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历史人物韦丹的资料
韦丹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个人、学者、高等教育、科学领域
韦丹大夫及第后,历任西台御史。每常好道,未曾有遇。京国有道者,与丹交游岁久,
忽一日谓丹曰:“子好道心坚,大抵骨格不成。某不能尽知其事,可自往徐州问黑老耳。”
丹乃求假出,往徐州。经数日,问之。皆云无黑老。召一衙吏问之曰:“此州城有黑老,家
在何处?”其吏曰:“此城郭内并无。去此五里瓜园中,有一人姓陈,黑瘦贫寒,为人佣
作,赁半间茅屋而住。此州人见其黑瘦,众皆呼为黑老。”韦公曰:“可为某邀取来。”吏
人至瓜园中唤之。黑老终不肯来。乃驱迫之至驿。韦公已具公服,在门首祗候。韦公一见,
便再拜。黑老曰:“某佣作求食,不知有何罪,今被捉来,愿得生回。又复怖畏惊恐,欲走
出门,为吏人等遮拦不放。自辰及酉,韦公礼貌益恭。黑老惊惶转甚。略请上厅,终不能
得。至二更来,方上阶,不肯正坐。韦公再拜谘请,叩问不已。至三更,黑老忽然倒卧于床
上,鼻息如雷。韦公兢兢床前而立,久,因困极,不觉兼公服亦倒卧在床前地上睡。至五
更,黑老起来,以手抚韦公背云:“汝起汝起。汝似好道,吾亦爱之。大抵骨格不成就,且
须向人间富贵。待合得时,吾当来迎汝;不然,恐汝失路耳。初秋日,可再来此,当为汝尽
话。”言讫,倏已不见。韦公却归。至立秋前一日晚,至徐州,黑老已辰时死矣。韦公惆
怅,埋之而去。自后寂绝。二十年不知信息。韦公官江西观察使,到郡二年,忽一日,有一
叟谓阍人曰:“尔报公,可道黑老来也。”公闻之,倒屣相迎。公明日无疾,忽然卒。皆言
黑老迎韦公上仙矣。(出《会昌解颐录》)
韦丹大夫进士及第后,做过西台御史。他平常喜欢道术,只是不曾遇到过神仙。京城里
有一位修道的,和韦丹交游了一年多,有一天对韦丹说:“你喜欢道术的意志很坚定,大概
是骨骼不行。我不能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你可以自己到徐州去问一问黑老。”韦丹就请假
出来,来到徐州。经过几天,问谁谁都说没有黑老。他找来一位衙吏问道:“这个州城里有
一个叫黑老的人,他家住在哪?”那个衙吏说:“这个城郭当中却没有。离这五里的瓜园,
有一个人姓陈。这个人黑瘦,很穷,给人做工,租了半间草房居住。这个州里的人见他又黑
又瘦,大家都叫他黑老。韦丹说:“你替我把他找来。”衙吏到瓜园叫黑老,黑老始终不肯
来,衙吏就硬把他弄到驿站。韦丹已穿好官服,在门口专门等他。韦丹一见到黑老,就连连
下拜。黑老说:“我给人做工挣饭吃,不知道有什么罪,现在被捉来,希望能让我活着回
去。”黑老惊恐万状,想要跑出门去,被衙吏们拦住了。从辰时到酉时,韦丹对黑老更加恭
敬。黑老更加惊惧。韦丹请黑老到大厅坐坐,始终没成。到了二更天,黑老才走上台阶。他
不肯坐在正座上。韦丹再三下拜,不停地请求、叩问。到了三更,黑老忽然倒在床上,鼻息
如雷地睡着了。韦丹小心谨慎地站在床前,时间长了也太困乏了,不知不觉穿着官服也倒在
床前的地上睡着了。到了五更天,黑老起来,用手抚摸着韦丹的后背说:“你起来,你起
来。你好像好道,我也喜欢。大概是骨骼不成全你,暂且必须面对人间的富贵,等到应该得
道的时候,我就来接你。不然,恐怕你迷失道路。初秋的时候,你可以再到这里来,我就全
都告诉你。”说完,倏地不见了。韦丹回来,到了立秋前一天的晚上又来到徐州。黑老已经
在辰时的时候死了。韦公很惆怅,把他埋葬之后便走了。从此以后两相寂绝,二十年不知音
信。韦公任江西观察使,到郡二年,忽然有一天,有一个老头对守门人说:“你进去告诉韦
公,就说黑老来了。”韦丹听说之后,慌慌忙忙鞋都穿倒了就跑出来迎接。第二天,韦丹本
来没病却忽然死了,人们都说黑老接韦丹上天做神仙去了。
韦丹 唐代人
《新唐书·韦丹传》节选 07年宁夏、海南高考题
原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译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府万年县人。自幼丧父,跟从外祖颜真卿学习。唐顺宗当太子时,韦丹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被诏为舍人。新罗国的国君去世,皇帝诏令任命他为侍封郎中前往吊唁。按照过去的典章制度,使臣出使外国,朝廷赐给他十个州县的官职,让他将这些官职卖出以得到出使的费用,这称作“私觌官”韦丹说:“出使外国,对于资费上的不足,应该向朝廷请求,怎么能够卖官得钱?”他列出所应开支的费用上奏,皇帝命令有关主管部门拨付给他。韦丹还朝作了容州刺史。他教导百姓耕种纺织,禁止懒惰游乐,兴办学校,对于因贫穷而卖身为奴的百姓,将他们赎出并让他们回家,严令官吏,不允许把他们抢掠来作为奴隶。开始兴建州械,城墙长三十里,屯田二十四处,教百姓种植茶树、麦子,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朝廷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韦丹还朝任职,韦丹以正直闻名。刘辟反叛,议政的官员们主张放过他不加讨伐,韦丹上奏,认为“在孝文帝时代,法令废弃,人们轻忽法令,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现在不讨伐刘辟,那么朝廷能够管辖的地区就只剩下京地长安和东部洛阳这两京了。”这得到了宪宗皇帝的赞扬,因而调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当初,百姓不懂得建造瓦屋,都是用草盖屋顶,用竹子做屋椽,如遇长期干燥则易突然烧毁。韦丹召来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把这些建筑用的材料聚放在场上,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要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砖瓦,可以免除一半的赋税,以后慢慢地归还欠款。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韦丹亲自前去勉励和监督。韦丹又建立了南北两个市场,建造军营来驻扎军队。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有一个官吏主管粮仓十年,韦丹审察库存的粮食,少了三千斛,韦丹说:“难道这个官吏能够自己耗费如此之多的粮食吗?”查抄登记他的家产,得到了全部的账目。都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的。韦丹就召集这些官吏说:“你们仗着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这是犯罪,我和你们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归还这些粮食。”这些官吏们都叩头谢罪,到了限期没有一个敢违约的。有一个兵卒违反了法令被判了死刑,韦丹没有处死他,把他释放了。他离去后,上诉状告发韦丹违法,皇帝下诏将韦丹解送官府等候处理。就在此时,韦丹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宣宗读《元和实录》,看到韦丹政绩突出,有一天与宰相谈论道:“元和年间,治理百姓谁是第一?周犀回答说:“我曾任江西太守,韦丹功绩卓著,恩泽施及八州百姓,死后四十年,无论老幼对他仍思念不忘。”于是下诏让观察使上书言韦丹的功绩情况,命工匠将其刻在碑石上铭记。
(文段为节选 仅针对高考题)
2 韦丹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个人履历]
1984.9-1988.7, 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学习,1987年考取CUSPEA公派出国项目。
1988.9-1993.8, 美国加州大学UC San Diego物理系博士学习。
1993.9-1996.4, 美国加州大学UCSD磁记录研究中心(CMRR)博士后研究。
1996.5-1996.10, 新加坡国立大学数据存储研究所(DSI)访问研究员。
1996.11-2000.7, 清华大学材料系副教授。
2000.8-至今, 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
[社会工作经历]
1997年4月起担任当时的材料系材料科学教研组教学副主任。
1999年11月起担任重新组合的、包括原材料科学教研组和金属材料教研组的教育部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教学副主任。
--------------------------------------------------------------------------------
研究领域及成果:
磁性材料和信息存储工业的基础理论,信息存储领域内的各种基本问题.
从纳米颗粒磁薄膜的基础理论出发,精确计算磁薄膜的磁性质,然后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信息存储系统的核心物理过程:0-1信号的读入读出过程,并用信号处理的理论分析读出信号的噪音。从而对在信息存储系统中实用的高质量纳米颗粒磁薄膜的各种材料特性作出清楚的分析。
在研课题
1. 磁颗粒相互作用对材料磁性质的影响,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
2. 磁性材料和信息存储的基本理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3. 金属合金结构与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模拟和实验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担任其中的纳米金属颗粒磁薄膜计算的子课题。
科研内容:
1. 磁材料基本性质的计算,
2. 硬盘、磁带、磁计算机内存中读写二进制数过程的计算模拟;
3. 其他介观尺度的磁电元件的物理性质研究。
代表性论文:
1. D. Wei and D. P. Arovas,
"Quasi-energy distributions in the kicked Harper Model",
Physics Letters A 158, pp.469-474 (1991).
2. V. Kalmeyer, D. Wei, D. P. Arovas and S. C. Zhang,
"Two-dimensional local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random flux and
the Quantum Hall system at even-denominator filling fractions".
Phy. Rev. B, vol.48(15), pp11095-11106, (1993).
3. D. Wei, H. Neal Bertram, Arnon Friedman and R. H. De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overwrite in thick particulate media",
IEEE Trans. Magn. Vol.31(6) Part I, pp.2898-2900, (1995).
4. D. Wei, H. Neal Bertram and A. Friedmann,
"Signals and nonlinearities in Thin Metal-particle Tape",
J. Appl. Phys. 79(8), pp.5661-5663, 1996.
5. D. Wei and H. Neal Bertram,
"Interlayer coupling and surface roughness in GMR spin valves",
IEEE Trans. Magn. Vol.32(5), pp. 3434-3436, 1996.
6. Dan Wei and Bo Liu,
"Track Edge Asymmetry and Low-Density Noise in Thin Film
Disk Media with Skew Angles",
IEEE Trans. Magn. Vol.33(5), pp.2722-2724, 1997.
7. Dan Wei, Lian-na He and Bo Liu,
"Isolated Pulse Distortion and Medium Noise Analysis for Submicron-
width Narrow Track Recording",
IEEE Trans. Magn. Vol.34(5), pp.3794-3798, 1998.
8. Dan Wei, C. K. Ong and Zheng Yang
"Micromagnetic Studies of Read and write process in Magneto-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J. Appl. Phys., 87(6), pp.3068-3073, 2000.
2. 世界历史人物
卡尔·马克思 (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生平事迹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普勒斯堡是个贤慧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
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以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于是他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封建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土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土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她成了马克思的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博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思想。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他创办了《新莱茵报》。它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马克思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指导德国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揭露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叛卖行为,还通过报纸同各国民主派建立广泛联系,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了发展民主统一战线,马克思参加了科隆民主协会的工作,同各地民主派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他还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工人组织内部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在伦敦,马克思重建了共产主义者的盟约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
五十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贫困的生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攻击诽谤,几乎所有的报刊对他关上了大门。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他成年累月地在英国博物馆研读政治经济文献,埋头从事经济学研究,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恩格斯为了从经济上支援马克思,使自己的战友能完成创立新的经济学理论酌伟业,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牺牲。他重返曼彻斯特,再次从事他所讨厌的经商活动。马克思在埋头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设法利用资产阶级进步报刊发表各种政论文章。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他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写了500多篇文章。他们在这些文章中评述当时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揭露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政策,谴责沙皇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在这个手稿中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后来他又写了一个新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这个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它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马克思又投入了实际斗争。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他被选为国际的领导机构总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正像恩格斯说的,“叙述马克思在国际中的活动,就等于编写这个协会本身的历史”。
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虽然在起义之前并不赞同这一行动,但起义一经爆发,他就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援和帮助。他注意收集有关公社的材料,认真研究公社的各项措施,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了几百封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公社失败后,马克思又从物质生活、政治思想上帮助逃离法国的公社流亡者。
七十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的政治观点、经济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这部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卡尔·马克思 1818年诞生在德国的特里尔镇,父亲是律师。卡尔17岁时进入波恩大学功读法律,随后又转入柏林大学,最后在耶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马克思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在科伦为《莱茵报》当过一个时期的编辑。但是他那激进的政治观点,不久就给自己惹出了是非,于是便迁居到巴黎。在那儿他遇到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同的政治观点使两人结下了真切的友谊,甘苦与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
不久,马克思被驱逐出国,迁居到布鲁塞尔。1847年就是在布鲁塞尔他发表了第一部重要的著作《哲学的贫困》。翌年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其拥有最广泛读者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在同年晚些时候,马克思返回科伦,数月后又遭驱逐。之后他迁居伦敦,在那里度过余生。
虽然马克思当记者时赚些钱,但是他大量的时间在伦敦搞研究,撰写有关政治学和经济学著作(在那些年月里,马克思和他的一家主要靠恩格斯的慷慨捐助来维持生计)。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第一卷于 1867年问世。1883年马克思去世,另两卷还没有写完,后来恩格斯根据马克思遗留下来的笔记和手稿编辑整理出版。
马克思著作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从共产主义运动在二十世纪以空前的规模迅速发展来看,马克思显然应在本册居于高位,问题是他应高挂第几位呢?
做这样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对在渊古流长的世界史上的共产主义重要性的认识如何。虽然人们不能肯定共产主义究竟会发展到什么范围,将会维持多久,但是现在显而易见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至少在未来的几百年内会对世界有重大的影响。
在马克思逝世后大约一个世纪的今天,至少在名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已接近13亿。这个数字在人类史上比任何皈依其他思想体系的信徒还要多,从占世界整个人口数字的比例来看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就使许多共产主义者和一些非共产主义者相信将来也许总有一天马克思主义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但是很难有把握地预料到将来会有这样的发展趋向。有很多似乎很重要的思想体系都有过其全盛时期,但是最终都销声匿迹了(摩尼创建的宗教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早在1900年宪政民主似乎显然是未来的潮流,虽然它在将来最终有希望得以实现,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再说这样的结论是靠得住的。
即使人们承认共产主义对今日世界和未来有巨大的影响,也可能会对卡尔·马克思本人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意义提出质疑。苏联政府的实际政策似乎并未受到马克思著作的约束,他写了有关黑格尔辩证法和劳动剩余价值等著作,这样的学说似乎对苏联现今的国际国内政策并没有多大影响。
当今共产主义强调四个主要原则;①只有少数有钱人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大多数劳动者则在比较贫困中度日;②革除这种不合理的方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即生产资料归政府而不是私人所有的制度;③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立这种制度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暴力革命;④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前三项原则早在马克思以前就被明确地陈述过。第四项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来的。苏联长期实行的现行专政,与其说是马克思著作带来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列宁和斯大林的实践所带来的结果。因此或许可以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影响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而对他著作的注重也只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企图标榜那种无论如何都要推行的思想和政策是有“科学”根据的。
虽然这种标榜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的确太过分了。例如,列宁不仅仅宣称要遵循马克思的教导,而且实际读过并完全接受了他的教导,自信是在按照他的教导办事。毛泽东和许多其他共产党领袖也都是如此。是的,马克思的思想可能会引起误解和异议,但是基督、佛陀或穆罕默德也是如此。假如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的一切主要政策都是直接来源于马克思著作的话,那么他在本册中的名次甚至还会高些。
也许可以认为,使共产主义在世界如此广阔的天地里成为基本政治思想体系的主要功劳,应归于真正建立了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实用政治家列宁,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列宁当然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但是马克思甚至比列宁更重要,因为他的著作不仅仅强烈地影响了列宁的思想,而且也强烈地影响了许多其他共产主义领袖。
还有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就是是否应该把建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功劳在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之间划分开来。他们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恩格斯对《资本论》的最后定稿肯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两个人各自都以自己的名义写了几部书,但是他俩在智慧上合作得如此密切以致理应把两人共同创造的产品当作一项不可分割的共同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书中确实也是两人合占一章,只不过标题是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这是因为在一般人看来他是两个伙伴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最后要提到的一点是常常有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有严重的错误。当然马克思具体的预言中有许多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例如,他曾预言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变得越来越贫困,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并未发生。马克思还曾预言中产阶级将会被消灭,其中大多数成员将跌入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只有少数升入资产阶级中去,显然这一情形也没有出现。他似乎还相信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会使资本家的利润减少,这一预言不仅错误而且荒唐。然而不管他的经济学说正确与否,对马克思的影响都没有多大关系。一个哲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而在于他的思想驱使人们付诸行动。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无疑是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http://www..com/s?ct=0&;ie=gb2312&bs=%C2%ED%BF%CB%CB%BC&sr=&z=&cl=3&f=8&wd=%C2%ED%BF%CB%CB%BC%C9%FA%C6%BD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843年), 论犹太民族问题 (1843),1844年经济和哲学手稿 (1844年),论费尔巴哈 (1845年),哲学的贫困 (1845年),雇佣劳动与资本 (1847年),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52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剩余价值理论共三卷(1862年), 工资、价格和利润 (1865年),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法兰西内战 (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 (1875年)
两人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 神圣家族 (1845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关于美国内战 (1861年), 资本论第二卷 (1893年), 资本论第三卷 (1894年)
恩格斯: 德国农民战争 (1850年),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1852年),反杜林论 (1878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880年),自然辩证法 (1883年),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84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886年)
马克思的哲学
哲学——解放的头脑
‘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的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的解放的头脑,也就是说,它是解放者(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证明它的合规律性,哲学作为人的解放的头脑就应当承担这样的一个任务。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生产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数据和生产数据,而动物不能。 人一旦进入生产劳动,他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 因为要劳动,所以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以及其它社会关系。人们的劳动生产力制约着他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生产方式,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等构成的社会存在又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便不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的了。
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物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的活动产物,但他们一旦形成,便反过来成为制约着人的活动的客观的力量。 因此,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像是杂乱无章,其实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内在客观趋势的。
马克思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说明人时,他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
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改造,获得自己的新的质量和素质。
人改造世界,世界也改变人。
因此人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在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才能得科学的唯物的说明。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明人的问题的根本特征。
阶级斗争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剩余生产物增多,使得人类有可能在自身中实行脑体分工。这种分工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野蛮阶段走了出来,进入文明时期。另一方面,脑体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阶级划分的基础。由于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垄断精神生产的剥削阶级分子与承担全部体力劳动的劳动阶级处在根本利益相互对抗的关系之中,人类自此进入阶级社会。阶级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不过是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的程度以及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依附的具体方式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只有联系生产力发展以及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化,才能理解:
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阶级斗争本身就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马克思在关于阶级的理论中,特别强调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的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 ——《资本论》
现代阶级关系的产生源于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数据的分离。 但阶级一旦产生,又会把阶级利益对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领域。在这个意义上,阶级有时是一个社会范畴。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从早期的简单走向复杂,然后又走向现代社会的简单化。
马克思指出,同以往的阶级社会相比效,资本主义社会会使互相对立阶级日益简单化。
‘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虽然建立了阶级理论/学说,但是没有解释阶级转化相关的理论,尤其是无产阶级经过某种方式取得政权之后,转化为有产阶级的情况。
政党理论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宣言》
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紧密相关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须由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党代表着组织、领导和宣传作用。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这些核心作用,就不会有无产阶级斗争的胜利。
国家理论
从阶级及阶级斗争的理论出发,马克思认为私有制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统治阶级需要用暴力来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以保持阶级之间的平衡,把阶级关系维持在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秩序和范围之内,那就是国家。 这样,作为统治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就应运而生。无产阶级要想获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须团结起来,进行暴力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的专政,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或社会主义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和国家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到来为止。
“旧的国家是一种‘以其无处不在的复杂的军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机构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会从四面八方缠绕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卡尔·马克思 《法兰西内战》
革命导师马克思
1843年10月的一天,普鲁士西部科隆出版的《莱茵报》上登出一则启事,招聘一位学识丰富的人当主编。
招聘启事登出的当天,一个穿西装、满脸络腮胡子的人来到编辑部。他就是卡尔·马克思,看上去有四十来岁,显得很稳重。
可是,当报社老板问他年龄时,得知马克思只有25岁,吃惊的脸上不免露出不信任的神情,说:“马克思,虽然你给我们写过不少文章,质量也不错,可是你这么年轻,能担此重职吗?”
马克思微微一笑说:“先生,您的忧虑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学识的高低与年龄无必然关系。请您耐心些,花五分钟看完我的应聘材料再说,您还可以考考我!”
于是,报社老板看起了应聘材料,当他知道马克思拥有耶拿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学位时,态度马上变了,笑着说:“太抱歉了,请你原谅我刚才的失态。”接着,就拿出了聘书。聘请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
马克思应聘报社主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宣传革命道理,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没落,唤醒人民的觉悟。他上任不久,普鲁士的莱茵省议会讨论“林木盗窃”问题,要立法处罚盗窃者。谁是盗贼呢?议会把矛头指向了广大农民。
马克思立刻深入调查,把事情搞清楚了。原来,普鲁士西部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一直都是当地农民、牧民生活的来源。后来,被几个贵族和地主强行霸占,还划分了势力范围。他们在森林里伐木,在附近开了许多木材加工厂,肆意剥削当地居民;又在草原上开辟了牧场和奶制品厂,以牟取暴利。这些森林和草原,本该是属于当地农民、牧民的,可是,贵族地主们“反客为主”,不允许农民去森林里捡枯树枝当柴烧,孩子们到草地上去采草莓、蘑菇,也被视为偷窃。议会要立法,就是要从法律上承认,贵族地主霸占的土地属于他们的私有财产。
这真是黑白颠倒!马克思和同仁们都感到愤愤不平,就写了许多文章登在《莱茵报》上,抨击议会的无耻行径,并要求地主贵族把森林和草原还给当地农民。这些文章深得人心,《莱茵报》的发行量也一下子猛增。
专制的普鲁士政府是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他们立刻下令查封了《莱茵报》。马克思从此觉悟到,单靠舆论是无法推翻专制统治的,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夺取胜利。
卡尔·马克思(1818—1883)生于普鲁士(现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1848年2月,他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4年创立了“第一国际”,从此,国际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组织和行动纲领。
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研究,作为他创立的经济学的主要关注对象和核心之一,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并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概念、内容,从经济学的层面上做了科学系统的界定和论述。可以说,马克思当之无愧地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学说的奠基人和最伟大的贡献者。
3. 三国志11历史武将数据
序号姓名性别相性统御武力智力政治魅力特技枪兵适性戟兵适性弩兵适性骑兵适性兵器适性水军适性登场年出生年死亡年一族父亲母亲
配偶义兄弟
800孔丘男437368848785仁政BBCCBC184140212800
801
孙膑男126701987969虚实BBSBSC184152217801
802张仪男31422793
945论客CCBCCC184153209802
803楽毅男759875929192心攻ASSAA
C184155224803
804蔺相如男732847859085论客CCCCCC184150217804
805白起男1451008870339闘神SASSBC184154210805
806赢政男25
50589110078徵税CCBCBC184160209806
807李斯男241524889840能吏
CCCCCC184155211807
808王翦男279271756879驱逐AASABB184
135219808
809蒙恬男258885696580筑城AAASBC184156209809
810项籍男12594100692095覇王SSASCB201187217810
811范增男120
274938076看破CCCCCB184135208811
812英布男1018497563354威风
SABSCB184161224812
813刘邦男7567664458100强运CCCCCC184
163224813
814张良男7565331009591神算CCSCAC184169233814
815韩信男8510074927376强行SSSASB184170223815
816彭越男65
8781724070急袭AAAACA184165223816
817霍去病男25919342584骑神
ABASCC198184207817
818杨大眼男758898655279疾走AAASCB192
178227818
819陈庆之男122916907180白马BBASBA200186241819
820高长恭男1258992703693昂扬ASASCC194180220820
821李绩男15
9270949074妙计AAAAAB184167253821
822秦琼男758196512988金刚
SSCACC184170222822
823尉迟恭男758298603284枪神SSBACC194
180242823
824岳飞男759591783198洞察SAAABA199185223824
825秦良玉女708278767090强行BAASCB194180254825
826郑成功男125
9072808593水神AABACS204190228826
827管夷吾男7590659810082
能吏BBSBAB184150219827
828鲍叔牙男755346828789补佐CCCBCC
184150220828
829吕尚男1097501009690鬼门BBSBSB184135233829
830吴起男259770959667鬼谋AAABAA184154213830
831萧何男7521
17869889屯田CCCCCC184163226831
4. 求此历史人物数据
波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他于1913年在原子结构问题上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提出了定态假设和频率法则,从而奠定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基础。波尔指出:
(1)在原子系统的设想的状态中存在着所谓的"稳定态"。在这些状态中,粒子的运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经典力学规律,但这些状态稳定性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解释,原子系统的每个变化只能从一个稳定态完全跃迁到另一个稳定态。
(2)与经典电磁理论相反,稳定原子不会发生电磁辐射,只有在两个定态之间跃迁才会产生电磁辐射。辐射的特性相当于以恒定频率作谐振动的带电粒子按经典规律产生的辐射,但频率u与原子的运动不是单一关系,而是由下面的关系来决定 h = E'-E"。这就是波尔的原子能。
波尔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他父亲是一位生理学教授,思想开明。为使两个儿子从小就热爱自然科学,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就科学、哲学、文化及政治等问题进行有趣的讨论,以熏陶波尔和它的弟弟海拉德。除此之外,波尔的父亲还极为重视两个儿子的体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所以,波尔和弟弟在少年时代就成了著名足球运动员,长大以后,他弟弟还进入了国家足球队,而波尔还具有了兵兵球、帆船和滑雪等终身爱好。
波尔在童年时代是一个行动缓慢、做事专心的孩子。他在学校里各门功课都很好,尤其是物理学和数学。他还酷爱文学,但本族语学得很费力。他一生都用功克服这一困难,花了很多时间一遍一遍地抄写手稿 不管是科学论文、大会发言稿,还是给朋友的信件。这反映了波尔对准确性的迫切要求和使自己的著作能传递尽可能多信息的强烈愿望。为了培养波尔的动手能力,他父亲为他购置了车床和工具。心灵手巧的波尔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金工技术,并敢于修理一切损坏了的东西,家里的钟表或自行车坏了,都是波尔自己动手修理。
在中学时代,波尔虽然是班里的第一名,但他从来不爱虚荣,甚至不曾为争夺第一名奋斗过。
他思维非常迅速,自然地、毫不拘束地发展着自己的才能,并毫不动摇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做一个物理学家。
1903年,波尔顺利地中学毕业,进入了哥本哈根大学自然科学系。起初,他酷爱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做实验,到二年级时,他决定参加丹麦皇家科学协会组织的优秀论文竞赛用瑞刊在1873年提出的射流振动法测定?获得了卡尔斯堡基金会的一笔助学金,从而有机会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跟随当时最有权威的物理学家J.J﹒汤木生 进行深造。
但波尔和J.J﹒汤姆逊处得并不融洽,原因是波尔和J.J﹒汤姆逊 第一次见面时就指出了J.J.汤姆逊 一篇论文中一些他认为错误的地方。于是,在1912年春转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卢瑟福实验室工作。
实验室里有许多被卢瑟福发现和吸引来的优秀青年人才,如盖革、马考瓦、马斯登、埃万斯、拉歇尔、法扬斯、莫寒莱、海鸟希、查兑克 、达尔文等,波尔和他们相处得非常好,并和其中大部人成了终生朋友。这当中关系最好的,除了卢瑟福之外,就是海鸟希了。这位匈牙利物理学家是一位十分机敏可爱的交谈伙伴,时时处处成为集体的中心。他帮助波尔了解实验室当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熟悉实验室的每个成员,并且海鸟希还精通化学,而波尔正好极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波尔在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了四个多月,于1912年7月底回国,因为他将在8月1日举行婚礼。在卢瑟福实验室工作的四个多用里,波尔收获极大,他对卢瑟福衷心敬重,无论在为人方面还是在治学方面,卢瑟福都是他的楷模。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之间深厚而纯朴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这一友谊延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直到卢瑟福过早地离世。
1912年9月,波尔到哥本哈根大学担任编外副教授,主讲热力学的力学基础。波尔在讲课中表现出一个教师的非凡才干,不管多难理解的问题,他都讲得清清楚楚、饶有兴趣。
在上课的同时,波尔继续在理论上进行探索,1913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成为他迈向森严的科学王国的伟大起步。
1914年10月,波尔又应邀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副教授,主讲热力学、运动学、电磁学和电子理论,并继续进行实验研究和原子结构理论及带电粒子制动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波尔声望的不断提高,哥本哈根大学决定为波尔设立理论物理学教授职位,于是,波尔于1916年夏天回国,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第二年,他又被选为丹麦皇家科学协会会员。
19l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瑟福又邀请波尔去担任他们不久前专门设置的哲学博士职务,但波尔为了发展丹麦的物理学研究而婉言谢绝了。1920年9月,在波尔的不懈努力下,哥本哈根大学终于建成了理论物理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成了吸引年轻而有富有天才的理论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研究原子及微观世界问题的白心。
海森堡、克拉迈尔斯、狄拉克、泡利、赫韦希、哈尔特列、朗道、派耶尔斯等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都先后在这里工作过。在研究所里,波尔充分发挥每个年轻人的才干和独创性,从不借助行政手段进行领导,也不喜欢用指示或命令,因而充满着集体主义和友善精神。环境没有拘束,工作集思广益,解决了许多现代物理学最深奥的课题,形成了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而波尔成了这一大学派的领袖。有人问波尔他的学派成功的奥秘何在,波尔回答说:"我从来不怕在青年人面前出丑。"
波尔的每一天都被工作挤得满满的,即使晚年也像青年时代一样精力充沛,这使许多人感到惊奇。他不习惯使用时间表,从来不按工作计划工作,在节日和假日里也常常工作,甚至从挪威滑雪归来也不止一次地带回突然成熟的思想,在乘船远航时也不停止工作。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给波尔做助手的。要做他的助手,不仅要有坚强的神经系统,而且要放弃几乎全部的个人自由。因为这位导师在一天24小时内,随时都可能来找你谈一谈有关当前主要问题的复杂性,或者谈一谈他忽然想到的一个什么主意,或者让你帮助他校正某种见解等。
1922年,波尔因对研究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辐射所做得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此,整个丹麦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举国上下都为之庆贺,波尔成了最著名的丹麦公民。为了支持正义与和平,波尔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捐给了芬兰战争。后来,人们又为他募集黄金重铸了一枚,永远陈列在丹麦博物馆里。
1924年6月,波尔被英国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授予科学博士名誉学位,剑桥哲学学会接受他为正式会员,12月又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的外国通讯院士。
1927年初,海森堡、玻恩、约尔丹、薛定谔、狄拉克等成功地创立了原子内部过程的全新理论 量子力学,波尔对量子力学的创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27年9月,波尔首次提出了"互补原理",奠定了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解释的基础,并从此开始了与爱因斯坦持续多年的关于量子力学意义的论战。爱因斯坦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想像实验,力求证明新理论的矛盾和错误,但波尔每次都巧妙地反驳了爱因斯坦的反对意见。这场长期的论战从许多方面促进了破尔观点的完善,使他在以后对互补原理的研究中,不仅运用到物理学,而且运用到其他学科。
1933年,希特勒夺取了政权,德国成了法西斯国家,这对于丹麦来说是一个危险的邻邦。波尔不是一个对什么都不关心的人,他既关心政治时事、国家生活,也关心国际事件。他对当时法西斯政权实行的种族迫害和政治迫害深感忧愁和愤怒,积极创立和参加了丹麦救援移民委员会,对从德国逃难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及其他难民,给予了尽力的支持相帮助。
1940年4月,德国侵占了丹麦,丹麦政府宣布投降。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大学打电报给波尔,邀请波尔全家到他们那里去避难和工作。波尔非常不安,友好的关心和对自己命运的焦虑打动着他的心。但是,这一切都没能动摇他留在自己的岗位 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决心。
波尔相信,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不久都会过去。因此,不应该陷入苦闷,要坚持下去继续工作,抵抗侵略者,为共同的斗争做出贡献。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波尔日见消瘦,然而他却勇敢地和毫不妥协地坚持着。波尔不隐瞒自己的好恶爱憎,拒绝与侵略者合作并不与支持侵略者的人来往。
1943年9月,希特勒政权准备逮捕波尔,为了避免遭到迫害,波尔在反抗运动参加者的帮助下冒着极大的危险逃到了瑞典。在瑞典,他帮助安排了几乎所有的丹麦籍犹太人逃出了希特勒毒气室的虎口。过了不久,林德曼来电报邀请波尔到英国工作,波尔在乘坐一架小型飞机飞往英国的途中几乎因缺氧而丧生。在英国待了两个月后,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魁北克协议,美国和英国物理学家应密切合作共同工作。于是波尔被任命为英国的顾问与查德威克等一批英国原子物理学家远涉重洋去了美国,参加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波尔由于担心德国率先造出原子弹,给世界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也和爱因斯坦一样,以科学顾问的身分积极推动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但他坚决反对在对日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也坚决反对在今后的战争中使用原子弹,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原子能的观点。他积极与美国和英国的国务活动家取得联系,参加了禁止核实验,争取和平、民主和各民族团结的斗争。对于原子弹给日本造成的巨大损失,他感到非常内疚,并为此发表了《科学与文明》和《文明的召唤》两篇文章,呼吁各国科学家加强合作,各平利用原子能,对那些可能威胁世界安全的任何步骤进行国际监督,为各民族今后无忧无虑地发展自己的科学文化而斗争。
1945年8月20日,波尔又回到了丹麦,继续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并被重新选为丹麦皇家科学协会主席。在以后的日子里,波尔不仅积极参加和领导原子物理的理论研究,而且继续致力于发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尔为争取和平事业和国际合作而进行的斗争广为人们所知,他的威信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了。因此,1957年他理所当然的被授予第一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奖。
波尔成了丹麦的骄傲,全国广泛举行了庆祝他诞辰60周年和70周年的活动。在庆祝他60周年诞辰时,为他建立了40万克朗的独立基金,以便他用来鼓励各种研究活动。在祝他70周年诞辰时,国王授予他丹麦一级勋章,政府和科协会决定设立铸有他头像的波尔金质奖章,用来奖励那些有卓越贡献的现代物理学家。
波尔在暮年时,仍然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巩固各国科学家的国际合作而到处奔波,直到1962年11月18日与世长辞。
从此,人们失去了一位天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一位争取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相互谅解的战士,一位纯朴、诚实、善良和平易近人的全人类的朋友。世界上许多国家约有关机构给丹麦皇家科学协会发来了无数唔电、信函,沉痛悼念这位科学巨人。
12月14日,隆重举行了纪念波尔的大会,国王夫妇、波尔的妻子、儿子、儿媳及许多波尔的朋友和同事出席了大会。大会的报告介绍了波尔对物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所做的不朽贡献,以及他的活动对皇家科学协会的重大意义。夜晚,大家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倾谈对波尔的怀念。
为了纪念波尔,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被命名为尼尔斯.波尔研究所。
5. 求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简介
荣禄
中国清末大臣。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所赏识。官至总管 内 务府大臣。1874年,同治 帝死,荣禄参与确定载
6. 历史中金木水火土属性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金的特性
7. 三国历史人物实力排行榜
排名如下:吕布、赵云、颜良、关羽、马超、张飞、文丑、典威、许储
看了很多三国武将的排名了,昨晚突然心血来潮,想了一个排名,写下来给大家评说一下吧。
本人只看过罗版的三国演义,所以排名只依据这本,浅陋之处见谅。
排名几个假设,1,各武将均有颠峰时刻,以颠峰时刻为标准。当然颠峰时刻大家的认识可能也不同,欢迎讨论。
2,以正面格斗能力为标准,偷袭均不算作正式依据,只做参考,如关羽斩颜良,赵云挑高览,均视作偷袭,试想颜良的刀还未举起,怎可评论关羽和颜良说高下。
3,以武将之间的单打独斗作为基础,武将对士兵的群殴列为次要考虑因素。
4,几本不考虑10合以内被斩的站例的参考价值。
5,武将的武力是在变化的,几本上这么考虑,武力=力量 技巧 经验。力量在30岁左右达到顶风,随后逐渐下降,技巧和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长。力量型武将的武力随着年龄的增大下降的幅度较技巧型武将为快,尤其是爆发力的下降更快。必经拳怕少壮。
先想这么多前提条件,现在排名:
吕布天下第一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了,战三英一站足以说明一切。关羽加张飞50合尚不能占吕布上风,唉,真不知道吕布是何等武艺,当然我想吕布如果要杀张飞、许储之流,恐怕得60合往上,这一战也是吕布的颠峰时刻,对张飞来说,窃以为战马超之时为其顶峰,见后文。
第二名恐怕永远无定论了,偶自不量力,还是来评一下吧,先说几个人选:赵云,马超、张飞、关羽、颜良、文丑,许储、典威。大虾门常列的另外两个超一流庞德和黄忠,感觉与上述略有差距,有空再详述。
先说关羽,斩颜良视做无效站例,因为纯熟偷袭,不能表示其武力强于颜良,正像水浒中张清可以用石子打败董平,但是大家都不认为张清比董平武力高一样。有效战例:战文丑,庞德、黄忠。感觉战文丑时应是关羽之顶峰,三合令文丑心怯,足见关羽之力量和前三把斧头的攻击力。文丑心里素质也次了点,其实偶认为以文丑之武力,和关羽拼成平手是不成问题的。关羽杀文丑后虽与庞德、黄忠战平,可以解释成年老后关羽弱于年轻时的攻击力,但足以表示关羽颠峰时强于文丑、黄忠、庞德。
颜良强于文丑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颜良和关羽一般认为关羽强于颜,因为关斩了颜,但是偶以为单打独斗的话关羽一定砍不过颜良,颜良在20合完胜徐晃,曹营众将栗然,何等的威风。徐晃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参照系,与许储不分上下,不过偶以为有曹操欲收服徐晃的因素在里面,许储手下留情。但是许储必无20合胜徐晃的能力,关羽也从未表现出20合胜徐晃的能力,因此颜良是高过许储,也胜过关羽,当然差距比较细微。许储曾与典威战平。则颜良高过典威
第二名的有力争夺者还有赵云、马超、张飞。赵云出道五十合战平文丑,后三十合胜张郃,救黄忠之时杀的徐晃张合二人不敢应战,我更愿意相信徐晃、张合是自认不敌,这也是演义中未有的。因此颠峰时的赵云强于颜良,
马超二十合胜张合,与张飞,许储战平,众人分析的及其细致,认为马超胜过张飞和许储,偶赞同,不再细表。
鉴于赵云和马超,由于赵云在汉水的表现太过抢眼,因此赵云胜马超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因此一吕,二赵确定无疑。马超和颜良都是二十合胜张合和徐晃,的确难以评价,考虑颜良曾使曹营众将栗然,故以为颜良强于马超。
由于关羽三合令文丑心怯,文丑不惧徐晃、张合联手,因此认为关羽强于马超,马超强于文丑,文丑和许储、典威、张飞同一档次。
8. 历史人物里谁最聪明
诸葛孔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