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1769.8.15~1821.5.5),人称奇迹创造者,法兰西第一共和专国第一执政(属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法国人民的骄傲。
身高:169cm
民族:科西嘉族
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历史人物——拿破仑,从1784年15岁入军校到1799年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其整个一生几乎都是战争中度过的。
雨果在评论拿破仑时说:“人类命运中这个人物的重量过分,搅乱了平衡。他个人计算着他比整个宇宙都要重要。人类的过剩精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的大脑中,一个人的头脑要决定全世界命运,人类文明要延续的话,这将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黑格尔称赞他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
综观拿破仑一生的全部活动,其主导方面的活动,对当时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起过作用的,他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②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要件。
(2)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
(3)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任务的历史作用。
(4)必须坚持用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讲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2)评价历史人物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
③ 历史人物评价 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正确来态度:要想对历史人自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评价,必须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下。
具体注意下列几点:
1.特定的历史背景。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估。
2.确定评估标准。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全面的评价,防止以偏概全。就是指对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5.要根据具体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维定势,将材料观点和教材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④ 读“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心得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忘记历史,就会在发展中迷失方向,引起混乱,就会在发展中出现倒退和冒进的错误、以致反复折腾,付出惨重的代价,得到血淋淋的教训。因此,作为一个民族,必须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的历史,尤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必须进行客观公正的的评价,才能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方向,我想这一点应该没有人会反对的。
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必须抛弃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特别要抛弃意识形态的僵化思维,绝对不要掩饰错误,也不要夸大成绩;不要涂脂抹粉,也不要抹黑污蔑。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切记不可陷入不是高大全,就是假恶丑的惯性思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一定要尊重历史事实,一定要抓大放小,要紧紧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重点的史实进行分析和探讨,千万不能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一定理性平实,有理有据。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让人乐于接受,才能激励或警醒后人!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你都必须接受历史的检验和评价!毛左对现实很不满,在网上牢骚满腹,甚至破口大骂,这个其实很正常。本来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问题确实很多,对现实不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能完全不顾历史事实,对毛时代歌功颂德,大肆鼓吹毛时代幸福的生活,重新把毛泽东推上神坛,搞的跟邪教一样,这样只会严重误导青少年,影响国家的发展、进步、繁荣与稳定,这就不对了。毛泽东真的是人民的大救星吗?蒋介石真的是反动透顶的人民公敌吗?根据现有的资料就知道这是多么荒谬的结论,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真相的,也是严重不符合我们的常识的。毛左们动不动就说谁谁谁,你们没资格评价毛泽东。只要谁对毛泽东稍有负面的评价,马上就会有毛左们跳出来,给你扣帽子、打棍子,上纲上线的进行批判。我想问问毛左们,你们毛左又有什么资格不让别人评价毛泽东呢?你们有什么资格肯定、歌颂、崇拜、鼓吹毛泽东呢?那不是搞邪教吗?毛左们的逻辑就是只许自己评价,不许别人评价,你毛左有什么资格这么蛮横和霸气呢?
实际上,我觉得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根本不是什么资格不资格的问题,也根本不存在什么资格不资格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也是由人来评价的。我们社会应该开创一个人人都敢于探索历史真相,人人都可以评价历史,人人都敢于评价历史的大好局面。我们绝对不能为尊者讳,绝不能让历史真相湮没无闻,绝不能用虚假的经过包装的伪历史来误导年轻一代,绝不能容许历史的悲剧重演,绝不能因无知而让社会陷入动荡和动乱。当然,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对历史的评价肯定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会荒谬绝伦。这没什么可怕的,必须允许别人评价,不惧怕别人评价,通过大家一起研究,分析、讨论、争辩、验证,历史的真相必定会逐步浮出水面,历史的结论也会慢慢的逼近客观公正。
现在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评价为什么争议不断,不同的群体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满足几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许多历史的资料未解密,历史的真相被人为掩盖,当然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其次就是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评价标准。不同的人出于各自的目的,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按自己的标准去进行评价,当然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这样不但不能形成共识,反而造成矛盾对立,搞的水火不容,造成社会的分裂。
1.评价历史的必要性:
如果一个民族不熟悉历史,就会在发展中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甚至出现混乱和倒退,以致反复折腾,付出惨重的代价,得到血淋淋的教训。
2.评价历史的前提条件:
公开全部的历史资料,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抛弃意识形态的僵化思维,避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抛弃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
3.评价历史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
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否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
4.评价历史的主体:
人民才是评价历史的主体。
必须全体公民参与,官方与民间互动,专家与草根合作,共同参与评价!
5.评价历史的作用:
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明确发展方向。
减少分歧,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少走弯路。
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⑤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罗斯福新政新来政没有改源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1)积极: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⑥ 评价历史人物。600字作文
鲁迅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星,它是青年们永恒的导师,黑暗道路中的一团火焰,一个令敌人都
敬佩的战士。他用笔做武器,用文字作军队,向旧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然而,若不是鲁迅在休息的时候写下了这本《朝花夕拾》,又会有几个人知道他那童
话般美丽,却又充满了伤感与无奈的过去呢?
只是一部鲁迅的回忆录,只写了鲁迅的回忆。然而,鲁迅把这些看似毫无用处,只能被当成一种消遣的往事写了下来,却让我们发现,让我们明白,那些“琐碎”的
背后,其实隐含着太多的旧思想、太多旧社会的错误以及许许多多希望改革的有志青年的无奈。不单如此,啼笑皆骂的鲁迅即使是在写回忆录,他也不会真正的休
息。在“正人君子”和“青年人的领导者”面前,鲁迅敢骂,鲁迅要骂,他骂得酣畅淋漓,骂得人心舒畅;在守旧思想和军阀势力面前,鲁迅善讽,鲁迅定讽,他讽
得对手无话可说,讽的邪恶有口难言。无论是什么时候,鲁迅都会让那些误导中国方向的人们,不,是“豺狼们”被打成“丧家的落水狗”。熟话说得好,十年树
木,百年树人。周家这位树人,身上凝结了何止百年中有志之士的精神与力量啊,他分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所有爱国之人、有心之士所凝聚而成的结晶,一束引
领着中国青年向前,向着未来急速飞驰的强光。他在黑暗中用笔铺成一条走向光明的五彩之路,用纸垒成一堵排开黑暗的坚实之墙;他在困顿中用心中的利刃劈开一
道道明亮的缺口,用手中的盾牌抵御一次次邪恶的反扑。纵然,他决定稍作休息,也会让那些在黑暗中爬行的“毒虫”不敢猖狂。
他,鲁迅,是真正的革命战士,一位不朽的树人,一点不灭的光源!
篇一:评价历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赢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
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
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
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
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
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
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
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
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
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⑦ 写对历史的评价 对英雄人物的评价 和我的感想300字
清复明时节雨风风,路上行人欲断制魂,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的节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了英雄人物故事的书。上面记载着董存瑞、邱少云、雷锋、刘胡兰等等英雄人物事迹。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人。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受党的教育参加了革命,十四岁入党。1947年敌人突然袭击他们的村庄,刘胡兰镇静地站在敌人面前说:“只要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决不投降,她在敌人的铡刀下,宁死不屈,牺牲的时候只有十五岁。毛主席为他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了英雄的故事,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尊严,前仆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面对这些英雄们,我怎能不肃然起敬?我怎能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告慰英烈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懂得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要爱祖国,要发奋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请想信我们吧!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榜样。”
⑧ 谈谈你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感受和思考800字
一代名将邓艾的悲剧结局:
邓艾在伐蜀一战中,行险而成大功,灭掉蜀国,这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了。他作为一位军事将领,是合格的,但是在政治方面就显得迟钝弱智了。综合起来看,可以说邓艾的谋逆冤案除了钟会刻意构陷,和底下差点被他杀掉的部下举报有关外,自己灭蜀后的一些不恰当言行也有很大关系。
邓艾传记里谈到一些稳定蜀国局势举措,封拜刘禅父子,蜀国原来官员拜为王官,或领艾营官,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各郡。这些属于政治安排,邓艾在没有请示魏国带头大哥司马昭情况下作出的,实在是不妥,即使这些措施是恰当的,也不行,程序不合规矩。作为一位权臣的司马昭,对权力是很敏感的,邓艾明显的越权行为,司马昭是怎么反应的呢?他以皇帝的名义在给邓艾的诏书中,首先肯定了他的灭蜀功赫赫战功,并作出封赏决定:”封邓艾太尉(魏国三公之一),增邑两万户(就是两万户税赋作为俸禄),封子二人为亭侯,各食邑千户。应该说司马昭对邓艾父子封赏很丰厚了,算是对得起他了。
而邓艾给司马昭的汇报中写道,厚待刘禅父子,做个榜样给吴国看,同时一方面组织3万军队煮盐(筹措军事开支),同时作舟船,为伐吴作军事准备。同时派使臣出使东吴,告以利害,作政治宣传工作,同时开放广陵(扬州),城阳,接待投降的吴人。所谓"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
司马昭对此事很重视,专门派监军卫瓘去告诉邓艾:“事当虚报,不宜辄行”其实是明确告诉邓艾前面那些举措不经请示,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对的,后面那句是对他报告的答复,意思是现在施行不合适。
邓艾政治智商真让人捉急,司马昭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这个邓艾不知是没听懂,还是“一根筋”的毛病发作,又再次打报告给司马昭对前面的行事举措的原因进行解释,引经据典,”有以安社稷了,利国家,专之可也!“这句话太直了,这个国还是魏国,司马昭基本掌握了魏国朝局,但名义上还是曹家天下。伐吴不伐吴,更取决于政治需要。邓艾不明白司马昭的现在位置很微妙,像周易《乾卦》九四:”或跃在渊“,再进一步就是《乾》卦九五:”飞龙在天“。所以现在最优先考虑的是取代曹氏,建立新朝。
⑨ 评价历史人物论文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
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
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
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
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
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蒋介石在大陆,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中国。直到到了台湾,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国民党的绝对领袖。
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
九一八,不抵抗,放弃东北退回关内。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了什么,就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人家的装备是什么,东北军的装备是什么,有人说东北军装备比关东军还好,稍微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是瞎说。当时日本的战斗机连美国都打不了,更别说东北军里那几架一战风格的飞机了。刚才说了,张学良是个爱国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什么,军队啊,抵抗,光让我抵抗,军队打完了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啦。这个,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