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历史小故事与道理

历史小故事与道理

发布时间:2021-02-02 17:44:06

⑴ 有哲理的历史小故事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回耀门庭,答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⑵ 古代历史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父子骑驴来

父子俩牵着驴源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

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着!

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下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大道理: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脑袋思考。

⑶ 求一篇中国历史小故事,字数不少于200字,并求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古都说“英雄识英雄”,其实更多的是“名妓识英雄”,红拂女夜奔到故事千古流传。

红拂,姓长。原是隋大臣杨素的家妓。李靖参谒杨素,她识其英雄才略,私奔相从。途中见虬髯客言行不便,便结为兄弟,终于帮助李靖建功立业。

隋炀帝南幸江都,命司空杨素留守西京。杨素一贯骄贵,又因世事纷乱,天下之权重无出其右,对大臣往往倨傲无礼。每次有公卿入见,他都是坐在床上,令美人侍婢罗列周围,连皇帝都不如他的气势。杨素晚年更加过分,不知所负的扶危持颠的重任。

布衣李靖向来自负豪气,他进谒杨素,杨素仍旧坐在床上接见。李靖前揖说:“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是帝室重臣,应以交纳豪杰为上,不应在床上见宾客。”杨素敛容站起,向李靖道歉。李靖谈论时事,风采逼人。当时有一个美妓手执红拂,侍立在杨素的身边,频频注目李靖。

李靖告辞而出,红拂妓暗中托门吏打听李靖的住址,李靖据实以告,红拂妓默记而去。晚上李靖留宿在旅舍,半夜听见敲门声,他起床开门,一个少年手持行囊闯进来,催促李靖赶快闭门。然后少年解开紫色的衣衫,脱下皂色的帽子,竟变成一个十八九岁玉质冰清的绝世丽人。李靖大为惊异,那丽人问:“你还认识我么?”李靖审视了良久,说出“杨家”二字。丽人宛尔一笑说:“妾就是杨家的红拂妓。”说着便敛身下拜,李靖慌忙回礼,问她为何深夜来此。红拂女说:“妾侍奉杨素多年,见过的人不少,今日得见君,姿表绝伦,丝萝不能独生,愿托乔木,因此深夜来奔。”李靖一听,不由地变色说:“杨司空权重京师,若被他知道,岂不是惹祸?”红拂女说:“杨素已是尸居余气,有什么可怕的?现在他的侍女多半逃去,他也无心追逐,妾所以敢放胆前来,愿君勿惧!”李靖问她的姓氏,红拂女回答说姓张,排行居长。

李靖邀红拂女共坐,红拂女谈吐俊雅,眉黛风流,好似天上的仙人,李靖心生爱慕,于是与之结成了伉俪。他怕杨素追捕,便与红拂女同赴太原,夜里投宿在灵石旅邸。

古都说“英雄识英雄”,其实更多的是“名妓识英雄”,红拂女夜奔到故事千古流传。

红拂,姓长。原是隋大臣杨素的家妓。李靖参谒杨素,她识其英雄才略,私奔相从。途中见虬髯客言行不便,便结为兄弟,终于帮助李靖建功立业。

隋炀帝南幸江都,命司空杨素留守西京。杨素一贯骄贵,又因世事纷乱,天下之权重无出其右,对大臣往往倨傲无礼。每次有公卿入见,他都是坐在床上,令美人侍婢罗列周围,连皇帝都不如他的气势。杨素晚年更加过分,不知所负的扶危持颠的重任。

布衣李靖向来自负豪气,他进谒杨素,杨素仍旧坐在床上接见。李靖前揖说:“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是帝室重臣,应以交纳豪杰为上,不应在床上见宾客。”杨素敛容站起,向李靖道歉。李靖谈论时事,风采逼人。当时有一个美妓手执红拂,侍立在杨素的身边,频频注目李靖。

李靖告辞而出,红拂妓暗中托门吏打听李靖的住址,李靖据实以告,红拂妓默记而去。晚上李靖留宿在旅舍,半夜听见敲门声,他起床开门,一个少年手持行囊闯进来,催促李靖赶快闭门。然后少年解开紫色的衣衫,脱下皂色的帽子,竟变成一个十八九岁玉质冰清的绝世丽人。李靖大为惊异,那丽人问:“你还认识我么?”李靖审视了良久,说出“杨家”二字。丽人宛尔一笑说:“妾就是杨家的红拂妓。”说着便敛身下拜,李靖慌忙回礼,问她为何深夜来此。红拂女说:“妾侍奉杨素多年,见过的人不少,今日得见君,姿表绝伦,丝萝不能独生,愿托乔木,因此深夜来奔。”李靖一听,不由地变色说:“杨司空权重京师,若被他知道,岂不是惹祸?”红拂女说:“杨素已是尸居余气,有什么可怕的?现在他的侍女多半逃去,他也无心追逐,妾所以敢放胆前来,愿君勿惧!”李靖问她的姓氏,红拂女回答说姓张,排行居长。

李靖邀红拂女共坐,红拂女谈吐俊雅,眉黛风流,好似天上的仙人,李靖心生爱慕,于是与之结成了伉俪。他怕杨素追捕,便与红拂女同赴太原,夜里投宿在灵石旅邸。

⑷ 历史小故事战国时期有道理的

://wenku..com/view/225559649b6648d7c1c74680.html

这里有很多战国小故事

这些不都蕴含着道理吗?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围魏救赵
涉及人物:
齐:田忌、田婴、孙膑
魏:庞涓、魏惠王、庞葱
赵:赵成侯、丕选
故事: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2,商鞅变法
涉及人物:
商鞅、秦孝公、秦惠王
故事: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商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发愤图强,乃离魏去秦,以变法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喜。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
3,完璧归赵
相关人物:蔺相如、赵王、秦王
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赵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4,将相和
相关人物:蔺相如、廉颇
故事:
赵王因蔺相如数立奇功,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5,屈原投江
相关人物:屈原、楚顷襄王、令尹子兰、靳尚、渔父
故事:
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到了汨罗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⑸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大道理50~100字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⑹ 富有哲理的与历史故事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回或学别人答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牺牲一切。也能知道父母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将来有密切的关系

⑺ 四个历史小故事并说出启发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他出生贫寒,上学的生活十分的苦。他每天早上吃的稀饭,中午吃的是糠。但是他为了让其他的同学不去帮助他,他说自己的生活很好。当别人问他中午吃什么:他说吃的什么两碗米饭一碗汤。这样的生活当然不错呀。其实他中午吃的两碗糠,然后把油放在嘴上,看起来吃的好的食物。当同学了解到这些情况是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决定采取把钱放在路上让他捡。当他看到这些钱时。他没有拿。写了一句好在此:天赐颜回一定金,外财不发命穷人。这个故事故事我们要有高尚的品德。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柱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市祈求再有一条腿吗??"
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在十七世纪,丹麦和瑞典发生战争,一场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啍的声音,原来在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重伤的瑞典人,正双眼看着他的水壶。
"你的需要比我大。"
丹麦士兵走过去,把水壶送到伤者的口中,但是对方竟然伸出长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边,只伤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报我。"丹麦士兵说:"我原来要把整壶水给你喝,现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这件事后来被国王知道了,特别召见这个丹麦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 ?
他轻松的回答:"我不想杀受伤的人"。
这个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别人忘恩负义之后,仍有饶恕的心,这是第二次的饶恕,也是一种更伟大的情操。

有一个人经过热闹的火车站前,看到一个双腿残障的人摆设铅笔小摊,他漫不经心的丢下了一百元,当做施舍。但是走了不久,这人又回来了,他抱歉的对这残障者说:"不好意思,你是一个生意人,我竟把你当成一个乞丐"。
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经过火车站,一个店家的老板在门口微笑喊住他。
"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现,"那个残障的人说,"你是第一个把我当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现在算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了。"
你怎么看一个人,那人可能就会因你而有所改变,你看他是宝贵的,他就是宝贵的。一份的尊重和爱心,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们,不仿用心的看待这个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个人及自已,你将会发现,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着无穷的潜力。

⑻ 随便一个历史小故事(250字左右)要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好的话加10分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回们住在墓地旁答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⑼ 历史小故事与道理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头一年打败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员全都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宴会进行当中,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酒颂扬秦始皇的功德,他说:“早先秦国的疆域不到一千里,依赖陛下的英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赶走了蛮人和夷人。如今凡是太阳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全都服从陛下的统治了。陛下废除了分封制,设立了郡县制度,从此免除了战争的祸患,使得天下人人都能过着安乐的日子。这样的太平时世,必定能代代相传,直到千秋万世。陛下的威德,真是上古的那些三皇五帝也望尘莫及啊!
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心里甜滋滋的,他连连点头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但是这一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他赶快往前走几步,急急忙忙地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像众星拱月那样拱卫中央朝廷,那个制度本来就好得很。如今陛下统一了中原,子弟却毫无地位和实权。将来万一出个像当年齐国田常那样谋篡王位的乱臣贼子,又有谁能挽救得了那种局面呢?我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事情不照老规矩办而想要长久,根本就不可能。现在周青臣又当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过错,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还是应当重新谋虑关于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淳于越又一次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有些厌烦。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候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他对秦始皇说:”古今时代不同,情况已经随着时代改变了,我们决不能再拿古代的制度到今天来实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已经统一,老百姓应当努力种田做工,读书人应当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可是如今还有那么一些读书人,总是死抱住老一套东西不肯放,老是根据过去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当前的政治制度,这对于陛下的统治是很不利的,必须予以严厉禁止。我建议史官所收藏的图书,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治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这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觉得事情确实是这样,如果听任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确会妨碍他的统治。于是他决定接受李

阅读全文

与历史小故事与道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