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历史人物王益

历史人物王益

发布时间:2021-02-03 01:43:41

① 乐清著名的历史人物事迹

乐清自古被称为“东南小邹鲁”,历代名人辈出。从南宋始,共出文科状元1人,进士196人,武科状元1人,进士7人。在近现代史上,这些人的名字不该被遗忘: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著名诗人翁卷,武科状元、抗击元军而牺牲的侯(福字的右半边),在国家危难之秋毅然携家奔赴国难的吏部尚书刘黻,元文学家李孝光,明尚书章纶、高友玑,武器发明家赵士祯,清后期改良派思想家陆虬,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的张冲,寄生虫学家洪式闾,法学家林彬,胸腔外科名医石华玉,地质生家物家陈旭,水利专家陈庆,版画家野夫、张怀江,国画家周昌谷,文学翻译家郑嘉治,学家王明,农学家王益滔,国学大师南环瑾,地理学家陈正祥,“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林立,原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长周丕振,1971年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格秘密访华而领航的徐柏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立明,生物学博士杨焕明,101毛发再生精发明者赵章光,等等,他们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乐清人民的杰出代表。

王十朋(1112-1171) 字龟龄,号梅溪,南宋乐清县人。7岁就塾,天资颖悟,日诵数千言。建炎四年(1130),高宗避难来温,十朋赋诗,有“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句。十四年,开馆梅溪,执卷受业者四十人。十六年春初,赴补太学,便道游雁荡,有“雁山新人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之咏。二十七年(1157)三月,以太学上舍生免解,省试及格,高宗面试进士,十朋以揽权为对,揭发“权臣子孙门客省闱殿试,类皆窃巍科”,认为“有司以国家名器为媚权臣之具”,决不可能“得人”。建议“威福一出于上,不至于下移”,必须“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以辞语鲠切,议论醇正,亲擢为第一,并用其言。

十朋享年60岁,赐谥忠文。遗著除《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诗,后集文)外,还有《尚书解》、《春秋解》、《论语解》、《周礼详说》、《唐书详节》和《梅溪奏议》等。叶适论绍兴末、乾道初,“士类常推公第一”;朱熹论其奏议“气象大”,实为当时公论。

翁卷 (1163-1245) 字灵舒,乐清人。永嘉四灵之一。仁途坎坷,布衣告终。著有《翁卷集》。

李孝光(1285-1350) 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人。官至训奉大夫秘书监。元朝文学家,编有《元史》和《李五峰集》两书;其诗文成就也广受赞誉,有“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会天下士于京师,或论诗家风格,未尝不以五峰首称”的记载。

赵士祯(1552-1611) 明朝火器研制家,乐清人。官至中书舍人。他以毕生精力研制火器,发明掣电铳、迅雷铳、火箭溜。其中的火箭溜,在我国火箭发展史上,有创之功。另外,他还著有《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等书。

洪式闾 (1894-1955) 寄生虫病学家,乐清人。早年留学德国,专攻寄生虫病学,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回国后,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带医学院校任教职和从事研究工作,对寄生虫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贡献。由他所创的“洪氏钩虫测量法”,至今世界通用。其生前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浙江医学院院长,有《病理学总论》等专著。

王明(1911-1995) 哲学史家,乐清人。北京大学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有《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等书,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其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石华玉(1913-1977) 医学家,乐清人。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留学瑞士、英国,先后获苏瑞世大学和奥地利因斯博鲁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主刀国内首例胸膜外肺松懈术及胸膜外气胸术,出版有《胸腔透视学》等译著。为我国胸腔外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生前曾任浙江省立医学附属医院院长。

南杯瑾 学者,1918年出生于乐清。长期从事儒、释、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学院院长兼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出版有《禅与道概论》等几十种专著。

陈正祥 地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乐清。中央大学理学毕业,留学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在台湾大学任教。七度获选国际专门学术委员会委员。任国际研究院“中国委员会”主席。著有《中国地理学史》等书。

施立明(1939-1996) 中科院院士细胞遗传学家,乐清人。复旦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动物细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野生动物细胞库,对麂属动物核型进化和麂属一新种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重视。所著《以细胞遗传学方法评定辐射防护药的新程序》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生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② 南京的名人有哪些

刘勰在南京定林寺著《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自幼丧父,20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居丧三年后,24岁投靠高僧僧祜,寓居定林寺。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写作《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定林寺的主要事业。大约33岁时,开始提笔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不过刘勰对他著作的成就有充分信心,他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管理文书),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任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大约在中大通四年(532年)逝世。史传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他在当时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可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刘勰一生与钟山定林寺关系密切,他曾三入其寺。第一次是从齐永明六年(488年)到梁天监二年(503年),有16年之久,刘投依僧祜协助他搜集佛典,校定经藏,《梁书》本传就说:“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同时,他还写了不少碑铭,如永明九年(491年),刘勰27岁,入定林寺的第4年,撰写《钟山定林上寺碑铭》、《建初寺初创碑铭》(《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永明十年(492年)释超辩逝世于定林上寺,葬在寺南,刘勰作碑铭(《高僧传》)。延兴元年(494年),刘勰30岁,入定林寺的第7年,释僧柔去世,即葬钟山之南,刘勰作《僧柔法师碑铭》。更重要的是,刘勰还撰写了《文心雕龙》。第二次是在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以“法海浩瀚,浅识难寻”,敕建康庄严寺沙门僧曼“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缵《众经要钞》一部,共八十八卷,至翌年夏四月即成。这次刘勰入寺不到6个月。第三次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他奉武帝敕与沙门慧震又入定林寺撰经。据《梁书》本传:“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就是不到一年一代文星与世长辞了。终年68岁。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钟山上定林寺是名列前茅的。自建寺以来,这里高僧辈出,如昙摩密多、僧远、法献、僧柔、智称、超辩,僧祜等皆居于是。就以僧祜来说,当时他是“德炽释门,名盖净众”的大法师,黑白门徒多达一万一千多人。这里寺院经济雄厚,藏书丰富,而且环境优美,“埒美嵩、华”的钟山,加以“山房寂远,泉清松密”,正是读书胜地。刘勰前来投依,僧祜当然欢迎,这是送上门来的难得助手。刘勰与僧祜居处的十多年中,“广讯众典,披览为业”,除了刻苦阅读释典之外,更积极地钻研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往往“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因而“博通经论”,“深得文理”,不但校定了寺内的经藏,而且写成了不朽的著作《文心雕龙》。
王安石与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年),宋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于江西临川,字介甫,号半山,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所以又称王荆公、王文公。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王安石十七岁那年,因父亲王益任江宁通判而随迁来南京居住。两年后,即在宝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葬于中华门外的牛首山。于是,王安石就在南京钟山守孝,锐志读书,“虽寝食,手不释卷”。他读书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不拘守原有传注,注重学以致用,正如苏轼说的,他是“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斯新人”的。他还经常进行调查访问,对于那些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往往无所不问。因此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准确。
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从此踏上仕途,就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的气概,投身于改革。嘉祜四年(1059年),他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就给宋仁宗赵祯写了一封万字《言事书》,建议朝廷全面改革当时的法度,主张以管好财政作为整个改革的中心。但是得不到宋仁宗和当政大臣们的重视。嘉祜八年(1063年)八月,王安石母亲吴氏逝世,他就趁机辞掉了知制诰(替皇帝起草命令、文告之类的官)职务,回到江宁来守丧。守丧期满后,王安石仍然留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写了《洪范传》等著作,批驳了天人感应的谬论,体现了天变不足畏的思想。
在定林寺昭文斋中,他结识了李公麟。据说王安石病重时,曾嘱咐李公麟为他画一张大的骑驴图,李熬了整整十个昼夜,终于画出来了,送去的时候,王荆公已逝世,李公麟用两只枯瘦的手拍打着灵柩,失声痛哭,抖抖索索地把那张特大的《王荆公骑驴图》挂在灵柩前面,众人都感动得掩面大哭。
王安石在南京期间,写了许多美丽而深沉的诗篇词章,抒发了他的忧国爱乡情。写钟山的诗尤其多,已发现有近百首。对钟山的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如《玉涧》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草木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而《忆蒋山》一诗写得更为出色:“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绝迹人长闲。云埋樵声隔葱蓓,月弄钓影临潺滠。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他这样观察,这样描写,这样讴歌,是因为深深地爱上了钟山。
王安石生前热爱南京,南京历代士大夫和广大人民也是热爱王安石、怀念王安石的。不管元韦占时保守派如何贬低他、谩骂他,人们仍然年年上坟、祭祀。《道山清话》说:“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坐于颜、孟之下,十哲之上。”《清波杂志》也说:“当时士大夫道金陵未有不上荆公坟者。五十年前,彼之士子节序亦有往奠者。”
王安石的故居半山园,坐落在现在的海军学院内。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能供人参观,对精神文明建设当会大有助益。
谢安与江宁东山
江宁东山,又名东土山、土山,因东晋名将谢安(320一385)、谢玄(343—388)在此筑有别墅,淝水之战时谢安坐镇此,从而声名大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作为历史古迹和风景区,明末清初时代,还把它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称之为“东山秋月”。今日所见的东土山,周二公里,高六十公尺。它的山顶为一平地,有数亩广阔,中心可供建造馆、阁、厅、楼之类,四周可以建亭。山的西、北部多黄土层;东北为黄土包红筋石;而在南坡,则是松松的砂土小块石,现呈五级台坪状,平均每台坪高十公尺,明显看出是人工加筑的地相。今一、二、四级坪上,有建筑,表明它的基础很好。东南角山腰,亦有台坪一条,今建有“东山秋月”阁。其下更有一坪,从地面砌起高壁,今存六层比较完好,东西宽21公尺。石壁上层,杂砌雕龙云头、石栏杆等,说明它在明代或在宋代曾重修过。这台坪,是凉台建筑的遗迹。石壁南,今见有水池,称戴家塘。该山西麓有井,人称谢公井。山正南,昔有深水池。统览全貌,确可见当年谢公别墅的大轮廓。
谢安筑别墅于江宁东山,并在此指挥淝水之战,《晋书》谢安传、王羲之传都有详细的记载,简文帝司马昱时,谢安已五十多岁,谢玄三十岁,他们就已在此居住,“高卧东山”了。孝武帝司马曜太元时(公元376年以后)秦符坚入侵,安拜为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命弟谢石、侄谢玄征讨。太元八年,战事紧急,“玄入(指入安南京宅第)问计,……安遂命驾出山墅(指江宁东山),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这,也就是谢安在此指挥淝水之战的历史形貌,这是多谋善断、沉着指挥的崇高‘形象。关于他在此东山筑馆,晋书传中亦有明确记载,称其“善行书……性好音乐,……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又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诚然,会稽的东山和江宁的东山,它们都是美的;但前者是“东山再起”的悟性之地,后者是“起来为苍生”的“高世之志”所在地。又《晋书·谢安》中提到,谢安“吟啸自若”、“性好音乐”,然每游赏,“必以妓(伎)女从”。唐人李白来江南亦盛赞“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他在《东山吟》中更这样说:“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荒之咏何必奇。”这里,李白把东山称作“东土山”是很对的。诗中所说的“白鸡梦”即安死前的梦,事见谢安传。“梦后三百岁”,即指唐李白的时代。“洒酒浇君同所欢”指他李白与谢安在三百年后共同欢乐。李白确实是很了解谢安的,他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又称:“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王羲之)言。……”李白还有《忆东山》二首,其中再提谢安,说“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对于上述新亭,李白亦有诗吟此,称“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李白对谢安,真是亦步亦趋!唐末的温庭筠,亦有《谢公墅歌》,称:“朱雀航南绕香陌,谢郎东墅连春碧”,说明虽然路“绕”了一点,但毕竟给人春草碧碧之感。该诗中又说,“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未许符坚过淮水”。此“对局”云云,即指谢安在此与甥对弈。
谢安的祖地为河南阳夏,如今,南京城郊尚见到几种“阳夏”字文的晋砖,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了,可这谢氏之砖,至今仍是原物,此当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 "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舀系。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他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目帖》、 《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 《乐毅论》最著名。

葛洪(284-364) 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年好学,家贫,卖柴以换纸笔。常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他涉猎经、史、百家著作,遂以儒学著称。不善交游,好神仙导养之法。初从郑隐学道,悉得炼丹术,后就学于南海太守鲍玄,兼学医术,久居建康。成和初,司徒王导召为州主簿,转司徒掾,升任谘议参军等职。晚年,闻交趾产丹沙,要求到句漏当县令,到达广州,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他综贯道、儒思想,一生著作甚多,有碑诔诗赋100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10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lO卷,金匮药方1 00卷,《肘后要急方》4卷。最著名的有《抱朴子》,外篇50篇,坚持儒家的纲常思想,反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内篇20篇,是一部完整的炼丹术著作,贯穿道家思想,其中《金丹篇》和《黄白篇》记载了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的情况, 《仙药篇》主要记载了用植物治疗百病的情况,是较为原始的药物学。《金匮药方》卷帖浩繁,为携带、运用方便,摘取书中主要实用部分,编为《肘后卒救方》3卷,经后人增补,扩为8卷,称《肘后备急方》。书中所收药方,大都选用易得、有效、价廉的,并使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孙权(182--252) 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建者。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东汉末年,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
采用火攻,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东吴立国基础。东汉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来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在楚国
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修筑石头城。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储藏军械、粮食等物
资。在石头城南置烽火台,为军事重镇。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国号吴。同年九月,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建都的开始。孙权在建业改建“太初宫”·
官周长500丈。并将建业城修建成一座真正的古代城市,城周20里19步。孙权在江乘,
溧水、湖熟等县设典农都尉管理农业。派屯兵3万,在句容至云阳(今丹阳县)开
凿一条名“破冈渎’’的运河,沟通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往来。在建业城西南开运
渎,又凿东渠(青溪),开潮沟,并使秦淮河两岸成为商业繁荣地区。孙吴宫中有
上千名从事丝织的宫女,这是南京丝织业的开端。西南的冶城,是冶炼和铸造的中
心。孙权重视航海事业发展,曾派万人船队航行到夷州(台湾)、辽东半岛、海南
岛;又派使者航行到高丽(朝鲜)、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和南洋群
岛各国。还兴建了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葬于钟山南
麓,以后名吴大帝陵、孙陵冈、吴王坟(今名梅花山)。

③ 北大历史系会不会以王益为耻

王益是何许人也?北大历史系毕业生,中国金融证券界风云人物,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据相关报道,52岁的王益没有参加6月10日下午的国家开发银行行长碰头例会,他已于6月8日被“双规”。多家消息来源均称,此次王益被“双规

④ 南京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啊~~~~~

刘勰在南京定林寺著《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在刘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经历了宋、齐、梁三代。自幼丧父,20岁又丧母,家境贫寒。一生笃志好学未婚娶。居丧三年后,24岁投靠高僧僧祜,寓居定林寺。除了校经、读书以外,写作《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定林寺的主要事业。大约33岁时,开始提笔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成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但是却不为“时流所称”。不过刘勰对他著作的成就有充分信心,他决心取定于当时文坛领袖沈约。可是沈约地位高,门阀观念重,刘勰没有资格直接拜访,只好背着书稿,装成小贩等沈约车出,上前谒见。沈约读后,大加赞赏,认为“深得文理”,置于案头,以便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称誉,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才渐为世人所知。也可能是沈约的推荐,天监初,刘勰起家奉朝请,39岁离开定林寺,走上了仕途。他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管理文书),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步兵校尉(负责东宫警卫),东宫通事舍人(管理章奏)等职务。任太末令时,“政有清绩。”任东宫通事舍人时,受到当时另一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的“爱接”,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晚年,梁武帝命刘勰入定林寺和僧人撰经。于是他离开宦海又回到定林寺。最后,刘勰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大约在中大通四年(532年)逝世。史传说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可见他在当时是负有盛名的作家,可惜他的文集早已失传。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和《梁建安王建剡山石城寺石佛碑》两篇保存下来。
刘勰一生与钟山定林寺关系密切,他曾三入其寺。第一次是从齐永明六年(488年)到梁天监二年(503年),有16年之久,刘投依僧祜协助他搜集佛典,校定经藏,《梁书》本传就说:“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同时,他还写了不少碑铭,如永明九年(491年),刘勰27岁,入定林寺的第4年,撰写《钟山定林上寺碑铭》、《建初寺初创碑铭》(《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永明十年(492年)释超辩逝世于定林上寺,葬在寺南,刘勰作碑铭(《高僧传》)。延兴元年(494年),刘勰30岁,入定林寺的第7年,释僧柔去世,即葬钟山之南,刘勰作《僧柔法师碑铭》。更重要的是,刘勰还撰写了《文心雕龙》。第二次是在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以“法海浩瀚,浅识难寻”,敕建康庄严寺沙门僧曼“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缵《众经要钞》一部,共八十八卷,至翌年夏四月即成。这次刘勰入寺不到6个月。第三次是在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他奉武帝敕与沙门慧震又入定林寺撰经。据《梁书》本传:“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就是不到一年一代文星与世长辞了。终年68岁。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钟山上定林寺是名列前茅的。自建寺以来,这里高僧辈出,如昙摩密多、僧远、法献、僧柔、智称、超辩,僧祜等皆居于是。就以僧祜来说,当时他是“德炽释门,名盖净众”的大法师,黑白门徒多达一万一千多人。这里寺院经济雄厚,藏书丰富,而且环境优美,“埒美嵩、华”的钟山,加以“山房寂远,泉清松密”,正是读书胜地。刘勰前来投依,僧祜当然欢迎,这是送上门来的难得助手。刘勰与僧祜居处的十多年中,“广讯众典,披览为业”,除了刻苦阅读释典之外,更积极地钻研经史百家和历代文学作品,往往“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因而“博通经论”,“深得文理”,不但校定了寺内的经藏,而且写成了不朽的著作《文心雕龙》。
王安石与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年),宋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于江西临川,字介甫,号半山,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所以又称王荆公、王文公。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王安石十七岁那年,因父亲王益任江宁通判而随迁来南京居住。两年后,即在宝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葬于中华门外的牛首山。于是,王安石就在南京钟山守孝,锐志读书,“虽寝食,手不释卷”。他读书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不拘守原有传注,注重学以致用,正如苏轼说的,他是“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斯新人”的。他还经常进行调查访问,对于那些有实践经验的农夫女工,往往无所不问。因此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比较深刻和准确。
庆历二年(1042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一举考中进士,名列前茅,从此踏上仕途,就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的气概,投身于改革。嘉祜四年(1059年),他在三司度支判官任上,就给宋仁宗赵祯写了一封万字《言事书》,建议朝廷全面改革当时的法度,主张以管好财政作为整个改革的中心。但是得不到宋仁宗和当政大臣们的重视。嘉祜八年(1063年)八月,王安石母亲吴氏逝世,他就趁机辞掉了知制诰(替皇帝起草命令、文告之类的官)职务,回到江宁来守丧。守丧期满后,王安石仍然留在江宁家中收徒讲学,写了《洪范传》等著作,批驳了天人感应的谬论,体现了天变不足畏的思想。
在定林寺昭文斋中,他结识了李公麟。据说王安石病重时,曾嘱咐李公麟为他画一张大的骑驴图,李熬了整整十个昼夜,终于画出来了,送去的时候,王荆公已逝世,李公麟用两只枯瘦的手拍打着灵柩,失声痛哭,抖抖索索地把那张特大的《王荆公骑驴图》挂在灵柩前面,众人都感动得掩面大哭。
王安石在南京期间,写了许多美丽而深沉的诗篇词章,抒发了他的忧国爱乡情。写钟山的诗尤其多,已发现有近百首。对钟山的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如《玉涧》诗:“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草木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而《忆蒋山》一诗写得更为出色:“苍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两山间。山高水深鱼鸟乐,车马绝迹人长闲。云埋樵声隔葱蓓,月弄钓影临潺滠。黄尘满眼衣可濯,梦寐惆怅何时还。”他这样观察,这样描写,这样讴歌,是因为深深地爱上了钟山。
王安石生前热爱南京,南京历代士大夫和广大人民也是热爱王安石、怀念王安石的。不管元韦占时保守派如何贬低他、谩骂他,人们仍然年年上坟、祭祀。《道山清话》说:“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坐于颜、孟之下,十哲之上。”《清波杂志》也说:“当时士大夫道金陵未有不上荆公坟者。五十年前,彼之士子节序亦有往奠者。”
王安石的故居半山园,坐落在现在的海军学院内。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该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能供人参观,对精神文明建设当会大有助益。
谢安与江宁东山
江宁东山,又名东土山、土山,因东晋名将谢安(320一385)、谢玄(343—388)在此筑有别墅,淝水之战时谢安坐镇此,从而声名大振。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作为历史古迹和风景区,明末清初时代,还把它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称之为“东山秋月”。今日所见的东土山,周二公里,高六十公尺。它的山顶为一平地,有数亩广阔,中心可供建造馆、阁、厅、楼之类,四周可以建亭。山的西、北部多黄土层;东北为黄土包红筋石;而在南坡,则是松松的砂土小块石,现呈五级台坪状,平均每台坪高十公尺,明显看出是人工加筑的地相。今一、二、四级坪上,有建筑,表明它的基础很好。东南角山腰,亦有台坪一条,今建有“东山秋月”阁。其下更有一坪,从地面砌起高壁,今存六层比较完好,东西宽21公尺。石壁上层,杂砌雕龙云头、石栏杆等,说明它在明代或在宋代曾重修过。这台坪,是凉台建筑的遗迹。石壁南,今见有水池,称戴家塘。该山西麓有井,人称谢公井。山正南,昔有深水池。统览全貌,确可见当年谢公别墅的大轮廓。
谢安筑别墅于江宁东山,并在此指挥淝水之战,《晋书》谢安传、王羲之传都有详细的记载,简文帝司马昱时,谢安已五十多岁,谢玄三十岁,他们就已在此居住,“高卧东山”了。孝武帝司马曜太元时(公元376年以后)秦符坚入侵,安拜为上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即命弟谢石、侄谢玄征讨。太元八年,战事紧急,“玄入(指入安南京宅第)问计,……安遂命驾出山墅(指江宁东山),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这,也就是谢安在此指挥淝水之战的历史形貌,这是多谋善断、沉着指挥的崇高‘形象。关于他在此东山筑馆,晋书传中亦有明确记载,称其“善行书……性好音乐,……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又说,“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
诚然,会稽的东山和江宁的东山,它们都是美的;但前者是“东山再起”的悟性之地,后者是“起来为苍生”的“高世之志”所在地。又《晋书·谢安》中提到,谢安“吟啸自若”、“性好音乐”,然每游赏,“必以妓(伎)女从”。唐人李白来江南亦盛赞“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他在《东山吟》中更这样说:“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荒之咏何必奇。”这里,李白把东山称作“东土山”是很对的。诗中所说的“白鸡梦”即安死前的梦,事见谢安传。“梦后三百岁”,即指唐李白的时代。“洒酒浇君同所欢”指他李白与谢安在三百年后共同欢乐。李白确实是很了解谢安的,他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中,又称:“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象东山姿,缅怀右军(王羲之)言。……”李白还有《忆东山》二首,其中再提谢安,说“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对于上述新亭,李白亦有诗吟此,称“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李白对谢安,真是亦步亦趋!唐末的温庭筠,亦有《谢公墅歌》,称:“朱雀航南绕香陌,谢郎东墅连春碧”,说明虽然路“绕”了一点,但毕竟给人春草碧碧之感。该诗中又说,“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未许符坚过淮水”。此“对局”云云,即指谢安在此与甥对弈。
谢安的祖地为河南阳夏,如今,南京城郊尚见到几种“阳夏”字文的晋砖,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旧时王谢堂前燕”,至今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了,可这谢氏之砖,至今仍是原物,此当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 "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舀系。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他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目帖》、 《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 《乐毅论》最著名。

葛洪(284-364) 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年好学,家贫,卖柴以换纸笔。常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他涉猎经、史、百家著作,遂以儒学著称。不善交游,好神仙导养之法。初从郑隐学道,悉得炼丹术,后就学于南海太守鲍玄,兼学医术,久居建康。成和初,司徒王导召为州主簿,转司徒掾,升任谘议参军等职。晚年,闻交趾产丹沙,要求到句漏当县令,到达广州,携子侄去罗浮山修道炼丹并从事著述。他综贯道、儒思想,一生著作甚多,有碑诔诗赋100卷,移檄章表30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10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3lO卷,金匮药方1 00卷,《肘后要急方》4卷。最著名的有《抱朴子》,外篇50篇,坚持儒家的纲常思想,反对魏晋以来玄学清谈;内篇20篇,是一部完整的炼丹术著作,贯穿道家思想,其中《金丹篇》和《黄白篇》记载了用矿物炼丹药、炼金银的情况, 《仙药篇》主要记载了用植物治疗百病的情况,是较为原始的药物学。《金匮药方》卷帖浩繁,为携带、运用方便,摘取书中主要实用部分,编为《肘后卒救方》3卷,经后人增补,扩为8卷,称《肘后备急方》。书中所收药方,大都选用易得、有效、价廉的,并使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孙权(182--252) 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建者。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东汉末年,孙权继承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
采用火攻,在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了东吴立国基础。东汉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来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在楚国
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修筑石头城。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储藏军械、粮食等物
资。在石头城南置烽火台,为军事重镇。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
国号吴。同年九月,迁都建业,这是南京建都的开始。孙权在建业改建“太初宫”·
官周长500丈。并将建业城修建成一座真正的古代城市,城周20里19步。孙权在江乘,
溧水、湖熟等县设典农都尉管理农业。派屯兵3万,在句容至云阳(今丹阳县)开
凿一条名“破冈渎’’的运河,沟通了秦淮河与太湖流域的往来。在建业城西南开运
渎,又凿东渠(青溪),开潮沟,并使秦淮河两岸成为商业繁荣地区。孙吴宫中有
上千名从事丝织的宫女,这是南京丝织业的开端。西南的冶城,是冶炼和铸造的中
心。孙权重视航海事业发展,曾派万人船队航行到夷州(台湾)、辽东半岛、海南
岛;又派使者航行到高丽(朝鲜)、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部)和南洋群
岛各国。还兴建了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公元252年,孙权病逝,葬于钟山南
麓,以后名吴大帝陵、孙陵冈、吴王坟(今名梅花山)。

http://www.lsysh.com/student/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09

⑤ 有哪些历史名人、他的生平事迹、个性爱好

王安石
少年英才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7-8]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9-11]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12-13]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14]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15]
皇祐三年(1051),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宋仁宗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16-17] 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18]
陈说政事
嘉佑三年(1058年),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19] 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20] 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21-22]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23]
恳辞入朝
王安石题跋像[24]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25] 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26] 不久王安石任职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众士大夫都引为盛事。[27]
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28]
宋英宗继位后(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赴京任职,王安石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29]
越次入对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30-31] ,起用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32]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33]
熙宁变法
主词条:熙宁变法

王安石(6张)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34-35]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36]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37]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新旧党争
主词条:新旧党争
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38] 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擢拔浦城、吕惠卿、章惇、蔡确等多人,参与变法的实施。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神宗贬为地方官,王安石举荐吕公著代替
王安石[39]
其职。韩琦上疏规劝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神宗打算同意,执政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王安石虽多方辩驳,神宗仍然认为应听取各方面的建议。随后,王安石称病在家,继而请求辞官归隐。韩绛等规劝,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陈数朝廷内外诸官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进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怀天下。[40]
御史刘述、刘琦、钱岂页、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都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相继离开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诰宋敏求、李大临,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弹劾李定违背孝道, 皆被罢出朝廷。其后,吕惠卿因父亲去世离开朝廷,王安石便对曾布委以重任,对他非常信任。[41]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42-43]
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44]
罢相始末
王安石画像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45]
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46]
王安石罢相后,奏请皇帝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47]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经义》写成,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48]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49]
元丰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50]
病逝江宁
王安石半身画像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葬于江宁半山园,谥号“文”。

人物评价编辑
参见词条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评价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71]
曾公亮: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72]
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73]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74]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75]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76]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77]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然)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78]
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79]
朱光庭: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80]
王安石立像
严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81]
崔鶠: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82]
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83]
颜习斋:①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②且公之施为,亦彰彰有效矣。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84]
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85]
蔡东藩: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矫情立异之臣。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神宗第欲为唐太宗,而安石进之以尧、舜,神宗目安石为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况。试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为所惑乎?当时除吴奎、张方平、苏洵外,如李师中者,尝谓其必乱天下。[86] 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误在未审国情,独执己见,但知理财之末迹,而未知理财之本原耳。当安石知鄞时,略行新法,邑人称便,即哓哓然曰:“我宰天下有余。”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也。天下方交相诟病,而安石愈觉自是,黜陟予夺,任所欲为。至若登州妇人一案,较诸斗鹑少年,尤关风化,同僚谓不宜减罪,而彼必欲减免之,盖无非一矫情立异之见耳。夫朝廷举措,关系天下安危,而顾可以矫情立异行之乎?我姑勿论安石之法,已先当诛安石之心。[87]
梁启超: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88]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89]
毛泽东:(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90]
黄仁宇: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11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91]
余英时: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以后,皇帝事实上已与以宰相为首的执政派联成一党,不复具有超越的地位。[92]
from:http://ke..com/subview/2515/15333807.htm

PS:选有用的就行了。
弦少

⑥ 乐清历史上的名人

乐清自古被称为“东南小邹鲁”,历代名人辈出。从南宋始,共出文科状元人,进士196人,武科状元1人,进士7人。在近现代史上,这些人的名字不该被遗忘: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著名诗人翁卷,武科状元、抗击元军而牺牲的侯(福字的右半边),在国家危难之秋毅然携家奔赴国难的吏部尚书刘黻,元文学家李孝光,明尚书章纶、高友玑,武器发明家赵士祯,清后期改良派思想家陆虬,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的张冲,寄生虫学家洪式闾,法学家林彬,胸腔外科名医石华玉,地质生家物家陈旭,水利专家陈庆,版画家野夫、张怀江,国画家周昌谷,文学翻译家郑嘉治,学家王明,农学家王益滔,国学大师南环瑾,地理学家陈正祥,“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林立,原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长周丕振,1971年为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格秘密访华而领航的徐柏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立明,生物学博士杨焕明,101毛发再生精发明者赵章光,等等,他们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乐清人民的杰出代表。

王十朋(1112-1171) 字龟龄,号梅溪,南宋乐清县人。7岁就塾,天资颖悟,日诵数千言。建炎四年(1130),高宗避难来温,十朋赋诗,有“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句。十四年,开馆梅溪,执卷受业者四十人。十六年春初,赴补太学,便道游雁荡,有“雁山新人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之咏。二十七年(1157)三月,以太学上舍生免解,省试及格,高宗面试进士,十朋以揽权为对,揭发“权臣子孙门客省闱殿试,类皆窃巍科”,认为“有司以国家名器为媚权臣之具”,决不可能“得人”。建议“威福一出于上,不至于下移”,必须“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以辞语鲠切,议论醇正,亲擢为第一,并用其言。

十朋享年60岁,赐谥忠文。遗著除《梅溪王先生文集》(前集诗,后集文)外,还有《尚书解》、《春秋解》、《论语解》、《周礼详说》、《唐书详节》和《梅溪奏议》等。叶适论绍兴末、乾道初,“士类常推公第一”;朱熹论其奏议“气象大”,实为当时公论。

翁卷 (1163-1245) 字灵舒,乐清人。永嘉四灵之一。仁途坎坷,布衣告终。著有《翁卷集》。

李孝光(1285-1350) 字季和,号五峰,乐清人。官至训奉大夫秘书监。元朝文学家,编有《元史》和《李五峰集》两书;其诗文成就也广受赞誉,有“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会天下士于京师,或论诗家风格,未尝不以五峰首称”的记载。

赵士祯(1552-1611) 明朝火器研制家,乐清人。官至中书舍人。他以毕生精力研制火器,发明掣电铳、迅雷铳、火箭溜。其中的火箭溜,在我国火箭发展史上,有创之功。另外,他还著有《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等书。

洪式闾 (1894-1955) 寄生虫病学家,乐清人。早年留学德国,专攻寄生虫病学,获日本九州大学医学博士。回国后,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带医学院校任教职和从事研究工作,对寄生虫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贡献。由他所创的“洪氏钩虫测量法”,至今世界通用。其生前为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兼浙江医学院院长,有《病理学总论》等专著。

王明(1911-1995) 哲学史家,乐清人。北京大学毕业,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著有《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等书,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其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石华玉(1913-1977) 医学家,乐清人。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留学瑞士、英国,先后获苏瑞世大学和奥地利因斯博鲁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主刀国内首例胸膜外肺松懈术及胸膜外气胸术,出版有《胸腔透视学》等译著。为我国胸腔外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生前曾任浙江省立医学附属医院院长。

南杯瑾 学者,1918年出生于乐清。长期从事儒、释、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学院院长兼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出版有《禅与道概论》等几十种专著。

陈正祥 地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乐清。中央大学理学毕业,留学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在台湾大学任教。七度获选国际专门学术委员会委员。任国际研究院“中国委员会”主席。著有《中国地理学史》等书。

施立明(1939-1996) 中科院院士细胞遗传学家,乐清人。复旦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动物细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野生动物细胞库,对麂属动物核型进化和麂属一新种的发现,在国际上引起重视。所著《以细胞遗传学方法评定辐射防护药的新程序》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生前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⑦ 王安石任过几任宰相

王安石
(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综上所述,王安石任过二次宰相。

⑧ 历史上被重用的名人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咸丰初年,他在原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并版去江西、湖权南投靠了曾国藩,又奉其命回乡招兵买马,编练成7000名淮军,由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等分带,沿江而下,到上海镇压太平军。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所以又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阅读全文

与历史人物王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