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写一篇历史故事的作文200个字
《负荆请罪》讲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常常攻打别的国家。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叫蔺相如的人去秦国交涉,蔺相如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为赵王挽回了不少面子,使秦王再也不敢小瞧赵国了。
赵王很高兴,见蔺相如这么有才,就封他为“上卿”。这可气坏了赵国大将军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真本事,就凭一张嘴,职位反而超过了他,决定好好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大将军廉颇妒忌他,处处让着他。
蔺相如手下看不下去,就问蔺相如:“您的职位比他高。为何处处让着他?”蔺相如笑着回答:“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我们俩如不和,秦国会乘机攻打我国,我这样做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啊!”
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感到很惭愧。于是,他脱掉上衣,背着一根荆条来到蔺相如家,请求蔺相如责打他。蔺相如不但没有责打他,而且还原谅了他。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1)写一篇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在立意方面,如果是给定标题的作文,可以直接按照关键词去立意。如果是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解读命题者的出题意图,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为明显的角度去立意,不要钻牛角尖,也不要每个角度都有所涉猎,只用一句话去立意即可。
在框架方面,要在动笔之前列一个大纲,知道这篇作文大致要写几段,每一段要写什么内容。比如写议论文,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举现代事例论证,有理有据,第三段同样以论据+论证方式展开,可以举古代例子,第四段则可以举国外事例论证,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写记叙文则可以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等顺序去写。
在素材方面,学写作文要多背一些作文素材,古今中外名人事例都可以背诵,平时要读书、多积累素材,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质朴的、感动的瞬间。作文首尾段都是可以背诵的,有很多通用语段可以仿写。
写作文提高最快的就是高人指点环节,当自己写完一篇作文时,可以拿给老师批阅,让老师指出自己的不足,然后积极去改正,这样当面指点提高是最快的。此外,个人认为好作文都是“抄”出来的,所以写作文要善于模仿,多读多背。
㈡ 关于历史故事作文四百字左右.
中国古代,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如:大禹治水、诸葛亮七擒孟获、曹植七步成诗等等,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我知道,同学们肯定都有自己喜欢的故事,我也不例外,我最喜欢的历史故事就是“赤壁之战”,今天就来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役。它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与刘备联手,利用诸葛亮的高超计谋,通过黄盖诈降、巧借东风、草船借箭、火烧连营,最后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我们在叹服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之时,也应该知道,诸葛亮其实是个博学多才的人物,正因为他的博览群书,才让他成为了一个聪明绝顶之人。所以,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如果你们也想有诸葛亮那样的聪明才智,一定要抓紧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在关键的时刻,你们才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因为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经典的故事,所以它也被拍成了电影《赤壁》。电影中决战的场面非常壮观,曹军战船连成一片,一船起火,另一船也跟着烧起来,火借风力,越烧烧猛,整个敌营火光冲天。曹操的士兵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可是,这时哪有路可逃啊?结果,很多曹军都掉到水里淹死了。此刻孙刘联军冲上去,和曹军打成一片,刀光剑影,相当精彩!看着这壮观的场面,让人有种置身于战场之上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同学们,听了我刚才的介绍,现在你知道我为什么最喜欢赤壁这个故事了吧?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中精彩而又经典的故事,不只是赤壁之战这一个,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多读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很多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我也期待着有机会与同学们共同交流
㈢ 历史人物故事至少一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13、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缸)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招待,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㈣ 写一篇 感人的历史故事
悬赏5000
㈤ 求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一篇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取胜后却派出使者告知赵惠文王,表示欲与赵王停战,重修旧好,并相约于西河外渑池会面。赵王畏惧秦国,不愿赴会。廉颇、蔺相如则献计说:“王上如果不赴会,则是示弱而秦。”于是赵王决定赴会,并命蔺相如率精兵五千相随,又派了平原君赵胜率领数万赵军在渑池附近。廉颇送他们至边境,并向赵王说:“王上此行,直至整个会议完毕,最多不过三十日便可归国。如果三十日后仍不归国,则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借此要胁的希望。”赵王在思考一番后,决定答应,免得赵国被秦国要胁。
赵王到达后,会议便开始,依据古代习俗,两国国君相会,定必大饮一番,所以秦王和赵王皆饮了数杯。秦王这时借着几份醉意,说道:“寡人听闻赵王爱好音律,不如请赵王上前演奏瑟乐。”赵王不好意思推挡,只好勉强鼓瑟。秦国御史即记下此事,说道:“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鼓瑟。”蔺相如上前说道:“赵王亦听闻秦王善于演奏秦国乐器,臣请秦王演奏盆乐,以互相娱乐。”秦王大怒,决不答应。于是蔺相如向前进,并跪请秦王。秦王坚决不肯击盆,蔺相如说道:“五步之内,相如可以刎颈以血溅大王! ”
这时左右的侍卫欲以刀斩杀蔺相如,蔺相如即时怒目视之,并大声叱喝他们,秦王的侍卫们无不畏惧,只得退开。秦王无奈,惟有击盆一次。蔺相如即召赵国御史记下此事,说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盆。”秦国的群臣即说道:“请赵国以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即时回敬:“请秦国以首都为赵王祝寿。”最后直至会议终结,秦王都不能羞辱赵王,赵国亦于边境部署重兵以对付秦国,结果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㈥ 写一篇历史人物故事,400字以上
写作思路来:写作时从大处着手,源尽量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者思想,既然文章需要写一篇历史人物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个历史人物,对他的故事进行详细描述。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英雄好汉,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但我最敬佩的,还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你们会问:你为什么敬佩诸葛亮呢?别急,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最敬佩诸葛亮能把他头脑里广泛的知识于战国情景结合起来。在草船借箭时,他准确的算出江上会起大雾,料定多疑的曹操不敢贸然出战,轻松的骗取了曹军十万多之剑,连周瑜也自叹不如。
其次,诸葛亮还是一名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的脚踏水车,为百姓减轻了挑水的负担。木牛流水是诸葛亮临死之前建造的,用来运输粮草。据说当时蜀军运输粮草不方便,才发明的。而且木牛流水的肚子里面都是粮草,转动鼻子上的木角,就可以让木牛流马行动或停止。诸葛亮他一生的发明创造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诸葛亮神机妙算,善于思考,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去思考者发明创造的精神,足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当然,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的精神。
他的心系天下,鞠躬尽瘁,廉洁奉公,谦虚谨慎,以身作则,这些品质都看成千古楷模。
㈦ 搜集一篇历史故事作文五百字
一七八五年,日本出版了着名学者林小平所着的《三国通览图说》一书,共有五张地图,一张朝鲜,一张琉球,两张虾夷,今北海道,一张小笠原岛,作者在书的“题初”中对制图目的作了如下说明,“右三国通览图说,非小子敢言经济,亦非妄玩地理之学,只欲使携武之人知三邻之地理耳,之是虽似武艺之余计,然窃以为却可言武门之奥旨欤,”。
这些地图制作精细,与现代制图法一样以颜色划分区域,其中《琉球国全图》,琉球属地皆用橘黄色,邻接琉球的日本部分则用淡绿色,而邻接的中国部分是用粉红色来表示,以色区分,国与国之间的分界自然一目了然,就在这图上,也标明了钓鱼,黄尾屿和赤尾屿的位置,其颜色与中国福建,浙江相同,粉红色,
而久米山则同琉球一样为橘黄色,要特别说明的是,《三国通览图说》在日本不是一般的地图资料,内阁文库,宫内听书陵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大学的图书馆,及一些着名的文库都有收藏,本人留学日本时,亦曾多次去名古屋市的蓬佐文库,亲自查阅过原版地图资料,
其中《琉球国全图》,不仅为众多的学者所引用,而且,每次举办有关琉球冲绳历史文化的展览时,都要将此图作为重要史料向参观者展示,凡看过此图的人都有目共睹,不知日本政府为何偏视而不见,
㈧ 历史故事 帮忙写一个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回禹一去答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绕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据说,禹妻涂山氏生启时,禹也一直在外治水。禹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受到了民众的赞扬,也为舜所重视。所以舜在晚年举荐禹为继承人,并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 后来,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㈨ 讲一个历史故事
因为“安定门之约”,也是因为尽快逼迫清政府议和的手段,当然也有心思想要掩盖当时英法联军犯下的暴行罪证,所以才有了两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其实很复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逼近了京城。英法联军派出了以两个使者加一位记者,还有一小队印度士兵的使团前去谈判有关停战的协议。但是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劫掠以及毁坏。
当英法联军听到使团被囚禁的消息之后,愤怒的军队焚烧了当时圆明园的一座宫殿。但是这只是一个起始,数日后清军打开安定门,让英法联军进入,并释放了囚禁的使团。但是当时使团中的一些人员伤亡,以及使团内部自称受到虐待的报告,致使当时驻清英国最高长官额尔金,照会恭亲王。要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以作报复。
其实第二次焚毁圆明园也是由于“安定门之约”的约束原因,当时于英法联军约定不得毁坏京城内的建筑设施,而为了催促清政府尽快接受和谈,英法联军选择了当时在京郊的圆明园,作为报复警告以及示威的场地。当然其中也不乏,英法联军想要掩盖当时在圆明园暴行的嫌疑。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只剩下些残垣断壁。
英法联军的暴行永远无法被我们遗忘,现在的圆明园遗址还在述说当时的惨状。这些耻辱,我们无法遗忘,也不应该遗忘。历史教会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终将会努力让我们的国,屹立在世界之巅,让这些耻辱永远无法再发生在我们身上。
㈩ 举一个历史故事并写一篇短文二百字左右
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
公元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其北门之管“,即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便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
蹇叔的儿子也随部队出征,蹇叔对自己的儿子哭着说:“你们一定会在淆这个地方遭军队抵御,到时我来收你的尸。”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郑国在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
弦高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袭郑秦军的怀疑,使秦国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