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人故事 > 三国历史人物点评2000字左右

三国历史人物点评2000字左右

发布时间:2021-03-13 00:05:26

『壹』 求论文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人物2000字以上

曹操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汉族 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顾炎武评价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贰』 三国演义人物评析5000字左右

关 羽
提起他,就会想起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会想起许都护嫂、夜读《春秋》的佳话;会想起霸陵桥挑袍的典故;会想起千里走单骑的豪迈;会想起三国第一猛将败走麦城的辛酸和无奈,会想起…….
他并没有显贵的身世,处在阶级下层的他深谙被压迫的痛苦,而疾恶如仇的性格注定了他在那个时代要走的路,杀乡豪落拓江湖,五六年的颠沛流离更让他深感在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乱世混一把稻粮的艰辛。每一个有志之士都不会忘记自己是脚踏着汉室江山的土地,背负着苍生的期望,也许是上苍对他的垂怜,也许是历史的必然,这个被后世尊为武圣的关云长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军杀贼。
知识的有限性让他无法成为一方霸主,但思维的简单性又让他对忠孝仁义的古训不改初衷。读书的时候曾去过离学校很近的春秋楼,也就是当年关公夜读《春秋》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现代文明的都市里,里面武圣的塑像威严自不必言说。门口石碑上漫灭的碑文正是当年告辞曹操的留书: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站在碑前,一字字的默背下去,那忠孝仁义的穿透力可以带着思绪飞驰到千年前。
身在曹营心在汉,独对灯烬念金兰。赤兔终携风尘去,宝刀犹带月光寒。面对曹孟德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今日主客离别,明朝战场厮杀,在名利和忠义之间,关羽的这一选择又该是让多少人汗颜呢?那些用“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来为自己追求功利找寻借口的屑小之徒,他们又怎么会明白义之大者。尘土飞扬,骏马急驰,赤兔宝马在远天扬蹄嘶鸣的姿态,定是一种昂然的风景,青龙偃月刀映出的光芒,一定是反射出的那冷冷的月华,也会刺得我们的眼睛流下怀念的眼泪。
记得有人说过“古人与我们现代人对生命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在朋友危难之时,壮士断腕,性命相赠,可以没有半点的疑虑!”,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君主的忠义。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大丈夫马革裹尸的豪气成了千古绝唱。不可否认关羽义举的表现在历史上是里程碑式的,现今许多神龛里供奉着他的神像便是超越时空最有力的证明。
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殉主,执着得让人感动,这匹可以追风的宝马和一千多年后在黄海海面随“致远”号巡洋舰一起沉没的“太阳”(邓世昌的爱犬据说名为太阳)有着惊人的相似。自然,动物们那灰色的脑细胞中生存的法则的确简单,但在我看来,有些人却不如它们,真的。
知道自己是什么,该做些什么,是我们每个人在现今的社会里应该思考的问题,或许,从这个世人景仰的汉子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些什么、学到些什么,那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一味的烧香叩拜也只是虚假的徒劳。
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
曹 操
金弦玉翎射苍穹,挟雏龙,慑群雄。与雁同征,铁骑踏春红。汉室江山如残月,观沧海,傲意浓。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君临天下,是每一个有雄心的政治家一生的渴望,那种“谈笑间人头落地,挥袖间千万人膜拜”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抗拒的。
从“许游耕田”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功高震主的丞相最终也没有实现父仪天下。拥兵自强,他完全有实力去废天子而自立,但这个一直让史学家们争议的举措也只是后人遗憾的推测,具体实施,也才到了其子曹丕的时候。究其原因,恐怕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定论了。在中国历史文学中,曹操也有相当的地位,其自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有很大的价值。既然他对文学有如此深的造诣,那么他就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忌讳被史书记载的羁绊。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这一举措是否明智,我们很难用对错来作简单的评价,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却可以看到曹操在政治上犹豫的一面,这也就注定了他曹氏天下的命运。一生的辛劳,一世的戎马,换来的结果却是驷(司)马分槽(曹),为他人做嫁衣裳。
去过官渡之战的遗址,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是荒烟蔓草,斜阳照在断壁残垣上的余辉早已映射不出当年的往事。风,在空气中轻轻的滑过,是热的,不知道千百年前,这风是否扬起过群雄逐鹿中原的锦旗;是否传送了千军万马震动天地的呐喊声;也是否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不肖说,这场历史闻名的战争更让他坚定了平定天下的信心。
然而赤壁之战的惨败又彻底粉碎了他实现一统的梦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那场噩梦般的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数十年积蓄的力量。他眼中的自信也变成了无奈的迷惘,试想,让任何一个人穷毕生之精力积累的资本在刹那间灰飞湮灭,谁,可以承受?华容泥泞的道路上,一辆惊慌的马车,一队毫无秩序的败兵,背负着那轮被金戈铁马映红了的太阳,仓皇北去。
那一役之后,他便退居二线,弄子玩孙。也许他真的老了,曾经那个煮一壶老酒,把天下英雄都付笑谈中的曹操已是明日黄花,即使再临沧海,也是执杖而立,用苍老的声音吟唱“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那“江中斩蛟,云间射雕,席上挥毫”的壮志豪情也如东逝之水,一去不返了。
曹操也是凡人,位高权重的他丢不掉领导者和统治者普遍的特点——猜忌。世界上大海最大,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杀孔融、不斩杨德祖、不诛华佗,是否他真的能如愿以尝?
岁月只是把这个问号的答案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去猜测,但一切的答案都是假设,一切的假设也都只是为这个枭雄唏嘘长叹的徒劳。历史终究是历史,江山多娇,引再多的英雄为之折腰,也没有人可以改变她,更不能左右她。
无数次站在魏遗址的旷野中,注视着那在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都想问一声:是否你,也曾经知道那个人,那段历史?

诸 葛 亮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叫雅典娜的智慧女神,虽然她完美,但她毕竟只是古希腊人民一厢情愿的幻想构思。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着一个这样的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他也许没有雅典娜那么神奇,但在历代人民的心中,他却有着同样让人景仰的地位。
小时候在田野间放飞孔明灯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也曾不厌其烦地听老人们重复着他一遍又一遍的故事。长大后,学了历史,读了《三国》,有了与他近距离的接触,才发现,诸葛亮的一生是个悲剧。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结孙权,修政理,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隆中对三分天下,诸葛亮登上舞台,《三国演义》便围绕着他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剧。尽管他的辉煌表现足以照亮青史,但这也加重了他的负载,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先主刘备驾鹤西去,蜀国千万人唯武乡侯诸葛亮马首是瞻,以他的智慧,他不会不知道嗣子刘禅是扶不起的无能君主,他更不会不知道刘姓江山的气数,但三纲五常让作为臣子的他只能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如果他此时退去,只会加快蜀国灭亡的速度,他自身留下的将是千古骂名。明知无力回天,明知不可力挽狂澜,但他还是做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覆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他希望用一个臣子的忠心唤起嗣子平天下的雄心,但扶不起的刘阿斗眼中看到的,不是锦绣江山而是笙歌燕舞。他也只好把所有的责任背负在肩膀上,顶着艰难,踏上这条不归的路。七年北伐,犹未踏入中原半步,饮马黄河也只是南柯一梦,徒增后人一声长叹!
但是谁看得见他轻摇鹅毛扇背后的无奈,谁又听得到他遥望蜀道寒云那声辛酸的叹息呢?当五丈原的秋风吹落满树枯叶时,他带着遗憾走了,带着对先主知遇的愧疚走了,锦官城的片片降幡也宣告着他苦心经营的大蜀帝国瓦解了,如果先生泉下有知,又会作何感想呢?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男蓝把所有保级的期望寄托在姚明的身上,过后姚明曾对媒体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球靠一个人,只会把人累死。”打一场球尚且如此,哪打一个江山呢?
一个人可以谋定天下,却不可以成就天下。帝王之业也不是一个人可以确立的,他需要无数人的共谋、无数次的浴血纷争,才能成就寸土江山,但遗憾的是刘氏一家把一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这也就注定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而他骨子里那种愚忠的思想也让他把自己的一生缚在了刘氏天下的铸造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站在蜀庙前,望着先生那凝重的的面容,默诵着那篇永垂不朽的《出师表》,眼泪会忍不住滑落脸庞。
周 瑜

问起三国中谁是最让人惋惜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会答出同一个人——周瑜。虽然他统帅三军,却没有战死沙场,倒是被人活活气死,留下千古笑柄。
自古江南多才俊,身居“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的他更是人中龙凤,有“王佐之才”,在江东的三分天下,羽扇纶巾的他领袖群伦,定格了儒将神化的形象。及至后来,那份谈笑间灰飞烟灭的潇洒神姿,不知成为多少女子“春闺梦里人”的思念形象。
千古寻常江色,一时间多少风流。赤壁一役,周公瑾一战成名,达到了他人生光辉的终极点。娶得小乔,与东吴霸主孙权成为连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名利、美人,这些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全部都拥有了,的确算得上是上帝的宠幸儿。但天妒英才,虽然上苍给了他世人想要的一切,却没有给他宽大的容人气量。也许在他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冥冥中自有安排。于是一切的尊荣成了他骄傲的资本,看待别人的时候难免会养成“俯视”的习惯。火烧赤壁之后,把孙夫人许配给刘玄德,不与任何人商议便私自决定,便可足见一斑。虽然只是一个为其主谋定天下的计策,然而历史这次却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最终搞出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闹剧。
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想必他应该清楚,如果他自己及得上韩信的十之一二,又怎么会英年早逝,可惜只是如果。出身显贵的他是不会体会到贫贱的滋味,在他的头脑中,将相之才应该是历代相续的,就是这种愚蠢的思想意识让他无法接受布衣出身却又有雄才大略的诸葛亮。而他在东吴的地位和自身所具备的才能,又对诸葛孔明帮助刘备完成一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方必将除之而后快。
心胸狭窄是他人性最大的缺点,只为一句气话,明明知道西川不可取却又要一意孤行,白白送了性命,徒让后人笑话。
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有如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气量的人却是多之又多。君不见,一语不和拳脚相向者,有之;一事不和大动干戈者,亦有之。一个人的容人气量大部分都依赖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自身的修身养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个人成材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这个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异常的艰难,于是也便有了圣人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如果用圣人的标准来苛求自己,反倒会失去生活的真义,只是在你生气的时候,想想周郎,想想自己生气的价值意义,这也就够了!
江浪拍打着岸边的岩石,卷走了历史的岁月,那段勾心斗角的往事也早已成为封尘的记忆,想一想,笑笑,也便罢了吧!杨 修

一千多年前的立秋日,有一片无辜的树叶被无情的秋风扫落;有一根急奏的琴弦被纤指弹断;也有一个人望着苍穹惨然的发出了“夫复无罪,怀璧其罪;欲加其罪,何患无词”的愤慨,继而他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吟唱里踏上了黄泉路。奈何桥上,又多了一个年轻的过客。
奏一曲哀惋的琴瑟为他送行,换来的却是催泪滂沱;谱一篇悼念的词章为他留世鸣冤,却又写不出只言片语。也只好由那南归的大雁用玄色的羽翅划痛我的眼睛。
他就是杨修,那个自持其才,敢把天下之士小觑的狂客;那个经常在眉宇间流露出孤傲气势,曹操麾下的谋士。
他与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曹植交好,文章往来,互抒己志。而曹植在父亲眼中的地位,更是让这个谋士以为自己认对了对象,以为曹操之后,曹植必为魏主,那么他们所推行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抱负便可一举实现。然而他错了,错在他自己低估了曹操,错在他把一切看得太简单、太单纯。
以仁义治理天下或许在和平的年代可以行得通,但在那个诸多霸主都想对中原分一杯羹的乱世,却是最愚蠢的想法。曹操大限时对众人遗言:“……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以此便可以看出曹孟德想成就的是千秋霸业,而如果要让他把曹植立为嗣子,必是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治天下不是做文章,而那样做无疑是给蜀、吴两国创造进军中原的良机,必将导致曹操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北方天下划上饮恨的句号。至此,我们也只能用杨修生不逢时来给他个人做个牵强的定论。
自以为是的人格缺陷蒙蔽了他的双眼,对花园门上的“活”字知晓其意,让曹操面喜心忌;对“一盒酥”的张扬更让曹操对他深恶痛绝;而用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比喻,说出曹操对关西的态度,那份狂妄自大便足以让他死上十次了。
虽然在今天,“持才傲物”的态度还有待争议,但回到那个政治局势混乱、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任何一个政治统治者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属下如此放肆,即使他有再大的才能。行天下可以靠仁义,而立天下靠的却是威严。
加上他小觑天下之士的狂妄,必然为同僚所不容,这无疑也确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国未报而身先死,业未立而命已亡,三十四岁的杨德祖,就像那片过早飘落的黄叶,就像那根被无奈而拨断的琴弦,生命在莫须有的罪名下也终结了,一腔热血因为不合时宜的政治,洒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天边一只落单的归鸿,在苍穹下沿着祖先翅膀划过的痕迹,飞过这片浸润过他热血的土地,那声声啼血的哀鸣似乎在讲述着那个曾经无奈的故事。

貂 禅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范蠡奉恭西施于夫差,得越国休养生息二十载;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兵临城下,生灵涂炭……一个女子的魅力和杀伤力如此之大,足以让千军万马弗叹自如。
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三笑倾天下。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她的确有点夸张,但貂禅是个美女,这一点却是毋宁置疑的,而且美的程度也让她成为历来形容女子容貌的标志。在东汉末年的乱世,这个歌伶出身的女子红颜一笑,便笑成了大司徒王允的“红裙计”,也笑去了贼臣董卓的卿卿性命。
其实在我看来,貂禅的笑里却含着一种情感的凄凉。在被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时代,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专制性定论,让一个女子很难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幸福,尤其是美丽的女子。貂禅的容貌注定了她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牺牲品。也许她有梦,也许她怨天,但男尊女卑的畸形社会意识又让她无可奈何。
四美女中(西施、王昭君、貂禅、杨玉环),历来以王昭君地位最高,汉胡和亲,她的出塞,换得边疆数十年的相安无事,尝尽胡风之凉而倍受尊敬,歌颂词章也历代不绝;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扬帆而去,陶阿公终不负佳人;杨贵妃虽马崽坡香消玉损,但终究是得到了九五至尊至死不渝的真爱;却独独她一个貂禅,成了寂寞秋风里的那朵菊花,飘零了青春。
我们只是看到了在历史的亭台轩榭中,她曼妙的舞姿,却忘了注意她眼神中的那一丝哀怨,更忘了注意她转过身去,那声眼泪落地的声音。无数个清冷的夜晚,她对月叹息,哀叹命运的不公。她也许恨过自己为什么有一张绝世的面孔,如果她没有闭月羞花之容,没有沉鱼落雁之貌,或许她可以嫁一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桃花源般的日子;抑或伴一书生,为他子夜读书红袖添香……。
然而这一切都因她的美貌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也许于别人可以,于她却是万万不可。
《三国演义》中自吕布被斩之后就再没有提及她,红颜祸水的谬论,让她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而在稗官野史中貂禅曾钟情于关羽,此说虽无史据可考,但是我敢肯定,在貂禅内心深处,一定存在着一个不一般的男子。谁没有刻骨铭心的爱人,谁没有山盟海誓的恋情。只因那个时代的政治,让她别无选择。
“愁损翠黛双娥,日日画阑独凭”,在狼烟四起、群雄纷争的角落,却没有人知道这个女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绪,而那滴相思的眼泪,也只有她自己知道,是为谁而落了。赵 云

还记得他吗?那个七十岁仍跨马征战的赵子龙,一杆枪战曹兵无人阻挡,大将威风犹不减当年。想来知道那段历史的人都会记得,又怎么能忘得了呢。
自古以来,大丈夫精忠报国,纵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也没有一个热血男儿有半句的怨言。从他踏上征程的那一天起,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战场也成了他挥洒将士才情的天地。
历来战场上的厮杀是人为因素最悲壮的情节,其实有很多名将灵魂深处最大的空虚并不是无休止的征战,而是空执宝剑向斜阳的那种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将军空老玉门关”才是这些人最大的悲哀。廉颇老亦,尚能饭否?与那个赵国大将相比,赵子龙的确比廉颇要幸运得多,长平之战,胜负未分,主将已换,可怜四十万忠魂埋骨他乡,成了赵括纸上谈兵的祭品。
翻开那页硝烟弥漫的历史篇章,我们会清楚的看到三国鼎立,魏、蜀、吴名将辈出,其中尤为蜀国最多,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诸多大将更是刘备称帝西蜀的臂膀所依。但在我看来,几人中惟有赵云才是最为完美的。败走麦城成为武圣一生戎马不可抹去的灰暗;没有刘备,张飞也不只不过是军中莽夫;黄忠的将才光芒却也只是迟暮夕阳;而那魏延,更想学韩信登坛拜将,另辟天地。也只有他赵子龙,在三国将才史上闪耀的光芒最长久,也最可敬。
于千军万马中单骑救主,明知是不可为的事情,明知能否回来还是一个未知的答案,但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去了,去尽一个臣子的职责,尽一个朋友的义务。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青虹剑把杀戮演绎成了一首悲壮的词曲,却听不到生命在剑下哭泣的哀号。“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那种漠然生死、决意前行的干云豪气,较之泰坦尼克号上男女主角的情意缠绵来讲,更惨烈,更悲壮,也更具男儿血性。
也许,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会给他下一个“太不值得”的结论。的确,赵云随主南征北战,几十年如一日,不求功名,不计利禄,他到底所图为何?不为什么,只为朋友间彼此的信任,只为先主当年的知遇,生命便可以毫不吝惜的馈赠。赵子龙这种不能用世俗价值来衡量的举措,让多少王者慨叹:得将如斯,夫复何求!
狼烟起,回首眺望,一个人,一匹马,身上磷磷的铠甲在远天的夕阳下发出灼眼的光芒,那白色的战袍在风中扬成了一面骄傲的旗帜。模糊的视线,已辨认不出他真切的年龄。历史的岁月也忍不住想要回过头,再看一眼他那矗立成碑石的姿态。吕 布

本可以成为乱世的英雄,本可以雄据城郭揽天下,就连上天也给了他成就帝王之业的机会,只可惜他有勇无谋,被困之时,不问谋士问妻妾,这一荒谬的举措也直接导致了他“白门楼三尺白凌”的悲惨结局。
有时一直在想,如果他不用陈登父子,不听妇人之言,从谋士陈宫之计,断曹军运送粮草之道,是否就不会饮恨白门楼。若他逃过此劫,再以徐州为根据地灭袁术、吞刘表,占据荆襄,所创基业未必不能与魏、蜀、吴同争日月,而指点江山之人也恐怕又要多他吕布一个了。
但是历史拒绝如果和假设,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掺入个人的喜好因素,任意更改那个时代的统治者,甚至可以创建一个和三国毫不相干的人物来完成我们自己虚设的霸业,但我们终究改变不了历史,毕竟她是以天下苍生为笔,万民血泪为墨,在万里山河的帛卷上所撰写的永恒。四国演义也只是我们大胆的推测。
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在各路诸侯声讨贼臣董卓之时,他一人独战刘、关、张三英,尚未言败,就足以说明当时三国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武力上可以单独征服他。请原谅我在这里做一个武断的比喻,那时吕布之于董卓,就像李牧之于赵国。李牧被谗害后,赵国的防御也随之变得不堪一击;大司徒王允用貂禅离间董、吕“父子”成功后,董卓的生命之路也走到了尽头。
辕门外一箭射中画戟,难道真的是冥冥中注定“大耳儿”(刘备的戏称)命不该绝吗?当然不是,知道历史的人都明白此说法是荒谬之言,那时袁术占据玉玺,称帝之心促使他想尽快用武力征服天下群雄,而屯军小沛的刘备羽翼尚未丰满,自然成为袁术讨伐的上佳对象。只要成功,下一个目标必然是他吕布,“若袁术并了玄德,则北连泰山诸将以图我,我不能安枕矣”,个中利害,爱身的吕布自然知晓,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也不会去赌。开弓射出那一箭后,吕奉先得意的笑了,“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遗憾的是他人性中那贪婪荣华和沉溺酒色的缺陷,让他无法在乱世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空负了一身将才。他虽然是难得的猛将,而他那见异思迁的秉性,又让每一个图天下者担忧,留与不留于他自身成了一个很矛盾的选择。曹孟德固然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种求贤若渴的心情,但刘备那“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的暗喻又让他罢去了欲留的念头,可怜温侯将燃的生命之火也被这个自己曾经救下的人吹灭了。
在三国的历史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他便匆匆退场了,如昙花一现,又如流星那般迅捷,消失在岁月的深邃里。司马懿

历史如梦,神秘的面孔若清晰却模糊;江山如画,浓墨重彩的背后,隐藏着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
乱世中的大地,动荡而彷徨,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时起兮何处终。
乱世中的仲达,大智而若愚,隐忍慎微的谋略,让历史为之惊梦。
如果三国争霸是一场赌局,那他司马氏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韬光养晦三代人,以晋代魏,独吞三国。可怜曹、刘、孙三家,为谁辛苦为谁忙,打了一辈子的仗,斗了一辈子的心计,到头来却是一场自恋自欢的梦。
论谋略,他逊于郭、荀;论才能,他不及瑜、亮,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他以默然冷观的姿态隐藏在东汉末年的舞台角落里,看着那群英雄豪杰、智士谋臣挥洒着才情,表演着历史。然而他知道,自己才是未来真正的主角。当天下姓司马后,我们才明白,原来,他心中想要的,是一个江山,一个天下。
数不清他与孔明有过多少次的交锋,但似乎他都是折于对手,历史却又让他坚持到了最后,笑在了终点。
城下,他骑着马,身后是跟随的千万铁骑,城门大开,没有丝毫的阻拦;城上,他的对手焚香抚琴,琴音流畅。进还是退?在他脑海中一定思索了很久。其实在我看来他当时是肯定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座空城,凭他多年与蜀征战的经验,他不会不知道蜀国的作战兵力,然而他更明白失去一个诸葛亮对蜀国意味着什么,进,则三国互相钳制的局面就会被打破,那么他处心积虑要司马氏一统天下也将会成为泡影。因为在他内心里,他要的是霸业而不是要功业。量和质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他仰首看了一眼城上的诸葛孔明,嘴角露出了难以觉察的诡笑,回过头,毅然的选择了后者。他成全了空城计,也成全了诸葛孔明智慧的神话形象,但他却得到了他想要的。
智慧,让人感到可怕的时候就成了阴谋,曹氏军团雄厚的兵力成了他任意挥霍的资本,一个王者的雏形在中原大地形成了。
江山沉睡了四百年,各诸侯为争一日长短而厮杀的喧嚣声惊醒了她。她揉了揉眼睛,睡眼惺忪看了一眼司马懿,又沉沉的睡去了。已习惯了厮杀,习惯了流血,也习惯了接受她的每一个主人。
他是上天的选择,苍天总是这样愚弄我们的感情。上方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再一次死里逃生。在雨中,他纵声大笑,笑声中,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骠骑兵在辽阔富庶的江南土地上四处驰骋,也要让他的重装步兵在中原大地上纵横百世。
他成功了,虽然他没有等到这一天,但他自己心里知道,这一天终究是会来的,迟早只是时间的概念。
不知道那些用热血浇注这个时代的人会在地下有什么样的想法,却知道当司马炎登上九五至尊宝座的时候,他在九泉下对着那群操劳一生的人们,得意的笑了。
孙夫人
这些材料都是在网上找到的,希望对你的文章有帮助!

『叁』 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曹操:他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他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关羽: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

刘备: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

周瑜:周瑜是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不允许别人比他聪明,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

鲁肃: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但他也同时是满腹经纶之人。

司马懿:诸葛亮的知音,也是诸葛亮唯一的一个对手,只有他能与诸葛亮斗智。他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人,他为三国鼎立做了完美的收场 。

张飞:刘备的三弟,他对两位大哥十分尊敬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却有些鲁莽,但这也正是他讨人喜爱之处。

『肆』 三国历史人物评价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
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
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
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
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
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
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
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
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
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
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
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
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
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
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
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
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

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
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
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
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
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
二乔是可怜的;运气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

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
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
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
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
袁术是不智的;玉玺是骗到的;称帝是冒险的;时机是未到的。
陶谦是客气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盘是不小的;送人是乐意的。

『伍』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2000字以上,,,急啊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戏志才,人名),筹划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①,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②。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③,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 :“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④,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奕为太子文学,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猎嗣 译文: 郭嘉字奉孝,颍川郡阳翟县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对考察核选自己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审慎,所以一百次行动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当年周公礼贤下士之举,但却不知晓用人的奥秘。做事头绪太多,把握不住要领,喜好谋划,却没有决断,要想和这样的人共同拯济天下大难,成就王霸大业,太难了!”郭嘉在这时随即离开了袁绍。先前,颍川郡的戏志才,是一个善于出谋划策的人,魏太祖曹操对他很是器重。可惜他过早去世了。曹操写信给荀彧说:“自从志才死后,没有可以同我商议大事的人。汝南、颍川奇士确实很多,有谁可以来代替他这个位置呢?”荀彧便推荐郭嘉。曹操召见郭嘉,纵论天下大事。曹操说:“使我成就天下大业的,必定是这个人了。”郭嘉从曹操那里退出后,也高兴地说:“他真的是我能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荐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曹操将要去征讨袁尚及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属中许多人担心,刘表会派刘备乘机袭击许县,以讨伐曹操为名相号召。郭嘉说:“操公虽然威震天下,但那乌丸依仗其地处僻远,必定没作防备。可趁其没有防备,我军突然袭击,定可取胜。况且袁绍对汉人和乌丸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还在那里。现在魏对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只是用威势使他们归附,还没有加施恩德。舍弃这四州而南征刘表,那袁尚必然凭借乌丸的资助,招纳为其主拼死效命的人;乌丸一动起来,汉胡百姓都将回应。这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成就他非分贪图的计谋,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们所有的了。刘表这人,不过是个清淡虚夸的空谈家罢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驾驭刘备,若是重用刘备,又担心不能控制;轻任刘备,那么刘备不会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们倾全力远征乌丸,曹公您也用不着担忧什么了。”曹操于是率军出发。来到易县时,郭嘉说道:“兵贵神速。现在我军行军千里攻击敌人,辎重很多,难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时机,况且敌人听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备;不如留下辎重,轻装兼程进发,出其不意。”曹操于是悄悄出了庐龙塞,直捣单于的大本营。敌人听说曹操到来,惊恐不已,仓促应战。曹军大破敌人,斩杀蹋顿以及名王以下许多将领。袁绍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辽东。 后来,曹操征讨荆州回来,行至巴丘时,军中发生病疫,只得烧掉船只,曹操叹息地说:“若是郭奉孝还在,不会让我弄到如此地步。”起初,陈群非议郭嘉行为不检点,多次当廷指责郭嘉;郭嘉并不在意,镇定自若。曹操因此更加器重他。但认为陈群能公正行事,也很高兴。郭奕被任命为太子文学,早逝,其子郭深承继爵位。郭深亡故,其子郭猎继位。 追问: 亲,我搜过了,,你这没用 追问: 不要 文言文 ,要现代文 回答: 为什么历史上对 郭嘉 评价没那么多呢(是多)? 第一;死的过早,除了平定北方以外就没去打过什么地方,所以题材不多 第二;曹操是为军事家,所以郭嘉在曹操手下是无法带兵打仗的(曹操都是自己统帅) 所以郭嘉的军事才能没办法发挥(就像早期的 司马懿 一样,也只是个谋士,曹**后才有机会发挥)。 第三;曹操把他看做自己的心腹,所以没给他汉代的官位(死后是曹操建议皇帝封的, 一开始是曹操自己封的),所以地位不高(好像也就是个参谋吧,谋士都算不上)。 第四;曹操身边的谋士太多,大多数都是别人提的意见,郭嘉只是在一些大问题上会帮助 曹操,看过历 史记 载的都因该知道郭嘉的建议和谋略,所以小问题郭嘉不反对曹操 就会直接采纳,如果郭嘉意见和众人不同时,曹操会采用郭嘉的建议(有很多,不一 一说明了)。 郭嘉的才华绝对毋庸置疑,在郭嘉死后曹操每次打败仗都会说起郭嘉,因为在大问题中曹操手下的谋士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郭嘉在时 算无遗策 ),所以连曹操这种军事天才都说‘此人见实时军事,过绝于人’ 郭嘉在生前曹操为什么会在大事的时候都听郭嘉的决断而非2荀呢?因为郭嘉才能远胜于他人,只是小问题郭嘉觉得其他人说的没问题,郭嘉就不会提出建议(郭嘉为人低调)诸葛呢 虽说在刚出山时基本没打过仗(都是关,张等武将领兵打仗)。但是帮助刘备分析出三分天下的局势也可谓说是天才了(虽然还有周瑜和鲁肃等人都知道),在读取西川的时候都是有 庞统 出谋划策的,真正要说诸葛发挥军事才能的话应该是在刘备死后,所以刘备生前诸葛是没多大发挥的,刘备死后诸葛只是没失掉西蜀而已。 用人方面过失在重用了 马谡 ,在死后没用直接吧大权交给姜维(姜维在真正掌握大权是西蜀就已经不怎么样了)。 诸葛的确是军事天才,也是个发明家,不过在任人方面比不了曹操,识人方面比不了郭嘉(因为诸葛虽然投靠刘备,不过在刘备死之前都得不到重用)。 补充: 在很多论坛上,人们都在拿 郭嘉 和诸葛亮进行比较,推崇郭嘉的人也很多,甚至 易中天 先生也说过,“如果郭嘉不 英年早逝 ,肯定会与诸葛亮有一场智斗”。 曹操 对郭嘉非常喜爱,甚至想把自己的身后之事托付于他。我对 郭奉孝 的才能也甚为佩服,不过我认为他还达不到能和诸葛孔明相提并论。郭嘉主要的才能在军事上,我认为他是曹操最重要的军事参谋。郭嘉的军事才能,体现为四个字――“出奇制胜”,而诸葛亮在军事方面,一贯 奉行 ――“谨慎为先”,诸葛亮虽然缺乏一点 魄力 ,但如果他们两人对弈,我想郭嘉是占不到便宜的。郭嘉还有一项才能堪称三国第一,那就是他的识人能力,他把三国前期的各个诸侯,都琢磨的非常透彻,袁绍、吕布、 孙策 、刘表、刘备,甚至曹操都逃不过郭嘉的法眼。然而,郭嘉的为人并不值得我们学习,此人经常行为不检点, 陈群 多次在曹操面前告过他的状,曹操念其才大,没有追究,这一点他比诸葛亮更是差的远。下面我介绍一下郭嘉的短暂的37年人生经历。 郭嘉字 奉孝 ,颖川阳翟人。早年 出仕 袁绍,但看出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纳才而不知用,难与共 济天下 大难定霸王之业,遂去之。 [196年]曹操得力谋士 戏志才 死,求才于 荀彧 ,后者柬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大喜道:“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欣然:“是我真正值得辅佐的人。”,遂出仕。表为司空军祭酒。 [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与信羞辱。操就北方之势问计荀彧,郭嘉。出来乍到的郭嘉详细立体的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状况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劝说曹操征讨吕布。郭嘉的分析流畅缜密,很具说服力,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而正式将自己送入了曹操军事 智囊 的核心。 [198年]吕布击败刘备和曹操的援军收纳了 泰山 贼部若干,势力壮大,虎踞 徐州 。曹操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了东线,对吕布展开攻势。吕布在前期遇挫后固守,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郭嘉和 荀攸 却看出胜机。郭嘉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只时便不久于 败亡 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从谏,果然 一鼓作气 擒杀吕布。 [199年]曹操派刘备 朱灵 联合截杀袁术。郭嘉看破刘备狼子野心,与 程昱 , 董昭 谏曰:“刘备不可谴也!”曹操从言大悔,派人追刘备回来,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刘备果然杀车胄叛走,联合东海贼寇聚数万之众欲与袁绍联兵。 [200年]曹操谴将征讨刘备,不克,欲自讨之。诸将都惧怕袁绍偷袭后方劝阻曹操,曹操拿不定主义,问计于郭嘉。郭嘉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 闪电战 ,必然得胜。”于是曹操举师东征,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 江东 小霸王 刚刚成就江东霸业,其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遂有谋图中原之心。曹军得知这个消息都很畏惧,只有郭嘉料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深得人心众养死士的 英雄豪杰 。而孙策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纵然有百万之众,但还是和 孤家寡人 一样容易对付。如果有刺客伏杀,只不过能凭借一人之勇罢了。我看他必然死于匹夫之手。”(此前董卓,曹操都遭到过刺杀)果然,孙策是年死于 许贡 家客的刺杀,北进计划毁于襁褓。 [203年]袁绍已死,袁尚、 袁谭 被逐退到 黎阳 。诸将想乘胜攻破二袁。郭嘉说曹操道,谭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 郭图 ,逢记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曹操十分赞同,于是南征,在军队行至 西平 的时候,果然谭尚变起,袁谭被击,败走保平原。曹操轻而易举的分别击破了袁尚、袁谭。是年,郭嘉被封为洧阳亭侯。 [205年] 郭嘉建议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彻底巩固目前的控制区域。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甚至重用了曾经 诋毁 过自己的 陈琳 ,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207年]袁尚逃入乌桓。诸将都说:“袁尚已如丧家之犬,关外夷人贪婪不义不会支援他们的。如果再做 远征 ,刘备必然会挑拨刘表袭击 许昌 ,万一有什么变数怎么办?” 郭嘉进言道:“胡人自持偏远,现在必然没有防备,突然发动攻击,一定能够将他们覆灭。袁绍对胡人有恩,如果袁尚还活着,迟早是隐患,现在四州未稳,袁家的影响还很大,这个时候南征,胡人一动,旧臣复应,民夷俱动,后方就不安稳了。刘表是个只知坐谈的政客,自知能力不足以驾驭刘备,必然会对他有所防备不尽其用。现在虽然是虚国远征,但一劳永逸,就再也没有后患啦。”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立刻进兵辽东。 到了易城,郭嘉觉得推进的速度还是太慢,进言道:“ 兵贵神速 。现在千里远征,辎重太多,行进缓慢,被对方有所觉察必然就要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兵速进,攻其不备。”曹操于是便问计熟知辽东地理的 田畴 ,行小路奇袭 柳城 ,大破仓促应战的敌军。这一战也成为了 中国战争 史上兵贵神速奇 兵制 胜的经典战例,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也许因为 水土不服 ,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星陨。曹操痛拗失声,嘉表奉孝,增邑八百户,谥贞侯,并谓荀彧等曰:“你们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只有奉孝最年轻。等到天下事竟,我还要将后事托付给他,但他夭折在巅峰之年,难道这就是命运吗?” [208年]曹操兵败 赤壁 ,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郭嘉的政治策略也同于荀彧的政治策略。 郭嘉的功绩: 1. 劝曹操先灭吕布,断袁绍不会背后偷袭。 2. 分析曹操、袁绍的“十胜十败”理论。 3. 企图阻止刘备去截袁术,未成。 4. 劝曹操先灭刘备,断袁绍不会接应。 5. 断孙策死于刺客之手。 6. 劝曹操兵向 荆州 ,令袁绍二子相争。 7. 劝曹操重用袁绍四州名士,以收人心。 8. 劝曹操北击乌桓,断刘表不会偷袭。 9. 在击乌桓途中,劝曹操轻装前进。 10. 劝曹操按兵不动, 公孙康 必杀二袁。 我们可以从郭嘉身上学到: 1. 识明主的能力。 2. 敏锐、果断的 判断力 ,例如:断各路诸侯,军事时机的迅速决断。 追问: 郭嘉 是谁啊

『陆』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两千字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柒』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1500字左右

《三国演义》读后感 0 泡妞可以,但千万不要泡貂蝉

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确很有诱惑力,但只能欣赏,决对不能泡她。两个泡过他的男人,吕布被勒死了,董卓更惨,死后还被点了天灯。

千万不要当吕布的老爸

天生克父命,亲爹死得早,两个干爹都被他自己杀了。

要嫁人千万不要嫁给刘备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就是刘备人生的格言,即使甘心成为“衣服”也不见得有好下场,糜夫人跳了井,孙尚香跳了江,我早就说过刘备“五行缺水”!

另外更别嫁给刘安,不然来朋友没菜就把老婆宰了。

娶媳妇是好事,越漂亮越好,可千万别娶乔国老的女儿

别以为娶美女就有福,娶大乔的孙策26岁就玩完了,娶小乔的周瑜也只活到36岁,想多活几年最好还是娶个丑女吧!(黄月英就不错,最起码诸葛亮比周瑜多活了20多年。)

参军光荣,但千万不要当张飞的兵

张三爷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爱喝点儿酒,喝完了就醉,醉了就打人,打谁呀?鞭打士卒啊!士卒者,小兵也。在他身边当兵吃饷可有生命危险。再说就算张三爷是心情好,但万一那天打仗的时候想起来用点儿计谋,那就更糟了,张三爷用计基本上是一个特点,假装喝酒,然后假装喝醉,最后还是打人,其他都是假的,只有打人却是真的,而且清醒的时候打的更狠(做得逼真点儿嘛!)。

跟谁搭档也千万不要魏延搭档

就是魏延这小子最不地道,跟他搭档的结果只能是“功劳由他领,黑锅有你背。”陈式就是最好的例子。

打工可以,可千万别当曹操的侍从

曹孟德“梦中好杀人”,不知道哪天会犯性子,从床上跳起来就把你给宰了。

请客没错,可千万不要请曹阿瞒。

为了你和你家人的生命安全,就算钱多的没处花,也别请曹阿瞒吃饭。吕伯奢好心款待他,他到好,把人家全家都杀光了,灭门惨案!

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千万不要和诸葛亮辩论什么

无论什么事,诸葛亮永远是对的,和他争是没好处的。东吴群儒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倒霉的王朗和他“单挑”,结果被骂死了,真正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是“唇枪舌剑”。

抓俘虏有功,但千万不要抓孟获

因为抓一回是没有用的,你接下来还要抓他6回,累不累啊?

借东西千万别借给刘备

俗话都说了吗,“刘备借荆州,有借冇回头。”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千万别给曹操看病

吉平、华佗哪个有好下场?

对照上面的内容,还有几件特别应该做的事

要当兵就要当甘宁的兵

生命有保障,劫营带出去一百人,回来还是一百人。

要嫁人就要嫁给吕布

人长的帅,还顾家,曹操都打到门口了,还能安心得在家陪老婆。

要搭档就要和赵云搭档

冲锋时赵云会冲在前面,你只要掠阵就行了;撤退的时候赵云会替你断后,你只要先走就行了;你被包围的时候赵云还来救你,你只要还没死就行了;领功劳的时候赵云会分你一半,你只要站在他身边就行了。

借东西就借给鲁肃

人家是诚实君子,老实人一个,借给他放心。

看病就替关羽看

人家不用你用麻药(替你省钱),临走给你一大笔医药费(不要是你的事)。

抓俘虏就要抓刘禅

你不动手他就自己来投降了,而且被抓以后还特别老实。

『捌』 论文:对某位历史人物的评价 2000字左右 写得好定再加分

对曹操的评价

(1)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将在谈论经济时再介绍。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2)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首先,操善于驭将;如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击孙权,退军时,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及护军薛悌镇守合肥。次年,操于出军西击张鲁前,派人给薛悌送去教令,封面写明:“贼至乃发”。不久,孙权亲自率领大军十万来攻合肥,薛悌等开函看教,乃是:“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这时合肥守军总共才七千余人。敌众我寡,如果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疑惑。张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闻言,当即表示赞同。于是辽、典当夜招募敢从之士八百人,杀牛犒飨。次日天亮,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己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呼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兵少,聚众围辽数重。辽一再突围,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军经此一战,锐气顿失,守合肥十余日,即撤军退。大众既去,权和数将尚留逍遥津北。张辽从高望见,即率步骑前来捉权,极将甘宁、吕蒙、凌统等竭死格斗,权始乘骏马逃去,几被活捉。史家对操教令,颇为赞扬,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孙盛认为操之本意是勇怯调配,“参以同异”。我以为:张辽作战固极勇锐,乐进也以“骁果”显名,常先登陷阵,“奋强突围,无坚不陷”。如果把乐进说成是“怯”者或仅能“持重”的人,恐怕是不妥的。操的本意,料知孙权来时必自恃人马众多,合肥守兵寡少,必然骄忽轻敌。正可乘此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即如张辽所说“及其未合,折其盛气”,如此而已。盖兵贵神速,掩其不备,操之知将料敌,固极高明。

由于孙权经常进兵侵犯合肥,所以曹魏一些靠近合肥的州刺史也带兵屯戍于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操令屯戍在合肥的兖州刺史裴潜等作好行军准备。因这时合肥方面并无军事气氛,故裴潜等动作不速。扬州刺史温恢暗自对裴潜说:“此必襄阳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为急会者,不欲惊动远众。一二日必有密书促卿进道,张辽等又将被召。辽等速知王意,后召先至,卿受其责矣!”于是裴潜赶紧作好快速行军准备。果然不久接到快速进军的命令。接着张辽等也收到诏书。说明操对诸将约束甚严,不容有忽慢诏令和动作迟缓的事。

由上可知,操善于用将,对之要求也很严格,但能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连孙权都说操之“御将,自古少有”。证明操是善于御将的。

曹操还富有韬略、足智多谋,在战略、战术方面,常能应付裕如。操在战斗时,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如前所述。操在对于毒农民军、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在战略方面,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徐州牧陶谦病死,操欲乘机袭取徐州,然后再击吕布。荀彧劝阻之。操乃改变主意,以全力击败吕布,平定了兖州。接着徐州也归附了。建安六年(201年),即官渡战后下一年,操因粮少,不足略定河北,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刘表。荀彧说:“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从之,终究平定了冀州。

由上可知,荀彧在战略决策方面屡次纠正操的疑误想法,因而对操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其他谋臣如荀攸、郭嘉等亦有同样功勋,为操所称誉。足证操对战略部署极为重视,事先都与群僚仔细商讨。他能采纳别人的正确策略,说明他的判断力是很强的。

当操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时,绍问操:“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操又对别人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操之所以能克敌致胜,主要原因之一是如同他自己所说的“任天下之智力”,即充分发挥臣下的智慧和将士的战斗积极性。所谓使“贤人不爱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操所败,说明操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操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乃由于操一贯采取精兵、简政、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操曾说:“孤所以能常以少兵胜敌者,常念增战士,忽余事,是以往者有鼓吹而使步行,为战士爱马也;不乐多署吏,为战士爱粮也”。操自言当官渡会战时,袁绍有铠甲一万领,他只有二十领;袁绍有马铠三百具,他连十具都不到。操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操治军带兵,比较重视纪律,赏罚比较严明,结果打败了袁军。一次在行军途中,操传令不得让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于是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了麦子。可是操自己所骑的马却因吃惊而踏了麦田。于是操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做为处罚,这虽只是做做样子,但也可说明操在军中持法是比较认真的。操起兵初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就是因操治军严整,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也能较好地配合和支持军事。所以终能转危为安、变弱为强。其他军阀如袁绍则“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吕布则“勇而无计”、“轻狡反复”;刘表则“不习军事”、只“保境自守”;袁术则“奢淫放肆”、“无纤介之善”。所以操终能将他们各个击破。

由此,我们说曹操可以称得上古代卓越的军事家。

(3)曹操的为人和作风。

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真假难辨。我们如果片面地依据某些记述,断章取义,纵然再多发表评论文章,亦无济于事。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与奸的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分析,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呢?曹操确实是玩弄了一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但这样做,还是为汉朝延长了二十余年的名义上的国柞。假若操是奸臣的话,那末,二袁、刘表、刘备、孙权……谁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来,还能说操是奸臣吗?

至于曹操对人是否奸诈?专门倾人利己呢?传说中曹操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是否真实呢?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字刃击杀数人。

《武帝纪》注又引《世语》: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武帝纪》注又引孙盛《杂记》: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根据《魏书》的说法,操杀人系于被劫之后,这种杀人,不能说是负人,而只是惩罚歹徒的行为。《杂记》所说操夜杀人,乃是怕别人杀害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这还可以说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行为。但操过后,还是很快就感到凄怆伤怀,说明这次杀人是属于误会,并非操本性即安于做负人之事。而且,“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语,只见于此书,其他二书均未道及。可知这话是不可靠的。从当时实际情况论,操恐惧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轻易做杀人惹祸之事。他当时如畏人图己,就应趁人无备时逃走,何必杀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书所记大相径庭,陈寿既不采用,裴注虽引出,但未置评,仅备遗闻。所以我们不宜视之为真实材料,与其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远不如从操许多比较确凿的行事中寻找答案。比如:陈宫,原来是拥戴操为竞州牧的有功大员,操“待之如赤子”。但后来陈宫趁操东征徐州牧陶谦之际,叛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使操几遭灭顶之灾。后来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操禽获,“宫请就刑,操为之泣涕”,颇有故人依恋之情。宫死后,“操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托操照料其家,操报书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举,行之多矣,魂而有灵,亦将闻孤此言也”。可见操对死者的嘱托,并无背负之事。王粲的儿子因参与魏讽谋反,为曹丕所诛,操闻叹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操以金璧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之事更为人所熟知。操还自言:“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可知他是怕负人的,似不可能说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吕思勉谓:“操之待人,大致尚偏于厚”。这种讲法,是符合事实的。那些述说操诈骗倾人的传闻、轶事,多非历史的真实。但这种讲法从何而来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吕布与操作战时,曾告诫部属:“曹操多谲”。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时的“多谲”,扩大到其为人和作风上;其次,陈寿说操“少机警,有权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权术,赵翼言操用人系以权术相驭。操在用人上,确实有用权术的地方,但说他用人全靠权术,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脑有几个不用权术的?有几个没有滥杀过人?袁绍早就让操杀杨彪、孔融、梁绍。就以孔融为例,他何尝不随意杀人!当他任北海相时,仅因“租赋少稽”,就一朝杀五部督邮。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邻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劝他“自托强国”,仅因这个建议,就被孔融杀害。至于历代开国帝王,因铲除异己,而滥杀错杀的更史不绝书,如果只责操谲诈负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污点,首先是他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于此事,前面已多处提及,不再详述。其次是他有过屠杀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说过。关于操攻徐州牧陶谦的原因,各书说法不一。即使操父真为陶谦所杀,操也不该大量屠杀无辜人民。陈寿于《三国志》中叙述曹操之事,从不做过分的贬抑,对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较他书为简,然亦不能不承认:“所过多所残戮”。操还曾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诸将常有“屠城”之事,这是不应宽恕的。其他如当操攻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屡向操求取布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在此事稍前,操在宛收降张绣时,亦曾纳张绣的从叔母,以致引起张绣的叛变。诸如此类的事,在当时虽算不上什么很坏,但总是欠缺的。陈寿在评论曹操时,极称赞其谋略、权变、法术和用人、创业的功绩,从无一语赞及他的品德。陈寿论到刘备时,认为备“机权于略,不逮魏武”。可是极力称颂刘备的“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陈寿是善于抓住曹、刘在德才上各自特色的。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我很同意。有些人还认为曹操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我觉得有点偏高。因为曹操有过滥杀无辜人民的暴行。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应当不这样。另外,在个人品德作风上,曹操也有些欠缺,不足为后世法。既然称作历史上的政治家,就应当对后世能起榜样作用,曹操在这方面还不够规格。

『玖』 三国演义20位主要人物评价(共计2000字)

刘备登场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
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
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
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
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
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
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关羽登场

(刘备张飞)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
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
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
“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
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张飞登场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从曹公破吕布,随还计,曹公拜飞为中郎将。先主背曹公依袁绍、刘表。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华阳国志曰: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以飞领巴西太守。
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郃守汉川。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馀日。飞率精卒万馀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问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初,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於绵竹,与邓艾战,死。

曹操登场

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服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时人未知奇也,惟有桥玄一见曹操,指而言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阳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高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耶?” 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喜而谢之。桥玄尝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子将者,训之从子 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往造劭而问之,劭鄙其为人,不答。曹又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大喜而去。

诸葛亮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郃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拾』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论文2000字左右

曹操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汉族 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顾炎武评价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阅读全文

与三国历史人物点评2000字左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