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剑门关的来历是
剑门关的来历:
三国时诸葛亮修建蜀道,见此地地形陡峭,两山峡谷间是天然关隘,于是就势修建了关卡以为蜀汉屏障。诸葛亮死后,姜维在此率兵抵抗钟会十万魏军,直至蜀汉降魏。
现代的剑门关关楼于20世纪80年代重修。2005年因火灾焚毁后重修。2008年因汶川大地震而毁坏后,在清代故址上修建现在所看到的剑门关楼。
(1)剑门关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灭蜀,即由此道。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
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隶校尉杨厥重修剑门蜀道。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
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剑门关
2. 请问剑门关有什么典故或者故事
剑门关与三国文化
剑门关的修建和剑阁县的设立就与三国有关。据《寰宇记》记载:“诸葛内亮相蜀,凿容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
《舆地广记》也记载:“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歧山、姜伯约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据有关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曾四次往来于剑门关
3. 关于剑门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剑门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然而这里毕竟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烽火狼烟、江山易主的事情经常在这里发生。1700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败,又屡毁屡建。
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
1992年在关口川陕公路东侧崖底修建了关楼。2006年2月,关楼被大火烧成灰烬。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关楼,是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
地名由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
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
4. 剑门关在哪了 有什么历史故事 不知道在哪里看见剑门关了 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
可到网络查看http://ke..com/view/9314.htm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四川盆地北专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属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
、“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
5. 剑门关有什么典故或者故事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剑门关是剑门关风景区的标志性景点,1982年以此为核心景点设立剑门蜀道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6. 十大剑门关历史人物是哪些
十大剑门关历史人物是三国名将张飞、三国名将霍峻、西晋文学家张载、唐玄回宗李隆基、唐代文学家柳答宗元、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南宋制图学家黄裳、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元帅。
剑门关镇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位于剑阁县北部,幅员面积132.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7248人(2013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剑门关风景区位于境内,108国道贯穿南北,有”蜀北屏障、两川咽喉”、“剑门天下险”、“蜀之门户”等美誉。剑门关镇是广元市卫生镇、四川省重点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第一批“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生态镇。
7. 三国时期剑门关发生了哪些战斗 三国时期蜀汉与魏在剑门关发生了哪些战斗
魏蜀战争
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63年,发生于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的长期战争。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先发动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国地形、天气影响而退军。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晋封平襄侯,统帅诸军,并于238年至263年进行十一次北伐,虽略有成就,却进一步消耗了蜀汉国力。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伐蜀,同年,蜀汉灭亡,魏蜀战争结束。
(7)剑门关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魏灭蜀之战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曾一度使蜀汉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但由于长期不进行北伐,导致曹魏和蜀汉国力差距日益增大。
247年至262年间,蜀汉经过将领姜维不断向魏发动战争,虽然多次击败魏军,给予魏国一定的打击,但始终未能达到光复凉州的目的,力量也受到一定的损耗,再加上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朝政日非。
姜维曾对黄皓作出弹劾,但反被刘禅责骂,姜维感到朝中黄皓的势力已经树大根深,为了减少朝中对北伐的阻止,采取退让,领兵到沓中屯田,为下次的北伐做准备。
但朝中的诸葛瞻等人都认为姜维北伐对国无益,所以都想剥夺姜维兵权。至此,蜀汉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魏国自明帝曹叡驾崩后,齐王曹芳为帝,曹爽和司马懿先后专权,高平陵事变后,大权落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
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办法,推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下来,虽然因为士族的统治而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但占据毕竟占据九州之地,国力和军力都远超只有一州之地的蜀汉。
对外上,将领邓艾两次打败领少数兵马北伐曹魏多次却未遭受一次败绩的姜维军,而司马昭也在寿春击败了和东吴联手的叛乱军,便开始筹备伐蜀以统一天下。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由于曹魏认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6]所以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刘禅闻讯后,连忙按照当初姜维的建议让廖化赶赴阴平;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平关防守钟会军,同时按照姜维制定的汉中防御战略“敛兵聚谷”,但廖化和张翼董厥的援军到达目的地前,这些地方都已经失陷了,这防御战略频临破产。
钟会遂亲自领兵十余万攻乐城,另外派胡烈领兵万余去对更加险峻的阳安关采取牵制性进攻,乐城守将王含只用五千守军就粉碎了钟会的进攻。
此时阳安关守将傅佥准备固守待援,但蒋舒想出去投降,于是和傅佥说:“现在贼军到了却不出击,不是好的想法。”傅佥说:“受命保城,不是只为了军功,如果抗命出战,导致这里失守,死了也有负于国家。
”蒋舒说:“你认为守住这里就行,但我以认为出战克敌才是功劳,我们各干各的。”于是带兵出城。傅佥以为蒋舒出去进攻胡烈,但蒋舒却去投降了胡烈。胡烈让蒋舒诈开城门,乘机进攻,傅佥一直反击到战死,魏军也很配合傅佥的忠心。
钟会听说阳安关已经攻下,打开了通往平地的大门,于是派李辅和荀恺各领并一万围攻乐城的王含和汉城的蒋斌,自己带兵直奔剑门关。
8. 剑门关历代经历多少战斗
剑门关历代战争主要史料
1、诈金牛秦定巴蜀(战国)
2、置重兵名专震三国(三国)
3、叹险阻流民逞雄(属西晋)
4、施秘计前秦智取(东晋)
5、据险关刑峦上表(北魏)
6、守小剑义士尽节(北魏)
7、破王谦始州鏖战(北周)
8、铭垂诫杨坚改道(隋朝)
9、倚天险玄宗颁诏(唐代)
10、讨刘辟贺收剑门(唐代)
11、谋帝业王建闭关(五代)
12、败后唐两川风云(五代)
13、破金汤宋克后蜀(北宋)
14、失屏障李顺折翅(北宋)
15、阻铁骑苦竹长歌(南宋)
16、走间道闯王避关(明末)
17、迎会师红军血战(民国)
9.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成语的历史故事
四川剑阁县北七抄里大、小剑山间的一座雄关,即剑门关。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函谷关始建于西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剑门关,释义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而战略性强。
(9)剑门关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一夫当关指的是剑门关
地名由来: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
10. 剑门关在什么地方介绍一下剑门关的典故
一、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关镇。
剑门关镇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剑阁县北部,东与张王镇、高观镇接壤,南、西与汉阳镇相连,北与下寺镇、昭化区毗邻,幅员面积132.4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14个行政村,截至2013年总人口17248人。
蜀汉时称剑阁,隋唐时始称剑门关,置大剑镇,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置剑门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县。清代已有剑门驿、剑义保、安仁乡等建置,民国时设剑门乡,1985年撤乡设镇,1992年更名剑门关镇。
二、相关典故:
1、姜维守关
景耀六年(262年),魏国伐蜀,汉中失守,姜维退守剑阁,带领五千精兵先后击退魏将诸葛绪和钟会,使魏兵难以攻克剑门关。于是,魏军统帅邓艾就放弃剑门,于当年十一月从阴平小道偷渡,进入江油,攻破绵竹关(今德阳黄许镇),直取成都,后主刘禅于十二月初一不战而降。
姜维等人起初听得诸葛瞻兵败,带兵从广汉和郪县(故城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南)的通道撤退来查明虚实,不久接到后主立即撤兵的敕令,于是放下武器,解除甲胄,走到钟会在涪县的军营里投降。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姜维在成都被魏兵所杀。虽然姜维镇守剑阁仅有三个月时间,而且最终未能守住剑门天险,但剑阁百姓却十分爱戴他,将他奉为神将。
2、诸葛亮砌石为门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
(10)剑门关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剑门雄关天下险
四川有“四绝”——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剑门之险。前三者已成旅游胜地,惟独剑门雄关,却像被人遗忘的角落。但是,它一直是日本以及东南亚游客的心仪之地。
伫立在剑门关前,仿佛是踩在一部恢宏的历史巨著上。脚下,就是诗仙李白慨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沧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处于剑门蜀道中心,位于四川广元的这剑门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凡有志于蜀中称王者,必先攻下这个天险。“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从三国孔明建关设尉起,剑门关就是一个异常雄险的古战场。
横亘在蜀道上的剑门关,是一座座绵延百里的砾岩山峰,所谓“剑门无寸土”就是指剑门那寸草不长的特大砾岩,从正面看,这石壁恰似铜墙铁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岭而来的千里群山横阻于此,也阻断了自中原而来的步履;从侧面看,则如排天巨浪,汹涌澎湃;从背面看,像一群飞驰的骏马,让一切来犯者望而生畏。
这雄险的关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古代的四川盆地是一个内海,在白垩纪地壳运动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坚硬的砾岩山体,这山体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剑,大小剑山两山对峙,状似一道门,故称剑门。剑门蜀道就从门缝中蜿蜒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