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南历史上的军事故事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
⑵ 以我军之长攻敌军而胜利的古代军事历史故事
赤壁之战,联军用水战取胜
岳飞抗金,用步兵遏制重骑兵
⑶ 古中国国防故事。
父亲的乳名叫喜凌,这是我满20岁以后才从杨伯伯那里知道的。
杨伯伯生前是父亲生死相交、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初次听杨伯伯说出父亲乳名的时候,我和哥哥都笑出了眼泪,心目中那么英武的父亲怎么曾经叫过这么一个没性格的名字呢?看到我和哥哥的反映后,杨伯伯说:“你们觉得这名字可笑?傻孩子们,你爸爸这个名字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冀中平原,象我们这么大年纪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啊!”
父亲出生在保定清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出生不到2个月奶奶就去世了,爷爷把弱小的父亲托付给他外婆就只身闯关东了。1938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父亲毅然决然的投身革命队伍——八路军七分区领导下的敌后武工队,经历了冀中地区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与日寇在冀中平原展开了艰苦的拉锯战,有力的牵制了日本鬼子的兵力。电影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地道战、地雷战等都是那个时期战争的写照。
抗日战争最残酷的时候父亲是敌后武工队的一名县大队长。杨伯伯说,喜凌身材高大、瘦削,使两把二十响驳壳枪,部队在他的带领下就象一支飞行军,神出鬼没。今天定县的炮楼被端了,明天一早望都的炮楼又被点燃。甩开大步,一夜行军百八十里不成问题。为此日本鬼子好生恼火,200块袁大头(银圆)悬赏张喜凌的人头,死、活都行!我问父亲,你这不是被通缉了吗?白天要化装才敢出门吧?父亲朗笑道:你知道什么叫人民战争吗?人民的军队在人民中间是如鱼得水,只有侵略者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才寸步难行!老百姓再穷也没有拿八路军的命去换钱的,没有人民,靠我们的小米加步枪打不赢这场战争!
杨伯伯家是八路军的堡垒户,袁庄大战时父亲身负重伤,为把当时当连长的父亲抢下火线,牺牲了三名年轻的战士,父亲头部和双腿贯通伤全身被血浸透,当时父亲的加强连只剩下了3个人,父亲他们撤到杨伯伯家,被杨伯伯藏到堂桌后面的夹壁墙里,刚藏好追击的鬼子就到了,杨大娘将鬼子挡在当院,鬼子问:有没有八路的伤员来过!杨大娘说:没见!鬼子冲进屋里搜查,刺刀就要挑到堂桌,父亲当时紧握着枪,心想:被发现今天就“光荣”了!咱就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就在这紧要的关头鬼子发现了院子里父亲留下的血迹,喝问大娘地上的血哪儿来的?大娘说:不知道!鬼子用枪托把大娘打倒在地,举起刺刀威胁大娘,不说就捅死她。屋里搜查的鬼子和伪军一听外面有情况全都跑了出来,在后院的杨伯伯情急中拿起用斧子咬牙剁掉了自己半截小拇指,忍着剧痛用块破布一包,跑出来说:“是我刚才劈柴伤了手,正找东西包手呢!”看着手还在滴血的杨伯伯,敌人才悻悻的撤离。
杨伯伯说,爸爸在他家养伤两个月,全村的乡亲都把自己家仅有的一点白面和鸡蛋往伯伯家送,尽管当时伯伯家很穷,父亲也没少吃大娘给他做的烙饼摊鸡蛋。按杨伯伯的话说,最让他高兴的是两个月后又有一条好汉出现在冀中抗日前线!冀中的老百姓就是这样不止一次的救过八路军的性命。
抚着父亲大腿内侧至今仍可以放下我一个拳头的巨大伤疤,握着伯伯为父亲断指的手,心中真是百感交集!这是怎样一种友情和信赖,怎样一种支持和付出啊!
解放后杨伯伯每年都会来北京看望父亲并在我们家小住几天。我常在深夜轻轻的走下楼梯,看着楼下客厅通明的灯光和老哥俩喝酒、聊天时发出的朗朗笑声,那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心的日子了。
记得前几年北京电视台请父亲做的一期“八一”建军节采访节目中,父亲曾动情的说过: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是毛主席的战略思想,靠的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靠的是全国抗日将士的浴血奋战!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时至垂暮之年的父亲非常怀旧,依然会常常念叨已经故去的杨伯伯。也常常会抚摩着那枚中央军委授予他的抗日战争“独立勋章”对我说,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我们把江山打下来了,交给你们,你们要好好守住我们的江山,我们的祖国啊!
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内心就会感觉到对父亲的无比抱歉。因为我时常感到很茫然,我不知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我没有能力答应父亲守住也不知道该如何守住我们的江山,我唯一可以答应父亲的就是,在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和他老人家一样为祖国的利益去浴血奋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火热的生命去报效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打下美国U2飞机,再立新功
美国U2高空侦察机,可飞到21000米高空,曾对新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清一色的陆军,逐渐分解组建了空军、海军、防空军等军兵种。父亲于1950年编入防空司令部工作,1955年防司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1957年空、防合并撤消防空军番号,并入空军。
在我小的时候很清楚的记得,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的营区坐落在北京东南郊的龙潭湖畔,我家的楼后面(现在是光明立交桥的位置)是一大片杂草丛生的开阔地。有一天我和小朋友们正在楼后面的沙堆上玩,突然天空中传来轰鸣的马达声,很快一架直升机飞临开阔地上空,当时我们这些孩子都还没有见过飞机,直升机在我们的注视下缓缓降落,大旋翼掀起巨大的气流,把好几个小朋友刮倒了。突然,一个小朋友拉着我喊道:“快看!你爸爸!”果然我看到父亲等3、4个人从飞机座舱出来,其中有两个苏联人,我大声的喊着爸爸,但父亲象不认识我一样,看也没有看我一眼就乘车离开了,在这之前我已经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见到过父亲了,委屈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下来。我不知道当时父亲在做什么,我只知道爸爸没有任何音讯的消失了,好象不要我们和妈妈了一样。
直到1965年前后我才知道,1958年10月6日,在中国空军的序列当中出现了一支代号为"543"的神秘部队,父亲当年参与了这只神秘部队的组建,它就是中国空军第一代地空导弹部队。
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
地空导弹在50年代是世界上非常先进的防空武器。它诞生于40年代末期,一问世即受到各国军界的青睐。当时只有苏联、美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这种尖端武器。为了保密,这些国家对地空导弹的研制装备情况一直守口如瓶。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举国上下,百废待兴。然而,百余年来遭受外国列强肆意欺凌的历史,使新中国领导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腰杆硬,就得把国防搞上去。
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决定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同年8月,中国政府作出了从苏联引进导弹技术的决定。
1957年9月,分管武器装备的聂荣臻元帅亲率代表团赴莫斯科,同以别尔乌辛为首的苏联代表团谈判,历时35天,于10月15日双方达成协议。按照协议,苏联将在火箭和航空等新技术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其中,在地空导弹方面,苏联答应向中国提供代号为SA-2(北约称之为萨姆-2)的地空导弹兵器。同时,苏方将派专家组来中国帮助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并派1个萨姆-2建制营的官兵前来教会中国空军一个营。
1958年.中国空军着手组建地空导弹部队。由空军副司令员成钧全面负责,探照兵指挥部主任张伯华具体筹划。
很快,一道道调令飞向全国各地的雷达部队、飞行部队、高射炮部队、探照灯部队和防化学部队。没有解释,团级干部当营职,营职干部当连职,高职低配,到一个神秘的543部队报到。
10月6日在北京郊区清河的一座礼堂里,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营,一营宣告成立,领导班子:营长张建华(我的父亲);政委张思聪;副营长邵殿奇、赵登龙;一连连长顾增佩;二连连长王东月;三连连长苏彦林。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同志在一营成立大会上对第一营的干部战士说:“你们这些人是经过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才决定调来的,你们是空军的‘宝贝’,也是地空导弹兵的种子。希望你们尽快地从苏联老大哥那里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担负起保卫祖国领空的重任。”
司令员的这番话让父亲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为了彻底粉碎美蒋利用U-2、RB-57D型高空侦察机对新中国领空的侵犯与肆意的窥探,尽快熟练的掌握和使用地空导弹这种当时在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装备,这是祖国和人民的厚望,是有效打击敌人,守住祖国的领空的关键!
11月19日,担任一营营长的父亲和其他21人前往满洲里秘接苏制萨姆-2地空导弹兵器。(直至苏联单方面在1960年撕毁“10月15日协定”,中国总共从苏联进口萨姆-2型兵器5套,导弹62发。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仅靠这些武器作战。)
11月30日,空军通知北京军区空军,南京军区空军各组建一个地空导弹营。
12月26日,北京军区空军在北京大兴县高米店组建二营,营长岳振华,政委许甫,参谋长张治国。
1959年1月18日,南京军区空军在江苏省徐州组建三营,营长杜先照,政委尼特,参谋长汪林。
此后,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驰骋中华大地,四处击落敌高空侦察机的,主要靠这三个营。
1959年初,根据"10月15日协定",地空导弹第一营在北京郊区开始接受以斯廖斯基营长为首的苏联专家的训练。训练采用一教一方式,营长教营长,连长教连长,技师教技师,操纵员教操纵员。后来,经苏联方面同意,二营、三营的营、连干部也参加旁听。
为防止技术外泄,苏联方面也提出了严格的保密要求。听课的学员每人发给四五个证件。进大门要证件,进课堂要证件,进发射场要证件,领保密本也要证件。各专业之间不能互相打听,课堂记的笔记、教材一律不准带出课堂,学员只能空手进出课堂。课后想消化课上教授的内容,全凭记忆。过于苛刻的纪律逼得学员们想出了一种笨办法:上课时每个人集中精力牢记一部分内容,下课后大家凑到一起再互相交流。
转眼4个月的训练结束了。苏联专家对中国学员进行了严格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这群从中国空军几十万人马中挑选出来的"精英"们也真争气,取得了平均优秀的好成绩。这么短的时间就熟练地掌握了萨姆-2技术,着实让苏联专家们大吃一惊。
不过,更让苏联专家吃惊的事是发生在1959年9月19日。这一天,由苏联专家协助,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一营在宁夏某地的一片荒滩上进行实弹射击。
9时40分,1架飞机在8000米高空飞临靶场投下一具伞靶。
9时50分,飞机退出靶场。随着一营营长张建华的一声令下,3枚萨姆-2如离弦之箭,吐着火舌拔地而起。只见萨姆-2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漂亮的白色弧线直奔目标飞去。
萨姆-2终于与伞靶汇聚到一起。只听"轰"的一声,伞靶被炸得四处飞散。
“打中了!打中了!”地面一片欢腾。
实弹射击完毕,苏联专家得出结论:中国人已熟练掌握了萨姆-2发射技术。于是斯廖斯基率领自己的1营人马打道回府,撤回苏联国内。”
每当看到史料中这些记载,我总会为父亲对中国地空导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而感动。父亲告诉过我,为了勘察导弹阵地他曾每天驱车数百公里驰骋在渺无人烟的茫茫戈壁,一天下来回到营地常需要挖个土坑,把双手放在土坑里释放掉身上的静电,才能正常的吃饭休息。在云南的百万大山中,热带雨林的潮湿和瘴气让那些出生在北方的军人难以适应,疾患无穷,严重的疟疾,让被反复寒战、高烧折磨中的父亲多么渴望亲情。勘阵地乘飞机飞越秦岭山脉,突遇强大的气流,飞机颠簸的快要散了架,父亲和所有的人一样没有遗嘱,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为导弹事业而死,在所不辞!不知有多少年妈妈的病床前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总是由我和哥哥送病重的妈妈到医院。我们的学习父亲也从来顾不上管,甚至我们考什么学校也听不到来自父亲的建议……
正象报告文学《飞鸣镝》中所说的那样;“当年在地空导弹部队战斗工作过的干部战士,是党和人民的一群优秀的男儿。十年间,他们上不告父母,中不告妻子,下不告儿女;隐姓埋名,蹲山沟,走戈壁,住帐篷;酷暑五下江南,严冬六进西北。他们有父母不能尽孝,有妻子不能团聚,有儿女不能施教,舍弃一切个人问题,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一心一意打击敌人,保卫国家领空的安全。”
目前电视上(包括凤凰卫视)在宣传这件事时,是拿二营营长岳振华作典型,大概二营打下的U2最多。
岳叔叔他们的二营驻防福建江西一带,我父亲的一营是驻防北京,保卫首都的安全,当时台湾入侵的飞机多在福建江西这一带活动,岳叔叔因此成为战斗英雄。他们二营U2打的最多。也是不能老让他们飞到北京附近,还是早消灭最好。
我的父亲以及老一辈的地空导弹兵在与美蒋U-2和RB-57D型高空侦察机的作战中熟练运用萨姆—2频繁击落入侵的敌机,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令当时的国际军事舆论界一片哗然!把敌人打得闻风丧胆,直至停止了对中国大陆的侦察达两年半之久
⑷ 求一个历史军事故事
公元前638年,宋国纠集了卫国、许国、滕国一起进攻郑国。宋国是商朝灭内亡后的商族人国家容,西周之初受到周族诸侯国家的严密监视。春秋时期宋国开始摆脱被周族诸侯国家监视地位,而宋国的国君宋襄公更进一步,想步第一个称霸诸侯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的后尘,来当中原诸侯各国的霸主。当时郑国已沦为楚国的附庸国,因此宋襄公打算通过这次征讨来树立他在各诸侯国的称霸地位。宋国的司马子鱼劝说他:“上天在很久以前就抛弃了我们商族,您想要振兴宋国,恐怕是违背天意的。”宋襄公不听。楚国为解救郑国,直接出兵进攻宋国。宋襄公亲自率领宋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迎击楚军。宋军先排列好了阵势,而楚军还在渡河,司马子鱼建议乘着敌军在渡河的机会发起冲锋,宋襄公不同意。楚军上了岸,正在排列阵势的时候,司马子鱼又建议赶紧冲锋,宋襄公又断然拒绝。等到楚军排好阵势后,宋襄公才下令冲锋,可是由于宋军实力弱于楚军,结果打了个大败仗,宋襄公自己大腿受了伤,卫队也全部被消灭。
⑸ 古代军事历史人物故事100字
战国时来赵国名将赵奢有一自子赵括,精通兵法。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赵国时,赵孝成王用赵括前去迎战,赵奢夫人告诉赵王,其丈夫生前嘱咐,赵括一谈起兵法,就马上目空一切,一定要打败仗,赵王不信。公元前260年,赵括兵败被杀,四十万赵军全部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这段历史后来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
⑹ 关于军事的小故事
瞒天过海:
如果复以为已经防范得制十分周密了,就容易麻痹大意,松懈轻敌;经常见到的事物,看惯了,便不会产生怀疑。岂不知,阴谋诡计往往隐藏在明摆着的事物中,并不与公开的形式相矛盾。有时候,所谓“正大光明”之中反而暗伏着不可告人的机密。
瞒天过海可以这样来解释: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麻淠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里.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出其可制胜 .
"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⑺ 中国历史军事故事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故事有纸上谈兵,退避三舍,横扫八荒。
⑻ 我国历史军事名人故事
1、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
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乌江边自刎。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霸王”一词源自项羽。
2、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作战勇猛,是一位军事天才,
汉武帝曾劝他学习孙吴兵法,他回答说:"为将须随时运谋,不至学古兵法。"汉武帝为奖励他的军功给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3、卫青
卫青,西汉着名将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仲卿。系县吏郑季与平阳侯府中婢女卫氏的私生子。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
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4、班超
班超(32一102),字仲升,东汉名将、外交家。扶风安陵(属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子,班固弟。永平十六年(73年)从窦固击北匈奴,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攻杀匈奴派驻鄯善、于阗之使,废亲附匈奴的疏入侵疏勒王,巩固汉在西域的统治。
建初三年(78),他率疏勒、于阗等国兵大败姑墨(今新疆阿克苏一带)的侵犯,又上疏请兵,欲平定西域。
5、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
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
⑼ 跪求有关军事的历史故事
首先你直接用网络查找。可以找到很多你想要的历史故事。想了解上古的还是战国还是近代的,直接输入就可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