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十四节气的传说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内、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容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古人是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
十二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在古代,节气是用“恒气”来规定的。“恒气”又称作“平气”,就是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每等份为15.2184日,即每两个节气之间平均相距15日多。
『贰』 二十四节气的小故事
很久以前,在我国的黄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常年靠采摘野果和打猎为生。有一天,阿福在河边的草滩发现了一匹孤单瘦弱的白色的小马驹,就把它带回了家。尽管家里的食物也不充足,但阿福总会省下一些给小马驹。
小马驹渐渐长成一匹高大健壮的白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每当在田野寻找食物时,阿福都会发现白马很爱吃一种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采摘了一些带回家。阿福的妈妈把穗壳去掉,用水煮成了粥,全家人都觉得这粥的味道很好,就给这种植物起名叫“粟”。要是能自己耕种粟米,等到收获的时候,我们就再也不用为食物发愁了。
阿福在心里默默地想。可是,阿福和家人都不会种田。他们播下的种子不是不发芽,就是被冻死,收获的粟米还不够全家人吃一顿的。阿福非常苦恼。一天,白马忽然开口说话了,他对阿福说:“明天黄河里会出现一件宝贝,如果我们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为收成不好而苦恼。”
第二天,白马带阿福来到黄河,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河水。当河水开始剧烈翻滚时,白马忽然纵身跳进黄河不见了。
没过多久,白马又奇迹般从河水中跳了出来,它全向身上下没被打湿一点儿,背上的马毛却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点组成的神奇图画。这幅神奇的图画就是白马所说的宝贝!可是阿福一点也看不懂。“这幅图里藏着季节变化的规律,”白马对阿福说,“如果我们顺应规律耕种就能事功倍。
相反,要是违背规律耕种,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颗粒无收。”当春雷阵阵,万物苏醒时,白马告诉阿福,“翻耕田地的时候到了。”当春雨纷纷,草木泛青时,白马告诉阿福:“播种的时候到了。”当暑热降临,蟋蟀争鸣时,白马告诉阿福:“灌溉的时候到了。”当蝉声消退,大雁南飞时,白马告诉阿福:“收割的时候到了。”
当冬雪遍野,草木凋谢时,白马告诉阿福:“让土地休养生息的时候到了。”这一年,阿福耕种的粟米获得了大丰收,全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学到的耕种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乡亲们。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也掌握了顺应季节变化的耕种的规律。后来,智慧的人们根据季节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还为每个节气都起了合适的名称。
『叁』 节气的历史故事。回是我大哥。
二十四节气故事
立春
今天是立春,自古以来,立春时皇朝与民间都有很多祭祀、庆贺活动,除大家熟知的吃春盘、春饼外,还有打春牛。“打春牛”的民俗盛行于各地,其仪式由各府县执行,在某县志上有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俟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圣,鞭土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也。是日喜晴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家夫不用力耕田。”
这说的是立春日前一天,先把用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的假人作“耕夫”,以示春令已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立春日当天,官府要奉上供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及农民轮流鞭打,打春牛头象征吉祥,打春牛腰象征五谷丰登,打春牛尾象征四季平安,无论鞭打春牛的哪个位置,都象征着驱寒和春耕的开始,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随后人们要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圈,象征兴旺。当天如天晴则预示着丰收,若遇雨则预示年景不佳。
另外,至今有些农村仍延续着古老的习俗,即由一个人手敲小锣鼓,唱迎春的赞词,挨家挨户送上一张红色春牛图,图上印有二十四节气和一个人手牵着牛在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冬至
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传说之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传说之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肆』 关于节气的小故事
1、一叶知秋
一叶知秋《五灯会元》里记载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迦叶。小桃核牵连着得是大瘟疫,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得一朵金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得佛法。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2、秋神蓐收
秋神蓐收远古传说中得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得泑山。蓐收耳朵上得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蓐收肩上得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
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秋天有杀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所以蓐收到来得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3、谷雨
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
谷雨和一位每天来看他母亲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
牡丹仙女和谷雨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
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
牡丹仙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仙的生命。谷雨死了。
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谷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园中。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4、清明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5、大雪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
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
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
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4)12节气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起源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令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伍』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24节气来历及小故事:
一、24节气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24节气小故事
1、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2、冬至
传说冬至节气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测影测出来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河南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相传“冬至”是24节气(时间平均法)当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因此有把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说法。
《尚书·洛诰》中说: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陆』 节气 历史故事500字
网络
目录
声明:网络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和修改均免费
详情
一分钟了解寒食节
6.9万 55"
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柒』 24节气的故事
冬至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版边疆,百姓不得权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惊蛰
相传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传说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锥鎚,就是他用锥鎚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广东民间传说,凶神之一的白虎也于当天出来觅食,为保平安,人们在惊蛰那天也祭白虎。
『捌』 二十四节气,以及它们的故事。
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历史故事
汉代吸收了二十四节气用来作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淮南子》一书中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有现存文献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据说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对于中国其它地区来说,同一节气所描绘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实际上,“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
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岭南地区。
“立春时,我国的冬春分界线(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10摄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那一线以南地区,立春时有春的气息了,但中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时入春,所谓立春,还只是一番‘立意’。”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12节气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时9分10秒〔精确〕,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玖』 二十四节气来历小故事
二十四节气来历小故事: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9)12节气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每个节气的小故事:
1、立春
阵阵东风吹拂着冰雪覆盖的大地, 悄然融化的雪水开始滋润冰冻的土地,立春了万物都开始复苏。刚刚醒来的节节虫想要攀上高峰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而冰封了一冬的大尾鱼也耐不住寂寞破冰而出。
2、雨水
时间一天天过去,节节虫还在裂缝中生活,每天都尝试着往外爬的节节虫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雨水到了,大地迎来了第一场春雨,大尾鱼在淮河中愉快的畅游,但慢慢渗进裂缝里的雨水却让节节虫面临灭顶之灾。
3、惊蛰
节节虫在水边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样子,认为自己外表丑陋的节节虫非常自卑,但看到含苞欲放的桃花被风吹落后懂得了一个道理,外表的美丽是脆弱的,不纠结与外表的它决定粉饰自己的内心。
4、春分
一转眼到了春分,各种花开遍了山野,喜欢花香的节节虫玩的不亦乐乎。在水里的大尾鱼非常喜欢给人讲大道理,看到在一边玩耍的节节虫后,它便开始普及花的知识,还和节节虫探讨起了首和尾的道理。
5、清明
今天的天气非常清澈,没有一丝雾气,这都是因为清明的缘故。节节虫和小虫子们打招呼时却吓跑了对方,它认为一定是自己外表的缘故。大尾鱼的美在于尾大,吉鸟的美在于嘴巴,而它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6、谷雨
谷雨到了,柳絮飘得到处都是,而水里也长出了很多浮萍。大尾鱼向节节虫讲了关于柳絮和蒲公英的事情,在他们聊到彩虹的时候突然布谷鸟叫了出来。布谷鸟的声音非常好听,但大尾鱼还是更喜欢吉鸟。
7、立夏
节节虫又长了一节,它知道今天一定又是一个节气,但吉鸟却没有来报道,而大尾鱼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节节虫在今天见到了许多新鲜的面孔,但好朋友们却没有报道,在它感到无聊时吉鸟唱着立夏的歌来了。
8、小满
今天一整天都在下雨,节节虫从大尾鱼那里听说今天是小满,但它并不明白小满是什么意思。节节虫和大尾鱼聊起了关于节气的话题,正聊着它们看到了一只从天而降的鸟蛋,这只麻雀鸟蛋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养的故事。
9、芒种
连续的阴雨天终于过去,一望无际的麦田在阳光下翻动着金黄色的麦浪,与蓝天交织出一幅美妙的景色。今天是芒种时节,节节虫因为隐私的问题而迟迟才来,一个劲追问的大尾鱼送上了饱满的麦穗。
10、夏至
夏至到了,刺眼的阳光直射大地,节节虫和大尾鱼都感觉到了天气的炎热。节节虫认为天气这么热太阳当然离我们很近,但大尾鱼确说今天太阳其实是离我们最远的一天,看到节节虫不服气的样子大尾鱼决定耐心的教导它。
11、小暑
大清早节节虫就又唱又跳,被扰了清梦的大尾鱼非常不悦,刚好路过的吉鸟驻足来看节节虫的表演。清醒过来的大尾鱼教节节虫避暑的方法,本打算和节节虫分享秘密的时候突然想起有急事,大尾鱼刚刚离开节节虫就遇到了危险。
12、大暑
太阳缓缓落入地平线,刺眼的光芒渐渐散去,今天是大暑天气异常炎热。夜深了天气凉了下来,大尾鱼浮出水面呼唤节节虫,但节节虫还为一只飞虫的死去而感到难过,在大尾鱼口中它知道了蜻蜓的一生。
13、立秋
今天是立秋,吉鸟和节节虫玩了一个游戏,它让节节虫来撼动一棵大树,想和大树拼命的节节虫被吉鸟拦住,吉鸟是想让节节虫用智慧来撼动大树。大尾鱼为节节虫采了一束荷花,沉迷于荷花美丽的节节虫差点失足落水。
14、处暑
处暑象征着酷暑天气的结束,节节虫和大尾鱼在聊天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群大雁飞过,害怕的节节虫差点落水,大尾鱼载着节节虫逃到了岸边。吉鸟到后他们开始了愉快的交谈,海滩轮到了地平线的话题。
15、白露
白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意渐浓、天气转凉,清晨会在地面和树叶上发现露珠。节节虫新生的皮肤被刮伤,大尾鱼立刻为它包扎伤口,吉鸟飞来后告诉节节虫要竖直起来,要有高度。
16、秋分
北斗星的斗柄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今天晚上斗柄指向西方,今天是秋分节气是秋天的最中间。大尾鱼以夜幕为黑板向节节虫开始教授星空的知识,而节节虫在地上画出了有关节气的图像。
17、寒露
节节虫站在树下,看着银杏树的树叶飘然而下,它想要接住落叶,然而它无论往哪个方向跑都是徒然。寒露世界不露脚,这些落叶就是大自然保护大地还有节节虫的馈赠,春天是看到的、夏天是听到的而秋天则是闻到的。
18、霜降
被冻醒的节节虫索性不睡了,新长出来的身体隐隐作痛,节节虫在脖子上扎了一个蝴蝶结就出门了。现在还没到冬天,但地上到处都是似有似无的一层,问过大尾鱼后节节虫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清晨的露水都凝成了霜。
19、立冬
立冬到了,大地一片萧条,地面上已经不适合节节虫生存了,它思索着要不要转往地下安家。今天朋友们都没有出来,节节虫思索着朋友们都是大忙人,吉鸟突然出现告诉节节虫大尾鱼受伤了,大尾鱼在清理河道时身体被拉了一条口子。
20、小雪
天还没亮吉鸟就赶着出去报节气,节节虫醒来后非常担心大尾鱼如何过冬,但膘肥体壮的大尾鱼那用它来担心。和大尾鱼清理河道的时候天上飘起了小雪,节节虫和大尾鱼开始讨论起来关于美的话题。
21、大雪
今天是大雪的节气,它想要和吉鸟一起去节气播报,大雪这个节气和天气也息息相关,四周白茫茫的一片让节节虫分外开心。为了不影响吉鸟的工作节节虫回到了地面,在大尾鱼那里它了解到了傲雪的植物。
22、冬至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大尾鱼说这意味着大家见面的机会少了,听到这些后节节虫很不开心。吉鸟耐心的教导节节虫,冬至虽然是严冬的开始,但同时也是阴阳二气的转折点,随着阳气的慢慢升高春天便不远了。
23、小寒
节节虫现在每涨一节身体就痛苦难耐,今天虽然是小寒,但天气却异常的寒冷。吉鸟为了不让节节虫睡过去不停地和它说话,小寒这个节气和人们的心理息息相关,为此吉鸟和节节虫探讨起了大与小的话题。
24、大寒
今天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天,而节节虫也迎来了生命的终点,吉鸟和大尾鱼用尽办法来到了节节虫的身边,它们陪伴着节节虫走过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立春到了,埋葬节节虫的地方长出了一颗小树苗,它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形态开始了轮回。
参考资料
网络——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拾』 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小故事
有关二十四节气夏至小故事如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在北京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达73°32′。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天文专家称,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