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疆民族文化演变(跪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为了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和文化选择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把握,笔者于2003年5月~8月间,在新疆全疆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调查主要采用座谈会、个别访谈和观察法等,定量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发放采用分类抽样的方式,从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的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中随机抽样调查。之所以把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确定为调查样本,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些民族的文化分别代表着新疆民族文化的主要类型。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总体面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见表1)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此次调研主要限于精英文化范畴,但是,精英文化在民族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此次调研成果可以反映新疆各民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的某些代表性倾向。从整体看,同一民族内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互相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民族文化。所以,此次调研成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状况。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将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作为测量指标,通过这三个变量测度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变迁状态。
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同时,也是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民族诸特征中,语言是民族最外显的特征。人们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往往倾注了民族情感。透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程度,还可以感悟到他们由此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状态。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行为方式和历史传统,它往往通过饮食、服饰、生产、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日、娱乐、礼仪等方面反映出来,是民族文化中最能凝练地反映民族文化特质的部分。在民族文化体系中,它处于中介地位,且以外化的习俗行为与蕴涵其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为特征。宗教是一个民族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种认识,它构成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宗教既是一种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属于民族文化的内隐层面。在民族文化体系中,风俗习惯作为一种他律性的文化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宗教则作为一种自律性的文化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可以说,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从不同层次上,依次递进地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变迁程度和趋向。
调查表明,新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方面已出现交融现象。其中,使用汉语的人数相对较多。
节庆习俗是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节庆习俗的变化发展是民族风俗习惯变化发展的一种反映。新疆少数民族认为,传统与现代节日对他们的影响程度相当。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调查人数的31.4%,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0.5%,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6.4%。可见,传统与现代相交织是目前新疆各民族节庆习俗的基本状态。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各少数民族对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影响的体验和感受还有很大差异。在维吾尔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27%,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3.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5%。在哈萨克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是26.3%,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20.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48.5%。在蒙古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65%,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21.6%,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10%。在回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31.9%,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4.7%,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0.8%。在柯尔克孜族中,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的为33.3%,认同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影响差不多的为35.2%,认同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小的为22.2%。由上可见,对传统节日比现代节日影响大这一判断认同度最高的是蒙古族,认同度最低的是哈萨克族。
调查表明,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仍具有较大影响,对此,新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度达51.9%。
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宗教教育对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新疆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和柯尔克孜族等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大,在这些民族中,认同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影响大的占43.9%。而对属于非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民族,如蒙古族等的影响则一般。在蒙古族中,51%的人认同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般。即使在属于伊斯兰文化类型的民族中,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也还存在差异。在这些民族当中,宗教教育对属于绿洲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统计显示,65.2%的维吾尔族认为宗教教育对他们社会生活影响大,而对属于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的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影响则相对小一些。统计显示,只有39.1%的哈萨克族认为宗教教育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影响大。
如果把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影响作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新疆少数民族的影响基本相当。在新疆少数民族中,认同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大的为37.3%,认同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差不多的为20.6%,认同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小的为29.1%。
宗教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新疆各少数民族中的影响状况不尽相同。比较而言,维吾尔族认为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大的比例最高,为52.8%;蒙古族认为宗教教育比学校教育影响小的比例最高,为77%;回族放弃回答这一问题的比例最高,为25%。
如果我们把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认识和把握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笔者认为,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阶段。而且,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各民族文化转型的程度还存在差异,表现出一种非均衡发展状态。
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外显层面处于变革的前沿,它突出地表现在新疆少数民族在语言使用上兼用或转用其他民族语言的现象增多,双语人数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语言文字上交融的态势日益增强。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定性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在调研中,少数民族基层干部告诉我们: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希望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就读。他们认为,好多东西都要在汉语中学习,学习汉语好处多。以前,把孩子送到汉语学校的主要是在城市工作的干部和从事经商活动的人。近两年来,许多农民甚至阿訇都愿意将孩子送到汉语学校。在乌恰县阿合亚乡二小(汉语学校),原计划招生120名,结果,报名500多人,为此,有些人不得不走后门。
一位维吾尔族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同样的情况:
在语言问题上,过去,在维吾尔族中,懂汉语的人不多,现在就多了。人们普遍希望学汉语和外语,连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汉语学校,只是没有条件。
相比较而言,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上互渗的现象则比较少见,各民族的宗教边界依然清晰,宗教在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仍然很大,宗教教育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当。对此,一位维吾尔族教师作了如下解释:
在宗教信仰方面,多数人是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参加宗教活动的。坚持宗教信仰,是担心本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怕一旦改变,维吾尔族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会消亡。宗教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固守民族边界的一道屏障。
在风俗习惯方面,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开始发生变化。据一些维吾尔族干部和教师介绍:当前,本民族文化在总体保持原来传统的基础上有一些变化。比如,以前,本民族乐器主要使用热瓦甫等,现在开始使用电子琴等;婚姻习俗过去比较复杂,而且费用高,现在简单了,费用也减少了。过去结婚要4天时间,现在只要2天或1天时间。过去婚姻一般是父母包办,现在自由恋爱的人越来越多。
饮食方面的风俗习惯变化也很大。过去不吃的带鱼、海鲜,现在也吃了。服饰方面,已经不是很讲究民族服饰了,许多人追求时髦。结婚时,许多人都穿婚纱、西服。以前,结婚新娘要过火盆,现在这种习惯也逐渐淡了。
由上述可见,外来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不仅引起其外显层面,还引起其内隐层面的激烈震荡,从民族语言到风俗习惯,再到宗教信仰,这种文化震荡依次递进,逐渐深入。这种文化变迁状况我们通过新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豹一窥全。
目前,在生产方式上,维吾尔族农业生产正在由过去生产技术落后,经营方式简单、粗放的经验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拔草、松土、施肥、选种已经成为维吾尔族农民经常性、普遍性的耕作方法,农田管理越来越精细,生产工具也由传统的手工工具向现代化机具过渡,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些靠近城镇的农村,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许多维吾尔族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上,他们或去企业就业,或从事商业活动,或进行劳务输出。哈萨克族伴随着游牧向定居、半定居的转化,由过去单一的游牧畜牧生产开始向种植、圈养畜牧生产为主的多样化方式发展。一些新技术,如冷冻精液配种、常温人工授精、牵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畜牧业生产领域。畜牧产品加工由过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为主,开始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牛奶分离器、擀毡机等被运用于畜牧产品加工。
在生活方式上,多数人的服饰正在由单一趋向多样化,由传统变为时尚,由实用转向美观。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才穿民族传统服饰。饮食结构和方式发生着渐进而缓慢的变化。肉食逐渐减少,蔬菜类和副食品增多,主食中的粗粮逐渐为细粮取代。过去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肉类消费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如今鸡肉、鱼肉、鱿鱼、虾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餐桌上。哈萨克族的饮食过去以肉类及奶制品为主食,现在逐渐变成以米面为主食,吃蔬菜的现象普遍起来。饮食场地也由过去主要在家中到现在更多地在饭馆。在维吾尔族中,传统的土木结构、夯土结构的民居正在被砖木水泥结构的民居取代,一些现代建筑材料,如瓷砖、墙纸、宝丽板和石膏等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家庭装修,一些现代家具,如沙发、茶几、组合柜、高低柜、大立柜、写字台、席梦思床等也进入了原本不放置家具的维吾尔族人家中。哈萨克族则正在结束以毡房为主的居住形式,随之,彩电、冰箱、洗衣机、煤气灶等现代家用电器和用品也进入了哈萨克游牧民家中。小四轮拖拉机、摩托车在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往日毛驴车和马车。
这些变化使新疆各民族的显性文化日趋同质化,同时,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的嬗变。过去,在新疆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观念中,经商被视为一种不屑一顾的卑贱行为。现在,他们开始羡慕乃至涉足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人在不断增多。在择偶观上,传统的注重土地、血缘和安分程度的择偶标准逐渐让位重知识、重才干、重感情、重素质的择偶标准。对此,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群体表现出一种矛盾和困惑的心态。在语言问题上表现的尤为典型。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中93.9%的人希望保留本民族语言,但对今后的语言学习,选择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却为22.7%,选择学习汉语的为46.4%,选择学习外语的为29.2%,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在对本民族语言价值认定和选择取向上存在矛盾。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新疆少数民族精英阶层对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基于这种担忧,他们特别关注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寻根热”和文化自恋情结较为普遍地存在于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随之相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倾向,其中一些消极倾向值得关注:如盲目追求传统文化的复归,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御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甚至还出现用今天的信仰体系去确认与评判民族宗教历史;对于解决发展差距问题的过程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问题视为“不平等”,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教升温,甚至出现宗教活动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甚至违法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界限的现象和行为。尤以非法修建宗教活动场所、私办经文学校和私带“塔里甫”、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计划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争夺领导权等现象较为普遍。
为了解这种倾向对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程度,我们用两个问题进行了测度。在问及“你认为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的发展有作用吗?”84.1%的人选择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对本民族发展有作用;5.1%的人认为有一点作用;0.5%的人认为没有作用;还有1.4%的人选择说不上;7.5%的人未选。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普遍认识到了相互学习对民族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被调查的民族中,哈萨克族对各民族相互学习对民族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认同度最高,为99%,回族的认同度相对较低,为79.9%。在问及“你是否愿意与其他民族接触与交流?”时,新疆少数民族中92.6%的人表示愿意,1%的人表示不愿意,6.3%的人选择说不上,6.3%的人未选。这表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心态总体上是开放的。
笔者认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心态的主流方面是积极、健康的,这种文化心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但同时,文化排斥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新疆少数民族出于担忧自身文化被淹没的考虑,极力维护和彰显民族文化,这一思想意识总体上对于保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抗拒是维持民族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要求,但如果对此把握不好,势必会影响民族发展。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物质特征弱化和精神特征强化并存,处于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转型时期。而且,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逐渐萎缩。对此,新疆少数民族精英阶层的文化选择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主张维护传统的,也有主张否定传统的,还有态度不明朗的,它反映出少数民族在文化心态上的彷徨、犹豫和无所依归。这表明在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碰撞、渗透和交融的情况下,面对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纠结与张力,新疆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在这种情态下,文化选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文化选择关涉民族未来的发展走向,而文化选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状态。对此,我们进行了定量调查。 表2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一方面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度和价值定位很高,但另一方面,语言选择取向却非本民族语言。他们选择和使用汉语主要出于一种实用功利的心理,对汉语的认同主要是工具意义上的认同,在价值和情感层面上,依然保持着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高度认同。
表3显示,新疆少数民族普遍认为应该保持民族风俗习惯,而且,多数人已经认识到,在民族风俗习惯中,既有积极、精华的内容,也有消极、糟粕的内容,主张保持民族风俗习惯好的方面和内容,对民族风俗习惯有较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但对多数人而言,这种理性态度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对在实践中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社会心理基础还比较薄弱,传统习俗对新疆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约束力依然很强。
Ⅱ 简述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版公里,占中国国权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新疆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Ⅲ 什么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800年的诸侯割据 ,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此后的两千多年来,统一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汉族因在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所以他们所建立的中央王朝也最多。这些王朝都得到少数民族的支持。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也在部分地区以至全国范围内建立过政权,各民族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以其灿烂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著称于世。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和火药的应用。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然曾经互相侵扰和攻伐,出现过民族压迫和剥削,但始终存在着逐步接近 、互相依存、友好合作、共同前进的关系,并成为中国民族关系中的主流。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和外国侵略,各民族人民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促使各民族的劳动者联合反抗阶级压迫。如东汉的汉羌人民起义,清代太平天国起义和贵州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布依族、侗族起义等,都是多民族参加的斗争。至近代,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殖、反帝的共同目标和寻求民族解放的共同命运进一步把各民族紧密地团结成一个坚强整体,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持续斗争。在东北和西北地区,抗击了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西南和中东南地区,进行了反对英、法、日、美等帝国主义的斗争,挫败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1911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 会的性质并没有变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族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外国侵略的斗争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见十年内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时期,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各民族之间以平等、团结、互助为内容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发展。各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加速进行,人民生活大有改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面貌呈现于全世界。
Ⅳ 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始终是以团结为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民内族大融合时容期,想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蒙元时期;谁然是战乱,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形成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虽然期间有短暂的分裂,但统一团结一直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Ⅳ 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作文
我家乡的西辽河,有数不清的鱼、蝌蚪……河水在桥下荡漾,像一大片蓝色的宝库。
春天,河水荡漾着,里面的小鱼欢快的跳动,小蝌蚪轻松地游来游去,小孩子们扛着鱼竿去钓鱼,提着鱼桶去捉虾、蝌蚪,玩得开心极了!
夏天,人们热得热火朝天,都去背着救生圈去河里游泳、嬉戏。还吃着雪糕在桥下看西辽河,看着他们在游泳、在钓鱼、在捉虾……
秋天,金黄的树叶漂到西辽河的水面上,像一个金黄的小船在水里漂动着,连着几千片树叶都落在上面,再看,西辽河上就成了黄色的海洋。
冬天,西辽河结成了冰,好多小朋友穿着旱冰鞋在西辽河上滑冰,玩得很高兴。有时候,雪花落在西辽河上,在上面建成一个大房子,进去一看,一定是个巨大的滑冰场。
西辽河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会变化的宝库,每天都会使人们快乐。
Ⅵ 新疆民族史 。。。
新疆,最原始的称呼是柱州,汉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回我国史籍,一答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新疆位居东西交通孔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徙和交往,导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
Ⅶ 我国民族发展主流是什么就是历史方面的那种,急急!!
民族交流,民族融合。
Ⅷ 白皮书从哪十个方面讲解新疆的发展和历史
白皮书是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重要文件或报告书的别内称。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容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
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各国文件分别有其惯用的颜色,封面用白色的就是白皮书
Ⅸ 新疆民族宗教的发展史
新疆几个主要民族宗教信仰变化情况
1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族源主要为漠北回鹘和新疆塔里木流域绿洲的土著,其宗教信仰在现代维吾尔族形成之前也各有不同。漠北回鹘长期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唐代中叶接受摩尼教,并奉为国教。回鹘西迁之后,曾先后接受祆教、景教和佛教。此时回鹘社会成为多宗教信仰社会,大多数回鹘信仰佛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即已接受佛教,公元5世纪部分人接受了祆教,与佛教并存。公元6世纪摩尼教传入塔里木流域,部分居民接受了摩尼教。公元7世纪又有部分人接受景教。在伊斯兰教传入之前,塔里木流域绿洲的居民以信奉佛教为主,塔里木绿洲上的居民,长期将佛教奉为国教。10世纪初,随着喀喇汗地方政权的统治者改宗伊斯兰教,塔里木流域的土著居民和西迁之回鹘逐步皈依伊斯兰教,并逐步融合,形成现代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也逐渐成为维吾尔全民信奉的宗教。
2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古称乌孙,最早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公元2世纪起信仰佛教。公元8世纪已有少数哈萨克人接受伊斯兰教,但为数极少,未对哈萨克族社会生活造成影响,直到16世纪伊斯兰教才成为哈萨克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3蒙古族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后信仰佛教,13世纪以后改信藏传佛教喇嘛教。直到今日,藏传佛教仍然是新疆蒙古族全民信仰的宗教。13世纪以后有部分蒙古族皈依了伊斯兰教,但这部分人以后逐渐变成了现代维吾尔族。
4柯尔克孜族我国柯尔克孜族最早信仰萨满教,是全民共同信奉的宗教,以后改信了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10世纪以后有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直到17~18世纪叶尼塞柯尔克孜人举部西迁之后,大部分柯尔克孜人逐步皈依伊斯兰教,但居住在北疆额敏等县的柯尔克孜族仍有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部分柯尔克孜人仍信奉萨满教。
5塔吉克族最早信仰萨满教,公元前2世纪在新疆最先接受佛教,公元4世纪接受祆教,公元8世纪皈依伊斯兰教。
这些历史事实证明,新疆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并非一教独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