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野菜der历史故事

野菜der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15 11:29:05

① 莱州人物、地方的历史故事、现代故事、神话故事、传说等

把人杀了,把火放了。以上纯属虚构

② 历史故事

红军长征

1936年7月,年轻的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封锁,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4个月的采访,写出了一部著名的《西行漫记》,并拍下了毛泽东在红军时期最为著名的照片。拍照时毛泽东没有戴帽子,斯诺将自己头上戴的红军帽戴在了毛泽东头上,按动快门拍下了一幅毛泽东的经典照片。照完后,毛泽东又把帽子还给了斯诺。后来,斯诺一直把这顶红军帽珍藏起来,带着它走了很多地方,作为永久纪念。

斯诺安定下来以后,为这顶红军帽特别制作了一个十分精致的木盒。帽盒32厘米见方、10厘米高,用贵重的红木制成。盒内衬着紫红色丝绒,盒中有一个钢制的帽托,使这顶红军帽能够长期保持挺托的状态。帽盒的盖子分为两层,抽开外面的一层木盖后,里面还有一层玻璃砖制成的内盖,保护着帽子,隔着这层内盖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顶珍贵的红军帽。斯诺在家里时常把这张照片和这顶帽子拿出来给全家和朋友观赏。他的两个孩子还戴这顶帽子照过相。1972年斯诺逝世后,这顶珍贵的红军帽由他的夫人洛伊斯·斯诺继续珍藏着。

在纪念长征胜利40周年前夕,斯诺夫人为了表达美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决定将这顶红军帽还赠给中国人民。1975年10月4日,斯诺夫人把斯诺先生和她珍藏了39年的红军帽交给斯诺的生前好友邓颖超。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参加了会见活动,并遵照邓颖超的嘱托,于当天上午亲自把它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

展览中还有一枚尼姆·威尔斯用罗炳辉赠的玛瑙佩珠镶的戒指。尼姆·威尔斯是海伦·福斯特的笔名,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斯诺前夫人。在斯诺的影响下,她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延安。在众多将军中,罗炳辉传奇的经历和鲜明的性格引起了她的注意。强壮的体魄、快乐的笑容和智勇双全的才智是罗炳辉给她的3个深刻印象。她用特有的女性眼光透视他的人生,问了一大串问题。采访结束的时候,罗炳辉将长征途中一个西藏喇嘛送给他的一块玛瑙佩珠送给威尔斯。《续西行漫记》中有一段记载:“分别时他送给我一件非常精美的礼物。这是一颗玛瑙珠—— 一颗来自西藏的喇嘛的佩珠,佩在身上可以消灾交运的。这颗珠的正中围着一圈白纹,像土星的星晕。”后来威尔斯将这颗玛瑙佩珠镶成一枚戒指,玛瑙佩珠的银托上刻有“天、地、人”3个字,一直佩带。1972年12月,威尔斯重访中国时,接受了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访问,并将这枚具有纪念意义的戒指捐赠该馆作为永久收藏。

皮带和野草:红军过草地时的“盛宴”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两条皮带见证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卓绝,分别是任弼时和周广才长征过草地时吃剩的皮带。1935年11月,任弼时与贺龙等率红二、红六军团开始长征。红二方面军过草地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巨大的。此时,红四方面军刚过草地,粮食难以征集,野草也被采完,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草地上。吃什么呢?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况下,任弼时想到了吃皮带。他和警卫员拿小刀将皮带切成若干段,然后再将其烧焦、刀刮和水煮,每次每人只能吃3小段。虽然味道难闻,但他却风趣地称之为“吃煮牛肉”。走出草地后,他将吃剩的皮带一直保存着,以作留念。1938年,任弼时从山西太行山区返回延安时,将这条皮带交给了警卫员李少清保存。后来,李少清又将其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这半条皮带至今仍保留着用刀分割成一段一段的痕迹。

红四方面军部分战士曾经三过草地。1934年,作为战利品,战士周广才分得一条皮带。过草地时,6位战友的皮带已经相继吃完,轮到吃周广才的皮带时,年仅十四五岁的他却大哭起来,恳求大家不要再吃了。就这样,大家强忍着饥饿,硬是把皮带保存了下来。为了纪念那些曾与自己生死相依的战友们,他在皮带背面深情地刻下了“长征记”三字,一直珍藏着。

红四方面军战士刘毅保存的几株野菜,同样承载着红军战士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这种开黄花的小草本来是有毒的,但经过反复烧煮后毒性可以减弱,食后没有生命危险,成了战士们的充饥之物。1936年7月1日,红军战士刘毅在葛曲河畔草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5周年纪念会后,和几个战友一道采摘了这种野菜充饥,并特地保留了几株,以怀念那些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友们。1975年10月,刘毅参观了“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纪念展览”后百感交集,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那段艰苦岁月,缅怀红军的长征精神,他把自己一直珍藏的这些不平凡的“长征草”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

毛衣、毛毯永留同志友爱

展览中有一件何叔衡在长征出发前送给林伯渠的毛衣,长69公分,羊毛质地,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毛衣原为乳白色,由于汗渍和年代久远的关系现已发黄,它记载了长征中两位革命老人坚贞的革命理想。

中央革命根据地有“五老”,他们是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和董必武,其中何叔衡的年龄最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前,“五老”都做好了随军长征的准备,何叔衡还特意准备好了长征穿的草鞋。但后来组织上决定让何叔衡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其他“四老”随军长征。

何叔衡与林伯渠是多年的战友,两人感情很深。在部队出发前一天的晚上,何叔衡为好友林伯渠送行。二人把酒话别,促膝长谈至深夜,都希望党和红军早日走出困境,迎来黎明。临别时,何叔衡脱下自己穿的毛衣赠给林伯渠,再道珍重。林老感怀至深,当夜即赋诗《别梅坑》以记之:“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1935年2月,何叔衡在福建上杭水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梅坑一别竟成永诀。新中国成立后,林伯渠一直将这件毛衣珍藏在身边,作为对亲密战友的无限怀念。1960年林老去世后,其夫人朱明于次年2月将这件毛衣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展览中还有一件毛毯是谢觉哉长征时用的。蓝、红花格相间,长170公分、宽157公分,羊毛质地,毛毯边已残破,为国家一级文物。1934年10月,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组成“老头班”,随红一方面军干部休养连开始长征。几位老同志中,谢觉哉的身体最差。在一次急行军中,谢觉哉生病了,为了能跟上队伍,他把可以扔的东西都扔了,最后被迫连毛毯也扔了。董必武走在队伍的后边,无意中发现了路旁的毛毯,一眼便认出是谢觉哉的。想到夜晚野外宿营,四面空旷,如果没有毛毯很难抵挡凛冽的寒风,董必武便把它捡起来,背在自己的身上追赶队伍。到了宿营地,寒风刺骨,谢觉哉正为没有盖的发愁,这时董必武走过来把毛毯还给了他。到达陕北后,谢觉哉将这件凝结着革命友情的毛毯送给了董必武。董必武对此十分珍爱。1975年,董必武的夫人何连芝将其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

正是同志之间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才使他们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险滩,终于赢来了长征的胜利。

③ “民以食为天”,有关食物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白馒头除了大小之分外,区别不大;而包子的花样则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汤包等等,是以馅来区分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
馒头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④ 描绘叔齐、伯夷拒绝降周而逃至首阳山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的是采薇图、泼墨仙人图、溪山行旅图、屈子行吟图

【名称】宋李唐采薇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卷,绢本,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画了古代这两个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 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⑤ 荠荠菜的儿歌、故事或传说是什么

荠菜,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生长在路边、野地和田埂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时绕麦田求野菜”的诗句,就是说荠菜,说明荠菜本为不在菜园种植的麦田野菜。



【历史典故】

荠菜不仅是营养丰富的美味蔬菜,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营养物质】

荠菜是高纤维蔬菜,每百克荠菜中蛋白质5.3克,碳水化合物6克、钙420毫克,在非豆科蔬菜中,荠菜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其他蔬菜所望尘莫及。

⑥ 四个历史小故事

诚信感动强盗 得以保全性命汉朝时代,世道混乱,刘平扶着母亲逃难。一天,他出去找食物,却不幸遇上一班饥饿的强盗,强盗抓住他,商量着要把他煮熟吃了。
刘平向强盗们叩着头说:「我今日出来,是为母亲找些野菜吃的,希望你们先让我回去,把野菜给母亲吃了,回来任由你们处置。
强盗们听了,觉得此人有孝心,也很可怜,就放了他。
刘平回去后,给母亲吃饱肚子,安顿好母亲以后,就跪拜母亲说:「我和强盗们约好了,要回去的,不能欺骗他们。请母亲原谅孩儿不能为母亲尽孝了!」于是,刘平又回到强盗们那里,准备让他们把自己煮了吃。
强盗们见他真的回来了,非常吃惊!大家都说:「从前听老人们说孝子、义士如何如何,今日真是眼见为实了。你回去吧,你是孝子,又是守信之人,我们怎么忍心吃你呢?」于是,刘平靠诚信受到强盗们的尊敬,得以保全性命。
儿童与太守的亲密友情汉朝郭伋是个有信用的人。他在并州做太守的时候,与当地老百姓广结善德,彼此感情很深厚。后来他去视察部下,到一个叫西河的地方,只见路上有几百个小孩儿站着,各自骑着竹马,迎接郭伋一行人。
当中有个孩子问郭伋:「大人什么时候,还来我们这里呀?」郭伋太守想了想,算了一下时间,就告诉了他们一个日子。
过了好久,到了那个日子了,郭伋果然又回到西河,但他记错了日期,比约定的日子早了一天。想到怕自己失信于孩子们,郭伋便在路边的野亭里住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才和孩子们准时相见。
郭伋以太守之尊,与竹马儿童在道旁偶尔约期,却不肯失信于儿童,早了一日便宁愿在野亭候期,这真可以说得上是「至信」了。郭伋在这样的小事上,都可以做到「诺行」,他的开布大信可想而知。也就难怪有数百儿童在道旁迎拜太守这样的雅事了。
心有承诺 便应去做汉朝朱晖早年就成了孤儿,但他很有气节,所以成年后,在太学里有个叫张堪的人见到他,就非常信任地握着他的手说:「他日我若死了,希望把我的妻与子托付与你,请您多多照顾他们。」朱晖觉得这事重大,不敢轻易承诺,也就没说什么。不久,张堪果然死了,张堪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贫困。朱晖这时果真亲自去到张家问候,周济张堪的妻子和孩子,十分细心周到。
朱晖的儿子问自己父亲道:「你和张堪以前也不是什么朋友,为何忽然对张家这么好呢?」朱晖说道:「以前张堪曾对我说过知己话,要我在他死后照顾他的妻与子,我在心里已承诺了他,怎么好失信于张堪呢?」古人重信,就是一面之交,一言之托,也终身不忘承诺。他们这么做,不为别的,只因重视心里的信义,而轻视身外的钱物,如此而已。
两友重信义 胜过亲兄弟汉朝时代,有两个很重信义的朋友,一个叫张劭,一个叫范式。他们两个人同在太学里(中国古代的大学)读书的时候,张劭要回家,范式便对张劭说:「两年后的某一天,我一定到你家去看望你,并拜见你的母亲。」后来,到了这个日期,张劭便将范式要到家来的事告诉母亲,他们杀了鸡,备了饭菜,等待范式到来。张劭的母亲半信半疑说:「儿呀,范式离我们家相隔千里远,而且是两年前的约期,你怎么这么肯定范式会来呢?」张劭说:「范式是个有信义的人,一定不会失约的。」到了这一天,范式果真到来了。后来,张劭临死前对妻子说:「范式是个可以托付的人。」果然,张劭死后,范式替他丧葬,并一直保护张家人回到老家临湘。
距千里之遥,历两年之久,定一日之期,一般人都不会相信范式还会守诺,但张劭却深信朋友是守信之人,这也难得是范式的知己了!一个守诺,一个信诺,这种高谊胜过亲兄弟,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呀!

⑦ 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y2o)、舜(sh)n)、禹(y()。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

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

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7)野菜der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大禹治水:又称为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作为黄帝的后代,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尧、虞舜,分别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事宜。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封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成功治理共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的天下,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

⑧ 采野菜感动故事作文800字

农村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这里没有妈妈的“紧箍咒”,没有老师的作业山,只有寒假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享受农村生活带给我的欢声笑语,感受大自然带给我的鸟语花香。
农活是乡间必不可少的家常便饭。听妈妈说,小时候挖到满满一篮子野菜,之后,就让外婆炖出一锅野菜汤,那叫一个香啊!听到这,我早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今天,我就要和妈妈、表妹还有两岁多的表弟去挖野菜。我早就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恨不能插上一对翅膀,“嗖”的一声飞过去。
我们带着小铲子、篮子来到外公的地里,天气好极了,风丝儿都没有。灿烂的阳光把蓝天照得如同毫无瑕疵的蓝宝石,蓝得那么纯净,那么透明;把白云照得像甜甜的棉花糖,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把田野照得那么绿,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我们这群小孩子经不住诱惑,在野地里蹦啊,跳啊,追啊,吵啊,笑啊,闹啊,恰似一群脱缰的野马。在我们疯玩的时候,妈妈却没闲着。可是,妈妈绕来绕去那么久了,都没有发现一根野菜,我不禁有点小小的失望。突然,妈妈指着一棵叶茎周围呈现暗沉的紫红色,叶片边缘略锋利的植物,说那就是野菜。玩够了,我也蹲下身,开始仔细搜寻那种野菜了。幸好,这种野菜分布很多,不一会儿,我就找到了不少。我用左手抓住野菜的叶子,瞅准它的根部,用小铲子一切,就挖到了一棵野菜。初战告捷,我越战越勇。表妹也用她的小铲刀挖了一篮子战利品。刚学会走路的小表弟也学我们,装模做样地用他胖乎乎的小手拿着小铁铲挖起了野菜。哪里是什么挖野菜啊,就是挖泥土而已,简直就是瞎闹。不过,他依然玩得带劲极了,玩得头发里,脸上,衣服上,手上,鞋子里,到处都是泥,活脱脱一只泥猴子。看得我们忍俊不禁。他呢,也乐了,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挖了不少。我们唱着歌,满载而归。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回到家,外婆看着我们“丰硕的成果”,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笑得我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等笑够了,她才揭开了谜底,说这东西压根不是野菜,只是杂草,哪能吃呢!虽然,最终我们还是没吃到野菜,但是我体会到了挖野菜的乐趣。
农村生活乐趣浓浓!我真希望永远在农村享受这种幸福时光!

⑨ 野菜的历史故事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一时兴起便携同几位大臣南下微服私访,途经济南。
当晚,乾隆皇帝用膳时,竟发现面前的桌子上“满盘皆绿”:一桌子的野菜。这时,纪晓岚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对乾隆皇帝说:“臣罪该万死,实在找不到更好的食物,只能让皇上勉为其难地吃些野菜吧。”乾隆皇帝吃惊地问:“为何没有别的食物?”纪晓岚便故意含糊其辞:“这个臣不太清楚,不过就连这些野菜臣也是费尽心思才找来的。”乾隆皇帝听了,深觉此地祥和平静的表面下大有蹊跷,遂连夜派人前去调查。
适逢济南遭遇自然灾害,粮食收成大减,而国家赋税却仍与往年相同。于是,交完赋税的百姓所剩粮食无几,有些人家食不果腹,不得不吃些野菜充饥。当时,一些大臣为了面子问题,故意隐瞒灾情,从不上报。而且,当地官员早已探听到了乾隆来访的消息,提前做好了表面工作,乾隆皇帝满眼都是一副歌舞升平的盛世模样。所以,当随从的大臣小心翼翼地从侧面透露出一点当地的灾情时,乾隆皇帝自然表现出了极大的怀疑,甚至险些龙颜大怒。吓得随从的大臣都战战兢兢、噤声不语了。
事情很快便有了结果,乾隆皇帝针对灾情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至于那一桌子野菜宴,当然是纪晓岚的刻意为之,聪明的乾隆皇帝之后肯定知晓了,但他并没有加罪于纪晓岚。一来是因为纪晓岚也是为了黎民百姓的疾苦,二来是纪晓岚的野菜宴中有一道菜,让乾隆皇帝吃得龙颜大悦,大呼美味。这道菜就是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的“乾隆白菜”。

阅读全文

与野菜der历史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