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上真得有叫甘茂的人么,在秦惠文王时期
是的,历抄史上确实有叫甘茂的人。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❷ 甘茂曾和秦武王歃血为盟,为何他亡秦去齐,最后却卒于魏国
前307年,秦武王意外死亡,秦国政局大变,本来得势的甘茂遭到樗里疾的排挤,于次年在率军攻版魏皮氏时权出逃,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2)历史人物甘茂扩展阅读:
甘茂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秦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
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秦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
❸ 甘茂这个人的品行怎样对秦国算不算忠臣
甘茂列传》译文
提要:
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本篇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 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樗里子、甘茂并显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樗里子是惠王兄弟“以骨肉重”,故秦王信而不疑。他在惠王时受封,历任武王、昭王两代秦相,秦人称他为“智囊”。对此,明凌稚隆指出:“夫秦素猜忌而残忍之国也,非智囊何以周旋其间而结数主之心耶?此太史公意也。”(《史记评林》)所言当是。甘茂则是由楚入秦的“羁旅之臣”,尽管他是个“非常之士”,任为左丞相后,却得不到秦王的真正信任,因而他事事小心、提防,最后乃遭谗逃往齐国。传文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同时还对当时秦国于其他诸侯国、秦国统治集团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了详细记载。 这篇传记之所以久传不衰,主要是它生动地记写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罗的事迹。甘罗年仅十二,却能洞察时局,利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丞相吕不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赵国五个城池。甘罗少年有为,十二岁成为秦国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外,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诚如赞论所说:“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司马迁在当时即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谓难能可贵。 人物众多且各具性格特征,是这篇传记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除传主外涉及历史人物近二十个,其中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即有十余人,国君、卿相、文臣、武将、策士、说客无所不有,如同一幅政治舞台上的人物画廊。由于作者善于选择、提炼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所以无论是较长的对话,还是三言两语,都能把人物的个性揭示出来。如甘茂攻打宜阳向武王的表白,既反映了他作为“羁旅之臣”的后顾之忧,又表现了他攻打宜阳胸有成竹的智谋和才干;甘罗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则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的鲜明性格。此外,如樗里子的预见性,武王的贪婪,胡衍的狡狯以及苏代的纵横捭阖等,都从他们富有个性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译文:
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王的机会。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 惠王死后,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武王对甘茂说:“本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王离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从前,曾参住在费邑,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神情泰然自若。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来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织布神情不变。不一会,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与他母亲对他的深信不疑,有三个人怀疑他,还使他母亲真的害怕他杀了人。现在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信任曾参,可是怀疑我的决非只是三个人,我唯恐大王也象曾母投杼一样,怀疑我啊。当初,张仪在西边兼并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扩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边夺取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而是认为大王贤能。魏文侯让乐羊带兵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而魏文侯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一连两次行跪拜大礼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靠主上的威力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衍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拿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 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最后死在那里。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女子。楚怀王由于怨恨从前秦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坐视不救,于是就带兵围攻韩国雍氏。韩王派公仲侈到秦国告急求援。秦昭王刚刚即位,太后又是楚国人,所以不肯出兵救援。公仲侈就去托付甘茂,甘茂便替韩国向秦昭王进言说:“公仲侈正是因为可望得到秦国援救,所以才敢于抵抗楚国。眼下雍氏被围攻,秦军不肯下肴山救援,公仲侈将会轻蔑秦国昂着头不来朝见了。韩公叔也将会让韩国向南同楚国联合,楚国和韩国一旦联合成为一股力量,魏国就不敢不听它的摆布,这样看来,攻打秦国的形势就会形成了。您看坐等别人进攻与主动进攻别人相比,哪样有利?”秦武王说:“好。”于是就让军队下肴山去救韩国。楚国军队随即撤离。 秦王让向寿去平定宜阳,同时派樗里子和甘茂去攻打魏国皮氏。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亲戚,与昭王从少年时就很要好,所以被昭王任用。向寿先到了楚国,楚王听说秦王十分敬重向寿,便优厚地礼遇向寿。向寿替秦国驻守宜阳,准备据此攻打韩国。韩相公仲侈派苏代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急了是能撞翻猎人车子的。您攻破韩国,虽使公仲侈受辱,但公仲侈仍可收拾韩国局面再去事奉秦国,他会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赐。现在您把解口送给楚国,又把杜阳封给下小令尹,使秦、楚交好。秦、楚联合,无非是再次攻打韩国,韩国肯定要灭亡。韩国要灭亡,公仲侈必将亲自率领他的私家徒隶去顽强抗拒秦国。希望您深思熟虑。”向寿说:“我联合秦、楚两国,并不是对付韩国的,您替我把这个意思向公仲侈申明,说秦国与韩国的关系是可以合作的。”苏代回答说:“我愿意向您进一言。人们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东西,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秦王亲近您,比不上亲近公孙衍;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也比不上赏识甘茂。可是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直接参与秦国大事,而您却独能与秦王对秦国大事作出决策,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各有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啊。公孙衍偏向韩国,而甘茂偏袒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现在秦国与楚国争强,可是您却偏护楚国,这是与公孙衍、甘茂走的同一条路。您靠什么来与他们相区别呢?人们都说楚国是个善于权变的国家,您一定会在与楚国结交上栽跟头,这是自惹麻烦。您不如与秦王谋划对付楚国权变的策略,与韩国友善而防备楚国,这样就没有忧患了。韩国与秦国结好必定先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衍,听从他的处理意见,而后会把国家托付给甘茂。韩国,是您的仇敌。如今您提出与韩国友好而防备楚国,这就是外交结盟不避仇敌啊。”向寿说:“是这样,我是很想与韩国合作的。”苏代回答说:“甘茂曾答应公仲侈把武遂还给韩国,让宜阳的百姓返回宜阳,现在您一味想着收回武遂,很难办到。”向寿说:“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武遂就终究不能得到了?”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借重秦国的声威,替韩国向楚国索回颍川呢?颍川是韩国的寄托之地,您若索取并得到它,这是您的政令在楚国得到推行而拿楚国的地盘让韩国感激您。您若索取而得不到它,这样韩国与楚国的怨仇不能化解就会交相巴结秦国。秦楚两国争强,您一点一点地责备楚国来使韩逐渐向您靠拢,这大大有利于秦国。”向寿听了后,掂量着利弊,一时下不了决心,便顺口说出:“怎么办好呢?”苏代立即答道:“这是件好事啊。甘茂想要借着魏国的力量去攻打齐国,公孙衍打算凭着韩国的势力去攻打齐国。现在您夺取了宜阳作为功劳,又取得了楚国和韩国的信任并使它们安定下来,进而再诛罚齐国、魏国的罪过,由于这样做了,公孙衍和甘茂的打算便都将化为泡影,他们在秦国的权势也就会进一步削弱。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衍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衍因此而怨愤,常在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路上恰巧碰上苏代。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甘茂说:“我在秦国获罪,怕遭殃祸便逃了出来,现在还没有容身之地。我听说贫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线,贫家女说:‘我没有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幸好有剩余,请您分给我一点剩余的光亮,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烛光的方便。’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秦国,大权在握。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秦国,希望您拿点余光救济他们。”苏代应承下来,于是出使到达秦国。完成任务后,苏代借机劝说秦王道:“甘茂,是个不平常的士人。他在秦国居住多年,连续三代受到重用,从肴塞至鬼谷,全部地形何处险要何处平展,他都了如指掌。如果他依靠齐国与韩国、魏国约盟联合,反过来图谋秦国,对秦国可不算有利呀。”秦王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苏代说:“大王不如送他更加贵重的礼物,给他更加丰厚的俸禄,把他迎回来,假使他回来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终身不准出来。”秦王说:“好。”随即赐给甘茂上卿官位,并派人带着相印到齐国迎接他。甘茂执意不回秦国。苏代对齐闵王说:“那个甘茂,可是个贤人。现在秦国已经赐给上卿官位,带着相印来迎接他了。由于甘茂感激大王的恩赐,喜欢做大王的臣下,因此推辞邀请不去秦国。现在大王您拿什么来礼遇他?”齐王说:“好。”立即安排他上卿官位,把他留在了齐国。秦国也赶快免除了甘茂全家的赋税徭役来同齐国争着收买甘茂。 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热得很。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那个史举,是下蔡的城门看守,大事不能侍奉国君,小事不能治好家庭,他以苟且活命,人格低下,节操不廉闻名世,可是甘茂事奉他却很恭顺。因此,就惠王的明智,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来说,甘茂能够一一奉事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话再说回来,您若打算在秦国安置丞相,那就不如安置向寿这样的人更为合适。向寿对于秦王来说,是亲戚关系,少年时与秦王同穿一件衣服,长大后同乘一辆车子,因此能够直接参与国政。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寿到秦国任相,那就是楚国的好事了。”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到秦,后来死在魏国。
❹ 历史朝代姓甘的人物
秦朝
甘茂、甘罗
东汉
甘英、甘宁、甘夫人
近现代
甘思和、甘泗淇、甘渭汉
❺ 名人令人敬佩和尊重,历史上姓甘的名人有哪些
1、甘姓出自姒姓复,以国名制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始祖为甘盘。名人有战国的甘公、甘罗,三国时的甘宁,宋朝时的甘泳,后汉的甘延寿
❻ 历史上姓甘的名人有哪些
1、甘盘
甘盘是武丁时期的十位事迹较多的大臣之一。关于武丁的臣子,在史书里记载的只有甘盘和傅说两个人,但是甘盘见于卜辞,称作“师般”,傅说则不见于卜辞。
卜辞中没有“大臣”这 个词,只有“小臣”,这个“小臣”就相当于后来的大臣,地位相当高,比如商汤的相伊尹,官职是保衡,也被称为“小臣”。
2、甘德
甘德,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
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各自写出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甘德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
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他的天文学贡献同其占星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3、甘茂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4、甘罗
甘罗,(公元前256年左右—?),战国时楚国下蔡(治所在今安徽凤台县城,甘罗家乡在今安徽颍上县刘集乡甘罗村)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
西汉的司马迁著《史记》时,将甘罗立于《樗里子甘茂列传》的附传中。甘罗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十二岁被秦王拜为上卿。
在洞庭湖地区至原楚国地域很多地区民间都有很多甘罗神像,逢每月初一十五,人们顶礼膜拜,以求地域安宁;在这些地区,人们遇到疑难杂症,都会请甘罗的神灵显灵治病,都会药到病除或得到明确的指点。
5、甘英
甘英为班超的属吏,随班超转战于西域。公元97年,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甘英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经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至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都城和椟城,后历阿蛮、斯宾、于罗,而抵条支(今伊拉克境内)。
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欲渡。安息西界船人对他说:“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一二岁者,故入海皆赉三岁粮。
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安息国王一口咬定说到罗马必须渡海而且正常出海要坐三年船并且各种危险。甘英听罢放弃西行。
返回时,转北而东,行60余日抵安息,然后取道木鹿和吐火罗东还。从西方历史上来看罗马。甘英所要探索的通道历朝历代和安息之间的战争就没停过。
罗马王朝除了稍后的图拉真皇帝对安息战争中取得局部性胜利,之前的罗马皇帝对安息国的战争大多数以失败告终。汉朝出使罗马时期,算是安息最衰弱最危险的时刻。
安息对岸罗马也进入五贤帝时期,安息忧虑罗马联合汉朝发生直接关系,害怕两个强大的邻居左右夹击自己。
甘英回去不久图拉真就对安息发动战争。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也是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
❼ 甘家大院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南京民俗博物馆(甘家大院、甘熙故居)即将复建历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津逮楼。昨日,应南京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的邀请,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调研员、副研究员尹晓华女士走进南图做题为《走进南京古民居》的专题讲座,并向外界透露了甘熙故居二期工程的计划。
据悉,津逮楼是清代甘家建造的一座藏书楼。甘家人仿造天一阁式样,在大板巷盖了一座上下各三楹,坐南朝北的藏书楼,起名“津逮楼”,楼为全木质,是历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津逮楼最初的主人为甘福,甘福去世后,津逮楼藏书皆传于甘熙,甘熙也是嗜书之人,还搜罗大量金石彝鼎。当时“津逮楼”所藏书籍、字画、金石彝鼎经甘国栋、甘福、甘熙祖孙三代的搜购,已相当可观。遗憾的是,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津逮楼与后花园毁于兵火,津逮楼只存在了21年,大量的藏书化为灰烬,楼中所藏宋元旧刻及外世难得复本的秘笈自此销声匿迹。
尹晓华说,民俗博物馆初步打算在复建后的津逮楼设立展示甘家历史的主题展览,津逮楼虽毁于兵焚,但甘氏其他各室仍有不少藏书和各类线装书,连同甘氏自刻木版与刻有“津逮楼藏书”字样的柏木书框,全部捐赠给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尹晓华透露,目前,民俗博物馆已经在与有关部门接洽,希望能在藏书楼建成后从南图古籍部取回一部分古籍作为陈列
尹晓华透露,甘家大院二期工程还将一并修缮甘熙中进士后在大板巷42号的一处宅院,同时,甘家大院后花园也将首次复原。
大院为何以甘熙命名
甘家历史上名人辈出,战国时秦丞相甘茂,秦上卿甘罗,三国时东吴折冲将军甘宁,晋时于湖敬侯甘卓均为甘家先祖。而名闻南北的拳术家甘凤池、“孝义先生”甘福的名字等也是如雷贯耳,为何单单以“甘熙故居”对外宣传呢?
尹晓华解释说,“甘熙是保护南京风貌的功臣”。据她考证,清道光中期,南京发生水患,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玄武湖)通长江,甘熙坚持不可这样,他经多方勘察、考证,认为如果通江,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特地撰写了《后湖水利考》来制止这件事。
“甘熙不仅是晚清南京著名藏书家,还精通历史地理。他在《白下琐言》中破解了南京很多历史遗案,比如南唐故宫西护龙河的位置在张府园裕民坊一带,正与今人建张府园小区时的发现相吻合;是他考证出三山、聚宝、通济三城门始建于杨吴,明初在旧址重建;如考证乌衣巷旧址在今剪子巷,谢公墩原址不在王安石半山园……”
“我们以‘甘熙’为甘氏家族故宅命名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他在历史上,特别是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尹晓华在讲座中反复强调。
“九十九户半”的巧合
尹晓华还结合几年来甘熙故居的修复,向听众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南捕厅19号第一进厅堂的采光就很玄妙,南京大学天文系曾来这里实地测量。每年的冬至日,厅堂里的每个角落都洒满阳光,没有一丝寒意;而到了夏至日,阳光正好被屋檐完全挡住,人在里面感觉很凉爽,这样的变化绝对不是巧合,古人的智慧把自然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现在的居民住宅完全依靠耗费能源来维持居住的舒适,这与古人相比其实是倒退。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话题,很难解释得通。比如修缮甘熙故居的时候工程队技术人员惊奇地告诉博物馆专家,南捕厅地势低洼,但在施工过程中却发现地下十分干燥。通过走访老居民,工作人员了解到,历史上甘熙故居从未涝过,这很难用一般常识解释得通。
巧合的是,甘熙故居号称“九十九间半”,而修缮故居迁出的住户也是“九十九户半”,这半户是怎么来的?一户居民迁出后儿子有了住处,而老母亲却无处安身,只好搬回故居了,恰好成全了“九十九间半”这个称谓。
❽ 安徽历史名人
安徽省位于华东,省会合肥,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254万。安徽可以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试着举例一二,想到谁写谁,排名不分先后。
首先,晚清名臣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创立过淮军,在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他的身影。
❾ 甘家大院的主人金陵甘氏,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 ,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可以说没去过甘家大院,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南京。这里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这仅仅是一个名门望族的宅邸,足以见得其家族在当时实力的雄厚,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甘氏一族的社会地位。由此看见甘氏一族肯定是人才辈出,才能在当时享有那么高的声望,才能建起如此气势恢宏的宅院,那历史上甘氏一族到底有多少声名显赫的人物呢?说出来真的令人震惊,难怪甘氏一族能这样的兴盛。
三、近现代。当然这不能算作历史名人,在这里说一下的原因就是,想说明甘氏一族是血脉相成的,后代也是一样优秀。甘贡三、甘南轩、甘涛、甘律之、汪小丹等都是文艺名人, 甘贡三的女婿汪剑耘被称为南京“梅兰芳”。还有著名演员、有国民媳妇之称的海清,也有甘氏血脉,其外公就是甘氏一族。
甘氏一族上至先秦,下到当代,人才辈出,所以留下建起甘家大院这一建筑文化瑰宝并保存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❿ 甘家大院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南京的甘家大院都出过抄以下几个有名的人物。
第一位就是熟悉的甘德是世界上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和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著有《天文星占》和《岁星经》等,后人把他 与石申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第二位是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人,战国时期著名大臣甘茂之孙。甘罗自幼聪慧 过人,后来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为门客,因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十二岁便做了秦国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