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雁门关旁白草口的来历有什么传说
关于雁门关抄旁白草口袭的来历,据说还和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有关。
相传,在北宋时,朝廷以奸臣潘美为帅,北宋名将杨继业为先锋镇守北地,三军来到雁门关安营扎寨。潘美让杨继业到关口外驻扎,也就是后来的白草口。
当时,这道关口并无名称,潘美想羊怕吃败草,就把这里叫败草口好了,试图把杨继业困死关外。
后来,杨继业遭潘美陷害,老百姓纪念杨家忠心报国和憎恨潘美之奸,便将败草口改为白草口,因为羊怕吃败草喜吃白草。
『贰』 北宋历史故事
1、名医钱乙
公元1079年,钱乙,这个“土郎中”的儿子,因为治好当时太子的病,才四十几岁的他,一下子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儿很足的太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
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巧合罢了!”有的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钱乙和弟子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
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赶紧把老师的话记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流传下来。
2、岳飞抗金
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反辽,并于次年建立金国。金国建国后,洞悉北宋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便于天会三年十月,发兵十余万,分两路南下攻宋。
九月,贡献太原后,转兵向东,进攻东京。金东路军在完颜宗望率领下,攻克了重镇真定府等地。十一月,金东西两路军进至东京城下,对东京形成合围之势。
宋钦宗急忙派遣康王赵构赴金营求和,许诺以黄河为界,金军不答应,向东京发起猛攻。十一月,东京城破,宋钦宗降金。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国灭亡。
金兵虽然南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县大半还在宋军手中,虽然士气低沉,但是民气高涨。康王几经生死,最后终于到达应天府即帝位,历史上被称为南宋,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后,宋金之间的战争进入南北对峙阶段,先是金兀术撤路过镇江,被韩世忠败于黄天荡;另一支金兵在攻陕西时,为宋将吴玠阻于和尚原。
岳飞也在广德境内开始堵截金兵,六战六胜,擒获金兵头目,于是,“岳家军”的名字开始在金兵中流传。待金兀术北返,再遭岳飞截击,在镇江东清水亭的战斗中,致使金兵横尸15里,收复了健康。
收复建康的岳飞,是南宋抗金的名将,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闹了一场水灾,家里生活很困苦。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他力气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岳飞就拜周同做老师,学得一手好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岳飞从了军。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小军官。有一次,他带了一百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呆了,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兵力多少。
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说着,就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们受到岳飞的鼓励,也冲上去,果然把金军杀得七零八落。
3、解梦消愁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下在江西南城十贤堂讲学,忽听近处传来少妇哭声。李觏讲完课,顺着哭声前往探视,见有婆媳二人正抱头痛哭。
原来老人的儿子出门经商,时值半载音讯全无,婆媳日夜思念。于是求神于山庙,祈求麻姑保佑。昨夜三更,媳妇忽得一梦,梦见麻姑仙子给他一把破扇,扇衣全都脱落,只剩下几根扇骨。
今天一早,婆媳俩连忙请庙中和尚解梦。和尚说:“扇衣脱落,只剩扇骨,是个凶号,你儿子早已身亡,肉已腐烂,只剩枯骨!”婆媳俩听后,如晴天霹雳,悲痛欲绝。
李觏听了,暗自思忖:梦中之事,岂能当真,那和尚信口雌黄,害人不浅。我不如也来为之解梦,以消此婆媳无故之忧。
便大笑说:“和尚之言差矣。岂不闻,穿衣见父,脱衣见妻,这是人之常情。今麻姑托梦,赠与脱衣之扇,正是丈夫归来与妻团聚之象。”
婆媳二人听李觏解梦,觉得有理,于是转悲为喜。过了不久,这老妇的儿子做完生意,回转家门。合家欢喜带上爆竹香烟,到十贤堂烧香点爆,作揖鸣谢。
李觏大笑说:“生意人回家,自是应当,并非作梦的缘故。我只是为你婆媳消愁罢了。”从此,李觏解梦消愁的故事,在乡里广为流传。
4、羊肉泡馍
据说,五代末年,赵匡胤还未得志时,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一日,在长安(古时西安)街头流浪的他,因饥饿难耐,不得已低下男儿头向一家烧饼铺讨吃。
店主看他可怜,就把几天前剩下的两个烧饼给了他。可放了几天的烧饼又干又硬,根本咬不动。这时,他闻到了一股肉香,原来不远处正有一家肉铺在煮羊肉。
赵匡胤便向店家讨了一碗羊肉汤,把干硬的烧饼掰成小块泡进汤里。没想到,这碗烧饼吸入了肉汤的香气,肉汤泡软了烧饼,一碗“汤泡馍”吃得赵匡胤浑身发热,饥寒全无,精神大振。
几年后,赵匡胤得了势,掌握了兵权,“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当了皇帝的赵匡胤,每日山珍海味,日久天长,嘴里没了味道。一天,他突然想起了那碗香到心里暖透全身的“汤泡馍”,立即传旨御厨速速做来。但御厨做了几次,赵匡胤都觉得不是当年的那个味儿。
一次,赵匡胤外出巡察,行至长安,不知不觉又来到当年流浪的那条街,又闻到了那久违的肉香。这一下,赵匡胤食欲顿起,下了御辇直奔肉铺,让店主马上做一碗“羊肉泡馍”。
店家见皇上驾到,又是惊喜,又是惶恐。街上的烧饼铺已关了门,店家只得让妻子烙了几个饼,怕皇帝嫌是死面饼,便把饼子掰得碎碎的,浇上羊肉汤煮了煮,再放上大片牛肉,又在汤内放入了菠菜、粉丝,撒入葱花,最后又淋上几滴鲜红的辣椒油。
当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羊肉泡馍端到面前时,赵匡胤尝了一下,立刻找到了当年的感觉,于是,皇上的架子也不端了,在臣子、卫士惊异的注视下大快朵颐。吃完后,赵匡胤全身舒畅,当即赏赐了店家。
一夜之间,皇帝来吃羊肉泡馍的事就在长安城里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尝美味,店家索性把肉铺改成羊肉泡馍馆,吃的人多了,馍也掰不及了,于是谁吃谁就自己掰,反倒生出许多情趣。
久而久之,羊肉泡馍成了长安人最喜爱的小吃,一直流传至今。美味的羊肉泡馍不断地出现在陕西历史与文学作品中,或许还因占了皇帝的龙威,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碗”。
5、北宋废除新法
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是一场以期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然而,可惜的是这场变法终究是没有坚持到最后。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死,宋哲宗赵煦继位,当时还不到10岁,由英宗之后、神宗母高氏以太皇太后名义临朝摄政。
她一向反对新法,上台后,立即任保守派首脑司马光做宰相。司马光对新法持全盘否定,提出废除。
1085年7月30日(宋元丰八年七月初六日)下令首先将保甲法和方田均税、市易等法废除。稍后青苗法、免役法、将兵法也被废除。
正因为这次变法在推行过程中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同时,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这恰恰也是为何宋神宗去世,变法就此止步的最大原因!
『叁』 雁门关有什么正面将领的故事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三关绝险,居于代县北境的恒山之上,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孤峰耸峙,相传连南雁北返,都没法飞越山巅,要从山间缝隙之中才能通过,所以谓之“雁门”。
雁门总领天下大势,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中原九塞之首。向东,是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接连翰海;向西,有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直到黄河岸边,是中原汉地自外长城以后,最关键也是最后的的一道屏障。
战国时,赵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秦时,始皇帝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出雁门北击匈奴,悉收河套之地,并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时,李广曾在此与匈奴交战数十次,紧守汉家门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唐时,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
这就是雁门天险的意义所在,“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
中原历代王朝都派出了当时最强的将领来把守这道门户。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薛仁贵起用为检校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关.二年,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因犯罪被囚,后突厥开国二号人物),闻阿史那骨笃禄反唐,便诈称检校突厥部落以自效,趁机投奔于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骨笃禄因阿史德元珍熟知唐朝边疆虚实,即令其为阿波大达干,统帅突厥兵马,东征契丹,西讨铁勒,势力壮大,数万大军进犯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与单于府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薛仁贵率军于云州与阿史德元珍军相遇,突厥问唐军统帅为何人?唐军回答是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薛仁贵摘下帽子示于敌众,突厥人看到是薛仁贵,惊慌失措 ,下马跪拜,调头撤退,薛仁贵并未放过敌军,挥兵追击,斩首一万多人,俘虏二万多人,缴获牲畜,战马三万多头,取得大胜.
这是薛仁贵古稀之年的最后一战,也是其戎马生涯中对敌人威慑力最强的一战,这一战看出敌人对薛仁贵这位传奇将军的恐惧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足见其强悍,可以说薛仁贵就是美貌与智慧并存,英雄与侠义的化身.
『肆』 古代雁门关是兵家必争之地,请问雁门关在那请说说雁门关的历史。多谢!
山西代县。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yan音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该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即“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雄固。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东门外北侧建有“ 靖边寺”祀战国时代的军事家赵将李收。西门外右侧建有关帝庙。关城正北置有驻军营房,东南设有练兵教场。整个关城建筑,虎踞龙盘,雄伟壮观。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现在的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这是唐代散文作家李华所说的战国良将李牧的故事。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地人传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现在上门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遗址,其断碑尚存,还可看清:“秦蒙恬将军墓”,及“清嘉庆”等字样。据史学家考证,蒙恬墓在陕西境内,此地乃传说而已。 汉代的雁门,更是风云多变。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可惜,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在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 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新关又起,雁门战火渐趋平息。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当时,正值秋天,气候酷热,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曾在关门左侧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发了。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借以抒发一个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颓败情怀。这与李牧、杨业等抗战英雄恰成显照的对比。 辛亥革命以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1937年9月,我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在太和岭的山洞里,周恩来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揭示了抗战必胜的历史趋势。还为阎锡山起草了一份第二战区作战计划和一份在沦陷区成立“战场动员委员会”的条例。同年10月18日,就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我八路军二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继而10月10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这一曲抗战凯歌极大地鼓添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下的军队是抗战的模范。 纵览雁门关兴衰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 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伍』 古代有名的雁门关究竟在哪里雁门关为何能名扬古今
要说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有名地方,那是真的多,而大家都很疑惑的就是雁门关了,它就在山西省代县北部恒山山脉的勾注山上,因为和历史的杨家将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闻名于世,也是一个抵抗契丹等入侵必须要守住的地方,现在也存在着。
值得一提的还有雁门关得名其实是因为在“山海经”里面出现的雁门山,原文为“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弟子就在现在的山西省代县北部恒山山脉的勾注山上,还留有很多的历史痕迹,现在也被加入了国家保护的地方,维修啥的比较好,大家有兴趣地话也可以去看一看,毕竟这样一个历史名将的地方,确实有很多值得一观的地方。
『陆』 古代有名的雁门关是什么地方,为何能名扬古今
古代有名的雁门关其实就位于现在山西代县,它建立在勾注山上面,由于雁门山附近的地势险要,而且也靠近雁门山,所以说这里就有了雁门关的叫法。雁门关之所以名扬古今,是因为非常多的有名战役都发生在雁门关,而且雁门关也是军事重地,对于中原来说至关重要。
其实在比较熟悉的《天龙八部》里面也把雁门关作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进行描述,当年乔峰的父母是在雁门关遭遇了埋伏,后来辽国想要杀害大宋的子民也是埋伏在雁门关。但是乔峰希望以死化解宋辽的恩怨,也是在雁门关自杀的,值得一提的是乔峰和阿朱也是在雁门关定情。
所以说不管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影视创作,都会把雁门关当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地点,而这本来就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种传播的方式,就算对历史不感兴趣,在影视剧中也可以深刻的记得雁门关,因此它就得以名扬古今。
『柒』 边塞第一的雁门关曾有哪些名将守关
战国时李牧。李牧是战国四名将之一,赵国人,武灵王军队改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对付北方的胡人,经过改革之后的赵军也是相当勇猛,将匈奴驱逐至漠北深处,而武灵王身故之后,匈奴再犯。雁门关守将李牧坚守不出,以至于匈奴甚至赵国朝野都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一怒之下赵王撤其职位,派其他人守关,要求主动出击,结果是损兵折将,对匈奴一点打击效果都没有。这时赵王又厚着脸皮去请李牧出山,李牧上任之后依然是坚守不出,并且对军士好吃好喝招待着,日子久了,军士个个心有愧疚,意欲出力报国,而李牧抓准时机,好好谋划一番之后,将匈奴十万主力全歼,匈奴大伤元气,至少近一二十年没有力气反扑了,而李牧也成为雁门关第一代守关名将!后来若不是秦国反间之计除掉了李牧,秦一统六国可能要推迟一些日子了。
汉朝名将李广。飞将军李广的事迹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对付匈奴还是有一套的,在任雁门太守时,百骑之兵能唬住匈奴数千人的大部队。李广功勋卓著,但是多以巧胜,只能说李广对匈奴太过熟悉,玩弄匈奴才是李广最拿手的事。与李广同时期的大将程不识评价李广道:“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李广可以说在当时的将军之中算是个异类,匈奴都很怕他,因为这个人很难搞,李广作战也比较随性潇洒。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做事的性格,造成了不得意的人生。
唐朝薛仁贵。唐朝时,匈奴早已不复存在,而北方的胡患并未停止。突厥的侵犯依然困绕着大唐帝国,从唐初为突厥压迫,到李世民反攻,突厥的势力已经分裂。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恢复,突厥新的一代又生出来了,不断地滋扰着边关。而薛仁贵曾三箭定天山,大挫回纥;后大军征讨高句丽;就连吐蕃也不能幸免,大唐第一名将声名在外。晚年镇守雁门关时期,突厥来犯,问守将何人,薛仁贵脱下头盔,声称是薛仁贵,而突厥听到名号不敢与其敌对,薛仁贵乘势追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俘获数万人马以及牲畜。正所谓:“老来犹可破胡虏,将军尽忠死封疆。万言难书勇烈事,画戟白袍永留香。”
宋朝杨业。杨业即杨家将中老令公的历史原形,杨业本为北汉大将,在对阵大宋的战役中基本上没有胜过。后来北汉投降,杨业为大宋守卫雁门关,在与契丹的战斗中,杨业逐渐成了无敌将军,可见杨业不善于窝里斗,他与儿子杨延昭的事迹也被民间演义成了生动的故事。杨业在与契丹的作战中屡出奇兵,声威大震,契丹人都比较怕他,称其为“杨无敌”。无敌将军在986年和潘美领军对敌契丹,可是潘美,曹彬都战败,杨业也因此主张避其锋芒,然而遭到王侁的诋毁,说其有二心,毕竟杨业是北汉降将。杨业为证明自己的忠心,也有斗气的成分,帯军深入,结果被包围,全军覆没,杨业被俘,悲愤绝食而死。有诗称赞:“江迹留空垒,牙枭谶异徵。报君忠贯日,吞虏气填膺。死战悲杨业,生降唾李陵。哀荣褒典存,主上已中兴。”
雁门关是古来打击北方胡患的出击之地,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是由此关出发;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也是经由雁门关;隋炀帝北游至雁门关,被突厥所围,李世民也曾去救驾;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在此培育了“鸦儿兵”,为唐朝支撑了几十年......雁门关是所有武将心中的一种情怀,也是古代每个盛世的君王关注的焦点。
『捌』 著名景点“雁门关”到底在哪座城市,为何会有一大半的中国人回答不上来
“雁门关”这个地名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在去“雁门关”之前,竟然想不起来“雁门关”到底在什么地方!只记得“春风不度玉门关”。再问问身边的朋友,竟然大部分也只知道“雁门关”这个地名,却不知道它在哪里,雁门关在诗歌中常被称作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你有没有来过“雁门关”旅游?对“雁门关”的印象怎么样?你之前知道“雁门关”的具体地址吗?你觉得“雁门关”是如何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呢?如果有机会的话,你想到“雁门关”去走走看看吗?
『玖』 为什么人们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有何历史渊源
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它是中国九大要塞之首。雁门关由于是要塞所以见证了很多历史重大事件,从周穆王巡视到匈奴来犯、昭君出塞、宋辽大战等等,所以说雁门关是半部华夏史一点都不夸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几千年经历了多少战火没有具体历史数据,但是很多古建筑物却屹立在那帮我们见证了朝代更替,时代兴衰。
历史上我们熟悉的关于雁门关的历史事件还有刘邦追击韩信和匈奴,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杨家将保卫宋一次次击退辽等等。
雁门关在古代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使得雁门关成为多战之地,正是有了这样的要塞才有了我们熟悉的保卫国家的一个个历史故事。
『拾』 古代有名的雁门关在什么地方,雁门关为什么能名扬古今
古代有名的雁门关在山西省北部恒山,因为在雁门关发生了很多著名战役才名扬古今。雁门官是中国九大要塞的第一要塞,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史册上出现最多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以及重要的事件,对中华来说意义深远。
雁门关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但他的份量一点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