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兰花的传说故事
关于兰花的传说故事:
苍翠欲滴的宇龙山中,生长着珍稀奇异的兰花姐妹,她们是人间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姐妹俩一样妩媚,一样艳丽,所不同的是姐姐生长在高高的悬崖上,妹妹却生长在弯弯的山道旁,姐妹见面的时间也不多。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圆月为沉睡的兰花姐妹盖上一层银亮的清辉。朝霞在东方升起的时候,晨露为睡眼惺忪的兰花姐妹点缀上晶莹剔透的水珠。在大自然宽厚仁爱的怀抱里,姐妹俩孕育了一个个娇小玲珑并美丽可人的蓓蕾,溢出缕缕醉人的清香。
拓展资料:
兰花(学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
中国传统名花中的兰花仅指分布在中国兰属植物中的若干种地生兰,如春兰、惠兰、建兰、墨兰和寒兰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国兰”。这一类兰花与花大色艳的热带兰花大不相同,没有醒目的艳态,没有硕大的花、叶,却具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中国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形态特征: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鳞茎;假鳞茎卵球形、椭圆形或梭形,较少不存在或延长成茎状,通常包藏于叶基部的鞘之内。叶数枚至多枚,通常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基部一般有宽阔的鞘并围抱假鳞茎,有关节。
花葶侧生或发自假鳞茎基部,直立、外弯或下垂;总状花序具数花或多花,较少减退为单花;花苞片长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较大或中等大;萼片与花瓣离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时与蕊柱合生达3-6毫米;侧裂片直立,常多少围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弯;唇盘上有2条纵褶片。
通常从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时末端膨大或中部断开,较少合而为一;蕊柱较长,常多少向前弯曲,两侧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时具短毛,花粉团2个,有深裂隙,或4个而形成不等大的2对,蜡质,以很短的、弹性的花粉团柄连接于近三角形的粘盘上。
Ⅱ 兰花的故事
兰花的传说
楚怀王年间,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职罢官。他回到了家乡归州,即今湖北省秭归县,住在牛肝马肺峡
的南岸,于仙女山下的九畹溪边,办起一所学堂,亲自教授弟子。传说《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的诗句,就是出自于此。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
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道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 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兰花众多的名贵品种中的一种梅花瓣型的宋梅。
清朝乾隆年间,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宋家店,有个以经营茶叶、棉布为业的商人叫宋锦旋。由于他经营得法,十几年下来,便成了当地闻名的富户。
宋锦旋由于出身寒苦,故很能体谅贫苦的乡邻,经常会接济他们,而平日自己却是粗茶淡饭,仍然过着清苦日子,但他也有一种嗜好,那就是爱兰、采兰、养兰,常常为了得到一盆好兰而不惜花费重金。他家住山区,春天里,每当经营余暇的旧子,他就上山找兰花。但尽管他每年都上山寻觅,却始终没能找到一株好兰花。
有一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宋锦旋独自躺在床上,想着明早要上山觅兰花去,但想到好花难得,正苦苦寻思该去何处去找,不觉头脑发蒙,睡意上来。朦朦胧胧中,他忽然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领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站在他面前,要将女孩托给宋家当奴婢。宋锦旋细细打量,见女孩长得清秀俊美。经交谈才知女孩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老婆婆是她的邻居,出于好心,想帮这女孩找条生路。听说宋锦旋心肠好,才特地带她来投奔宋家的。宋锦旋当即点头答应收养这女孩为义女。接着,老婆婆就作揖告别了。瞬间一声春雷轰隆作响,把宋锦旋惊醒,他才知道刚才只是一场春梦。
第二天,宋锦旋仍旧上山采兰。他寻遍一座山又翻过一座山,直到太阳西斜,仍未遇上一株好兰。他只好拖着两条疲惫的腿缓缓下山。不小心时他被一块石头绊倒,摔了个仰面朝天。他慢慢坐起来,忽然眼前一亮,在夕阳中,身旁有一小丛兰草在微风中轻轻抖动,再仔细一看:那半弧形的叶子刚柔相济,散发出清幽的香味,确实与众不同,中间还长着个花蕊哩。他小心挖出,回家忙栽在盆里。
不到半个月,兰蕊抽长开花了,花朵高过兰叶,花瓣圆润头带尖锋,刘海舌,十分袅娜,还发出阵阵清幽香味,确是兰中珍品。宋锦旋如获至宝,早晨看,中午看,晚上在灯下还细细看,人就像如痴如醉般地愉快。突然,他心头一闪,想起半个月前的那个梦,啊,他明白了:这兰花的花形叶形,如砒楚楚动人,不就是梦中所见的那个女孩吗?如此看来,那老婆婆就是送兰花的仙子了。宋锦旋从此更精心地培育着这兰花,并不断地让它繁衍生息,又给它取名为“宋梅”。
兰花的传说
从前,在大别山一个深幽谷里住着婆媳两个人。婆婆总是诬赖童养媳兰姑娘好吃懒做,动不动就不给她吃喝,还罚她干重活。
一天早上,兰姑娘在门外石碓上舂米,家中锅台上的一块糍粑被猫拖走了。恶婆一口咬定是兰姑娘偷吃了,逼她招认。逼供不出,就把兰姑娘毒打一顿,又罚她一天之内要舂出九斗米,兰姑娘只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不停地踩动那沉重的石碓。
太阳落山了。一整天滴水都没沾牙的兰姑娘又饥又渴,累倒在石碓旁,顺手抓起一把生米放到嘴里嚼着。
恶婆一听石碓不响,跑出来一看,气得双脚直跳:"你这该死的贱骨头,偷吃糍粑,又偷吃白米"!拿来起木棒打得兰姑娘晕倒在地。恶婆并不解恨,还说兰姑娘是装死吓人。
她又扯下兰姑娘裹脚带,将她死死的捆在石碓的扶桩上,然后撬开兰姑娘的嘴巴,拽出舌头,拔出簪子,狠命地在兰姑娘的舌头上乱戳一气,直戳得血肉模糊......
可怜的兰姑娘,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兰姑娘死去的幽谷中,长出了一棵小花,淡妆素雅,玉枝绿叶,无声无息地吐放着清香。人们都说这花是兰姑娘的化身,卷曲的花蕊象舌头,花蕊上缀满的红斑点是斑斑的血痕。这就是关于兰花的传说。
话说某一天,仙女山的兰花娘娘出游,打这里路过,发现清癯的屈原正在讲课,于是自空中降下云头,立在窗外一侧静听。屈原挥舞双手,慷慨激昂地陈述振兴楚国的道理,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令兰花娘娘也为之感动。她深知屈原平素性喜兰花,临走时,遂特意施展法术,将其栽种在窗下的三株兰花点化成精。
兰花品格高尚,开着淡绿或浅黄的花朵;屈原诲人不倦,舍己忘我地传道授业。一次课间,他抱病讲到国家奸臣当道、百姓受难的情形,由于过分激动,义愤填膺,一口鲜血从嘴里喷射出来,恰巧溅落在窗外的兰花根部。弟子们见老师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疼得泪流满面!那三株兰花,得到屈大夫的心血滋养,一夜之间竟发成了一大蓬,学生们数了数,足有几十株。屈原闻着扑鼻的清香,病情也好转了许多。大家喜出望外,一齐动手将兰花分株移栽到学堂四周的空地上。说来奇怪,那兰花第一天入土即生根,第二天便发蔸抽芽,第三天则伸枝展叶,第四天就绽蕾开花。到了第五天,每一株又发出大蓬大蓬的新蔸来。屈原率领学生们在溪边、山上忙着移栽,兰花因此得以铺展蔓延。山里老农欣喜地说:“我们这里十二亩称一畹,屈大夫栽种的兰花,怕有三畹了!我们这山乡呀,真该改名叫芝兰乡了。”
随后,兰花从三畹发展到六畹,又由六畹逐步扩展、过度到了九畹。从此,仙女山下的这条清溪就叫作了九畹溪。九畹溪边的兰花,一年盛似一年,其醉人的芳香漫溢了整条西陵峡,香飘全归州,直至香了半个楚天!
终于,乘着一叶扁舟,载了满溪花香,屈原还是出山了。
可是,那一年五月,九畹溪畔、芝兰乡里葳蕤的兰花,突然全部凋零枯萎而死,只留下阵阵暗香……
乡亲们预感到将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心里惴惴不安。几天之后果然传来噩耗,就在兰花凋谢的那天,屈大夫已经含冤投身汨罗江自尽。人们悲痛不已,仙女山上的兰花娘娘也哭肿了眼睛。
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
Ⅲ 兰花草有故事么。
兰草是一种很美丽,带有奇异香味的花,一般只长在深山野林里。关于兰花草,这里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阿兰的女子嫁给了李姓夫君。在阿兰过门的第三天,夫君就上京赶考去了。从此家中只剩阿兰与婆婆相依为命。 前半年,婆婆对阿兰还算知冷知热,然而半年之后婆婆突然变得恶毒无比,每天虐待阿兰。刻度到了什么程度呢?阿兰每天清晨跪在河边的石头上给婆婆洗衣服,搓重了,婆婆一棍子上来,说:“你搓那么重是想把我衣服洗破了没得穿是吧?”;搓轻了,婆婆又是一脚踹过去,说:“你十年没吃牢饭了?洗那么轻能洗干净吗?” 好不容易阿兰洗完了衣服,想把衣服晒在绳子上,婆婆一巴掌扇过来,骂道:“绳子上面有灰,衣服又脏了那还洗干嘛?” 恶毒的婆婆让阿兰跪在烈日下,迎风举着衣服,直到把衣服晾干为止。如此等等例子举不胜数,连街坊邻里都看不下去了。而阿兰只是一味忍让,没有丝毫埋怨。 到了来年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一大早,婆婆对阿兰说:“今天我要去庙里拜菩萨,傍晚才回来,锅里有两个馒头,你看着点别让狗吃了,留着我晚上回来吃。” 阿兰送走婆婆,实在忍不住馒头的香味,偷偷揭开锅盖闻了一下。她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实在太饿了。 馒头就在眼前,只要吃一口,一口就好了……这么想着,阿兰情不自禁伸手拿起馒头吃了一口,赶紧把馒头放进锅里,盖上锅盖……回味着馒头的香味,阿兰忍不住又揭开锅盖吃了第二口,一口,一口……直到阿兰把两个馒头都吃了。 婆婆晌午就回来了,一开锅盖,脸色都变绿了。 阿兰是个老实的人,不会撒谎,立即跪下来,坦称自己吃掉了馒头。 “我让你吃,让你吃……你这个好吃懒做的毒妇……你是想饿死我呀……”婆婆不由得发出哀嚎一般的声音,边说边找出缝衣服的针,掰开阿兰的嘴,拉出阿兰的舌头,将针眼不断地戳在阿兰舌头上,直到戳穿了滴出血,再换一个位置戳……一针又一针扎下去,婆婆看到阿兰鲜红的血,渐渐露出笑容。 就这样,婆婆一直戳呀戳,阿兰痛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等到婆婆终于解气走了,阿兰也昏死了过去。 傍晚,阿兰找了一瓶老鼠药,抹脖子自尽了。 恶毒的婆婆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开心地笑了。 原来,只因为阿兰的相公考取了状元,公主看上了他,让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嫁给他。 岂料这李公子却对阿兰一往情深,拒绝了公主的好意。待公主知道李状元只因为家有糟糠才拒绝自己,不禁又恼又怒,难道自己堂堂一国之公主,竟比不上一个村野姑妇? 公主让李状元写休书,李状元以阿兰未犯七出之条为由拒绝。 公主何等人也,当即心生一计。一面让父皇扣留状元,一面派人快马加鞭赶到状元家乡,对阿兰的婆婆如此这般一番交待。 婆婆想,只要阿兰你犯了七出之条,我的儿子就能写休书,在京城娶公主,住大房子,有佣人伺候呀。于是婆婆一直虐待阿兰,不料无论她怎样毒打喝骂,阿兰始终打不还口骂不还手,还对她孝顺有加。无奈,她只好饿着阿兰,再借口自己拜菩萨之名出门,让她偷吃,这样一来,阿兰就犯了大不敬之罪。 果然不出婆婆所料,阿兰不仅吃了馒头,还对罪行供认不讳。喜出望外的婆婆立刻将消息告诉一直等待回音的公主幕僚。 公主以为,这回,李状元总没有再拒绝自己的理由了吧。 李状元得知妻子的因病而亡的死讯之后,只好同意和公主结婚。但他对公主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新婚之前让自己先回老家,拜祭妻子一番。 公主想,你即将是我的人了,还怕你耍什么花招不成,一欣喜便恩准了。 李状元回到家乡,去到阿兰的坟墓上祭拜。秋风扫落叶,一转眼自己已离家两年,阿兰受了怎样的罪才病故? 想到阿兰,李状元不由得抚坟痛哭。就连风也似乎跟着悲伤起来,越刮越凌厉。 李状元哭累了,坐在坟前,抱着阿兰的墓碑,呆呆地看着前方。忽然,他发现在阿兰的墓地上,开满了漫山遍野的小黄花!这些小黄花,是从未见过的野花,随着微风的飘荡,还有一股隐隐约约的香味,像极了阿兰身上的香味。 李状元眼前一亮,抓住一朵野花,看见野花开得灿烂夺目,又柔美娇嫩。然而这花却在长长的花朵上有着点点殷虹,像血一般。 李状元看着看着,突然豁然开朗。这是阿兰在借这些花儿向自己表达冤屈啊!原来阿兰不是病故,而是……李状元悲愤不已,大呼一声阿兰,遂吐血而忘。 故事的神奇之处还没有结束。公主知道李状元死讯后,气急败坏地下令,只要有人能毁掉这些野花,赏银一万两。 说也奇怪,这些野花竟像通灵一般,一夜之间全都不见踪迹。 此后,这些野花就只生长在深山野林不见人影的地方。每当公主派出去的人马找到她们,眼看着野花就在面前,然而一伸手,野花转瞬间消失得不见踪影。妄图采摘野花的人反而常常因此送命。公主不信传闻,非要亲自目睹。当她见到一株野花“嗖”地消失在自己眼前时,自此变得疯疯癫癫,孤独终老。 后人为了纪念阿兰和李状元的爱情,把这些野花称为“兰花”。因其不开花时与野草无异,又称为“兰花草”。 兰花,在我眼里是一种高贵的花,一种不俗的花。她幽香的气味,只为有缘人而绽放;她美丽的身姿只奉献给欣赏她的人。世间多花,有热闹的寂寥的繁华的美丽的,独有兰花,只愿开在那荒无人烟之处,与青山白云做伴。 即使偶然得一枝,若不小心呵护,也将很快枯萎。这脆弱的花,又多么像爱情。无论再怎么光彩夺目的爱情,也需要两个人的小心呵护。若不然,很容易就走到尽头。
Ⅳ 兰花为什么这样香《空谷幽兰》背后的故事
正如这本书的副题“寻找当代中国隐士”,《空谷幽兰》是一本关于中国“寻隐之旅”的书。中国当代还有隐士吗?如果有,他们身居何处?他们是哪些人?他们又为何而远离尘世,遁迹山林?美国人比尔·波特(赤松居士),通过执着、艰苦的亲身寻访,让我们看到,原来隐士并没有绝迹,他们就像中国历史上那些愿意在山里度过一生的隐者一样,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很少说话。他们多数仅仅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选择隐居:梦、人生阅历或者家庭的影响都让他们独自来到偏僻甚至深远的地方生活、参禅。比尔用简洁而优美的白描式文字为我们记录了当代隐者们的精神图画,让在红尘当中打滚的我们饱餐烟霞,提醒我们对精神与生活中另一面的关注,提醒我们对长久从视野中消失乃至日渐被现代工商文明吞噬的山林的观照。这毫无疑问是件很可贵的事情,因为它太稀有了。
《空谷幽兰》一出版就风靡欧美,一译成中文就香醉了与之有缘的华夏众生。兰花为什么这样香?三重因素、也可以说是三个层面的隐士,使得《空谷幽兰》幽香飘拂。第一,是书中直接描写的对象,即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所要结识的中国当代隐士;第二,是本书的作者比尔,这个正宗的美国人在寻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虔诚的信徒对“道”的不懈追求和一个向往中国文化的外国知识分子力求以一己之力向世人传达一种文化之道的赤诚之心,同样给了我们内心深处猛然一震;第三,是大家能隐隐感觉到存在,却是躲藏在无形之处浅浅看着我们的一个倩影,这就是《空谷幽兰》的译者。
在众多评论中,我只看到有一段文字提及《空谷幽兰》的译者,这篇文章说:“为本书增色的是,译者明洁先生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如同隐者一样纯净、安宁的心灵,更有清风仙露一般清新、优美的文字”。评价准确极了!而且,我要更直接地说,译者明洁本身,正是中国当代一个有着传奇经历、才华出众的隐者,世之少见。
明洁原名董晓鹂,大连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毕业后在大学任教。1994年,明洁到河北柏林禅寺参加禅夏令营活动,在明洁从北南下的同时,还有一个从南面武汉北上而来的大学教师黄总舜,他是武汉大学一位著名的美学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这次夏令营活动中,他们仅有过目光的一次交往,但神奇的是,第二年时令相似的一天,他们双双独自一人,一个从南,一个从北,竟然再次出现在柏林禅寺。神奇的相遇,他们走到一起了,在这里,他们作出了一个让世人大为惊诧的决定:辞职来到河北修行。此后,董晓鹂改名明洁,黄总舜改名明尧,两人焚香素食,在河北虔心苦修十年。
同学相别近十年后,我到河北专程去看望明尧,在那里,第一次见到明洁,不像苏格拉底研究美、欣赏美、执着追求美而自身却是金鱼眼、高颧骨,明洁俨然是从画中莲花上走下来的观音菩萨,美丽、沉静、亲切、高贵、悲悯、纤尘不染,浅浅淡淡中涣发出一种神秘和能量。这种印象是所有见到明洁的人共有认识。这也往往让人想不通,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要“出家”呢?
明洁学习的是德文,但是她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她的文字清新、流畅、细腻、优美。近年来,除《空谷幽兰》外,她还和“同修”明尧一起共同翻译了《与生命相约》、《活得安详》、《佛之心法》《正念的奇迹》、《生命的转化与疗救》、《步入解脱》、《切穿妄想的金刚石》、《呼吸!你活着》等。他们翻译的法国一行禅师的《与生命相约》、《活得安详》,在诗意、轻松的阐述中,告诉了人们生命的美好与庄严,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除了理性的阐述外,还有一些易学易做、行之有效的“活得安祥”的方法,同样慰藉了许多孤独、流浪的心灵。此外,他们还共同编写了大量佛学丛书,如《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以悟道为线索,精选了中国历史上490位禅宗大德开悟见性的因缘故事,是目前介绍禅僧悟道方面最集中、最系统的一部禅宗史专著。他们编写的很多著作成为佛学院的经典教材。
明洁、明尧是生活禅的推行者,在佛学界已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极高的威望,但是,和我们这些“俗人”一起,他们从来没有半点大师的架子,没有半点格格不入,更没有半点故弄玄虚。相反,为了活跃气氛,明洁常常主持做些小游戏,如:黄昏时分,当你走进一个有窗户的房子,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落日、飞行的飞机、凫凫吹烟,在这三个景物中,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然后,她会根据各人不同的答案,对大家进行一点小小的心理分析。轻轻松松中,她完成了一个布道者的工作。
说起《空谷幽兰》,我很幸运得之较早。几年前,在明洁、明尧现在大隐隐于市的北京“三省堂”,我跟明洁说起想写本关于中国名牌大学毕业、有着高学历的出家人的群体的书,明洁帮我推荐了几个地方和人物,然后又跟我说,有个叫赤松的美国人写了本相似的书,可以先看看。这书就是《空谷幽兰》,是2001年出版的明洁翻译的简译本。她家里也只有一本了,而且是她自己的保存本,但是怕我在书店买不到,她还是从书架上把书拿给我了。当我回家后打开书阅读,看到明洁用的一个佛像小书签还夹在上面,真的好感动!而在去年这个季节,又很欣喜地收到她寄来的新的《空谷幽兰》全译本及她的新著《花落无声》。在接到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后,我给她发了个信息,说那是我近一年来最幸福、最愉悦的时候。人生很神奇,回想起很多同学,经过一番拼搏,很多大有所成,如凤凰卫视的窦文涛等等,我为他们非常高兴,为他们感到自豪,但我同时也为明洁、明尧而深感喜悦,因为,如果说窦文涛这些同学是灯火闪烁的高楼、创造着一个时代的灿烂和辉煌的话,那么,明洁、明尧则是这些高楼中间的空隙,这个空隙,能给人以天空。说到这里,想起了明洁发过来的一首诗:秋山恬淡云从容,归鸿嘹呖入远空;七弦弹罢音犹在,更得蟾光入梦中。
多年来,明洁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用最虔诚的方式,一步一叩首,朝拜中国的佛教名山普陀山和九华山。这是她心中的一个梦。这个梦对她意味着什么呢?这样一个神仙般的女子,当她真的独自一人叩拜在朝圣的路上时,曲折蜿蜒中又将发生些什么,她又将听到来自何处的声音,看到哪些奇异的景色呢?
喜欢《空谷幽兰》这本书的人太多了,推荐它的人也越来越多。用“《空谷幽兰》、书”网络一下,有文章308000篇;搜索“空谷幽兰”,有751000篇。
正如这本书的副题“寻找当代中国隐士”,《空谷幽兰》是一本关于中国“寻隐之旅”的书。中国当代还有隐士吗?如果有,他们身居何处?他们是哪些人?他们又为何而远离尘世,遁迹山林?美国人比尔•波特(赤松居士),通过执着、艰苦的亲身寻访,让我们看到,原来隐士并没有绝迹,他们就像中国历史上那些愿意在山里度过一生的隐者一样,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很少说话。他们多数仅仅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选择隐居:梦、人生阅历或者家庭的影响都让他们独自来到偏僻甚至深远的地方生活、参禅。比尔用简洁而优美的白描式文字为我们记录了当代隐者们的精神图画,让在红尘当中打滚的我们饱餐烟霞,提醒我们对精神与生活中另一面的关注,提醒我们对长久从视野中消失乃至日渐被现代工商文明吞噬的山林的观照。这毫无疑问是件很可贵的事情,因为它太稀有了。
《空谷幽兰》一出版就风靡欧美,一译成中文就香醉了与之有缘的华夏众生。兰花为什么这样香?三重因素、也可以说是三个层面的隐士,使得《空谷幽兰》幽香飘拂。第一,是书中直接描写的对象,即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所要结识的中国当代隐士;第二,是本书的作者比尔,这个正宗的美国人在寻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个虔诚的信徒对“道”的不懈追求和一个向往中国文化的外国知识分子力求以一己之力向世人传达一种文化之道的赤诚之心,同样给了我们内心深处猛然一震;第三,是大家能隐隐感觉到存在,却是躲藏在无形之处浅浅看着我们的一个倩影,这就是《空谷幽兰》的译者。在众多评论中,我只看到有一段文字提及《空谷幽兰》的译者,这篇文章说:“为本书增色的是,译者明洁先生不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如同隐者一样纯净、安宁的心灵,更有清风仙露一般清新、优美的文字”。评价准确极了!而且,我要更直接地说,译者明洁本身,正是中国当代一个有着传奇经历、才华出众的隐者,世之少见。
明洁原名董晓鹂,大连人,199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毕业后在大学任教。1994年,明洁到河北柏林禅寺参加禅夏令营活动,在明洁从北南下的同时,还有一个从南面武汉北上而来的大学教师黄总舜,他是武汉大学一位著名的美学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这次夏令营活动中,他们仅有过目光的一次交往,但神奇的是,第二年时令相似的一天,他们双双独自一人,一个从南,一个从北,竟然再次出现在柏林禅寺。神奇的相遇,他们走到一起了,在这里,他们作出了一个让世人大为惊诧的决定:辞职来到河北修行。此后,董晓鹂改名明洁,黄总舜改名明尧,两人焚香素食,在河北虔心苦修十年。
同学相别近十年后,我到河北专程去看望明尧,在那里,第一次见到明洁,不像苏格拉底研究美、欣赏美、执着追求美而自身却是金鱼眼、高颧骨,明洁俨然是从画中莲花上走下来的观音菩萨,美丽、沉静、亲切、高贵、悲悯、纤尘不染,浅浅淡淡中涣发出一种神秘和能量。这种印象是所有见到明洁的人共有认识。这也往往让人想不通,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什么要“出家”呢?
明洁学习的是德文,但是她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她的文字清新、流畅、细腻、优美。近年来,除《空谷幽兰》外,她还和“同修”明尧一起共同翻译了《与生命相约》、《活得安详》、《佛之心法》《正念的奇迹》、《生命的转化与疗救》、《步入解脱》、《切穿妄想的金刚石》、《呼吸!你活着》等。他们翻译的法国一行禅师的《与生命相约》、《活得安详》,在诗意、轻松的阐述中,告诉了人们生命的美好与庄严,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除了理性的阐述外,还有一些易学易做、行之有效的“活得安祥”的方法,同样慰藉了许多孤独、流浪的心灵。此外,他们还共同编写了大量佛学丛书,如《禅宗大德——悟道因缘》以悟道为线索,精选了中国历史上490位禅宗大德开悟见性的因缘故事,是目前介绍禅僧悟道方面最集中、最系统的一部禅宗史专著。他们编写的很多著作成为佛学院的经典教材。
明洁、明尧是生活禅的推行者,在佛学界已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极高的威望,但是,和我们这些“俗人”一起,他们从来没有半点大师的架子,没有半点格格不入,更没有半点故弄玄虚。相反,为了活跃气氛,明洁常常主持做些小游戏,如:黄昏时分,当你走进一个有窗户的房子,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落日、飞行的飞机、凫凫吹烟,在这三个景物中,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然后,她会根据各人不同的答案,对大家进行一点小小的心理分析。轻轻松松中,她完成了一个布道者的工作。
说起《空谷幽兰》,我很幸运得之较早。几年前,在明洁、明尧现在大隐隐于市的北京“三省堂”,我跟明洁说起想写本关于中国名牌大学毕业、有着高学历的出家人的群体的书,明洁帮我推荐了几个地方和人物,然后又跟我说,有个叫赤松的美国人写了本相似的书,可以先看看。这书就是《空谷幽兰》,是2001年出版的明洁翻译的简译本。她家里也只有一本了,而且是她自己的保存本,但是怕我在书店买不到,她还是从书架上把书拿给我了。当我回家后打开书阅读,看到明洁用的一个佛像小书签还夹在上面,真的好感动!而在去年这个季节,又很欣喜地收到她寄来的新的《空谷幽兰》全译本及她的新著《花落无声》。在接到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后,我给她发了个信息,说那是我近一年来最幸福、最愉悦的时候。人生很神奇,回想起很多同学,经过一番拼搏,很多大有所成,如凤凰卫视的窦文涛等等,我为他们非常高兴,为他们感到自豪,但我同时也为明洁、明尧而深感喜悦,因为,如果说窦文涛这些同学是灯火闪烁的高楼、创造着一个时代的灿烂和辉煌的话,那么,明洁、明尧则是这些高楼中间的空隙,这个空隙,能给人以天空。说到这里,想起了明洁发过来的一首诗:秋山恬淡云从容,归鸿嘹呖入远空;七弦弹罢音犹在,更得蟾光入梦中。
多年来,明洁一直有个想法,就是要用最虔诚的方式,一步一叩首,朝拜中国的佛教名山普陀山和九华山。这是她心中的一个梦。这个梦对她意味着什么呢?这样一个神仙般的女子,当她真的独自一人叩拜在朝圣的路上时,曲折蜿蜒中又将发生些什么,她又将听到来自何处的声音,看到哪些奇异的景色呢?
Ⅳ 西兰花的典故
1.西兰花中的营养成分,不仅含量高,而且十分全面,主要包括蛋内白质、碳水化合物、容脂肪、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据分析,每100克新鲜西兰花的花球中,含蛋白质3.6克,是菜花的3倍、番茄的4倍。此外,维生素A含量比白菜高100多倍,西兰花中矿物质成也很全面,钙、磷、铁、钾、锌、锰等含量都很丰富,与同属于十字花科的白菜花相当。2.西兰花的平均营养价值及防病作用名列第一。每100克烹制后的西兰花中,水分占90.6%,含蛋白质2.9克、碳水化合物5.1克,能提供117.2千焦的热量。烹制后的西兰花含有维生素C、钾、叶酸、维生素A、镁、泛酸、铁和磷。
Ⅵ 音乐 兰花花 的故事背景
兰花花原名叫做姬延玲,延安县临镇人。从小心灵手巧,长得俊美可爱。与当地一男子相好,偷吃禁果。1936年红军解放了临镇,该男子应征入伍打仗去了。兰花花的父母强把她嫁与某老恶棍。该恶棍不久横祸而死,父母遂把她嫁给一个麻脸的富人。兰花花日遭虐待,终于在1942年病故。5 应当说,兰花花的事迹上演了一幕活生生的现世悲剧,它揭示了旧社会下层女子 6 悲惨的人生命运,反映了旧礼教戕害人性、阻挠人的自由情感生活的现实。在那个时代,像这样的事件经常发生。但人们追求自由、力谋幸福的心智尚存,则不免要付之于实际的行动,试图去冲破樊篱,实现超越。这种实际的行动往往是自发的、盲目的、鲁莽的,不免要走偏,酿成悲剧。(关于这方面的现象及理解,我在后面还将论及。) 兰花花的悲剧从她一生下来就开始演绎了。7 “青线线那个兰线线,兰个英英采”。这句歌词包含了十分浓厚的民俗意义。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正是在这种物质生活中孕育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也许存在偶然的因素,迎接兰花花的确实是纲常制下的女贱现实,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请容许我这样设想:兰花花是她妈在纺线织布的时候生的。这个孩子对生境的第一印象既是,长长的棉线,上下拉扯;黑黑的梭子,左右恍惚;人生的编织从此开始。 兰花花倒是生下来了,除了不得不推卸的文化国度造就了她的悲剧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过错是,她“实实的爱死人”。有人会问:“漂亮也有错吗?”有,确实可能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氛围中,人性的任何方面都是可以判罪的。兰花花的人生轨迹即实践于这样的“原罪”。 随着年岁的增大,兰花花可以参加生产劳动了,起兴物也由家里转到了田间。“玉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梁高”。劳动的性质之一是标志主体具备社会接受的素质。这里暗含的意思是,兰花花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善于劳作,绝对是一个好的“家庭把式”。这在以劳动为美的意识形态看来,简直是尤物了。8 所以社会对兰花花的评价为: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兰花花好。” 这样好的人才,自然是社会的稀罕“物件”, 9 也就不能奇怪媒人的过度性兴奋了。婚事的安排是如此的紧凑,大概有文学构设的参与。这个姑且不管。我想关注的是,在诸多民俗意义上的婚事仪式所体现的价值认同和制度张力。在这里,我要重点说说媒人。 中国传统有一种说法,社会上有六种女人碰不得,所谓“三姑六婆”是也。她们口尖舌长,说三道四,走街窜巷,搬弄是非,坑蒙拐骗,遗祸社会。媒人(一般指媒婆,事实上也是)就是这样类型的人。 10 我同样要强调,“三姑六婆”作为信息的传递者,所做的大量的无微不至的社会沟通工作。11 享有信息是人类的共性,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就可以粗略地视作从事信息的事业,男女老少,概莫能外。可惜在不短的时期里,男子享有的社交权益太多,女子享有的不足,恰恰为中国的“三姑六婆”的产生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值得我们现代人悲哀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这些现象,反倒表现了一种制度性的社会扭曲。12 而且,由于媒婆的历史性活动,竟至于产生格式化的媒俗,以及“明媒正娶”一类的词汇,这是不容忽视的价值民俗力量。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门。”如果我们没有故事背景的交代,印象是不深刻的。实际上,其背后隐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单从信天游本身来说,很大数量的曲目都包含于这一内容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歌就是情歌,这已几乎成为共识(当然如果仅是这样处理的话,也太过鲁莽)。信天游也是这样。绝大多数的情歌都要反映未婚男女的纯情(注释中提到的“猥亵歌”可叫做已婚男女的“浊情歌”),人类非理智中性升华的大多数就贮藏在这些“真流露”的纯情男女身上。我同样可以想象,在旷远辽峻的山间地头,兰花花和她的“情哥哥”在劳作中凝结于田苗子的情感游丝,荟萃于土豆疙瘩的纯然灵犀,以及高粱穗头的心灵契合。 13 另外需要交代是,在兰花花进“周家的门”之前,还有与情哥哥送别的一幕。歌词交待的不清楚,但这样的曲目简直是数不胜数,而且大多是历史浓缩的精华产物。中国人感情的细腻是举世闻名的,离愁别绪是最典型的表现方式。14 最具有代表性的反映这一主题的信天游应当是《走西口》。在这首九曲悲肠、摄人肺腑的信天游中,几乎包含了所有传统中国人的阴阳相济和“陌生化”心理。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特有的审美“三棱镜”,以及置于太阳底下的七彩光芒。15 “兰花花那个下轿来,东张西又照”。陌生的人,陌生的物,兰花花的人生航程将最终在这里抛下铁锚。“大姑娘坐轿——头一回哩”!那种新婚的焦虑、害羞、渴躁不安,是难以言表但可以想见的。在这种杂碎的心态下,有一重情感是最最放不下的,那就是她的情哥哥。“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象一座坟。”这是最现实的打击。那种恋情失却、人物两非、欲舍不能、悔恨交加的心情在一刹那间变作为宇宙间最恶毒的诅咒:“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16 后两句可以是实写,写兰花花借口回娘家,私奔到情哥哥家里,痛诉心迹,言呈心志,告以决心;也可以理解作虚写,即兰花花幻想作自己携带食物去会情哥哥,以叙幽情。事实上,我们知道,她的情哥哥已经当兵去了,理解作虚写更切合实际。 17 我这里想重点提及的,是那种男女之情所激发的强大的勇气。不论兰花花是仅有这样的意识,还是已经化作了一种实际的行动,都可以表明礼教在“性情的真表露”面前所暴露的致命弱点。18 这种现象在中国是最为典型的,理由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十分成熟的礼教制和自由人性之间张力的时时缺失。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兰花花去找她的情哥哥,本质上是一种“违禁行为”。如果她把这种行为持续下去的话,不外乎又将产生一首“打伙计”的“猥亵歌”。撇开价值因素不提,单是如此方式的“性情真表露”(或曰“自由追求”),算不得长久之计,为己也不心安,终是悲剧的结局。最理想的方案是提出婚姻自由的革命纲领,并矢志不移地追求之,笃行之。这在当时的历史力量储备中,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并在事实上也终于汇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洪流中。 我们知道,兰花花的情人入伍打仗去了,这本身就给我们一个信号,中国妇女的命运从此将揭开一页新的篇章。回过头来再看《兰花花》,恰值于历史大变动的转折点上。兰花花的死,代表了旧事物的终结,预告了新事物的创生。可以说,《兰花花》是中国历史上礼教婚姻妇女的最后一幕悲剧,其存在价值正在于此。
Ⅶ 兰花草这首歌里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回一日看三答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兰花草》的词,是北大胡适校长写的,是新文化运动旗手之一的胡适晚年所作的一首题名为《希望》的诗。
浅面理解:从采兰、种兰、养护的过程中,看出作者对兰花的挚爱、对兰花开放时的向往。兰草花”的歌词,溢表着胡适先生铭心刻骨的乡土之情。可以看出那是胡校长是第一次种兰。
深入理解:来到北大读书的学生都是胡校长采来的兰花。胡校长想用自己的无微不至将学生培养成才(夙愿),释放学生的才华(满庭花簇簇),为学校为祖国增光(添得许多香)。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表达他的急切心情,但是其中更深层次的意思,由于不是很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所以不好表述。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也是一座革命的摇篮,“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可能是表达当时形势紧张(秋天),“兰花”还须好好保护。
很多写的不对的对方,还请给位老师多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