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隋唐历史小故事(100字)
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坐骑黄骠马到西门外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骠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
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他叫王伯当。王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寻找秦叔宝。后来两位英雄终得相识,单雄信盛情款待,让叔宝在二贤庄精心养病八个月。离别时单雄信为其黄膘马配上了金镫银鞍,并以潞绸、重金相赠,从此二人结下莫逆之交。随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农民起义中同仇敌忾,为起义军创造了不可磨灭业绩。唐朝兴起后,秦琼终身保唐,单雄信则抗唐到底。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兄弟情谊始终如故。《说唐》中“秦琼建祠报雄信”,说就是秦琼闻得擒了雄信,飞马来救。走到跟前,头已落地。叔宝抱住雄信头,跪在地上,悲痛欲绝。后将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阳南门外,起造一所祠堂,名为“报恩祠”,以报潞州知遇之恩。
拓展资料: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
最初是隋朝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
(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贞观十二年
(638),任徐州都督的秦琼去世,陪葬昭陵。
『贰』 隋朝的历史小故事300字
当初,隋文帝让太子杨勇参与决策军国政事,他经常提出批评建议,文帝都采纳了。杨勇性情宽厚,直率热情,平易近人,无弄虚作假的品行。文帝本性崇尚节俭,杨勇曾经在已经很精美华丽的蜀地出的铠甲上再加装饰,文帝看到后很不高兴,他告诫杨勇说:“自古以来帝王无一喜好奢侈而能长久的,你作为皇位继承人,应当以节俭为先,这样才能承继宗庙。我过去的衣服,都各留一件,时常取出它们观看以告诫自己。恐怕你已经以当今皇太子自居而忘却了过去的事情,因此我赐给你一把我旧时所佩带的刀,一盒你旧日为上士时常常吃的腌菜。要是你还能记得以前的事,你就应该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后来到了冬至,百官都去见杨勇,杨勇排列乐队接受百官的祝贺。文帝知道了这件事,就问朝臣:“最近听说冬至那天朝廷内外百官都去朝见太子,这是什么礼法?”太常少卿辛回答:“百官到东宫,是祝贺,不能说是朝见。”文帝说:“祝贺的人应该三五十人,随意各自去,为什么由有关部门召集,一时间百官都集中起来同去?太子身穿礼服奏乐来接待百官,能这样吗?”于是文帝下诏说:“礼法有等级差别,君臣之间不能溷杂。皇太子虽然是皇帝的继承人,但从礼义上讲也是臣子,各地方长官在冬至节来朝贺,进献自己辖地的特产,但另外给皇太子上贡,这就不符合典章制度了,应该全部停止。”从此,文帝对杨勇的恩宠开始衰落,渐渐有了猜疑和戒心。
杨勇有很多姬妾,他对昭训云氏尤其宠爱。杨勇的妃子元氏不得宠,突然崐得了心疾,两天就死了。独孤皇后认为这里还有别的缘故,对杨勇很是责备。此后,云昭训总揽东宫内的事务,她生了长宁王杨俨、平原王杨裕、安成王杨筠;高良娣生了安平王杨嶷、襄城王杨恪;王良媛生了高阳王杨该、建安王杨韶;成姬生了颍川王杨;其他的宫人生了杨孝实、杨孝范。独孤皇后更加不高兴,经常派人来窥伺探查,找杨勇的过失和罪过。
晋王杨广了解这件事后就更加伪装自己,他只和萧妃住在一起,对后宫所生子女都不去抚育,独孤皇后因此多次称赞杨广有德行。朝廷中执掌朝政的重臣,杨广都尽心竭力地与他们结交。文帝和独孤皇后每次派身边的人到杨广的住处,无论来人的地位高低,杨广必定和萧妃一起在门口迎接,为来人摆设盛宴,并厚赠礼品。于是来往的奴婢仆人没有不称颂杨广为人仁爱贤孝的。文帝与独孤皇后曾经驾临杨广的府第,杨广将他的美姬都藏到别的房间里,只留下年老貌丑之人身着没有文饰的衣服来服侍伺侯。房间里的屏帐都改用朴素的幔帐,断绝琴瑟丝弦,不让拂去上面的灰尘。文帝看到这种情况,以为杨广不爱好声色,返回皇宫后,告诉侍臣这一情况。他感到非常高兴,侍臣们也都向文帝祝贺。从此,文帝喜爱杨广超出别的儿子。
『叁』 隋朝历史小故事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
『肆』 请问隋朝有什么小故事
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他生性聪明灵活。在一次值班的时候,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认为他不老实,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一次,李密在大街上骑着牛,把《项羽传》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恰巧被宰相杨素看见,杨素跟李密亲切地交谈了一阵,觉得他是个很有抱负的人。杨素回到家跟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李密的学识渊博,才能也很强,将来有什么重要事情你可以跟他商量。”从此杨玄感和李密好朋友。
后来杨玄感起兵要推翻隋炀帝的统治,就把李密请去当他的谋士,可是杨玄感因被别人迷惑,几次关键时刻不用李密的计谋,最终导致兵败被杀。李密脱离危险后,继续反抗隋朝,他投
奔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在李密的帮助下,这支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胜利。翟让就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李密建立政权后,在进攻洛阳时,李密发出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宣布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炀帝,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决开东海的堤坝,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炀帝的恶行还没有流完。成语“罄竹难书”,比喻罪恶滔天。
『伍』 隋朝到唐朝的历史故事
花木兰
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 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
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
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
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
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
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
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
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
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
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
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
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
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
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
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
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
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
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
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
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
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
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
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
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
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
建议是买一本《上下五千年》或《二十五史》。那里故事比较多,也很详细。
隋唐瓦岗起义,
薛刚反唐。
隋朝历史很全的网站
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sui/sui.htm
隋代文学的作者:
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还有隋炀帝。
隋朝著名人物: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花木兰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原因
当时正值隋朝和朝鲜开战的时期, 为了运送粮食的需要
而开凿了大运河,由此可见南方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因此选南方经济的发展
其实开凿大运河还有皇帝的主观因素,为了个人享乐.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
隋朝王通的<止学>
隋朝 文中子(王通)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如何评价隋炀帝及隋朝
http://..com/question/5401081.html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5401081.html
『陆』 隋朝的历史故事50字左右
隋朝成语故事 《牛角挂书》
李密骑牛出行,在牛角上挂一卷版《汉书》,边走权边看。越国公杨素看见后很惊奇,主动与他交谈,回家后很推崇李密,他儿子杨玄感因此倾心结交李密。
后世以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望采纳!
『柒』 隋朝的历史故事,200字左右,要真实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颍)。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邗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40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捌』 隋朝的历史小故事有没有啊
花木兰
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 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
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
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
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
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都在北方。黄河姑且不说,黑山即杀虎山,在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参加的战
事,当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晋未年曾被封为代王,后为苻坚所灭。符坚在淝水
之战中失败,拓跋氏复国,改国号为“魏”,经过五、六十年的征战,结束“五胡乱华”
的十国时代,统一黄河流域。传到北魏孝文帝时已八十六年,经过了五位皇帝,孝文帝
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为北魏皇室后代。
当时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会经济发展,花木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
中。
这时立国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国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断南侵,北魏政权便
多次“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与柔然大战。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
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在《木兰诗》中开头就说明了当时的军情紧急:“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而花木兰家中除了年迈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
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面对这双重的考验,木兰挺身而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好女儿,替父从军的意志,实为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帼英雄
本色的表现。
花木兰就要出征了,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畴,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她早晨告别爷娘,晚上就宿在了黄河岸边,行
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
个世界。暮色苍茫中,一个女战士枕戈待旦,这是何等荒凉而又悲壮的境界。“黄河流
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见战事是十分的频繁,岁月是十分的漫长,那么
多的将军蝶血疆场,花木兰能活着回来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树旌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锨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声析山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
积雪没胫,坚冰在须。当此苦寒,天假强胡,
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
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渐浙,魂魄结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
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
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
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
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
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
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
建议是买一本《上下五千年》或《二十五史》。那里故事比较多,也很详细。
隋唐瓦岗起义,
薛刚反唐。
隋朝历史很全的网站
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sui/sui.htm
隋代文学的作者:
基本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还有隋炀帝。
隋朝著名人物: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花木兰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原因
当时正值隋朝和朝鲜开战的时期, 为了运送粮食的需要
而开凿了大运河,由此可见南方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因此选南方经济的发展
其实开凿大运河还有皇帝的主观因素,为了个人享乐.但这不是根本原因.
--------------
隋朝王通的<止学>
隋朝 文中子(王通)
智卷一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
好誉者多辱也.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
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释怨卷八
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心卷九
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
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如何评价隋炀帝及隋朝
http://..com/question/5401081.html
『玖』 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
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2、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后,李渊率军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渊引兵至长安与诸军会合,兵力达20余万。二十七日命诸军攻城,十一月初九占领长安。此战为建立唐朝奠定了基础。
3、唐灭西秦之战
唐灭西秦之战是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间,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率军击灭陇西(今六盘山、陇山以西和黄河以东一带)割据势力西秦薛举、薛仁杲父子的作战。
4、浅水原之战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
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
5、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拾』 隋朝的历史故事
“如挂角”的典故,说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过瓦冈山反隋义军的首领。李密,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载:“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密逃亡,后加入瓦岗军,人称魏王。李密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数说杨广的十大罪状。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话。意思是,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竹简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决开东海的水也洗不尽他的罪恶,为后世留下了“罄竹难书”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