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故事怎么讲
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时,你的故事实际在讲你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并由此形成一个中心论专点,来说明事情是属按某种特殊路径而不是其他方式发展的。考虑到其他的可能,即如果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发生,又或者什么都没发生,事情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解释了事件实际上的展开方式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历史学家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想知道事件背后的意义,它们的发生为何对后续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以及为什么我们还在讨论这些问题。就像记者们一样,他们会问是谁、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间以及为什么。谁对这个事件负责?发生了什么事?它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并以何种时间顺序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通常历史学家会问更多的问题,比如:其他历史学家对这一事件有何评论?他们犯的哪些错误是我们现在可以纠正的?历史学家是好奇且不懈的提问者,无论多少史料都可以让他们提出问题。几乎所有历史学家的书写都始于想要回答关于起源、发展和结果的问题。历史学家们找到一个谜题,并试着去解答它。当你为一个历史课程撰写文章时,你也要这么做——找到一个引起你好奇心的问题,并且尝试去解决它。如果没有问题,就不能写出一篇历史文章!
❷ 讲历史人物故事400字
历史来人物故事
张骞出使西域自 张骞,汉中城固人。汉武帝建元三年奉命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途中被匈奴俘获,拘禁11年后逃脱,继续西行越葱岭,经大宛、康居,抵大月氏。由于大月氏无意与匈奴开战,所以张骞居留大月氏一年后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截获,扣留一年多释放,与于元朔三年才回到长安。后来随卫青击匈奴,被封为博望侯。元狩四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国。到达后,他又派副使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元鼎二年张骞与乌孙使者还汉。西域古国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总称。广义的概念是指葱岭以西,包括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地区;狭义是指葱岭以东西域各国,如大宛、康居、大月氏、乌孙国等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是汉人第一次到达中亚各国,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道路,史称“凿空”。后来将这条经由中亚直通欧洲的陆上交通,称为“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促进汉朝和中亚各国直接联系,双方使者不断来往,从此,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时期。
❸ 讲历史人物故事
孙敬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苏秦刺骨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于是宋濂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宋濂)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前辈)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宋濂虽很笨,但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4、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5、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❹ 讲历史人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❺ 有什么电视节目是专讲历史故事或名人故事的
1、《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老梁故事汇》
是山西卫视一档与众不同的脱口秀节目,2010年开播,通过调侃时下社会热点,将观众带回到与这些热点相关的老故事中,在古今中外中跳进跳出、大开大合的讲述中,让观众在故事中里体味变化的时代和不变的真情。
《老梁故事汇》(原为《英达故事汇》)是山西卫视一档与众不同的脱口秀节目。每周一至周五19:30播出,每周三21:45播出《老梁故事汇》45分钟加长版。
2016年7月15日,因播《筑梦路上》,播出时间改为八月一日18点继续更新。
3、《万家灯火》
广东公共频道载着传播幸福的主旨,带着体现媒体良知的自觉,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隆重推出全新真情故事讲述类栏目《万家灯火》,从2011年5月16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21:30,著名演员林星云为您带来好听得不可思议的故事!
火,燃烧着驱散黑暗的力量;灯,照亮着需要慰藉的心灵;在政府强调“百姓尊严”的2011年,在百姓关注“幸福社会”的2011年。
顺应时势推出《万家灯火》栏目:讲述感动和温暖人心的百姓故事,关注普通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命强音,传递尊重、关爱、感恩的人生价值,助力中国走向幸福社会!
4、《大国崛起》
是由周艳执导的12集历史题材电视纪录片,于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
该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了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
5、《中国记忆》
是央视出品的一个纪录片。由《CCTV-10中国记忆》摄制组著。本书主要为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万家灯火
网络-老梁故事汇
网络-百家讲坛
❻ 给小学生讲的历史故事
其实成语故事中有许多是历史故事,介绍这些比单纯的历史的故事要好
天涯海角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火树银花
❼ 讲历史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识颜回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段时间的处境非常悲惨。
有一次,孔子师徒被人困在陈国境内的荒野里,粮食吃光了,连续七天没吃上饭,以至于孔子饿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车上。
孔子的弟子颜回为了救师傅,不惜拉下脸皮求乞于人,四处奔波,找来一点粮米,便赶紧拾柴燃火,烧起饭来。在饭快要煮熟时,锅里飘出的香味使孔子来了精神,不禁抬头观看,正巧,他看见颜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饭填入口中。
过了不久,饭熟了,颜回首先盛来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给孔子。
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偷食之事,坐起来说:“刚才睡梦中见到我的父亲,这饭若是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颜回闻言忙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才烧饭时,有些烟尘落入锅中,弃掉沾上烟尘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闻言大吃一惊,深为自己错怪了颜回而内疚不已,这才知道“颜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当即把弟子们召到跟前,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从此,孔子更加信任颜回。
哲理点拨:即使是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也还得加以仔细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错。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仅凭对事对人的表象就妄下结论,有时也难免出错误!
❽ 讲一个历史故事
因为“安定门之约”,也是因为尽快逼迫清政府议和的手段,当然也有心思想要掩盖当时英法联军犯下的暴行罪证,所以才有了两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其实很复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逼近了京城。英法联军派出了以两个使者加一位记者,还有一小队印度士兵的使团前去谈判有关停战的协议。但是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劫掠以及毁坏。
当英法联军听到使团被囚禁的消息之后,愤怒的军队焚烧了当时圆明园的一座宫殿。但是这只是一个起始,数日后清军打开安定门,让英法联军进入,并释放了囚禁的使团。但是当时使团中的一些人员伤亡,以及使团内部自称受到虐待的报告,致使当时驻清英国最高长官额尔金,照会恭亲王。要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以作报复。
其实第二次焚毁圆明园也是由于“安定门之约”的约束原因,当时于英法联军约定不得毁坏京城内的建筑设施,而为了催促清政府尽快接受和谈,英法联军选择了当时在京郊的圆明园,作为报复警告以及示威的场地。当然其中也不乏,英法联军想要掩盖当时在圆明园暴行的嫌疑。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只剩下些残垣断壁。
英法联军的暴行永远无法被我们遗忘,现在的圆明园遗址还在述说当时的惨状。这些耻辱,我们无法遗忘,也不应该遗忘。历史教会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终将会努力让我们的国,屹立在世界之巅,让这些耻辱永远无法再发生在我们身上。
❾ 讲历史故事有哪些
很多的如孟母三迁,程门立雪,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大禹治水,围魏救赵,霸王别姬,四渡赤水,郑和下西洋,火烧圆明园,焚书坑儒等等。
❿ 求一历史故事,上台讲故事用
东方朔故事
公车令奉禄微薄,又始终没有见到皇帝,东方朔很是不满。为了让汉武帝尽快召见自己,他故意吓唬给皇帝养马的几个侏儒:“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 又不能打仗, 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 对国家毫无益处, 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大为惶恐, 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 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东方朔终于有了一个直接面对皇帝的机会。他风趣地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株儒身高3尺, 我高9尺, 所挣傣禄却一样多, 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 就干脆放我回家, 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白米。” 东方朔诙谐风趣的语言, 逗得汉武帝捧腹大笑, 遂任命他侍诏金马门, 不久又擢为侍郎, 侍从左右。
汉武帝喜欢游戏, 为政之暇, 常出谜语, 让侍从猜测。东方朔每猜必中, 应答如流, 很快得到宠幸。而东方朔则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 屡屡向汉武帝谏诤国政。
建元三年(前138年), 汉武帝为了田猎游乐, 拟划出关中方圆百里的良田, 建造规模宏大的林苑。朝中众臣大多迎合帝意, 表示赞同, 东方朔却据理力谏:“听说谦虚谨慎, 天将降福, 骄傲奢侈, 天将降灾。现在圣上嫌宫殿不高大, 苑林不宽广, 要建上林苑。试想, 关中一带, 土地肥美, 物产丰饶,国家赖以太平, 小民赖以富足, 划地为苑, 将上乏国家, 下亏小民;为建造虎鹿乐园而毁人坟墓, 拆人房屋, 将使小民无家可归, 伤心流泪, 怨恨朝庭。昔殷纣王建九市而诸侯叛乱, 楚灵王造章华台而楚民离心, 秦始皇修阿房宫而天下大乱。前事之鉴, 不可不察。”汉武帝虽不愿停修上林苑, 但对东方朔表现出的胆识和忠诚十分欣赏, 下诏赐给黄金百斤, 并授予太中大夫给事中的官衔。
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老来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宠爱,但她却骄横不法, 酒后杀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 特向武帝请示。武帝碍于法律, 不好明令赦免。于是假意哭泣, 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纷纷为昭平君求情, 独东方朔故作糊涂, 向汉武帝祝颂说:“圣王执政, 哭赏不避仇敌, 诛杀不择骨肉。今圣上严明, 天下幸甚!”此举使汉武帝难徇私情, 不得不忍痛依法惩处了昭平君。
汉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欢臣下歌功颂德。一次,武帝问东方朔:“先生以为联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圣上功德, 超过三皇五帝, 要不众多贤人怎么都辅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来做丞相, 孔丘来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来做大将军…… ”东方朔一口气将古代32个治世能臣都说成了汉武帝的大臣。他语带讽刺, 但又装出一幅滑稽相, 使汉武帝欲恨不能,破泣为笑, 笑恨之余又确实感到自己不如圣王。
甘罗故事
甘罗的爷爷甘茂,是秦国的丞相,有一回因为一件事得罪了秦武王。秦武王本想处罚甘茂,可又觉着他是朝中老臣,不好公开发落,就想了个法子整治他。
这一天,秦武王把甘茂叫到面前,板着脸说道:
“命你在三天内,给我送来三个鸡蛋。”
甘茂刚答应了一个“是”字,秦武王又接着说:
“我要的可是公鸡蛋!听清了吗?公鸡蛋。”
甘茂立刻傻了眼。他睁着惊讶的眼睛,呆呆地望着秦武王。秦武王连看都不看他,挥挥手说:
“你走吧。”
甘茂回到家里,茶不思,饭不想,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甘罗见爷爷神色不对,就缠着爷爷非要问出个究竟不可。甘茂只好一五一十地说出了原委,最后叹了一口气,说:
“我的死期已经不远了。”
没想到甘罗听了以后,一点我也不着急,反倒安慰甘茂说:
“爷爷,您别着急,三天以后,我替您去面见大王。”
三天的限期到了。秦武王召见甘茂,想不到进来的竟是一个孩子。
“你是谁家的孩子?”秦武王奇怪地问。”
甘罗不慌不忙地说:
“尊敬的大王,我是甘茂的孙子甘罗。”
秦武王生气地说:
“你爷爷为什么不来见我?倒派了你这样一个孩子,真不像话!”
“报告大王,我的爷爷正在家里生孩子,来不了,所以派我来见大王。”
秦武王一听这话,禁不住怒火上升,一拍几案,说:
“真是胡说,男人怎么会生孩子呢!”
甘罗一点儿也不害怕,从容地答道:
“大王说得有理。既然男人不会生孩子,那么公鸡也自然不会下蛋!”
秦武王张口结舌,不能答对。他觉得眼前这个孩子真是又聪明,又大胆,实在太可爱了。于是就不再提要公鸡蛋的事儿,甘茂也免了一场灾难。
不久,秦武王死了,他的弟弟即位,就是秦昭王。有人在秦昭王面前说了甘茂的坏话,甘茂被迫逃到了魏国。他的封地、家产也被没收了。甘罗只好四处流浪,后来成了一个叫吕不韦的大官的食客。
智激张唐
秦王赢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政治家卷一)即位的时候,吕不韦掌握着大权。
有一次,秦王打算派一个大臣到燕国去当丞相,以便秦、燕联合起来,夹攻中间的赵国。吕不韦就推举了张唐。没想到张唐说什么也不愿去燕国。他苦着脸对吕不韦说:
“以前,我曾经率兵攻打过赵国。赵国人十分恨我,赵王还下令,谁能捉住张唐,就赏谁一百里的土地。现在,要是派我去燕国,必定得从赵国经过,那我还能活命吗?”
不管吕不韦怎么连劝带吓,张唐就是不肯去燕国,弄得吕不韦很不痛快。
只有十二岁的甘罗知道了这件事,就去见吕不韦。他见吕不韦正一个人坐在那里生闷气,就故意装出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问:
“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号),您怎么不高兴呀?”
吕不韦说:
“我想让张唐出使燕国为相,他死活不肯去,所以我心里不高兴。”
甘罗说:
“请您把这件事交给我来办吧,我一定能让张唐到燕国去。”
吕不韦听了这话,不觉生起来气来,大声呵斥说:
“走开!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肯,你一个小孩子怎能劝得动他?真是岂有此理!”
甘罗却不慌不忙地说:
“七岁的项橐曾当过孔子的老师。我都十二岁了,您难道不能让我试试看?要是我办不成这件事,您再发火也不迟。”
吕不韦也知道甘罗聪明机智,口齿伶俐善辩,这次又看他态度诚恳,言之成理,就说:
“那,你就去试试吧!”
甘罗马上去拜访张唐。一见面,他装出一副难过的样子,说:
“您的死期快到了,所以我今天特地赶来凭吊您。”
张唐一听,气得要命,瞪着眼嚷道:
“你这个孩子怎么说出这样难听的话,真是太不懂规矩了。”
“您先别生气。”甘罗不慌不忙地说,“您说您的功劳比起当年的武安君白起来,谁的功劳大?”
“那怎么能比呢?”张唐说,“武安君是先王在位时候的名将,向南打败了楚国,向北镇慑住燕国、赵国。长平一战,一次就消灭了四十多万赵军,夺取的城池不计其数。我可比不上他。”
甘罗点点头,接着又问道:
“我再问您,拿当年的丞相范睢和当今的文信侯相比,谁的权势大?”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文信侯的权势大啦。”
甘罗说:
“您不会不会知道吧,当年范睢要攻打赵国,白起不同意,结果怎样呢?白起被迫逃亡,死了!如今,文信侯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说什么也不肯去。这样下去,我可真不知您将会死在什么地方!”
听甘罗这么一说,张唐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马上说:
“我真糊涂啊!你回去转告丞相,我这就动身到燕国去。”
甘罗嘱咐张唐抓紧准备行装,自己又去见吕不韦,把张唐同意去燕国的事告诉了他,又说:
“请您转告大王,让他给我五辆马车,我先到赵国通报一下。”
这回吕不韦可不敢再小看甘罗了。他立即进宫,把这件事的经过告诉了秦王赢政。
赢政听了以后,惊喜地说:
“听你这么一说,我倒很想见见这个孩子。”
于是吕不韦就带着甘罗去拜见赢政。赢政提出了很多问题,都没有难倒甘罗。最后赢政高兴地说:
“到底不愧是名门之后啊!”
赢政派了十辆马车、一百多个随从,由甘罗带着出使赵国。
出使赵国
赵襄王听说秦国的使者到了,赶忙出城迎接,谁知一看,来者竟是个孩子,心中有些不高兴,说:
“你们秦国难道没有岁数大的人了吗?怎么派你一个小孩子来了?”
甘罗不慌不忙地答道:
“我们秦王用人向来是岁数大的人委派大事,岁数小的人委派小事,所以才派我出使贵国。”
赵襄王一听这话,觉得这孩子十分聪明,就问他到赵国来有什么事。甘罗问道:
“大王,您听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吗?”
“听说了。”
“还有,张唐将要去燕国当丞相,您也听说了吗?”
“也听说了!”
甘罗故意做出神秘的样子,低声说:
“您难道看不出来,赵国快要完了吗?”
见赵襄王一副吃惊的样子,甘罗这才接着说道:
“燕国让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说明燕国相信秦国;秦国派张唐到燕国任丞相,又说明秦国信任燕国。要是秦、燕两国联合起来夹攻中间的赵国,赵国可就危险啦!”
听甘罗这么一说,赵襄王再不敢小看甘罗了,急忙问道:
“那你说该怎么办呢?”
“秦和燕交好,是为了进攻赵国,扩展河间(现在的河北省中部)一带的土地。要是大王答应把河间的五座城池送给秦国,我回去以后,一定请求秦王把太子丹送回燕国,那么秦、燕的关系就会疏远。然后,赵国就可以前去攻打燕国,得到地好处可就远远不止这五座城了。”
赵襄王一听,立刻转忧为喜,当即决定把河间的五座城池割给秦国。甘罗带着王城的地图回到国都咸阳。秦王按照甘罗的建议,不但没让张唐到燕国去,还把太子丹送回国。不久赵国派大将李牧(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军事家卷)率兵攻打燕国,夺取了三十座城池,并分给秦国十一座。
秦国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了许多城池和好处。为了奖赏甘罗,赢政封他为上卿(相当于丞相),还把以前没收的甘茂的的土地赐给了甘罗。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