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邢台历史故事

邢台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03 07:56:30

1. 邢台历史故事有哪些

古邢台, 经沧桑。 有历史, 真辉煌。 先商源, 祖乙都, 邢侯国, 载史书。
傍青山, 邻太行。 依碧水, 滨滏阳。 自上古, 石器期, 万年前, 有人居。古百泉, 曾发现, 兽化石, 是史据。 唐尧年, 水滔天, 尧观水, 登尧山。虞舜代, 鲧治水, 堵洪水, 建大堤。 自清河, 至临西, 数十里, 留遗迹。鲧失败, 大禹继, 搞疏导, 开河渠。 邢洪水, 流三县, 隆任宁, 留洼淀。大陆泽, 禹遗踪, 载史书, 千古颂。 水入海, 洪灾息, 舜让贤, 禹称帝。国号夏, 传后裔, 设九州, 邢属冀。 至商代, 传祖乙, 自耿都, 迁邢地。商纣王, 无道君, 置酒池, 筑肉林。 大平台, 一沙丘, 有古迹, 纣王留。周公旦, 四子苴, 封邢侯, 都邢地。 狄犯邢, 齐国助, 避战乱, 迁国都。在浆水, 建新城, 名夷仪, 留史名。 郑国将。 名蔡仲, 率大军, 犯邢境。受重伤, 走末路, 脱锁沟, 放甲铺, 城计头, 埋头颅, 将军墓, 记耻辱。卫灭邢, 邢归晋, 有功臣, 名赵盾, 被冤杀, 灭九族。 其家臣, 救遗孤。赵古庄, 藏赵武, 此古村, 美名著。 晋侯国, 行封赏, 赵襄子, 封邢襄。晋六卿, 起战乱, 赵与智, 结仇怨。 智伯仆, 名予让, 板桥下, 刺赵襄。此板桥, 留古迹, 予让桥, 载史记。 内丘县, 有鹊山, 扁鹊名, 千古传。武灵王, 宫廷乱, 两王子, 刀兵见。 赵主父, 避沙丘, 食雀卵, 把命丢。沙河市, 十里亭, 有苏秦, 是精英, 说六国, 抗秦兵。 赵侯国, 将相和。清河县, 葬廉颇。 始皇帝, 称强秦, 普天下, 设县郡, 古邢台, 置信都,划归属, 隶巨鹿。 秦始皇, 东巡幸, 暴病死, 沙丘宫。 不发丧, 载鲍鱼,邢御路, 飘鱼腥。 秦末年, 楚汉争, 楚项羽, 抗秦兵。 漳河岸, 巨鹿战,破釜灶, 沉渡船, 败秦兵, 降章邯。 立张耳, 常山王, 据襄国, 治邢襄。刘邦胜, 汉室兴, 邢沿用, 襄国名。 古尧山, 柏人城, 汉刘邦, 留行踪。过柏人, 险遭难, 忌迫字, 得平安。 汦河岸, 钓盘山, 汉初年, 起征战,汉韩信, 出奇兵, 斩陈余, 克井陉。 马岭关, 张耳台, 有古迹, 史书载。西汉末, 天下乱, 王郎反, 据邯郸。 汉刘秀, 走邢州, 柏人城, 显身手。光泰冈, 战李育, 古南宫, 避风雨, 麦饭亭, 得温饱, 滹沱河, 传捷报。柏乡县, 汉牡丹, 古寺院, 留诗篇。 古巨鹿, 铜马镇, 又收编, 铜马军。千秋亭, 称皇帝, 汉光武, 东汉立。 巨鹿县, 有张角, 举义旗, 太平道。普天下, 齐响应, 黄巾军, 震朝庭。 凌霄山, 中央寨, 有古迹, 点将台。汉王朝, 调大兵, 破黄巾, 战广宗。 汉时苗, 平乡人, 驾牛车, 赴寿春。离任时, 留牛犊, 史书上, 美名著。 晋末年, 石勒反, 称赵王, 据邢襄。建国都, 称襄国, 建平城, 大城郭。 宽城墙, 可卧牛, 传说中。 卧牛城。有张宾, 内丘人, 扶后赵, 建功勋。 内丘县, 铁顶墓, 葬张宾, 载史书。自隋唐, 称邢州, 数百载, 名依旧。 唐朝初, 划区域, 十二州, 治邢地。巨鹿人, 有魏征, 贞观年, 佐太宗, 偏听暗, 兼听明, 直言谏, 人称颂。南和人, 有宋璟, 建盛唐, 扶玄宗。 沙河市, 梅花亭, 逾千载, 有盛名。唐玄宗, 建唐陵, 今隆尧, 有遗踪。 会昌年, 有征战, 占宣务, 刘祯乱, 王元逵, 攻尧山。 僖宗年, 黄巢反, 有古迹, 黄巢岩。 血流峪, 天明关, 口碑颂, 千古传。 邢州地, 佛教兴, 寺与塔, 甚兴隆。 普彤塔, 在南宫, 普利塔, 在临城。 邢台城, 有名寺, 一开元, 一天宁。 古塔林, 葬佛骨, 此遗址, 传千古。 有郭威, 美名扬, 建后周, 都汴梁。宣务山, 凿佛堂, 古尧山, 是故乡。 周世宗, 名柴荣, 知民苦, 察民情,在巨鹿, 建王城, 柴王村, 有遗踪。 赵匡胤, 陈桥变, 后周亡, 宋朝建。邢改名, 信德府, 复邢州, 隶巨鹿。 庆历年, 王则反, 古贝州, 义旗展。宣抚使, 文彦博, 杀王则, 在清河。 宋王朝, 假恩宥, 将贝州, 改恩州。至元朝, 建府署, 改邢州, 顺德府。 元太保, 刘秉忠, 科学家, 郭守敬,扶元朝, 有盛名。 紫金山, 建书院, 此古迹, 历千年。 朱元璋, 建大明,万历年, 筑长城。 马岭关, 黄榆岭, 路罗川, 有遗踪。 嘉靖年, 遭水患,王本固, 挽狂澜。小黄河, 扬碧波, 流千年, 唱颂歌。 明末年, 清入关,率大兵, 犯中原。 古巨鹿, 贾庄战, 卢象生, 赴国难。 明朝亡, 立大清,康乾朝, 国势盛。

2. 邢台有关的风景的历史传说

1、周公和桃花女的传说
原生地:邢台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
影响:由此产生北方汉族婚俗
相传很久以前,七里河岸边住着一个叫周公的高人,周公得了天书,犹如神助,百算百准,从不失手,天大的事情也难不倒他,他的名气更大了。桃花女得了地书,能解能破,比周公更厉害。石坡村有个石老婆婆,儿子外出三年没有回家,快到母子俩约定的时间了,毫无音信,她就找周公占吉凶,周公对石婆婆说:“你儿子于某年某月某日将魂落异乡路途,见不到他了。”石婆婆伤心极了,哭哭啼啼着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对石婆婆说:“婆婆不要伤心,你儿子还有救,你快回去……”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石婆婆就拿了儿子原先穿过的鞋子,上房拍着房檐,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门头,喊道“儿啊,快回来!”迷信说法,孩子叫魂,传说是桃花女留下的习俗。
石婆婆的儿子在外经商三年,惦念家中老母,记着回家的日期,急匆匆上路,日夜兼程。这天遇上下大雨,慌忙钻进一破砖窑避雨,忽听有人喊他穿鞋,好象是母亲的声音,赶紧出窑查看。他刚钻出窑道,砖窑轰然坍塌,总算捡了一条性命。儿子回家,石婆婆万分高兴,找到周公,说他算的不准,周公大惊失色,知道是桃花女从中作梗,对桃花女更加痛恨。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周公和桃花女虽然是冤家,经彭祖撮合,居然成就了一门亲事。彭祖本是普通人,得益于桃花女使法,延年益寿,活了八百岁,还发明了羹汤,成了“调羹”的始祖。桃花女对彭祖有恩,彭祖自然不敢怠慢,卖劲地往返于周、尹两家。周公娶桃花女,既恨又爱,爱的是桃花女美丽无双,恨的是她的能耐比自己大,于是想设计害死她。桃花女当然知道周公的花花肠子,于是半推半就,答应了亲事,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周公,尽解前嫌。周公故意选择了黑道日,到结婚这天,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大摆筵席,远近的百姓知道周公和桃花女结为良缘,都来贺喜。一时高朋满座,喜气洋洋,周公好不得意。在新娘到来之前,他使用法术,在门里暗藏了白马精,门旁放了缠红线的秫秸杆,预备了马精的草料,静候桃花女,一旦桃花女进门,立刻放马过去,马踏桃花女。
按常理,新娘过门这天,穿红衣,着红鞋,可这天桃花女偏偏着黄鞋,黄道破黑道,破了周公的第一计。桃花女坐双轿,大轿套小轿,巫婆抄起缠红线的秫秸杆拍打大轿,丝毫损伤不了桃花女。撤掉大轿,桃花女叫人在过道红毡上放了马鞍,才从小轿里钻出来,跨过马鞍,把白马精压在鞍底下,掏出怀里的照妖镜,破了周公的巫术,铡好的马料没喂了马,却撒了桃花女一头,周公一惊,那是人头不是马头呢,无奈只好服了桃花女。
桃花女进门后,就像现实的两口子经常拌嘴吵架一样,周公处处设计陷害她,都被桃花女识破。周公终于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动,成为一对恩爱夫妻,给世人留下一段完美浪漫的爱情佳话,后来尘缘已了,凡期已至,真武大帝将二人收回,又给世人留下永远的悬念和幻想。
桃花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杂剧。明清小说更是大为描述渲染。小说描述真武大帝在雪山修炼时,用戒刀剖腹洗肠,因失血昏厥,将戒刀弃置一边,后来这戒刀修炼成阳体,刀套修炼成阴体,阳体下凡投胎在商朝周姓王侯,后世称周公,阴体下凡投胎做了尹太公的女儿,因前缘旧癖,喜欢桃花,人称桃花女。二人在人间做了一番名扬天下的事业,最后被真武大帝重心收回,做了身边的金童玉女。故事虽然荒诞离奇,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从历史记载来看,周公率军东征,到过邢台,应该确定不疑。周公第四子分封在邢台,那么民间称呼周公四子的后裔世袭为周公,也不见怪,邢台作为殷商故都,是殷商的后方供应基地,王宫贵族聚集也是必然的。周灭殷商后,周公正确对待殷商贵族和遗民,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深得周武王的赞许。周武王采纳周公的建议,命令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殷商贵族,打开商纣王设在沙丘台的的钱库和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商民,以此稳定殷地的民心。沙丘台在今天邢台市的广宗县境。
这个传说附会在商周,和历史较贴近,脱离了纯神话,具有一定可信度。尹是古老的姓氏,殷商的后代以封邑名“尹”作为姓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大桃花村边的地名碑刻写道: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女子,姓尹,善于会卦,闻名当地,人称桃花女,此女死后遂将村名改为桃花村。

2、千手观音(三皇姑)修行的传说
原生地:邢台南和县瓦砾岗和白雀庵
影响:由此引发了国人对中国的女性观音菩萨的崇拜
相传白雀庵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坐北朝南,庙内供奉“千手千眼”菩萨,为兴林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人称“三皇姑”。妙善喜欢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为尼,因妙庄王逼迫其还俗,而火烧白雀庵,致使数百名尼姑身亡,妙善于是乘白虎远走苍岩山修行,后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疮,需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为父王治病。妙庄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为全手全眼菩萨,为其建造庙宇,更塑金身,由于过分激动,竟说成“千手千眼”。妙庄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龙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传达圣旨给修筑者,于是建造庙宇时就给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许多手眼,手里又长眼,即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萨。 庵院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两个庙会,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会期长达15天左右。1988年9月,河北省佛教协会将其定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道场”。三皇姑的传说早在隋朝时期,就变得人人皆知,《搜神记》二十卷,视观音为神。略记曰:“妙庄王有三女,长妙音,次妙缘,三妙善,妙善即观音大士。王令赘婿不从,逐之御花园,居之白雀寺,苦以搬运,极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毁于焰,大士无恙如初。命暂之,刀三折;命缢以白练,忽黑风遮天,一白虎背之去。至尸多林,青衣童侍立,遂历地府,过奈河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尸多林,遇一耆硕,指香山修行。后,庄王病急,剜目断臂救之,尔时道成。空中现千手眼,故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3、张果老成道传说
原生地:邢台广宗张果寨和邢台县张果老山
影响:成为八仙之一
张果老,道教八仙之一,本名张果。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本是广宗一道人,因民间相传逐为神仙。常往来中条山中,自言生于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不时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
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 ? 」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慿,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 ? 」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而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于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这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 」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于是玄宗命人查检。果然有一个二吋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 ? 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 」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
唐玄宗后来御赐邢州五峰山做为张果老的道场,并为他建「栖霞观」,即今日邢台张果老山,今山上仍存栖霞观和记载此事的唐代古碑,张果老回山后,据说邢州城人还时常能见到他来城里卖韭菜或做其他事,常有如张果老试赵州桥奇仙之事传闻,邢州百姓多有上山求原烧香者,香火旺盛,几年后,不见其踪影,据说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来,放在皮囊里。后来每逢邢州大旱,州官必来张果老山剃发求雨,据说每求必应。

4、和合二仙传说
原生地:任县、内邱县寒山一带
影响:成为中国喜神,江苏寒山寺名扬天下
任县双蓬头村在唐朝前称双凤村,是因地形得名的。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此村出了“哼哈”二仙,从不梳头,村名也以双蓬头传开来,沿用至今。
据传,当时留垒村有一名孤儿叫石德,家庭贫穷,给地主放牛拾柴火。偏巧,正南三里的双蓬头村也有一位与石德命运相同的孤儿,叫寒山。他们俩经常一块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亲如兄弟。
那时,这一带是大陆泽南端,经常发大水,河流纵横,长满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饱,饿了就挖莲藕、摘莲子、捉青蛙,然后高兴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当他们开怀大笑时,就会刮起一阵旋风,聚来一堆柴火。他们用柴火把那些东西烧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来。
地主觉得此事稀奇,很想看个究竟,就带着几个人向他俩走来。他俩以为地主又来打他们了,于是就拿起莲蓬、白藕和青蛙,向东南方向跑走。他俩越跑越快,脚下竟升起一朵彩云,载着他们上天去了。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俩跑过的小路称作“神仙路”,并为他们修庙塑像,称“荷蛤二仙”。又因他们常在一块开怀大笑,所以又称他们为“哈哈二仙”。
“哈哈二仙”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们一跑跑到了浙江天台寒岩国清寺。国清寺高僧丰干禅师收留了他们,把石德改名为“拾得”,并编了故事,说是从寒荒的山野拾来一对和合娃娃僧。
和合的本义,系指《周礼·地官》“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之句,意思是作媒求亲,将两姓男女,撮合在一起,和睦生活。谁知“和合二仙”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与福寿等神,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已大大超出婚姻和合的意义。
以后,二人又辗转来到苏州西枫桥镇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当了寺院住持、拾得为寺僧以后,此寺就更名为寒山寺。
唐朝天宝年间,张继赶考落第,夜宿枫桥寺,写出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一诗,更使寒山寺名扬天下。寒山无山,寒山有寺。寺虽不大,但钟声飘洋过海传异域;高僧虽少,但信徒异常崇拜。甚至传说拾得去了日本,在日本盖了拾得寺,与苏州寒山寺遥相呼应。
“和合二仙”如泣如诉的兄弟情深,使多少游子肝肠寸断。“和合二仙”的传说,越传越神。有人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下凡,所以经常眉开眼笑,至今已成为民间的笑神、福神、喜神、吉祥神。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红缎绿裤,手举一朵绽放的荷花;一个绿缎红裤,手捧一圆斋盒。两人都头梳丫髻,嬉笑颜开,活泼可爱。正是:和气乃众合,合心则事合。世人能和合,快活乐如何?
寒山拾得行为疯癫,似僧似道,似仙似隐,或隐卧洞窟,或飘逸山颠,独吟山林,满口呢喃,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卖疯僧呆,故弄玄虚,相对言笑,互相拥抱,笑做一团,和谐好合,亲热无比,包含祥机,近仙杂儒,颇有灵光。
寒山的诗,描绘林泉景色,讥讽世态炎凉,警励流俗,既能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又隐含着超尘脱俗,有空灵感。寒山其诗,直追陶渊明,睥睨千古,虽是白话诗,看似平淡,明白浅露,但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清《四库全书》有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各一卷。他们被誉为“诗菩萨”、“诗僧”。一般读书人常常仿效拟和赠唱。康有为吟诗赞道:“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去不空空。”胡适也对寒山的诗推崇备至。

3. 关于邢台市的历史

上古时期,尧帝曾建都邢地柏人城。夏《禹贡》记邢地为冀州之域。
商代邢地称井方,公元前十五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
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姬苴(邢靖渊)为邢侯,建立邢国。
春秋末期辗转属晋。战国时期属赵,赵成侯立邢为信都。
秦置信都县,属巨鹿郡(治邢台平乡),今邢台辖县均属巨鹿郡。
秦末汉初,信都为赵国国都,赵歇、张耳先后据此称赵王,巨鹿大战后,项羽改信都曰襄国。
汉晋时期,邢地称襄国,西晋石勒据邢建立后赵,都襄国。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襄国郡改名邢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襄国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邢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巨鹿郡,至德二年(757年)复改邢州。
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邢州为信德府。
金天会六年(1128年)复改为邢州。
元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1265年)改为顺德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改为顺德府,隶属京师。
清沿明制,仍称顺德府,隶属直隶省。
民国时期,废府留县,邢台市各县属直隶省(后改河北省)。1936年在邢设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邢台沦陷后,日伪华北委员会在邢台市设冀南道,辖冀南32县,道尹驻邢台,后改顺德道,辖15县,公署仍在邢台,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邢台市辖县分属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设立邢台市,为太行区直辖市。
1949年8月1日,成立邢台专区,辖邢台县、南宫县等15县和邢台市,专区行署驻邢台市。
1952年,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
1964年,设立临西县,属邢台专区(后改邢台地区)。
1984年,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辖桥东、桥西、郊区三区。
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南宫改建为县级市,1987年沙河改建为县级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地市合并为邢台市,下辖桥东区、桥西区、南宫市、沙河市、内邱县、邢台县、临城县、柏乡县、宁晋县、新河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平乡县、巨鹿县、广宗县、威县、清河县、临西县等2市2区15县。
另经省政府批准,邢台还建有邢台经济开发区、大曹庄管理区。

4. 河北邢台的历史变迁

【历史变迁】
邢台历史悠久,禹贡记为冀州之域商祖乙曾迁都于邢,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纪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春秋为晋国领地。战国为赵国信都 ,墨守成规区属赵,因“赵襄子食采于引,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始于此。公元前372年 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置信都县,辖区属邯郸郡(一说 属巨鹿郡)。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东汉属魏郡,三国时公属广平郡、世鹿郡。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后赵都襄国,置襄国郡,邢地属之。 隋开皇十六年废襄国郡置邢州。唐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至德二年复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德府,金复改为邢州。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主顺德府,金复改为邢州。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府为顺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清因明制。中华民国初期废府留县,属直隶省。1914年设大名道,辖区属之。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道废,各县均直隶于省。1936年在邢设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日日军侵占邢台,设冀南道,不处改顺德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府,辖区公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 政府成立并恢复河北省建制,撤销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南宫、任县、隆尧、柏乡、宁晋等县,撤邢台市为邢台镇。1952年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53年邢镇复升格为邢台市。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宁晋、新河划入石家庄专区。其它各县并入邯郸专区。1961年邢台专区复置。1964年,临西县归属邢台专区,辖区为1市17县。1984年,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辖两面三刀区与邢台地区分设,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辖。1986年、1987年,南宫、沙河先后改建为县级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邢台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所属县工归邢台市管辖。至此,邢台市下辖2区、15县、2个县级市。
邢台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在3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四代建国,五次定都〔商祖乙九祀甲辰圮于耿,迁都于邢;周成王四年,周公子姬苴在建邢国;汉高帝元年,项羽立张耳为常山王治襄国;东晋咸和五年九月,石勒建都襄国;永和六年三月.后赵新兴王石祗即帝位于襄国;永和七年七月,刘显在襄国称帝〕。商周以来,邢襄大地几曾演出过威武雄壮的活剧,产生了一大批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英贤和事件,地上地下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5. 邢台历史名人故事有哪些

元代世界级科学家郭守敬是邢台人,有17项科学成就领先世界几十到几百年,郭回守敬大都(北京)答治水设计了白浮堰24道闸坝和斗闸,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至今北京水系结构依然是当年郭守敬治水时的框架,通过郭守敬博览城。展现其在天文水利上的不朽业绩;邢台西部的凌霄山经考证是当年黄巾起义的大本营,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目的、有纲领的农民起义。史学家给予很高评价,其领导人张角是邢台人,现凌霄山遗存颇丰, 名人名事名山三位一体,开发古兵山寨得天独厚 ,义和团运动在近代三大革全太平王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中承先启后,给辛亥革命起了示范作用.经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其发源地在邢台威县。流行在山东、河北、河南的梅花拳就是义和团前身, 现在邢台平乡每年二月都要举办梅花拳祭祖大会,拳友来自海内外,人数达数万之众;平乡的沙丘平台,是当年商纣王“酒池肉林”,赵惠文王“沙丘宫一囚龙之地”。秦始皇“平台凉尸”之处;邢台的“太平道乐”源自张角所创的太平道教,是世界道教界、音乐界的一朵奇葩。

6. 500字的邢台历史故事

邢台历史故事——
斩衣三跃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争夺政权,豫让曾经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工作,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
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赵襄子联合韩、魏二家,消灭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拿来当酒杯。豫让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为赏识自己的人,不惜牺牲性命,就好像一个女子,应该为喜欢她的人,做最美丽的装扮」,下定决心为智伯复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整修厕所的方式,以匕首刺杀赵襄子。可是赵襄子在上厕所时,突然有所警觉,命令手下将豫让搜捕出来。赵襄子的左右随从原想杀他,赵襄子却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他的朋友劝他:「以你的才能,假如肯假装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亲近你,那你岂不就有机会报仇了吗?何必要这样虐待自己呢?」豫让却说:「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够虚情假意,用这种卑鄙的手段。」豫让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有一次,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过桥的时候刺杀他。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捉了豫让后,赵襄子责备他说:「你以前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手下工作,智伯消灭了他们,你不但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那么,现在你也可以投靠我呀,为什么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都不重视我,把我当成一般人;而智伯却非常看重我,把我当成最优秀的人才,是我的知己,我非替他报仇不可!」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慨,便说:「你对智伯,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而我,也放过你好几次。这次,我不能再释放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豫让知道这一次是非死不可,于是就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完成我最后一个心愿,将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有遗憾。」
赵襄子答应这样的要求,豫让拔剑,连刺了衣服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痛哭流涕。

7. 我家乡的历史故事(邢台)500字

我的家乡邢台,又名邢州城、顺德城,俗称卧牛城。地处河北省南部,位于石家庄以南,邯郸以北,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位于北纬36°50′
~37°47′,东经113°52′~115°49′之间,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相望,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毗邻,南与邯郸市相连,北分别与石家庄市、衡
水市接壤。辖区东西最长处约185 公里,南北最宽处约80公里,总面积12497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北距石家庄市106公里,
距首都北京396公里。

邢台有三千五百年的建城历史,历史上曾为国都610余年,为府建置650余年,为州建置660余年,为郡建置400余年,邢台市区曾历五朝古都、十朝雄
郡,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河北省唯一一个由都郡州府一脉相承延续而来、建置未曾中断过的地级市,新中国革命时期,邢台为河北省第一座解
放的大中城市。史书上说邢台:“西带上党,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藩蔽也。”这就说明了邢台地理位置的重要。

它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名胜也相当之多。西部太行山的长城和东部的京杭大运河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山白云洞和邢台峡谷群,天
河山、云梦山、九龙峡、紫金山、北武当山等自然名胜风光旖旎,邢台古城、扁鹊庙、汉牡丹、普彤塔、邢窑遗址、开元寺、天宁寺、清风楼、火神庙、府文庙等人
文圣境精彩纷呈。

邢台市是冀南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以装备制造、煤盐化工、新能源、汽车工业、新型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基地。邢台矿产资源丰富,是河北省重要的煤炭钢铁能源基
地。已发现煤、铁矿石、瓷土、石英石、石灰石等38种矿产,有17种居河北省前5位,其中蓝晶石储量为全国第一,瓷土、石膏储量位居华北第一,重晶石、菱
镁矿、白云岩等资源储量属河北之冠。而说到这里的经济类型与发展方式,不得不承认,由于以钢铁业等高能耗型产业发展为主,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
愈加严重。

为此,邢台的发展战略也与之相关,并取得了巨大成效。2012年初,邢台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大力实施“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战略,把环境作为核
心竞争力来打造,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市区大气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造林绿化、效能邢台建设、平安邢台创建、诚信邢台建设和“四新”邢台人
主题教育等“八项工程”。
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定信念,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是科学发展在邢台的具体化,是新时期的邢台科学发展之路。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8. 问下谁知道邢台的传说

邢台——卧牛城的传说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与石家庄、衡水、邯郸及山东和山西省相接,距北京396公里,距石家庄120公里,辖3区15县2市,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670万。
邢台有35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4次建国,两次定都,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商代(约前17 –前11世纪)国王祖乙曾迁都于此,周(约前11世纪-前256年)封为邢侯之国,从此得名,东晋(317-420)羯人石勒在此建都。隋唐时称邢州,元朝至清改顺德府。辛亥革命后改为邢台县,1953年设市。
邢州城,历史上曾称呼为邢邑--信都城--襄国城(建平大城)--邢州城--顺德府城,别称“卧牛城”,“卧牛城”是中国历史记载中最早叫卧牛城的,虽然比不上北京和西安的古城,但是无论从规模建设历史等哪方面都比现在的正定古城、山海关城、平遥古城、永年古城要壮观的多。仅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例,邢台

城格局为:内城周十三里20丈,高3丈6尺,厚6丈,有东西南北4大城门,均为3道牛斗门,每个城门有两个瓮城,城墙、城门完好,箭楼、角楼、城牒、瓮城完好,府戏楼、县戏楼、清风楼、顺德府衙、邢台县衙、“邢襄旧地”牌坊、王本固牌坊、天宁寺、开元寺、万安塔、净土寺、府文庙、府武庙、城隍庙、火神庙、邢侯行台、魁星阁、龙岗书院、育英书院(国士书院)、王本固故居、龙兴观等建筑完好。王本固坊、孟国祚坊、杨珍坊三道牌坊保存完好,城墙外是两道护城河,护城河宽十米以上。
直到解放前夕该城仍然完好无损,解放邢台是解放战争中唯一采用古代架云梯攻城战术的战役,当年太平军北阀宁肯走远道绕过顺德府,可见其城防功能坚固,八路军解放邢台后还曾经把人防工程挖在邢台城墙内(今火神庙处的七仙洞就是其一),邢台城墙的坚固与宽阔可见一斑。
1945年,邢台城率先被解放,邢台开始支援全国各地的解放,解放军进藏部队的皮靴、志愿军空军的皮夹克都是出自邢台的皮毛业,解放后的邢台城很快为了战备的需要被拆了、被破坏了,但是正定等古城却顶住了压力,坚决不拆除,直到1963年河北发大水,毛主席才意识到这种拆城的行为是错误的,由此停止了拆古城,但是邢台城已经消失,与此相关的顺德府衙、天宁寺等附属建筑都消失了。一座千年古城被破坏完毕。
从空间形态上看,古邢台恰似一头巨形卧牛,头南足北,身长4.5公里,体宽1.5公里,周身由护城墙和护城河组成。

这头“卧牛”的部位就很不规则地分布在邢台古城内外。解放后由于城市改造变化,有些遗迹已荡然无存,有的仍保留至今。具体名称及位置是:
左牛角:俗说东牛角。位于现在桥东区东牛角社区。邢州南路东牛角加油站附近原来有座庙,叫东牛角庙,附近村庄冠名东牛角庙村。解放后庙被拆除了,村庄去掉“庙”字,保留至今。
右牛角:俗说西牛角。位于现在桥东区西牛角社区。南羊市道桥南原来有座庙,叫西牛角庙,附近村庄冠名西牛角庙村。解放后庙被拆除了村庄去掉“庙”字保留至今。
牛头桥:位于现在邢台影院附近。解放后城市改造,已拆除。
栓牛橛:位于现在邢台影院附近。据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记载,栓牛石出地三尺,前任郡守派人 挖丈余不见根。因城市改造现已不存。
饮牛井:位于现在邢台影院东南角。现已不存。
牛耳石:位于现在第十五中学已东,原东狱庙后。
牛左前蹄:位于牛市街与东大街之间。旧名牛市水坑。现名牛市水台,现在已缩小仍存在。
牛右前蹄:位于现在羊市街东头路北。旧名羊市水坑。现叫羊市水台。大坑早已改成居民区。
牛左后蹄:位于东大街与靛市街之间。旧名靛市水坑,现叫靛市水台,虽已缩小,但仍存在。
牛右后蹄:霍家水坑。由于城市改造,早已灭失。
牛肚子:位于现在顺德路与红星西街叉口西南,该处是中间宽、两头窄,不规则,遂称肚子巷。
牛肠子:就是现在的南长街和北长街。近年修的红星东街已将牛肠子拦腰斩成两截。
阴门洞:它是牛字牛城唯一的性别特征。在原北门东侧的城墙下部,位于现在北长街北口路东。
牛尾河:位于现在小黄河顺德路以东的下游。原在北关东南有条支流与北边的
几千年来,城市建设一直是在卧牛的框架基础上拓展的。古城道路框架是其骨架,古城墙、围寨河、牛尾河等是组成“牛形”轮廓的要素。而邢台的街、路、村等,也多以“牛”来命名,如“东牛角村”、“西牛角村”等。
在地图上,把这些地名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显示的是一幅“身长4.5千米,体宽1.5千米,头南尾北”的牛图。牛头部位是南头村,牛角部位是东牛角、西牛角村,牛尾部位是牛尾河;牛身子由护城墙和护城河构成。有趣的是,城内原有四个水坑,称牛市水坑、羊市水坑、马市水坑、靛市水坑,传说是卧牛的四个蹄印。牛胃部位是一大一小相连的两个水泊(韩家坑、王冒坑);肠道脉络部位是肠街(今改为南长街、北长街)。
从地表竖向上看,整座城市像一巨型牛背。府前南街、北长街、南长街、顺德路是牛脊。被誉为郡楼远眺(邢台八景之一)的清风楼恰似牛城的脊峰,是古城的制高点。城区地面比周围高出2—8米,即使在1963年百年一遇的洪水中,古城依旧安然无恙,鲜明地体现出古城古建筑的景观风貌和构建特色。

一九八三年,邢台市人民政府为神牛塑像,树碑立传,意在号召全市人民以神牛坚韧不拨、自强不息之精神自勉自励,为振兴邢台而努力奋斗。

1997年1月5日,邢台市邮票公司在发行第二轮生肖牛邮票时,以此塑像为主图,刻用了纪念邮戳一枚。

近年又新添几座牛的雕象,但已与传说中的“卧牛”相去甚远,太现代化了。信息大厦前的牛

9. 邢台的历史是什么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东、北、西三面与邢台县毗连,南与沙河县为邻。面积132.8平方公里。距省会石家庄120公里。

邢台市在春秋时期曾为古邢国之都邑(见《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赵成侯据邢,在此高筑檀台(《史记·赵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以此为古邢国地并筑有檀台,遂将龙冈县改称邢台县,治在今市。1945年曾设为邢台市,即以县名为市名。1949年建国前夕降为镇。1953年再次设市,仍沿用原名至今。

10. 邢台那些你不知道的成语典故

原来大邢台还有这么多成语典故,你肯定不知道!

  1. 【破釜沉舟】

    释义: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作壁上观】

    释义:壁:壁垒。观:旁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3.【以一当十】

    【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这三个成语都出自于《史记》描述的巨鹿大战中,邢台,秦时属巨鹿郡。历史上有名的巨鹿大战发生在邢台的巨鹿、平乡一带。

    秦朝末年,群雄纷起,项梁、项羽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也称作楚怀王,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立赵歇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定都,建赵国。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攻占邯郸。赵军不支,从信都撤退到巨鹿,被秦将王离部所围困。当时,在河北攻赵的秦军,不下三十万之众。而这时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粮草将尽。赵将陈余虽领兵数万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筑营壁自保。其它援赵的齐、燕诸军,也震慑于秦兵的声势,皆筑垒固守,不敢出战。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北上救赵。但宋义为秦军的气焰所吓倒,在妄阳(今山东曹县)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进。项羽愤而杀宋义,楚怀王便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漳攻秦。继而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船只沉没,把饭锅砸破,烧掉营舍,只带三天的干粮。

    项羽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通道,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涉闻自杀而死。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而援赵的其它诸军则在营壁上观看,惊恐而不敢出战。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三十万人。这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裁了这一巨大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以一当十”,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三个成语。

    4、【代人捉刀】

    【解释】: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代人捉刀是一个经常用来形容文人代笔的成语,而这个成语的故事和邢台古代的一个人崔琰密不可分。

    其源出于三国时代的一则故事: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瑛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崔琰,字季珪。邢台清河人,本为袁绍属下,因献计不被接受,所以辞官不作。当曹操攻下冀州后,礼贤下士,得来的文官中,以崔琰体态雄悍,声音宏亮,是一个不怒而威的人物。后来因反对曹操即魏王之位,被投入狱,在狱中被杀。

    后人有赞曰:“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曹操
    5、【阳春有脚】--宋璟

    【解释】:用以称誉贤明的官员。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后遂以“阳春有脚”称誉贤明的官员。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唐中宗时,宋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他直言触怒了中宗,被贬为刺史。到地方后,他廉洁奉公,尽力为百姓做好事,使当地民风变得淳朴起来,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

    他在广州任都督时,当时广东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经常发生大火。宋璟教他们用砖瓦盖房,减少了火灾,造福了百姓。后来他当了宰相。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照顾。被宋璟得知后,特地关照吏部不能给他官做。

    当时唐玄宗很喜欢一个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结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儿要出嫁,唐玄宗问他还缺什么。王毛仲说有一位客人请不来。唐玄宗说:那一定是宋璟了。在宋璟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当时人们称赞宋璟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6、【生吞活剥】--张昌龄(邢台南宫)

    【解释】:比喻生硬地抄袭或机械的搬用经验、方法、理论等。也指生拉硬扯。

    【出处】: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唐朝初年,枣强县尉(枣强,县名,今河北冀县,尉,县级官吏)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矮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

    这个故事在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滤》里也有记述。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窃照抄别人现成的词句、理论、经验等等,而不知融会贯通。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其中张昌龄是邢台南宫人,张昌宗之弟。卒于唐高宗干封元年。弱冠以文辞知名。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兵诏,帝大悦。俄为昆山道行军记室。破卢明月,平龟兹,军书露布,皆为昌龄文,为世所称。后出为襄州司户,终北门修撰。昌龄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传于世。

    7、【鹿死谁手】--石勒(襄国,即邢台)

    【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他在襄国(今邢台)称帝后,有一天,他在襄国宫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王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8、【饱以老拳】

    【释义】:饱:充分;以:用。痛打,尽情地揍。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下》:“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这个故事发生后赵首都襄国,即今邢台市。

    后赵石勒称帝后,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在首都襄国(今邢台)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9、【雨过天青】

    【解释】: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出处】:明·谢肇淛《文海披沙记》:“陶器,紫窑最古,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五代时,文治武功俱属上乘的后周世宗柴荣,某次被大臣请示釉彩的颜色。柴荣是这样答覆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因此,这种釉釉色莹润,青中带著淡蓝色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天青色。”

    柴荣--邢台龙岗人,后周世宗。“雨过天青”一词后来引申为比喻情况由坏而渐渐好转,就如同下雨过后,总会有一片如同被清水漂洗过的天。

    10、【舌灿莲花】(佛图澄,襄国)

    【释义】:原指佛家讲经讲的好,化为朵朵莲花。原为舌灿莲花。多为褒义词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的好。

    “舌灿莲花”的典故源自南北朝高僧佛图澄的一段事迹,这个故事发生在当时后赵的国都--襄国(即今邢台市)。

    在《高僧传》和《晋书·艺术传;佛图澄》里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召见佛图澄,想试验他的道行。佛图澄即取来钵盂,盛满水,烧香持咒,不多久,钵中竟生出青莲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于是,后人便引“舌灿莲花”来譬喻说话的文采和美妙。

    11、【顽石点头】(邢台竺道生)

    【释义】: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出处】:《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盘经》,群石皆点头。”。

    全句应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公指古代邢台的高僧竺道生。

    竺道生(公元335-424年)东晋佛教学者,本姓魏,巨鹿(今邢台平乡)人,他为鸠摩罗什的高足,悟解非凡。当时《涅盘经》只部分译出,传入南方,其中说除一阐提(断绝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道生则坚持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遂被守旧者目为邪说,摈出僧团。道生因入今苏州虎丘山,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以后全部《涅盘经》传到南京,其中果然说“一阐提人有佛性”,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于是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径而走。

    后来以此形容说理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

    现在虎丘山尚有“生公说法台”和“点头石”

    12.【民脂民膏】(邢台孟昶)

    【释义】: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出处】: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

    孟昶,邢州龙岗人(今邢台县),后蜀后主,这是他告诫地方官员不可贪污腐败、虐政害民的“戒石箴"。

    箴,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为规劝官员的道德行为,并将其刻在石上的戒石箴,在历史上首先采用这种形式的是五代十国时的蜀主孟昶。孟昶颁布于诸邑的《戒石箴》,共有二十四句,九十六个字。曰: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公,军国是资。

    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日戒,本朕密思。”

    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他对孟昶的《戒石箴》删繁就简,从其中摘出四句颁行于天下。这四句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南宋高宗赵构,又以大诗人黄庭坚所书的这十六字箴文手迹,命各州县长官镌刻一方箴石,放置在各自的座右。今邢台市内清风楼后戒石箴的古碑刻依然保存完好。

    13、【铁石心肠】(邢台宋璟)

    【解释】: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出处】:唐·皮日休《宋璟集序》:“宋广平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

    皮日休这句话是来称赞唐朝宰相邢台人宋璟的。

    宋璟(公元663-738),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弱冠中进士,官历上党尉、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书右丞相。授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

    宋璟性情刚直,刑赏无私,取地犯颜直谏,弄周时曾勇斗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力挽狂澜,拯救身遭诬陷的长史魏元忠。中宗时冒死弹劾佞臣武三思。睿宗时直谏太平公主迁居东都,以免后宫干预朝政。因此,被贬检贝州刺史,洪水暴发,武三思逼租甚急,景抗捐赈灾,再次被贬。宦海学沉浮,屡遭磨难,终不改治国救民之志。史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其政绩卓著为“四大名相”之一。

    14、【珠圆玉润】

    【解释】: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出处】:唐·张文琮《咏水诗》:“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张文琮----今邢台市清河县东北东张宽乡人,贞观中,为治书侍御史。永徽初,献文皇帝颂,优制襃美。拜户部侍郎神龙中,累迁工部尚书,兼修国史。韦后临朝,诏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出为绛州刺史。累封平原郡公,卒。文琮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志及旧唐书本传)行于世。

    15、【淡扫蛾眉】(邢台张祜)

    【解释】:轻淡地画眉。指妇女淡雅的化妆。

    【出处】:唐·张祜《集灵台》诗之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唐诗人,今邢台市清河县张宽乡人。

    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享年70岁。

    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有心报国,陈力无门,使他只好“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

    张祜谢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诗:“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

    张祜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淡扫蛾眉出自唐·张祜《集灵台》诗之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集灵台在骊山之上,为祀神之所。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它似褒实贬,欲抑反扬,以极其恭维的语言进行着十分深刻的讽刺,艺术技巧是颇高超的。


阅读全文

与邢台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