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历史名人故事有哪些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这个可以吗??楼主
『贰』 历史名人的故事
《五帝本纪》,列为《史记》的首篇。这个五帝时代,实际上就是我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列在五帝之首的黄帝,就是这个英雄时代的第一个代表人物。
当时,诸夏之族已经发展到大河南北的大平原西部边缘地带,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群大约在太行山东麓的河内地区,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群大约在嵩山之外的外方地区,他们各自结成亲属部落联盟,继续向东方发展。东方的风、嬴、偃诸姓部落群也由汶、泗一带活动到大野泽周围,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蚩尤部,一度成为东方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他与炎、黄诸部在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发生了越来越剧烈的武力冲突。
最后,炎、黄诸部完全联合起来,黄帝成为诸夏之族的最高军事首领。在黄帝的统率下,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失败,黄帝成为结合夏、夷诸部组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从此,华夏族成为不断融合中原各地众多部族的核心力量。黄帝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尊崇为不断扩大的华夏族的共同祖先。
传说中的黄帝,当然不能视为一个简单的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这个时代,正是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化的开端,后世常把有关向文明时代转化的创造发明,如文字、历法、舟车、蚕丝等等,大都集中到黄帝的身上,正反映了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
传说中的黄帝之后,为帝颛顼高阳氏。帝颛顼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阶级分化现象更为深刻。
到了颛顼时代,“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所谓“南正重”,当是善于观察 天象通晓巫术的巫师之类的人物。从此他们就成了管理与天神有关事宜的专职人员,表达天命,显示神灵,就成为他们的特权,这就形成了控制广大黎民群众灵魂的宗教职能。而广大黎民群众只能在“火正黎”之类的部落首领人物的监督管理下,在田地中劳作,不准“侵渎”天上的神事。“火正黎”之类的部落首领人物就成了专管地上“民事”的“民师”,后来就发展成为各级官尹。
天与地的隔绝不通,神事与民事的截然分离,实质上反映了阶级关系的对立日益加深,标志着国家权力和政府机构的萌芽。
在由各部落领土融合为民族共同领土的发展过程中,各级军事首劣诩在不同程度地为争夺权势而展开斗争,他们分布在各地,各自占有一定范围的领土,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成为一方之霸(伯),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必须得到这些首领人物的支持,或者用武力压服他们,地位才能保持稳固。
如传说的陶唐氏的首领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经常要“谘四岳”,即征求一部分势力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的意见。其中特别是号称为“太岳”的共工氏和崇伯鲧等人的势力最为强大,更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
有虞氏的首领舜,能接替尧取得最高首领地位,首先是得到高阳氏之族号称为“八恺”和高辛氏之族号称为“八元”的十六族首领的拥护,接着又用武力打击了所谓“四凶族”,压服了共工氏和崇伯鲧等反对势力,巩固了统治权力。同时,又继续深入丹汉地区,征伐三苗,进一步扩大他的武力征服范围。在对内对外战争日益繁剧的情况下,众多的部落首领逐渐转化成为世袭贵族,建立世袭王权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了。
按照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仪式,由众多部落首领共同推举或承认,才能确立。我国古代传说的“禅让”制度,就是属于这类性质。这种传统的“禅让”旧制,到尧舜时期还是存在的。不过,长期以来,在同一家族内选出后继者,也逐渐成为事实;同时,凭借强力,在四岳诸伯之间展开权势争夺,又愈演愈烈。
根据有关记载反映,唐尧要求其子丹朱成为他的后继者,虞舜则在“禅让”的幌子下使用强力夺取了最高统治地位。后来,虞舜也要求由其子商均继承,禹又凭借他的权势和威望直接代替了虞舜。这样,丹朱和商均就都被诋毁为“奸子”。事实说明,强力在实际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禹取得最高统治地位,博得诸夏首领的拥护,具有夏后氏的称号,即诸夏之族的最高君长,正式建立了夏王朝。从此,世袭王权才完全确定下来,开始了中国文明时代的历史。
『叁』 历史名人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活动,有不少传闻甚广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画猫赠“马”这两件小事能鲜明地反映他的个性和人品。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也就在这个期间,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怎么办
『肆』 南海历史名人名事
名人:
黄飞鸿、朱次琦(世称朱九江)、康有为、詹天佑、陈启沅、邹伯奇、何香凝、陈香梅、曾荫权 .
名事就是他们做的事情啊,太多不好拿过来,网络很多
『伍』 历史名人故事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张广厚吃书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
勤学好问的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