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历史人物杨业

历史人物杨业

发布时间:2021-02-04 00:34:40

❶ 历史上的杨业到底有几个儿子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至于杨延昭具体排行老几,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可能是老六吧。
《宋史》中记载:杨业在陈家谷口遭遇埋伏,寡不敌众,最后被俘,绝食三日而死,其长子延玉亦战死。至于七郎究竟是不是万箭穿心而死,历史也没有明确说明。也许其余几个儿子都没有死。
电视剧的取材依据多为古代杨家将小说或者民间传说,比如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如脍炙人口的《血战金沙滩》)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许多民间愿望和思想,未必真实可信。所以不管是什么《杨门虎将》也好,《少年杨家将》也罢,还是比较经典的山西台《杨家将》,大都取材于这些小说或者民间传说,加以润饰、改编。未与历史复合,老五出家也多半出于虚构。
关于杨业的儿子的姓名,《宋史〉中所载为延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而明代《杨家将演义》中则说是渊平、延定、延辉、延郎、延德、延昭、延嗣。 又一版本《北宋志传》则作:延平、延广、延庆、延辉、延德、延昭、延嗣。还有一个八郎延顺为杨业养子。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小说多多少少对正史有些改动,你只相信《宋史》是真实的就可以了。
反正,你就记住:要想真实的、全面的了解杨家将,请你去翻一翻《宋史》,至于电视剧,虚构成分颇多,你可以把它作为娱乐消遣欣赏一下,或者当作经典影视作品来研究,未尝不可。

❷ 历史真实杨业几个儿子

历史上杨业有七个儿子,分别是:

1、杨延玉;

2、杨延昭(杨延朗);

3、杨延浦;

4、杨延训;

5、杨延瑰;

6、杨延贵;

7、杨延彬。

杨业(?—986年6月18日 ),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原籍麟州,后徙并州。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

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宋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

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2)历史人物杨业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1、杨延昭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

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2、杨延玉

杨延玉(?—98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之子。雍熙三年(986)正月,随乃父征战。

与部将王贵等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兄弟七人,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官名)。

❸ 关于历史上杨业的后人

杨延玉,与辽国作战中阵亡。

杨延昭(杨延朗),官任防御使。

杨延浦,官任供奉官。

杨延训,官任供奉官。

杨延瑰,官任殿直。

杨延贵,官任殿直。

杨延彬,官任殿直。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朗外,还有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3)历史人物杨业扩展阅读

杨业(?—986年6月18日 ),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原籍麟州,后徙并州。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宋太宗素闻杨业之名,于北汉灭亡后,遣使召见杨业,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❹ 历史人物杨家将是真的吗

宋朝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 “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
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详见(《刘娥》第五章西夏之乱)可能是由于王洗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长子。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❺ 北宋杨业家族不要拿杨家将来糊弄我,要真实的历史

杨家将的真实历史 在提到宋朝历史的时候,杨家将是不能不提到的。在历史上的杨家将远不如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那么神奇,然而杨家将三代抗敌的忠勇,确实少有人及。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作为主将的潘美,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更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就一走了着,显然是不顾杨业的死活。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而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经过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记载,杨业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宋太宗下诏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冼、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杨业御下有恩,与士卒同甘共苦,陈家谷血战,杨业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宋太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当,丧失了杨业这样的勇将,北伐怎么能够成功呢?杨业的死,虽然出于王冼等人阻挠讥讽,但是作为主将的潘美出于嫉妒心理,不发一言,坐视杨业走上死路。实际上是潘美导致了杨业的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但是民间舆论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被描写成一个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真是公道自在人心。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有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辽国南下进犯,身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的傅潜率领重兵驻扎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极避战,不积极打击进犯的辽军。而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傅潜都不听从,龟缩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领出击取胜,傅潜也掩盖他们的功绩。后来宋真宗得到报告,将傅潜削职流放。宋真宗召见杨延昭,向他询问边防策略。宋真宗对杨延昭的表现非常满意,称赞杨延昭行军作战大有父风,给他很优厚的赏赐。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杨延昭等人卓著的战绩,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对宰相说:“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咸平五年,辽国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以两人素以忠勇闻名,赦免了他们的罪过。杨延昭仍然担任莫州团练使。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辽国进犯,就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他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澶州之役,杨延昭反对议和。他上书认为: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这落泪。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从杨延昭常从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许多民间愿望和思想。

❻ 杨家将中的杨业是一个怎样的人

杨家将――杨业及其子孙,生活在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的年代。

时代造就了英雄。杨家将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是由于杨家祖孙三代,为抗击契丹贵族对中原人民的掠夺与战争,顽强不屈,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人民希望杨家将的抗敌精神永世流芳,因而在传说、故事、小说与戏曲中,塑造出杨家将的英雄群象。

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将文艺作品中的杨家将,用历史真实来加以考证、以区别其真假。因为文艺作品,包括传记体小说,是允许文艺家渲染、夸张、甚至虚构的。然而,作为历史科学,却不应该将杨家将的真实历史与艺术典型混为一谈。

历代的学者们,一方面力图研究杨家将的真实历史,另一方面却往往将历史与文艺相混淆。当代一些杨家将的研究者,由于受这种研究方法的影响,因而在一些著述中,出现了一些混乱。

本文不是对杨家将的全面论述,而是仅在几个方面,澄清与评论有关杨家将的几个历史问题,以期引起讨论。

一、杨业不是山西人

杨业究竟是那里人,向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并州太原人;一说是陕西麟州(今神木)人。

持太原说的,有南宋王称的《东都事略》,①元代脱脱等的《宋史》,②以及清代康基写的《晋乘搜略》,③吴任臣的《十国春秋》,以及一些通志、县志;④现代一些书刊文献中,也说杨业是山西太原人。

其实,杨业出生于陕西麟州,他的幼少年时代,是在麟州生活的。因此,杨业不是山西太原人,而是陕西麟州人。

为了说明杨业是麟州人,必须首先弄清楚杨业的父亲杨信,是在什么地方生活的。

《宋史·杨业传》一方面说“杨业,并州太原人,”另一方面接着又说“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东都事略》、《晋乘搜略》等同《宋史》,也是说“父信事刘氏,为汉麟州刺史。” “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麟州刺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更明确指出“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⑤

由上可见,杨业的父亲杨信,长期居住在麟州,是麟州的“土豪”与刺史。既然杨信生活在麟州,那么,他的大儿子杨业(又叫杨继业,北汉赐名为刘继业),应该出生于麟州。《宋史》等书既承认杨信是麟州人,又硬说杨业是太原人,是自相矛盾的,没有任何理由的。

杨业是麟州人,在宋代曾巩的《隆平集》里,说得很清楚:“杨邺,或曰继邺,麟州人。”⑥

比《隆平集》更可靠的,是北宋文坛首领欧阳修为杨琪写的墓志铭。在这墓志铭中,欧阳修说杨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信(即杨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既杨业之弟),又为防御使,……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役,赠太师中书令。”⑦在这里,十分明确地说明杨家“世以武力雄其一方”,是麟州人。欧阳修作文写史,十分严谨,更何况是作墓志铭,更要慎重,根本不可能将杨信等人的籍贯搞错。

以上史料,足以证明杨业根本不是山西人,而是陕西麟州人。所以《辞海·历史分册》“杨业”条中,肯定杨业是“麟州(今陕西神木)人”,是准确的。

为什么《宋史》等史籍,以及一些方志小说、戏曲,都说杨业是太原人呢?是不是杨业的父母在太原住过,在太原生的杨业呢?不是。没有任何史料证明杨信到过太原。是不是杨业在麟州生下之后,即被人带到太原,在太原长大的呢?也不是。同样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

杨业被误为太原人的原因,在于杨业“弱冠事刘崇”⑧。也就是说,杨业在二十岁左右,就跟着刘崇做事。刘崇在麟州的时间不长,就到太原,杨业也跟着刘崇到太原。此后,杨业就长期在太原,并在北汉政权下,当了几十年的武官,直到北汉被宋太宗所灭亡,杨业投降了北宋为止。由于杨业的青壮年时期,是在太原度过的,所以文史家们大都误认为杨业是太原人。这样以讹传讹,直到当代。

有人根据宋太宗在杨业死后,说过杨业是“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⑨这两句话,来证明杨业是山西人。也有人以并州、太原古代泛指山西,来证明杨业是山西人。宋太宗的这两句话,是对杨业泛泛的赞词,这位皇帝对于杨业的身世,特别是出生地,是不大可能清楚的。杨业是北汉降将,在宋仅有八年,又不是宋太宗的近臣。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真地当作“圣旨”,那么,第二句“本山西之茂族”证明杨业祖籍“本”是山西,第一句,“挺陇上之雄才”,则正可证明杨业是“陇上”即陕西人。至于并州、太原古代泛指山西,并不是以证明杨业生于山西。对于人的籍贯,一般总要指出其具体地点。仅泛指山西,怎么能作为籍贯的依据呢?

有人根据元曲《谢金吾》杂剧中,杨六郎说的“祖贯河东人士”,来旁证杨业是山西人。这种论证,且不谈戏曲作为艺术,并无多少史料价值,更何况杨六郎是杨业的儿子,他说自己“祖贯河东”,可以理解为他父亲在河东生活。

有人还根据乾隆《保德州志》,证明杨业是山西保德人。⑩实际上,该志在说明“杨业太原人,旧志谓即本州人”之后,提出了怀疑,指出这可能是由于“业本或太原人,后迁居于此,故于此地结姻未可知也。”根本没有肯定杨业是保德人。地方志不失为研究历史的资料。但是,许多地方志,特别是对其中的历史人物部分,作者并没有作详细考证研究,有的不过是分类、综合之抄录。把方志作为资料,是要经过我们考辨才能正确引用的。如果一定要引用方志,那么,更多的方志上说杨业是太原县人,而不是保德人。嘉靖《太原县志》上就说“杨业,太原人”,光绪《山西通志》也说“杨业,太原人”。然而,这是不足为据的。因为这些不过是因袭《宋史》等史书之言罢了。

二、杨业前半生功小过大

杨业“弱冠事刘崇”。刘崇在公元九四二年,是刘知远手下的麟州刺史。杨业大约就在此时,在刘崇部下做事。不久,刘崇到太原,杨业也跟着到了太原。

公元九五一年,刘崇称帝自立,史称北汉。杨业便成为北汉的将领。北汉存在了三十二年,杨业为北汉卖命三十二年。由于杨业的卖命,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一直升到节度使,并且被赐姓刘,改姓名为刘继业。公元九七九年,宋太宗灭北汉,杨业才降北宋皇朝。

这就是杨业的前半生的简历。

为了正确评价杨业前半生的功过问题,必须略述北汉政权在当时情况。

刘崇在太原建国之后,实际上只能控制山西的晋中等地。这个小小的独立政权,对外投降契丹贵族,对内尽量压迫剥削农民。因此,山西各地被搞得“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役繁重,民不聊生。”11这样,北汉政权的腐朽性与反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北汉外降契丹,却与后周及后来的北宋政权相对抗。后周政权对内实行了政治经济的改革,对外则抗契丹贵族的侵扰,曾力图收复中原河山。北汉曾多次联合契丹贵族,对后周进攻。例如公元九五一年,北汉初建,便联合辽兵五万(契丹于公元九四七年改国号为辽,公元九八三年后又复称契丹),从晋州攻打后周。公元九五四年,北汉联合辽军大战于高平,被后周大败。后周柴荣乘机进兵至太原城下,由于准备不足等原因,遭到失败。公元九五九年,柴荣进攻河北辽军,契丹贵族急忙叫北汉进攻后周的后方。在这些北汉与辽的联合军事行动中,杨业是否参与其事,由于缺乏文字根据,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 杨业此时决不会同辽军对抗的。

北宋政权建立后,曾先后几次进军太原,以便建立统一的政权。北宋的企图统一北汉,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军事行动。北汉的负隅顽抗,则是不可取的。不幸的是,杨业在此期间,正是北汉抵抗宋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公元九六八年,北宋李继勋率军攻北汉。北汉一面“遣使上表于辽,且请兵为援”,一面又遣刘继业等“领军扼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12宋军大胜,直抵太原城下,“继业,进珂知众寡不敌,亦领兵奔还晋阳,北汉主怒,罢其兵柄。”13

公元九六九年,宋太祖亲征北汉,三月,宋军围太原城。这时“刘继业复以突骑数万犯东寨,党进挺身逐继业,麾下数人随之,继业走匿壕中,北汉兵出援之,继业缒入城获免。”14杨业差一点送了性命。

接着,杨业等又想突围出太原,选精兵千人突击。由于“刘继业以马伤足,先收所部兵入城矣”15突围失败。但是,由于契丹贵族的声援北汉,太原终于没有被攻下。

公元九七五年,“北汉主命刘继业、马峰攻晋州,武守琦败之洪洞。”次年,“太原娆将刘继业率众冠洪洞县,(田)钦祚击败之,斩首千余,获马数百。”16杨业多次败于宋军。

公元九七九年,宋太宗亲征太原,潘美任总指挥。这一次,北宋阻击了契丹贵族的援军,所以太原城很快被攻破,“北汉刘继元寡不敌众,开城降宋。”这时,“业本为汉捍太原城东南面,杀伤宋师甚众。” “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命招降杨业,“业乃北面再拜恸哭,释甲来见”17投降了宋朝。

以上便是杨业抗宋的大概情况。杨业在与北宋的军事对抗中,立场是坚定的,作战是积极的。由于双方军力的悬殊,北汉军往往以失败而告终。杨业的失败,是不光采的事。即使杨业“杀伤宋师甚众”,暂时胜利了,也是不光采的事。这是因为北汉的抗宋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缘故。研究杨家将的史学家们,很少注意这个问题,或者仅客观叙述杨业的抗宋而不加评论。我们不能因为杨业后来抗辽的功绩,而否定他先前抗宋的罪责,正如不能由于他曾抗宋,而抹煞杨业的抗辽功绩一样。杨业的抗宋,是无功而有过的。

史书上有两条史料,似乎可以证明杨业并非坚决抗宋,而是早有降宋之心,因而这两条史料,常被人所引用,以便为杨业辩解。一条是刘继元降宋前,杨业曾“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这一条史料,显而易见是不可信的。因为就在刘继元降宋后,杨业还在“据城苦战”。从杨业的行动逻辑上讲,根本不可能劝刘继元降宋。其实,劝刘继元投降的,是另一人马峰。马峰在太原危急之时,“流涕历数兴亡之理。是夜,帝乃遣客省使李勋奉表请降。”18正由于此,其它各史书,都不载这条史料,唯有《宋史》有此记载。另一条史料,是宋太祖兵围太原,辽军也在太原城下,“刘继业言于北汉主曰:‘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辽)救兵骄而无备,原袭取之,获马数万,因籍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长享贵宠,不亦可手?北汉主不从。’”19这一条史料,其可靠性也是大可怀疑的。就当时军事态势而论,宋军兵临城下,北汉难于自顾,契丹援汉,正可救北汉燃眉之急,此其一,其二,契丹兵强马壮,杨业企图“获马数万”以降宋,在军事上实属冒险,不过是空话、大话。退一步讲,既使杨业原意袭取契丹军队,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并不能以此抵销杨业多次抗宋的事实。

杨业在北汉几十年,是不是一点历史功绩也没有呢?杨业抗辽被俘之后,《辽史·耶律斜轸传》中有一条记录:“继业为流失所中,被擒。斜轸责曰:‘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继业但称死罪而已。”对这一条史料,有人认为这是杨业三十余年抗辽的证据;有人认为这是杨业晚节不忠的表现,也有人干脆否定这一条史料的价值。20在我看来,耶律斜轸在俘获杨业之后,当然要夸张自己的战绩,因此,角胜三十余年及“但称死罪”之言,都是过分渲染了的。试想。北汉对契丹族从来是称臣、称侄,实际上是辽国保护下的一个小国,北汉又多次求救于契丹,契丹也多次帮助北汉同后周及北宋作战,杨业身为北汉主将之一,怎么反而能与契丹贵族去“角胜三十余年”呢?既使杨业愿去抗辽,北汉主能同意吗?由于北汉与辽边境相连,契丹贵族又以老大自居,盛气凌人,因而边境上小的侵犯与冲突,磨擦与纠纷,倒是可能甚至不可避免的。在这些冲突中,杨业可能参与其事。在北汉与契丹的关系史上,并无大的冲突或战争的记录,更没有杨业的具体抗辽的史实。因此,杨业与辽“角胜三十余年”的话,是不可信的。至于凭这条史料而怀疑杨业晚节不忠,也有可商榷之处,另当后论。

❼ 历史上杨家将中杨业有几个儿子叫什么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至于杨延昭具体排行老几,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可能是老六吧。
《宋史》中记载:杨业在陈家谷口遭遇埋伏,寡不敌众,最后被俘,绝食三日而死,其长子延玉亦战死。至于七郎究竟是不是万箭穿心而死,历史也没有明确说明。也许其余几个儿子都没有死。
电视剧的取材依据多为古代杨家将小说或者民间传说,比如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如脍炙人口的《血战金沙滩》)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编撰出《杨家将演义》,以及以《演义》为底本,写出了《北宋志传》,在戏曲中,杨家将的曲目更为兴盛,因为明朝中后期的形势,也是面临外敌入侵,朝廷积弱的局面,杨家将的故事也得以在这个背景下流传。在杨家将故事整个的流传过程中,作为官方,是希望通过宣传杨家将,强调忠孝的思想,而在民间的流传,是一个个的传奇故事,其中反映了许多民间愿望和思想,未必真实可信。所以不管是什么《杨门虎将》也好,《少年杨家将》也罢,还是比较经典的山西台《杨家将》,大都取材于这些小说或者民间传说,加以润饰、改编。未与历史复合,老五出家也多半出于虚构。
关于杨业的儿子的姓名,《宋史〉中所载为延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而明代《杨家将演义》中则说是渊平、延定、延辉、延郎、延德、延昭、延嗣。 又一版本《北宋志传》则作:延平、延广、延庆、延辉、延德、延昭、延嗣。还有一个八郎延顺为杨业养子。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小说多多少少对正史有些改动,你只相信《宋史》是真实的就可以了。
反正,你就记住:要想真实的、全面的了解杨家将,请你去翻一翻《宋史》,至于电视剧,虚构成分颇多,你可以把它作为娱乐消遣欣赏一下,或者当作经典影视作品来研究,未尝不可。

❽ 历史上的杨业到底有几个儿子各是怎么死的

杨衮——杨业——杨家七子,杨延(平 定 辉 郎德 昭 嗣)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杨士汉——杨金豹——杨满堂——杨再兴——杨铁心——杨康——杨过
老大,老二被毒死,剩下的战死。老五出家。
具体如下:
一代英雄杨衮:杨衮生于乱世的残唐五代,他自幼随父学刀,后又向神枪手夏书棋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锤,练会全身武艺,名震中原。他曾与刘知远、高行周结拜为兄弟。后来刘知远当上后汉皇帝,时逢辽兵进犯中原,杨衮联合了三十六寨兵马,在火塘寨自立为火山王。打出“扶汉灭辽”大旗,一举打败辽兵。但是他也认清了刘知远并非明君,拒不接受皇封,仍归火塘寨而去。精彩情节有“杨衮大战李存孝”、“五龙二虎逼死王彦章”、“真杨衮义收假杨衮”、“火山王战败辽太宗”等。
二代英雄杨继业:杨衮之子杨继业,娶妻余赛花。夫妻二人归宋后,南征北战,威名远震。杨继业为边关八大令公之一,人称杨令公; 佘赛花生有七子,并收一义子,人称佘太君。辽兵犯境,潘仁美挂帅,杨继业为前部先锋。他带领七郎八虎大战金沙滩,救驾立功,连伤三子。潘仁美官报私仇,害死杨七郎,杨令公被困两狼山,碰碑而死。
三代英雄杨延昭:描写的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宋代名将杨延昭抗辽御敌的故事。主要故事是杨延昭、寇准与奸臣潘仁美、王强及萧太后率领的辽国兵马的激烈冲突为主线,并通过“审潘洪”、“黑松林”、
“云南发配”、“牤牛阵”等单元。其中人物:杨延昭大智大勇,寇准多谋善断,孟良粗中有细,焦赞义气为先,潘仁美阴险狠毒,王强笑里藏刀等。
四代英雄杨宗保:杨延昭二次挂帅后,内奸王强设计,将杨延昭骗人司马府,杨延昭所骑白马跑回天
波府。王强阴谋暴露,劫走杨延昭,又被边关将杨兴救回,王强逃回辽国。杨六郎因中蒙汗药,卧病不起,孟良为救元帅,化装潜入辽邦,盗取“雌龙发”,并得到宝马金枪。杨元帅病愈后,带孟良、焦赞去探天门阵,孟良受伤,跑到五台山,巧遇杨五郎,得知要破天门阵,须有“降龙木”。孟良前往穆柯寨借木,不成,搬来少帅杨宗保。杨宗保招亲,女将穆桂英归宋,代理元帅,指挥全军。时逢杨宗英下山认祖归宗,通过他收降辽邦女将姜北平。穆桂英又请来大刀王兰英,杨宗保巧遇任宝童,最后“少八郎”聚会,大破天门阵。多次陷害杨六郎的王强也死在杨家将之手。
五代英雄杨文广:杨文广于山西鹅头寺学艺八年,身兼文武,英勇无敌。时有南唐后裔李青造反、称王于安徽寿州。杨文广挂帅,率领寇成、庞悦、狄龙、朱朗、杨金花、狄凤等文臣武将共讨国贼。连破三关后,收下南唐女将吴金定为妻,宋军节节胜利。不久,因狄龙丢失军粮,杨文广身受毒伤,宋军受挫。浑天侯穆桂英及时赶到前沿,送来军粮,并请出“双绝少女”曾凤英替文广疗毒治伤,使宋营军威重振,一举攻下二龙岭,活捉李青,得胜还朝。征南过程中,狄、杨产生了误会。
六代英雄杨怀玉:宋军征南,杨金花夺帅印,狄、杨两家产生误会。狄青避祸隐匿,夫人双阳公主人
西夏不归,西夏联合四国兵马,以替狄家报仇为名大举反宋扰边。杨文广被困庆州,孟通江闯营搬兵,焦通海阵上中毒砂,杨怀玉冒名投亲盗解药,弄假成真,收妻孟九环。杨五郎收养狄青之孙狄难抚,授绝艺赠枪、马,命他下山保宋。大智王设圈套骗狄难抚挂西夏帅印与杨家为敌,穆桂英被困迷羊谷险丧性命。杨怀兴抢粮鞭打亲爹,狄难抚误杀呼延云灵再铸大错。曾杰两次盗宝枪,五凤楼救友。穆桂英跃马石城取环州,杨五郎下山,金丸破银

❾ 杨业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

杨业(?—986),一作邺,本名重贵,宋朝名将。
父杨信,“麟州土豪”,当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杨信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杨重贵事北汉世祖刘崇,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继业,“比于诸子”,任保卫指挥使,升至领建雄军(晋州,时属后周,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屡建战功,号为“无敌”。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请辽朝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宋太宗灭了北汉,想乘胜攻打辽朝,收复北方失地。宋军攻势凌厉,北方有几个州的辽朝守将纷纷投降。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后来,辽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败,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兵力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
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杨业带兵追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了一名辽朝贵族,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后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争中都立了功。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阅读全文

与历史人物杨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