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陶母拒鱼
晋国时的征西大将军陶侃在青年时代做过管理渔场的小官,一天他用瓦坛子装满干鱼,派人送到家里孝敬母亲。陶母打开坛子,看到是一坛干鱼,就把坛子封好,交还给送鱼的人,同时写了一封信批评陶侃说:“你在当官,把公家的东西送来给我,这不仅对我没有好处,更增加了我的忧虑。”
“陶母拒鱼”的典故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和教育亲属的范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社会中一些人当了官后利欲熏心,索拿卡要,中饱私囊。这些腐败分子的亲属大多明知其行为不检,但面对金钱的诱惑,大多只是嘱咐“小心点”,而不是诚心规劝;更有甚者,有的腐败分子东窗事发后,其亲属或帮其隐匿罪证,或做伪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逃脱法律制裁。
由此可见,腐败分子的产生固然与其理想、信念的变异及难以抗拒纸醉金迷的诱惑有关,但不容否认,一些腐败官员也正是在亲属的放任或怂恿下,才更加贪婪。有不少案件,一旦东窗事发,不是夫妻同下狱,就是父子一起入牢房,这方面的前车之鉴举不胜举。
俗话说:“灯不拨不明,人不劝不善。”作为领导干部的亲属都应像“陶母拒鱼”那样,经常给为官的丈夫、妻子、儿女提个醒,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都应当把“掌权干什么,有权怎么用”这个最基本、最现实的问题搞清楚,不能“权”令智昏,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如今,有些地方在加强廉政建设中,纪检部门与一些主要领导干部的亲属签定廉政协议书,这是令人思索的。我以为“陶母拒鱼”的典故,现今看来仍有值得让人们思考的一面,对反腐倡廉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Ⅱ 古人关于“廉”的故事
1、悬礼示警
东汉羊续,字兴祖,泰山平阳(今山东泰安)人。他出身功勋世家,任南阳太守时,府丞得知他爱吃鱼。便送去当地特产白河鲤鱼。羊续不收,府丞放下就走。羊续便将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未过多久,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
羊续指着他上次送的鱼让他看,府丞十分惭愧,只好把鱼拿走。太守悬鱼,送礼者敛迹,人称羊续为“悬鱼太守”,为后世敬仰。送一条鱼实在是小菜一碟,搁现在怎么也拿不出手。然而羊续深知此“薄礼”后面有文章,严加拒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廉吏。
2、妙语拒贿
《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十五年(公元前638年),有一人得一洁白无瑕的宝玉,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并说:“如此稀世之宝,只有您这样清正的大人物才能佩带!”子罕回答:“美玉是你的宝贝,‘不贪’是我的‘宝贝’。
假如我收下你的宝贝,那么我俩都没有宝贝了,咱们还是各自守住自己的宝贝吧!”这里难得的是子罕对人品的理解,自尊自爱视若宝物。而回答得也精妙绝伦。来人见子罕言衷意诚,只好红着脸收回自己的宝贝走了。从此,“人贵不贪”便成为千古名言。
3、贿款上缴
清代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为两广总督时,以禁烟闻名于世。他任江南监察御史时,巡视江南各地,一天回到澎湖群岛寓所,刚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并说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培。
林则徐心知有异,打开花盆,发现盆里有一个红包,包里有一只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张折叠的信纸,纸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
林则徐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张保求官不成,丢人失财,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官员都像林则徐那样,将行贿人公之于众,行贿款上缴国库,看哪个人还敢行贿!
4、严禁节礼
清代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县)人,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河道总督等职。初任直隶巡抚时,大名县县官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
于成龙严词拒绝,并为此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逢年过节如果再有私送者,严惩不贷。逢年过节,或长官家人中有生死病伤婚寿者,往往成为下属送礼的大好机会。
下属借机行贿邀宠;长官也借此大发其财。政府常为此发文禁止。但如果不能像于成龙那样,抓个典型通报批评,敢有违反者决不宽恕,那禁令便成了一纸空文,官样文章。
5、夜不接访
清代刘统勋,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他为官清廉,一官员夜里想给他送一份厚礼,登门求见。刘统勋拒不接纳。次日一早,便将那位送礼的官员叫到政事堂,当众对他说:“昏夜叩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着众人的面说明白。”
那位官员十分羞愧,同时也教育了其他官员。夜入长官之家,除非有要事禀报,就是送礼行贿,你如果是位清廉的官员,应禁止下属夜间入宅,有事到办公室谈,使其欲行贿也无法出手。
6、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7、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8、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9、于谦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10、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11、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Ⅲ 历史上著名的母亲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岳母刺字 "精忠报国"正是母专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属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
徐母大义 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世尊为“三大贤母”的母亲中,处于第二位的是三国时代的徐庶之母。
孔母授学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
欧母画荻 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陶母剪发退鱼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从朱德写的 《回忆我的母亲》以及胡适写的《我的母亲》可以看出他们的母亲也是平凡而伟大的。
以上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帮助。
Ⅳ 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反面、正面)
教子故事:
1、正面:曾参杀猪
曾子和孟子一样也是孔子的徒弟,他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他还撰写了《大学》和《孝经》。曾子除了自己学习很好以外,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是非常上心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外出买东西,曾子的儿子也要去,曾子的妻子为了哄住儿子,告诉他等自己回来杀猪给他吃。没想到曾子的妻子回去的时候,看见曾子居然在杀猪,于是她说她只是为了哄骗儿子,怎么真的把猪杀了呢。
曾子说你今天骗了儿子,儿子会有样学样,以后去骗别人,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影响,我们得做好榜样。如果曾子没有杀猪给儿子吃,或许以后他的儿子以后会变成坑蒙拐骗之人。
2、反面:伤仲永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4)陶母退鱼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历史上,教子故事成功传承的除了曾子杀猪还有孟母三迁、剪发退鱼等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剪发退鱼
东晋人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一位贤淑仁慈、德行高尚的人。
她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争取与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以便学习他们的长处。陶侃谨记母亲的教诲,虚心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同郡的孝廉范逵是一位贤达之士,陶侃对他很仰慕,与他结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冬天,范逵因为有事要去洛阳,途中经过陶家时,恰巧天色已晚,他想在陶家住下,但陶家房屋太小,又无粮米,当时正在下大雪,无法外出借贷。范逵有仆从多人,还有马匹牲畜。一时间,陶侃感到十分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到里间去问母亲。
陶母听后,稍稍考虑了一会儿,就对他说:“你只管到外面招呼客人,我自有办法。”等儿子出去后,陶母就开始准备。她的头发本来又长又美,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这时,为了能够很好地招待客人,她毫不犹豫地将它剪了下来,托邻人拿到市上卖掉,换了一些米和蔬菜佳肴。她又把房内的柱子从中间锯开,劈下半边来截为烧柴,把床上铺的草苫子拿下来,切碎给马吃……就这样,饭菜马料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了,范逵及其仆从都受到了款待,马匹也吃得很饱。
范逵知道内情后十分感动,他赞叹说:“这样的母亲实在让我敬佩!”范逵到洛阳后,向一些亲友谈起此事,他们对陶母也都称赞不已。
不久,陶侃被征聘为寻阳县县吏,做了个管理渔业的小官。
有一次,鱼汛到来,陶侃指挥渔民连夜捕捞,捕获了很多鱼。陶侃看着那活蹦乱跳的鱼,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贫困的母亲,于是派人送了一罐腌鱼回家。管鱼的官员送点鱼回家,这在当时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没有想到,一天之后,腌鱼又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来人还带来了一封陶母的信,信中说:“你身为一个官员,竟然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你这样做,并不是孝顺我。不但不能使我得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希望你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以后一定要廉洁奉公,再也不要做这样的事了!”
他时刻牢记这次的教训。后来,他由一个小官吏,逐步升迁为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及都督八州军事等高官,但他总是克制自己,廉洁奉公。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在行军打仗时,他能够和兵士们同甘共苦,凡有所获,陶侃都分给士卒,自己绝不会私藏一点儿。
Ⅳ 读《陶母教子故事》有感
从“陶母教子”说父母助廉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家庭教育,《三字经》中的 “养不教,父之过”,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词句,意思就是长辈仅仅对晚辈进行抚养而不教育,就是长辈的失职与过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子女操行教育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陶母教子”的故事,就是家庭和家长参与廉洁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陶母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病逝,从此家道中落。由于孤苦无依,陶母只好携带幼小的陶侃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并很重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块土、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后来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块土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他正直为人,清白做官。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员,却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对我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勤于政事,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如果说陶母是家庭助廉的一位好母亲,那么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陈毅便是一位家庭助廉的好父亲。陈毅曾写了一首诗《七古·手莫伸》:“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夫人张茜看了深受感动,欣然命笔写下座右铭:“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为了工作,必须休息。”这两首唱和之作,既是陈毅和张茜的互勉,也被运用到对子女的教育之中。教育子女做到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廉洁自律,不滥用权利,不谋私利,不向党和人民伸手。
像陶母和陈毅夫妇自觉教育子女的家庭虽然比比皆是,但是不注重对子女进行廉洁教育的父母也并不少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家长对财富的向往与贪欲,以及生活中贪图享受、爱占小便宜的行为都会对子女的养成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不少贪官出身贫寒,从小有强烈的摆脱贫困、出人头地的愿望;父母期待他们的也往往是子女能出人头地、回报父母的养育和光宗耀祖,而没有对子女的廉洁进行教育。民间曾有一个传说,有位母亲中年得子,十分溺爱,儿子自小就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每当儿子拿了人的东西,母亲便面露喜色,甚至表扬儿子能干,致使儿子成江洋大盗,触犯刑律,被判死刑。儿子临刑前提出一个愿望,就是要再吮吸母亲的乳头,当母亲满足他这个最后的愿望时,他竟然狠心地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并怒斥母亲为什么从小不教他走正道。我国台湾也有一句俗语“细汉偷拔葫,大汉偷牵牛”,就是说如果小孩子偷一点儿小东西,不被指责、批评,反而以为得到便宜,就会愈偷愈大,长大后再教育就来不及了,正如《后汉书》所说:“禁微者易,救未者难。”
为人父母者 ,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贪官污吏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殃及父母。为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像历史赞颂的那些廉洁家长一样,对子女从小进行廉洁自律的教育。
Ⅵ 清正廉洁故事
一、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二、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
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三、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珅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珅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四、悬鹅子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五、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Ⅶ 古今名人廉洁的故事,谁有!!!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专 后拿去献给子罕属,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Ⅷ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多一点)
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母亲教育子女的故事,其中要数孟母三迁最为著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版子拥有一个真权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还有岳飞之母姚氏,宋代抗金名将岳飞之母,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像这种母教子女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蒋介石的母亲一个平凡的传奇女性,也是万千女性的楷模.她命途多舛,但是依旧将蒋介石教育成才等等.
这些看似平凡柔弱的女子,她们不仅仅是养大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孩子做人之道,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万世传颂之人。
Ⅸ 清廉人物的故事
你好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