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孙膑下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内容:
东周时期,阳城有一个地方叫鬼谷。当年,这里潜居一名隐者,号称鬼谷先生。鬼谷先生有几个著名的弟子,即齐人孙膑、魏人庞涓、张仪、洛阳人苏秦。孙膑与庞涓结为兄弟,同学兵法;苏秦与张仪结为兄弟,同学游说。
庞涓学习兵法三年多了,自以为很有才能了。有一天,偶然听说魏国出重金招贤拜将,便辞别鬼谷先生,到魏国应聘去了。
庞涓见到了魏惠王,将自己所学的一切都向魏惠王兜售的一干二净。魏惠王听后非常高兴,觉得他是个人才,便封他为元帅。庞娟也并非等闲之辈,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吓得周围几个小国都前来朝见魏惠王。
就在这个时候,鬼谷先生的好友墨子云游天下,偶过鬼谷,便来看望好友。墨子一见到孙膑,与之交谈,便觉得孙膑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便对孙膑说:“你的学业已经完成了,为什么不出去做事,求的一些功名啊?”
孙膑回答道:“我有个同学庞涓,在魏国做官,他约为等到他得志之时,一定会引见我的。所以我正在等候他的消息呐。”墨子说:“庞涓已经被魏国封为元帅,我替你去趟魏国,顺便查看一下庞涓是什么意思。”
墨子来到了魏国,得知庞涓根本就没有向魏王引荐孙膑的意思,便直接去求见魏王。魏王早就知道墨子的大名,便亲自出门迎接墨子。经过一番交流以后,魏王想留墨子为魏国做事,墨子坚决推辞。
他对魏王说:“孙武子的孙子孙膑,是一个难得的将才,他现在隐居在鬼谷,大王为什么不去把他给请来啊?”魏王问道:“庞涓与孙膑是同门师兄弟,您说他们两个谁的学问大?”墨子回答道:“虽说他俩是同学,但是,孙膑独得其祖传秘籍,当今天下没有敌手,庞涓怎么能和他相比啊?”
墨子告辞后,魏王召见庞涓问道:“听说你有个同学叫孙膑,独得孙武子的秘传,其才能天下无人能及,你为什么不为寡人推荐?”庞涓回答道:“不是臣不知道孙膑的才能,但是,孙膑是齐国人,他的亲戚和家人都在齐国,他若想出来做事,一定是先为齐国做事,然后才能为魏国做事,所以臣没敢推荐他。”
魏王责问道:“这么说来,不是本国的人就不能用了吗?”庞涓马上回答道:“既然如此,我马上修书请他来。”
于是,魏王派专人拿着庞涓的书信,用四匹马拉着高盖豪华车辆,带着黄金白璧,去延请孙膑。鬼谷先生见魏王如此隆重,孙膑也是喜形于色,行意匆匆,不好阻拦,只能听由天命去了。
临行前,鬼谷先生为孙膑改名,将原来孙宾的“宾”字,左面加月为“膑”。暗喻孙宾以后将遭受刖足之灾,只是天机不可泄露,无法明说而已。
孙膑便满怀欣喜的辞别了师傅,跟随着魏王的特使,下山而去了。
(1)历史故事孫宾困傍娟扩展阅读
民间传说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以“孙膑赛马”和“围魏救赵”闻名全国,特别是他和同学庞涓之间的恩怨纠葛,更因为《孙庞斗智演义》的流传而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有五个行业尊孙膑为祖神。
第一是制靴业、制鞋业神。传说孙膑被庞涓暗害后,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后世的靴匠于是把孙膑尊为制靴业神。还有一个传说是孙膑一日下山,遇上一个被毒蛇咬伤的樵夫。为了不让蛇毒攻心,孙膑一剑把樵夫的双脚砍了。
樵夫一见脚没了,很不愿意。孙膑于是把自己的双脚砍下来,安在樵夫身上。孙膑没脚了,叫樵夫把鞋脱下来安在自己脚上。樵夫忘了问孙膑的大名和住处,回到家被妻子、孩子埋怨。樵夫的妻子说:“为了报答恩人,我们多做几双鞋子送去,免得他鞋磨破了又要受罪。”
于是樵夫拿着鞋子到处打听。后来,樵夫找不到孙膑,就把鞋子送给人们穿,以此来了却自己的感恩之情。樵夫夫妻俩一直不停地做鞋、送鞋,天长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送些钱粮来,然后有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帮着为别人做鞋,于是鞋匠这一行当就兴起来了。
后来,鞋匠们知道了孙膑救樵夫的事,就把他敬奉为鞋匠的祖神,称孙祖、孙膑老师、孙膑神师、孙膑真人。鞋匠们一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师,感谢祖师传艺后代。鞋匠的徒弟们在祭祀祖师后,向师傅献鞋,请求师傅指点。旧时北京鞋靴业者还在正月二十八在前门外同兴堂饭庄,举行祭祀孙膑的活动和宴会。
第二是皮革业神。传说孙膑被庞涓挖膝之后,只好跪步行走,这样要用皮张裹缠膝部。因为带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将皮子去毛并使其柔软,用起来舒服,缝制也方便。从此便出现了皮革业,而孙膑也成了这个行业的始祖。
旧时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南京的皮匠们都要聚会为孙膑祖师爷举行祭祀活动;今云南丽江古城附近束河古镇的“三圣宫”楼阁,至今还供奉着皮匠祖师孙膑的塑像。
第三是烧炭业神。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谷子命令两个徒弟孙膑、庞涓去找 “无烟柴”。 孙膑决心一定要找到“无烟柴”,而庞涓却为人十分狡诈,借故不去找。孙膑找了好多天没找到,忽然飞来一群乌鸦,一边飞,一边“哇哟”、“哇哟”地叫着。
孙膑一听, “哇哟”、“哇哟”不就是“挖窑烧炭”吗?于是他挖了个土窑,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头砍成一段一段的,装入窑中。点火后,几天功夫,就把一窑木炭烧成了。他用火点燃一试,果然没烟。
“无烟柴”找到了。鬼谷子对孙膑十分满意,而庞涓对孙膑也就更加忌恨了。从此,人们把孙膑尊为烧炭业的祖神。
第四,豆腐业神。传说鬼谷子为考验孙膑、庞涓,假装生了病。孙膑为让老师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磨了豆浆。正巧他晾的盐,被露水化成盐水流进了豆浆,豆浆就成了豆腐(还有一个传说是庞涓往豆浆里洒了泡尿)。
鬼谷子吃完豆腐后,夸奖了孙膑,要求孙膑再做点。庞涓十分嫉妒孙膑,偷偷的往盐水里加了点石膏水,没想到也成了豆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膑和庞涓供奉为豆腐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第五是泥塑业神。无锡惠山泥塑从业者,从很早就供奉孙膑为本行业祖神。传说孙膑曾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再后来,惠山人把孙膑捏泥人的技艺继承了下来,从此惠山泥人声名远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孙膑
㈡ 中秋节的历史有几个版本的具体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