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遵义历史故事

遵义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2-02 23:45:47

1. 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1)遵义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会议意义

1、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2、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2.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一、主要内容

事实上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5)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二、历史意义

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大大加快了我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遵义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3. 贵州遵义习水大杉树的历史故事

大杉树位贵州习水县东皇镇太平村正坝,距城北10公里。树高44.8米,胸径内2.23米,七八个成年人牵手合容抱才能将其围住,大杉树冠幅22.7米,主干体积超过84个立方米,树型挺拔尖耸,犹如参天巨伞,屹立在山峦之中。素有“中国杉王”之称 。
相传宋绍兴六年春,袁世盟奉诏平藩于此,为了平息氏族割地之争,以射箭落地为界,倒插一杉树作为标记,继而生根萌枝,历尽八百年雪雨风霜,长成参天大树。如今,经中国多位林业专家学者考证,习水杉王实为旷世奇珍,公称华夏之最,得冠“中国杉王”。

4. 贵州历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迹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死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5. 列举红军长征在遵义的相关传奇性故事

1、长征中第一次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中央红军和党中央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经过近三个月的作战和艰苦跋涉,到达遵义。一路上,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反动宣传,红军每到一地,老百姓几乎都早已逃走或藏匿了,而在遵义却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2、长征中第一次享受了电灯

遵义桐梓县是贵州军阀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的老家,当时县城人口达二万多人,非常繁华。桐梓县位于川黔大道的必经之路,自古就有“川黔锁钥”之称,煤炭资源丰富。在桐梓县城建有发电厂。红军战士们意外发现桐梓县城竟然还有电灯。电厂老板表示愿意发电,保证了发电的需要。

3、遵义会议红军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中第一次最大的战役胜利

遵义会议采纳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建议,决定到成都的西北或西南去建立革命根据地。遵义大捷,红军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毙伤敌人2400多人,俘敌3000多人,缴获枪支2000多支和大量的战利品,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的胜仗。

5、长征中第一次发行了苏维埃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进驻遵义后,办公地址设在老城杨柳街。1935年1月12日,苏维埃国家银行开业,国家银行以打土豪征收来的布匹、银元及遵义紧缺的大量食盐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正式发行了苏维埃币。

6. 贵州历史上的一些故事40字

贵州故事7:撤省之争

贵州建省后,“财赋不及江南一县”,每年收的田粮都不够发“工资”。朝廷要从四川、湖广等省调拨粮饷来支援贵州,当时称之为“协济”。这个外来“协济”银粮若不如期运到,贵州财政就发生恐慌。历任贵州巡抚、总督都以催促协济为首要任务。加之有些地方官吏又不断对当地老百姓索取无度,贪污腐败也时有产生,不少府县的少数民族常常发生骚乱。这当然又不得不增加了军费支出。这些复杂因素加在—块,使明王朝对于如何治黔产生了不同看法与争论。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成祖永乐皇帝已经死去26年,贵州建省已经37年,朝廷也已换了几茬皇帝,轮到明代宗即位。当时,有个吏部侍郎叫何文渊,他上了一个奏折,提出撤销贵州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退回洪武年间设贵州都指挥使司状况。他的理由是,明开国之初,贵州只设三个宣慰司,由土司管理少数民族,中央只在贵州设都指挥镇守其地,“事省民安,远人畏服”。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为全国十三个行省之一,结果是:官多民少,官索民财,土民受逼,以致生事激变,兵疲民困,湖广、四川、云南三布政司筹运粮饷,劳苦万端。加以贵州地方“山岭高峻,林木深奥,虽然有雄兵猛将,急难成功,又且土人之性,叛服无常”,所以,他主张放弃对贵州的直接行政管理,只派一大将镇守,赏赐招抚少数民族。等西北安宁以后,再研究贵州建制问题。

何文渊的奏折,明代宗皇帝批转给兵部研究。以兵部尚书于谦为代表,坚决反对何文渊的意见。他认为,贵州虽然僻在一隅,人多“顽犷”,但是那块地方是太祖高皇帝开创于前,太宗文皇帝经营于后,到现在已经八十多年。法制已定,地方无虞。这些年主要是因为边将处理问题失误,加上征南之师数出,兵疲于久戍,民困于运输,才引发了一些地方趁机生乱。但是,贵州地方各级官员还是能够效力死守,不曾将贵州遗弃。何况土地是祖宗之土地,人民系祖宗之人民,岂可轻易弃置。应当让贵州总督等官员认真研究,提出“上不违祖宗之成法,下不贻边境之后患”的处置意见,并建议派何文渊去贵州处理有关问题,因为何文渊曾经出差贵州,熟谙本处山川险易,夷情向背。这样,又把球踢给了何文渊。皇帝基本上倾向兵部的建议,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态度,批示:“不必差官”,只发个文书,给贵州总督等人相机处置就行了。建省与撤省之争,就此不了了之。

现在看来,何文渊与于谦互相对立的意见,都没有抓到贵州作为西南几省的枢纽战略区位有无建省之必要的实质。

到了清康熙年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的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才对贵州区位的战略意义作了一个总结性的评述。

在该书《贵州方舆纪要序》中,顾祖禹一开头就写道:“贵州蕞尔之地也;其形势有可言乎?”“蕞小”是非常小的意思。开门见山提出这个问题,意思是说,对贵州这样小小地方,其地理形势有什么可说的呢?顾祖禹这话说得也对。按现在贵州省的土地面积在全国不算“蕞小”,它大于江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福建、江苏、浙江、宁夏、台湾、海南等省区。但在顾祖禹写此序时,贵州土地面积在十三个布政司中是最小的,大约为云南省的三分之一,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广西的二分之一。初建省时贵州所辖地域仅11万平方公里、今遵义市及天柱、荔波、罗甸、册亨等许多地方都不在贵州辖内。然而,顾祖禹引《孙子兵法》说道:“孙子有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地之形势,亦安有常哉?!”这儿,他明确了一个立论原则,即一个地区的形势,要与整个全局的形势演变相联系来观察,区位战略重要性是要随大格局的变动而变的。接着,顾祖禹详细考察了贵州的历史地理形势,他说:“常考贵州之地,虽然偏隅偏窄,然驿道所经,自平溪(今玉屏)、清浪(今镇远)以西,回环于西北凡千六百余里,贵阳犹人之胸腹也,东西诸府犹人之两臂然。”他把贵州在西南地区所处形势,比做如同一个人体的“胸腹”与“两臂”那样,进可攻,退可守:他说,“守偏桥(今施秉)、铜鼓(今锦屏),以当沅、靖之冲,则沅、靖未敢争也。踞普安(今安龙)、乌撒(今威宁)以临滇、粤之郊,则滇、粤不能难也。扼平越(今福泉)、永宁(今四川叙永),以扼川蜀之师,则川蜀未争也。……”他反过来问,如此看来,还能说贵州小小的蕞尔之地不重要吗?

他是从贵州作为湖南、四川、云南、广西的重要交通枢纽,使整个西南连成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观察贵州区位的重要性。贵州这个地理区位,在西南是独一无二的,对沟通西北,沟通华南,东出华中,都是一个不可逾越、不可梗塞、不可忽视的战略腹地。

事实上,贵州建省在全国不算晚,明十三个行省有贵州,清十八个行省也有贵州。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贵州省十七万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何文渊撤省之说,不仅被历史事实否定了,而且省域还扩大了三分之一。

(摘自《贵阳日报》。标题中“贵州故事”为本博所加)

7. 请问:遵义有哪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

佳答案
红军长征事迹: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

8. 遵义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一、历史事件如下:

1、远古时期,遵义一带即有人类栖息繁衍。在桐梓县岩灰洞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测定,为距今20.6~24万年。桐梓县马鞍山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发掘出大量石器骨器,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年代距今为1.8万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习水县境内,也先后发现许多石斧、石锛、石网坠等古人类工具。

2、公元前八至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

3、“夜郎”郡县

(1)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的范围。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2)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与今遵义有关的,一是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大诗人李白被“长流夜郎”就是这里。这个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

4、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5、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

6、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7、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今遵义市大部分地域属于这两府,还有部分地域属于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直到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8、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此后的数十年间,遵义地区领辖的县市曾有少许变动。

9、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地级市,1997年11月挂牌),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

10、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成立汇川区。至此, 全市共辖2区、2市、8县和2民族自治县,即:红花岗区、汇川区、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二、遵义简介

1、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市辖3个区、9个县、2个县级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凉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2、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等称号。曾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同时也是中国三大名酒[1] “茅五剑”之一的茅台酒的故乡。

9. 贵州遵义有什么革命典故啊当然越全越好了!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那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讲讲红军在遵义有什么传奇故事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欢迎阅读!
红军在遵义有什么传奇故事
1936年8月,红军到达陕北一年多后,毛泽东和杨尚昆联署,向参与长征的同志发起征稿启事。毛泽东号召写回忆录,目的是争取外国人对红军的物质援助。这在长征结束后本就有计划,但因军事紧张而暂时搁置。陕北局面出现转机之后,为向国际宣传红军和争取募捐援助,所以发起集体创作。
经过三个月后,共收到稿件200余篇,约50万字。左翼作家丁玲和参加过长征的成仿吾参加文稿的编辑工作,而全部工作则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负责。最后徐梦秋还撰写《关于编辑的经过》,直到1937年2月22日全书完成,取名为《二万五千里》。不过毛泽东为避免刺激国民党,顾全统一战线大局,该书直到1942年底才出版,更名为《红军长征记》,但也只是作为“党内参考资料”。
《红军长征记》是长征亲历者在长征结束一年多之后写下的回忆文字,记忆犹新,撰文的也大多是记忆力好的年轻人,因而是一部关于长征的最早的真实记录。斯诺著《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许多素材皆取之于这本书。此书到1954年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发表时,删除了何涤宙《遵义日记》、李月波《我失联络》、莫休《一天》等5篇文章。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也没有收入何涤宙《遵义日记》等5篇。
为什么要删掉何涤宙的《遵义日记》呢?其实看看他在日记里写了什么就知道了。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生活。这十天没有行军打仗,是他在长征期间难得的惬意时光。
第一天,进入遵义,看到街上铺子家家门口挂了“溃兵抢劫暂停营业”的牌子。
第二天,进街上馆子。何涤宙约同萧、苏、冯三同志去逛街买东西后,一起到遵义规模最大的川黔饭店点了辣子鸡丁,醋溜鱼,血花汤等六七个菜。一盆辣子鸡丁堆得满出来,大家都很满意。
第三天,何涤宙去了土豪家,搬到了一个蒋师长的公馆去住,那是遵义算得数一数二的漂亮洋房子。何涤宙的房间可以看见整个遵义城,他烧着白炭,靠在摇椅上,看着土豪家拿来的画报,感觉自己是个“布尔乔亚”(资产阶级)了。
第四天,街上闹哄哄的挤满人在欢迎朱毛。第六天,他又到川黔饭馆

10. 求一些贵州的历史事迹`````

贵州历史

在中国,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据考古发现,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差不多都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音zang
ke)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简称“黔”。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积在今贵州沿河到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全省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高原,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参考资料:贵州旅游港

红飘带上最绚丽的一段――红军长征在贵州

本刊记者 唐福敬
2006年12月21日08:1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编者的话: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

贵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胜地和福地。贵州有太多中国革命史上最鲜亮的记忆。遵义会议,工农红军得以从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上扭转,开始自主而正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渡赤水、乌蒙山千里回旋,红军以一连串的雄奇手笔,奇迹般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

贵州的山山水水都留有红军的足迹,伟大的长征精神时时润泽着后人。湍急奔腾的乌江,突转盘旋的赤水河,都波光澹澹,闪着历史的眼睛,看护我们前行;“万夫难开”的娄山关,逶迤磅礴的千里乌蒙,亦雄风阵阵,响着时代的号角,催逼我们奋进;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熠熠生辉的思想,指引我们开拓、创新。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我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贵州目前总体上仍比较落后、各方面条件比较差、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寄予未来。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采编人员把这段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粒粒“珍珠”,加以拾掇、归纳并成篇。这是本刊在对长征及长征精神进行诠释时的一次尝试。其间,也得益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安勇同志、省委党史研究室杜黔同志的指导和支持。值此,本刊谨向两位同志致以谢意。(策 划: 本刊编辑部 □ 执 行: 顾海凇 唐福敬 谭仕伦 张 波 刘开津 张 蓓 执笔:顾海凇)

如果将长征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条飘带最诱人的皱褶在哪里?答案显而易见:贵州。

在这段最诱人的皱褶里,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红军一路行来,每一转,局势为之一变;每一折,前景为之一新。

许多年来,循着红军的足迹,贵州的山道上走来一拨又一拨重访长征路的旅者。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总是说得出奇的一致:贵州境内的长征路,是一段隐藏着答案的旅程。

这个答案是什么?

70余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艰难行进,突破四道封锁线,西进贵州。

解放军档案馆现存的一份《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表明,在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8.6万人共有枪支33244支,平均每支枪不到56发子弹。加上6101支梭镖和882把马刀。意味着踏上远征的红军士兵中赤手空拳者超过一半。他们面对的是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

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只有3万余人突出重围。有人甚至开始对红军的前途产生怀疑。多年以后,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回忆道:“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国民党军的40万重兵,又已经在红军原定北上湘西的路上摆好架势。巨大的牺牲并没有让中国革命走出危局,在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候,红军进入了贵州。

在黎平这个湘黔边界的贵州小城,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原定行军计划,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远离敌方重兵屯积的湘西,进军川黔边界,避免了全军覆没。

紧接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再次否定了“不过乌江”和“回头东进”的错误主张。中央红军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区域迅速机动,攻克九县,突破天险乌江,占领遵义。

遵义会议的召开,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最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三占遵义,娄山关战役和遵义战役取得长征以来两次大捷;士气空前高涨的红军又直逼贵阳,巧渡北盘江,威胁昆明,在金沙江畔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终于奠定胜局。

中国工农红军几进几出贵州,留下军事史上惊心动魄的以弱胜强系列范例。长征,这一人类远征史、军事史上空前未有的壮举,它的战略转折,是从进入贵州的那一步开始揭幕、到走出贵州的时候完成的。

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完长征路后,在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遵义会议结束了,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

如果将长征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条飘带最诱人的皱褶在哪里?答案显而易见:贵州。

这是红飘带上最绚丽的一段。

在这段最诱人的皱褶里,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红军一路行来,每一转,局势为之一变;每一折,前景为之一新。

一路三城,转折之地。个中历史意蕴何其深长!因为转折,黎平、茅台乃至整个贵州、整整一条长征路都与遵义一样,具有了思考的价值和魅力。

70年过去了。重温红军将领当年以质朴文字记载的遵义和贵州,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是豪情和难忘的眷念。陈云回忆:“红军进入遵义城,遵义城之上民非但不逃,而且孤儿习艺所、学校学生及商民贫民等成群结队,悬旗欢迎红军……”;“(在遵义)这十二天的休息,使赤军在湘南之疲劳,完全恢复,精神一振;使以后之战争,不仅战斗力不减,反而生龙活虎。”“……进遵义城后第二日,被服厂、修械所、粮秣厂均已开办。新兵之军装不久即发出,旧枪即修理完竣。”彭雪枫回忆:“长征以来遵义是最使战士们想念的一个城:那比较繁华的街市,那相亲相爱的群众,那鲜红的橘子,那油软的蛋糕。……随便喊一声:‘当红军来哟!’壮年们就会跟着走的。那个时候,每个团每天总要扩大百儿八十个新战士来的。”

红二、红六军团的开创黔东根据地、乌蒙山千里回旋战,同样写下辉煌篇章。挥师黔东,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转战乌蒙,创造了长征途中摆脱强敌、运动歼敌的又一成功战例。困牛山上,百余红军战士弹尽粮绝,宁死不屈,最后齐齐跳下悬崖,壮举惊天地泣鬼神。

长征期间,在贵州,有近万名各族群众参加红军;在贵州,长征途中党中央批准建立了唯一一个省级地方党组织;在贵州,红军事迹代代相传,红军精神影响深远。

一路三城里,那些影响和改变了历史的事实已经广为人知;实地踏访,也许你还会有意外的收获。走出黎平县城城东二郎坡52号的黎平会议会址,在老榕树间的街道漫步,没准儿会听到当年的知情者讲述留在黎平的百余名红军伤员的人生故事。

在遵义古朴的街巷深处徜徉,从那些爽朗的笑声和自然的笑容里,可能会忽然悟到这座当年仅有3万人口的城市为何曾有3000子弟随红军北上,稍后几年又有数十学子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

在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的第三渡渡口,四渡赤水纪念碑下,品一杯茅台酒,可以听听当地人讲述茅台酒为红军战士清洗伤口的佳话。

在困牛山麓,拜谒烈士墓,或许会惊叹一户农家几十年间的义务守墓,更可能会心里油然浮上那句“青山有幸埋忠魂”。

在这里,历史是生动的,鲜活的,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在这里,对人生的感受是极易有顿悟一般的收获的。

所以,贵州的山道上,一拨又一拨的旅者来了,用他们的心灵走路,用他们的重访,来寻找这片山水成为心中的圣地和福地的原因。

你看,眼前乌江湍急,红军欲渡却苦无船只,何等焦急!不要紧,这山水间蕴藏的答案已经出来:砍下江畔的竹子,扎成竹排,就是渡船;把十口八口的行军锅用绳、竹绑牢,就是渡船。

你看,传承红军精神,息烽集中营黎明前的黑暗终究为革命者的壮烈散。

是啊,在善于思考的大脑、坚强的意念面前,困难何惧之有,挫折更并非只能郁积为一蹶不振。

寻访贵州的红色遗迹,正是这样的心灵之旅。

有人说,看看贵州的山水,那答案早已沛然其间。

山有坚毅,才有了高入云端的挺立;水有遇百折而不回的柔韧,才有了从高处跌落偏偏神采飞扬的千姿百态。这,不正是面对挫折时所应秉持的精神吗?

这个答案是,面对挫折,如何能把握机会,选择路径,迎来转折。这个答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至关重要,对于个体的人而言,又何尝不充满启迪?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70735/70737/5195519.html

阅读全文

与遵义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