些针对当时弊政的政治改革,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对安定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驾崩,拓跋宏开始亲政。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拓跋宏为了摆脱鲜卑保守势力的影响,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决定迁都洛阳。事先他曾了解,以前北魏历代王朝,也曾多次议论过迁都洛阳,但都因为遭到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被搁置了。因此这次迁都,他决意密而不宣,召集群臣,声称要调集大军南征。于是拓跋宏全副戎装,率领三十万人马从平城出发,渡过黄河,进驻洛阳。有一天,文武百官纷纷跪在马前,叩头谏止南征,有一个鲜卑贵族拓跋休声泪俱下,苦苦哀求不要南征,并诉说以前北魏军队南征时,在淮河岸边屡遭惨败,尸体堆积如山的教训。拓跋宏听罢以后,满脸怒容地对群臣说:“这次南征,兴师动众,不可劳而无功。不南征,便迁都。列位爱卿可以表示意见,赞成迁都的站在左边,赞成南征的站在右边。”多少年来,文武百官一提起南征,都吓得魂飞魄散,尽管心里不太赞成迁都,但在选择南征和迁都两件事中,自然要避重就轻,选择后者。因此,都不谋而合地站到左边。于是,这些人都中了拓跋宏之巧计,大军便停驻洛阳,胜地完成迁都夙愿。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贵族穆泰、陆睿阴谋在平城另立朝廷,同洛阳分庭抗礼;大太子拓跋恂在旧势力的怂恿下,密图从洛阳逃回平城参加叛乱,但拓践宏的改革已深入人心,叛乱者很快就被平息,太子拓跋恂被废,并被赐死。此番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口约有百万,均称“代迁户”。朝廷颁旨规定:“代迁户”一律改为洛阳籍贯,死后要葬在洛阳北邙山。用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朝中禁用鲜卑语,并改鲜卑姓为汉姓,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其丘穆陵氏改姓穆、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独孤氏改姓刘、贺楼氏改姓楼、忽忸于氏改姓于、纥奚氏改姓嵇、尉迟氏改姓尉,合称八姓。提倡鲜卑贵族同汉人士族通婚,拓跋宏自己就娶了崔、卢、郑、王四姓的女子做后妃,又为五个弟弟娶了汉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并把几个公主都嫁给汉族大姓,仅范阳卢氏一家就娶了三位公主。
孝文帝拓跋宏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和经济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使得鲜卑族进一步汉化。因此魏孝文帝可称为是鲜卑骄子,是个开明君主,在各个民族融合,互学先进经验,推动历史发展方面,做过很大贡献
慧眼皇后娄昭君
娄昭君,北齐代郡平城人(今大同)。赠司徒内干之女,太原王娄昭之姐。
娄昭君慧眼独具,看到在城墙之上服劳役的将领高欢相貌奇伟,面带忠厚,虽然目前贫穷,但料定他是个英雄,日后必然发迹,于是产生爱慕之意,暗地赠给高欢金银财物,二人结成美满姻缘。后又拿出全部家资,让高欢结识天下英雄豪杰,并参与出谋策划,使高欢屡立战功,官居东魏丞相。
娄昭君平日柔顺勤俭,谦卑自守。亲自纺织针补,视姬妾所生诸子均十分慈爱,不异己出,对诸子每人必赐一袍一裤。时常向高欢进言,有才必用,不能以私废公。处事能够顾全大局,委曲求全。当时高欢为了与少数民族茹茹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算纳娶茹茹公主,因考虑娄昭君而犹豫未决,娄昭君便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谏高欢说:“国家大计,不要迟疑。”高欢娶回茹茹公主后,她自动腾出正室,让高欢合婚。此举受到举国上下称赞。有一次,昭君怀孕分娩难产,正值高欢领兵征讨西魏,宫人要给高欢送信,让其回宫照看,昭君制止不让,说:“王出统大兵,何得以我故,亲离军幕。”后来终于忍痛生出一男一女的双胞胎。日后高欢听到以后,很受感动。
天保初年,长子高洋即位北齐皇帝,尊她为皇太后。天保十年,高殷即位,封她为太皇太后,太宁二年(公元562年)病逝。
娄昭君共生六男二女,三男即位皇帝,三男即位称王,二女皆为东魏皇后。
骑射美男独孤信
独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愿,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
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其女:长女为周明敬后;四女为元贞皇后;七女为隋文帝皇后
文献皇后独孤氏
文献皇后独孤氏,名伽罗(公元543——602年),隋朝云中(今大同)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文献皇后。
文献皇后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平日生活俭朴,不好华丽,专喜读书,识达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她就忠心苦劝,于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当时突厥与隋贸易,有明珠一盒,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殷寿让她买下,她婉言谢绝地说:“如今戎狄屡次侵犯,将士征战疲劳,不如将八百万奖赏有功之士为佳。”此举立刻朝野传闻,受到百官称赞;大都督崔长仁是文献皇后表兄,触犯国家王法,按律当处以斩刑,隋文帝看在皇后情面,有意赦免其罪。皇后进谏说:“国家之事岂可顾私。”遂将崔长仁处死;皇后异母兄弟独孤陀因滋酒逞凶残害百姓,曾受过皇后指责,故而怀恨在心,常以猫鬼诅咒皇后,按律当斩。皇后虽然气得三天没有进食,但最后还是请求文帝赦免其罪,皇后说:“如果独孤陀蠹政害民,妾不敢为其说情。但如今独孤陀是因为诅咒我而犯罪,所以我敢请求赦免他。”于是陀被免死。
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宫中称为二圣。但她却在确立隋王朝的继承人上犯了错误,对废掉忠厚的长子杨勇,改立比较善于伪装的次子杨广为太子负有一定责任。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太陵。
五代名将折从阮
折从阮,五代时后晋将领,西京大同人。初名从远,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之讳,改名从阮,字可久。是羌族折掘氏之后裔。初为后唐庄宗牙将,后升为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他在府州驻守。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后晋与契丹败盟后,他攻取契丹城堡十余处,每次作战必胜。后汉时,在府州建永安军,擢本州团练史、兼领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
后周时期,折从阮镇守北方边塞的宣义、保义、静难、永安等四镇,为节度使。因镇守边关有功,去世之时,周太祖赠他为中书令。
折从阮一生经历了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王朝,这个时期内外混战交替,他的主要功绩是抵御契丹入侵,戍守边境,对于维护中原安全,效忠于后周统一中国之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折氏门中,从折从阮到折可适,几代人为宋朝将领,其中有三个节度使、四个团练使、一个观察使、一个防御使。折从阮之孙女折赛花,为杨业之妻,折氏家族对于杨家将忠心抗辽具有很大影响。
巾帼英雄折太君
折太君(误称余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后来在征辽之时,潘美挂帅,杨业为先锋之职,不意潘仁美向怀私怨,包藏祸心,逼孤军而临绝险,陈家峪矢尽力穷,番将则乌屯云集,遂致全军皆陷,杨业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清朝光绪年间《岢岗州志》所述:“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任犍为节度使,娶折德(户衣)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杨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又《保德州志》云:“折太君,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太平兴国十年,契丹入寇;业进兵击之,转战至陈家峪口,以无援兵,力屈被擒,与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书陈夫战殁,由于王(亻先)违制争功。上深痛惜,沼赠业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诏“故云州观察使杨业,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 (死后)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杨业传》)。
杨业为国捐躯之后,折太君又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累任崇仪副使、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保州(保定)缘边都巡检使、本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杨延昭戍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赞扬地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枢痛哭流涕,悲声直上九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有功,授兴州防御吏、知泾州,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部虞侯,卒后赠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虽然正史上对折太君没有作更多记载,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深度。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其中以戏曲剧目广为流传。
清代勇烈公任举
任举,字汉中,清代大同人。生得赭面长髯,素怀忠义,才勇过人。雍正二年中武进土,授以陕西柏林守备,以征巴里坤有功,迁宁夏都司。乾隆十一年升固原提都。因屡立战功,特授西凤协副将,晋署重庆总兵。在一次平定叛乱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终年46岁。乾隆皇帝甚悯悼恤,典如提督,例谥勇烈,入祀昭忠词。并于大同城东十里之外,水泊寺前赐茔地,御赐祭文、碑文(今碑尚存)。荫其次子承绪为官,其弟凤由守备超擢参将,后又升副将。
任举的次子任承绪于12岁补博士弟子员,乾隆二十六年以父勋授巡捕京南营千总,后升任北营、西营守备。《清史稿》中有《任举传》。生前著有《任勇烈诗集》。
治河专家栗毓美
栗毓美,字友梅,又字曰朴园,浑源州人。清代嘉庆年间考中拔贡,授任河南知县,后迁光州直隶州知州、汝宁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市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
栗毓美在河南任职期间,当地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为此,他做了实地勘察,认为造成水患之原因,是由串沟积水成河,溃毁堤坝所致。
栗毓美曾经多次专程乘小船考察了大河南北两岸,每次行程四十多里,发现北岸串沟积水很深,串由沟尾部已与大河连结起来,并且与沁河、武陟、荣泽诸滩的积水汇合一起,注倾堤下。堤下又没有任何防护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筑坝。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抛砖筑坝”,才能减缓水势。于是,栗毓美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批砖块,组织群众向河里抛砖,采取应急措施,建成数十个“砖坝”。“砖坝”筑成以后,恰逢风雨大作,此时凡是支流小河,大都决口数十丈,而大堤却安然无事。从此以后,人们才认识抛砖筑坝的巨大作用。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张治水图,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宽窄深浅,流速之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风雨即将到来,他立即到达险地。一旦水患发生,他又能亲自指挥抢险,将水患降服。因此,很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他任职五年期间,河东一带地区很少发生水灾。由于他清正廉明,勇于执法,以致触犯权贵,遭到陷害,后来积郁成疾,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以身殉国,享年63岁。
他逝世以后,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对他非常怀念。当地百姓为他修了庙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清朝道光皇帝特地为他在浑源州城东南二里处修建了一座陵墓,晋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皇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如今,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当地人民都亲切地称呼栗毓美为栗大人,每逢清明时节,前往祭祀游人甚多。
道光皇帝御赐祭文
朕维河流顺轨,皇防重匡济之才,海若安澜,疏沦仰怀柔之绩,既殊勋庸。栗毓美秉资明干,植品端方,始小试于中州,垒膺荐剡,爱剖符于南豫,屡著循声,符丹纶紫悖之重申,历翠板红薇而叠晋宏,材茂焕久,邀特达之知水利,夙谙聿重修防之任,娴泄滞通渠之法,安流策导源陂之功,九州底绩风清竹箭,消雪浪于荡平地,固苍桑速云舻之转运,嘉,睿川之力,倚任维殷。兹考绩三年,殊恩载沛方冀永资,夫臂画岂意遂?悼夫论徂类已胥蠲,恤典籍褒夫盖。封彩霞、吴氏为一品夫人。特赐官衔,灵其不昧尚克钦承。
林则徐祭文
公终日立泥淖中,砖甫出水势尚动摇,即率先屹立坝头,随时与厅员营弁请求治策,于二三将生未生,无不预谋抵御,然其深意,不惟节省经费己也,将以埽二所节之费,移而培大堤固,则漫溢之患可永除。宣房万福所以,为国家计者,甚至奈何?未竟其施,而殉也。河标黄运,兵专事椿损,城守兵虽习弱,技艺时势亦非所闲,公惟济宁地县,曹衮宵小时窥发,操防末可忽,田增演,三才速战诸阵势,躬自教练。文设义学五所,令兵丁子弟读书。二月十七日巡工至郑州胡家屯多食,感奇疾旬厥,卒年六十有三。闽海林则徐顿首拜撰。
宣统帝师李殿林
李殿林,字荫墀,大同县西册田乡大王村人(原属阳高县,后归大同县)。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李氏,其后也。”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李殿林祖上系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李时中,次子是虚设,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毓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儿李美林。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李家当时在大王村之中,虽然属于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恶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决心发奋图强改换门庭,不惜花费重金,延请浑源州水香寺的科举进士谢定书来到李家,专门教授六个儿女读书。由于谢定书先生知识渊博,督教学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读不辍,因此,在同治、光绪年间,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清朝同治甲子年间,18岁的李殿林赴太原乡试中文举。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土及第,多年来曾经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咸安宫总裁、日讲起居官总裁、科举会试主考官、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广东乡试正考官、吏部主侍郎、江苏学政、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邮传部尚书、正黄旗汉军都统、吏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参予政务大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礼学掌院大学土,赠紫禁城骑马,西苑门内乘二人肩舆,优礼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成法,廉洁奉公,馈遗无受,请托无听,循规任免,从未安置私人。在署邮传部尚书时,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一日内弹劾数十百员,营私渎职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国家财经收入骤增,吏治廉洁,但他自己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辛亥革命时期,李殿林目睹清朝政府昏庸腐败,料知清朝气数已尽,难以挽回,只好上疏辞官。于1912年2月8日离职回到原籍大王村闲居。在此期间,曾于西册田村桑干河铁索桥北岸,亲笔书写普济桥碑文。石碑正面写有“普济桥”三个大字,其字体浑雄有力,气势宏伟,为世上罕见,石碑后面刻有铁绳桥诗一首:
层冰开(氵互)客心惊,每到春秋阻旅行。
西望河源来马邑,东连山势拱燕京。
悬崖陡立千寻峭,铁索凌虚一道横。
步步舆梁无痛涉,回头共说险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丧讣传到故宫,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甚表哀悼,溢号“文僖”,追赠相国。墓葬于大王村北,如今石兽、碑文并存。李殿林辞职归里之后,为人公正,恤老怜贫,很受当地人民爱戴。直到现在,阳高县和大同县一带的人民,经常传颂着“六大人”刻苦攻读、智审贪官和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时节,经常有人前往坟前祭祀。
李平生以书法、诗词自娱,著有“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江左校士录”等书,前两部书之手稿和后书刊印本,都在山西省图书馆收存。
反清名将宋世杰
宋世杰,字俊臣,大同市人。1873年生于城内贫民家中。世杰之父宋安,是清军绿营军中的厨师。宋世杰自幼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12岁时跟随父亲宋安学习武术。后来又拜师傅侯全亮学习刀、枪、剑、戟等兵器和摔、打、擒、拿等拳路。因其天资聪明,成绩优秀,很受师傅器重。学业期满之后,便收徒弟,专门以教授武术为生。
宋世杰平日为人性情豪爽,专爱结交英雄豪杰,打抱人间不平。目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心中无比愤慨,因他经常痛骂贪官污吏,虽曾多次遭受当局逮捕和刁难,但仍然不屈不挠,致使官府深感“头疼”。因此,被称之为“二麻烦”。但他在人民群众心目之中,却有很高威望,甚至在京包铁路沿线也享有盛名
⑺ 关于大同的民间传说
大同九龙壁传说:
曾在少年时入寺庙当和尚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为巩固江山,便把他的25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为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被分封到大同当代王。
朱桂从小顽愚古怪,长大不读诗文,不学无术,无才无能。当上代王后,胡作非为,专横跋扈,乱杀无辜,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老百姓背地里送他一绰号:愣怔代王。
“愣怔代王”之妻是明朝大将徐达之女,长相十分难看:身材又矮又胖,大脑袋、小眼睛、大嘴大牙。五官在她的脸上全长反了:该小的地方大,该大的地方小,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她这么难看,怎么朱桂就偏偏娶了她?
原来是朱桂当时娶妻心切,一听说是徐达之女,便一口应允,娶回家来,倒也是门当户对。朱夫人相貌丑陋不堪,看见好看的女人就生气,别的女人越好看,对比她就越难看。大同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代王府里的侍女个个美貌,婷婷玉立。
朱夫人就把满腔嫉妒和怒火儿撒在侍女身上,经常用锅底黑烟朝漂亮美貌的侍女脸上涂抹,把她们“打扮”得比自己还丑陋,好显得自己好看一点儿。
就这样,代王夫妻搞得大同城里鸡飞狗跳,一片混乱。
朱元璋分封朱桂当大同的代王,朱桂不想去,赖在应天(南京)的皇宫里,又哭又闹。朱元璋爱子心切,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只要到大同就任代王,就为他修建一座宫殿。于是,朱桂到了大同大兴土木修建代王府,规模规格近似皇宫。
代王府建成后,朱桂开始过“皇帝瘾”,颇为开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代王府好像缺点儿什么,决定在代王府门前建一座五彩琉璃龙壁。
经过百姓工匠日夜施工,龙壁终于建成。竣工那天,代王朱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剪彩仪式,朱桂率领王妃以及文武官员人等观赏龙壁,只见龙壁雄伟壮观,五彩琉璃辉煌夺目,壁上九条龙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盘曲回绕,搏浪戏珠。
朱桂一边喝酒一边观赏,想他代王府前的龙壁,连老子朱元璋的皇宫里都没有,大过“皇帝瘾”。得意忘形之际,不禁大叫一声:“好!这龙壁好!这是本朝第一龙壁!”
话音刚落,天空忽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顿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代王惊惶失措,连忙命人燃灯照明。一时间,代王府内外灯火恍惚。忽然间,电闪裂开乌云,霹雳雷鸣,代王朱桂饮酒过量,闻听雷声浑身颤抖手哆嗦,失手打碎酒杯,眼前一片昏暗,仿佛龙从天而降。
原来,九龙壁九龙栩栩如生,引来天上的真龙于天空飞行。
不一会儿,兵士来报:刚才的电闪霹雳,在龙壁后边的金泊仓街击出两眼水井,一水井的水为甜水,一水井的水为苦水。
大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民间谚语:“金泊仓,两眼井,一眼苦来一眼甜。”又有兵士报告:九龙壁前面被雷火击出一个大坑,往外涌水,代王朱桂急忙命人将水坑砌建,中间建一石桥,这就是“倒影池”。
九龙壁蔚为壮观,百姓欢呼。但九龙贪吃百姓供奉的美酒佳肴,酒足饭饱之后歪歪扭扭烂醉如泥,到了布雨时辰,九条龙同时跃上天空兴风作浪。顷刻之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引起河水猛涨,淹没良田和村庄。
布雨之后,九条龙大睡不起,又现了一年不布雨水,河流干枯、田地干旱的局面,百姓怨声载道。大同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九龙戏水殃及老百姓”的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里的关键词—朱桂和龙,都成了民间嘲讽的载体。其实,真正精美雕刻了“天下第一龙壁”的是民间百姓,但他们并没有欢呼这个创造,根本或许就在于这个创造是一个“被迫的创造”。
由此可以观察到自由的民间文化和不自由的民间文化的差异和错位。无人能够阻挡透露着民意的民间传说的流传。
(7)大同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九”是最大的阳数,也意味着最高级别。如今全国共有三处九龙壁,一座在大同,另外两处在北京和平遥,而大同的这座九龙壁被称为中国九龙壁之首。
大同九龙壁是全国最大的九龙壁,由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面九条飞龙腾跃于山海之间,气势雄浑,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最大、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琉璃照壁。
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建在大门内(内照壁)或外(外照壁)的屏蔽物,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另外还有“风水学”上的讲究。龙壁只能用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琉璃照壁也只限于皇宫和寺庙建筑。
大同九龙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照壁,明崇祯末年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存。清代、民国曾予修缮。1954年,因城市建设,依九龙壁原状向南迁移28米到现在这个位置。九龙壁结构整体使用了孔雀蓝、绿、正黄、中黄、浅黄、紫等色。
⑻ 大同九龙壁的传说
大同九龙壁传说:
曾在少年时入寺庙当和尚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为巩固江山,便把他的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为王。朱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被分封到大同当代王。朱桂从小顽愚古怪,长大不读诗文,不学无术,无才无能。当上代王后,胡作非为,专横跋扈,乱杀无辜,弄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老百姓背地里送他一绰号:愣怔代王。
“愣怔代王”之妻是明朝大将徐达之女,长相十分难看:身材又矮又胖,大脑袋、小眼睛、大嘴大牙。五官在她的脸上全长反了:该小的地方大,该大的地方小,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她这么难看,怎么朱桂就偏偏娶了她?原来是朱桂当时娶妻心切,一听说是徐达之女,便一口应允,娶回家来,倒也是门当户对。朱夫人相貌丑陋不堪,看见好看的女人就生气,别的女人越好看,对比她就越难看。大同是个出美女的地方,代王府里的侍女个个美貌,婷婷玉立。朱夫人就把满腔嫉妒和怒火儿撒在侍女身上,经常用锅底黑烟朝漂亮美貌的侍女脸上涂抹,把她们“打扮”得比自己还丑陋,好显得自己好看一点儿。
就这样,代王夫妻搞得大同城里鸡飞狗跳,一片混乱。
朱元璋分封朱桂当大同的代王,朱桂不想去,赖在应天(南京)的皇宫里,又哭又闹。朱元璋爱子心切,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他只要到大同就任代王,就为他修建一座宫殿。于是,朱桂到了大同大兴土木修建代王府,规模规格近似皇宫。代王府建成后,朱桂开始过“皇帝瘾”,颇为开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觉得代王府好像缺点儿什么,决定在代王府门前建一座五彩琉璃龙壁。
经过百姓工匠日夜施工,龙壁终于建成。竣工那天,代王朱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剪彩仪式,朱桂率领王妃以及文武官员人等观赏龙壁,只见龙壁雄伟壮观,五彩琉璃辉煌夺目,壁上九条龙张牙舞爪,腾云驾雾,盘曲回绕,搏浪戏珠。朱桂一边喝酒一边观赏,想他代王府前的龙壁,连老子朱元璋的皇宫里都没有,大过“皇帝瘾”。得意忘形之际,不禁大叫一声:“好!这龙壁好!这是本朝第一龙壁!”
话音刚落,天空忽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顿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代王惊惶失措,连忙命人燃灯照明。一时间,代王府内外灯火恍惚。忽然间,电闪裂开乌云,霹雳雷鸣,代王朱桂饮酒过量,闻听雷声浑身颤抖手哆嗦,失手打碎酒杯,眼前一片昏暗,仿佛龙从天而降。原来,九龙壁九龙栩栩如生,引来天上的真龙于天空飞行。
不一会儿,兵士来报:刚才的电闪霹雳,在龙壁后边的金泊仓街击出两眼水井,一水井的水为甜水,一水井的水为苦水。大同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民间谚语:“金泊仓,两眼井,一眼苦来一眼甜。”又有兵士报告:九龙壁前面被雷火击出一个大坑,往外涌水,代王朱桂急忙命人将水坑砌建,中间建一石桥,这就是“倒影池”。
九龙壁蔚为壮观,百姓欢呼。但九龙贪吃百姓供奉的美酒佳肴,酒足饭饱之后歪歪扭扭烂醉如泥,到了布雨时辰,九条龙同时跃上天空兴风作浪。顷刻之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引起河水猛涨,淹没良田和村庄。布雨之后,九条龙大睡不起,又现了一年不布雨水,河流干枯、田地干旱的局面,百姓怨声载道。大同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九龙戏水殃及老百姓”的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里的关键词—朱桂和龙,都成了民间嘲讽的载体。其实,真正精美雕刻了“天下第一龙壁”的是民间百姓,但他们并没有欢呼这个创造,根本或许就在于这个创造是一个“被迫的创造”。由此可以观察到自由的民间文化和不自由的民间文化的差异和错位。无人能够阻挡透露着民意的民间传说的流传。
⑼ 山西大同的历史
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4′——114°33′,北纬回39°03′——40°44′之间。北以答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 忻州地区相连,东与河北省阳原、涞源、蔚县相接。大同 最高峰是阳高县六棱山主峰黄羊尖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冉庄河558米,市区海拔1000 米。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土石山区、丘陵区占总面积的79%。西北部山脉属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主要有双山、二朗山、云门山、采凉山等;东南部山脉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处为阳高县境内六棱山黄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境内花塔村冉河出口处(海拔558米)。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干河外,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属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壶流河、唐河和属黄河水系的苍头河。
⑽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大同”而呼吁过、奋斗过吗
陶渊明,尧舜禹三人也属于!、孙中山 毛泽东 追求民主 所以算 我有些资料 希望你看看!!!
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正义》虽然也承认“天下为公”首先是指最高统治的帝位,但从所举事例看,不全是《礼运》所说的大同,因为尧、舜虽然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但在思想上是把“天下”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的;而且又是在不得己的情况下让人的。《史记·五帝本纪》写道:“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舜与“大同”的区别在于:尧、舜的禅让是权宜性的,大同的选贤与能是制度化的;尧、舜是个人指定的,大同是“天下”选举的;尧、舜是终身制的,大同是非终身的。在大同世界里,就根本不存在帝与王。
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而不是官举,官举与民举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后儒却混淆了两者的界线,甚至有意改民举为官举。汉儒解释说:“选贤与能者,向明不私传天位,此明不世诸侯也。国不传世,唯选贤与能也,黜四凶,举十六相之类是也。”汉儒虽然也以“天下为公”和“选贤与能”,分别指中央和地方政权,但用的仍是尧、舜的典故。尧、舜一方面禅让帝位,一方面选贤与能,好事作尽,而民众却未与闻,因而其并不是大同世界本来意义上的选举。随着时间的推移,选举的性质一再改变,迨至隋唐,竟成了专指朝廷对士人的选拔,自《唐书》直至《明史》,均辟有《选举志》,记载历代的科举情况,选举与民众便彻底绝缘了。
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天下为公”,人人是社会的一员,社会有每人的一份,衣食有着,地位平等,无胁迫的可能,无依附的必要,是大同世界人际关系总的概括。这个以“天下为公”为前提的人际关系同样遭到了后儒的窜改。《礼记正义》解释说:“讲信修睦者,讲,谈说也;信,不欺也;修,习;睦,亲也。此淳无欺,谈说辄有信也。故哀公问周丰云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也。”通过《正义》的解释,“讲信修睦”仅是一种言说交往的表面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又是王化影响的结果,大同世界的本质被阉割了。
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堵。对这段最具实际意义的社会保障,后儒也是多有窜改的,如将社会保障制度解释为一种在君王影响下的社会风气。所谓“君既无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独亲己亲,子己子。”将人人有劳动权力的“壮有所用”解释为“不爱其力以奉幼”,将男有分解释为“无才者耕,有能者仕,各当其职”,而将“女有归”解释为“君上有道,不为失时,故有归也。”特别又从反面论证,有意无意地丑化妇女说:“若失时者,则《诗》卫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是也。”“男有分,女有归”,实际是指男女都有自己婚嫁的权力与机会,不至因战乱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成为旷夫怨女,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
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在这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象,也反对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货弃于地是可耻的,货藏于己同样是可耻的。
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正是人们这种不计报酬、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支撑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而大同世界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切实可靠的社会保障又是这种劳动态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和谐优越的生存条件,人们回报社会以高度的自觉劳动,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而又互相进。
而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一个小村落,无争无息,和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大同社会有很大的区别
7.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同社会毕竟只是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宗上所述,想要达到大同社会的要求最起码要达到以上的几点。然而,当我们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待这几点时,难道我们不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当我们面对上述的几点时我们是多么的无力,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哪怕是上述中的一点?这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一说大同社会是一个要求所有人的心都必须是无比纯洁的社会。这又叫我们如何做到,有光明就有黑暗,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同社会是一个非常翠弱的社会体制,只要人们心中出现阴暗的一面社会就会出现裂痕,即使她给我们带来了那么美好的生活,她还是将面临我们人性的威胁。我们不可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们不会读心术,我们也不能控制每个人,我们只能约束好自己,才能维护好这个社会,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