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永春的历史文化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延钧称帝,以其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闽通文三年),因与湖南桃源县重名,遂以境内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县,治所在上场堡(今桃场村),改桃源县为永春县。
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年—960年),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截至2014年,永春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各级公共图书馆组织各类讲座14次,书刊文献外借11.23万册,总流通人数12.61万人次;
各级文化馆组织举办展览11个,组织文艺活动28次、培训班10期和公益性讲座14次,共有9.23万人次参加;博物馆共举办1个基本陈列和6个展览,共有3.45万人次参观,其中:未成年人参观2.15万人次。
(1)永春历史人物扩展阅读:
永春,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代后周时期(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经商。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20多万人,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镇三侨领”的达埔镇,先后有尤扬祖、李铁民、颜子俊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侨领的风采,激励众多侨资、侨力回馈家乡。
百十年来,故土文化感召侨亲无私奉献、回报桑梓,共为家乡捐赠投资累达上亿元,为家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永春县
B. 福建省永春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包括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的故事,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尊重和保留。
C. 谁知道永春县大坪(大鹏)村的故事或传说,告诉我一些。
大坪村古称“大鹏村”位于永春县城北部脊背的大鹏山上,海拨四百多米,面积3500亩,人口845人,大鹏山主峰海拨900多米,高大挺拨,左右与戴帽山,天马山遥遥相望。大鹏山视野开阔,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游览避暑胜地。大鹏山距离县城5公里,山上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空气清新,境内名胜古迹令人神往,自然景观遍布,景点形态万千,让人感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历史悠久的“大鹏岩”,名闻遐耳的清朝“国师墓”,摩崖石刻,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的石刻碑文记载着大鹏山久远的历史,“大尖,小尖,尾贡,石鸡石狗,仙人拉锯,仙人走棋,龙船石,狮嘴口,美女梳妆”等赋有诗意的景观及那动人的传说更为大鹏山增添神秘的色彩,面积达百亩的珍稀油杉林更显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名胜古迹;
1,大鹏岩:又名垂云寺,位于大坪村正中,建设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50年),传说系大鹏神鸟栖息之所,故建大鹏岩,供奉释迦,该地形称为“云梯”,寺后有“犀牛望月”,“蜘蛛结网”为伴,寺内有奉宪示禁石刻二块,分为道光28年7月,12月所立,寺外有“涤尘”石刻,清同治七年十二月所立的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原碑记的碑文,寺边有座清朝国师墓,该岩摩崖石刻被永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摩崖石刻;“涤尘”石刻位于大鹏岩前方的公路边的一块岩石上,字体下楷,笔画苍劲有力,细细观赏,令人心无杂念“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碑记”,位于环坪公路二公里半处,盖因大鹏山系县城之在脉所在,清同治年间,乡绅深感桃源县境内因久未有题名雁塔者,黄文炳等十一人慷慨捐资,修筑大鹏山龙脉,以振兴桃源人文,告竣之日敕石以记之。
3.国师墓;位于大鹏岩左侧,系清朝时大鹏岩一长老,被告清朝皇帝赐封为“国师”,死后葬于此。
自然景观:
4.大尖;位于大鹏山主峰,县城北方,海拨九百多米,山势陡峭,高大挺拨,,临近峰顶,更为险峻,难以攀登。据传大尖系桃场颜氏祖先在地理名师指点下,为了造“|风水”,在峰顶精心营造了一个圆锥形的山尖,顶部平坦,可安放下一张“八仙棹”,并四条椅子,因与左下方的“小尖”遥相呼应,俗称“大尖”,站在峰顶上,视野宽阔,东可眺望湖洋,东平,东关,西可遥望达埔,吾峰,北可看清介福,德化三班,南可俯视岵山,县城,五里街。桃溪水如条银色带子,蜿蜒东去,四周群山俯视,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5.小尖:位于大坪村东面的一座小山峰,紧临县城,有一条小山脉与“大尖”相连,南面山势陡峭,环翠村就在山下。峰顶圆锥形山尖是人工营造的,据传这里的地形称为“仙人撒网”“小尖”就是一位巨人之首,而县城就像一张网,中间的小山脉就是仙人伸出的手,紧紧抓住这张网,因形状较“大尖”小,俗称“小尖”。
6.“尾贡”:位于“大尖”的东北方面,乃大尖山脉绵延至东北的最后一个山峰,故称“尾贡”。山峰除有一条山脉(称为“锯齿”)延伸与大尖相连外,其他三面均为陡峭的山崖,山峰上黑褐色的怪石遍布,形态各异,让人浮想联翩,山上长满苍翠权木丛,郁郁葱葱,翠色欲滴,仿佛给这位巨人披上艳丽的绿衣,站在峰上,往东俯视洋上,外丘村所在的山沟犹如一条巨龙,旁边的戴帽山与之遥相呼应,往东南方面望,可一览整个东半县。
7.石鸡石狗;位于“大尖”与“尾贡”之间的“锯齿”上,有两块状如鸡,狗的石头,其中之一,形如一只引颈啼鸣的大公鸡,身披赤褐色的羽衣,正骄傲地引颈项向天,不可一世地大声啼叫,旁边有一块石头,状如一条黑色的大狗,正面对着大公鸡,张开嘴巴,发出不服气的狂吠,石鸡石狗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8.仙人拉锯;站在县城东部向西边遥望,大尖,尾贡好像两位巨人屹立在东边西两边,一条山脉把两峰连在一起,山脉上怪石嶙峋,高低错落,时有怪石突起,状如锯条上的锯齿,整体形如两位巨人在拉锯,故以“仙人拉锯”命名,山脉上部山体较薄,顶上宽只有几米,其间石头呈黑褐色,形状千奇百怪,有如动物,人物,器具等,让你有充分想象的空间。石头上的小树丛时而葱笼,时而稀疏,然而郁苍翠人欲滴,给这千姿百态的怪石增添了无限的生机,无不让人赏心悦目。
9.仙人走棋;这是大尖地方一块平地,不可形如棋盘,传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谁能找到“将帅”的位置,把先人的遗骨安葬在那里,子孙出将入相不在话下。因此许多古人纷纷争着把先人的遗骨装在陶罐里,安葬在这“棋盘”上。故而棋盘上增加了许多东一簇西一堆的墓葬,犹如棋盘上的棋子,只可惜,棋盘的方向都让人搞不清楚,要想找到“将帅”的位置,更是难上加难了。
10.龙船石;位于大尖东边半山坡上,有一块状如船形的大石头,在山坡上突然耸起,往外突出,在四面翠绿植被的映衬下,犹如一颗乌黑的宝石,巨石下有一块较小的石头,垫在大石头下面,石下是陡峭的崖壁直达山涧。在山涧仰望,巨石仿佛摇摇欲坠,要不是下面的小石头撑着,恐怕随时会掉下来,让人一看,胆战心惊,其实,巨石和山体是连在一起的,非常牢固,胆子大的人还可以走到巨石上去玩赏,领略一下犹如站在半空中的感觉。
11.狮嘴口:座落于大尖下东南方的山坡上,有一个小山包,犹如狮头,遥望对面戴帽山,狮头后有一条小山脉,往北延伸后拆而向东,犹如一头巨狮的身体。据说对面的戴帽山上有一地形,貌似母狮,而这边小山包前面山体有一缺口,像是狮嘴,仿佛这头巨大的公狮,朝着对面的母狮深情遥望,大声呼唤着。
12.美女梳妆;大尖峰顶下宽上窄,呈圆锥形,很像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大小两侧各有一条山脉分别向两侧延伸然后向前合拢,犹如人的两条手下臂,前方是一片平缓的坡地,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远远望去,就像一位美女在为自己梳妆打扮,头顶四周时而怒放的野花,更增添了美女的妩媚。
13.油杉林;位于大坪村正后方,有一片面积近达百亩的油杉林,据说是全省面积第二大的成片油杉林。油杉高大挺拨,郁郁葱葱。林中遮天蔽日,空气清鲜,是避暑乘凉的好去处,在大鹏岩左直方二百米处,有一棵树龄达150年的“油杉王”,亭亭玉立,高大挺拨,枝繁叶茂充满生机。
14.“土匪洞”:位于大尖右下方的山坡上,洞口隐蔽在翠绿葱郁的树木中,洞口狭窄,只容一个人侧身才能进去,四周怪石遍布,洞内较为宽敝,神秘莫测,因曾有土匪头子藏身其中而得名。
15,“猴洞”:位于大坪村右面一公里多的山体中间,洞口掩映在苍松翠树之中,四周怪石嶙峋,洞口较为宽敝,往里三四米,洞口突然往下廷伸,深不可测,因为洞中狭小人无法进去,只有猴子才能攀爬故名“猴洞”。有人往洞中丢石块,却无法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真是神秘莫测。此洞直通到那里至今还是个迷。要想解开洞中的神秘面纱,有待有胆识的人去探索。
D. 福建泉州有那些名人
历代名人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泉州南安石井人。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泉州晋江衙口人。
施世纶(1659—1722年),字文贤,号浔江,泉州晋江衙口人,施琅仲子
曾公亮(999~1078)北宋宰相。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人。
曾从龙(1175~1236年)字君赐,号云帽居士,泉州城内人,北宋名相曾公亮四世从孙。原名一龙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泉州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
李贽(1527~1602)明代思想家。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人、龙湖叟、南安人。祖籍泉州南安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
留从效(906~962)南唐大臣。字元范。泉州永春县人。
王延彬(886~930)唐末五代初泉州刺史。字表文。唐末泉州刺史王审长子,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生于泉州。
吕夏卿(1015~1068)北宋史学家。字缙叔。泉州鲤城区人
吕惠卿(1032~1111)北宋大臣。字吉甫。泉州晋江人
梁克家(1127~1187)南宋宰相。字叔子。泉州晋江人
黄克晦(1524~1590)明代诗人。字孔昭,号吾野。泉州惠安人
王慎中(1509~1559)明文学家。字道思,号遵岩居士,又号南江。泉州晋江人
张岳(1492~1552)明代大臣。字维乔,号净峰。泉州惠安人
陈琛(1477~1545)明理学家。字思献,号紫峰。泉州晋江人
蔡清(1453~1508)明理学家。号虚斋。泉州鲤城区人
丁拱辰(1800~1875)清代火炮专家。又名君朝,字淑原,号星南。泉州晋江人
陈庆镛(1795~1858)清代官员。字乾翔,号颂南。泉州鲤城区人
李光地(1624~1718)清代理学家。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泉州安溪人
张瑞图(1570~1641)明代书法家。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白毫庵主等。泉州晋江人
李廷机(1541~1616年),年尔张,号九我,泉州浮桥人。
黄宗汉(1803~1864年),字季云,号寿辰,泉州城内人。
留正(1129—1206),字仲至,祖籍泉州永春,泉州城内人,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六世孙
苏浚(1542—1599年),字君禹,号紫溪,泉州晋江苏厝人,为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奎峰、立斋,惠安后龙峰尾(今属泉港区)人。元至正二年(1342年)登进士第,为元代惠安县唯一的进士。
——————————————————————————————
现当代名人
陈树林
1949年5月生,曾用名陈树人,号搏风斋主人,泉州晋江人。
张文裕(1910—1992)物理学家,泉州安溪人.
董桥(1942—):原名董存爵,泉州晋江人。
蔡其矫 1918年12月12日生,泉州晋江县坂村人。
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祖籍福建泉州。
蔡国强 旅美现代艺术家 泉州籍
梁披云,学名龙光,又名雪予,原籍泉州永春。
龚书铎,男,1929年3月生,福建泉州
施定其(1936—)泉州晋江人。作曲家。
李白燕:女,1966年出生 国家二级演员。
张明敏 1957年生在香港 《我的中国心》演唱者
许晓峰 著名音乐人 原华纳中国总裁 1966年生于闽南古城泉州
李幼平,著名电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建省泉州市人。
陈火旺,计算机专家、数理逻辑学家。1936年2月生于泉州安溪。
李龙土,功能陶瓷材料专家。1935年生,泉州南安人。
林俊德,男,1938年3月13日出生,泉州永春县人。爆炸力学专家。
蔡尚思,1905年生,泉州德化人。二级教授,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
李清泉 (1888~1940)爱国华侨领袖。又名李回泉。泉州晋江人。
李光前 (1893~1967)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原名玉昆,字光前。泉州南安人。
李景昀 (1922~1987)美籍华人,科学家。生于泉州安溪县。
李子芳 (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
司马文森 (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陈瑞熙 (1921-),福建泉州人。高级教师。
蔡厦生 (1946-),泉州晋江人。书法家。
蔡颍训(1928-),福建省泉州市人。
蔡永辉 (1967-),籍贯泉州晋江
何锡辉 (1956-)别名何曦晖。泉州惠安人
王家缙 (1944-),福建泉州人
黄必成 (1941-),福建省泉州市人
吴金沙子 (1925-),福建泉州人,曾评为“国际荣誉金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吴新涛 物理化学家,1939年出生于泉州石狮
王启明,光电子学家。泉州晋江人
叶飞(1914- ) 原名叶启亨。泉州南安县人。
黄健中(1941— ) 是自学成才的导演。福建泉州人
杨采妮 (英文名:CharlieYeung)祖籍:福建晋江西滨
姓名:杜成义(英文名:A do)祖籍:中国福建(泉州安溪)
郭文梯,1923年生于泉州晋江罗山梧桉村 爱国华侨
E. 有人可以说说咏春的历史以及资料吗
咏 春 拳 之 起 源
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我们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栏目中所列的“泳春”‘咏春拳““永春拳”,都为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为不使读者误解,本文统一用“咏”。)
第一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严咏春拳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第三种说法是,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解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据说的严四。
第四种说法是: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拳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第五种说法,又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种最详细说法是: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师祖。祖师严咏春原藉广东福建,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而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大师习技。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其师父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咏春师祖并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则答曰你既名咏春,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祖师及后下嫁梁博仇,其后更随其夫返粤并将其武技传与博仇,因此其夫尽得咏春之所传。此为咏春拳之第二传,时在嘉庆未年。博仇因与红船中人友好,并常与其友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饮酒论技,博仇更将咏春拳与华宝等人交换红船之名技六点半棍。及后更与华宝等人随红船漂流,在此期间,他们更日夕钻研,苦心练习,不两年己尽得其秘奥了。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可称之为咏春拳派之第三传。少林六点半棍更为习咏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华宝六十岁后退休,税居于佛山快子市,青云街。快子市有名医梁赞行医于杏济堂,颇富盛名,佛山人之称之为赞先生。而华宝与赞先生友善,且退休后长日多暇,乃到杏济堂与赞先生饮酒论技,并将咏春拳术,尽传于赞先生,时为逊清道光年间。
梁赞,原籍山县古劳,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赞先生医术精湛,经营草药店杏济堂于快子市清云街。他交游广阔,故人缘甚佳。赞先生性好武技,涉猎甚广,但并未令其满意,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再凭其天资聪颖,苦心钻研,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间,在岭南一带声名大著。然而,赞先生因店务缠身,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但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仅陈华顺公一人而矣。
华公本藉顺德陈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并以找钱为业,混号找钱华。因华公之找钱事业,常经杏济堂,故有缘师事赞先生。技成后,更于赞先生前技服猪肉贵,声名大振。及后,赞先生去世,华公设馆于莲花地大街,正式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手之练习,而□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华公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仕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而矣,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在华公时期未能广泛流传。
能得华公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叶问及其子陈汝锦。但能将咏春拳术一派推广者,首推叶问。叶问本为佛山名门望族之子,因年幼体弱,七岁便投入陈华顺公门下学习咏春拳术,而华公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手,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可惜华公染病不起,弥留之际,嘱咐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及其子汝锦。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十五。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其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碧,并随梁碧修练咏春拳术,尽得其学,且技更大进,而性情亦变为谦厚和霭。三年后,叶问返回佛山,广识佛山拳豪,更有义助温大牛比武事件,轰动佛山。于光复后,他投身军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绩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楼勇擒剧盗罗灶为人乐道。直至佛山变色后,叶问便离开佛山,避居香江,约为一九四九年。此时叶问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绍,在九龙深水大南街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拳,也开始了叶问授拳的生涯。当时门下弟子有梁相、骆耀、徐尚田、招允、卢文锦...等人,后而在海坛街、利达街、李郑屋、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多处地方授徒,廿年来,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
以上诸种说法虽然都是各有所本,且尽皆言之凿凿。各自以为真实可信,但都不能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可作权威立论。若从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细推敲,则上述诸说,均让人有可觉疑惑之处。有些言之过简,难以辩真伪。如一尘庵主,说者就只有这么一句话,“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尘庵主所传”,连性别都没有讲清。“嵩山少林弟子”则似乎出身于嵩山少林寺应是个女尼。再者,一尘庵主若果真是一个女尼,而五枚师太也是一个女尼,两者是否就是同一个人物,也颇有思考余地。可惜材料缺乏,无以考证。
有些则与历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据。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都说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据当代历史学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据清官档案材料的考证,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宠礼遇。不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宣统,都从来没有发生过朝廷焚烧少林之事。火烧少林一说,是当时的反清组织“天地会”,为了煽动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绪而编造出来的。既然历史真实并非如此,则五枚、至善逃亡避祸之说就难以成立,他们因此而创编了咏春拳,并将少林永春殿的咏春拳传播出去之种种说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怀疑。
有些则与现实有出入,难以自圆其说。如说摊手五或是至善禅师,在红船所传的本是叫永春拳,后因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遭受清政府镇压,连及“琼花官”诸弟子。为了掩人耳目,门人乃将所习之永春拳改名为咏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说,永春拳与咏春拳、泳春拳应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但据考证当时的事实是,泳、咏春拳流传之时,永春拳依旧公开流传于世,两者并行不悖。难道一部分因避祸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则无需避祸?这似乎是说不过去。且今天的永春拳与泳、咏春拳,虽然其音相近,但却各自不同的武学内容与训练系统,实乃两个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说法,似与事实不符,难以弥缝其说。
其他如严咏春其人,关于她的种种传闻,实也颇有斟酌的余地。若真有其人,则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说她是五枚师太的传人,则她起码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说梁赞曾遵其黄华宝之命,往福建寻严咏春继续学艺深造,若说严咏春既学艺五枚,又传艺于梁赞,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六个朝代,起码活150至200岁,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严咏春是否确有其人,她生活于哪个朝代,就很有必要弄个清楚。总之,上述种种说法,只能给人留下一个有待揭开的谜底。
咏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咏春拳的崇拜、敬仰,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心理,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总喜欢把所崇拜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的出处,把它传奇化、神话化。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是越说越多、越说越玄,与历史真实距离越来越远,终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说。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贤、帝王将相,总有不平凡的出处。所谓“不凡之子,当异其生”,这是咱们中国很有趣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关咏春拳起源的种种不同的说法,大概也是属于这种现象,历史就是这样活在人们的口中。咏春拳起源之谜,恐怕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纽结。让诸种说法并存,让它们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给人们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让人们去思考、去想象,也未必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这里面很全,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查查看看:
http://www.bjvingtsun.com/ycls/ycls5.htm
http://www.daqi.com/unionmore/bbshot_article/702487.html
F. 历史上庄姓名人
庄 周:即庄子,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
庄 忌: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
庄 徽: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 夏: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
庄 绰: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 昶:字孔旸,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谪桂阳州判官。沦落三十年,以讲学为务。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言。有《庄定山集》。
庄青翟: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于官场争斗中自杀。
庄际昌:福建省永春人,明代大臣。万历年间状元,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后起为国子祭酒。
庄有恭:广东省番禺(今广州市)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状元,授修撰、历任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巡抚、刑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书。有《三江水利纪略》。
庄存与:江苏武进人,清代官吏、学者、经学家、教育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不斤斤计较于文字训诂,提倡今文经学,又兼治古文经学。有《毛诗说》、《周官记》、《周官说》、《味经斋遗书》等。
庄培因:庄存与弟,清代官吏、学者。乾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历官侍讲学士。以诗文名,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有《虚一斋集》。
庄述祖:庄培因子,清代官吏、经学家。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桃源同知、旋辞官养亲,著书十六年。治经能传伯父存与之学,以研求精密著称。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五经小学述》等。
庄希泉:曾经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侨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作为中共中央的特使,负责现代史上的海外侨胞统战工作,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侨务工作主要领导人之一。
庄则栋:中国近代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曾经三次蝉联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国家队内部冠军,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中国现代外交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的重要人物。他与美国运动员科恩的邂逅并大胆接触,奠定了“乒乓外交”的基石,使得乒乓球真正成为了我们的“国球”,他为“小球转动地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完成了几代人的梦想与追求,创造了迄今无人能超越的神话。
G. 永春县湖洋镇历史名人有那些是不是只有庄际昌和庄夏两个人
永春县湖洋镇主要以庄姓为主,应该只有这两个
H. 泉州有哪些名人
泉州著名人物有:
一、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
欧阳詹著有《欧阳行周文集》8卷。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官职。欧阳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传至欧阳詹为六世孙。欧阳詹的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
二、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三、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应会试。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
四、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五、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福建省泉州南安人,儒商的楷模、东南亚橡胶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原名李玉昆。
李光前热心社会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对新马地区和故国桑梓的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I. 庄姓的历史名人
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庄子,宋国蒙(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
庄辛:(生卒年待考),战国时楚襄王大臣,因襄王宠幸嬖臣不理朝政,屡谏不听,庄辛遂避乱到赵国。后楚国为强秦所破,国都覆没,襄王到城阳(今信阳)避难,派遣使者召庄辛回国,问救国之道,庄辛回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去嬖臣,以天下为重,则楚国有救。”襄王闻过思改,委以国政,封庄辛为阳陵君。
庄 舄:(生卒年待考),亦称越舄;越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庄舄出身贫寒,仕楚。是古代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者。
庄蹻:(?-前256)约生活在公元前243年至公元前262年间,一作庄豪,又作庄峤。史载系“楚庄王之苗裔”,楚国将军战国时楚国人,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是史上第一个云南王。
庄青翟:(?-前115),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于官场争斗中自杀。
庄 忌:(约前188-前105),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
庄 徽:(生卒年待考),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 夏:(1155-1223),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
庄 绰:(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 昶:(1437-1499),字孔暘,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谪桂阳州判官。沦落三十年,以讲学为务。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言。有《庄定山集》。
庄用宾:(1504—1578),字君采,号方塘,晋江青阳人。祖籍永春。明嘉靖八年(1529年)与潘湖黄光升同榜第八名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彼时朝政腐败,考场营私舞弊现象屡见不鲜。有个生员叫袁文炜,其人学博品正,但没钱行贿考官,因此名落孙山。
庄际昌:(1577__1629),字景说,号羹若,又号羹元,晋江青阳人,庄用宾曾孙。祖籍永春。明代万历年间状元,天启年间补授翰林院修撰,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崇祯元年启用为右谕德,后起为左春坊庶子。
庄起元:(1559—1633),字中孺,号鹤坡。常州人。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与堂弟庄廷臣同榜进士。曾任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抚州府知府、直隶天津督粮道、山东按察使佥事、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官)等职,曾因忤魏忠贤被戍山海关。是常州庄氏家族西庄的始祖。与兄庄起蒙、族弟庄廷臣合著有《诗经导窾》、《四书导窾》等书。
庄谦:(生卒年待考),字含光,大店镇大店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中举,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推官。为官期间,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惩治奸邪,因政绩突出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巡按陕西八府。晚年恬淡仕进,回乡督促子弟读书。
庄臻凤:(约公元1624—1667后),女,字蝶庵,三山(今扬州)人,清初著名琴家,师从徐上瀛。庄臻凤不拘于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中州等各派之长,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造诣。庄臻凤作有十四首琴曲,各具特色,代表作是《梧叶舞秋风》。
庄亨阳:(公元1686—1746)字元仲,号复斋,靖南(一作南靖)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一年,年六十一岁。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进士。官至淮徐海道。亨阳著有《元仲集》一卷,《庄氏算学》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水利学家!
庄子固:(生卒年待考),明朝时人,字宪伯,辽东人,年十三,杀人亡命。后从军有功,积官至参将。尝从山西总兵许定国救开封,军半道噪归,定国获罪。子固辑余众,得免议。后可法出镇,用为副总兵,俾兴屯于徐州、归德间。子固募壮士七百人,以赤心报国为号。闻扬州被围,率众驰救,三日而至。城将破,欲拥可法出城,遇大清兵,格斗死。
庄有恭:(1713—1767),广东省番禺(今广州市)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状元,授修撰、历任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巡抚、刑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书。有《三江水利纪略》。
庄盘珠:(生卒年待考),女,字莲佩,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卒年二十有五,人比之李贺。因母梦珠而后生她,故名盘珠。她出身名门,为阳湖庄有钧之女,同邑举人吴轼之妻。庄氏家族,清代出过22位女诗人。庄盘珠幼时从父学诗,讽咏终日,稍长则诗词益工。李佳评其词“娣视易安,非寻常闺秀所能。”金武祥言:其诗,取法汉魏。”盘珠著有《秋水轩词》、《紫薇轩集》、《莲佩诗草》等。
庄存与:(1719—1788),江苏武进人,清代官吏、学者、经学家、教育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不斤斤计较于文字训诂,提倡今文经学,又兼治古文经学。有《毛诗说》、《周官记》、《周官说》、《味经斋遗书》等。
庄培因:(1723—1759),庄存与弟,清代官吏、学者。乾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历官侍讲学士。以诗文名,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有《虚一斋集》。
庄述祖:(1750—1816年),庄培因子,清代官吏、经学家。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桃源同知、旋辞官养亲,著书十六年。治经能传伯父存与之学,以研求精密著称。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五经小学述》等。
庄棫:(1830—1878),字中白,江苏丹徒人。治易、春秋,兼通纬候。先世业鹾,后家中落,校书淮南、江宁各官书局,以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卒。著有《蒿庵遗稿》,词甲、乙稿及补遗附焉。棫自序谓:“向从北宋溯五代十国,今复下求南宋得失离合之故”,足见其词学渊源所自。与谭献齐名。朱孝臧合题二家词集云:“皋文说,沆瀣得庄、谭。感遇霜飞怜镜子,会心衣润费炉烟,妙不著言诠。”(《彊村语业》卷三)据此,知二氏固常州派之后劲也。
庄瑶:(1791-1865) 字琪园,大店镇大店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二十二年中进士,曾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都水司郎中、湖北荆宜施兵备道。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活动于大店一带,庄瑶奉旨在家乡督办民团,防堵农民起义军。同治四年(1865年)去世,赠太仆寺卿。
庄缙度(1799—1852),武进人。字眉叔,又字裴斋,号黄雁山人。武进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户部主事,河南、广西司行走,加员外郎衔,车河学习用同知,补山东曹州府曹河同知,署兖州府运河同知。浮沉宦海,未竟其用。工诗词、楷书,精收藏。庄缙度是清中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鉴藏家,据《清史稿·文苑传》记载他与吴颉鸿、赵申嘉、陆容、徐廷华、汪士进、周仪颢并称为“毗陵後七子”,以诗词著称於世,有《黄雁山人词》四卷、《迦龄庵诗钞》一卷传世。其自为诗集序云:“二十五岁以前所作凡三千余首删存四百
三十二首。”可知其陶炼之深。且有《手钞楹帖挽联》一卷。书法以楷书见长。且金石收藏甚丰,著有《裴斋碑目》一书。
庄陔兰:(1870-1946) 字心如,大店镇大店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殿试中进士,入翰林院编修,诰封朝议大夫。1914年后任山东省民政长官公署总务厅厅长、兼任山东图书馆馆长,山东省议会议长,国会参议院议员。1934年春任《重修莒志》总纂。1936年任孔子77代孙孔德成汉文教师,1946年在曲阜去世,葬于孔林。其代表作为颜体《重修定林寺碑》。
J. 请问福建泉州永春县留安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名人
留来安在历史上名人辈出源,较知名的有留从效、留正等人。留从效在开发和建设泉州中,有过不可磨灭的功勋;留正曾担任过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皇帝的丞相,赠太师,封魏国公。留安还是永春华侨出国最早的地方,明朝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刘明福随三宝太监郑和出使东南亚各国,于次年病逝于苏门答腊,这是永春人和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最早文字记录。
早于明清时期,当地乡民就将此地视为风水宝地,建庙垒塔,祈求安康。相传,清乾隆壬辰年间(公元1772年),永春知州张所受修筑的文明塔毁于水患;永春知州姚任道重建的文峰塔,历经180年后,于1961年毁于台风。双塔合称留安塔。1984年春,港胞颜彬声先生回乡探亲,慷慨解囊,捐资建塔,双塔屹立于留安山上。
上世纪90年代,永春县决定开发留安山,沿山麓建造一座供市民休闲、锻炼、赏景的山林公园。近两年来,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规划建设多种造型的亭阁50余处,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沿山通道各处;同时,种植大片柑园、茶园,开辟百亩苗圃供游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