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趵突泉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济南城里有个名叫鲍全的青年樵夫,天天手不离斧砍柴,仍养活不了年迈的双亲。双亲突然得了重病,没钱请医生,鲍全只好眼看着父母相继去世。从此他向一和尚学医,几年中救活了许多老百姓。那时济南没有泉水,遇上旱年,连煎药的水也没有,鲍全每天早起去担水,为那些买不起水的穷人煎药。一天,鲍全在担水的路上救了一位老者,并拜这位长者为干爹。干爹看鲍全一天到晚为穷人治病,忙得连饭也没空吃,就说:“泰山上有个黑龙潭,潭里的水,专治瘟疫,你要能挑一担潭水回来,每个病人只要滴到鼻里一滴,就能消除百病。”鲍全拿着干爹给的拐杖,历尽艰辛,来到泰山黑龙潭,却发现这里原来是龙宫,干爹是龙王的哥哥。鲍全挑了一件龙王的礼物白玉壶,里面的水永远也喝不完。鲍全回到泉城后,为很多病人治好了病,州官听说后派人来抢夺,鲍全把壶埋在了院子里。公差在院中挖到了白玉壶,却怎么也搬不动,他们一起用力,只听“咕咚”一声,突然从平地下“呼”地窜出一股大水,溅起的水花撒满全城,水珠落在哪里,哪里便出现一眼泉水,从此济南变成了有名的泉城。人们为了纪念鲍全,把这泉叫宝泉,年深日久,人们根据泉水咕嘟咕嘟向外冒的样子,又把它叫成“趵突泉”了。
关于趵突泉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叫做《戴老道冤死趵突泉》。据说清朝时候,有一位新上任的山东巡抚,上任伊始便到趵突泉边游玩。他站在“泉源泉上奋,水涌若轮”的泉边,被这气势壮观的泉水陶醉了,便随口吟起元代大诗人赵孟兆页题咏趵突泉的诗句来:“泺水发源泉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悉东海枯--------”吟完诗句,他便问随从:“你们知道这‘岁旱不悉东海枯’是什么意思吗?这趵突泉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众随从面面相觑,竟无人答对。一名小吏忽然想起一个人来,便禀报道:“济南有位戴老道,听说此人知之甚广,何不请他来解此难题?”巡抚一听心中不悦,但碍于面子还是点头答应了。 多一会儿,小吏将戴老道请到巡抚面前。巡抚闲聊几句,便把话题一转,直问他趵突泉水来自何处,为何久旱不枯。戴老道略一思索,开口说道:“这趵突泉水来自泰山!”巡抚一愣,问:“何以见得?”戴老道答道:“这泰山虽然距济南一百余里,但泰山地势高,济南地势低。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趵突泉与泰山黑龙潭有地下暗河相通,黑龙潭地势比济南高出百丈,水接龙宫,故趵突泉水源泉源泉喷涌,永不枯竭。”巡抚听罢,不以为然,说:“先生说的话可当真?用什么法子可验证你这话是真是假?” 戴老道毫不含糊地说:“可派人到泰山黑龙潭,午时三刻往潭中撒上麦糠。七天七夜后的午时三刻,麦糠就会从趵突泉泉眼中冒上来。” 巡抚正想借此除了老道,便说:“你讲的这话,如不应验,就拿脑袋担保。”让老道签字画押,并派人到黑龙潭去准时撒上麦糠。转眼六天过去了。第七天一早,巡抚和戴老道在卫士、证人、官吏簇拥下,来到泺源堂前。趵突泉边早已围满了看热闹的人,只等午时三刻一到,立见分晓。 一刻、二刻,眼看午时三刻就要到了,但麦糠还没见漂上来。戴老道纹丝不动端坐在那里,胸有成竹。刀斧手去拉开了架式,围观人的心也都提了了嗓子眼上。 就在这时,“当”的一声锣响,报时的小吏高声喊道:“午时三刻已到!”众人面向泉眼,仍不见有一粒麦糠漂上来。 “把这老妖道给我拿下!”随着巡抚一声怒喊,早已准备好的刀斧手不容分说把戴老道五花大绑起来。巡抚当众宣布:“这老道向本官寻衅,实乃自取灭亡。武士们,速按令状办事,将老道斩首示众!” 还不等戴老道分辩,刀斧手将他拖至泉边,“咔嚓”一声人头落地,一腔碧血,喷洒泉边,染红了泉池。 可就在这时,趵突泉水打了个飞旋,麦糠像雪片似的,纷纷扬扬涌出来了。周围的人们纷纷为戴老道喊冤,可为时已经晚矣。 戴老道为何会死在巡抚刀下?原来这心狠手毒的巡抚早就设好了圈套,他略施小计,故意让报时的小吏早报了时间。戴老道只落了个首体分家。
http://ke..com/view/4621.html
⑵ 《趵突泉》是写人的,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战事
《趵突抄泉》是篇写景文章,老舍用浓墨重彩介绍了趵突泉的美与趣,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身。全文共有4节,第1节简述济南的三大名胜;第2节概说泉水之美,为济南增添了无穷魅力;第3节是全文的重点,按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了趵突泉之好,其中一句为总起,2~6句分别从“泉口流向”、“三个大泉昼夜不断翻滚”及“冬天的泉水的情景”来具体描写。第4节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写出了小泉的有趣。全文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文眼,向读者展现了趵突泉泉水清鲜而纯洁,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息,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动人画面,值得反复品读、欣赏,值得推敲、评析直至存入脑海。
⑶ 趵突泉的历史。
趵突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五龙潭。趵突泉面积达158亩,是以泉为主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特色园林、国家首批重点公园。
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
《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C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象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趵突泉名列济南众泉之冠,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位于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公园内。趵突泉公园始建于1956年,其名胜古迹,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具有南北方园林艺术特点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园林之一。
(3)趵突泉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趵突泉最早并没有正式名字,因趵突泉是古泺水的源头,所以历史上经常以“泺”代指趵突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后因泉上建有祭祀娥皇、女英的娥英庙,也俗称为娥英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泺”“娥英水”都不是趵突泉的正式名字。而相对的,与趵突泉同时出现于《左传》一书的“华泉”,却有正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
⑷ 济南七十二泉,各泉的传说
泉城济南之名泉风采
名泉概况 四大泉群: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龙潭泉群
济南七十二名泉 泉水成因 市郊名泉:章丘百脉泉泉群、平阴洪范池泉群、其他名泉
◇名泉概况
济南素有泉城、泉都之称。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济南泉水,具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桓公十八年》有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记述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水相会之事。泺,系趵突泉之古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八·济水二》中描述道: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说:济南名泉七十有二。于钦在其《齐乘》一书中把七十二泉的名字位置记录了下来。明初,诗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对济南名泉一一加以吟咏。到了清代,记述泉水的诗词歌赋、文章典籍,更是数不胜数。
济南泉水数量之多,在中国城市之中,可谓罕见。清沈廷芳在《贤清园记》中说:旧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145处。道光年间编纂的《济南府志》说:总一百五十一泉。乾隆时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听泉斋记》中的说法则更加符合实际:历下之泉甲海内, 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据山东省水文地质一队1964年调查,仅市区即有天然泉池108处。济南市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1980年调查材料上列举了119处泉池。1983年6、7月间和1998年6月,市园林局、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又以上述记载为基础进行调查,查出城区有名称的泉池139处。截至1998年6月,除湮没、填埋者外,尚有103处泉池基本完好,其中金《名泉碑》所列七十二名泉者有41处。这些泉池,集中在东起青龙桥、西止筐市街,南至正觉寺街,北到大明湖,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或如沸腾的急湍,喷突翻滚;或如倾泻的瀑布,狮吼虎啸;或如串串珍珠,灿烂晶莹;或如古韵悠扬的琴瑟,铿锵有声……,整个泉城沉浸在泉水潺潺淙淙、诗情画意之中,使得历代文人为之倾倒。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名人如李白、曾巩、苏辙、赵孟頫、蒲松龄、王士禛等,都留下了赞泉的诗文。济南泉水,孕育出李清照、辛弃疾等一代又一代婉约与豪放派诗人词人。济南泉水,以其独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到此旅游观光,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客流量达200万人次以上。泉水已成为济南的象征,是济南的眼睛,她在济南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旅游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龙头作用。这些泉水,以形、色、声、姓氏、传说、动植物、乐器、珍宝取名或无名而名,各具情趣。
济南泉水还以质纯著称。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摄氏度,无色透明,清冽甘美,为优质饮料。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济南普利思矿泉水,即是直接从地下汲取而成。经国家地矿部门鉴定,矿化度为650,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升含有:锂(Li)0.12毫克、锶(Sr)0.99毫克、锌(Zn)0.13毫克、镁(Mg)35.55毫克、溴(Br)0.5毫克、钙(Ca)62.68毫克、偏硅酸(H2Sio3)76毫克。
四大泉群
◇趵突泉泉群
趵突泉泉群位于济南旧城区西南部,由38处泉水组成,其中27处集中在今趵突泉公园内,最著名的有趵突泉、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皇华泉、卧牛泉等。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趵突泉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历城县志》中对的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趵突泉水量甚大,泉水喷涌时,三支水柱腾空而起,达三、四尺高,大如车轮,声若洪雷,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现趵突泉为济南趵突泉公园主要景点,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作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的趵突泉,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游人可听泉、观澜、品茗,尽享趵突之美。1999年,市政府对趵突泉公园进行了扩建,公园面积由8.5公顷扩大到10.5公顷,大大提高了趵突泉的待客能力,使其风姿得以更好地体现。
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是济南著名奇泉。水盛时,泉池水面上南北方向有时会形成一条水线,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条游动的金丝。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金线泉曰: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曾巩《金线泉》诗云: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明清两代,金线尚看得清晰,后来随着水势减弱,金线便不常见了。在1956年建趵突泉公园时,金线泉东侧20米处的一处泉池中也出现了金线,而且十分清晰,于是人们把新发现的泉池称为金线泉,而把原来的金线泉改称为老金线泉。
柳絮泉和漱玉泉在老金线泉东侧。二泉皆与济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不解之缘。曾有一说,李清照故居即在二泉旁。清代学者任宏远在《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中写道: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更有传说李清照曾在漱玉泉边梳妆打扮,填词吟诗。基于这些说法,1959年在二泉旁边修建了李清照纪念堂。柳絮泉周围多柳树,阳春三月,泉花与柳絮共舞,甚是迷人。漱玉泉泉水自池底涌出,溢出池外,跌落石上,如同漱玉。相传李清照的《漱玉词》即以此泉命名。
马跑泉在漱玉泉东北的假山下。泉池为不规则形,池壁由自然石垒砌,曲折参差。泉水汇流成溪,流人西泺河。马跑泉得名于一则传说。相传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攻至济南,知府刘豫贪生怕死,欲献城投降,其部将大刀关胜则坚决主战。关胜率军屡创金兵,但最终在金兵和刘豫的前后夹击下,战死于济南西门外。关胜的战马看到主人遇难,仰天长嘶,前蹄连连刨地,结果刨出一汪清泉,这就是马跑泉。
皇华泉和卧牛泉在柳絮泉西侧,并排列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门前。皇华泉得名于《诗经·小雅》中的皇皇者华。相传古时历山(今济南千佛山)下有三首蛇为害,舜奉尧的命令率勇士斩杀三首蛇,为百姓除害。后来当地百姓便以趵突泉畔两眼并排的清泉纪念舜。一为皇华泉,称颂舜秉承尧的旨意施恩于民;一为卧牛泉,纪念舜曾耕于历山。两泉皆石砌,呈长方形,周饰石雕围栏,水盛时泉水清澈晶莹,似两颗明珠嵌于趵突泉畔。
趵突泉泉群中还有浅水泉、螺丝泉、洗钵泉、混沙泉、无忧泉、满井泉、湛露泉、石湾泉、酒泉、东高泉、望水泉、登州泉等名泉,均各具特色。
◇黑虎泉泉群
黑虎泉泉群在济南旧城的东南部,有泉水15处,除黑虎泉外,著名的还有琵琶泉、白石泉、玛瑙泉、九女泉、五莲泉等。
黑虎泉位于南护城河南岸。泉源在陡壁下一个深邃的洞穴内。洞中上有巧石悬挂,下有顽石啮波,左右秀石错落。古时洞前有一黝黑巨石,泉水激石,有如虎啸。加之巨石又似一踞伏的猛虎,故得黑虎之名。明代诗人晏璧曾有诗描绘当时的黑虎泉:石磻水府色苍苍,深处浑如黑虎藏。半夜朔风吹石裂,一声清啸月无光。后来人们在洞北砌一方池,在池南壁雕刻了三只双目圆瞪,大口怒张的虎头。泉水通过洞底暗道,从三个大张的虎口中喷涌而出,泻入池内。黑虎泉的涌水量在济南诸名泉中仅次于趵突泉,居第二位。当年黑虎泉那种阴森可怖的气氛虽然今已不见,但虎口喷水的壮观景象及虎啸般的水声仍可让人领略到它的粗犷美。明代嘉靖年间黑虎泉洞穴上方曾建有黑虎庙,后颓圮。1985年建设环城公园时在此处新建了观赏泉水的亭台,游人可凭栏赏看泉涌及周围景色。
a 琵琶泉位于黑虎泉西,护城河南岸。泉池原为不规则状,后整修为长方形,四周护以石雕栏板。泉池伸进护城河,比河面高出1米,池外壁有两层石阶,泉水溢出泉池,经石阶跌宕四泻,发出悦耳的响声,仿佛弹奏琵琶声。其实这并非琵琶泉真正奇妙所在。奇妙的是,在盛水期,琵琶泉地下也会发出动听的琵琶声。据地质学家考证,琵琶泉下为奥陶纪的云质石灰岩,间有大大小小的溶洞和溶槽,地下水喷突涌动,拍击中空岩石,于是便发出了清越动人的琵琶声。泉东有琵琶桥,泉西有清音阁,游人于桥上阁中,都可尽情聆听泉声,赏看泉景。
九女泉位于黑虎泉对面。泉池呈椭圆形,由太湖石垒成,半伸护城河中,高出河面半尺。池底为洁净的细沙和砾石,不断有水泡从沙石中冒出,袅袅升起,于水面绽破。泉水清澈剔透,水色碧蓝,宛若晶莹柔软的碧玉。相传古时每到月色皎洁的夜晚,就会有九位仙女到泉中综纱沐浴。九女泉因此而得名。
白石泉在黑虎泉东北,南护城河北岸。此泉是清代乾隆年间疏浚护城河时发现的,因泉周围有许多白石出没水中而得名。白石泉后来湮没,直至1984年建环城公园疏浚护城河时才得以复出。现该泉以白石砌岸,恰似一块嵌于护城河中的白玉。
玛瑙泉在黑虎泉东侧,与白石泉隔岸相对。泉池四周以块石垒砌,泉水晶莹透撤,从泉池北壁石洞中流人护城河。因池底不断有水泡冒出,在阳光照射下光彩夺目,似粒粒玛瑙,故得名。
五莲泉在琵琶泉西侧,池底泉眼甚多,较大者有五个,水泡成簇,于水面绽开,似五朵盛开的莲花,故名。泉南侧河岸上建有五莲轩,由亭、台、廊、榭组成,景观十分别致。
黑虎泉泉群中还有金虎泉、南珍珠泉、一虎泉、豆芽泉、汇波泉、胤嗣泉、对波泉、寿康泉、任泉等名泉,大都在护城河两岸。
◇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泉群位于济南旧城中部,其中珍珠泉、濯缨泉、舜泉、芙蓉泉、孝感泉最为有名。
珍珠泉因平地涌泉,腾如珠串而得名。在济南诸泉中,珍珠泉名气甚大,与趵突泉不相上下。乾隆皇帝甚至认为珍珠泉要优于趵突泉,他在诗中写道;济南多名泉,岳阴水所潴。其中谁巨擘?趵突与珍珠。趵突固已佳,稍籍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创见讶仙区。卓冠七十二,分汇大明湖。珍珠泉泉池呈长方形,面积达1240平方米,四周设有汉白玉雕刻石栏。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清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 中描绘道: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瑟瑟然,累累然。明代济南诗人边贡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这一比喻十分传神。明代成化二年(1466),德王朱见潾建德王府,将珍珠泉圈入王府中。清代康熙年间又改成巡府署院。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地。珍珠泉周围广植花木,并建有亭台水榭,假山石桥,景色十分优美。
濯缨泉位于王府池子街中段,得名于《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又名王府池。古时濯缨泉水势旺盛,汇水成湖,据说在湖上可以荡龙舟。后水面不断缩小,现成为一长30米,宽19米的泉池。盛水期水势仍旺,水涌似珠,碧波荡漾。泉池东西民居错落,南北杨柳婆裟。树丛之间,藤架荫下,设有石桌石凳,盛夏时节,附近居民常于此乘凉避暑。
舜泉也叫舜井,位于舜井街中部舜园门前。泉呈圆井形,世传为大舜所凿,故名。泉旁原有规模宏大的舜庙,后颓圮。舜泉名气甚大,欧阳修、曾巩、苏辙、元好问等大家均有题咏。相传大禹治水时,舜井内有蛟龙出没,兴风作浪,造成水患。大禹与蛟龙恶斗数日,最终将其制服,用铁链锁于舜井中。现井口仍挂着一根铁链,深入井底。1985年于舜泉处建起舜园,园内竹影移墙,小溪潺湲,整个庭园显得典雅玲珑。
芙蓉泉在芙蓉街,泉池呈长方形,为青石叠砌。清代诗人董芸曾寄居于此,并赋《芙蓉泉寓舍》诗云: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芙蓉泉泉池一度曾遭到破坏,1997年芙蓉街69号院内居民订立了护泉公约保护该泉,其后园林部门对泉池进行了修复。
孝感泉位于趵突泉北路东侧。泉池长3.4米,宽2米,池岸镌孝感泉三字。据《太平寰宇记》载:耆老传云,昔有孝子事母,取水远。感此,泉涌出,故名'孝 水'。天宝六年敕改为'孝感水'。由此可知孝感泉名称的由来。古时孝感泉旁建有太平寺,为济南三大寺之一,后太平寺废,孝感泉依然存留,且水势尚好。
珍珠泉泉群中还有溪亭泉、灰池泉、散水泉、玉环泉、云楼泉、知鱼泉、鉴泉、濋泉、朱砂泉、罗姑泉等名泉及若干无名泉。这些泉比较分散,散布在珍珠泉附近的芙蓉街、曲水亭街、东更道街、舜井街等街道,有的就在居民庭院之中。
◇五龙潭泉群
五龙潭泉群在济南旧城西北部,共有泉池28处,除五龙潭外,古温泉、悬清泉、天镜泉、七十三泉比较有名。
五龙潭又名净池、乌龙潭、龙居泉,古时曾是大明湖的一部分。相传昔日五龙潭颇有灵性,每逢大旱,在潭边祈雨必灵。故元朝初年,在潭边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关于五龙潭的形成,传说甚多。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清代训诂学家桂馥在《潭西精合记》中写道: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五龙潭是济南诸泉中最深的一个,泉水碧绿凝重,深不见底,终年涌流不息。桂馥曾在潭边建潭西精舍,后颓废。现于其旧址建起潭西阁,游人可于阁中赏看龙潭秀色。
古温泉位于五龙潭东南侧,因泉水温度较高,且历史悠久而得名。隆冬季节、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而泉中却热气蒸腾。清代泉旁曾建有漪园,后荒废。泉南侧有一座二层小楼,是早期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所在地。
悬清泉又名贤清泉,位于五龙潭北侧。泉池深2.4米,呈不规则状,以自然石驳岸。泉水清澈,杨柳垂荫,景色怡人。清人沈廷芳在《贤清园记略》中写道:济南名泉甲天下,旧传七十有二……其著者为趵突,为珍珠,而贤清实具二泉之体而微焉者也。清代悬清泉畔曾建有一处别致的水景园--朗园。现朗园已废,人们在其旧址上修建了揽泓榭,景色亦佳。
天镜泉又名江家池,位于五龙潭南端。因泉水清澈明亮,日月星云倒映水面如天垂镜,故名。清道光《济南府志》中载:天镜泉……即江家池,方广一亩,可鉴须眉。天镜泉是五龙潭泉群中第二大泉,水势甚好。池内青藻浮动,锦鱼穿梭,很是好看。
七十三泉在五龙潭西南侧葡萄架下。泉池以自然石驳岸,玲珑别致,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汇入五龙潭。七十三泉的出现尚有一段佳话: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著名学者桂馥命人在五龙潭西侧修建潭西精舍。孰料在挖地基时,竟挖出一个泉眼,泉水汨汨喷涌,水势甚佳。桂馥大喜,大宴宾客,请众人为此泉起名。众人七嘴八舌,所起的名字都不甚理想。最后桂馥灵机一动,为此泉起名为七十三泉,众人无不称妙。桂馥还赋诗一首:名泉七十二,不数五龙潭。为劳算博士,筹添七十三。
五龙潭泉群中还有濂泉、东蜜脂泉、官家池、睛明泉、聪耳泉、回马泉、玉泉、青泉、潭西泉、月牙泉等名泉。
⑸ 济南泉水的传说,,急急急!!!!!!
大明湖:
很久很久以前,湖边一对青年男女痴心相爱,男的叫杨柳,女的名荷花。小伙子英俊潇洒,姑娘如花似玉。杨柳诚实勤劳,荷花美丽聪慧。她们自小便在一起游戏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以后,便互生爱慕之情,且情深意笃,曾互指湖水为誓:非君不娶,非君不嫁。两家的家长也认为她们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准备待筹备妥当之后,择日为她们完婚,结成百年良缘。 谁知天有不侧风云,湖畔有一官宦人家的恶少,垂涎荷花的美貌,生出歹心。一日趁荷花家中无人,带人抢走了荷花,欲行不轨。杨柳闻讯,追来抢救。恶少指使家丁对杨柳动武,杀死了杨柳,他含恨倒在了明湖畔。荷花见状,悲痛欲绝,挣开强人之后,纵身跳入湖中,殉情自尽了。
她们死后,湖畔杨柳被害的地方,长出了茁壮的柳林;湖中荷花自尽的地方,生出了艳丽的红荷,柳枝拂水,向着荷花点头;红荷挺立,朝着柳枝传情。湖民们说:这是杨柳和荷花的化身,她们活着不能结合,死后也要日日厮守相聚。
趵突泉:
http://www.shandongok.com/web/sdgs/2004-04/1082103346.html
珍珠泉:
人们传说,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当年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远古时代,历山(今千佛山)下出了一个大贤人——舜,他自小就跟着当地百姓在山下耕种,在群体生活中逐渐显示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三十多岁就被人们推举为首领。尧听说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后连国君之位也禅让于舜。舜勤于政事,常四方巡视。有一年,舜远行南方,而山东一带遭受了大旱,娥皇、女英便带领父老兄弟早晚祈祷上天降雨,但姐妹二人膝盖跪出了血,天空仍没有一丝云影。
姐妹俩又带领大家向龙王要水,人人双手都磨出血泡,终于挖出一口深井。正在这时,南方传来舜帝病倒于苍梧的消息,娥皇、女英当即启程南行。看着挥泪话别的人们,她们禁不住一串串泪珠洒落大地。突然,“哗啦”一声,泪珠滴处,冒出一股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珍珠汩汩涌出,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后人有诗曰:“娥皇女英异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
⑹ 趵突泉名字的由来 50字
趵突泉名字的由来:
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 太守时,在趵突泉边建“泺源堂”以其卓异内才思为这容泓名泉起了日后四海传扬的名字——趵突泉,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
“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即跳跃奔突之意,表达了趵突泉三窟泉水日夜迸发喷涌跳跃而出的景象。
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由此,名泉与泉名相得益彰,传颂不绝。
(6)趵突泉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
”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⑺ 【钓突泉】是出自历史故事吗
你要说的是趵突泉吧,错别字了。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名称来历2002年,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以“趵突泉”的名称。该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 趵突泉水分三股,昼夜喷涌,水盛时高达数尺。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不仅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以“趵突”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⑻ 描述趵突泉的故事20-39
趵突泉的由来
传说,很早以前,历山东边住着一位姓封的解元,他多么想升官呀,可就是当不上。
这一年清明节,他坐着轿子,带着祭品,回原籍祭祖。半路上在一个旅馆里打间。他觉得很累,坐在椅子上闭着眼休息。
在朦胧中他走进一个大花园,园内亭台楼阁相连,青松翠柏遍地。走到一座四合院前,只见从里边走出两位年轻的官员,他一个也不认识。俩官员把他让进大客厅。他抬头一看,客厅上悬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天游一阁"四个大金字,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他站起来看看,客厅东间里摆着许多乌纱帽和蟒袍,都是文官穿戴的衣物。西间里放的尽是头盔和铠甲,都是武官戴的衣物。他很奇怪,就问:"这些衣帽都是给什么人预备的?"一个官员用手一指对面的粉壁墙:"你看那个地方……"这时墙上出现了一片池水和几棵垂柳。他看着眼熟,又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地方了。这时那个官员说:"这片水将来会出很多文武大官……"。
店小送饭来,他惊醒了,才知道是一个梦。
以后回到家里,他每次想起这个梦来,心里都是酸溜溜的,那些蟒袍、盔甲要是能让我穿上一件该多好啊!
一天他出来游玩,到了历山的西北脚下,忽然看见一片池水、几棵垂柳,和他梦中见到的景物一模一样。他惊呆了,心里想:这里要出许多文武大官,离我家又不算远,我这个解元和他们比就显得太小了,有了他们谁还看得起我?不行,我得把它破了。他知道这个地方所以能出文武大官,关键就在这片水上,他雇了许多人,推来沙石、黄土把池子填平了。
池子被填平了,池底却嗡嗡的响。三天以后沙石被冲开,从地下冲出三股水,"扑嘟扑嘟"的向外直冒,再堵也堵不住。因为水向外冒的时候,扑嘟的响,人们就叫它扑嘟泉。
后来有个文官,他嫌"扑嘟"两个字太粗俗了,就把"扑嘟"两字改成了"趵突",这就是今天的"趵突泉"。
⑼ 有关济南泉城的历史文明小故事
历史文化优势。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均位于济南。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誉。济南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济南的独特风光。
历城闵子骞与“鞭打芦花”的故事
早年间历城县(今济南)闵家庄的闵员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闵子骞,系前妻所生,小儿子闵子戬是后妻所生。后妻经常虐待闵子骞。这年冬天, 闵员外与两个儿子乘车外出。北风呼号,寒冷刺骨。闵子骞穿着新棉衣却冻得拿不住鞭子,再看小儿子穿得不比大儿子厚,却没有怕冷的样子,便以为大儿子偷懒,夺过鞭子向子骞抽去,袄面被抽破,棉絮象鹅毛一样向天空飘去。闵员外感到奇怪,仔细一看,闵子骞袄里絮的竟全是芦花,再扯开小儿子的棉衣一看,全是新棉花,才恍然大悟。他一怒之下,回家休妻。闵子骞以“宁肯一子单,不让二子寒”的道理苦苦劝止。闵员外遂改变休妻主张,后母亦良心发现,视子骞如己出,全家和好。
⑽ 趵突泉有哪些人物故事
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柳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