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省古代名人
古代安徽籍名人
管仲----阜阳人,春秋齐国政治家;
范增----桐城人,秦末项羽的谋士;
张良----亳州人,汉初大臣;
英布----六安人,汉初诸侯王;
文翁----庐江人,汉景帝时蜀郡守;
召信臣----寿县人,汉元帝时历任零陵、南阳太守;
华佗 ----亳州人,东汉医学家;
曹操----魏武帝,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丕---- 魏文帝,曹操之子;
曹植----曹操之子,文学家;
夏侯淳----亳州人,魏国大将;
许褚----亳州人,魏国大将;
周瑜----舒城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鲁肃----定远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吕蒙----阜阳人,三国时吴国名将;
嵇康----宿州人,三国魏国文学家;
刘伶----宿州人,西晋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桓温----怀远人,东晋国戚重臣;
戴逵----宿州人,东晋学者、画家;
曹霸----亳州人,唐朝画家;
朱温----砀山人,五代后梁太祖皇帝;
杨行密----合肥人,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
高太后----蒙城人,北宋英宗皇后;
吕夷简----寿县人,北宋名臣;
包拯----合肥人,北宋名臣;
崔白----风阳人,北宋画家;
吕公著----寿县人,北宋名臣;
② 安徽有哪些历史名人
三国之曹操;
元未起义军领袖郭子兴;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手下一批皖系集团大臣,诸如李善长、常遇春、徐达等;
大明东南总督胡宗宪;
大清洋务大臣李鸿章;
天下巨富胡雪岩;
近代新文化运动人氏陈独秀;
国民党魁卫立煌;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以下是详细列表:
夏:大禹、涂女。
春秋:皋陶、姜尚、管仲、鲍叔牙、蹇叔、庄子、甘罗。
汉:英布、桓谭、文翁、桓荣、范滂、左慈、文翁、陈阿娇、刘安、陈婴、周景。
!三国及魏:曹操、周瑜、桓范、曹洪、曹仁、鲁肃、吕蒙、曹真、曹丕、曹植、嵇康、 王蕃、刘伶、桓温、桓伊、戴逵、夏侯渊、夏侯惇、许褚、陈武、丁奉、刘惔、桓玄、夏侯霸、夏侯玄、文钦、蒋钦。
晋及唐:敬容、耿询、汪华、李绅、汪伦、张籍、李绅、杜荀鹤、司空图、庞勋、刘长卿、
五代十国:朱温、朱友贞、杨行密。
宋:包拯、崔白、李公麟、吕夷简方腊、吕本中、梁红玉、文天祥。
元:罗愿、吕祖谦、胡仔、鲁宗道、吴潜、高太后、胡舜陟、吕公弼、张耒、朱淑真、朱升。
明:李善长、汤和、刘福通、朱元璋、徐达、马秀英、朱棣、朱权、程繁、胡惟庸、郭子兴、汪机、邓愈、何震、冯胜、陈德、金朝兴、郭英、朱能、廖永安、廖永忠、沐英、蓝玉、傅友德、胡大海、赵普胜、耿 再成、冯国胜、耿炳文、张居正、龚鼎孳、沐天波程大位、张德 胜、顾时、陈德、郭兴、左光斗、许国、吴良、仇成、韩政、何文辉、张子明、缪大亨、郑用、胡宗宪、萧云从、齐之鸾、齐琦、齐鼎、齐杰、张英、戴名 世、查士标、孙逸、汪之瑞、方苞、刘大櫆、梅文鼎、姚鼐、凌廷 堪、王贞仪、张廷玉、萧云从、汤鹏、杨光先。
清:年羹尧、虚谷钱、澄之、吴敬梓、张潮、胡雪岩、吴次尾、李鸿章、聂士诚、丁汝昌、钱澄之、梅庚、姚莹、方东树、吴汝纶、马其昶、梅清、戴本孝、汪士 慎、吴长庆、陆建章、叶天赐等等。
请参照网络“安徵"。
③ 怀远出现哪些名人
禹:上古时代怀远人。五帝之一,因治水有功,被提拔为领袖。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启:大禹之子。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
檀荣:东汉怀远人。帝师、太 予少保。
桓郁:东汉怀远人。帝师、太 予少保。
桓焉:东汉怀远人。帝师、太 予少保。
桓麟:东汉怀远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曾入宫讲学。
桓彬:东汉怀远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彬之文与蔡邕齐名。
桓彝:东汉怀远人。政治家。文学家。过江后脐身“八达” 。
桓温:东晋怀远人。政治家。文学家。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温率兵自广陵迎敌,大破秦军。官至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后废司 马奕,立司马昱,掌朝中大权。
桓冲:东晋怀远人。东晋将领。桓温弟。累迁振威将军、江州刺史。温死,诏拜中将军、扬豫二州刺史,代掌兵权,都督江、扬、豫诸州军事。自请解除扬州刺史职,让谢安执政,并出镇京口等地,与谢安协力防御前秦的进攻。继出任荆州刺史,镇江陵,又移镇上明。后病死。
桓玄:东晋怀远人。政治家。文学家。官至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常遇春:明怀远人。明代开国元勋。历任统军元帅。中书省都督、马步军大元帅。消灭陈部主力,陈友谅中箭身亡。后与大将军徐达统兵伐吴,俘张士诚。加授中书省本章,封鄂国公。与徐达率军北伐。大破燕都,元顺帝北逃。明洪武二年俘元朝宗王 三人及平章、大臣、将士万余人,获珠宝辎重无数,凯旋还师,中途暴卒。追封开平王,谥 忠武。
林之望:清怀远人。湖北布政使陕甘总督。著述或作品:《养蒙金鉴》、《荆居书屋文集》、《江左二林文集》等。
林介弼:清怀远人。内阁中书。出使日本和英国。著述或作品:《解园文集》、《溉园诗集》、《瀛海鳞鸿记》等。
宋玉琳:怀远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刑讯时,言词激昂慷慨:“安庆之役,吾应死而不死,将有以报吾死友,今日者可以死矣” 。声色凛然不可犯。就义后遗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程良:怀远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初至广州,设立革命机关,往返于香港、广州间,传递机密,准备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4月27日起义发动,随宋玉琳攻督署,弹尽被逮,英勇就义,葬于广州黄花岗。
史玉柱:怀远人。巨人投资董事长。 2004年新财富富豪榜34名。
田祖恒:怀远人。上海电影制片总公司导演。导演影片《南岛风云》《大桥下面》《秋天里的春天》等。
马文波:怀远人。原国家外交部副部长。
杨明:怀远人。现系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政工教研室正师级主任、副教授。
朱家祥:怀远人,少将。原武警交通指挥部原副主任。
张本仁:怀远人。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学家。
陈桂棣:安徽怀远人。中国国家一级作家。
④ 历史上的张姓伟人有哪些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张 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初,后改天如,号西铭,苏州太仓人(今江苏苏州)。
张溥师从徐光启,少时嗜学,所读书必手抄。诗文敏捷,与同里张采齐名,号“娄东二张”。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集江南诸社合为“复社”,倡复古学,以嗣“东林”自诩。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授庶吉士,乞归葬亲。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主“复社”虎丘大会
张 鲁:(生卒年待考),字公旗,沛国丰县人(今江苏丰县)。
张道陵之孙,继祖父在蜀地传道。后到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权,自称师君,下设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设“义舍”,置“义米、义肉”,任往来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
曹操进入汉中后投降之。
张 绣:(公元?~27年),武威祖厉人(今甘肃靖远西南部),汉朝董卓部将张济之侄。
在李傕、郭汜之乱中,张济的地位和李傕、郭汜相等。张济逝世后,张绣领其军,屯兵于宛城(今河南南阳)。后降曹操,不久又叛。操征袁绍时再降曹,为扬武将军,在官渡之战中有功。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于征讨乌桓途中。
张 颌:(公元?~231年),字儁义,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部)。
初从韩馥镇压黄巾,后归附袁绍,任宁国将军。官渡之战后降曹操,授左将军。魏明帝时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部)大破蜀将马谡。
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出兵攻魏,回师时在木门(今甘肃天水境内)设伏。张颌追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
张 遂:(公元673~727年),一行和尚,魏州昌乐人(今河南濮阳南乐)。著名唐朝天文学家。
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张 旭:(生卒年待考),字伯高,一字季明,世称张长史,唐朝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唐朝书法家。
张旭在唐开元年间曾来常熟任县尉,据史籍《唐国史补》等史书所记,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挥笔写字,有时竟用头发沾着墨汁疾书,洒醒后观赏自己的书法,龙飞凤舞,飘逸万态,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以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沉“醉尉街
张师德:(生卒年待考),字尚贤,开封襄邑人(今河南睢县)。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辛亥科状元。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
宋天禧初(公元1O17年),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张邦昌:(公元1083~1127年),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今河北部)。著名南宋卖国贼。
张邦昌举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职。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围攻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对金投降。次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他附金建立了傀儡政权,曾自称“楚帝”月余。
宋高宗即位后,张邦昌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处死,终年四十四岁。
张 观:(生卒年待考),字思正,绛州绛县人(今山西绛县)。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甲寅科状元。张观年少时,即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宋仁宗即位,迁太常丞,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出知杭州。还朝后,进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遇灾异,宋仁宗诏求直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河北发大水,又上疏建议:“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久以省禁锢,宽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置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张唐卿:(公元1010~第十卷37年),字希元,山东青州人(今山东淄川)。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逝世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科状元。张唐卿十七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逝世,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逝,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张之翰:(公元?~1296年),字周卿,晚号西岩老人,邯郸人。著名元朝清官。
元中统初任名磁路知事。至元中,拜行台御史,按察福建行省。不久称病辞官。因居官清正,朝中人望,纷纷向朝廷推荐他复职,复任户部郎。至元末,升翰林侍讲学士。请补外任,拜授松江知府。他上任后,减汰运往朝廷漕米的耗损虚数年十万担,防止了官吏贪污,减轻了人民负担;倡导教育,增设各类学校。当地百姓为纪念其善政,将其《检荒诗》刻在石上,传昭后人。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死在任上,归葬邯郸,著有《西岩集》三十卷。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会稽人(今浙江绍兴)。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
张非木:(公元1494~1544年),字体周,邯郸人。著名明朝清官,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举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进士。任河南延津县令时,适逢灾荒,以赈灾济粮的政策平息民乱,受到百姓爱戴。民间流传“前有长(清)张父,后有邯郸张母”的歌谣。
后升任南京河南道御史,清正廉洁。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病逝,终年五十岁。
张国彦:(公元1525~1598年),字熙载,号弘轩,邯郸人。著名明朝万历朝兵部、刑部尚书。
明嘉靖进士。授襄陵知县,后升兵科给事中。再迁山西参政、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政绩斐然,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升顺天府尹。以后奉召守关有功,迁户部侍郎,不久为都御史,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迁兵部尚书,后任刑部尚书等职。其子张我继、张我绳、张我续均为明朝官僚。张我续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傅,一门父子两尚书。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著名明朝政治家。
明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海内称治。逝世后谥号“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大千:(公元1899~1983年),原名权,改名爰,宇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近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法家、文学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
张大千以其深厚的文化学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文化名人。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今广东曲江),世称张曲江。著名唐朝诗人、初唐诗坛大家,和张说并称“二张”。
张九龄和张说一样出名,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诗篇传世。张九龄早年得张说赏识并推荐,唐中宗年间中进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书令。后受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的诗作前期温婉淡雅,后期质朴遒劲,雄浑刚健。其诗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怀远》传诵久远。
张 纮:(公元151~210年),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
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至许都为孙策求官,至此就在留在了许都,任会稽东部都尉。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东吴,任长史之职。
张纮后来在公元210年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迁都时张纮逝世,终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张纮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许都时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见过一面,张纮称陈琳的文章写得好,陈琳说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来,就好比小巫见到大巫一样。”成语“小巫见大巫”也由此而来。
张 汤:(公元前?~前115年),杜陵人(今陕西长安东南部)。
张汤早年专门学习律令,曾任长安吏、茂陵尉等职。后经丞相田推荐,补授侍御史。审理陈皇后巫蛊一案时,他穷治党羽,汉武帝刘彻很赞赏他的能力,升迁其为太中大夫。后又与赵禹一起编,定《越宫律》和《朝律》。
当时汉武帝阳儒阴法,张汤投其所好,审办大案必附会《春秋》、《尚书》等古义,并猜摹汉武帝的意向办理。武帝想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苛的属吏去办;武帝想开释的,他就交给执法轻平的属吏去办。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反叛案,他都穷究根本,由是汉武帝对他信任益专,加官迁至御史大夫。
汉朝屡次对匈奴用兵,山东水旱灾又频仍,以致国库空虚,他秉承汉武帝意旨,请求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以排斥富商大贾,铲除豪强兼并之家,形成了“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的局面,因此也受到一些人对他的嫉妒憎恨,屡有人举发他;至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丞相府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共同揭发张汤的阴私事,汉武帝令赵禹责问,张汤遂自杀。后来武帝知道张汤的家产不过五百金,皆为俸赐所得,遂尽诛三长史,当时的丞相也羞愧自杀。
张 昭:(公元156~第二第十卷三6年),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苏徐州)。
少年时好学,擅长隶书,治《左氏春秋》,博览群书,著名于时。
汉末社会大乱,徐州士民多避难扬州,张昭也随着南渡。孙策创业江东,任张昭为长史,抚军中将,以管仲视之;孙策临终时,以弟孙权托付之。
张昭对孙权时常正色直谏。孙权常说:“我与张公谈论,不敢妄言。”全国惮之。吴置丞相,众共推张昭,孙权说:“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益也。”乃用顾雍。
孙权称帝后,封张昭为娄侯。张昭在家无事,著《春秋左氏传注》、《论语注》。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逝世,孙权素服临吊,谥号“文侯”。
张惠言:(公元?~年)。著名东汉易学家。
张惠言以治《易》学名家。他以传《春秋》之法治《易》,“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对东汉末今文《易》学家虞翻学说系统阐发,成为一代《易》学大家。
张世杰:(公元?~1279年),范阳人(今河北涿县)。著名南宋抗元将领。
张世杰行伍出身,因战功升都统制。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曾收复浙西诸城,又在焦山(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但失利。元军进迫临安时,他和文天祥主张力战到底,为丞相陈宜中所阻。次年临安失守,他率军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端宗,坚决抵抗。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宋端宗死,又立赵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奉居山(今广东新会南部)。后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溺死。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张弘范:(公元1238~1280年):字仲畴,涿州定兴人(今河北涿州)。
其父张柔(汉军八万户之一)也是蒙古名将。他早年辅佐其兄张弘略掌管顺天路事,公元1262年授行军总管,受命征讨叛将李璮于济南。张弘范扎营在城西险地,李璮出军突击诸将的营寨,唯独不向他进攻。弘范说:“我的营寨在险地,李璮示弱于我,必会以奇兵来袭,他肯定以为我还未醒悟。”遂筑长垒,在内伏甲士,在外挖壕,开东门。当夜又令士卒把壕挖得更深更宽。李璮不知道,第二天果然带飞桥来攻,士兵都陷在壕中,能跨壕而上突入门内的,都被伏兵杀死,并迫降两名敌将。
公元1269~1271年以万户参与襄阳、樊城之战。他率军千余驻万山,断宋军援兵;又献割断襄、樊两城连兵,献先破樊城,后取襄阳之策,为主帅阿术采纳,公元1274~1277年以先锋随从丞相伯颜率兵沿汉水入长江,进占建康,直取宋都临安,因功授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公元1278年授蒙古汉军都元帅,统率水陆军两万,分道追击南宋残部,俘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次年初,他率水师追至厓山,遇宋水军结船固守,遂控扼海口,长期围困,断其退路,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以遮障防矢石,勇登宋舰搏战,大破宋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宋臣陆秀夫负幼帝赵昰赴海死,宋遂亡,他立石碑记功。公元1280年正月病重,他沐浴更衣,由人扶至中庭,面对朝廷方向再拜,然后坐下,命上酒奏乐,与亲友道别。又取出忽必烈所赐剑甲,交给嗣子张珪说:“你父亲靠这些立功,你不要忘记了。”说完端坐而死。
张守皀:(公元?~739年),陕州河北人(今山西平陆)。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为瓜州刺史,连败吐蕃,稳定了西部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徙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辅国大将军等,屡败契丹,为“开元盛世”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但他后来生活腐败,冒功报捷遭贬,更主要的是他提拔重用了安禄山。当然,这是他无法预料的后事,更不能怪他助长了安禄山的反叛气焰,是历史给了安禄山一次机会。
张九钺:(公元1721~1803年),字度西,号紫岘。潭县人(今湖南湘潭)。清时湘潭昭潭书院山长。
生于康熙六十年,十二岁补博士弟子员,十三岁登采石太白楼赋诗。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拔贡,充正红旗官学教习。乾隆二十七年举顺天乡试,屡试礼部均不第,后以明确通榜进士分发江西,历峡江、南昌知县,升莲花同知,改发广东历知始兴、保昌、海阳等县,后以捕盗不力落职。此后,遍游河南嵩、洛、偃、巩间,寄情节吟咏,诗风要见雄奇。过武昌时,总督毕沅重其诗名,迎入节署,集名流纪念苏轼生日,饮酒赋诗,张九钺即席为长歌,四座惊叹。
张九钺虽只是一县令,但吟啸谐谈,潇洒自得,达官贵人乐与交游,称为紫岘先生。晚年回湘潭主讲昭潭书院十余年。清嘉庆八年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张九钺有《陶园诗集》、诗余二卷、《历代诗话》、《晋南随笔》、《峡江志》等。《沅湘耆旧集》收其古体诗九十七首,近体诗一百四十六首,世称“陶园诗老”,与新化“辽东诗老”欧阳辂并称。
张九钺诗有家学。其祖父文炳,为诗“排宋入唐,追踪老杜”。父辈中如埴、垣、坊等,均工于诗古文词。从兄弟中,九镡以诗名。自文炳以下五世,第三第十卷余人各有诗文别集。代湘潭张氏一门,以文学显名于世。
张 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亦号乐斋,张浚子,四川绵竹人。著名南宋理学家,岳麓书院山长。
宋绍兴三年生。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浚谪居永州,张栻随父学。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张栻再随父徙居永州,负笈至南岳从容不迫胡宏问河南程氏之学,凡八年。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宣文字,除直秘阁。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居父丧,时刘珙知潭州,重建岳麓书院,栻主其事,并撰《潭州岳麓书院记》,主讲其间,由是岳麓书院名盛一时。
宋乾道三年朱熹闻知张栻得衡山胡氏之学,自闽来访,与张栻讨论中庸之道。张栻邀请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同游南岳。三人唱和诗多达一百四十九首,编为《南岳倡酬集》行世。
宋乾道六年奉诏入朝。次年冬被排挤落职,还长沙,主讲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宋乾道八年刘珙复知潭州,修岳麓书院,张栻主教事。翌年,辟岳麓书院教授。为学宣扬“礼者天之理”,主张“明理居敬”等理学思想。
宋乾道十年诏除旧职,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从此离潭州。宋淳熙七月年(公元1180年)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张栻居长沙,其故宅在妙高峰之阳,后人即其地建城南书院,今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即其遗址。
张 纲:(公元108~143年),字文纪,著名汉朝大臣。
张纲为人刚正不阿,为忠义之臣,以德行服众,深为人民爱戴。汉顺帝汉安元年,身为光禄大夫的张纲等八人被遣巡行州郡,以察贤奸。其中张纲一人年纪最轻、官位也最小。张纲才出洛阳都亭几里许,便慨然叹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即:祸国大盗正在那儿当道呢!何必去抓小偷啊!于是他即日毁车返都,并上书弹劾权倾一时的内戚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朝廷为之震动。后有广陵张婴杀太守聚众数万,乃举张纲为广陵太守。后张纲晓谕大义,使张婴投降,散其众。张纲安治广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张纲病逝,满城百姓恸哭。
张 俭:(公元115~198年),字元节,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西南部)。
张俭在汉桓帝时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宦官侯览家在山阳郡,其家属仗势在当地作恶,张俭曾上书弹劾侯览及其家属,触怒侯览。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党锢祸起后,侯览诬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共为部党。朝廷下令通缉,张俭被迫流亡。官府缉拿甚急,张俭望门投止,许多人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直到党锢解禁才回到家乡。
张 角:(公元?~184年),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张角初奉事黄老,依《太平经》部分内容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当时汉朝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剧烈,民不聊生。张角以符水咒说为民治病,发展徒众,十余年间达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汉灵帝中平元年甲子岁(公元184年)扬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时起事,自号“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部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故称“黄巾”。后张角病逝于军中,张宝、张梁先后战败被杀。
张 宝:(公元?~184年),张角之弟,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宝同张角聚集贫苦民众五十万举义反汉,称“地公将军”。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部)战逝世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部)抗击汉将皇甫嵩,后被部将严政刺杀于阳城。
张 宝:(公元1763~1832年),字仙槎、梅痴,江苏上元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诗人、画家及旅行家。
张宝在二十岁时即绝意功名,载笔浪游四十余年,足迹遍及当时中国十四个省。他每遇名胜美景便绘图画景,并题诗其上,一时王侯公卿、学者、释道妇孺及外国使节争相藏、赠。他曾五游岭南,与当地名士多有交往。
张宝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曾游历澳门,作有《澳门远岛》,图坐西向东,正面临澳门内港北湾,为澳门西侧隔海对面山所见的澳门全景,形象较真确,富有史料价值。还有《泛槎图》六集刊行。
张 梁:(公元?~184年),张角之弟,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随兄起义,称“人公将军”。曾与张角击退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的进攻。后东汉政府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部)反击,后遭汉军夜袭,兵败战死。
⑤ 蚌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
单长庚
单长庚(?~1645),字西朗,明宿州湖沟集(今湖沟区湖沟乡)人。庠生,有武略,善骑射。崇祯年间,应募从军于史可法部,因屡立战功,升力行营守备。福王在南京称帝(1644)后,奉命随兴平(今陕西兴平)伯高杰赴河南开封抗击清军。高杰为壮大军事力量,特约睢州(今河南睢县)驻防总兵许定国联合作战,然许定国迟迟按兵不动,他便随高杰亲往督促。谁知许定国佯装恭顺,挑选美女为高杰把盏,醉而杀之。与此同时,高杰的数十名随从官兵也被许定国以妓、酒招抚,唯单长庚晓以大义,拒不投降。半夜,单长庚与标下千总潘一凤潜逃,至睢州西门外,被许军追及,双双战死。
徐大鹏 徐大鹏(生卒年不详),清灵璧县固镇保(今我县城北区皇店乡瓦房村)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中武解元,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初任广东罗定州(今罗定县)协右营守备,出征台湾、贵州安南县(今晴隆县境),为朝廷立下战功,改任督标中营都司。嘉庆元年,(1796)进剿湖南省苗族地区,升任广西右江游击,后因病归里。七年(1802),病愈,率乡勇堵剿宿州王朝名。被朝廷起用后受赏顶戴花翎,升任河北易州(今易县)营游击署河间府(今河间县)协副将。
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
元末明初,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名人,他就是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称为“开国元老,异姓真 王”的明朝功臣——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汉族,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区永平岗人。宋朝南渡是迁来怀远,到他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
常遇春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23岁时,适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常遇春也在平阿山区加入了刘聚的起义军。由于他赋性刚毅,状貌奇伟,英勇善战,胆识过人,深受刘聚的器重,不久便当上了什夫长。后来,他因不满刘聚的“善恶不分”,毅然于公元1355年初,率领几十人赶到和州投奔朱元璋。而此时朱元璋的势力已经日渐壮大,正欲渡江南下,常遇春自愿请命为前部先锋。乃至渡江朱元璋兵分三路,轮攻采石,元兵布阵矶上,矶下虽巨舟如织,但相距三丈有余,难以登岸。第一路郭英先攻,第二路胡大海再攻,均未攻上而败退。第三路常遇春见势乘快舟而至,奋发神威,舍舟挺戈飞身登矶,众敌丧胆(今马鞍山市采石矶犹有常遇春大脚印古迹)四散逃窜,遂攻下采石,乘胜又夺取了太平(今当涂)。这对朱元璋进军克复江南地区,建立根据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此战之后,常遇春便成为朱元璋手下一名得力将领。朱元璋授其为“总管府先锋”不久又升任管军总管。
⑥ 历史上有什么著名人物姓张
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张 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初,后改天如,号西铭,苏州太仓人(今江苏苏州)。
张溥师从徐光启,少时嗜学,所读书必手抄。诗文敏捷,与同里张采齐名,号“娄东二张”。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集江南诸社合为“复社”,倡复古学,以嗣“东林”自诩。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授庶吉士,乞归葬亲。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主“复社”虎丘大会
张 鲁:(生卒年待考),字公旗,沛国丰县人(今江苏丰县)。
张道陵之孙,继祖父在蜀地传道。后到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权,自称师君,下设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设“义舍”,置“义米、义肉”,任往来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
曹操进入汉中后投降之。
张 绣:(公元?~27年),武威祖厉人(今甘肃靖远西南部),汉朝董卓部将张济之侄。
在李傕、郭汜之乱中,张济的地位和李傕、郭汜相等。张济逝世后,张绣领其军,屯兵于宛城(今河南南阳)。后降曹操,不久又叛。操征袁绍时再降曹,为扬武将军,在官渡之战中有功。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于征讨乌桓途中。
张 颌:(公元?~231年),字儁义,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部)。
初从韩馥镇压黄巾,后归附袁绍,任宁国将军。官渡之战后降曹操,授左将军。魏明帝时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部)大破蜀将马谡。
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第四次出兵攻魏,回师时在木门(今甘肃天水境内)设伏。张颌追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
张 遂:(公元673~727年),一行和尚,魏州昌乐人(今河南濮阳南乐)。著名唐朝天文学家。
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
张 旭:(生卒年待考),字伯高,一字季明,世称张长史,唐朝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唐朝书法家。
张旭在唐开元年间曾来常熟任县尉,据史籍《唐国史补》等史书所记,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挥笔写字,有时竟用头发沾着墨汁疾书,洒醒后观赏自己的书法,龙飞凤舞,飘逸万态,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以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为了纪念张旭,直到今天,城内东门方塔附近还保留着一条沉“醉尉街
张师德:(生卒年待考),字尚贤,开封襄邑人(今河南睢县)。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辛亥科状元。张师德为北宋第二位状元张去华之子,在父亲夺魁五十年后,张师德又金榜题名第一,为世人艳羡。张师德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耀州,迁为秘书省著作郎、集贤校理,判三司都理欠凭由司。曾上疏请求赦免因贫苦无力还债之人,获准。一次,张师德上殿奏事,真宗以时事问之,师德回答详备,真宗喜道:“朕在藩邸时即知卿父名,今又知卿才。”以后每次派人出使,真宗就说:“张师德可用”,而契丹、高丽使者来朝,又大多让张师德接待。
宋天禧初(公元1O17年),张师德安抚淮南时染病,改判司农寺,擢右正言,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出知颍州。迁刑部员外郎,判大理寺,为群牧使。再迁为吏部郎中。因病,知邓州,徙汝州,拜左谏议大夫,罢知制诰。张师德孝谨有家法,不结交权贵,但体弱多病,不堪重任,曾在任九年未得升迁,并逝于任上。张师德著有文集十卷,传世。
张邦昌:(公元1083~1127年),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今河北部)。著名南宋卖国贼。
张邦昌举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少宰、太宰等职。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围攻东京(今河南开封)时,任河北路割地使,力主对金投降。次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他附金建立了傀儡政权,曾自称“楚帝”月余。
宋高宗即位后,张邦昌被流放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处死,终年四十四岁。
张 观:(生卒年待考),字思正,绛州绛县人(今山西绛县)。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甲寅科状元。张观年少时,即以严谨好学闻名乡里。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宋仁宗即位,迁太常丞,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出知杭州。还朝后,进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遇灾异,宋仁宗诏求直言,张观上疏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条陈知人、严禁、尚贤、节用四事。河北发大水,又上疏建议:“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久以省禁锢,宽刑罚以振淹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置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张唐卿:(公元1010~第十卷37年),字希元,山东青州人(今山东淄川)。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逝世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甲戌科状元。张唐卿十七岁,曾以诗文拜谒韩琦,韩琦对其才华甚为推重。中状元后,张唐卿通判陕州。期间,处事干练,决断如流。曾有一人之生母改嫁后逝世,后其父亦染疾而亡。在安葬父亲时,此人恨母亲不能与父亲同穴,遂掘墓盗尸,将母亲尸骨与父亲同葬一处。事发,官吏欲依法治罪,遇张唐卿复审,言:“不过只知有孝,不知有法而已。”遂释放此人。不久,张唐卿父亲病逝,因悲痛过度,唐卿亦吐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时人对其孝,既敬佩又惋惜,韩琦含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张之翰:(公元?~1296年),字周卿,晚号西岩老人,邯郸人。著名元朝清官。
元中统初任名磁路知事。至元中,拜行台御史,按察福建行省。不久称病辞官。因居官清正,朝中人望,纷纷向朝廷推荐他复职,复任户部郎。至元末,升翰林侍讲学士。请补外任,拜授松江知府。他上任后,减汰运往朝廷漕米的耗损虚数年十万担,防止了官吏贪污,减轻了人民负担;倡导教育,增设各类学校。当地百姓为纪念其善政,将其《检荒诗》刻在石上,传昭后人。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死在任上,归葬邯郸,著有《西岩集》三十卷。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会稽人(今浙江绍兴)。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
张非木:(公元1494~1544年),字体周,邯郸人。著名明朝清官,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举人,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进士。任河南延津县令时,适逢灾荒,以赈灾济粮的政策平息民乱,受到百姓爱戴。民间流传“前有长(清)张父,后有邯郸张母”的歌谣。
后升任南京河南道御史,清正廉洁。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病逝,终年五十岁。
张国彦:(公元1525~1598年),字熙载,号弘轩,邯郸人。著名明朝万历朝兵部、刑部尚书。
明嘉靖进士。授襄陵知县,后升兵科给事中。再迁山西参政、陕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政绩斐然,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升顺天府尹。以后奉召守关有功,迁户部侍郎,不久为都御史,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迁兵部尚书,后任刑部尚书等职。其子张我继、张我绳、张我续均为明朝官僚。张我续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傅,一门父子两尚书。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著名明朝政治家。
明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没有宰相的设置,但是他却有宰相的实权),海内称治。逝世后谥号“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张大千:(公元1899~1983年),原名权,改名爰,宇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近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法家、文学家、收藏家,美食家、旅行家。
张大千以其深厚的文化学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文化名人。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今广东曲江),世称张曲江。著名唐朝诗人、初唐诗坛大家,和张说并称“二张”。
张九龄和张说一样出名,二人均位至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诗篇传世。张九龄早年得张说赏识并推荐,唐中宗年间中进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书令。后受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的诗作前期温婉淡雅,后期质朴遒劲,雄浑刚健。其诗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怀远》传诵久远。
张 纮:(公元151~210年),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
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至许都为孙策求官,至此就在留在了许都,任会稽东部都尉。但孙权继位时张纮又返回了东吴,任长史之职。
张纮后来在公元210年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迁都时张纮逝世,终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张纮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许都时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见过一面,张纮称陈琳的文章写得好,陈琳说道:“我的文章比起你的来,就好比小巫见到大巫一样。”成语“小巫见大巫”也由此而来。
张 汤:(公元前?~前115年),杜陵人(今陕西长安东南部)。
张汤早年专门学习律令,曾任长安吏、茂陵尉等职。后经丞相田推荐,补授侍御史。审理陈皇后巫蛊一案时,他穷治党羽,汉武帝刘彻很赞赏他的能力,升迁其为太中大夫。后又与赵禹一起编,定《越宫律》和《朝律》。
当时汉武帝阳儒阴法,张汤投其所好,审办大案必附会《春秋》、《尚书》等古义,并猜摹汉武帝的意向办理。武帝想加罪的,他就交给执法严苛的属吏去办;武帝想开释的,他就交给执法轻平的属吏去办。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反叛案,他都穷究根本,由是汉武帝对他信任益专,加官迁至御史大夫。
汉朝屡次对匈奴用兵,山东水旱灾又频仍,以致国库空虚,他秉承汉武帝意旨,请求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以排斥富商大贾,铲除豪强兼并之家,形成了“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的局面,因此也受到一些人对他的嫉妒憎恨,屡有人举发他;至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丞相府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共同揭发张汤的阴私事,汉武帝令赵禹责问,张汤遂自杀。后来武帝知道张汤的家产不过五百金,皆为俸赐所得,遂尽诛三长史,当时的丞相也羞愧自杀。
张 昭:(公元156~第二第十卷三6年),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苏徐州)。
少年时好学,擅长隶书,治《左氏春秋》,博览群书,著名于时。
汉末社会大乱,徐州士民多避难扬州,张昭也随着南渡。孙策创业江东,任张昭为长史,抚军中将,以管仲视之;孙策临终时,以弟孙权托付之。
张昭对孙权时常正色直谏。孙权常说:“我与张公谈论,不敢妄言。”全国惮之。吴置丞相,众共推张昭,孙权说:“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益也。”乃用顾雍。
孙权称帝后,封张昭为娄侯。张昭在家无事,著《春秋左氏传注》、《论语注》。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逝世,孙权素服临吊,谥号“文侯”。
张惠言:(公元?~年)。著名东汉易学家。
张惠言以治《易》学名家。他以传《春秋》之法治《易》,“求其条贯,明其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对东汉末今文《易》学家虞翻学说系统阐发,成为一代《易》学大家。
张世杰:(公元?~1279年),范阳人(今河北涿县)。著名南宋抗元将领。
张世杰行伍出身,因战功升都统制。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保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曾收复浙西诸城,又在焦山(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但失利。元军进迫临安时,他和文天祥主张力战到底,为丞相陈宜中所阻。次年临安失守,他率军由海路至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端宗,坚决抵抗。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宋端宗死,又立赵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奉居山(今广东新会南部)。后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溺死。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张弘范:(公元1238~1280年):字仲畴,涿州定兴人(今河北涿州)。
其父张柔(汉军八万户之一)也是蒙古名将。他早年辅佐其兄张弘略掌管顺天路事,公元1262年授行军总管,受命征讨叛将李璮于济南。张弘范扎营在城西险地,李璮出军突击诸将的营寨,唯独不向他进攻。弘范说:“我的营寨在险地,李璮示弱于我,必会以奇兵来袭,他肯定以为我还未醒悟。”遂筑长垒,在内伏甲士,在外挖壕,开东门。当夜又令士卒把壕挖得更深更宽。李璮不知道,第二天果然带飞桥来攻,士兵都陷在壕中,能跨壕而上突入门内的,都被伏兵杀死,并迫降两名敌将。
公元1269~1271年以万户参与襄阳、樊城之战。他率军千余驻万山,断宋军援兵;又献割断襄、樊两城连兵,献先破樊城,后取襄阳之策,为主帅阿术采纳,公元1274~1277年以先锋随从丞相伯颜率兵沿汉水入长江,进占建康,直取宋都临安,因功授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公元1278年授蒙古汉军都元帅,统率水陆军两万,分道追击南宋残部,俘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次年初,他率水师追至厓山,遇宋水军结船固守,遂控扼海口,长期围困,断其退路,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以遮障防矢石,勇登宋舰搏战,大破宋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宋臣陆秀夫负幼帝赵昰赴海死,宋遂亡,他立石碑记功。公元1280年正月病重,他沐浴更衣,由人扶至中庭,面对朝廷方向再拜,然后坐下,命上酒奏乐,与亲友道别。又取出忽必烈所赐剑甲,交给嗣子张珪说:“你父亲靠这些立功,你不要忘记了。”说完端坐而死。
张守皀:(公元?~739年),陕州河北人(今山西平陆)。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为瓜州刺史,连败吐蕃,稳定了西部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徙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辅国大将军等,屡败契丹,为“开元盛世”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但他后来生活腐败,冒功报捷遭贬,更主要的是他提拔重用了安禄山。当然,这是他无法预料的后事,更不能怪他助长了安禄山的反叛气焰,是历史给了安禄山一次机会。
张九钺:(公元1721~1803年),字度西,号紫岘。潭县人(今湖南湘潭)。清时湘潭昭潭书院山长。
生于康熙六十年,十二岁补博士弟子员,十三岁登采石太白楼赋诗。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拔贡,充正红旗官学教习。乾隆二十七年举顺天乡试,屡试礼部均不第,后以明确通榜进士分发江西,历峡江、南昌知县,升莲花同知,改发广东历知始兴、保昌、海阳等县,后以捕盗不力落职。此后,遍游河南嵩、洛、偃、巩间,寄情节吟咏,诗风要见雄奇。过武昌时,总督毕沅重其诗名,迎入节署,集名流纪念苏轼生日,饮酒赋诗,张九钺即席为长歌,四座惊叹。
张九钺虽只是一县令,但吟啸谐谈,潇洒自得,达官贵人乐与交游,称为紫岘先生。晚年回湘潭主讲昭潭书院十余年。清嘉庆八年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张九钺有《陶园诗集》、诗余二卷、《历代诗话》、《晋南随笔》、《峡江志》等。《沅湘耆旧集》收其古体诗九十七首,近体诗一百四十六首,世称“陶园诗老”,与新化“辽东诗老”欧阳辂并称。
张九钺诗有家学。其祖父文炳,为诗“排宋入唐,追踪老杜”。父辈中如埴、垣、坊等,均工于诗古文词。从兄弟中,九镡以诗名。自文炳以下五世,第三第十卷余人各有诗文别集。代湘潭张氏一门,以文学显名于世。
张 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亦号乐斋,张浚子,四川绵竹人。著名南宋理学家,岳麓书院山长。
宋绍兴三年生。南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浚谪居永州,张栻随父学。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张栻再随父徙居永州,负笈至南岳从容不迫胡宏问河南程氏之学,凡八年。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宣文字,除直秘阁。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居父丧,时刘珙知潭州,重建岳麓书院,栻主其事,并撰《潭州岳麓书院记》,主讲其间,由是岳麓书院名盛一时。
宋乾道三年朱熹闻知张栻得衡山胡氏之学,自闽来访,与张栻讨论中庸之道。张栻邀请朱熹及其弟子林用中同游南岳。三人唱和诗多达一百四十九首,编为《南岳倡酬集》行世。
宋乾道六年奉诏入朝。次年冬被排挤落职,还长沙,主讲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宋乾道八年刘珙复知潭州,修岳麓书院,张栻主教事。翌年,辟岳麓书院教授。为学宣扬“礼者天之理”,主张“明理居敬”等理学思想。
宋乾道十年诏除旧职,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从此离潭州。宋淳熙七月年(公元1180年)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张栻居长沙,其故宅在妙高峰之阳,后人即其地建城南书院,今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即其遗址。
张 纲:(公元108~143年),字文纪,著名汉朝大臣。
张纲为人刚正不阿,为忠义之臣,以德行服众,深为人民爱戴。汉顺帝汉安元年,身为光禄大夫的张纲等八人被遣巡行州郡,以察贤奸。其中张纲一人年纪最轻、官位也最小。张纲才出洛阳都亭几里许,便慨然叹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即:祸国大盗正在那儿当道呢!何必去抓小偷啊!于是他即日毁车返都,并上书弹劾权倾一时的内戚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朝廷为之震动。后有广陵张婴杀太守聚众数万,乃举张纲为广陵太守。后张纲晓谕大义,使张婴投降,散其众。张纲安治广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张纲病逝,满城百姓恸哭。
张 俭:(公元115~198年),字元节,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西南部)。
张俭在汉桓帝时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宦官侯览家在山阳郡,其家属仗势在当地作恶,张俭曾上书弹劾侯览及其家属,触怒侯览。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党锢祸起后,侯览诬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共为部党。朝廷下令通缉,张俭被迫流亡。官府缉拿甚急,张俭望门投止,许多人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直到党锢解禁才回到家乡。
张 角:(公元?~184年),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张角初奉事黄老,依《太平经》部分内容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当时汉朝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剧烈,民不聊生。张角以符水咒说为民治病,发展徒众,十余年间达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汉灵帝中平元年甲子岁(公元184年)扬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三十六方遂同时起事,自号“天公将军”,以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部众皆着黄巾以为标帜,故称“黄巾”。后张角病逝于军中,张宝、张梁先后战败被杀。
张 宝:(公元?~184年),张角之弟,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宝同张角聚集贫苦民众五十万举义反汉,称“地公将军”。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部)战逝世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部)抗击汉将皇甫嵩,后被部将严政刺杀于阳城。
张 宝:(公元1763~1832年),字仙槎、梅痴,江苏上元人(今江苏南京)。著名清朝诗人、画家及旅行家。
张宝在二十岁时即绝意功名,载笔浪游四十余年,足迹遍及当时中国十四个省。他每遇名胜美景便绘图画景,并题诗其上,一时王侯公卿、学者、释道妇孺及外国使节争相藏、赠。他曾五游岭南,与当地名士多有交往。
张宝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曾游历澳门,作有《澳门远岛》,图坐西向东,正面临澳门内港北湾,为澳门西侧隔海对面山所见的澳门全景,形象较真确,富有史料价值。还有《泛槎图》六集刊行。
张 梁:(公元?~184年),张角之弟,冀州钜鹿人(今河北平乡西南部)。著名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随兄起义,称“人公将军”。曾与张角击退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的进攻。后东汉政府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部)反击,后遭汉军夜袭,兵败战死。
我尽力查了,不知道够不够?
⑦ 安徽省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吴敬梓、吕蒙、陈独秀、华佗、陶行知。
一、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二、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三、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四、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五、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⑧ 中国古代姓张的名人
中国古代姓张的名抄人
1、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2、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3、张飞(约166-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4、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辅汉,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创始人,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
5、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⑨ 安徽蚌埠古今有哪些名人
安徽蚌埠古今名人有汤和、朱元璋、年羹尧、史玉柱、蒋雯丽等。
1、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的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2、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 汉族。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3、蒋雯丽
蒋雯丽,1969年6月20日生于安徽蚌埠,中国影视女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会员 。199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1989年,参演首部电视剧《悬崖百合》,饰演保育院的老师,并获得飞天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同年,参演首部电影《离离原上草》,饰演山区姑娘水秀。
4、史玉柱
史玉柱,1962年9月15日生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商人、企业家。1984年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分配至安徽省统计局工作。1989年深圳大学软件科学系(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后,随即下海创业。
5、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
⑩ 安徽蚌埠古代名人的事迹
袁贵仁:固镇人,原北师大校长,现教育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哲学人文。
高泉:蚌埠人。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室主任,兼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张穹:蚌埠人。著名法学家。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院长。现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
杨一民:蚌埠人。中国足协副主席
祖海:蚌埠人。中国民歌“四小花旦”之一。音乐作品:《幸福山歌》《我家在中国》《飘动的红丝带》《多情的海》《为了谁》《抛绣球》《与你相逢》《盼团圆》《今宵久久》《我发现你越来越美丽》《人民公仆》《天竺少女》。
蒋雯丽:蚌埠人。影星。《走着瞧》《郭沫若与安娜》《牵手》《黑冰》《黑洞》《日落紫禁城》《神禾》《千年等一回》《大地之子》《悬崖百合》《跑马溜溜的山上》《赵先生》《猫眼》《家事》《木帮》《杏花三月天》《神秘夫妻》《女帅男兵》《中国式离婚》。
孙国庆:蚌埠人。歌星。星空卫视主持著名脱口秀节目《人小鬼大》。04年孙获亚洲广播机构大奖。音乐作品:《篱笆墻的影子》,《完美》《代价》《好运北京》,
周泰:三国时期凤台人。随孙权攻打黄祖有功。又协同周瑜、程普等抗拒曹操,参加了赤壁大战,在南郡攻打曹仁。荆州平定后,屯兵在岑。曹操攻打儒须,周泰出兵迎敌,击败曹操。后被留督儒须,拜乎虏将军。由于战功卓著,官拜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吕夷简:北宋凤台人。龙图阁直学土。仁系天圣七年(1029年)为相。为官“有为国爱民之心”。曾上疏朝廷免除农器税;奏请真宗缓建京师官观,以减轻盛冬运输劳役之苦。向仁宗提出“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投、节冗费”等8条建议。
吕公著:北宋凤台人。宰相。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兼待读。英宗时,加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初,任翰林学土。熙宁二年(1069年)为御史中丞,先后任翰林学上承旨、同知枢密院事等职。1086年。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曾向哲宗奏陈10件事。与司马光并为宰相,致力于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司马光死后,他独秉朝政,续废王安石新科举法。
岳相如:凤台人。讨蒋第一纵队司令。冯、阎联盟反蒋,相如任冯部二十四军军长。,“七七事变”后,国共再次合作,岳相如由香港返回南京,但拒绝蒋介石的招见。
廖运周:凤台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积极支持并和廖运升共同策划了第二个一一○师在浙江义乌起义。
廖运周:凤台人。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淮海战役时率部起义。
廖运升:凤台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1949年5月4日,率第二个一一○师在浙江义乌起义。
王珉:淮南人。吉林省省长(现任)
陈传阔:淮南人。武警部队副司令员。
柏耀平:淮南人。被誉为“海天骄子”的海军优秀飞行员舰长。98年1月荣立二等功,当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8年7月,全国主要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01年7月,走上某新型导弹驱逐舰部队副部队长的领导岗位,开始了巡天蹈海的新征程。
陈玉先:淮南人。国家一级画家。中国首都美术记者协会副会长,中国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常委,解放军报高级编辑。创作有连环画《高山下的花环》、《轮椅上的姑娘》、《毛泽东画卷》、《毛泽东青少年故事》等数十部。94年12月荣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届“金作家金画家”奖。
蔡维艳:淮南人。著名女子撑杆跳高运动员。获得国内国际主要赛事十二项冠军。5次打破亚州纪录。创造新的亚洲纪录与亚州室内纪录。
周涛:淮南人。中央电视台著名电视主持人。前《综艺大观》主持人。现《真情无限》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