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问一下谁知道过去的杭州城的真实故事历史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专,宋属末元初,聚景园成为“散景园”,其南侧地带,被随蒙元铁骑南下而迁居杭州的回民择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到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浪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清初,更是一派凄凉景象,紫珊老人(钱塘诗人徐逢吉)《少年游》词的上半阙专写地盛况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窜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到一九四九年,柳浪闻莺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附近居民干脆称那里为坟山窠。
『贰』 谁有浙江四大名湖的故事
杭州西湖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6分、东经120度12分。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泞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在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绍兴东糊
东湖在绍兴古城东约六公里处,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日本旅游机构交通公社,曾在同时游历过杭州西湖与绍兴东湖的日本游客中作过问卷调查,对东湖的印象超过西湖,可见对东湖的赞誉并非绍兴人的自我感觉。
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人们所以对东湖有如此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人工崖壁对人视觉的冲击,因此,游览东湖最要紧的是对崖壁的欣赏。观看东湖崖壁,远看、中瞧、近观各有不同。沿着古运河旁围墙边小路步行远看,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层次,多变化;沿着湖中小径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近观的形式当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东湖,那时的你感觉可能会是自己的渺小。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与仙桃洞,可以说未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在导游人员的指引下,见到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
东湖景区内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观,还有如听湫亭、霞川桥、饮渌亭、桂岭、秦桥等恰到好处的人工点缀,身处东湖犹在画中。除山石湖水等组成自然风光外,东湖还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1916年八月,孙中山先生还亲临陶社致祭。建国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过东湖。郭沫石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游览东湖的游客不仅会被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被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所感动。
东湖是外地游客在绍兴参观的主要景区之一,乘坐乌篷船是湖中游览的特色,初次到东湖的人可能因此而玩个心跳。除在湖中观光外,人们还可以上山。山顶有茶园和茶室,还是登山远眺的好地方。阳春季节,东湖东北方向的平原风光是外地很难见到的江南水乡秀色。
嘉兴南湖
南湖,位于嘉兴市区东南,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古称陆渭池,又称彪湖。南湖又分为东、西两湖,形似鸳鸯交颈,古时湖中常有鸳鸯栖息,因此又名鸳鸯湖。
隋朝开挖南北大运河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兴盛起来。宋代以后南湖与绍兴东湖,杭州西湖合称为浙江三大名湖,成为浙北的旅游热点。
南湖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气候润湿,自然条件决定了南湖一年之中阴雨天居多,因而常常是晨烟暮雨,云气缭绕,尤其是清明时节,细雨霏霏,南湖更显得苍茫迷蒙,湖波浩渺,所以南湖与烟雨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湖现有面积800多亩,湖中有两岛,一是湖心岛,面积不足18亩,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湖之中,岛上有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亭台阁榭,假山回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岛的南端辟有荷花池,可谓湖中有池,岛中有堤。另一小岛是称为小烟雨楼的仓圣祠,位于南湖的东北隅。
千百年来,南湖以自己特有的风姿吸引着四方的游人,历代文人学士为南湖留下了无数的诗篇和画卷。今日南湖闻名于世,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南湖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在湖心岛、南湖革命纪念馆、小瀛洲、揽秀园、春夏秋冬四季园的基础上,近几年又开发建设成会景园、南湖渔村、放鹤洲、壕股塔及塔园等一批新的景点,这些景点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
我们的游览从会景园开始,会景园为南湖主入口,园内有游客接待中心、醉仙楼、渡船码头、望湖楼台、钓鱼台、烟雨桥、月印亭、游船码头等。其中会景园北侧临湖处有园内中心建筑“望湖楼台”,与烟雨楼隔湖相望。
揽秀园座落在嘉兴南湖西岸文星桥畔,是嘉兴市近年兴建的一座文物碑刻公园。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去游览。
壕股塔始建于宋以前,塔身为砖砌方形,塔顶形如笔,塔名源于嘉兴城外濠河,因濠河北临城墙,水曲如股,所以此塔又叫“濠罟塔”,建筑营造沿用宋代风格,翘角上悬有风铃,微风吹拂,遍响悦耳之声,是目前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塔,塔中木梯盘旋而上。登塔门票10元,塔高七层,我们登塔俯看了南湖全景。
新建的南湖渔村,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着重体现江南渔村自然、朴素、古雅的风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高品质的游慈场所。渔村内的“燕来堂”是唯一一座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古建筑,高墙黛瓦,沉稳幽静。
宁波东钱湖
在宁波市东南近郊逶迤绮丽、连绵不绝的青山群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她就是郭沫若先生誉为“西子风
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
东钱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海迹湖泊,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经历代辟湖治理,如今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4.5公里,环湖一
周达45公里,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三倍,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种类
三百多,山地森林覆盖率92.4%。生态环境优美,湖面开阔,岸线曲折,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苍郁;气候良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4℃。
自古以来,东钱湖便是浙东著名风景胜地,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
遗存。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现存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南宋墓道石刻群、庙沟后石牌坊)。
东钱湖又名“万金湖”,无论“钱湖”还是“金湖”,都与财富故事与官儒传说渊源相连,其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蕴含形成了
商儒结合、官佛相容的独特文化传承。
东钱湖风景不区,自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争辉。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是旅游、怀古、探奇,揽胜的理想去处。自宋
无明清以来,东钱湖一带历来是官宦仁子躬耕若读的地方,湖滨有东书院,二灵书房、月波书楼、二程学会中等遗址十余处,有天境
亭、望湖亭、烟波馆、醉碧楼'旺柳庄等胜迹;有钦赐御笔金石,有历代墨客碑铬,旅资源极为丰富。择其要者概述如下:
1、水利文化
东钱湖环湖皆山,群峰延绵如黛,湖水受周围七十二条溪流灌,水满时可东流海,灌着鄞县、镇海、奉化三县(市、区)七乡五
二多万亩农田,旱涝 保收,且永无水患。有史记,自唐以来历代先 开拓、整治东钱湖时留下了古代水利设施。现存的有湖塘八、
堰坝五处、矸闸六座、秋阙四处、斗六八座,这些水利设施,大都保存完好,是我国古水利工程的一个缩影。是寻觅先足变,及其丰
功伟,追朔东钱湖内涵丰富的悠久历史的一把钥匙。
2、石雕文化
石雕艺术在东钱湖四周散布颇广,数量变多。但大致可分为石雕群像和石构建筑。东全湖风景 内的石雕群像,现存有宋、元、
明本代墓葬石雕八处,约二百六十余具,有文相、武士、石狮、石虎、石马、石羊、石鼓等类。石雕群类型丰富、雕刻精细,形态逼
真,是古代石刻的艺术珍品。风景区内的石构建筑,融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体,是石雕文化中的上品。一为石塔,即二灵塔,是
一座四面七级正方形石塔,塔身及各层有佛龛和菩萨肖雕,是北宋片和年间遗手物。二为石窟,即"补陀洞天",洞内凿有石雕是坐像
,镂雕五扑金龙及浮雕韦驮立像等雕刻,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三为片坊。大者仿木石结构建筑,四角微翘,制作精七,独具匠心。
3、陶瓷文化
鄞县古属越州,东钱湖风景区周周有悠久的越瓷烧制历.史。已发现的就有栎斜谷、刀子山、窑岙等五处古窑址,种类分薄坯、
厚坯、青瓷、白瓷、黑釉瓷等。在栎村玉缸山东汉窑址中出土的恣器,数量繁多,主要器物有钟、壶、缺罐、盆、钵、墨等,对于
研究和了解越窑的发展和制作工艺有很高价仁值。
4、宗教文化
东钱湖风景不区周围是宗教鼎盛之地。据史籍记载,沿湖一带,寺、庵类建筑达45处之多,各种庙堂、《宗祠多达数百庙。但
同于年代久远,自然和人为的损毁,至今存古庙四座,即王安石庙、灵佑庙、岳王庙和裴群庙,庵一座, 即慈云寺,月波寺。相传
,当年大慈的规模,比现在的天童寺还大。这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是东钱湖风景区人文景观的一大物色。
东钱湖是一个山水交融的湖泊风景区。同莫技堰进入谷子湖、经湖和击湖,三湖东西贯通低后南北对峙,幽旷相间,山水相融,
远峰叠翠,湖光染绿,蜿蜓曲拆的湖岸,村舍依山傍水峥嵘栉比,远眺烟波浩渺,碧浪滚滚,又有珠屿、珠岛、霞屿、蚌壳、菊岛屿
诸屿浮沉其间、气势雄伟,清风徐来,渔歌隐陷,果香郁郁,绕湖面筑的莫枝镇、大公村、韩岭、 家弯村,粉墙红瓦,面湖依山,
一派田园风光,有世外桃源。加上东钱湖四时景色变幻,时时别具风姿。春来,漫山遍野的杜鹃与桃李争研,把湖水染得分处娇艳;
盛夏、青山如黛,凉风习习,或泛舟荡桨,或击水横渡,或垂钓湖畔,如置身水彩画中,秋天,碧水共蓝天一色,荷芰与野菊斗芳。
更是隆冬飞雪时,青山羊脂砌,漫天玉龙斗,东钱湖仿佛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碧玉盘。
环东钱湖群峰展屏,湖山交迭。湖南百步剑峰如表剑天;九磊岗诸山,峰峦郁连绵,湖东面的福朱山,海拔556.2米,为湖山
最高峰,若登上望海峰,可西观幽幽之东钱湖,东眺浩浩之东海、词语海峰有有"龙潭",在古井,亦有千年老桂。游人若在清晨登上
山麓,放眼望湖,就能见湖面烟波空蒙,环湖青峰隐约于飘忽的薄雾之中,犹如酣眠的神女爬着一领轻柔的鲛绡;随着水鸥与野鸭齐
飞,红霞共山花一色,湖底便喷薄吐出一轮鲜洁的红日,白支顿时化成云锦千尺,舒展于湛蓝苍穹;那些如浴凫浮鸥的岛屿,仿佛醒
的少女,携伴于粼粼的碧水中沐浴。
倘若驾舟泛湖,则是另一番情趣:眼前碧波万顷,湖光潋滟;远方青山逶迤,似舞似蹈,绕岛曲拆前行,就会有时而"山重水复
疑无路"时而"岛移鸥引又一程"的感觉.可谓湖外有山,山外有湖,湖光山色,变纪无穷。倘若碰上好运,随着桨翼翻动,泼刺一声,
肥大的鲤鱼就会跃进舱来,平添一番野趣。
“商文化”,远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片湖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东钱湖畔伏牛山下,草耕商营,
富甲天下,留传着财富与爱情的动人传说;近现代,由于“五口通商”对外开埠,众多甬籍人士飘洋过海,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
宁波商帮;
“佛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
“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
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官文化”,东钱湖历史上官政勤廉,儒学相长,风气清新。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
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因遭奸臣秦桧陷害屈死风波亭,东钱湖人史浩位列宰
相时,屡次上奏朝廷为岳飞申冤,最终得以洗雪。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
的佳誉美谈,史家留下的墓道石刻(现为国家级文物)填补了我国自秦汉以来墓道石刻南时期的空白,极具史料研究价值。近现代,
生物学家童第周、书坛泰斗沙孟海、画家沙耆更为东钱湖人文典故抹上亮丽的色彩。
2001年8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东钱湖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包括鄞州区东钱湖镇、天童寺、阿育王寺、天童森林公
园等地在内的约230平方公里确定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规划范围,成立了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在其管理范围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当于县级的社会和行政管理职能。这一重要决定,顺应了宁波中心城市功能东移和
东部新城区建设大趋势,将进一步从城市化发展战略构架上推进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功能发育和档次提高。
东钱湖以其湖广、岸长、腹深、景多见长,开发潜力很大。如今,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开发建设已经揭开序幕。位于"芦汀宿
雁"的岳鄂王庙,下水的王安石庙都已修葺一新;购置了二艘游览快艇、新造了一只画舫和八条龙舟。东钱湖风景旅游管理局还将整
个风景区划分为七个区域,建设和开发四十四个景点。那就是:
莫枝殷湾景区:以水乡泽国和民俗风情为特色,修建水乡市肆、莫枝古堰、芦汀宿雁、平水古堰、殷湾渔火、水上植物园、水上
乐园、白石仙坪和绿湾垂钓等九个景点。
陶公山景区:以境幽趣雅,登高望湖为特色,修建大公老街、陶公钓矶,碧水悬青,境亭、群芳竞妍、烟波馆、垂钓俱乐部、十
里荷图等八个景点。
霞屿二灵景区:融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为一体,修建湖心塘、霞屿锁岚、霞屿亭、梨花公园、红菱卧波、二灵夕照、忠应庙、灵
佑庙、双虹落彩、余相书楼等十个景点。
下庙大慈景区:以古文化艺术为特色,修建窑岙窑址、东钱云阁、慈云庵、大慈寺,花相殿、韩岭老街等六个景点。
福寿山高山茶园区:以茶海碧波,雾锁福泉,登高远眺、极目无限,修建福泉龙潭,望海峰、峰回路转等三个景点。
南湖水上活动区:以烟波浩瀚、迎风踏浪、芳草青青,红花自情、瓜果飘香为特色,修建水上运动基地,濒湖芳草、旅游果园、
『叁』 浙江东阳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东阳历史上的“包拯”——马光祖小考马 云 鹿 马光祖(1200~1273),字华夫,又字实夫,赐号裕斋,封金华郡公,谥号庄敏。浙江东阳邑城西北隅(今东阳城区西街西花园里一带)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从南宋著名学者、参知政事(副丞相)真德秀学。历任沿江制置使、江东转运使、户部尚书、知临安府(今杭州)、三知建康府(今南京)、大学士、咸淳三年(1267)拜参知政事(副丞相)、咸淳五年(1269)拜知枢密院事(佐皇帝执兵政)、以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的光禄大夫)致仕。 马光祖任官时,以公用器皿钱20万缗支稿军民,削减租税,收养鳏寡孤疾,兴学校,礼贤才,招兵置察。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免除前政亏欠钱百余万缗,罢减渔利税课,赐益于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15万石,又为库贮籴本200余万缗,发粜常减于市价,以利于民。修饬武备、防拓要害。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建康(南京)郡民为其建生祠6所。在知临安府(杭州)时,时值岁饥,荣王府积粮不发,马光祖一连三日往谒,力促荣王开仓济民,得粮活民甚多。 马光祖一生,为军民造福,不畏豪强,体恤百姓,可与北宋名臣包拯相比。 南宋大清官马光祖的断案判词最有意思,大多数是诗词(歌谣)。在宝祐年间(1253-1358),马光祖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时,不畏贵戚、豪强、庭无留讼。福王强占民房养鸡鸭,反状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官司打到府衙门,马光祖实地勘验后,判决道:“晴则鸡卵鸭卵,雨则盆满钵满;福王若要屋钱,直待光祖任满。”(《西湖游览志》)。 马光祖对贵戚如此,对读书人却是另一种态度。一个书生翻墙进入所爱少女房间,被官府关押。马光祖一问案由,就出题《逾墙搂处子诗》面试,那书生秉笔疾书:“花抑平生债,风流一段愁。逾墙乘兴下,处子有心搂。谢砌应潜越,韩香许暗偷。有情还爱欲,无语强娇羞,不负秦楼约,安知漳狱囚。玉颜丽如此,何用读书求。”马光祖一见,大加赞赏,不但不责罚书生的非礼之举,反填一首《减字木兰花》词,判二人结婚:“多情多爱,还了平生花柳债。好个檀郎,室女为妻也不妨。杰才高作,聊赠青蚨三百索。烛影摇红,记取媒人是马公。”(《三朝野史》元朝吴莱)。 马裕斋(光祖)知处州(今浙江丽水),禁民捕(青)蛙。有一村民犯禁,乃将冬瓜切作盖, -1- 刳空其腹,实(青)蛙于中,黎明持入城,为门卒捕,械至于庭。(马光祖)公心怪之,问曰:“汝何时捕此蛙?”村民答道:“夜半。”“有知者否?”曰:“惟妻知。”(马光祖)公追其妻诘之。乃妻与人通(奸),俾妻教夫如此,又先往语门卒以收捕,意欲陷夫于罪而掘其妻也。(马光祖)公穷究其罪,遂置妻并奸夫于法。(《稗史》)。 以上案件只是马光祖一生中无数件断案中之几事,可以证实马光祖也不逊于天下闻名的包青天,在断案判词上,且有丰富多彩的诗词(歌谣)的文学体裁来表现,凭此方面,应略胜于闻名天下的“包拯”。马光祖也应称得上东阳历史上的“包拯”或称为名副其实的马青天。 在“武义新闻网”上(2005.12.25):“马光祖为武义人”,是何胜云先生的误证。笔者认为:据东阳马氏宗谱记:马大同十四世孙,马光祖生于南宋庆元庚申年(1200)八月二十四日,卒于咸淳癸酉年(1273)五月十五日,其先祖俦(马大同八世孙,又名文达)从东阳松山(今东阳千祥一带),居东阳邑城西北隅,至马光祖仍居西北隅。 据《东阳岘西杜氏宗谱》记:二世祖思诚(1206~1273),字子谨,因侍任赘马之纯家居邑治西。又记:二世祖思诚继赘马之纯之孙女(马光祖姐妹)马府中。此处马府与马府园(花园)大致范围在今东阳城区东到西经泽巷口,南至张府前巷,西至中山路,北至西街。西花园里是今唯一与马府花园为留存之地名(里名)。据东阳马氏宗谱记:马壬仲与其侄马光祖先后从东阳邑城西北隅居东阳县仁寿乡(56都)马府。据《东阳紫溪邵氏宗谱》记:东阳紫溪十二世孙邵礼(生于1321年)尝为马府家栽花护园而得名为花园村。佐证元朝时马府仍名望与繁荣。此处旧属东阳县仁寿乡(56都)太师里。宋理宗(赵昀)御书“裕斋”为马光祖赐号,也因马光祖其祖马之纯赠太师越国公与其父马正己赠太师齐国公而得“太师”里名。马府花园(今东阳市南马镇花园·马府村)是后来才出现之地名。马府是东阳古代五府(厉文才刺史、何梦然太师、乔行简平章、葛洪太师、马光祖制使)之一。 马光祖之祖父马之纯与其父马正己以崇尚风水宝地之因,先后葬于武义24都宝岩寺(今武义县马府下村、墓区已毁)。此处应为马太师墓。而马光祖生前虽未赠过太师,也以风水宝地之因,御葬于武义县四都洪桥头福圣寺旁(今武义县熟溪街道福圣寺村后山),其墓不能称为马太师墓、应称为马制使墓。东阳马氏宗谱记:购买山田五百庙以给福圣寺祭守,是东阳马氏族人购买之山田的。经笔者考证:今在马光祖墓处有一件石稀头部,正是南宋时墓兽之物。几百年以来至建国前,东阳马光祖后裔(含马大同后裔)一直去马光祖 -2- 墓前祭祖活动。 今由马大同后裔(武义籍)在新建的墓碑文记:马光祖,字华父,金华武义马邨(即马村)人,是误证。据武义《马氏宗谱》民国五年(1916)重修本记:始祖将军(实为东阳茂陵马氏二世祖马肖宗)、二世祖之纯(应为马大同十二世孙)、三世祖州同(只见于清代官职名称之中,武义马氏谱也记为官职)四世祖光祖(应为马大同十四世孙)。笔者初步认为此谱在清代修谱者之伪造之谱且马氏世系混乱。此谱中有一文《谨录光祖作吏部郎中梁膺传》,马光祖与“梁膺、字景李、同里人”。从以上史料可以佐证马光祖是东阳人,根本谈不上与梁膺为武义人或同里人了。此文也可能伪作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也是伪造之文。著名学者严佐之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认为:有的家谱,更不排除修谱者故作攀附之现象,笔者也认为:攀附之风古今都有,已影响到谱书之可信性。笔者又认为:马之纯等人早已葬于武义境内,马光祖也因崇拜风水,相中此处风水宝地而御葬于武义县福圣寺后山。 今位于武义县马村马太师庙,民间以祭祀马光祖是百姓崇神之活动,信徒们对马光祖一生为民造福的大清官崇拜,但民间之误传马光祖为太师。马光祖其父马正己与祖马之纯实为太师。 《宋史列传》中记马光祖为“婺州金华人”是误记,应为东阳人。其一:马光祖曾封为金华郡公、东阳县历史上属婺州、金华郡府管辖。其二:元仁宗(1312~1320在位)时,史臣袁桷提出搜访遗书,来补充《宋史》史料,其中有元朝国史院所存的宋朝名臣文集及杂书记载,悉皆遗缺散在民间的宋代史籍日就湮落,在宋朝末年时的史料残缺,就把马光祖为“婺州金华人”而误写入《宋史·列传》之中。 今存于武义马村的皇帝圣旨,赐马光祖之文书写得年代为“咸淳二年”(1266)与《宋史·列传》记拜马光祖为参知政事时间在咸淳三年(1267),二种在时间相差一年,是否是原件值得商榷。在东阳市佐村镇溪北村马氏宗祠内,今存有马光祖赐号“裕斋”匾。笔者认为:东阳溪北村马氏与武义马村马氏应同属东阳茂陵马氏马府(防军)派之裔,且武义马村马氏应从东阳迁居,不是像武义马氏谱中《马氏源流》所记:马光祖独自累犯元朝被开庆皇帝(宋理宗,公元1259年)抄没易姓密氏子孙辈播迁四方、东阳安田(安恬)、葛府(误记、应为葛氏聚居地)……在此文中,有多处误记。历史上的马光祖为军民造福得罪权贵而罢官,后又官复原职,笔者认为:在东阳境内属马光祖国各地后裔的马氏村落就达20 -3- 多个,并分衍东阳境外各地。在元朝时马府(今东阳南马马府)仍名望与繁荣四方。武义马氏宗谱中的《碑记》一文源于《东阳马氏宗谱》。东阳马氏宗谱首次修纂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比武义马氏宗谱要早几百年是可信之史料。《东阳茂陵马氏宗谱》(2002年版)也记马光祖为太师等有几处有误记。东阳马氏宗谱除几处有误之处,应该是可信的史料。 在明代万历金华府志与历代东阳是志中记载:马光祖的出生地、进士出身,加上东阳马氏谱中的序文、世系,世传与马光祖的生卒日期等内容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马光祖葬地在武义不等于马光祖是武义人,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不能攀附。笔者还是认为马光祖应为东阳人。笔者也是马大同后裔,记得少时去上坟,家人提着灯笼,灯笼字号为“马·太师第”,因马光祖之祖父马之纯与其父子正己为太师而得名,东阳马大同后裔,灯笼都以“马·太师第”之号的。 马光祖家中,在南宋时出过三公、二太师与五进士,即赠马邦(又名定、字千里)太傅鲁国公,赠太师越国公马之纯并于隆兴元年(1163)进士,赠马正己为太师齐国公,马壬仲(马之经继子,原籍福建建阳,后入籍东阳)于绍熙元年(1190)进士,马光祖于宝庆二年(1226)进士,马润祖于淳祐元年(1241)进士,马光国于宝祐四年(1256)进士。 据道光东阳县志记:东阳邑城思贤(坊)为马之纯而立,在下金宅巷口(今东阳城区西街与西经泽巷口一带),至元朝时思贤坊尚有马(光祖)制使祠堂(见清康熙《新修东阳志》)。 又记:东阳县“第一峰”,在县东八十里24都(今东阳三单乡与磐安县岭口镇)内,高八百丈、周十五里。宋宁庙当祷雨于此,甘霖浮应参政马光祖奏赐此名。笔者认为:马光祖是地地道道东阳人,且世居东阳邑城西北隅。也是东阳历史上的“包拯”与“马青天”。 史料来源:《宋史》、《辞海》(1980年版),清《[雍正]浙江通志》、明[万历]金华府志》、《金华市志》(1992年3月版)。 历代东阳县志[明隆庆志,清康熙志,道光志(八年与十二年二种版本),民国稿]《东阳市志》(1993年12月版)、《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1986年版)、《东阳市文化志》(1998年9月版)。 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清同治八年(1869)与民国六年(1917)等重修本。 东阳《茂陵马氏宗谱》清乾隆元年(1736)与民国甲申年(1944)等重修本。 东阳《茂陵马氏宗谱》2002年1月版。 东阳《西源马氏宗谱》清雍正八年(1730)等重修本。 -4- 东阳《西阳马氏宗谱》民国时重修本。 东阳《松山马大宗谱》建国前刊本。 东阳《下宅马氏宗谱》民国重修本。 东阳《松山马氏大宗祠会参祭谱》民国三十六年(1947)刊本。 东阳《岘西杜氏宗谱》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等重修本。 东阳《紫溪邵氏家谱》清道光五年(1825)等重修本。 附:清代东阳人赵衍作《马府园》诗一首。赵衍,字湛卿,号心远,又号香沙。清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主纂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马府园① 春风拂拂几畦蔬,闻道思②马氏居。人去罗浮空有梦,鲲飞神治已无鱼。茂陵③当日曾遗稿,学士④他年此式庐。往事沧桑君莫问,熏名犹自两朝书。 注:① 马府园:即马邦、马之纯、马正己、马光祖祖孙四代居住的马府花园。在东阳城区西街西花园里一带。 ② (xián)同“贤”字。
『肆』 浙江有哪些历史故事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文化、距今7000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嘉兴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余杭良渚文化。
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秦朝在浙江设会稽郡。
西汉时浙江分属会稽、丹阳郡。东汉时分属会稽、吴、丹阳郡。三国时富阳人孙权建立吴国。
隋朝时属扬州刺史部。唐朝时浙江先后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渐成省级建制的雏形。
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建立吴越国。宋代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
元朝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朝改元制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得名的开始,辖11府、l州、75县,省界区域基本定型。
清朝康熙初年改为浙江省,建制至此确定,省名沿用至今,11府(地区)、63县(州、厅)。浙江在历史长河中,浙江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哲学、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自东汉到现代,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的1/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1/5。
『伍』 杭州的历史故事
1、杭州乌龟洞遗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证实五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生活,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现代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属“扬州之域”。
2、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3、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4、三国、两晋、杭州属吴郡,归古扬州。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桐庐,属吴州。
5、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并桐庐入钱唐县,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一度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5)浙江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
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郊区仍为杭县,旧属诸县直属于省。
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陆』 浙江地区抗日战争故事
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侵华的步伐。战争年代,交通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抗战的重任,多条国防备战铁路开建,无数爱国者抛头颅、洒热血,加入了苏嘉铁路、(南)京赣铁路等的建设。
与南京紧邻的杭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加强华南、华东与南京的联系,南京政府决定把杭江铁路沪杭甬铁路扩展为浙赣铁路。但横亘着的钱塘江,则成了铁路建设的莫大障碍,甚至影响着全国抗战的整体布局。在此形势下,于钱塘江上建桥,迫在眉睫。
建桥一事达成共识,政府多方筹款,并得到了银行大力支持。“看似一切具备,但在钱塘江上建桥,最缺的是技术,工程师迟迟不能定下来。”钱塘江大桥旁的钱塘大桥纪念馆里,管理员魏刚讲诉当年的情况。
经过多方物色人选,南京政府最后决定任命茅以升为工程处处长,罗英为总工程师,李学海等桥梁工程专家为工程师,负责大桥的勘测设计。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但茅以升和他的团队能取得建桥的资格,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没有中国人指挥建成一条现代化桥梁的先例,大家都不看好中国人。哪怕,茅以升20岁就成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最年轻的研究生;
23岁时,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关于桥梁工程的见解,被国际桥梁界定为“茅氏定律”,成为美国加里基里工学院建校以来第一位工学博士。好在,茅以升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大桥设计方案,最终战胜了外国专家。
1934年11月11日早晨,铁道部、浙江省建设厅、桥工处等的代表,赶往闸口工地参加钱塘江大桥的开工典礼。伴着压力与动力,钱塘江大桥在战火中开建。
“在战事随时可能爆发的情况下,茅以升一方面要考虑建桥过程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如果桥梁遭受破坏后,如何迅速恢复的措施。为此确定了相应造桥方案。首先正桥各孔跨径必须一致,若遭遇破坏时,可移靠岸边迅速修复。
其次,采用浮运安装法,浮运机具妥当保管,以便桥梁被毁修理时得以迅速进行。再次,将原规定跨径不得超越35米,改为60米上下。建桥工、料费在500万左右为限。”魏刚告诉记者,钱塘江大桥从开建之日起,就做好了随时可能被毁掉的准备。
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茅以升和工友们日夜奋战,但因为缺乏对变幻莫测的钱江潮的了解,工程接二连三遭遇挫折:先是打桩机船“多德号”因台风沉没,继而一只600多吨的沉箱被钱江潮冲得在桥址上下游10多公里的江面上来回“游走”。
看着汹涌的钱江大潮,茅以升眉头拧成了结。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二天日军飞机空袭南京、上海,并进入杭州领空,钱塘江大桥工地遭到了日军飞机的“重点关照”。
空袭当天,6号桥墩还有重要问题没能解决,茅以升和罗英亲自下到6号沉箱的底下,和工程师、建工等共商解决方法。这时,突然沉箱里的电灯全灭了,一片黑暗。电灯一灭,高压空气也好像出了问题,江水就要涌上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电灯突然亮了,大家才松了一口气。待茅以升和罗英一上来才发现,一切工作全部停了,到处不见人。只有一个守护沉箱的工人对茅以升说:半小时前响起了空袭警报,电停了,有三架日军飞机来炸桥,但是没炸中!现在飞机飞走了,电又来了。多亏来者佛监工当机立断,启动了新的美国造内燃机,把高压空气送进去才保障了沉箱的安全。
救茅以升的来者佛是萧山人,从小生长在钱塘江畔,对钱塘江水情非常熟悉,他因1935年在《浙江新闻》上连续发表了7篇《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的系列文章,得到了茅以升的赏识,喜出望外,上门请他担任建桥监工与水利参谋。
1937年9月26日凌晨4点,钱塘江大桥在国家危难时刻建成通车,铁路桥面的开通,让后方的物资源源不断通过大桥支援前线,小型的战斗机都用火车运到杭州笕桥机场,大大加强抗击日军的力量。
(6)浙江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从1951年至2001年政府两次对大桥公路面进行了彻底大修,对大桥两端引桥进行重建,并且增建和改造了东侧人行道,桥下层作业吊篮。2006年,上海铁路局投入150万对大桥14号桥墩进行了全方位的加固。
上海铁路局每年投入近万名人工,投入的工、料费用高达数百万。同时用15至20年时间有计划的整孔更换桥枕和钢梁喷砂油漆。
钱塘江上已建起六座各有名字的跨江大桥,而历尽战火磨难、见证杭州发展的钱塘江大桥,仍被杭州人亲切的成为“一桥”。老一代的钱塘江大桥人如来者佛,生前全力守护大桥,死后也长眠于大桥旁。
『柒』 义乌历史故事
义乌历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义乌市甘溪六都坑最里边的里西岗村下,溪边飞来一块巨大的石头,重约数千吨。此地在里西岗和茅草坞两村中间,传说里西岗有一个姓孙的孝子名善,为了给久卧病床的老母治病,每天起早摸黑上山砍柴。
每逢农历二、五、八到苏溪集市淌水桥边卖柴,然后以卖柴的钱到药铺抓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十几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有一天,孙善卖完柴,抓好药从苏溪集市往家里赶,走到茅草坞村与里西岗村中间时,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闪电四射,眼看就要下大雨,忘记带蓑衣斗笠的他,急得一时没了主意。
正在发愁之际,突然天上飞来一块巨大的石头,稳稳地落在前方路和溪的中间,石头的下面足足可以让数十个人避雨。原来,孙善的孝心感动了观音菩萨,菩萨使法飞降大石头供孙善避雨。
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大石头巍然屹立,孙善孝子敬母的故事就一直流传至今。真的,现在这大石头下面还可站数十个人,供人们遮风挡雨。如今,大石头成了巧溪风景区必不可少的旅游景点之一。
(7)浙江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从义乌城区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行程约35千米)到达义北八都深处的大岭下的齐家坞自然村。该村地处义乌、东阳、诸暨三市交界处。全村约100户,350多人。沿自然村有一条古道,可通往义乌市的六都风车口、里西岗,诸暨市的顶梁山、茅塘,东阳市岭北镇(现划归诸暨管辖)等地。
齐家坞村沿古道往东约两千米,一座高大约80多米的猪头山巍然耸立,不时引来攀岩爱好者和驴友来到猪头山一比高下。天气好的时候,站在猪头山顶,巍巍东白山的风车清晰可见。
据齐家坞长者介绍:数百年之前,猪头山脚下有一个上白岩村,居住着一傅氏员外,四合院建筑风格的房屋,田地充裕。邻近的山农时常翻山越岭到傅员外家借钱借粮食。其山脚下有一钱庄,生意甚是红火。每到除夕,火把通霄亮堂,来猪头山钱庄存钱取钱的商人络绎不绝。
这个古老的传说,在齐家坞村中代代相传。至今,猪头山脚下还有大片平坦的土地,都是以前傅员外家上白崖村的遗址。齐家坞村上头的几户人家,就是古时的下白岩村。
猪头山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古道边牛羊成群,五六百年前的参天榧树,至今郁郁葱葱,长满果实。一年四季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可以与西藏媲美。
齐家坞村有着优越的自然景观,双溪口、猪头山、山涧溪流穿村而过,具有丰富的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捌』 杭州的历史故事名人诗词歌赋
杭州与苏州并称“苏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杭州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而渊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历代的帝王将相、逸士高人,他们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为西湖的风景凭添几分历史的凝重,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名人的故事吧。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
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张煌言
(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1645年
(清顺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
十年。
宋应昌(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字时祥,号桐冈,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
有异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剑客,天生豪杰。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授绛州知州。历济南知府、福建布政使,进副都御史。巡抚山东,
上《海防事宜》,预策倭患,进选将、练兵、积粟三策。官至兵部左侍郎,加右都御史。
葛云飞(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鹏起,又字凌召,号雨田,汉族,清代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萧山)人,是中国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武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
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
贬。晚年移居润州,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梁实
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
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
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原名郁文,出生于浙江富阳满
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
等。郁达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以纪念汉代辞
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
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农历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
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
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玖』 浙江传统习俗由来故事
浙江传统习俗由来故事:
吼山桃花节:吼山风景秀丽,是绍兴县的著名景点,位于绍兴皋埠镇。吼山是绍兴石文化的代表之一,主要景点有:云石、剩水荡、烟箩洞、象鼻岩等。 明张岱有诗云:“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吼山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有春秋时期的原始古越窑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曾在此养狗猎鹿,多处摩崖石刻留下了历代文人雅士的杰出诗文。每年桃花盛开时节,举行“吼山桃花节”,让游客感受“踏青赏桃花,登山观奇石”的乐趣。
跑马灯:跑马灯亦叫“走马灯”、“调马灯”。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蔑扎纸糊而成,也叫“竹马灯”。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扮演马灯舞者腹前和背后,人居中间,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一般为8匹,其中白马6匹,胭脂马(红马)2匹。元宵节前后,在城区大都由十岁到十三岁的男孩组成,每人胸前有一纸扎马头,下挂着一个小铃,背后有一纸扎马尾,用带系在身上,跑起来能上能下左右摆动,马铃叮叮作响,手中拿着一根竹竿当马鞭,晚上,马头、马尾中部都点上蜡烛。表演时,由一个或两个孩子扮演马童,呼引马队,出场表演。孩子们边跑边唱,加上舞蹈动作,走成“三角”、“连环”、“剪刀”等各种队形,乐队齐奏,曲调婉转动听。跑马灯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后由主人赏给柑桔、炒米、蜡烛等,也有给钱的,赏银牌的。清郭钟岳有诗云:“歌唱新年乐意腾,满城争演上元灯。滚龙走马喧通夕,火树银花烧不尽。”
吴山庙会:吴山庙会是杭州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庙会之一。为纪念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建造第一座伍公庙以来,两千多年间寺庙庵观,日益增多,几乎遍及吴山境内的紫阳、云居、七宝、峨嵋等十多个大小山头和山麓,故有“吴山七十二庙”之说。这些寺庙极为复杂,祭祀的民间神灵也众多纷纭。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历史人物被塑造的神:除“伍公庙”外,还有纪念明朝“铁面御史”周新的“城隍庙”;纪念南宋行刺奸臣秦桧的“施全庙”等。神话传说之神:有仓颉祠、月老殿、酒仙殿、禹神殿、药王庙;还有龙王庙、海神庙、雷神庙、风神庙、火神庙、太岁庙(祭祀六十甲子星宿)等。儒、释、道三教供奉之神:儒教的文昌庙等;释教的海会寺、宝月寺、七宝寺、宝成寺、仁寿庵等;道教的三茅观、通元观、三仙阁等。
吴山上不仅有杭州自立的寺庙,而且还有外地迁来的寺庙,如河南迁来的惠应庙,四川迁来的梓潼行祠等。
吴山庙会,四季不断,各有特色。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八,上山的多半是杭州的本地人,为的是辞旧迎新,求得一年好运;二、三月间,杭嘉湖一带香客纷纷涌进杭城,最后也要到吴山进香。端午、立夏等岁时节日,各行各业休假,也都要上吴山赶庙会。此外,各寺庙菩萨生日,都有庙会热闹一番。
旧时,吴山庙会,除烧香拜佛外,山上山下遍布算命、看相、测字摊。此外,还有卖字画、庙台戏、卖唱小曲、变戏法、耍杂技、卖花、斗鸟以及店家、小贩在寺庙四周和沿山路设摊卖物,人们赶庙会往往是“闻风而去,满载而归”。特别是吴山脚下的清河坊一带的胡庆余堂、孔凤春、张允升、方裕和、状元楼等店家,生意特好。
朝圣游: 金华自南宋成为陪都以来,一直是江南的文化中心,文化灿烂,宗教文化也十分发达。
传说第三十六洞天福地金华山是赤松子黄大仙修炼和得道升天之地,这位以有求必应,治病消灾著称的侨仙,不但在内地拥有众多信徒,香火还延及港、澳、东南亚和北美。方岩庙会已有千年历史;千年大佛寺、义乌双林寺、仙华昭林宫、东阳观音城等寺院,也都历史悠久。
『拾』 浙江籍的历史名人
浙江名人~~~~~~~~`
文人: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文学家。祖籍浙江嘉兴。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
艾青(1910-1996),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
梁实秋(1903-1987年)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
章太炎(1869-1936年),学者,清末民初的革命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陶堰。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浙江嵊县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得经济博士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浙江嵊县浦口镇人。
蒋梦麟(1886年—1964年),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别号孑民,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
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鲁迅胞弟。政治活动家、生物学家。
丰子恺(1898-1975)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早年留学日本。
沈钧儒(1875—1963)号衡山,浙江嘉兴人,出生于苏州,清光绪进士。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律师。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沈兼士(1887-1947年)先生,浙江吴兴人。又名坚士。室名抗志斋、段砚斋。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教育家,创获甚富,颇受学术界推崇。
夏沔尊(1886--1946),名铸,浙江上虞人。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近代著名学者,出版家。
张宗祥(1882—1965)我国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字阆声,号冷僧,浙江海宁人。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中季,号疑古、逸谷、德潜,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师事章炳麟。
范文澜(1893—1969)字云台、芸台、仲纭、仲沄,笔名武波。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戴季陶(1891-1949),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晚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近现代学者、政党名家。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复,生于浙江宁海,现代作家。
俞平伯(1900-1990)著名昆曲研究家、昆曲活动家、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名铭衡、字平伯。原籍浙江德清县。
周信芳(1895--1975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士楚,艺名麒麟童。原藉浙江慈溪,生于江苏清江浦。
柯灵(1909-2000),作家,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
吴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海宁人。著名汉学家、红学家。
徐迟(1914-1996年),诗人。原名商寿,浙江吴兴人。
穆旦(1918-1977),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