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莆田有哪些历史名人
莆田极具代表性十大人物你知道是哪些人吗?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000多名进士,10名状元,8名宰相。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林默
号为“通贤灵女”
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莆田人。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稍长,好诵经礼佛。她精医术,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熟习水性。
江采萍
悬壶济世的医道世家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黄滔
授予“四门博士”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居晋江潘湖。
刘克庄
文名久著,史学尤精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初名灼,师事真德秀。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
许稷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许稷,字君苗,莆田人。曾在京师与欧阳詹、林藻等酒会,激于林藻戏语,隐终南山,苦学三年,出就府荐,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举进士,历南省员外,终衡州刺史。许稷少年,美凤仪,善谈论,警敏能文,性喜漫游。尝谒九鲤湖,知何氏兄弟九人之初至也,止于南山而炼丹于湖,丹成饲鲤化龙,乘之而去,故此山名九仙,湖曰九鲤,总名曰何岩,皆以何氏始。
林藻
胸有大志,敏而好学
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唐贞元七年(791)应试《珠还合浦赋》,辞彩过人,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赏识,认为他“有神助”,终得进士及第,官至岭南节度副使。林藻与其胞弟林蕴都以善书闻名,成为唐德宗贞元时期名书法家和文学家。林藻的书法学颜真卿,尤擅长于行书,极得智永遗法,笔意萧疏古淡,意韵深古,其书作杂于魏晋书法艺林之中。
康大和
被朝廷誉为一代宗师
康大和,字原中,号励峰。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今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迁南京工部尚书。康大和,少年聪颖,笃志好学,被人誉为“神童”。他立志日后要出人头地,在学堂里比他人更加发奋,学业上都是名列前茅,颇受老师器重。
林环
精伏氏经方
林环,字崇璧,号?斋,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部分总裁官。他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所取多为真才。林环识略过人,通晓世务,深得成祖器重。永乐十二年二月,林环随从明成祖出征瓦剌,途中染病,回到北京后不治而亡,年仅38岁。林环善诗文,著作颇丰。
戴大宾
未老思阁老,无才做秀才
戴大宾,字寅仲,福建莆田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吕?榜进士第三人。戴大宾出身于书香门第,3岁就学背诗文,5岁便能吟诗作文,尤善联诗作对,在当地小有名气,被称为神童。8岁那年,有一天,他到县里的学馆去游玩,老师知道他善对就指着厅堂里的椅子出了一联:“虎皮褥盖学士椅。”戴大宾对曰:“兔毫笔写状元坊。”老师听后连连称奇。
翁承赞
右谏议大夫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翁氏为礼乐名家,东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检校右散骑常侍;祖则,官大理司直;父巨隅,荣王府咨议参军,赠光禄少卿,累迁少府监,居兴福里,见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遂名其乡“竹啸翁庄”。
作者:水瓶blank998
⑵ 历史上的林姓名人
历史上的林姓名人有:
1、林则徐
林则徐字元抚,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2、林森
林森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凤港渔翁、虎洞老樵,福建闽县尚干镇凤港村人,是近代政治家。
2、林彪
林彪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4、林伯渠
林伯渠同志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
5、林宗臣
林宗臣字景何,宋泉州晋江安海前林人,出生于武林世家。少时气质非凡,膂力绝人,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幼开始习武,南宋乾道八年武试时,骑射、策问皆第一,即武科状元。
⑶ 中国历代名人名录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书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和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多条属于科技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梦溪笔谈》中还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
1、 三国周渝:既生渝,何生亮?
2、 西楚霸王项羽: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姬虞姬奈若何?
3、 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 宋代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 革命领袖孙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宋代爱国名士文天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 伟大的爱国者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8、 三十年代影星阮玲玉:不死不足以明我冤!
9、 革命烈士夏明翰: 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10、王诚:为了祖国,向我开炮!!
⑷ 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人物,人数众多,廖若晨星,若要细究,没完没了,不如挑几个重点为好。当然,历史人物,谁都不能代表谁,只要列举,就会有片面性。
03-06
元始天尊 01-30
蚩尤 01-01
炎帝 12-24
颛顼 12-24
尧 12-24
舜 12-24
嫫母 12-23
夏商周
三皇五帝 07-15
周公 01-30
傅说 01-26
禹 12-24
妇好 12-23
后羿 12-23
夏太康 12-22
夏少康 12-22
春秋战国
秦孝公 06-30
管仲 07-06
王翦 05-23
白起 05-23
廉颇 05-23
李牧 05-23
祖冲之 05-23
孙膑 11-10
秦汉
樊哙 08-25
韩信 08-25
萧何 08-24
张良 08-24
张衡 03-21
中行说 09-06
戚夫人 07-05
三国两晋
孙权 08-25
左慈 08-25
人物之曹睿 07-13
三国人物宝库之曹操 07-13
三国 06-06
诸葛亮 05-23
钟会 10-12
诸葛瞻 06-27
南北朝
娄昭君 03-28
陈庆之 03-06
唐邕 02-12
柳敏 02-12
王轨 02-12
樊深 02-12
白建 02-12
王操 02-12
隋唐
烟阁二十四功臣 05-23
薛丁山 05-16
唐朝名将薛仁贵 05-16
南霁云 09-25
李春 05-31
夏侯审 03-30
崔峒 03-30
苗发 03-30
五代十国
高保助 07-31
南吴太祖杨行密 07-31
闽嗣王 07-31
楚武信王 07-31
王延彬 07-31
孙太真 07-31
闽景宗 07-31
闽殷帝王延政 07-31
宋元
千古一人苏东坡 06-05
宗泽简介 06-04
岳飞简介 05-16
叶适 06-11
孔稚圭 06-11
朱弁 06-11
段素英 06-10
段素廉 06-10
明清
和珅 12-05
方孝孺 05-28
冯云山 09-04
萧朝贵 09-04
杨秀清 09-04
金光悌 06-25
祁隽藻 06-25
王鼎 06-25
⑸ 福建长乐有哪些历史名人
赵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号虚斋。居长乐(今属福建)。宋代大词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知监利县。理宗端平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枢密都丞旨兼国史院编修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二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复除枢密都承旨(《宝庆四明志》卷一)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南宋制抚年表》卷上)。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宝祐四年卒,年六十八。事见《后村大全集》卷一四二《虚斋资政赵公神道碑》。
林摅福州长乐人 宋朝的宰相、庆远军节度使。福建第一位宰相多从科甲出身,其中不乏学识渊博者。未从科甲出身的闽人宰相,林摅是第一人。其父林邵,官至显谟阁直学士。林摅以父荫入仕,累官至敕令检讨官。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迎合徽宗继承父兄改革之意入相,表面上专事变法,并派出一批官员巡察各路。林摅时为屯田员外郎,被派视察河北。陛辞时林摅建言:大府宜择帅、边州宜择守、骄兵宜更戍等,深得徽宗意,即赐进士及第,擢起居舍人。又特命翰林学士。奉命使辽。此时正逢朝廷出兵收复被西夏侵占的湟、鄯、廓等州,西夏兵屡败,托辽国代为缓颊。为了不使朝廷的主和派有媾和借口,林摅使辽时直言西夏屡起边衅之罪,而辽国不加抑制反为之请命,有失辽宋邦交原义。而当辽国请宋把收复的失地再割让西夏时,林摅严辞拒绝了。辽国大怒,断绝了供给宋使团的水、粮,但终不得不送宋使团回朝。这事到了主和派那里,变成林摅奉蔡京命而“怒邻生事”,被贬出知颍州。而此时正是蔡京独相,一手握天之时。召为开封府尹,时议变钱法,有巨贾、官员里外勾结趁法令未发布时谋利,林摅鞠之,严厉惩治了那几名违法乱纪的官员。
黄瑀字德藻,福州长乐青山下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为学,因家道贫寒,上街卖曲(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也随带书籍抽空攻读。宋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然而,百姓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反而推荐黄瑀,黄瑀深谢不受。 有一年饶州地方旱情严重,州守洪皓发文并派员视察所属各县,减免田地租税。黄瑀为所行县请求十之免九,而其他县份只告减轻一成。洪浩大惑不解,过后派员巡视各县,唯独黄瑀所行县份没有流民现象。洪皓称赞黄瑀所为,极力向上推荐,于是黄瑀调湖北转运司主管账司。
郑丙(1121-1194),字少融,长乐(今属福建)人高宗绍兴15年(1145)进士。吏部尚书、龙图学士,历新城县主簿,平海军推官,建州教授,国子监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为御史台检法官,迁监察御史。乾道三年(1167),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淳熙五年(1178),召为秘书监少监,累迁吏部尚书。十年,出知建宁府。历知绍兴府,泉州。光宗绍熙四年(1193)致仕,五年卒。
陈伯震府志作伯霖,字震之,襄八世孙。福建长乐人。绍熙四年癸丑(1193)进士,泰州知州。累官广东经略使,龙图阁学士。嘉定中奉命使金,以数言折服强敌,不辱君命。子知章,字华叟,淳祐元年辛丑(1241)进士。长乐(今属福建)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主管吏部架阁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三)。七年,知泰州(清嘉庆《扬州府志》卷三六)。九年,为军器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四)。十四年,知安庆府(同上书职官七五之二九)。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提举广东常平,迁广东转运副使(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三六)。
郑昭先,生卒年不详,字景昭,原福州府长乐县(今长乐市航城街道洋屿村)人。任职枢密都承旨、权刑部尚书。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知学不足,受业于朱熹。调补浦城主簿,擢知归安县。嘉定七年(1214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翌年,除参知政事。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后以疾求释位,拜资政殿学士、江西西路安抚使;又请辞,升秩一等,提举杭州洞霄宫。卒谥“文靖”。 叹曰:“问学未悉,何以治人。”闻朱文公讲明濂洛之旨,遂往游其门。居官有惠政。秩满之京谒,葛丞相,邲曰:“君浦城郑主簿耶?击贼不受赏。吾闻君名久矣。”擢知归安邑,民爱之。累官谏议大夫,知枢密院事。进右丞相,辞不拜。卒之夕,有大星坠于旧居。谥曰文清。昭先居政府,沈厚镇静,以爱护人才,振拔淹滞为已任。景献太子薨,议建储,昭先请以仁宗为法,上意乃决。会旱灾求言,同列有欲罪上书过直者。昭先曰:“以直言求人,乃以言直而罪之耶?”尝谓“人臣能以文王事纣之心为心,则无不可事之君;人子能以七子事母之心为心,则无不可事之亲。”陈宓以为名言。有《日湖遗稿》行世。著有《日湖遗稿》50卷。
高应松(1212~1276年)字筼亩,长乐县人(今福建省长乐市)。宋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由衡州教授,通判广德军,召为国子监丞,权礼部员外郎,翰林权宜。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江南下,于年底进逼临安(今杭州)。太皇太后命高应松写降表,应松泣辞。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朝中文武官员纷纷奔逃,留者仅应松等9人。被提升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权工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应松谦辞,宋帝赵显手诏“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卿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当国乱身危之际,主忧臣辱之时,人多偷生而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其时,南宋江山已无力挽回。三月,元兵俘获赵显、谢道清、全氏等北去,应松随往,于闰三月抵达燕京(今北京)。应松绝食不语七日,殉国。宋地举哀,郡邑并祀。至明太祖朱元璋追谥为“文忠”,旨赠“文忠”匾及“经纬全才,险夷一节”联。永乐初(1403年),长乐知县王遵道将其入祀乡贤祠。著有《筼亩策集》1卷。
谢升卿(约1195~1273年),安南国陈朝开国皇帝。福建长乐县十九都漳坂乡人,祖籍山阴县。约生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少有大志,不屑科举。性豪爽,好交友,屡以家中财物助贫。因伤人命官司逃逸永州,办私塾授徒自给。后受邕州巡检器重,迁到邕州南寨居住。此地同交趾(安南国)邻近,在两国贸易中,安南驸马兼国相之女见升卿品貌出众,邀他到交趾国。升卿在交趾国考中举人第一名,遂被相国招为婿,改名陈日照。安南国王昊曰山无子,政权归女儿昭圣。陈日照作为昭圣之婿,逐渐掌握政权。嘉熙年间(1237~1240年)日照成为安南国王。淳祐二年(1242年),宋理宗诏安南王陈日照为元赐效忠顺化保节功臣。宝祐五年(1257年)十一月,蒙古将领兀良合台兵临趾北,遣二位使者前往招降,日照囚其使者,派兵抵抗。十二月,蒙古击败安南军队,攻入安南国都,日照逃往海岛,兀良合台下令屠城。数日后蒙军北归,仍派两个使者继续劝降,日照回都,怒将两使者绑缚送还蒙古军。宝祐六年(1258年),日照传位于长子光昞。景定二年(1261年),安南向宋进贡,并上表请求世袭。宋理宗承认陈光昞为安南国王,诏陈日照为检校太师、安南国大王,加食邑。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诏安南国父陈日照,加食邑。咸淳八年(1272年),又加陈日照食邑,并赐鞍马等物。卒赐祭葬。
⑹ 中国古代名人官员名单
比干
【简介】
比干纣之亲戚。《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比干“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比干忠谏被杀之事,为后代忠义之士所称道。
微子是商朝纣王的长兄,比干是微子的叔父。纣王荒淫无道,招致朝野上下强烈反对。朝中大臣纷纷议论要废纣王、立微子。纣王闻听此事,便贬微子到微子国(今潞城微子镇一带)做诸侯。微子来到微子国,同百姓一起放牧牛羊,垦荒造田,栽桑植木,勤耕善织,修建家园。数年后,便兴旺发达起来。
微子振兴微子国的消息传到朝中,朝中大臣无不称快。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丞相,得知此事,
更是喜出望外。他从国都朝歌来到微子国,找到微子。在微子国的所见所闻,使他兴奋不已。回朝之后,他向纣王进谏,劝他效法微子,救国救民。纣王哪里听得进去。这时,纣王身旁的妲己不怀好意的地说:“陛下,他不是说要为你敬献忠心吗?你应该把他的心拿出来,看看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纣王听信谗言,竟当场将比干剖腹掏心。比干被掏心之后,竟未死去。他忍痛徒步来找微子。走到微子国东一座土山上时,卧地而死。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修了比干庙(三仁祠),塑起比干像,把这座土山叫做比干岭。
比干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他从政四十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张农牧业,提倡富国强兵。比干虽被昏君杀害,却是国家精魂所在。
比干的故事
诸葛亮
【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 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 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
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
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诸葛亮一直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其传奇故事为后人所宣扬。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诸葛亮的妻子
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隆中对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之六出祁山
诸葛亮之借东风
岳飞
【简介】
岳飞,中国南宋爱国军事家,汉族英雄。字鹏举。河北(宋时指黄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靖康元年(1126年)投军抗金,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完颜宗弼渡江南进,岳飞时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率部转战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
江苏)地区 ,袭扰金军 ,多次获胜 ,并收复建康 ,升任通泰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飞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因功授清远军节度使。五年夏,奉宋廷之命镇压洞庭湖地区的杨幺农民起义军。六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 ,举兵奇袭刘豫军,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河南嵩县),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七年,岳飞乘金朝废除刘豫之机 ,提出举兵收复中原的主张 , 后多次上书反对与金议和,均遭高宗和宰相秦桧拒绝。十年,完颜宗弼毁约南进。岳飞按照其连结河朔进军中原的方略,遣将联络北方义军,袭扰金军后方,自率主力北上,在郾城、颍昌之战中大破金军精骑,击败金军主力。正当岳飞行将渡河时,高宗、秦桧却向金乞和,诏令各路宋军回师,致使岳飞恢复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次年,回临安,被解除兵权,改授枢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惨遭杀害 。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平反昭雪 。淳熙五年(1178年),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谥忠武。满江红
朱仙镇之战
岳飞怎么死的
包拯
【简介】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
“包公”。
《宋史》第316卷《包拯传》中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正史中记载的包拯,是一位公正廉明的清官。他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身后人们还记着他,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化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包拯在‘京官”开封府尹任上不过一年半光景,描绘这一时期他的断案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华章,传播之广,渲染之烈,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的故事
狸猫换太子
文天祥
【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
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正气歌
文天祥怎么死的
文天祥的故事
方孝孺
【简介】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散文家。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曾从宋濂学习,他的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但他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询,当时《太祖实录》及《类要》等书皆由他总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惠帝廷议讨伐,诏檄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朱棣夺得皇位后要他投降并命他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于是被杀
,宗族亲友株连者数百人。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 时人所传诵。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的狰狞面目。并指出对这些食人者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则以"拇病为戒",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方孝孺怎么死
⑺ 成都出过那些历史名人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5、杨廷和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杨廷和年少成名,十二岁时乡试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翰林检讨。明孝宗时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刘瑾诛后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