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

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04 13:38:19

『壹』 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

1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知心挚友的典范。
当初,齐僖公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齐国的局势很乱,于是,管仲和召忽保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保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不久,齐国发生内乱,齐僖公被杀,国中无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同时往齐国赶——谁先到谁就是国君。路上,两支人马相遇了,厮杀起来,管仲趁乱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看见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下了,管仲他们就放心地继续赶路。等他们赶到齐国,却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捷足先登了。原来,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这本来既不高明又很冒险的一招竟然骗过了所有的对手,使他在王位争夺战中赢得了至为宝贵的时间。
管仲只好保着公子纠又逃回鲁国。
公子小白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成了齐桓公。他并没有忘记鲁国还有个巨大的危险——公子纠。通过外交上的威胁,齐桓公迫使鲁国杀掉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主,管仲被活捉。
鲍叔牙说:“这个管仲应该留下,他有治国安邦的大才能,可以为我们出力。”
齐桓公说:“可他是我的仇人,怎能放过?”
鲍叔牙说:“当初结怨,是因为各为其主;齐国新定,正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欲成王霸之业,怎么能斤斤计较于个人恩怨呢?”
终于,鲍叔牙说服了齐桓公,将齐国的国政交付给了管仲。从此管仲成了齐国的“国父”——齐桓公称他为“仲父”,辅佐齐桓公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2李白和杜甫
3元稹和白居易
4韩愈张籍
5鲁迅和许寿震

『贰』 十则名人的友谊故事

1、范仲淹和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2、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3、“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4、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5、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6、周恩来和张学良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7、鲁肃和周瑜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

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叁』 古今中外关于友谊的故事

(格子整理)古今中外友谊故事

01、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点评: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成为我礼仪之邦交朋友的千古楷模。]

02、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点评:正如豫让所说:“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他除了有“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的报答知遇之恩的情结外,还试图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人间道义、人的气节和忠义。古代侠士,完全不象今人“鸟为食忘、人为财死”,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为标准,一生也甘为一些理念、原则而执著追求甚至献身牺牲。我们从他们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不断陶冶、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横贯日月的浩然正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有高于物欲和世俗的升华和辉煌。]

03、羊左之交 又叫二鬼战荆轲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列国年间,那个年代里战乱连年,各国诸侯求贤若渴。地处南方的楚国贴榜招贤纳士。有位贤士名叫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冒着严寒风雪奔向楚国,途中求宿于羊角哀,受到羊角哀热情接待。左伯桃比羊角哀长着几岁。当夜,两人抵足而眠,谈得十分投机。左伯桃发现,这个羊角哀的才学决不在自己之下,比自己还要强一些,真是深山藏虎豹,绿野埋麒麟。就有意说服羊角哀和自己双投楚王。羊角哀也被左伯桃的才学和雄心所打动。羊角哀就想,要是我二人双保楚王,何愁楚国不强盛啊?所以就答应了左伯桃结伴同行。
第二天,他们就结为兄弟,并决定结伴同往楚国求功名。谁知天不作美,一路上,先是阴雨做难,后风雪又来拦路,他们身上衣服单薄,所带干粮又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两个人都去楚国,那就都去不成,一个人单独去,那还有希望。于是,左伯桃就把衣服脱给羊角哀,逼他独自走。羊角哀坚决不肯,也要脱下衣服给左伯桃,让左伯桃独自去楚。左伯桃一看,再这么下去两个人都活不了,怎么办?他对羊角哀说:“咱们都不用死,我这有引火的东西,我走不动了,你去找些干柴来,我们点着了取暖,天好了我们再走。”羊角哀一听也同意了。羊角哀就去树林里面找干树枝。回来一看大吃一惊!左伯桃赤身裸体,只穿着内衣已冻死多时了,羊角哀怀着无限悲痛,取了衣粮,悲伤哭泣着离去。
羊角哀在楚国得官之后,立刻回到左伯桃冻死之处,挑了个风水好的地方埋葬了左伯桃。不久,左伯桃托梦于羊角哀,说自己的埋骨之处离荆轲之坟不远,总受荆轲欺辱,羊角哀醒来之后,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于是留下了“二鬼战荆轲”这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
[点评:左伯桃与羊角哀之间的感人故事,就是著名的“羊左”这个典故的由来。中国古来崇义,重视道义之交,强调士为知己者死。按文中描写的情形看,要么两人皆死,要么是一死一生。左伯桃“脱衣并粮”,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朋友,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左伯桃作出这个决定,一则希望朋友能活下去,二则希望朋友完成自己和他的抱负;而羊角哀深深了解这一点,遂离去。这样肝胆相照的友谊,被千古传颂,因此后世就把那种敢于为朋友无私奉献的友谊叫做“羊左”。]

04、管仲和鲍叔牙 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字——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我看您还是返回莒国好好呆着吧!”
鲍叔牙虽然和管仲平日有手足之情,但现在是各为其主啊!他瞪着眼睛喝斥管仲:“我们公子回国有自己的事情,你管得着吗?再说你扯的瞎话也瞒不了我鲍叔牙吧?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了齐国,那你干嘛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管仲谎言被揭,脸色通红,一时无言以对。
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己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知道管仲的箭法利害,要是再补上一箭他就没命了,于是他才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没把事情办好,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于是一气之下把齐国使者给杀了,公子纠更是什么也不顾了,命令大将曹沫率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于是齐、鲁两国就开了战,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又是到人家齐国门口来打仗,那有不败的道理呀!辛亏大将曹沫很勇敢,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后来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只说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除后患,把他的兄弟公子纠干掉!于是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那时齐国很强大,小小的鲁国为了公子纠这么个破外甥被迫应战,结果连连败北,鲁国君王见顶不住了,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只好照办。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佐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捐弃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成就霸业
管仲很感激好友鲍叔牙,更对齐桓公的大度和睿智所折服,决心鞠躬尽瘁、竭尽全力报效齐桓公,他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获得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地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有趣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上了公子纠的贼船,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
[点评:友谊的基础是彼此相知。因为相知,管仲可以多取而无愧;因为相知,鲍叔牙让出相位而坦然。管鲍的友谊如温润的水,掬之可净面可滋养生命。读“管鲍”,使人领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和宽容,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才算得上是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被誉为交友的最高境界。]

『肆』 关于友谊的名人典故五则

1,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音乐家伯牙。他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连吃草的马也 会抬头倾听。而当时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过于钟子期。

伯牙用琴表现高山情怀,钟子期 听后说:“善哉,峨嵋兮若泰山。”用琴声表现流水的情调时他听后说:“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绝的摔破了琴,扯断了弦,发誓终生不再 弹琴。——伯牙摔琴谢知音。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 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

40年 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 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

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 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 。从此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

瞿秋白避难 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 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

在瞿秋白就义后 ,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4,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

在管仲的辅 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5,范仲淹与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伍』 中国历史上关于友谊的故事

蔺相如与廉颇

在战国时期,赵国属于有道之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主要内靠大臣蔺相如以德治国,管理国事。外靠大元帅廉颇,英勇善战,保卫国土。人民才过上太平日子、安乐生活,百姓无不感激赵王用人英明。

那时侯,赵国在邯郸建都,内有蔺相如,外有廉颇,一文一武,忠心耿耿,尽心尽责,成为赵王左右两翼。历史鉴证:“君无良臣国运衰,将无良友吃败丈。”这话千真万确,蔺相如生为一代名相,主要是胸有大志,海量待人。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事,宁愿委屈自已,也不肯让国家受到一点损失。所以,人们称:为海相。廉颇大将生性好强,由于屡建战功,战胜齐、魏、燕等国,战功卓著,被任命为上卿,自以为功劳盖世,骄满朝岗。蔺相如原来只是赵国宦官缪贤的家官。赵惠文王时,得到了楚国的和氐璧,秦昭王知道后,送信给赵王,愿意拿15座城邑换取宝玉。赵国君臣怕秦国欺骗,又惧怕秦国的武力,久久拿不定主意。缪贤举荐了蔺相如,赵王就派他捧着宝玉到了秦国去。秦王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把宝玉献上秦王十分高兴。蔺相如见秦王没有割让15座城邑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宝玉上有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一看”。秦王就又把宝玉交给他,蔺相如后退几步,靠着殿柱,愤怒地说:“我看到大王没有诚意将城邑交给赵国,所以我又把宝玉收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就把宝玉和我的头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秦王怕他撞破宝玉,连忙答应割城给赵国。蔺相如又要求秦王斋戒五日,在朝堂上设大礼接见,才献上宝王。秦王知道无法强取,只好假意答应。蔺相如料定秦王一定会违背诺言,便派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打扮成为老百姓,从小路把宝玉送回了赵国。秦王斋戒后,蔺相如又对秦王说:“秦国历代国君,素来不坚守盟约,现在秦强赵弱,如果秦国真有诚意,就先割让15城邑给赵国,赵国不敢留下宝玉得罪大王。”秦王见无法骗取宝玉,只好作罢。蔺相如回国后被任命为上大夫。

过了两年后,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进行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不打算去赴宴。廉颇、蔺相如认为赵王不去,就表示赵国软弱胆小。这时,才赵王决定赴会,由廉颇、蔺相如跟随前往,廉颇一直送到边境处。在渑池宴会上,秦王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说:“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一回瑟吧?”赵王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立即记下了这件事。这时,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的音乐,我献上瓦缶请秦王为赵王敲一敲。”秦王很生气,不答应。蔺相如捧着瓦缶上前,跪在秦王面前请他敲,秦王仍不肯。蔺相如说:“你如果不敲,我就在这五步之内,拿我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大声呵斥,侍从们都溃退了。秦王不得己,只好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便回头招呼赵国史官也记下了这件事。秦国的大臣要求赵国拿出15座城邑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相对地要求秦国拿出都城咸阳向赵王献礼。一直到宴会完毕,秦王始终无法压倒赵国。这时,廉颇巳在边防布署了大量军队,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王回国后,晋升蔺相如为上卿,这时廉颇有点不服,再加小人吹捧,廉颇一时与蔺相如对立起来,不可开交,处处找蔺相如的麻烦。蔺相如出巡走大道,廉颇大道阻拦,蔺相如绕小道行,廉颇小巷档道。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委屈求全,回府不出。在此种情况下,不少官员向蔺相如敬言说:“你身为一品臣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受这么大耻辱,知情者,知你是高风亮节,不知情者,会认为你有短处,怕廉颇抓你的把柄子。你一二三、三二一再次宽让,廉颇更会得风扬碌珠。”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蔺相如坚持稳定不动摇,以和为贵,善待一切,委屈求全,顾全大局。有一天,秦军前来侵犯赵国领土泽州大地,赵王立刻下旨,火速派廉颇大元帅领兵出征。廉颇连夜启程,发兵泽州。在路上心里想,时机来了,如果蔺相如敢在粮草后勤上发难,宁愿丢了泽州,也要和蔺相如说个高低,有蔺无廉,有廉无蔺。他没想到蔺相如先行一步,亲自出马,来在泽州大地莒山脚下,将粮草备足备妥,对营坊安排的停停当当。廉颇领大军到此后,见蔺相如在此接迎供侯,禀然大悟,深感自愧不如。他亲自用战刀,在莒山砍下几把荆条,背在肩上到蔺相如勤后住地,跪在帐蓬门外——负荆请罪!并高声呐喊:“傲则误国,罪该受刑……。”蔺相如明白廉颇一片赤胆忠心,立刻走出帐蓬,将大元帅扶起,让进内屋,热情接待。从此留下《将相和》的美名传遍全国。

据传言:东莒村是蔺相如的故里,原叫蔺家庄,自从廉颇负荆登门请罪后,蔺相如为了让后人吸取教训,懂得和则贵的道理,才把蔺改为莒,其意草头下两个口,上下一心,互相宽让,才能成就大事。故安排后人自己死后,一定葬在廉颇负荆之树下。所以,蔺相如的坟墓葬在莒山顶上。从此这座山,叫:莒山。蔺家庄叫东莒村。当地人们为了记念蔺相如,在莒山的正顶修下了蔺相如祠堂庙,每年阴三月十八日,庙会三天,以表记念。

『陆』 古代的友情故事

1、古代有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2、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典型的代表。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个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

皇帝命令郭子仪率兵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你,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怎么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3、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好啊!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4、舍命之交

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

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5、莫逆之交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柒』 关于友谊的名人故事

一、钟子期和俞伯牙

钟子期和俞伯牙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知音,在上古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他琴弹极具天赋,弹琴音乐优美动人,但始终没有多少人能听懂他琴声中的感情,有一天他来到一座森林泉水下弹琴,在弹琴的时候。

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人,正好突然他的琴这时候也断了一根弦,经过询问才得知这个人名叫钟子期,是山上砍柴的人,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对他作出峨峨兮若泰山的评价一波压心里很吃惊,因为它在心里想表现高山,却被听出来了。

他心想,如果换一个主题,我表现出流水的音乐,你还能不能听出来呢?谁知钟紫棋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遇伯牙感到很兴奋,他又弹了几首纷纷都被钟子期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碧波涯心想,在如此山野里竟然还有人能够听懂他的音乐。

于是俞伯牙就想跟他结交本来就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俞伯牙没想到,钟子期没多久就去世了。钟子期悲伤到了极点,就发誓再也不谈琴。

二、管仲和鲍叔牙

在年轻时,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穷,每次做生意他都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而收益却只有三分之一,这也许他的家人对此感到不满,但鲍叔牙每次都解释说,管仲家里穷,该多给他分一点,于是每次都会多分给他一部分,总是为朋友着想。

有时候管仲做事没做好,鲍叔牙也不认为他很愚蠢,当时管仲当了大官,带着士兵外出打仗,但自己却总不敢身先士卒,常常被人讥笑他的胆小懦弱,但鲍叔牙却解释说,她家有老母亲要养,并不是他自己胆小懦弱,而是认为受条件所约束。

管仲曾经做官,也经常被人逐出,但鲍叔牙也深信他的朋友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没有时机和运气。后来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后来鲍叔牙把管仲推举做了齐国的丞相。帮助齐国建立春秋霸业。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国的马克思在年轻时就有强烈的意愿想要改造社会,而且用他的行动说话,当时受到了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被迫流亡,居无定所。在1844年时马克思在法国巴黎认识了恩格斯,他发现安格斯和他有同样的想法,于是他们走到了一起,一起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彼此的交情中,各自都把对方看的重要,甚至超过自己。马克思长期的流亡,使他的生活很苦难,常常要通过典当自己的家当来谋生,有时写个信都买不起邮票,但它依然毫无畏惧的为无产阶级事业默默奉献着,丝毫没有影响到革命事业的进程。

恩格斯看到自己的好友这样,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计,当时做了生意的恩格斯,也因为厌恶生意,决心放弃自己的生意,把自己挣来的钱都拿给马克思,资助马克思的事业。

在事业上他对马克思也非常的关怀,互相帮助,友谊亲密,当时他们一起在伦敦居住,每到下午,恩格斯就会到马克思的家里去做客,连续几个钟头,他们都会彼此关于时事热点和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

彼此交换自己对政治意见的研究工作,他们对彼此的关怀也无时无刻体现在对共产事业的积极投身之中,想办法帮助对方,彼此对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自己也会感到高兴。

四、范仲淹和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五、郑少谷和王子衡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捌』 关于友谊的名人事例

关于友谊是名人事例:

1、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有位出色的音乐家伯牙。他精于弹琴,据说他弹琴连吃草的马也 会抬头倾听。而当时最懂伯牙琴技之妙的,莫过于钟子期。伯牙用琴表现高山情怀,钟子期 听后说:“善哉,峨嵋兮若泰山。”用琴声表现流水的情调时他听后说:“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因病逝世,伯牙就悲痛欲绝的摔破了琴,扯断了弦,发誓终生不再 弹琴。——伯牙摔琴谢知音。

2、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但是两人各事其主。后鲍叔牙侍 奉的公子小白为被立为齐桓公,鲍叔牙却向齐桓公荐管仲为相而自己甘居其下。在管仲的辅 佐下,齐国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九分诸侯,一匡天下”的霸王。成功后的管仲十分感慨地 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 。从此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 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 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就义后 ,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4、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 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 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 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 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有关友谊的名言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中国谚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 (讲朋友的重要性)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鲁 迅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 孔 子 (朋友的选择)

——同学们在作文里写友情写亲人的关爱时,不要一味地写“一起疯,一起玩”,也不要洋洋洒洒地写一些鸡毛蒜皮的争吵,这样显得文章的立意比较低。应该多写朋友、亲人对自己正面的帮助,对自己正面的影响,使自己养成……的好习惯。这样的立意较高。

『玖』 关于友谊的历史典故五十字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拾』 关于友谊的历史典故

管鲍之交 ( guǎn bào zhī jiāo ) :
从前,齐国有一对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平生修得随缘性 粗茶淡饭也知足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阅读全文

与关于友谊的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