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人类历史发展的二重性

人类历史发展的二重性

发布时间:2021-03-10 08:35:49

『壹』 黑格尔哲学两重性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阶级实质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时期。一八四八年,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虽然德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是一八四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继续。
一八四八年以前的德国,是一个经济上和政治上十分落后的国家。国家政权掌握在封建贵族手里,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在全国占统治地位,整个国家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中。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两重性的特征。
(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
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特征不能不曲折地反映到黑格尔哲学中来,使黑格尔哲学也具有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一)黑格尔哲学中一个著名命题
黑格尔在一八二一年发表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从分析黑格尔的这个著名命题入手,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在黑格尔的命题中,“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逻辑概念;“现实”是指真实的存在。在黑格尔看来,理性、逻辑概念是一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东西,它是创造一切事物的能动力量,因此,它必然要转化为现实的东西。
恩格斯对这个命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第一,“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存在都无条件是现实的。现存的存在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象,一部分是现实。现象的东西还不是现实的东西,现象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是一种飘忽即逝、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它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
第二,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守的属性。因为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事物自身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具有现实属性的东西,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丧失必然性,因而也会丧失现实性;而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会代替已经丧失必然性的东西,而转化为具有现实性的东西。
第三,黑格尔的命题必然要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即:“凡是现存的,都是一定要灭亡。”按照黑格尔关于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思想,任何现存的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凡是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的现实事物,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即一开始就包含着否定自己的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要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转化为自己存在的反面。
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著名命题的层层剖析,揭示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其中包含着黑格尔永恒发展的思想。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切都是发展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现存的东西不是永恒的,迟早都是要灭亡的。
(二)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恩格斯根据黑格尔关于永恒发展的思想,论述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所以,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发展历史中,人的认识总是不断地从低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愈升愈高,但是永远不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的地步。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
恩格斯在揭示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主要有三点: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一切都是发展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第二,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辩证规律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恩格斯剥掉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神秘外壳,把它颠倒了的关系再颠倒过来,科学地解决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真实关系。
第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里说的“保守性”,是指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革命性”是指事物运动发展的绝对性。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三、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
(一)黑格尔哲学的体系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庞大的体系。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一种宇宙精神,黑格尔把它称为“绝对精神”。这个“绝对精神”是整个宇宙的基础,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它是变化发展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演变过程的描述。
“绝对精神”的发展经过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逻辑阶段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阶段,它作为纯粹的逻辑范畴,经过一系列概念的推演和过渡而达到“绝对观念”。然后,“绝对精神”突破纯粹思维的范围而外化为自然界,进入“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自然阶段。再往后,当自然界出现人的时候,“绝对精神”又超出自然阶段而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精神阶段。
在精神阶段中,“绝对精神”体现为人类社会,体现为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并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自我认识,于是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绝对精神”自身,从而结束了“绝对精神”的全部发展过程。可见,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又以“绝对精神”为终点,首尾相接的封闭的圆圈。
(二)其矛盾的表现
一方面,它的方法是辩证的,认为发展是普遍的,一切都是发展的,而发展又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它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是一个绝对真理的体系,发展是有终点的。这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矛盾。
首先,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但是,黑格尔按照旧哲学的传统要求,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人类的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那里就完结了。
其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一切都是发展的,自然界也是永恒发展的;但是,按照黑格尔的体系,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而自然界的一切在“绝对精神”的逻辑阶段就已经规定好了,当“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的时候,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只能在空间上一个挨一个地展示自己的多样性,而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即自然界是没有发展变化的。
再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人类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每一个社会制度都不过是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暂时阶段。但是,按照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人类的历史必须有一个顶点。
(三)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矛盾的根源
为什么在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思维方法竟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呢?这是由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根源所决定的。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因而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必然要反映到黑格尔哲学中来。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哲学出现的意义
(一)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极其影响
第一,黑格尔哲学包括了以前的任何哲学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
第二,黑格尔哲学不自觉地指出了一条走出绝对真理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
(二)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黑格尔学派分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德国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导致黑格尔学派的分裂。随着国内阶级斗争的激化,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激进派反对普鲁士国家,保守派则拥护普鲁士国家。
第二,黑格尔哲学自身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导致黑格尔学派的分裂。 黑格尔学派分裂为两大派:老年黑格尔学派和青年黑格尔学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施特劳斯和鲍威尔都反对宗教神学,都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他们都认为《圣经》中的福音故事是荒诞无稽的东西。但是,他们在福音故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意见产生了分歧,由此引发了争论。这场争论,是在黑格尔哲学的两个范畴--“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争论的幌子下进行的。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争论,后来发展为什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的争论。最后,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出现了一个特殊人物施蒂纳。他狂热地鼓吹无政府主义思想,把自我意识推到了极端的地步,用至高无上的“唯一者”压倒了至高无上的“自我意识”。

『贰』 论述: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二重性

试论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的两重性 答: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
一、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首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它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生产力冲破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犹如冲破闸门的洪水奔腾出来。“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等,这—切都是过去时代无法比拟的。
资本主义不仅消灭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厂统一的国家,而且消灭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许多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开拓了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把世界变成丁一个开放的世界,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电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领域中,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他们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为"号,冲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专制的精神枷锁,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次精神大解放。
资本主义所以能在历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二、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进步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了另—种私有制,以—种剥削制度代替另—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是产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厂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伴随着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的加深,它成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质力量。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与资本主义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随它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对立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否定因素。虽然资产阶级巴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但这种调整归根到底是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础不变,这个基础就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发展着的生产力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无法克服的。
资本主义提供了造福人类、解放人类的物质条件,但却利用这种物质条件破坏了人类的进一步解放,把人类又推向灾难的深渊。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又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又使社会风气腐败,精神道德颓废,社会治安恶化,这形成了显明的对照。
总之,资本主义在繁荣进步的之后,包含着日益加深的社会资本主义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的必然性。

『叁』 世界史的两重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世界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也许应该是多重的。我这里说世界的二重性是指世界上存在相对立的两面,它是多重世界中对立的两重。
我在网络中搜索了关于二重性的含义:“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即一种事物同时具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性质。如商品,一方面它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有价值。也说两重性。”
如果世界上每一事物都具有两重性,那么整个世界就应该是两重的。但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具有二重性?
记得以前学物理的时候,学过一个叫做“波粒二重性的”理论。好像是说光可以通过“波”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粒子”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光,就会有不同的结论。
本质应该是既定的,它不应该随着人把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而随意改变。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两重性去把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就可能呈现二重性。这不是说世界的本质变了,不同的方式把握了本质的不同侧面。
在柏拉图的严重,世界就是两重。“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对立而存在。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反应。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柏拉图的二重世 界观来源于人类具有抽象与感性两种不同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因为人的把握方式的不同而变得分裂。二重的世界便是分裂的世界,世界的二重性也就是世界的分裂性。
当我们从西方回到东方,我们会发现东方人也喜欢从两种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有的人从“有”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又有的人则从“无”或者“空”的角度去把握世界。面对同一事物有人说它是有,有人则说它是无,或者空。当然东方人更喜欢把这世界二重属性一并把握,认为一事物即是有的,又是无的。
当我们存在于世间,就可能觉得我们并不存在于世间。或者说相对地存在于世间。
2008年于乌鲁木齐

『肆』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具有二重性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对吗

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具有二重性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可能性(T)。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曾有过它璀璨的年华。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最终不能逃脱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的历史命运。供参考。

『伍』 简述人口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二重性

  1. 人口适当饱和用工成本低有利于企业和地域经济发展

  2. 人口过度饱和造成公共配套资源不足,生活成本偏高,底层人民生活艰难,对地域经济均衡发展不利

『陆』 亚当斯密理论的二重性有哪些表现在哪

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值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地解释了价值和价值量、价值本质和价值形态、以及商品货币关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地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枢纽。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商品生产中,人们为了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要进行一定形式的劳动。使用价值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劳动的特殊形式。如生产上衣需要裁缝的劳动,裁缝利用尺子、剪刀等缝纫工具,对布料进行加工生产出上衣。这种劳动是根据劳动的目的、加工对象、生产手段、操作方式、生产结果等来区分的。这种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永久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但是,具体劳动的种类和操作方式,都随着生产力和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变化。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了具体劳动特殊性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它是价值的实体,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中所特有的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 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阅读全文

与人类历史发展的二重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