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绩溪有哪些名人
绩溪县的历史名人:
胡锦涛,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曾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字适之,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胡宗宪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九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2. 安徽怀宁有哪些历史名人。
1、丁永泉(1892~1968)艺名丁玉兰,因排行第六,人称丁老六,总铺乡丁家嘴人,著名黄梅戏演员,有"南程北丁"(江南程积善、江北丁老六)之赞。民国15年(1926年)组班进入安庆市区演出,成为黄梅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先行者。民国24年(1935年)又带班首闯上海,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在演出中大胆探索革新,虚心吸取姊妹剧种的表演艺术,移植了一批剧目,为提高黄梅戏表演艺术和丰富上演剧目,做出卓越的贡献。丁永泉以嗓音圆亮、行腔流畅、吐字清晰、表演细腻著称,誉满大江南北。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也曾得其教益。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合肥江淮大剧院接见黄梅戏演员,在省艺校任教的丁永泉参与接见并合影。
2、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高河埠王家大屋人,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爱国民主人士。1916年王星拱获英伦敦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大化学系教授兼二院主任,历任南京教育处处长、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安徽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山大学校长,著有《科学概论》、《科学方法论》等作品。王星拱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积极参加反清活动,曾与陈独秀等共同组织大学生俱乐部,并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王星拱断然拒绝当局让其去台湾的要求,后因积劳成疾于1949年10月病逝于上海,刚上任的陈毅市长以"一代完人"的挽联,以示哀悼。
3、王来聘(不详~1633)怀宁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武科会试,王来聘获第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授副总兵。崇祯五年(1632年),孔有德(明登州参将,后降清)据登州反明,官军久攻不下。次年二月,用火药攻城,城塌,官军杀入又被叛军击退。王来聘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再次登城拼杀,不幸受伤阵亡。清乾隆年间修《胜朝殉节录》赐谥"忠愍"。
4、王鸿寿(1850~1925)艺名三麻子,石牌人,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工老生、红生。他演老生戏,别具一格,尤以擅演关羽戏著称。塑造的关羽形象,于庄严肃穆、沉着稳重中显出蕴含于内的神威,林树森、李吉来、唐韵笙、李洪春等所演关羽戏,莫不宗之为法。周信芳早年曾得其教益。编演的代表剧目《徐策跑城》、《扫松下书》、《三搜苏府》等老生戏,《坝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水淹七军》、《走麦城》等单折戏,南北流传,盛行各地。
5、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自号顽伯、完白山人等,白麟畈(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他的篆书参以隶意、熔篆隶于一炉;他的隶书,集各家精髓;他的楷书,真气弥漫,楷则俱备;他的篆刻艺术更以独树一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印坛。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产生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且形成书法理论上的独见:"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终成雄琚中国书坛数百年而不衰的一代宗师,誉为"千年一人"。
6、邓以蛰(1892~1973)字叔存,白麟畈(今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特重学习美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1923年回国,补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928年转至清华大学。1933~1934年出游西欧意、比、西、英、德、法等国,访问很多艺术博物馆,归国后写成《西班牙游记》一书。自欧洲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同时潜心从事中国书画及其美学理论的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写成《画理探微》、《六法通铨》、《病余录》(未写完)、《书法欣赏》。解放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北大哲学系任教。1962年他把家中珍藏的邓石如大量书法篆刻作品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
7、邓稼先(1924~1986)白麟畈(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研制、发展核武器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被称为"两弹元勋"。1941年考取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被聘为北大物理系助教。1948年,考入美国印弟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毅然回国,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8年起担任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又担任氢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氢弹的国家。1986年7月29日,他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同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8、刘兰芝(生卒年不详)出生于汉朝,小市镇小吏港人。自幼聪明能干,长大后嫁与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夫妻恩爱,情投意合。然而刘兰芝活泼开朗的性格却为焦母所不容。在焦母的淫威逼迫下,焦仲卿不得已休弃了刘兰芝。刘兰芝含辱回到娘家,势利的兄长不顾她的反对,硬将她再嫁太守之子为妻。刘兰芝抗婚不成,为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自主权,在迎娶之日投河自尽,焦仲卿闻之亦自缢殉情。刘兰芝、焦仲卿忠贞、悲壮的爱情故事传扬开来,打动了世人,根据他们的故事创作的汉乐府著名长诗《孔雀东南飞》一代一代流传,成为千古爱情绝唱。
9、刘若宰(1595~1640)字胤平,号退斋,平山大塅人,明崇祯元年(1628)文科状元、书画家。刘若宰出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他常向朝廷举荐智勇忠贞的人才,明末名将史可法由安池道监军升为安徽巡抚,就是因为他的举荐。崇祯十三年四月十三日,他因积劳成疾辞世。死后追赠"詹事",赐祭葬,荫子,后因子馀王慧仕,加赠太仆太卿。旧时县学宫(今安庆市)前建有状元坊,刘若宰在安庆的府邸称"状元府",今安庆状元府宾馆得名于此。
10、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号独秀山民,原籍怀宁县广济圩陈家破屋(今属安庆市郊区)人,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总司令。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创者。创办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政论刊物,对五四运动起了号召和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陈独秀,称之为"思想界的明星"。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新青年》改为小组机关刊物,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党的知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后担任中共"二大"到"五大"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1、陈延年(1898~1927)怀宁县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陈独秀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1925年春,出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是年6月,为声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他与邓中夏一起发动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有25万工人参加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先后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当选为中共五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是年6月26日,江苏省委机关被军警包围,陈延年为掩护其他同志脱险而被捕,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7月4日在上海龙华壮烈牺牲,时年29岁。
12、陈乔年(1902~1928)怀宁在城乡(今属安庆市)人,陈独秀次子。中国共产党第五届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上海爆发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李大钊、陈乔年等领导北京各界民众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游行,有力支援了上海工人阶级的斗争运动。1926年3月,陈乔年、李大钊等发动北京各界10万多群众举行请愿斗争,抗议日本等八国驻华公使向中国政府发出的所谓"最后通牒",军阀政府残酷镇压,酿成"三·一八"惨案,乔年在斗争中受伤,仍不顾个人安危,坚持指挥群众撤退。1928年2月26日,由于叛徒告密,陈乔年不幸被捕。在狱中,宁死不屈,同年6月6日,在上海枫林桥畔英勇就义,年仅26岁。
13、陈撄宁(1880~1969)祖籍怀宁洪家铺新陈埂。他是我国现代著名道教学者和道教著作集大成者,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陈撄宁自幼聪颖过人,才华出众。29岁时,历游九华、武当、崂山等名山胜迹,求师访友,穷研仙道之学。著有《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文稿。民国6年,编写《道藏分类目录提要索引》。三十年代,任教上海仙学院,主编《半场月刊》、《仙学月刊》。先后著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静动必成》等。1953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历任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1961年中国道教协会设立研究室,主持编写《中国道教史提要》。此后,著有《道教起源》、《静动总说》等。
14、杨月楼(1844~1890)名久昌,谱名久先,以字行,石牌杨家墩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同光十三绝"。因演《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等猴戏,灵活如猴,有出入风云之概,又得外号"杨猴子"。被著名京剧老生张二奎收为弟子,与俞菊笙称为"双璧"。后掌著名班社三庆班。杨月楼嗓音宏亮,文武兼备,能戏偏多。演孙悟空出台时翻筋斗108个,在一定尺寸内不离故步,有"一般京剧非偏爱,只因贪看杨月楼"之誉。
15、杨小楼(1878~1938)杨月楼之子,谭鑫培义子,艺名小楼。石牌杨家墩人,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京剧三大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擅演剧目甚多,据《中国大网络全书》记载有30多种。他扮相英伟,嗓音清亮,兼具"炸音";行腔朴实无华,富有韵味;擅从人物剧情出发,体现意境,重在神似。他又是一位爱国艺人,1937年日本侵占北平后,不顾安危,拒绝为冀东伪政权作"祝贺演出"。
16、杨石先(1897~1985)原名绍曾,怀宁县人,我国现代化学家、教育家。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主任,国家科委化学组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49年9月,他作为教育界代表出席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开国大典。不久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校长。1954年9月,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单独接见。1956年,开始研究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有机磷化学。毛泽东同志曾到南开视察他创办的两个农药车间。1963年后,研制出磷32、47和除草剂一号等4种新农药,获国家科研奖。之后,还研制出防治白叶枯病的新农药--枯叶净等10多种新农药,为促进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17、杨兆成(1902~1926)原名杨自涛,化名杨昭,东广村(今月山镇新光村人),著名革命烈士,是安徽省第一个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1925年,杨兆成先后被推选为共青团安庆特支干事会书记、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并迅速建立了团地委的各个工作机构。1926年1月,年过20刚入党的杨兆成任中央安庆特支书记兼安庆团地委书记,参与组织了纪念"二七"惨案死难烈士会议、反"三·一八"惨案的安庆市民游行大会、纪念"五卅"运动大会。1926年秋,杨兆成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1927年9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在《安徽省临委悼杨兆成同志》中,赞誉他是"青年工作的指导者"。
18、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高河镇查湾人,诗人。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一时被誉为"天才"少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卒于河北省山海关。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才华,创作出诗歌、文学评论、小说、随笔等近200万字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长诗《大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1986年他的作品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2000年,他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编入到高中语文课本。
19、郝兰田(1832~1872)怀宁人,清末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原为徽戏演员,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搭入三庆班演唱。入班后,初演《天水关》孔明一角,声容并茂,气度高华,颇受观众赞赏。后因三庆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请改唱老旦。郝兰田能综合各家老旦之特长,并以老生唱法合旦腔韵味,而创制出老旦新腔。从此,京剧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跃而上,始为剧界内外所重视。
20、程演生(1888~1955)谱名存材,字源铨,又字总持,别号天柱外吏、寂寞程生。平山程家大屋人,现代教育家、考古学家。程演生留学法国,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士学位,并任该院研究员。归国后,历任杭州华严大学文学主任、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32年4月接任安徽大学校长。民国34年抗战胜利,出任安徽学院院长,36年辞职至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程演生著述宏富,著有《模范文选》、《离骚讲义》、《太平天国史考》、《圆明园图考》等二十余部。
3. 东莞历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著名人物周永泰,广东东莞人。始祖周永泰于十九世纪中叶来港发展,后其长子周少岐晋身为定例局议员,在商界名噪一时,为周氏家族奠下稳固的基础。不少家族成员担任政府要职,其中有周少岐,周埈年,周锡年担任香港定例局(立法局前身)议员,太平绅士,而其中周埈年,周锡年更被封爵。周卓凡,20世纪初香港企业家,周少岐之弟,周锡年爵士之父,著名的股票投资高手。周锡年之子周启邦,谭月清(富商谭焕堂之女)夫妇是社交名人,其对生活的享受更深入民心。之子周启贤香港华人银行首席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启邦之子周国丰大律师。周启贤之子周国勋,先施表行,副主席兼执行董事,名表大王。周埈年之子周湛煌是钟表界名人,宜进利集团主席。周湛煌 之子周嘉康(美力士)Milus董事总经理。周氏家族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
卢赓扬,号礼屏,又名卢根,生于1829年,广东东莞人。同治年间,成为省港知名富豪绅士的卢礼屏,捐出大量资金为族人修建祖坟、建祖祠和溥善堂、育婴堂,施医济药。1874年卢礼屏被推荐为香港东华三院总理,1878年向香港政府申请创建保良局,并任首届总理,保良局是香港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慈善机构之一。卢礼屏乐善济施、扶贫济困的精神获得当时清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广泛赞誉。其去世后后人为其建一祠堂(礼屏公祠),公祠落成之时,慈禧太后曾亲笔赐匾:“福善修仁”,表扬他热心公益的精神。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已列为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张荫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仅半年,在《学衡》杂志第21期上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梁启超的激赏。1924年6月,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并先后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文史杂志》、《国闻周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深得当时史学界称赞。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4年,修完应学课程,未待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
袁崇焕: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祖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东莞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
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毕业;1906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3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总统府警卫团副;1932年率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寇进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帅,大挫日寇锐气;1933年与李济深 、陈铭枢等发动反蒋事变,极力抗日;建国后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 常务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等职。
叶富(1848-1880):原名贵富,字梦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司(今香港岛),祖籍广东东莞水南人,清末海军爱国将领。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所招学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学生后,又从广东招来已学过英语,并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叶富、邓世昌、吕瀚、李和、张成、李田、黎家本、林国祥、梁梓芳、卓关略等十余人。
叶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第一届驾驶班,1871年堂课毕业,1873年9月舰课毕业。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师海东云舰管带;升都司(正四品),赏戴蓝翎,加游击衔(从三品);1876年任靖远舰管带;1878年9月任超武舰管带。
1879年1月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调超武舰和蓝翎游击衔留闽尽先都司叶富管带前往南洋海军,驻扎浙江温州。
叶富与邓世昌都来自广东,同期考入船政学堂驾驶班。他们在学生时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为挚友。毕业后,他们同在福建水师任兵舰管带,后李鸿章调邓世昌前往北洋海军(北洋水师),沈葆桢调叶富前往南洋海军,同时并肩保卫中国沿海地区。因同为海军出身,后两家结为亲家,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娶了邓世昌的二女儿邓秀婵为妻。
光绪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黄金满勾结倭寇肆意扰乱台州,超武舰奉命派往进剿,管带叶富带领全舰官兵奋勇作战、英勇杀敌,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32岁。清廷下诏书赠游击,并给骑都尉世职。
叶富殉国后,邓世昌得讯,深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优恤叶家,诰赠叶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叶富儿子叶说周世袭云骑尉衔。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
生于富裕人家,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少时随父移居上海,从西方人学习算术、英语。
1867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致远”舰管带。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邓世昌有三儿五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无子,养女邓孝思;长女邓秀媛;次女邓秀蝉嫁给邓世昌同窗挚友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的儿子叶说周[原名叶锦瑛(锳),镇雄]为妻;三女邓秀娟;四女邓秀婷;五女邓秀海。
陈镜开(chén jìnɡ kāi)男子举重运动员。1935年生。广东东莞人。自幼喜爱健身运动。1953年从健身运动转为练举重。1955年入中南军区体工队,后被选入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高很快,一年间挺举成绩从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还分别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7年在第三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以139.5公斤的成绩第四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8年9月26日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举重比赛中,以140.5公斤的成绩第五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1959年在“莫斯科杯”国际举重个人冠军赛中,以148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60公斤级(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绩连续三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从而成为在两个级别上连续九次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起五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79年起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80年任广东省体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运动员之一。1987年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奥林匹克荣誉勋章。
陈伟强(1958--),广东东莞市人。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陈伟强从小酷爱体育。1972年7月开始进入广东体育馆业余体校练习举重,由于全面身体素质基础好,腿部力量较强,训练刻苦,故进步较快,1974年入选广东举重队。1974年至1978年共42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青年全国纪录。
运动成绩:1977年 在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和中国——巴基斯坦举重比赛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举世界青年纪录和总成绩世界青年纪录、1978年 在中国——联邦德国举重比赛中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青年纪录、1979年 在全国举重达标赛和第33届世界锦标赛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世界纪录、1982年 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抓举和总成绩冠军、1984年 获世锦赛60公斤总成绩和抓举两枚金牌、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
所获荣誉:1979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1979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1979年、1984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曾国强 性别:男 体重: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贯:广东东莞 项目:举重
运动经历:1976年在镇少体校举重班学练举重,1981年入省队训练,不久入选八一队,1983年进国家队。
运动成绩:1983年 在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金牌、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52公斤级金牌、1984年 在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总成绩和挺举两项冠军、1984年 在第16届亚洲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三项第一、1985年 第39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52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亚军
所获荣誉:1982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1984年 获第16届亚锦赛最佳运动员称号、1984年 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同年荣立一等军功、1985年 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夺得52公斤级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摘得奥运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夺冠时刻:1984年7月29日,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曾国强在52公斤级的比赛里力克日本名将,以"黑马"姿态荣获本届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叶润成,1961年9月出生,广东东莞市道滘镇人。受环境熏陶及影响,自幼学会游泳并擅长蛙泳。1973年毕业于道滘小学后进入东莞游泳业余体校,1977年被招入广东省体工队,1981年,调入国家游泳集训队。1982年,叶润成随中国游泳队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游泳比赛获得男子100米蛙泳冠军。他是中国参加亚运会游泳比赛获第一枚金牌的运动员,是他使我国实现亚运游泳金牌“零”的突破。
陈肖霞(1962年10月8日-),中国退役跳水运动员,广东东莞人,中国第一位跳水世界冠军,曾称誉她为“跳水皇后”。
4. 乐平市的历史名人
饶娥(749—762年) 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饶娥自幼丧母,与父饶绩相依为命,十岁时就会做饭、洗衣、织布,勤俭孝顺。其父以耕种为生,兼操捕鱼。一天,饶绩在江上捕鱼,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饶娥连续三天在江边痛哭寻找,水食不进,痛不欲生。第四天饶绩尸首浮出江面,乡邻认为是饶娥的孝行感动了天神,才使绕绩尸首浮出。父死后,饶娥决意随父而去,并绝食而终。饶娥的孝行惊动了官府和京城,当时的乐平县令随即撰文申报朝廷。当时的大文学家柳宗元闻后也颇受感动,撰文《饶娥记》彰扬饶娥孝行。《新唐书》将饶娥列入孝女,地方为饶娥建庙、立祠奉祀,饶娥孝道流传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乐平岩前(今洪岩镇)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初任秀州司录。时逢灾后大饥荒,洪皓冒杀身之罪,截留浙东钢米赈饥,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当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国,因不屈服金国统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软禁,遭受种种折磨仍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冷山(今属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间,他与金人友好相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桦树皮忆写《四书》,教育金国儿童,传播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在金十五年后全节而归,被誉为苏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桧私通敌国遭到报复,被流放英州(今属广东)。九年后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纪闻》、《鄱阳集》、《帝王通要》等传世。
王刚中(1103—1165年) 字时亨,宋代乐平履恒里燕窝村(今礼林镇府前村)。南宋绍兴十五年赴京应考,提出革除时弊的对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点为进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后,正值金宋交兵之时,面对主战、主和两派严重对立的现实,他选择了“主战”,坚决抗金,时时不忘收复中原。入仕后的前十年,王刚中受到秦桧排挤,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学教授。秦桧死后,他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中书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后以龙图阁侍制衔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为当时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坚持以礼法制军,废除苛政,整治社会风气,兴建府学礼殿,加强民间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后,更是为朝廷殚精竭力,尽其所为。王刚中一生著书100多卷,其中《易说》、《仙源圣记》、《汉唐史要览》、《春秋通义》在哲学、史学研究上颇有价值。
洪迈(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洪迈自幼读书勤奋,精通四书五经,广猎稗官野史、道释经籍、医卜星算。他读书也抄书,他研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洪迈23岁时高中博学词科,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书十分珍爱,每日必读,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的案头。
马廷鸾(1222—1289年) 字翔仲,号碧梧,众埠楼前村人。南宋淳祐七年进士,历任池州教授、太学录、秘书省正字等官职,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马廷鸾为官清正,敢于奸臣作斗争,曾冒罢官之险,上书弹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进谏罢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职。他的义举受到群众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视,因此而被拜为宰相。但当时外戚当权,朝政腐败,忠臣无法施展才华,无力挽救危亡,马廷鸾出任宰相三年之后不得不辞官去政。马廷鸾自幼甘贫苦读,知识渊博,文辞工整,曾为皇廷词臣,理宗、度宗两代君王的诏书圣旨、馆阁文书大都是马氏起草。晚年归隐故乡,潜心著书立说,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传世。
马端临(1254—1340年) 字贵与,号竹村,众埠楼前村人,马廷鸾次子,12岁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试(乡试)第一。后随其父辞官归隐故乡。马端临在故乡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积数十年辛劳著成历史巨著《文献通考》,全书348卷,从上古一直写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备、非常有价值的史书。后人将马氏《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合称“三通”,并将《通考》誉为“三通”之首,《文献通考》奠定了马端临伟大的史学家的地位。马端临晚年曾出任乐平慈湖书院和衢州柯山书院山长、台州路儒学教授。
汪道诚(1783—1865年) 字勉旃,号砺轩,乐港里汪人。汪道诚自幼苦练骑射,有“射无不中”之功。嘉庆十二年赴乡试武科,中榜首。十四年应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状元。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福建诏安营游击、泉州城守营参将、福州城守副将、天津镇总兵、代理浙江提督、云南提督等官职。在云南任职期间,边寨土司勾结境外少数民族头人叛变,击杀官兵,骚扰边境安宁。汪道诚率精锐进剿,生擒大部叛变头首。汪道诚在云南六年,组织士兵屯田,积余了大批粮食和物资,凡军中士卒遇婚丧事,从中可以领取丰厚的经费,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诚年七十退役,随子茹鉴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于闽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临港睦乐村人,绰号“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饶河戏演员,颇有侠义。光绪年间,乐平城乡开征“厘金”(一种苛税),加重了人民负担。光绪三十年知县杜 磷光又借口兴办高等小学堂经费不足,加征靛捐,引起产靛最多的西乡绅民愤怒。正在西乡演戏的夏廷宜,鼓动并带领西乡民众进城示威游行,捣毁了统捐局、厘金卡、缉私卡、盐卡和天主教堂,击沉了两艘护卡炮船。其后夏廷宜又率众攻打县衙,火烧清白堂,开牢释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风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征率兵驰乐镇压。在大兵压境之时,夏廷宜主动转移,使瑞扑了空。光绪三十三年,夏廷宜率众再度攻打乐平城,在途中遭清军洋枪队伏击,中弹牺牲。
戴良谟(1901—1981年) 又名远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与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严济慈是同学。1928年在创办乐平中学,任校长。1929年赴日留学,兼任中国留日学生管理处总务课长,并在日本女子职业学校兼教习。回国后,曾任河南省宁陵县长,在两年任期内,致力于加固黄河堤防,兴办学校,查禁鸦片,宣传发动妇女放脚,颇有政绩。1932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江西中正大学任教授。1953年入武汉华中工学院,任教学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学术上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术造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资深学者和有影响的数学家。
石凌鹤(1906—1995年) 原名石联学,字时敏。后港大田村人,著名剧作家。石凌鹤学生时代即投身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和戏剧艺术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期间,从事救亡演剧、战地演剧工作。建国后,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省文联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冲击,粉碎“四人帮”以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是电影、戏剧创作、编辑、导演、表演于一身的剧作家。他的话剧剧作有《黑地狱》、《保卫卢沟桥》、《火海中的孤军》、《铁蹄下的上海》、《法西斯丧钟响了》等,戏曲剧作(含改编)有《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导演过《扬子江风暴》、《赛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话剧。他编过《舞台和银幕》杂志、申报《电影专刊》等。
邹家燮 (1766-1811年),字秀升,号理堂,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江西乐平镇桥镇墩上邹家村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解元,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旋殿试,以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后任录馆纂修官、文渊阁校理、江南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等职。
一次仁宗亲临翰林院,邹家燮恭敬地呈上自己编修校理的书刊,仁宗看后比较满意,列为二等成绩,赐给《味除书室全集》和犀砚、宣纸等珍贵物品。不久,还派他赴贵州担任副考官。邹家燮作风正派,审卷认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嘉庆十一年(1806年),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各地缺额补员,可以由总督、巡抚指名选拔。邹家燮认为这样做可能会有人营私舞弊,就奏明皇上,提出补员名单一定要经朝廷核实的建议。
江西巡抚金光悌走马上任不久,上本启奏说江西巡抚、藩司、臬司、盐粮各巡道及各州、县均有大量未了结的悬案,计万余起。拟请以巡抚为首,成立一个总局,专门清理所有悬案。邹家燮也呈一奏疏,反对金光悌的提议,请成立总局弊病很多。巡抚问案,实属有名无实;案件转递,事隔多年,反不易查清;总局容易出现舞弊、贪污、敲诈等现象;总局一设,各司、道及地方机构势必废驰……所以邹家燮主张仍由各司、道及地方机构自己处理。仁宗批准了邹家燮的奏疏。后来,邹家燮调升礼部给事中,在查处禄米、南新等金库时,也一如既往,秉公办事,一丝不苟,知无不言,敢于和不良行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嘉庆十六年(1811年)九月初五,邹家燮在祭母时,心情十分沉痛。次日突然中风死去。其遗著因用语犯忌,多所失传。
汪守和(1764-1836年),字惟农,号巽泉,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乐平县城(今洎阳街道办)人。嘉庆元年(1796年)赴京应试中一甲二名(榜眼)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汪守和以文才列黄榜前茅,入仕后初任翰林院编修,又升任侍讲、侍读学士,学政,内阁学士,国史馆协修等职,且多次出任各省乡试考官,多与文章打交道。他治学严谨,处事尽心竭力,公正无私。
汪守和晚年自户部、礼部侍郎,步步晋升为吏部、工部、礼部尚书,左都察御史,道光十六年(1836年)病逝於礼部尚书官邸,享年73岁。
汪守和为官40余年,以恭谨著称,得两代君王重视。汪守和死后,皇上晋赠他“太子太保”衔,敕谕上称他“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报国勤劳,鞠躬尽瘁”。汪守和的灵柩自北京运回乐平的途中,经过州县,地方官员和大绅士多是汪守和的学生,都流着眼泪来祭奠他,为汪守和送行。乐平人为表彰汪守和的功绩,在乐平城南门为他建了一个府堂,上镶“榜眼及第”四个金字。又把汪守和家所在的巷子,命名榜眼巷,至今仍这样称呼。
5. 罗洪乡的罗洪名人
邹汉勋,孔字辈,字三杰,又字叔绩,号绩父,小名克勋,清新化县中罗洪(今隆回县罗洪乡)人,地学第二代传人,生于嘉庆十年(1805)农历十月。父,文苏,岁贡生,喜诗、善文,着《九献考》、《礼器小识》、《景山遗集》;母,吴瑚珊,工诗文,善舆地。邹汉勋小时随母学习,常聚灰画《禹贡》山川图形。16岁协助兄长汉纪等编著《左氏春秋地图说》、《博物随抄》。18岁自己着手编写《六国春秋》。乡谚有言“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道光十一年(1831)后,开始撰写,读书偶识》。十七年补府学弟子员,后肄业于长沙城南书院,学习算学和历法。十九年应邓显鹤之聘,参与校刊《船山遗书》。二十五年与邓显鹤编纂《宝庆府志》和《新化县志》。后应贺长龄之邀支贵州,纂修贵阳、大定、兴义、安顺四府志,被誉为“西南方修志家”。咸丰元年(1851)中举人。次年,应礼部试,不第。归途去江西高邮访魏源,为魏着《书古微》参订《尧典释天》,并为其绘制《唐虞天象》、《璇机内外》、《玉衡三建》诸图。之后,依据以经纬测绘地图的理论和方法,在《宝庆疆里图说》中提出一套绘制地图的基本原则;①明分率(比例);②分准望(方位);③定中宫(坐标);④测日星作图则以经纬度划面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以三百六二度和六十方太密,便改为二十四向。他还创造地图上和各种标志(图例):如山用“迭人”;水用“双线‘;道路用”迭点“等等。他的制图是晋代地理学家裴秀“制图六体”的继承和发展。在研究舆地学时,注重古为今用,创新和发展,并通过实地调查,以补古之不足。主张“知古期以用于今,知今期以稽于古”。古今地图不同的颇多,但也对历代州郡沿革考核精辟,被誉为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咸丰三年(1853),胞弟汉章随江忠源攻打太平天国,被太平军围困于江西南昌,他与江忠淑率军赴援。围解,叙知县,留军中参赞军务。同年秋,江忠源援安徽巡抚,防守庐州(今合肥市),邹随同至庐州迁直隶州同知。农历十二月(1854年1月),庐州被太平军攻克,被杀于西门,年48岁。曾国藩挽曰“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与岷樵同死,日月生光” 。邹著述甚多,除上述外,尚有《五均论》、《六国春秋》、《广韵表》、《贵州沿革表》、《水经移注记》、《南高平物产记》、《颛顼历考》等20余种。
邹代钧,代字辈,邹汉勋之长孙,名君甫,字伯陶,号沅帆,清新化县罗洪(今隆回县罗洪乡)人,地学第四代传人,为中国近代地图鼻祖,咸丰四年(1854)三月生。光绪五年(1879)取县学附生。他为继承发展祖传舆地之学,负祖父汉勋的遗稿,赴甘肃酒泉军营求见左宗棠,保县丞。十三年,得两江总督曾国荃推荐,随刘瑞芬出使英法等国,驻节伦敦。公余,仍研究舆地学,常刻中外舆地全图,他参照迈特(米达,即公尺)与华尺比率,制造中国舆地尺,作为绘图准绳。十五年回国后,应湖广总督张之洞邀主绘《湖北全省地图》,并附解说。后在武昌创办中国第一个舆地学会,翻译地名,改订经纬线,用中国舆地尺,道创以铜版印制中外彩色地图,颇为时人所重视。光绪二十年(1894),任译书局分纂。甲午中日战争时,他向清廷陈说集兵京津,施以新法训练,防守辽阳、牛庄一线,以水师断日船接济。次年,陈宝箴为湖南巡抚,锐意改革,邹代钧由武汉返湘,向陈陈言,开办厂务,被聘为湖南矿务总局提调。后任《湘学报》舆地编撰、时务学堂舆地教习及南学会舆地主讲。二十八年赴京,任编书局总纂及京师大学堂地理总教习。三十一年补用直隶州知州。后回武昌绘编《江苏全省舆图》,甫脱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卒于武昌,年54岁。著述有;《西征纪程》、《光绪湖北地记》、《直隶水道记》、《中国海岸记》、《中国地理讲义》、《会城道理记》、《中俄边界说》、《蒙古地记》、《日本地记》、《朝鲜地记》、《安南缅甸暹罗地志》、,印度阿富汗俾路支地记》、《五洲城镇表》、《五洲疆域汇编》、《西图译略》、《英国大地志》、《西域沿革考》、《文存》、《诗存》等。
邹代藩,字价人,清咸丰十一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1861年10月30日)生于新化县罗洪村(今隆回县罗洪乡)。六岁时,父邹世咸令其背诵六十花甲,未能竟,从横楼上将其抛入池塘中,经人救起。此后刻苦攻读,学业大成。光绪十一年(1885)取县学附生。后补廪膳生,捐光禄寺署正。邹善古文,恶科举。一年应试,主考者姓曹,即赋诗讽刺曰:“可恨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不诛曹。奸臣幸运传留种,科甲场中独占鳌”。官府追捕,他裸体对骂,捕者疑其疯,释之。中日甲午战争后,参与戊戌维新运动,创办新化速成学堂与罗洪小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冬,与周震麟编撰宣传品《血泪书》,从一连串外侮事实说起,抨击朝廷懦弱无能,屈膝媚外,以唤起民众革命。书末有“凡炎黄种子,急宜奋图存,誓驱鞑虏于关外,否则瓜分之日立至,亡国之祸不远矣。血泪陈词,宁望速起”等语。光绪三十一年,参加同盟会后,与姻亲谭人凤奔走湘、赣、鄂、宁、日本等地。清廷悬赏五十万元购其头颅。他笑曰:“吾之头岂仅五十万元耶?如赏一百万,吾或许可将头赠与人领赏。”宣统三年(1911)长沙起义胜利。十一月,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邹代藩与谭人凤、刘揆一、廖名缙、欧阳振声等人作为湖南代表赴南京参加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会议。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湖田局局长。时谭延闿任湖南都督,兼任国民党湘支部长、共和党湘南分会代理会长。一身数任,左右逢源。邹恶其为人,以湖田局长对都督行文,不用呈文,而用令文讥之。谭也毫不介意。民国11年(1922)冬病卒,年60岁。著述有《历史精义》、《孝经通义》、《人学堂文存》、《人学堂诗存》、《资江日墨》等。
邹新垓(1915一1975 年) 湖南省新化(今隆回)罗洪人,中国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地学第七代传人。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 在校受教于张印堂、洪恩齐、冯景兰、袁学礼、孙云铸、杨钟健、李宪之、赵九章诸先生。毕业后, 留校任助理研究员, 后随张印堂在滇缅进行地理考察。回校后, 清华决定派他赴美深造, 因父邹兴钜病故, 受乃祖邹永暄之召, 回新化主持亚新社务。新垓受命危难, 更知守业之艰, 迎难而进。一方面主持编制二百万分之一的东亚和日本航行地图, 一方面继续编制出版一般参考书和教学用地图,
并兼任清华大学地学会主办的《地学集刊》主编, 由亚新出版, 每年四期。还先后在成达高中女校、新化师范、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 1943 年, 敌氛蔓延,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印刷原料缺乏, 交通受阻。当时, 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数次函邀亚新迁往重庆与其合作出版地图, 而新垓不愿亚新染上政治色彩, 乃婉言拒绝。时亚新偏于一隅, 地图产品滞销, 新垓雇人肩挑到贵阳、重庆等地零售, 终于使风雨飘摇的亚新渡过了难关。抗日战争胜利后, 亚新迁回武昌原址。
新中国成立后, 邹新垓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 1950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地图编刊委员会, 同年被选为武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出版界代表, 并应邀出席了全国第一界出版工作会议。会后, 积极奔走汉沪两地推动私营地图出版社和图书发行单位的联营。 1951年任武昌各私营图书文 化单位联合组成的武昌图书文仪公司董事长。同年, 全国各私营地图出版社在沪组成地图联合出版社, 1953 年改组合并为私营上海地图出版社, 邹新垓任社长。1954年公私合营的地图出版社成立, 新垓任副总编辑兼编辑行政室主任, 后地址由上海迁北京, 改成国营地图出版社 。至此, 亚新走完了40年风雨历程, 以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告结束。 1960年, 邹新垓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 同年任吴晗主编的《地理小丛书》编委会委员。1940年以后, 新垓先后主编《中国析类分省图解》、《世界列国图集》和《世界地理纲要》等。担任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后, 分工主管地图编制业务, 拟定编制各项地图业务规范, 撰写地图编制设计大纲, 他强调小比例尺地图的主导方向即地理制图, 指出地图的编绘是个创作过程, 要体现出各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 反映地理特征。他提出地理教学图是揭示地理规律, 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地理思维的直观工具。他重视地图的艺术化, 强调美工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地理感知。在长期地图编制生产实践 中, 工作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提出地理教学图揭示了地理规律, 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地理思维的直观工具。重视地图的艺术化, 强调美工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地理感知。在十年动乱中, 因背负民族资本家 这个沉重的十字架而备受折磨, 1975年, 新化邹氏地图学世家最后一位传人悄然地离开了人世。
袁吉六,字仕策,榜名仲谦,清同治七年农历闰四月初十(1868年5月31日)出生于保靖县葫芦寨(其六世祖袁文宗于清初带全家迁此定居)。民国元年(1912),携家眷回归祖籍新化县永固团巴油袁家凼(今隆回县孟公乡白莲村)年少时由父教读,他天资聪敏,博览强记。清光绪八年(1882),辰沅道台巡视葫芦寨屯务,住宿刘家客寓,耳闻隔壁琅琅读书声,通宵达旦,心甚异。次日天明,命弁兵把夜读者袁吉六传来,见他身穿破旧长衫,五官却很端庄,欲试其才,叫他属对:“小学生蓝衫扫地”,他随口对答:“老大人红顶冲天”,尔后,他承人资助,入馆受教,文章、书法均属优等,经县、府两考,以名列前茅入泮。二十九岁中光绪丁酉科拔贡,后因病未能入京,设馆教学。光绪二十五年(1899),苗族学生石昌松在保靖考秀才初试录取,前往永顺府应试,有人诬告其“冒籍”报考,被监考官除名,袁吉六闻讯后,仗义勇为,据理力争,使准应试。民国2年(1913)春,吉六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国文教员。4年,一师学生掀起反对校长张干的学潮,张为此大怒,决定开除除领头的学生毛泽东等17人。袁等在张干面前据理力争,说:“毛泽东等皆杰出人才,挽天下于危亡者,必斯人也。”张干被迫收回成命。袁吉六在一师授教时,康(有为)、梁(起超)文体风靡一时,学生作文,竞相仿效。他对学生毛泽东说:“作文之道,首应务本,完全摹仿康、梁,实非所宜”。又说:“文章妙来无过熟,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毛泽东接受教诲,改弦易张,独出一格,袁赞赏毛有孔融之笔。后来,常对毛进行个别指导,为他详细讲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埃德加·斯诺谈及他在第一师范读书时,说:“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取了个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起超,认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并说:“予之得窥古文涯涘者,袁胡子之教为多。”民国5年,谭延闿任湖南省长时,要袁任省府机要秘书。他以年迈力衰、难负重任而拒绝,继续从事教育。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现北师大)、湖南第一师范、省立一中、明德中学、长郡中学。民国16年与胡元倓一起参加湖南大学的筹建工作,并任该校教师,直至民国19年退休。袁在教学之余,竭力著书立说,撰有《文字源流》、《文学史》、《书法必览》、《分类文法要略》、《国文讲义》等。退休回乡后专心致志著作《说文初义草》,终因积劳成疾,未竟而亡,今存部分遗稿。民国21年农历四月初二(1932年5月7日),袁病逝,终年64岁,葬于巴油家凼蛇形山。毛泽东主席对吉六非常敬重。1950年,当袁的老同事王季范写信告知他的遗孀生活困难时,毛主席即去信湖南省主席王首道:“请省府酌予接济”。使袁夫人得以安度晚年。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袁墓碑题字:“袁吉六先生之墓 毛泽东书”。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为袁重修了坟墓。1965年春毛泽东在中南海宴请郭沫若、章士钊、王季范、周世钊等,席间追忆袁师时,章、郭说“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1980年,袁的大儿子袁愈槱组成五字对联“通古今文史,教天下英才”,刻于墓旁石柱上,以志纪念。
邹永成,字器之,清光绪八年农历十月初十(1882年11月21日)出生于新化县罗洪(今隆回县罗洪乡),舆地学家邹汉勋之曾孙。邹永成继承家教,潜心经世致用之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伯父邹代钧召,赴武昌协办舆地学会事宜。在此期间,他暗中翻阅《猛回头》、《警世钟》等革命书籍,思想渐进。次年春回湘参加华兴会,奉黄兴之命,潜赴江西吉安,与黎明望等组织赣江团(又名黄自强公司),暗结附近防营,图谋响应。因华兴会起义事泄,江西机关被迫解散,返回湖南。光绪三十一年秋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东渡日本,留学于明治大学。宣统三年春,宋教仁、居正等同盟会骨干在永成寓所集会,决定回国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长江流域武装起义。为筹集资金,邹永成回国,得知黄兴将在广州黄花岗领导起义,将祖遗祭田一百多亩租的契子抵押与祖伯,得2000元作为经费,于宝庆河街岭设联络机关,召集当地革命党人,伺机策应。黄花岗起义失败,他潜赴武汉与焦达峰、孙武等计议两湖起义事宜,旋偕焦达峰返湘,分头运动新军和会党。九月初四闻焦达峰已在长沙起义成功,他便与谢介僧、葛天保等于宝庆河街岭谋划起义。会后,永成奔五峰铺,劝当地巡防军张某反正。九月初九张某率营开赴府城,宝庆宣告光复。众推谢介僧为大都督,永成为副都督,接着,回新化组织民军,于九月十一日光复新化。省城长沙发生政变,焦达峰等惨遭杀害,邹愤然离湘赴鄂,襄助北面招讨使谭人凤组织军队,准备北伐。不久,南北议和告成,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邹见袁逆窃国,同盟会领导大多妥协,深感民主共和将成泡影。民国2年4月20日,留绝命诗一首云:“轰轰革命十余年,驱逐胡虏着祖鞭,不料猿猴筋斗出,共和成梦我归天。”跳入黄浦江,幸被渔民抢救得生。民国2年(1913)夏,他与詹大悲、宁调元等共商讨袁事宜,被黎元洪发觉,下令通缉,又逃回湖南,以湘豫联军第三军军长名义,偕蒋翎武、程子楷等督师岳州,准备举兵北上。旋谭延闿取消独立,他与程子楷等逃亡日本。同年12月与刘承烈等在日本成立民义社,任副社长,继续组织力量反袁。民国4年夏,回到上海,创办《救亡报》,造反袁舆论,年底回湘。在郴州集散兵2000人,编为湖南第一旅,自任旅长,反袁护国胜利后,谭延闿重新盘踞湖南,军队被迫解散。民国5年,永成前往广东。民国6年(1917),回湖南任督军署中将高等顾问,,次年起任湖南总司令部中将参议。民国10年任广州大元帅府中将高等顾问,并由孙中山圈定为国民党“一大”代表。民国12年调任军政部高等顾问。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中将参议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后因不满蒋介石新的独裁统治,于民国18年回湘参加反蒋倒何(何键)。民国19年任国民党党史委员会撰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参议。著有《邹永成革命回忆录》 ,1955年6月逝世,终年73岁。
邹适今(1917~1989),原名泽薄,1917年生,罗洪乡中罗洪村人。1937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入抗大第三期学习。1938~1944年,在湖南、广东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历任《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编辑,人民抗日游击队干训班主任。1944年冬至1947年夏,先后任重庆《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编辑。1947~1948年,任中共河北省建屏区委副书记。1948年7月至1950年初,任新华总社编辑、记者。1950年2月,调国家轻工业部工作。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报社社长。1951年起,任副处长、副局长。1956年,调国家水产部任副司长、司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审查,1978年平反昭雪。197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大网络世界经济卷》和《网络年鉴》编辑部主任。
邹洛夷(1936~1994),笔名志洛,1936年生,罗洪乡人。1957年从邵阳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城步太平坳小学任教,1959年5月调城步县文化馆任美术辅导专干。一生辅导学生创作,闲时勤奋耕耘,创作发表版画作品170余幅。1963年创作的《山区行旅》、《荒地翻身》、《保丰收》,被中国对外文化友好交流协会送往东欧国家参加巡回展出。《山区行旅》又于1982年送往法国、日本等国参展,并发表在美国纽约《美洲华侨日报》上,后被收入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华桦教授编著的《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谭权书编著的《木刻新技法》和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黑白木刻选》。1983年创作的《苗乡风情》,当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版画展;《春到苗寨》先后发表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画美术》(1983年第三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版画世界》(1986年第六期)等杂志上,并参加国家级大型美展和版画展,多次获奖。1984年创作的《南山牧场》,参加湖南省建国35周年美术作品展。1987年5月创作的《庄舟化蝶》,被选送西德萨尔州第38届国际博览会展出。《耕作队的休息》参加湖南青年美术作品展后,被收入《湖南省青年美术作品选集》。20世纪60年代初,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版画家之一。1964年被选进国庆15周年人民大会堂湖南厅装饰办公室版画组,创作《南岳》和《洞庭湖》(与人合作)两幅大型版画。由于工作出色,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的创作精神和作品风格,受到中外美术界的称道。1986年,日本成立“邹洛夷版画研究会”。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版画艺术研究会理事,曾任湖南省政协委员,邵阳市美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副高级研究员。他的事迹载入《美术辞林》、《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湖南当代文学家传略》。
邹鹏振(1885~1951),名兴辉,字叶侯,1885年生,罗洪乡人。小时随父务农。1905年,考入蔡锷主办的广西桂林随营学堂,190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加过讨袁、护法诸战役,勇猛善战,累立军功,晋升为湖南陆军第三师第六旅少将旅长。1926年,在叶开鑫部参加赵、唐之战,率叶部三个旅攻新化,克宝庆,占衡阳。后加入程潜的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1927年,任六路军第四十四军副军长兼第一师中将师长,西征讨唐时接任军长。后沿京汉铁路北伐,率部击败孙传芳残部,攻克海州。1928年蒋桂战争前夕,桂系惧其附蒋于己不利,乃佯为交好,暗中乘其不备,包围武昌四十四军军部,迫其下野。李宗仁于事后赠以“功成不居,解甲归田,高风亮节,殊堪嘉尚”奖旗,以掩天下人之目。邹百感交集,愤然而归,从此息影田园、寓居家乡。戎马20余年,平时治军严明,以岳家军之精神,策己励人,常谓“军不扰民者得民心,得民助”,严禁部下循私庇错。平时注意平等待人,关心士兵生活,对偶犯军纪者必了解情况,再处之,不动辄假以颜色。有时军饷不继,必与士兵同艰苦。每次临阵,总是身先士卒,不避艰险,深得士兵爱敬。一生极富正义感,不随流俗,维护进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不满国民党“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血腥政策。当共产党员马子谷在武汉被捕入狱时,他激于公义和乡情,利用其驻军武汉之势,以身家性命担保强行保释。解甲归田后,何健主湘时他仍挂省府委员之名,但乡居不予参政,“九·一八”事变后,却鼓励妻弟魏巍重新入伍参加抗战。后魏巍改名白天,参加革命队伍。思想进步,能处变不惊,遇事不慌。解放前夕,他多方支持地下共产党活动。听到湖南和平解放,深佩程潜之明智。土匪武装攻打罗洪区政府前,匪首暗地到罗洪筹粮筹款,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国民党军队反扑新化县城后,县长刘镇越想带走枪支人马回隆回,他以凛然口气劝告刘不要一错再错,使刘只身离开新化。在他的影响下,新化警察部队近800人向解放军投诚。1951年,因“反革命案”被错杀。1983年平反昭雪,《湖南省志》为之立传。
邹捷中(1947年10月~今)民盟盟员,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任湖南省数学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起任中国数学学会第八届、九届理事会理事,2002年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概率统计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七届、八届、九届湖南省政协常委。2001年11月被聘任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邹捷中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经下过乡,当过工人。1979年经长沙市数学学会考核推荐,被长沙大学由工人破格录用为数学教师;1980年,被录取为长沙铁道学院概率论与数量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并于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82年起,任长沙铁道学院教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长沙铁道学院科研所应用数学研究室主任,概率统计研究室主任,科研所常务副所长等职。其间,198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1月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中南大学后,2003年任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 1993 年起任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期从事应用概率和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及数理金融的研究。在《中国科学》、《伦敦数学杂志》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 合著专著 4 本。曾获1987 年国际Davidson 奖 、 1998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湖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及湖南省优秀论文奖等多项奖励。 1987 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2 年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从 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应邀赴英国作高级访问学者,并在剑桥大学、格林威治大学讲学。
邹昌林(1948年~今):1981年他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读硕士,从师尹达先生。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儒教室副主任
1985年留本院教务处工作,任副处长、讲师。1987年秋,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读博士,从师余敦康先生。1991毕业留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现为副研究员、儒教室副主任。著有《中国礼文化》、《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等著作。
邹祖锡(1938年~今),名济群,又名甫骏。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62年分配到机械工业部郑州第六设计研究院工作。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标准设备设计,磨料磨具工艺和其他项目的工艺设计。先后参加和主持过磨料自动包装机等多项大量标准设备的设计、安装,汽车发动机缸体(套)珩磨加工工艺、金钢石高精度珩磨油石和珩磨头的研制,以及珩磨机的改造、磨料磨具行业中的工艺设计等工作。在主持第二砂轮厂涂附磨具制造分厂的工艺设计中,去德国考察并与德方进行设计协调。曾多次荣获院优秀设计奖和优秀项目奖,河南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6. 沧州武术之乡历史名人简介
沧州辖境古属燕齐,民风以醇厚勤劳、尚义任侠著称。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誉。历代薪火相传,武风沿袭不衰,到清末民初,达于鼎盛,有 “小梁山”之称。据志书记载,仅明、清两代沧州就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丁发祥、窦尔敦即为清初武功盖世的武术名师。
近代,列强侵凌,为驱寇报国,维护主权,沧州传艺习武风靡城乡:众多武林精英传德授艺。张之江任馆长的南京国术馆,曾有52位沧州拳师先后在馆任教。霍元甲、霍殿阁、王子平、佟忠义、王正谊(大刀王五)李凤山(燕子李三)等名师豪杰,即为沧州在南北镖行赢得“镖不喊沧州”的威名,又为御辱镇邪、弘扬国威、光大中华武术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武林师表和民族的骄傲。
精武会创始人“霍元甲” 武术大师“王子平” 武术大师“佟忠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沧州武术如古树逢春,老将宝刀不老,新秀层出不穷,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沧州武术拳种流派众多,特色鲜明,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有八极、劈挂、六合、燕青(迷踪)、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种,占全国拳种的40%。沧州武术既有大开大合的勇猛气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讲究实战,具有钢猛剽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的风格特点。
原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 之江委员:惠书早已收到,本想约谈,因循为果。近日查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留待将来了。先生热忱爱国,如有所见,尚望随时赐教。顺致敬意。
武术大师
“郭长生” 劈挂通臂拳大师
“ 韩俊元” 北京亚运会银牌得主
“刘振岭” 中华武林百杰
“ 刘述来”
张申府(1893年--1986年),1893年6月15日出生在河北河间府献县小垛庄(现属沧县杜生镇),中国共产党三个主要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退出中国共产党。1931年张申府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利用讲坛宣传爱国主义,并投身于抗日运动,参加了一二九运动的游行。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申府到了武汉,1938年7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了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大会,张申府与“救国会”的沈钧儒等六人被聘为第一届参政员。1942年申府加入民主政团同盟,并任中央党委。1946年1月他出席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7年初,他回到北平,1948年写了一篇《呼吁和平》的文章,受到共产党人和民盟领导人的批判。 1957年被认为是右派分子,1960年摘帽。他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直到1979年才获彻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辞世,享年93岁。
漫画家 赵文彬,1940年生于沈阳,祖籍河北省辛集市圈头村。196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漫画研究会顾问,沧州市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河北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出版有《赵文彬漫画选》、《漫画鲁迅作品故事新编》。作品《荣与辱》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国画、漫画、杂文作品3000余篇,并多次获奖。
篆刻家 李永安,一九四八年生,河北河间人。
自幼喜好书画篆刻,犹擅长竹刻。曾得到我国著名刻字艺术家权希军、孙铁宝先生的言传心授。他在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刻字技术外,又不断自出机杼、独创新意,使其竹刻作品首次参赛,即入选河北省第二届刻字展。之后,其竹刻技艺日益精湛与完善,作品又于一九九七年荣获“全国第三届刻字展入选作品”之美誉。《沧州晚报》和沧州电台等媒体曾多次对其进行采访和报道。
除竹刻之外,李永安的根雕作品亦不同凡响。其根雕或怪离奇异,或简易直观,所有作品均突出“神”、“韵”二字,正如李君所言,“根雕贵在:形靠神显,韵于神中。如此方可栩栩如生。”
历史文化名人
张之万 张之洞 郑 愔 冯 道 纪 昀
李奉璋 马玉林 刘连升 姜 苹 于世海
朱佩兰 徐海云 马少山 冯金秀 孙楷弟
梁达子 韩茂春 筱翠云 张治友 刘仁和
伦金兰 冀桂云 李桂云 赵春亭 侯若一
董兴龙 李兰舫 张恩城 赵心水 毛 苌
贾墨桥 吴 珍
沧州画家
沧州现有全国美协会员14人省美协会员132人市级会员150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画家7人副高职画家14人。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建有专职美术创作研究机构-“沧州画院”和“沧州市美术家协会”负责全市的美术创作和组织工作,沧州的美术创作蓬勃开展硕果累累。近年来曾有45幅作品在全国获奖,210幅作品在国际展览及省展获奖,出版画集16部,沧州画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创作群体。
丁宝中(工笔画家) 马刚
(油画家) 马洪彦(油画家) 王玉池
(山水画家) 王国栋
(国画家)
尹默
(国画家) 田云鹏(工笔画家) 田玉洲
(国画家) 叶洪峰
(油画家) 米春茂(工笔画家)
刘春龙
(油画家) 苏锡超
(山水画家) 李维学
(国画家) 林鸽
(油画家) 杨洪英
(油画家)
黄玉忠
(插图连环画) 康连顺
(油画家) 廉宽宏
(山水画家)
7. 乐平有那些名人
乐平十大历史名人简介 (以出生先后为序) 饶娥(749—762年) 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饶娥自幼丧母,与父饶绩相依为命,十岁时就会做饭、洗衣、织布,勤俭孝顺。其父以耕种为生,兼操捕鱼。一天,饶绩在江上捕鱼,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饶娥连续三天在江边痛哭寻找,水食不进,痛不欲生。第四天饶绩尸首浮出江面,乡邻认为是饶娥的孝行感动了天神,才使绕绩尸首浮出。父死后,饶娥决意随父而去,并绝食而终。饶娥的孝行惊动了官府和京城,当时的乐平县令随即撰文申报朝廷。当时的大文学家柳宗元闻后也颇受感动,撰文《饶娥记》彰扬饶娥孝行。《新唐书》将饶娥列入孝女,地方为饶娥建庙、立祠奉祀,饶娥孝道流传至今而不泯。 洪皓(1088—1155年) 字光弼,乐平岩前(今洪岩镇)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初任秀州司录。时逢灾后大饥荒,洪皓冒杀身之罪,截留浙东钢米赈饥,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当地人民深感其思,尊其为“洪佛子”。南宋初年,他奉命出使金国,因不屈服金国统治者的侮辱,被扣留软禁,遭受种种折磨仍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冷山(今属吉林省地)。在冷山期间,他与金人友好相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桦树皮忆写《四书》,教育金国儿童,传播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在金十五年后全节而归,被誉为苏武第二。不久又因揭露秦桧私通敌国遭到报复,被流放英州(今属广东)。九年后平反昭雪,在回京途中病逝。著有《松漠纪闻》、《鄱阳集》、《帝王通要》等传世。 王刚中(1103—1165年) 字时亨,宋代乐平履恒里燕窝村(今礼林镇府前村)。南宋绍兴十五年赴京应考,提出革除时弊的对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点为进士第二名(榜眼)。入仕后,正值金宋交兵之时,面对主战、主和两派严重对立的现实,他选择了“主战”,坚决抗金,时时不忘收复中原。入仕后的前十年,王刚中受到秦桧排挤,一直在洪州(今南昌市)任儒学教授。秦桧死后,他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中书舍人,很得高宗重用。后以龙图阁侍制衔出任成都府尹,兼四川制置使,成为当时最大的封疆大吏。在四川他坚持以礼法制军,废除苛政,整治社会风气,兴建府学礼殿,加强民间教化,大施德政。升任宰相以后,更是为朝廷殚精竭力,尽其所为。王刚中一生著书100多卷,其中《易说》、《仙源圣记》、《汉唐史要览》、《春秋通义》在哲学、史学研究上颇有价值。 洪迈(1123—1202年) 洪皓第三子,字景卢,号野处。洪迈自幼读书勤奋,精通四书五经,广猎稗官野史、道释经籍、医卜星算。他读书也抄书,他研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时,曾三次抄完了全书。洪迈23岁时高中博学词科,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洪皓一生著作有40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此书十分珍爱,每日必读,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的案头。 马廷鸾(1222—1289年) 字翔仲,号碧梧,众埠楼前村人。南宋淳佑七年进士,历任池州教授、太学录、秘书省正字等官职,咸淳五年出任右丞相。马廷鸾为官清正,敢于奸臣作斗争,曾冒罢官之险,上书弹劾把持朝政的宰相丁大全之罪行,进谏罢免庸臣董宋臣、朱熠之流的官职。他的义举受到群众的推崇,得到皇帝的重视,因此而被拜为宰相。但当时外戚当权,朝政腐败,忠臣无法施展才华,无力挽救危亡,马廷鸾出任宰相三年之后不得不辞官去政。马廷鸾自幼甘贫苦读,知识渊博,文辞工整,曾为皇廷词臣,理宗、度宗两代君王的诏书圣旨、馆阁文书大都是马氏起草。晚年归隐故乡,潜心著书立说,有《碧梧玩芳集》等著作传世。 马端临(1254—1340年) 字贵与,号竹村,众埠楼前村人,马廷鸾次子,12岁中秀才,南宋咸淳九年中江南漕试(乡试)第一。后随其父辞官归隐故乡。马端临在故乡潜心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积数十年辛劳著成历史巨著《文献通考》,全书348卷,从上古一直写到南宋末年,是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十分完备、非常有价值的史书。后人将马氏《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合称“三通”,并将《通考》誉为“三通”之首,《文献通考》奠定了马端临伟大的史学家的地位。马端临晚年曾出任乐平慈湖书院和衢州柯山书院山长、台州路儒学教授。 汪道诚(1783—1865年) 字勉旃,号砺轩,乐港里汪人。汪道诚自幼苦练骑射,有“射无不中”之功。嘉庆十二年赴乡试武科,中榜首。十四年应京考,又中榜首,得一甲一名,成武状元。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福建诏安营游击、泉州城守营参将、福州城守副将、天津镇总兵、代理浙江提督、云南提督等官职。在云南任职期间,边寨土司勾结境外少数民族头人叛变,击杀官兵,骚扰边境安宁。汪道诚率精锐进剿,生擒大部叛变头首。汪道诚在云南六年,组织士兵屯田,积余了大批粮食和物资,凡军中士卒遇婚丧事,从中可以领取丰厚的经费,士卒皆感其德。汪道诚年七十退役,随子茹鉴寓居福州。同治四年病逝于闽寓。 夏廷宜(1851——1907年) 字先知,临港睦乐村人,绰号“混天麻子”。是位武功出色是饶河戏演员,颇有侠义。光绪年间,乐平城乡开征“厘金”(一种苛税),加重了人民负担。光绪三十年知县杜 磷光又借口兴办高等小学堂经费不足,加征靛捐,引起产靛最多的西乡绅民愤怒。正在西乡演戏的夏廷宜,鼓动并带领西乡民众进城示威游行,捣毁了统捐局、厘金卡、缉私卡、盐卡和天主教堂,击沉了两艘护卡炮船。其后夏廷宜又率众攻打县衙,火烧清白堂,开牢释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风暴。清廷派九江道台瑞征率兵驰乐镇压。在大兵压境之时,夏廷宜主动转移,使瑞扑了空。光绪三十三年,夏廷宜率众再度攻打乐平城,在途中遭清军洋枪队伏击,中弹牺牲。 戴良谟(1901—1981年) 又名远猷。名口戴村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与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严济慈是同学。1928年在创办乐平中学,任校长。1929年赴日留学,兼任中国留日学生管理处总务课长,并在日本女子职业学校兼教习。回国后,曾任河南省宁陵县长,在两年任期内,致力于加固黄河堤防,兴办学校,查禁鸦片,宣传发动妇女放脚,颇有政绩。1932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江西中正大学任教授。1953年入武汉华中工学院,任教学教研室副主任多年。戴良谟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学术上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学术造诣精深,是位道德高尚的资深学者和有影响的数学家。 石凌鹤(1906—1995年) 原名石联学,字时敏。后港大田村人,著名剧作家。石凌鹤学生时代即投身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活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从事工运工作和戏剧艺术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期间,从事救亡演剧、战地演剧工作。建国后,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省文联主席。“文革”初期受到很大冲击,粉碎“四人帮”以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是电影、戏剧创作、编辑、导演、表演于一身的剧作家。他的话剧剧作有《黑地狱》、《保卫卢沟桥》、《火海中的孤军》、《铁蹄下的上海》、《法西斯丧钟响了》等,戏曲剧作(含改编)有《还魂记》、《西厢记》、《西域行》、《玉茗花笑》等。他导演过《扬子江风暴》、《赛金花》、《棠棣之花》等著名话剧。他编过《舞台和银幕》杂志、申报《电影专刊》等。
麻烦采纳,谢谢!
8. 宣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第一位:吴作人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早年攻素描、油画,晚年后专攻国画,境界开阔,寓意深远,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会着中西艺术,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6年比利时国王授予他“王冠级荣誉勋章”。
第二位:吴半农
吴半农(1905年-1978年) 原名吴祖光,号曲林,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曾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中国现代经济学家,著有《工资指数论》、《我国对外贸易分析》、《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势》等。1934年夏,吴半农被派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1936年12月取道苏联西伯利亚回国至南京,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国民政府经济部秘书。1940年12月改任经济部统计长、资源委员会驻美国技术委员会专门委员,再度赴美。1944年任太平洋国际学会美国分会客座研究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国政府驻日本代表团第三组(经济)组长和中国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代表团首席代表。1956年8月2日,冲破阻力,获得机遇携全家离开日本返回祖国,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重用,先后任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日本组与世界经济组组长、研究员、顾问等职。1978年病逝于北京。
第三位:梅子涵
梅子涵,1949年生,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作为儿童文学家,他为儿童写了几十部书集,如《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作为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他写作、主编了多部理论著作,如《儿童小说叙事式论》等。作为儿童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几十位儿童文学研究生,为儿童文学事业培养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还写过一本《女儿的故事》,这是一部出自大学教授之手却没有丝毫书卷气的活泼有趣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作,语感独特,风格幽默风趣,恰似谈笑风生,亲切感人。小说将一个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长经历借助语言的魅力使之艺术化,从而激起读者的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心灵的共鸣,创造了儿童小说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小说艺术的新领域。
第四位:章基嘉
章基嘉(1930.1.1—1995.10.5),安徽省绩溪县瀛州乡油坑口人。长期天气预报专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南京气象学院教授及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并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58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研究生部,获地学科学副博士学位。先后从事气象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在大气环流和中长期天气预报、青藏高原对东亚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为纪念在章基嘉气象学上的贡献,南京气象学院设立了章基嘉奖学金。
第五位:胡家健
胡家健,字建人,安徽省绩溪县人。教育家。早年就读胡氏小学、安徽学府。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国立东南大学教育学系毕业。曾任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育学专任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编译处主任,安徽省省立第四中学(宣城中学)校长,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兼学校总务长、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校柏溪分校主任、学校总务长,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香港中山图书馆董事长等职。
第六位:洪德元
洪德元,男,1937年1月出生于安徽绩溪,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1年增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洪德元提出了多个属的新系统,发现8个新属、50多个新种;在英文专著《Taxonomy and Evolution of the tribe Veroniceae, Scrophulariaceae》(婆婆纳族的分类和进化)运用了新方法,提出了起源和进化的新观点,建立了该族的进化系统;对毛莨科、桔梗科和百合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物种生物学研究有新发现;1990年出版的《植物细胞分类学》是世界上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为植物细胞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9. 湘西历史名人调查报告
湘西州名人录
沈从文 (1902~1988)
杨正午(1941—)中共中央委员,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龙山县人,土家族,1941年1月2日出生于龙山县长潭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0年7月湘西第二民族师范(茶洞)中师毕业。曾任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公社团委书记。1968年调龙山县革……
10. 宜兴有哪些名人
宜兴的著名历史名人有:周处、陈庆之、蒋捷、卢象升、徐溥、周延儒。近现代名人有:徐悲鸿、吴冠中、周培源、顾景舟。
著名历史人物的简介:
1、周处,生卒年为236年~297年,是晋朝周处是妇孺皆知的“周处除三害”的主角,是弃恶从善、改过自新、发愤励志、尽忠报国的典型;所撰《阳羡风土记》是中国最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之一。
2、陈庆之,生卒年为484年~539年,是南北朝时将军,为一代名将。
3、蒋捷,生卒年为1245年-1301年,是宋末元初词人,宋末四大家之一。
4、卢象升,生卒年为1600年~1639年,是明代末著名抗清将领。
5、徐溥,生卒年为1428年~1499年,是入阁为相12年,政绩卓著,为一代贤相。
6、周延儒,生卒年为1593年~1644年,是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连中两元(会元、状元),后二度为相。
近现代人物的简介:
1、徐悲鸿,生卒年为1895年~1953年,是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2、吴冠中,生卒年为1919年~2010年,是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3、周培源,生卒年为1902年~1993年,是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4、顾景舟,生卒年为1915年~1996年,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
(10)清华洪村历史名人扩展阅读:
1、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代曾出进士548人,其中状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任宰相(或相当职务)的10人。
2、现代更是人文荟萃。宜兴被誉为“教授之乡”,有宜兴籍大学校长100多位。其中,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有被称为“一街双星”的原高教部部长、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和台湾大学原校长虞兆中,有被誉为“双子星座”的孪生兄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原名史绍华)和著名教育家史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