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个历史人物事迹
七战匈奴——卫青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幼为家奴,饱尝酸辛,及长,为侯府骑士。
建元二年(前139),因其同母异父姊卫子夫得幸武帝,始以卫为姓,入宫当差。不久被武帝升为建章监、侍中,迁大中大夫。
元光六年(前129)春,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
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
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
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
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窴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匈奴末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籍贯河东平阳(属今山西临汾)。
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但他随舅父卫青习武,骑射、击刺技艺超群,体魄健壮,寡言守信,智勇兼备。霍去病18岁即为天子侍中(皇帝身边保卫安全的官),同年便随大将军卫青参加与匈奴右贤王争夺河南地(今河套地区)的最后一战,号“票姚校尉”。他率领800精骑,距大军数百里之遥,乘匈奴不备,选择便于进攻的目标,出奇制胜,斩杀敌兵1028人,首战告捷,被封为冠军候。
公元前119年,汉朝决定派卫青、霍去病率骑兵5万,步兵几十万人合围漠北。霍去病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右北平(今河北平泉县一带),卫青出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分兵越过沙漠,寻求与单于决战。根据沙漠作战的特点,霍去病大胆选用部分降汉的匈奴人和留居匈奴时间较长的汉人为军校,造成熟知匈奴军情和漠北物候的优势。率领有向导的轻骑兵,离开基地,深入敌后,“取食于敌”,“追奔逐北”两千多里,寻找单于。由于单于主力西移,他又率部翻离候山(今何地不详),渡弓卢水(今蒙古克鲁伦河),与匈奴左贤王(辖匈奴东部地方的最高长官)部酣战,结果获匈奴顿头等3小王将军、相国、都尉等83人,共斩俘7万余人,匈奴左部几乎全军覆灭。霍、卫两军终于胜利会师于瀚海(今贝加尔湖),为庆战功,在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德尔山)立祭天高坛,在姑衍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开祭地广场,后班师凯旋。此役收复大漠以南所有土地,屯田筑垒防御匈奴,“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霍去病也晋升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两年后,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由披铁甲的官兵列队将灵柩护送到自己的墓穴茂陵东,葬于外形仿祁连山状的高大墓中,墓前还有汉武帝为表彰其战功而立的14件大型圆雕石刻。上书其座右铭:“匈奴末灭,何以家为!”李白《乐府诗胡无人》写道:“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
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
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
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B. 改刀肉的历史典故
传说改刀肉的绝技还是清宫中传出来的哩。清朝乾隆年间,皇宫御膳房里有位姓刘的师傅,有一手做改刀肉的绝技,伺候了皇帝几十年,皇帝对他的手艺非常满意。后来,刘师傅年纪大了,就退休回到了故乡平泉,开起了一家饭馆。刘师傅在平泉收了五个徒弟,并毫无保留地把改刀肉的绝技传给了他们。刘师傅在病危时还谆谆叮嘱五个徒弟,要他们齐心合力,把改刀肉的绝技传下去, 五徒弟遵照师傅的遗愿,把饭馆改名为“五魁园”,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将改刀肉的绝技发扬光大。五个徒弟经营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处传扬开来,当时张家口外蒙古族的48家王爷进京朝觐,路过平泉时,不但要停下来一尝为快,而且还把改刀肉当成高级礼物,带进京城,馈赠亲朋好友。从此,“五魁园”和改刀肉誉满全国。
品菜说史:道光皇帝与“改刀肉”
大清朝的十三位皇帝,论吃喝玩当数乾隆皇帝,要不怎么各地的美味菜品、茶点和景致都与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下了许多典故。但要论起“艰苦朴素”,较比之下,得说是道光帝了(前文有述《“艰苦朴素”的道光皇帝》)。但是,河北古城平泉县有名道菜,相传与这位道光皇帝有关。这菜的名字就叫“改刀肉”。
您看好了,是“改刀肉”可不是“滚刀肉”。
话说道光年间,有一天御膳房的御厨刘师傅,得了道光帝的旨。感情道光帝日理万机,再加上遇到点烦心事,胃口不佳,想换换口味。太监传旨后,刘师傅可就琢磨开了。换口味容易,但分给谁换,皇上再艰苦朴素,那也是山珍海味的吃过、见过。正在苦思苦想的当口儿,刘师傅忽然想到,如果用现成的鲜竹笋与瘦肉一起热炒,浓郁的肉香和竹笋清香合为一处,那味道定是错不了。
但是,主意是有了,但要真做起来还真没那么容易。不是刀口不对,就是肥瘦肉搭配不合理,炒出的菜没什么新意。后来。经过几番的试炒试尝,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掌握了刀口、肥瘦肉搭配和火候的规律,做成了这道菜。入口绵软,口感筋道,其味鲜美。经道光皇帝上眼一瞧,上嘴一尝。那肉切的刀口讲究,火候得当,论色,是清秀悦目;论香。清香扑鼻;论味,是鲜美无比。这道菜吃的道光帝是相当的满意,并定为清宫的御膳。
关于这道菜的名字,说法有二。一是这菜重在刀工和火候,所以叫“改刀肉”;第二种说法是道光帝吃过后御赐菜名“改刀肉”。那么,为什么起了个“改刀肉”的名儿,这可是天机。身边的太监和刘师傅自然不敢多问。
岁月不饶人,伺候了皇帝几十年的刘师傅,年岁大了便出宫回到河北老家。和儿子凭手艺开了个饭庄,这道叫“改刀肉”的菜,也就传到了民间。后来刘师傅还收了5个徒弟,传授御膳菜的绝技。1844年,也就是道光24年,76岁的刘师傅去逝,五个徒弟在师傅死后,把店改为“五奎园”,意思是,要这五个徒弟齐心协力,传承好手艺和“改刀肉”的绝技。
C. 有关羊汤的故事来历、传说
1、相传清朝乾隆末年,大约1776年,金家老店羊汤创始人金茂胜,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萌生了做羊汤生意养家糊口的念头。羊肉虽是上等肉食,但腥膻之气让食客常常退避三舍,不敢问津。
为了找到能够消除腥膻之气的妙方,金茂胜老人煞费苦心,从佐料上搞试验,在制作上下功夫,精选了上百种天然调料,进行了无数次组方搭配,无数次筛选浓缩,终于做成了不腥不膻、汤鲜味美、老少皆宜,为众人喜爱的羊肉汤。
由此,金茂胜老人也成为斐声老城内外的传奇人物,并流传了一段令人回味的优美的传奇故事。
2、河北平泉羊汤的来历有多种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康熙皇帝在围场沟(今河北平泉党坝)设围打猎,在追赶一只梅花鹿时,一直追到八沟地面(今平泉县平泉镇)。鹿钻入柳林没有追到,皇帝的饿劲儿倒是上来了。
正在这时,不远处飘来一阵香气,十分诱人,康熙寻香找来,发现一个小店,店内一老者正忙活着在铁锅内煮着一堆看着油乎乎的东西,香气正是从锅中飘来。他也不问价,直叫:“快来饭!”开店的老者不敢怠慢,赶紧盛出一碗切好的羊杂汤,顺手拿了两个烧饼。
康熙食后容光焕发,精神百倍,才想起没问吃的是什么,老者告诉说:“这叫羊杂汤,是用羊的杂碎做成的。”他觉得十分够味,便随口道出一首诗来:“喜峰口外远,塞北古道长。野鹿入柳林,八沟羊杂汤。”
从此,八沟羊汤名声大振,关里关外无人不晓,外来食客交口称道:“难怪平泉的羊汤这么好,原来还受过康熙的皇封呢!”
(3)平泉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羊肉汤是一道菜品,制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辣椒油、胡椒面、盐、等,汤汁发白,肥而不腻,无膻味,在全国各地均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名吃。
功效特点:羊肉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铁等。其性温味首,温中散寒,化滞,健腺益气,温补肾阳,对治疗虚劳赢瘦,乳汁不下有一定功效。怀牛膝味苦酸,性平,有强筋骨,活血通经作用。此菜以羊肉为主料,配以多种中药,有健胸作用。
羊肉汤在豫西灵宝,几乎每个人都喝羊肉汤,每个人都有几个关于羊肉汤的故事。羊肉汤对于灵宝已不单单是一种饮食,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灵宝人与之不可分割的情愫。灵宝羊肉汤的历史源于何年何月无从查考,但它的历史悠久毋庸置疑。
“单县羊肉汤”最早创于1807年,当时由徐、窦、周三家联手创建,故取名为“三义春”羊肉馆。如今,已有近208年历史的单县羊肉汤,以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烂而不黏”独特风格,载入中华名食谱,以汤入谱的只有单县羊肉汤,被国人称为“中华第一汤”。
北京的羊汤里面加入了韭菜花、酱豆腐,充满了卤煮的味道;而陕西的羊汤口味较重,里面加入了羊血、油菜、粉丝。丹东的羊汤馆很多,主要分布在宽甸、河口和丹东市区。大部分的羊汤馆都是每天早晨先宰羊,所以汤特别新鲜。
D. 伊川县历史典故
伊川地处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带,河洛文化是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肥腴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成为先民较早的栖息地。
伊川古史传说发迹于原始社会,县内平等乡古城南大莘地一带的原始社会的磨制石器文化(裴李岗文化)、白元乡土门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白元、马回营北的河南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邵雍墓的伏羲八卦文化、龙头沟天然石龙的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和少典妃有娇氏为代表的龙凤文化,以鲧和大禹治水为代表的改造自然环境文化;葛寨乡烟涧的青铜器所反映的大禹铸九鼎首创青铜文明、丧葬与祭祀文化;彭婆乡南寨出土的杜康时代的精美酒器,揭示的大禹之子启开创第一个文明国家和杜康(少康)创造的酿酒文化;平等大莘店是烹饪鼻祖第一名相伊尹的故里,伊尹首创的烹饪、文字与中医药文化永垂史册;白元乡净土寺是著名玄奘大师出家地,玄奘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举世闻名;城关镇二程园是理学巨匠的安息圣地,梁村沟“平泉庄”是唐代“洛阳八大景”之一;万安山麓的范仲淹墓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鸣皋乡南岳庙及南岳庙会,白元乡金山寺及金山庙会,酒后乡九皋山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的史诗文化等等,在洛南地区影响大很有名气;伊川大地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少典有娇氏女登、炎帝神农氏、帝尧伊祁氏、酿酒鼻祖酒圣杜康、烹饪鼻祖中医饮食圣人伊尹,理学圣人程颢、程颐,泽惠深远。提交回答
E. 名侦探柯南剧场版07中的历史典故历史人物的事迹
关于这些LZ其实可以网络一下就知道了,具体为:(一下摘自“迷宫的十字路口词条”)1、妖刀村正,刀,刃长73.32cm,室町时代到战国时代末期之间刀工势州村正所作,斩切能力出类拔萃,被德川家视为“不吉”的象征,斥之为“妖刀村正”,因而在幕末时的长州倒幕派中人气极高,是日本最有名的日本刀之一。可是,这也是村正的不幸,也许是因为它太锐利了吧,到了江户时期就开始有“邪剑”、“妖刀”的称号,而被世人所避忌。此刀之不祥已在“在德川家作祟的妖刀”这一真实的传说中得到了证实。
★当时,家康以前的松平家两代当主都是死在了村正刀下, 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于天文四年(1535年)在尾张国守山被家臣阿部弥七郎一刀斩杀,那时弥七郎用的就是村正刀;后来家康的父亲松平广忠被近侍岩松八弥暗杀,当时八弥使用的也是村正;而家康本人幼年在骏河时也曾被村正刀伤了手指,这些虽然都可以说是巧合的,但是在庆长五年(1600年)关原合战中织田河内守长孝的长枪又误伤了家康的手指,即当年受伤的那一手指,更巧的是此长枪也是出自势州村正打造的,这一切不得不让家康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但是,持续几代给德川家带来不幸的村正,倒成为了对德川家持有反感的人的爱用的东西,比如真田幸村和由井正雪就喜欢使用村正。
★在江户时期开始讲究从刀的锐利品格等判断吉凶,而当时社会的和平风气并不喜欢这种太过锋利的刀,所以以锐利和适于实战出名的村正也是由于这一原因而开始被称为“妖刀”。到了江户后期,村正即妖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了。
2、源义经
★源义经(1159 — 1189),源义朝第九子,是源氏家族的武将,镰仓幕府创始人源赖朝(源义朝之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源、平两家像战多年,史称“源平合战”。战争中,源义朝在“平治之乱”中失败以后,逃往东国,把刚出生不久的义经放在京都附近的一座寺庙里,义经长大后就成为了佛僧。有一次源义经在寺庙附近的桥上遇到了弁庆,弁庆要与他比剑。没想,义经毫不费劲地打败了弁庆。于是,弁庆一生就成为了源义经的忠臣。15岁那年,源义经从寺庙中逃走,参加了其兄源赖朝的部队。他虽然年纪小,但在战役中显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源义经的帮助下,平家军队在1185年春著名的坛浦大海战中将全部被消灭,从此日本历史进入源氏镰仓幕府时代。
★战绩显赫的源义经立即成为了天皇的新宠臣,由此也引来了他的哥哥源赖朝的嫉妒,于是便决定除掉源义经,但源义经始终顾及手足之情,坚持对源家忠心不二,最后被迫自杀为终,年仅31岁。其忠臣弁庆为了保护主人,以死抵抗敌人,最后以站姿壮烈牺牲。
3、还有就是M7里告诉我们的弁庆和义经的故事。
更多的历史事迹推荐LZ去网络搜索“弁庆”和“义经”等词条,已经解释的很清楚,可以更好的帮助你,在这里再复制已无意义。
F. 平泉的名人小故事或历史流传小故事
历史渊源/平泉的传说
平泉县城街中心有一个天然水泉,方约两丈,水深八尺,泉水清澈,游鱼嬉戏。水泉四周石条垒砌,上围石栏,另刻石碑,为平泉八景之一。过去周围居民均饮用此泉。康熙十六年,康熙北巡路过这里,见泉水由平地翻涌而出,甚是壮观,随口赞曰“圣地平泉”,皇帝的一句话,竟使“平泉”成了后来的行政建制名称。
传说内容/平泉的传说
清代之初,平泉街并不叫平泉,而是叫八沟,居民也少。就在这八沟村的中心,平地中有一个水泉子,长宽一丈,深约一尺。泉水清澈,香甜甘冽。十数个泉眼同时咕嘟咕嘟往外冒水,常年不断,冬季也不结冰,老百姓吃水,就到这里来挑。到了康乾年间,逐渐放开了关内老百姓到口外谋生的禁制,名曰“垦荒实边”,加之关里闹灾荒,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无业贫民纷纷到这里来谋生,逐渐安家落户。有的种地,有的经商。八沟地方人口也就逐渐增多了。乾隆年间,八沟街就达到了几百户人家。
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两个人,在水泉不远的地方开了一个铁器店,卖些犁铧锄镰等农具,以及锅勺刀铲等日用品。这两个人都长的身高体胖,一个胖得圆脸上的眼睛都眯缝着,一个胖得下巴底下拥出圆圆的重下巴。他俩整天笑呵呵的,从来没有不高兴得时候。无论见了谁,都是一样。所以人们都愿意到它俩这里买东西,加之它俩又善于经营,卖什么都赚钱,很快就发了财。后来,许多人都到八沟来做买卖。绸缎铺、米粮铺、点心铺、钱庄,五行八作,样样齐全,近代商业迅速发展起来。
就在这时出了一件怪事,这两个开铁器店的人进了不少大铁锅,放在了铺子里,但是谁买也不卖。实在要买,他就把价钱要的特别高。而有的人价钱高也偏要买。它俩怕有人买,就把每口锅的锅底都凿了几个窟窿。这回再也没人买了,人们都说,这回铁器店该倒霉了,那么多大铁锅都被砸坏了。可这两个开铁店的照旧还是整日乐呵呵的。乾隆四十八年,八沟厅改为平泉州了,平泉街越来越繁荣。可是街中心有这么个大水泉子,实在不方便,也不雅观。于是大伙商量,要募集点钱,修一修水泉,钱募集上来了,又请来了石匠、瓦匠,要把水泉挖一挖,周围再砌上石条,上边再修个亭子。工程开始了,首先得控制住泉水,可是挖完后的泉水更旺,怎么堵也堵不住。堵住这里,水从那里又冒出来,堵住那里,谁又从这里往外冒。有人提议,在泉眼上扣一口大锅,水就不往外冒了。于是,大家在泉眼塞上棉花,再用找来的大锅扣住泉眼,水就不冒了。可是水泉内没有水也不行啊,大家犯了难。这时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问大伙在干什么?大伙把修水泉堵泉眼的难处跟他说了。他说:“你们用露底的大锅扣住泉眼,再在上面修一座庙,这喷涌的泉水就会变成涓涓细流了。”老头说完就走了。露底的大锅上哪找去呢,有人就想起了铁器店的那些露底大锅,于是大家就把铁器店的十几口露底大锅全买来了,刚好扣住了十几处泉眼。果然,泉水充满了锅后又从锅底的孔洞流出来,水就小得多了。铁器店的两个掌柜到这里一看,便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总也止不住,笑着笑着,两个人都晕倒了,大伙急忙把他俩抬回店里,但他俩笑眯眯的,闭着双眼,再也没有醒来,都笑死了。
人们将它俩埋葬以后,就在盖着露底大锅的泉眼上,砌上石头,形成一个方形水泉,在上面修了一座孔庙,泉水从庙下的石缝中溢出来,又再四周围上石栏,盖上亭子,一座美丽清新的水泉出现在平泉的街道上。既方便了取水,又方便了行人。以后“平泉”又经过几次翻修改建,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后来人们传说,平泉街商业发达,街心出了水泉,是因为和和二仙在这里开铁器店造成的。
G. 历史上羊肉汤的故事
1、故事1
相传清朝乾隆末年,大约1776年,金家老店羊汤创始人金茂胜,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萌生了做羊汤生意养家糊口的念头。羊肉虽是上等肉食,但腥膻之气让食客常常退避三舍,不敢问津。
为了找到能够消除腥膻之气的妙方,金茂胜老人煞费苦心,从佐料上搞试验,在制作上下功夫,精选了上百种天然调料,进行了无数次组方搭配,无数次筛选浓缩。
终于做成了不腥不膻、汤鲜味美、老少皆宜,为众人喜爱的羊肉汤,由此,金茂胜老人也成为斐声老城内外的传奇人物,并流传了一段令人回味的优美的传奇故事。
金茂胜老人倾心研究羊汤除膻去腻组方,尝试多年,难得其正解,因此而整日闷闷不乐,一日,老人进城散心解闷,不觉径出西门,到达西关地界,放眼望去,但见朝阳映照下的雅麓山格外清丽,不觉心中惊喜。
心说,不如去登高望远以解心中郁闷,步履匆匆来到山中,拾级而上,但见苍松翠柏,空气清新,十几里山路走来,觉得有些疲惫,看到路旁一板状顽石,便半倚半卧其上,稍倾,进入梦境。
梦览八宝凤凰城,神游九顶雅麓山,梦中老人,遇一白发道人笑曰:“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羊乃吉祥之物,毛可织衣,皮可御寒,肉味鲜美,今念尔意诚,特赐予烹羊天书秘方一份,如方炮制,则其味愈加香浓,腥膻之气皆除也。
老人梦醒后哪敢怠慢,即速回家,按“天书秘方”精心配料,煮熬羊汤,果然汤汁清逸,香倾四邻,沁人心脾。闻者馋涎欲滴,食者赞不绝口,客人曰益增多,由此,生意日渐红火。
2、故事2
康熙皇帝在围场沟(今河北平泉党坝)设围打猎,在追赶一只梅花鹿时,一直追到八沟地面(今平泉县平泉镇)。鹿钻入柳林没有追到,皇帝的饿劲儿倒是上来了。
正在这时,不远处飘来一阵香气,十分诱人,小康寻香找来,发现一个小店,店内一老者正忙活着在铁锅内煮着一堆看着油乎乎的东西,香气正是从锅中飘来。
小康也不问价,直叫:“快来饭!”开店的老者不敢怠慢,赶紧盛出一碗切好的羊杂汤,顺手拿了两个烧饼。小康食后容光焕发,精神百倍,才想起没问吃的是什么,老者告诉说:“这叫羊杂汤,是用羊的杂碎做成的。”
小康觉得十分够味,便随口道出一首诗来:“喜峰口外远,塞北古道长。野鹿入柳林,八沟羊杂汤。”
从此,八沟羊汤名声大振,关里关外无人不晓,外来食客交口称道:“难怪平泉的羊汤这么好,原来还受过康熙的皇封呢!”
3、故事3
据传,当年曹操北征高干,行至山西省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人困马乏,缺粮断炊。正值苦寒之时,忽有一老者赶来大群山羊,饥困难耐的曹军生火杀羊,炖肉熬汤。
食用之后精神大振,一口气登上太行山之颠。自此,曹操烹羊之法衍存于壶关民间。至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壶关羊汤已由郭氏一族传入中原。
元兵饱尝郭氏烹饪法制羊汤,精神大振,均伸拇指称道,郭氏羊汤始见荣鲜。尔后,郭家潜心研厨,数辈相传,到解放初期,定格了有多种名贵中药材作佐料的祖传特艺,所做羊汤味美遐迩,名声鹊起,久经不衰。
4、故事4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为了鼓舞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夥加餐,大锅炖羊肉,犒劳士兵。
一人一块,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羊肉骨头大啃特啃。偏偏到了华元的马车夫羊斟这里,没了。羊斟没吃上羊肉,心中闷闷不乐,在一旁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分给羊斟一份。
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领导好处多,怎麼我就那麼背时呢!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有仇不报非君子,羊斟暗暗打定了主意,决定以牙还牙。
第二天,华元乘着羊斟驾的战车出征。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廝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
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这是去哪儿啊?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昔之羊羹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分羊肉你说了算,去哪儿我说了算。
就这样,羊斟驾着战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结果宋军大败,可怜的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煳涂地成了俘虏。
5、故事5
有一次,中山国君在国都大宴群臣,上了一大锅羊汤,国君让仆人把汤分到客人们各自的碗里。不过,人多汤少,当轮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汤已经没了。
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麼,但回到家後,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今日到此的都是朝中大臣,我司马子期再不行也是个上大夫呀,众人皆分羊肉羹喝,惟独国君不分羊肉羹给我,这不明摆着小看我嘛”。
想到这里他起身愤然离去,投奔楚国。在司马子期的巧辩游说下,楚国举兵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弱小,怎是楚国放手,顷刻间,中山国灭亡了,中山君因一碗羊汤丢了王位,只能仓皇逃往国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羊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