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徐州历史文化片区的核心区范围
老徐州历史文化片区规划研究范围北至故黄河、南至建国路、西至中山南路、东至故黄河,核心区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街区与近现代历史建筑,包括老城墙、黄楼公园、老牌楼、文庙、彭城壹号、创意68、花园饭店、中山堂、钟鼓楼、天主教堂、老东门、文化路民国建筑、回龙窝、快哉亭开明步行街、李可染故居、古玩一条街共16个节点。 徐州古城墙,远不是一座城墙那么简单,它的身上,实在凝聚了太多。任何一个建筑能告诉我们的都远不如这段古城墙为多。
历史上,因了战争、洪水和地震等灾害,它曾经多次遭到摧毁,并多次重建或者修葺,它是徐州战争文化和洪水文化的最好见证。外城墙自北宋苏轼抗洪始修到明代三次决口而重修,再到清乾隆年间的加固,千年风霜已历;民国时期,内城墙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变卖,连绵十几里长的徐州古城墙成了残垣断壁,庆云桥以西故黄河南岸的这段100多米的徐州外城墙就成了徐州古城墙的唯一遗迹,作为千年历史的见证和幸存者,无声地屹立至今。
《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明确规划:保护护城河及护城石堤,其范围在城墙遗址两侧不少于20米宽,沿古城城墙建设一条宽度30米的绿化带,强化古城城址轮廓。 在徐州市区古黄河畔,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仿古高楼。这就是1988年修复的黄楼。历史上的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府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因为土能克水,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黄楼内有许多碑刻,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苏辙撰写,苏轼亲笔所书的《黄楼赋》。黄楼赏月亦成为徐州古八景之一。
现重修位于今徐州市黄河南路,庆云桥东,故黄河公园内,坐落于故黄河南岸大堤上。为北宋苏轼所建,是徐州五大名楼之一。 老牌楼两面分别写有四个大字:“五省通衢”、“大河前横”。资料记载,这座牌楼最初建于清代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而牌楼一带古时曾经有繁华的水运码头。五省通衢牌楼目睹了徐州近200年的沧桑和巨变。 老牌楼地区位于中心商圈黄金地段,西起中山北路,东到夹河东街东端,北至黄河南路,南邻彭城壹号和金地商都,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老牌楼地区的经营业态、建筑风格与中心商圈的整体风格定位存在一定差距。最近,鼓楼区对老牌楼地区进行综合改造,调整提升经营业态,全力打造与中心商圈相统一的时尚休闲街区。 彭城壹号,位于徐州市中心古彭广场东北侧,占地21.45亩,曾是秦末时楚霸王项羽定都徐州的西楚宫殿,也是宋代大文豪苏轼逸兴吟哦的逍遥堂旧址,成为徐州市区唯一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院,记录和留存着大量徐州城市发展变迁的信息。
随着徐州中心商圈的快速扩张发展,以及彭城壹号周边金鹰、金地以及苏宁国际的崛起,彭城壹号保护性开发也列入政府议事日程。2007年上海圣博华康在进行徐州中山北路沿线改造发展战略规划时,首次介入彭城壹号项目,提出将现代时尚的元素注入古旧建筑,在结构保留、风貌保留以及实用性三方面寻求一个平衡点,使千年古院原有的建筑人文气息与现代商业文脉交融碰撞,在保护、发展、效益三方面取得了和谐统一。该建议得到了徐州市委市政府的认同,由此,圣博华康展开了对彭城壹号的颠覆性商业地产规划。 “北京有798,上海有八号桥,徐州有创意68”。作为2010年度我市城建重点工程、徐州首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创意68产业园”一期将于“十一”竣工,12月开园,总体项目预计于2012年全部建成。一家纺织企业的旧址,即将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意基地。近日,在第二届中国创意策划节上,徐州“创意68文化产业园”策划方案获“中国最佳创意园区策划奖”。
该项目因位于民主路68号而得名。
这一地块在徐州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城市角色。1948年,上海国信在这里创办纱厂,解放后改造成内衣厂。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又成为徐州针织总厂、绒冠高科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首家也是国内最大的天鹅绒生产企业。如今,创意产业又一次让这里焕发活力,成为鲜明的城市符号。 在徐州市最繁华的淮海路上,有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饭店——花园饭店。这座饭店从她在一九一六年建成之日起,就不断经历着中国近现代的变幻。从军阀到革命,从一次战争到另一次战争,虽然历史在不断的更迭,可这座饭店却以她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时刻见证着大时代的变化。
徐州花园饭店历史悠久,见证了军阀战乱、国共内战的近现代历史。一九一六年由英美烟草商人吴继宏(字声远)出资两万银元,从上海请来建筑技师,仿照当时最时兴的德式别墅样式建造。厅堂内设红木家具,房内设施壁炉取暖,设有西式卫生间,同时雇请南北名厨,主理中西餐点。典雅华贵的西式设施,各式中西精烹美食,使花园饭店一时名噪省内,成为当时国内军阀权贵、士绅名流们来徐后入住、宴请首选之地。 随着淮海战役胜利的炮声和徐州的解放,中山堂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山堂,历来为政府直接管理。日伪时期,中山堂名为公会堂,日本人设计建造,门庭、观众厅均为两层,观众厅面积500多平方米,由日伪政府直接管理。抗战胜利后,公会堂由国民政府接管,开始称国民会堂,后改为中山堂。徐州解放初期,中山堂依然是两层楼建筑,门前有门庭,有院子,临街是一道矮花墙。
徐州军管会设在彭城路1号,当时有关徐州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重要会议,多在中山堂召开。
中山堂既是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也成为徐州市政治活动中心。 寻访徐州老建筑,大同街上的钟鼓楼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此楼是一座混合结构的五层方塔形建筑,为1931年冬铜山县县长余念慈下令建造。楼高约20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是当时徐州最高的建筑。
据《云龙区志》记载,修建此楼本是为了报火警,所以又称“望火楼”。每有火警则以不同的击打钟声表示火灾的方位,以便市民听到前去救火。不过,这“望火楼”从未报过火警,还险些因附近的大火被烧毁。
1932年,大同街铺设了徐州第一条柏油马路,也决定把钟鼓楼的大钟换上新颜。安装时钟的工程于次年冬完成。据了解,此钟为重锤链条式齿轮时钟,四面有瓷砖,罗马字钟面,指针长达一米。六十年代钟面更换为白色油漆玻璃盘面,使用阿拉伯数字,用镂空钢板锉成数字和指针。据钟鼓楼下面的花店老板介绍,大钟后来因年久磨损,保护性地停止了摆动。 老东门时尚街区位于淮海东路104号,总投资4.5亿元。老东门时尚街区借鉴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项目,分为六大主题区:休闲餐饮区、主题餐饮区、休闲娱乐区、异国料理区、特色酒吧区和精品购物区,三大广场:中心广场、和平广场及博爱广场区。
营造开放式红史博物馆在老东门时尚街区东北角,有一座修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碉堡,据说是闹市区唯一遗存的碉堡。这样的历史遗存,在老东门时尚街区还有不少。
老东门原址始建于1938年,曾一度成为侵华日军的军事基地,1945年至1948年是国民党联勤处。1937年,李宗仁在这里指挥台儿庄战役;1948年淮海战役,这里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杜聿明的作战总指挥部。1949年后,这里曾先后驻扎过抗美援朝英雄军团——解放军68军军部、46军军部以及“百将团”——12军军部。
72年来,这里的每一片砖瓦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而“老东门”三个字,也成为徐州的一个历史符号。至今,这里仍完整保留着当年的国民礼堂、城墙遗址和哨岗亭等建筑。老东门时尚街区将利用战争遗物,营造出“开放式红史博物馆”的厚重韵味。 位于淮海路双拥碑南的文化路东面一排建筑,自徐州解放以来,就作为铜山县的机关办公处所。文化路12号、铜山县第二招待所在此设置已有四五十年了。
日军在徐州市区建了许多据点和建筑物,但现存的已寥寥无几,只有文化路上的那些日式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些建筑是1942年建造的,当时这里对外公开的名义是“远东旅社”和银行。这些典型的日式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它是日军侵华的有力铁证;从建筑角度看,也有予以保存的价值。现在,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竭力否认当年侵华历史,我们就是要用这些铁证来反驳这些右翼分子。如果能将这些建筑修缮整理,建立一座“徐州抗日博物馆”,用来收藏、整理、研究、展示抗日史料,将是最理想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在文化路12号发现了一处“水牢”。后经专家考证,此处是日伪时期一家日本银行的地下室或金库,为内外两间套房,室内总面积约50平方米。因其与院内水井紧邻,水位相通,积水不断,被人们称为“水牢”。这也是日本侵华的又一鉴证。
我们来到徐州文化路12号。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150米左右的街面,沿街都是日式的建筑。据知情人说,这些都是当时侵华日军修建的,曾用作宪兵司令部,目前是徐州最大的日式建筑群。 回龙窝历史街区地块位于解放路以西、青年路以南、南门桥以东、奎河以北43亩地区域内的棚户区居民住宅,总拆迁面积35287.96平米。该地块由徐州市新盛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是徐州市2010年度城建重点工程之一。小编在回龙窝拆迁现场看到,关于拆迁补偿的公告已出示,前往咨询服务台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据工作人员介绍,政府要对回龙窝及周边地区进行整体改造,打造回龙窝历史街区,工程的拆迁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据介绍,回龙窝是一竖两横三条总长不足四百米的居民胡同,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虽几经变迁,但这里仍然基本保留了灰砖青瓦的老面貌。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想穿过这里,但因回龙窝是个死胡同,无法穿行,乾隆只好顺着原路返回,“回龙窝”因此得名。此次,政府对回龙窝及周边地区进行整体改造,意在打造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恢复明清时期街区的历史风貌,打造展示城市发展文脉的名片。 徐州市“李可染旧居”于1985年10月1 日对外开放,后更名为李可染艺术馆。馆内“旧居”为一所四合院结构。南屋正墙上挂着可染的杰作巨幅《黄山人字瀑》,两旁是可染早年居室,西墙上悬挂着李可染书写的齐白石印语“痴思长绳系日”。室内家具陈设朴素淡雅,古色古香,亦如故旧。北屋和西屋为生平事迹陈列室,人们可以从大量的文字图片中纵观可染的艺术道路和创作思想,以及他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
故居分东西两个院落:西院为李可染生平简介;东院为艺术陈列馆,陈列了李可染先生在艺术道路上探索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东西两院的院门皆为月牙门,上方有李可染亲笔题写的门额,一面是“澄怀观道”,一面是“澹泊宁静”,表述了一代宗师的抱负与志向。小院青砖瓦舍,栗壳式门窗,愈显古朴庄重。爬山虎攀墙上壁,花坛的冬青郁郁葱葱。
堂屋与西屋相连的小圆门上内外各有横匾一块,北面书写着“无涯”,南面书写着“惟勤”,体现了李可染先生多年对中国画的孜孜以求和苦心钻研。 户部山驰名已久的古玩一条街,幽静的环境,古朴的街道将户部山的文化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有大大小小100多家古玩、艺术品店,是淘宝爱好者的好去处。
近年来,一到节假日,徐州人或到徐州游玩的近邻远客,总会邀上三五好友到户部山翰林街古玩市场走一走。户部山古雅靓丽,坐落在翰林街道路两旁的百余家古玩店铺、艺术画廊各有特色,出售和陈列的古玩、艺术品种值得赏玩。
翰林街古玩市场在国内有了名气。慕名来这里游玩、淘宝、考察的名人、明星、收藏鉴宝大家,多不胜数。
到这里走走看看,对于老百姓来说不单纯是“淘宝”。
『贰』 郑州管城回族区属于哪里
管城回族区
管城回族区(简称管城区),隶属于河南省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北纬34°39′-34°57′,东经113°41′-113°46′之间[1],因是春秋时期管国都城所在地而得名,也是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城区所在地。地处郑州市区中心城区[2],辖区总面积10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57.45平方公里。管城回族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并具有过渡性气候特征,温暖气团交替频繁。截至2020年,下辖1乡、10个街道办事处、1园区[3]。区政府驻商城路217号[1]。
管城回族区始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因民族区建制和历史命名,1983年,向阳回族区改为管城回族区[4],是郑州商代遗址主要所在地和全国五个城市民族区之一。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在境内穿越。亚洲最大的铁路一类口岸——郑州铁路东站。京珠高速、107国道、310国道在区内交汇,毗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城回族区是传统的商贸中心,辖区内汇集银基、锦荣、天荣等多个大型服装批发基地。近年来百荣世贸商城、荣汇国际大厦、万科广场、郑州传化公路港(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商都文化特色商业区位列全省175个服务业“两区”综合排名前十。
『叁』 有3600年历史的古都为什么却还是吸引不来游客
古都中的"小透明"——郑州,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郑州在八大古都之中存在感甚低。每次与朋友谈起古都郑州,总会得到一阵调侃:"什么古都,一目了然是一个现代化城市。
『肆』 郑东新区CBD的东区规划
开发建设郑东新区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应对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为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按照1998年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的要求,郑州市区人口发展长远目标为500—600万,城市化水平达70—80%。目前,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而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制约,与近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远不相适应,因而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按照21世纪国际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要求对省会郑州总体规划进行完善、修编,这是规划郑东新区的主要背景。在这个前提下,为了保证郑东新区规划体现新世纪、新郑州、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我们于2001年9月对郑东新区远景总体概念规划采取国际招标的方法进行。经过多方考察和商务谈判,选定日本黑川纪章事务所、法国夏氏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11家单位参与规划设计竞争。经以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和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为评审组长的30多位国内外专家反复评审,日本黑川纪章方案以其先进的理念和独具魅力的设计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脱颖而出。随之,我们将规划方案向社会公开展示并进行了问卷调查,90%以上市民赞同黑川方案。在此基础上,2002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以地方法规形式对规划方案予以确认。我们将方案及时向省委、省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并按照有关法定程序,经过逐级审批,报国务院备案。(2002年7月在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黑川纪章先生因设计郑东新区规划等方案而获得首届“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郑东新区的基本计划是日本著名建筑家黒川纪章策划的(旧市街の东部(郑东地区)に50万人规模の新都市建设が计画されている。なお、この新都市建设の计画案は建筑家の黒川纪章の立案である )。 郑东新区远景概念规划范围1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3平方公里),西起原107国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机场快速路。共分六个功能区:
(1)CBD,是郑州市的中央商务区,也是郑东新区的核心区,规划面积约3.45平方公里,是由两环60栋高层建筑组成的环形城市,内环建筑高80米,外环建筑高120米,两环之间是繁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和24小时不夜城。环形建筑群中间布置有国际会展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和高达280米的会展宾馆等标志性建筑。
环形建筑群的中间是椭圆形的中心公园,由中心湖、标志性建筑和绿地组成。椭圆形中心公园内布置了国际会展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和郑州宾馆等标志性建筑。国际会展中心由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和多功能大厅组成,第一期工程约 22 万平方米。与其相连的郑州会展宾馆是集商业、休闲、办公、五星级酒店和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由主楼和裙楼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其中主楼共63层,地上60层,地下3层,总高度为280米,主楼曲线与“嵩岳古塔”吻合。金黄色河南艺术中心主体外观酷似陶埙。
CBD 的中心湖通过运河与CBD 副中心的湖泊公园相连接,船舶、游艇穿梭其间。高层建筑林立的环形城市将使 CBD 成为世界上独具匠心的新型城市中心区。
截止2007年底,共完成投资约105亿元人民币,开发面积3.45平方公里,完成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入住人口2万人,圆满完成了“五年成规模”建设目标,内环30栋高层全部开工建设,外环28栋高层开工建设,内外环34栋高层投入使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承办了多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展会,为郑州会展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新的契机。河南艺术中心全面完工投入使用。280米高的郑州会展宾馆完成桩基工程。商业步行街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公共配套设施基本到位,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等金融单位和白象集团、深圳航空、三菱重工、外运发展、金山化工、黄河旋风、中孚实业、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万达期货等企业等400多家单位相继入驻,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中央商务区金融、会展、商务、文化中心作用日益明显。中央商务区已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繁荣兴旺、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也是河南省城市建设的靓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形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扬和肯定。在第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郑东新区CBD(中央商务区)被称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CBD”之一。
(2)商住物流区,是CBD的功能支撑区,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以机关单位、公益设施、现代服务业及批发、物流、居住等功能为主体的综合区。
伸入龙湖的半岛,为CBD副中心,面积约48公顷。CBD副中心是由写字楼、宾馆和特色住宅等组成的另一个坏形城市,其间有湖中湖,是商务、居住、旅游、娱乐及休闲的胜地。
CBD与CBD副中心通过一条约3.7公里长的运河相连,两岸是40米高的建筑,以商业、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主。建筑外侧依次为15米、20米高的多层居住区。 CBD与CBD副中心这两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环形城市通过如诗如画的运河紧密相连,构造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如意型”。这是郑东新区的图腾,也是郑东新区的鲜明个性。它将使入住的市民万事如意,进驻的商家平添吉祥。
截至2007年底,商住物流区累计引进项目109个,其中89个项目开工建设,36个竣工投入使用;在建及建成面积累计达到80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09.6亿元。
3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先后入住,形成了以金水东路为轴线的行政办公区;一大批中高档住宅小区陆续投入使用,基本构筑了以黄河东路和商鼎路为交叉的人居新社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多家卖场形成规模。
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等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以商都路沿线为轴线的物流产业带初步形成,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郑州市图书馆新馆、郑州市奥林匹克体育广场等重点项目逐步启动。
一个区位优势明显,人流物流活跃,信息资金流畅通,具有较强辐射力、聚集力的综合区基本展现。
(3)龙湖区,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其中龙湖规划面积约6.08平方公里左右,是郑东新区规划的点晴之笔,与流经市区的几条河流、郑州国家森林公园等构成城市生态区。伸入龙湖的半岛为CBD副中心,规划面积约0.48平方公里;CBD副中心是由高度为100米的写字楼、宾馆和特色住宅等组成的另一个环形城市,其间有湖中湖,是商务、居住、旅游、娱乐和休闲的胜地。CBD中心和CBD副中心通过3.7公里长的运河相连,形成一个“如意”型,运河两岸是45米高的建筑。
该区域历史上曾是沼泽地,地势低洼,长年积水,现在大多是鱼塘。龙湖区与流经老城的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贾鲁河、东风渠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按照水系专项规划,利用东风渠引入的黄河水、贾鲁河水、丰富的地下水形成龙湖。湖区通过每年4次的水体循坏,其水质可达到国家景观和娱乐B类标准,湖区循环排水则用于郑东新区的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
根据专项经济测算,龙湖建设所需经费可以通过龙湖地区土地升值来解决,平衡有余。龙湖的开挖,既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增值旅游产业,优化人居环境和城市景观,又能够防洪排涝,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龙湖是郑东新区规划的点睛之笔。龙湖区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其中龙湖规划水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根据中原文化关于龙的传说及湖的形态而取名。龙湖区与流经老城的金水河和熊儿河、贾鲁河、东风渠等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沿河流两岸布建河川公园,形成贯穿全市的生态走廊。根据国内外专家对龙湖水质保护研究的成果,龙湖管理运行将综合运用黄河引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充,利用暴雨径流、水质控制,使水质达到身体可接触水平。2005年4月24日,来自全国的知名城市规划专家对郑东新区龙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评审。按照规划,龙湖地区主要由三大功能区组成:龙湖北部和南部片区及村庄安置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副CBD区是由旅游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和商业设施、高层复合式设施组成的休闲 娱乐区;人工运河两侧以商业服务区为主。
龙湖区规划总居住人口规模为34.8万人,其中龙湖北区安排居住人口21.8万人,龙湖南区安排居住人口13万人。郑东新区的CBD和副CBD通过人工运河形成一个“如意型”,伸入龙湖的半岛为CBD副中心,面积约1.07平方公里,是由高度为100米的写字楼、宾馆和特色住宅等组成的另一个环形城市,其间有湖中湖,是商务、居住、旅游、娱乐和休闲的胜地。
根据专项经济测算,龙湖建设所需资金通过龙湖地区土地升值来解决。龙湖的开挖既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增值旅游产业,优化人居环境和城市景观,又能够防洪排涝,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龙湖地区规划为多层和高层住宅。通过导入传统的四合院和九宫格布局,巧妙的把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理念结合起来,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目前龙湖地区可研阶段地质勘察等生态水系前期相关研究工作已完成。
(4)龙子湖高校园区,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主要由高等院校组成。高校园区内规划有龙子湖,取“望子成龙”之意。湖面伸入各大学校区,湖中有近两千亩的湖心岛,岛上规划有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设施。龙子湖通过运河与龙湖及其他河渠相连,是郑东新区生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高校园区的莘莘学子们创造了优美独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截止2007年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教育学院、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八所高校新校区已投入使用,累计完成投资20.94亿元。开工建筑物131幢,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已竣工投入使用建筑物119幢、总建筑面积85.2万平方米,入住师生累计达6万 人。
科技园区位于龙子湖区的东南部,规划面积约10.7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安排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致力于开发IT、科技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科技园区的高科技企业经认定可享受国家关于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国家863计划郑州创新基地——电子27所基本竣工。
龙子湖区已发展成为河南省新的人才输出地、技术产出地,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及技术支撑。
(5)科技物流园区,科技园区位于龙子湖区的东南部,规划面积约10.7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安排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致力于开发IT、科技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科技园区的高科技企业经认定可享受国家关于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国家863计划郑州创新基地——电子27所基本竣工。
(6)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已开发15平方公里左右,是郑东新区的工业支撑区。
六个功能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郑东新区成为既有优美的生态景观、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又兼具强劲产业支撑和雄厚发展实力的新城区。
目前,开发区基础设施覆盖面积1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3.4亿元,共修建道路60余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总供电能力达到30万千瓦;开发区自建环保型燃气热源厂,供热能力每小时达58蒸吨;区内具备10万门程控电话装机容量,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1000兆;区内建有铁路专用线,已开通的7条公交线路通达市区,并在区内开通了公交环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电力、通讯、供水、燃气、供暖和交通网络。
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开发区规划建设有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河南省公共保税中心、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郑州高新技术创业中心4个国家级政策园区,信息产业园、汽车工业园、南部外商投资集中区3个产业园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导向。区内累计引进各类项目和注册企业1500个,荷兰飞利浦、德国MAN、德国敦豪、韩国LG、日本日产、美国联邦快递、百事可乐、台湾台塑等世界500强企业,中铝集团、希望集团、安彩集团、宇通客车、海马汽车等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区兴业,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铝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
未来,经济开发区将围绕建设“开放型现代化工业新区”的发展定位,按照 “工业立区、科技兴区”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培育新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扶持传统产业,重点打造产业园区,带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以海马汽车整车生产和配套项目为龙头,建立汽车工业园,引进零部件加工配套项目,园区远期规模实现产值200亿元。
二、以中铝板材项目为龙头,建立铝加工工业园,园区规模实现产值100亿元。
三、整合传统产业,开发现有资源。通过引中国龙工桥箱、中科英华等国内外工程机械制造知名公司,推进区内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实现产值100亿元。
四、以南部外商投资集中区为平台,加快日本中小企业工业园洽谈成熟的日新精工、双日株式会社、川岛机械、桐林木业、日本荣宝等9个投资主体的12个项目入住园区;积极推进日产10万台生产基地建设;强力引进年产200万箱的烟厂生产基地,园区规模实现产值300亿元。
五、是以晶诚科技园集成电路生产项目和安彩液晶基板项目为龙头,建立信息产业园,重点引进集成电路、显示器件的设计、生产、封装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园区规模实现产值100亿元。
六、是以绿色能源(瓦斯利用)开发利用、开采设备制造、大功率LED照明器件、生物燃料、雅士利豆奶粉加工基地等环保、节能、减污项目为龙头,建立绿色生态园,园区规模实现产值100亿元。
通过产业培育、产业招商、产业服务,经济开发区将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出口加工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园,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的创业园,一个人居环境优雅、社会和谐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园,为区内客商和职工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规划引入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风格独特,靓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生态城市。通过道路、河渠、湖泊的绿化建设构建生态回廊,并将龙湖生物圈与嵩山生物圈、黄河生物圈有机相连,形成生态城市。
二、是环形城市。通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环形道路及CBD和CBD副中心的环形建筑群形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环形城市。
三、是共生城市。新区规划重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和保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性,体现了新区与老城、传统与现代、城市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生。
四、是新陈代谢城市。借用生物学的概念,通过组团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新陈代谢的理念。
五、是地域文化城市。规划体现了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特色,根据龙的传说及湖的形态,把规划中的人工湖取名为龙湖;CBD和CBD副中心两个环形城市,通过运河连结,构成象征吉祥和谐的巨型“如意”;六棱塔形的会展宾馆及引入我国传统的“四合院”、“九宫格”式建筑理念的商住建设等,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
『伍』 郑州市有多少个区县
截至2019年,郑州市辖6区5市1县,分别是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金水区、上街区、惠济区、巩义市、荥阳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中牟县。具体介绍以下几个区县:
1、二七区
二七区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中心城区,因纪念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大罢工而得名,位于郑州市中心西南,东接管城区,西与中原区、荥阳市毗邻,南连新密市、新郑市,北邻金水区。
2、管城回族区
管城区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中心城区,因是春秋时期管国都城所在地而得名,也是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城区所在地。管城区辖区总面积204平方公里。
3、上街区
上街区位于郑州市区西部,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嵩山,东距郑州市中心城区38公里,西距十三朝古都洛阳80公里,位于郑洛工业走廊的黄金分割点。
4、惠济区
惠济区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中心城区,惠济区位于黄河南岸,拥有距离郑州中心城区最近的自然山体—邙山,北依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区600万株树木、6.4万亩森林面积,是河南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先进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
5、中牟县
中牟县是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下辖县,郑州市东部新城组成部分,古称圃田、牟州,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邻省会郑州市中心城区,东接八朝古都开封市。
『陆』 关于朱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朱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写回答 有奖励 共25个回答
热心网友
2020-03-07
一.问题的提出回 我觉得姓氏是一种文答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朱姓的历 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浏览。 2.问爷爷,搜集相关的关于朱姓的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朱姓的来源 朱姓的来源是出于曹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朱姓名人 朱德、朱熹、朱元璋、朱亥、朱自清….. 上网 朱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朱姓人口总数已有十六万多人。 爷爷的讲述 朱姓的族谱 爷爷他是朱元璋第29代。 ….. ….. ….. 四.结论 1.我国的朱姓源远流长。此姓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 和姓篡》和《通志。氏族略》云。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金山东邹县)。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2.在历史长河中,朱姓人才辈出。有明朝创始人朱元璋,中国 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朱德,大诗人朱熹,魏国的勇将之一朱亥….. 3.据统计,朱姓在中国有十六万多人。
『柒』 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
您好!断云泽为您解答:
这里是人类始祖的发源地,有盘古开天地、华夏祖版先伏羲女娲成婚、女权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原始社会末期,位于黄河流域中游的怀川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和以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国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脉地。 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怀川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希望您满意!来自团队 新兰史海
『捌』 关于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傅姓追根溯源
(一)单字姓之傅。来源有五:
1、出自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相传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以后,商朝只是兴旺了很短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 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有一天晚上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那人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拴着绳索,状如囚徒模样。天帝对他说:“这就是你要寻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境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音y’渝 gu?国)之界一个叫傅岩的地方(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找到了一个叫说(音yu?月)的奴隶,便将说带到朝中。他向武丁提了不少好建议,武丁便 任命他为宰相。傅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59年,这个时期达到了商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说”因居于傅岩(傅险),“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傅说的后代遂以地为氏,史称傅姓正宗。
2、出自国姓:古有傅国(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南50里),舜裔之地,故以国为氏。
3、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4、出自赖氏改傅姓: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也有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的,以其毗邻,兼有姻戚关系,因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5、部分满洲贵族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洲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
(二)复姓之傅
如:傅佳、傅柳、傅能、傅特、傅馀、傅其(如:傅其芳,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刘傅;傅察拉、傅锡哩、傅维克、傅索忒(音tei、tu‰推)等等。
而刘傅复姓的来历,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据广东省茂名市政协教科卫委员会主任刘傅皆喜先生提供的资料称:明末弘治戊申年(1488),大始祖傅腾宵为翰林院庶吉士,妻谢氏,生六子。次子傅鸾,号鸣凤者,即刘傅氏之始祖。傅鸾应广东韩榜之召,从原籍福建上杭县珠玑巷大城偕妻及弟向当局领取文书。由于担心路途遥远,三人孤单,复邀盟兄刘荣作伴。他们一行四人至广东途中,傅鸾不幸病故。此时,傅鸾之妻身怀有孕,后生子丽川,而刘荣之妻不育,乃托其抚养,丽川长成后,不忘刘荣养育之恩,便一身承二姓宗祧,故刘傅复姓从此产生。刘傅之姓,原聚居在广东省化州市、廉江市和广西的陆川县交界处,方圆百里有余。经五百余年的播衍迁徙,现在全国及海外一些地方均有分布。《刘傅氏族谱》已修编过四次,最近一次于1987年续修。据不完全统计,姓刘傅者,全国约有六万人口之多。繁衍最快者,在广东省化州市长岐镇下山管理区,已有二十六代。
(三)少数民族傅姓
据目前掌握情况,我国少数民族傅姓有:蒙古族、藏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满族、侗族、瑶族、黎族、土族、畲族、土家族、纳西族、锡伯族、赫哲族、僳僳族等17个。
以回族傅姓为例:据《中国回族姓氏溯源》记载:傅姓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平定“安史之乱”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十六年至十九年(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后裔定居旧村,成为傅姓一族。目前,傅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河北等地。
(四)客家傅姓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民系是历史移民的产物。客家人根在中原。那么,什么是客家人呢?可以这么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独特而稳定的群体,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1亿人,除500万海外客籍华侨华人外,尚有约8800余万客家人居住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据有关资料,客家人在中国聚居地区,共有17个省市区,203个县市,其中纯客家县34个,非纯客家县169个。
广西14个地级市现约有500多万客家人,其中有部分客家傅姓族人,散布于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滕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浦、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县市。
(五)“赖、罗、傅”三姓联宗之谜
据史料记载,赖、罗、傅同属姬姓,原均聚居于河南地带,毗邻而居数百年,彼此有姻亲关系。楚灵王(公元前540年-529在位)崛起,欲灭赖、罗、傅三国大肆残杀之时,赖国人为了逃避杀戮,便改罗、傅;其后罗国被灭,楚长杀戮如故,罗国人也多改姓依附于赖、傅;傅国最后仍然难逃厄运,其国人也便改领队于赖、罗。等到天下太平时,赖、罗、傅已历时数代,子孙众多,混淆不清,大家决定不再恢复原姓,并立下“三姓不通婚姻”,的规矩,以表示血脉相连、同祖连根之意。在福、广东、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赖、罗、傅三姓的人相见时还会以“亲堂”相称。
1980年,各国华人赖、罗、傅三姓,在新加坡正式成立了“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宗旨是:联络和地宗亲情谊,互通信息,促进世界赖罗傅宗亲在工商业方面之联系与合作。决议每两年在各地举行一届代表大会,不常设机构,由各地轮流主办,接办团体就是联谊会的联络中心。从1982年首届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代表大会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以来,至今已召开十四届代表大会。2008年11月首次在中国福建泉州举办了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三届代表大会,2010年8月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了第十四代表大会,2012年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第十五届代表大会,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举行,我作为此次大会筹委会的组成人员之一,特邀请在场有识之士届时到会指导,并一睹大会的盛况!
(六)“ 傅”姓与“付”姓考辨
据《中国姓氏辞典》记载,“付”不同于“傅”氏。明人有付吉,永乐年间为监察御史,后升任按察副使,河北大城人。付氏在历史上极罕见。《中国人名大辞典》仅有1例。历史来源:据《元和 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郑国史官付之后。地望分布未见记载。又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付姓来源有三:辽宁沈阳锡伯族付佳氏,汉姓之付;“付佳”为满州八旗傅佳氏之异译;纳西、土家、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分布很广。大陆很多地区把“傅”写成“付”,致使姓付人数很多。傅、付为两个不同的姓,不应把傅写成付。此外,复姓中的汉族刘傅之姓是如此,那些把“刘傅”误为“刘付”之姓的,都是错误的。目前,我国只有“刘傅”之姓,没有“刘付”之姓。
从上述可以看出,“傅”为“付”是两个同音不同汉字的姓氏,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可将“傅”误认为或误写为“付”。据众多资料表明,当今要查找到真正的汉字“付”姓和汉族“付”姓,实事难事。然而,目前一些把“傅”姓专承为“付”姓的事和人,实在是令人担忧。例如《四川省高级专家名录》书中收录傅、付名人共265人,其中“付”姓75人,占入录傅、付名人总数的20.8%;又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整理室编的《汉字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统计》,在四川省地区抽样的25239人中的傅、付人数共58人,其中“付”姓的就有54人,占93.1%。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其中有些傅姓人因受简化汉字的影响,而把“傅”姓简写为“付”姓,甚至有的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姓“傅”还是姓“付”?更令人吃惊的是,有的人明知自己姓“傅”,然而户口簿、身份证、名单册上基本上全写的是“付”,实在使人不可理解。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杜若甫两位专家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作者序言中这样写道:姓氏不要简化,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有关停止使用异体字的联合通知及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部有关简化字使用的联合通知中,就已提到姓氏可以不简化。但这些年来“姓氏不要简化”这一重要原则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姓氏仍然普遍简化,以致相互混淆。
姓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它关系到人们的社会交往、政治生活、经济联系、文化活动、传统习俗等各方面。傅姓代代相传三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纵贯如一。这是傅姓族人为之骄傲的,也是中华家庭文化、民族文化和炎黄文化的体现。因此,特别向傅姓人提出,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忘先祖之“根”—傅。
二、傅氏始祖傅说的主要功绩
傅说(公元前1335—1246年)。傅说是我国上古奴隶社会、殷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建筑科学家,早于孔子800年前的我国第一位圣人,被敬尊为“梦父”、“寝父”、“天神”。傅说的主要功绩有:
(一)创造发明,版筑技术。傅说创造发明“版筑”(以两块木板相夹,中间填充湿土,以石杵(ch“)捣实,筑成土墙)营造技术,在我国建筑科学史、交通史上占用重要的一页。
(二)《说命》三篇,旷世哲言。傅说为相以后,有一段与武丁之间的对话,史称《说命》三篇(《书经》)。《说命》三篇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是叙述傅说初见武丁之过程,及对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中篇是傅说向武丁陈述治国方法,其中有传颂千古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哲理名言;下篇为傅说论学,武丁以伊尹为镜子期望于傅说,傅说则以商第一代国君成汤为榜样,诚求于武丁,两人水乳相融,互相勉励,各尽其道。实际,君臣对话,《说命》三篇,成为了武丁安邦治国的总纲领,从而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武丁中兴”辉煌盛世。
(三)鼎力辅佐,武丁中兴。傅说以奴隶身份一跃上升为地位显赫的宰相,而被赋予很大的治国安邦权力,这在上古奴隶社会中,确实是殷商高宗武丁一桩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改革之举。武丁执政期间,能诚心接受傅说的谏言,因此,傅说也尽心尽力地辅佐武丁大力刷新改革,使殷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出现了空前鼎盛的局面。
据传,傅说辅佐武丁在位59年,耄耄之年荣归故里,死后葬于山西省陆县中条山麓马趵泉下。
总之,傅说辅佐武丁,使殷商王朝成为世界上最文明、最先进、国力最强盛的大国之一。历史上一些文人名士如屈原、庾信、李世民、杜牧、王维、胡曾、司马光、苏轼等,均撰文述作颂扬他的卓才德操。历史上把傅说居住的傅岩(傅险)隐室命名为“圣人窟”,傅岩的涧水为“圣人洞”,版筑的麦秸为“圣人秸”等,现在傅相祠遗址之旁,还有宋代镌刻的“傅岩”和明清时期的“傅说故里”、“殷中兴贤相傅公版筑处”等碑刻,还有“傅说墓”、“马趵泉”、“大臣村”、“侯岳”等遗迹。三千多年来,傅说故里人们建祠立碑,追念这位上古时期的伟人。今天海内外傅氏后裔-赖罗傅宗亲。奉“版筑”为族记,其居处多书有“版筑流芳”、“版筑居”等匾额,以扬先辈功德。
三、傅氏迁徙分布
傅姓在得姓以后,如同所有悠久的姓族演变史一样,它的迁徙及分布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今几乎已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许多地方。
先秦时期,傅姓悄悄地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到了秦汉之际,傅宽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相和汉丞相,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至西晋时,傅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潮进入福建。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地。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傅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五十七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0%,占江西省人口的0.7%。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部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傅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五十位。明朝时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4%,占省总人口的1.1%。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重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4万,为全国第三十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1%。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4万,大约14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13%)、湖南(11.5%)两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4.5%;其次分布于云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集中了46.5%。山东为傅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0.8%,全国形成了北山东、南湖南、西南云南三块傅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
『玖』 焦作的主要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是什么
以焦作地区为主体区域的历史文化,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具体、权威的称谓,可是,在其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却有不同的称呼和说法,如“山阳文化说”、“覃怀文化”、“怀文化说”、“怀川文化说”、“河济文化”、“河内文化说”等。尽管众说纷纭,然而,焦作地区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性、发展的根源性、文化的原创性、辖域的一致性、史实的重大性、内容的丰富性、广泛的包容性、思想的基础性、影响的辐射性、延续的长期性等特性,彰显着文明辉煌,却不容置疑。下面,择要述之:
一、独特的地域性
焦作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今焦作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北部父亲般的大山----太行山和西北部的王屋山(二山一脉相承,前者是南北走向,后者是东西走向)抵御着西北风的狂暴劲吹,是为“山阳大地”;南部是母亲似的大河----黄河和伟岸的邙山,故称“河阳之地”。
太行山,在我国的史籍中有诸多名称,《列子》谓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经》谓之“五行山”、“盘古山”,《隋书地理志》谓之“王母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皇母山”、“女娲山”等。《括地志》载:“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太行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立于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山势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西翼连接山西高原,东翼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从华北平原西望,山势陡峻挺拔,山高林密,形势非常险要。山西高原的河流经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山地被沁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切割,多横谷,当地人称其为“陉”。著名的“太行八陉”在河南省境内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自古为河南地区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今焦作境内的太行山地区,在古代历来被视为兵家争夺之要地。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直对北岸武陟县嘉应观乡御坝村)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伟人毛泽东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可见,黄河之伟大,黄河在人们心目中位置之重要。
焦作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走出高原、走出大山塑造的第一座城市。黄河在焦作市境内流经孟州(最西端是西虢乡)、温县、武陟三县市,境内河道长98公里,现年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在焦作市境内沁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沁河流经沁阳、博爱、温县、武陟四县市,在武陟方陵汇入黄河),境内河道长80公里。
太行山层峦叠嶂;母亲河渊源流长。焦作地区,自然风光,秀美壮丽。大山大河造化了焦作山水之大气,成就了焦作文化之大势。
《史记》中说,中原指的是“三河”一带,即夏都河东、商都河内、周都河南,明确是指洛阳黄河段的南边、北边、西边,即在今河南西北部,豫、晋两省交界一带。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而焦作正初于这个核心之中。
二、发展的根源性
树有根,水有源。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多有论争,但无论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中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在学术界历来是不争的事实。河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犄角怀川,双阳大地,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得天独厚。这里良好的地域环境适宜人类生存、发展。
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很早就在太行山系中活动,繁衍生息。汗牛充栋的史籍记载,考古调查及发掘的1092处文物点和50000多件文物有力地证明:焦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三河文化(河东、河南、河内)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焦作市城区,还是焦作辖区的边缘地带,焦作历史文化连绵延续、发展不断。目前已经发现的沁阳邘邰祖先洞、博爱汉高城和六堆峪、济源王屋山4个地点的旧石器文化,说明距今5—3万年前先民已在这里生息。据1960年《博爱县志》记载:在汉高城村西山发现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曾发现有石片、化石等。距今9—8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有孟州子昌、沁阳捏掌和紫赵、焦作九里山、济源长泉和邵原,不落后于全国同时期的考古文化,从遗址里出土了石耒、石铲、石磨盘等。从这些工具来看,当时焦作地区的农业生产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之后的距今7—5千年前的3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更多的龙山文化遗址的数量和水平于全国同时期的文化是齐头并进的。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中发现的博爱县金城龙山文化中期古城址,为全国独一无二;温县徐堡龙山文化中晚期古城堡,面积之大、保存之完整、内含之丰富、筑城技术之先进在全国少见。为研究龙山文化向夏文化过渡、城市等级制度和发展历史、史前城市形态、我国文明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和形成、筑城技术、古气候、古环境、水利史(沁河和济水的变迁)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这表明黄河和济水孕育的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率先进入文明时代。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代里,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剧,留下了丰富的遗迹。从母系社会转型为父系社会的三大部落的活动区域,是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济源太行山西段的王屋山、天坛山地区(如黄帝祭天战蚩尤等),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在山西省高平市羊头山和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山地区,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在河北省的太行山一带。太行山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当黄河水经过大禹治理,顺流入海后,济源、焦作的怀川大地逐渐干涸,人类先祖开始由山区到今华北平原活动、定居。原始社会末期,这里的“文明”就吸引着四方百族,这里成为华夏民族发祥地的中心地带。
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济源原城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焦作地区有新石器时期--汉的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城、温县徐堡龙山文化城、早商的府城古城址、夏商时期的温国故城等等。这些考据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在此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最早摆脱了蒙昧和野蛮,选育、栽培、收割和加工农作物,发展了原始农业;炼铜、制造工具,发明了冶金术;使用契刻符号图画文字记载表意,创造了文字;开启了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初现了文明曙光。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数以千计的姓氏,流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大姓的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据考证起源于河南的大姓有72个,而这其中起源于焦作的姓氏有46个。如:温、覃、苏、雍、鄂、于、樊、巩、苟、蒋、卜、安、程、晁、陆等,甚至日本的板上、大藏、原田三姓也来源于焦作,系汉献帝刘协的后代避难到日本后发展成的姓氏。
三、文化的原创性
焦作历史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起到了一定的开创作用。无论是远古神话、黄河水利文化,还是古老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文明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学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是人类始祖和神话传说的发源地。盘古开天地、华夏祖先伏羲女娲成婚、女娲补天、轩辕黄帝祈天破蚩尤、共工堙水、鲧障洪水、大禹治水等,在这里起源并广为流传。
先民们用石器“刳木为舟”,创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禹治水已“陆行载车,水行载舟”。焦作,是大禹治水建立功勋的第一座丰碑;焦作,有万里黄河千里长堤的第一个堤头;焦作,有黄河河工引吭高歌的第一支号子。黄河北岸,一马平川,草长莺飞,扬柳堤岸,故渡人家,淳朴风情,展现出古老神秘的黄河文化、水利文化。
焦作地区与黄河南岸的郑州至洛阳一带,自古就是沟通大半个中国的水上运输中枢。黄河、洛河、沁河、丹河、卫河、汴水等自然河流和隋唐大运河等人工河流交汇于此,发达的水路漕运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谱写了无数华丽的篇章。
这里,神农祭天处、尝百草处、药王孙思邈活动遗迹等,显示着古代农业和医药的起源;出土众多的陶瓷文物及当阳峪陶瓷遗址,显示着怀川是发达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颁发的《夏小正》是中国的历法之根;是以阴阳八封为灵魂的太极文化的产生地;是“正始玄风”的策源地。这里是商汤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纣的前沿根据地;是后汉光武中兴的大本营。发源于陈家沟的太极拳、月山寺的八级拳和净影寺的猿拳,证明焦作是中华武术之根。这里还是道教中心和佛教圣地。
四、辖域的一致性
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是其根本基础和主观要件。今焦作地域在夏朝禹分九州时,为冀州覃怀之地。这里不仅为国都所在地,而且还以此为大本营,积极向外发展,国力逐渐强盛。殷商时期,覃怀地区为其畿内地,而祖乙也曾都邢邱,即今温县一带。盘庚迁殷后,该地区仍为其政治和经济中心。在殷商甲骨文中,有“覃”的地名。覃地是商王来往和重要的田猎地,卜辞所记甚多,如“甲申卜:王其于覃”、“甲辰卜:翌日乙,王其于覃无灾吉”。《尚书·禹贡》中说:“覃怀底绩,至于衡章。”意思是说,覃怀这个地方治理的范围,到横着的漳河那里。
西周时,这里为畿内地,是王室直接统辖的行政区域;东周时期称南阳,先为畿内,后为晋所得,当时的范围大概指今天的浚县以西至济源、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这里属魏、韩,置阳樊、温、攒茅、向、怀、州、盟、扈、宁、卷等县;秦实行郡县制,这里属三川郡,置怀、武德、波、山阳、州、温、河阳、平皋、修武、野王、沁水等县;历代均有建制,且置县大同小异。自东周至隋代,这里均置有怀县;自唐至金,这里置怀州;元、明时,设怀孟路、怀庆路;清朝时,置怀庆府。从行政建制和历史沿革来看,焦作地区自夏建制以来,辖区内曾有诸多县制;“怀”由县制为州制、为路制、为府制。从空间地域来看,辖区范围逐渐扩大,超出了现代焦作地区的范围,但焦作地区是其核心地带。因此,焦作历史文化的主体区域,是在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西接逶迤的王屋山、东连广阔的华北大平原这样的一个范围内。
五、史实的重大性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写照。古代,焦作地区曾是洛阳王都辖区;当代,洛阳是焦作地区西南的紧邻。五千年文明史中,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决定王朝更迭的重大战役,也有奠定宏图霸业的诸侯会盟;既有牵动天下的治国方略,也有关乎兴衰的重大改革;既有儒释道法的思想巅峰,也有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强政治统治开凿的大运河;无不浓墨重彩地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如:大禹临终时将职位传给伯益,他的儿子启出兵杀死伯益并建立夏朝,开创了以后历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袭统治的先例,禅让制由此被世袭制所替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的2000多年中,这里经常烽火连天、干戈不息。公元前650年,齐伐晋,入孟门、登太行。齐桓公曾悬车束马窬太行。春秋末战国初,诸侯在这里会盟,留下温县盟书(沁阳盟书)。公元前263年,秦伐韩,在太行山“决羊肠之险”,一举夺韩荥阳。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于荥阳、成皋之间,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北扼飞狐之口,南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之津,终于转危为安。新莽军的河阳大战。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为防外敌侵犯洛阳,下诏在太行山南端36处要冲屯兵。曹操围临漳,袁尚轻易率军东出太行,结果大败于曹军。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后燕慕容垂进伐西燕,屯军于临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进入,灭了西燕。隋末,李世民与窦建德相争,李世民进据虎牢,使窦不能越过太行,李乘机占领上党,尽收河东之地。唐朝中期的河阳战乱。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刘福通率起义军越过太行山,火烧上党。元将察罕粘木儿塞井陉、杜太行,遏制起义军向北发展……
这些重大史实,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不仅左右着中原地区的发展,也事关全国的发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对历史发展具有长远意义,不仅决定着古代中国的发展轨迹,也推动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对历史兴衰具有转折意义,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也反映着中华文明的曲折演变。
六、内容的丰富性
优越的物候和区位条件,长期的中心地位,使中原大地成为古代中国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镜,使中原文化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万花筒,焦作历史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特性。
焦作历史文化里有人类的起源、物种的发生、社会的演变,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要内容。从远古人类到现代人的演进和形成,都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这里是人类演变的一个缩影;从将野生植物培育成农作物到将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家禽,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品种大多最早在中原地区选育成功。博爱县西金城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陶罐里储存的小麦,对研究小麦在我国的出现和传播路线,以及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人地关系演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夏代建立以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一带,从事畜牧业生产;夏代初年,善于种麦的麦人迁居沁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井人在帝尧时代就开始了“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夏末他们迁居怀地邢邱一带,从事农耕生活,开创了灌溉农耕文化。殷商时期,焦作地区为商王朝重要的经济中心。周时,覃怀地区为“邦内甸服”,其“甸服”之“甸”,乃是指收取租税供给衣食之地。文献中还有“天子之甸”的记载。因此,覃怀地区乃是供给天子衣食以及祭祀所需物品之地,是周王室的主要经济支柱。焦作地区出土的西周铜犁头,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农业的发展水准。东周时期,该地区夏收小麦秋熟禾,一年之中,既有夏熟,又有秋收,表示土地已过渡到了连种制,并且创始了轮作复种制。轮作复种制的推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不仅如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的日益丰富,手工业发展,商业也异常繁荣起来。焦作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柄铁剑和一些铜镜,映照出这里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旧郡志》说:“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揖伊洛,舟车都会,号称陆海。”《史记·货殖列传》说:“河济之间千树荻,坐以致富。”《盐铁论·通有》记载焦作:“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正因为如此,古代的焦作曾经成为洛阳向西北、东北联系山西、河北的地区性大都会。《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三河”地带缔造了华夏文明。“三河”地带乃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其中的“河内”地区也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粮仓、国家的经济中心。农业的发达,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为该地区文化的发生、发展、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原地区最早跨入先进社会形态的大门。无论是政权更迭、制度创新,还是新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产业形态的产生发展;无论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艺术品种形式的丰富,还是重要军事战争的发生、军事理论的孕育和军事人才的成长;无论是科技发明、科技巨擘,还是官办的教育机构、民办的著名书院、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家,都可以在中原找到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
我们参观博物馆,看到藏品显示的特点是“多、全、土”等。“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极为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本地挖掘出土的最多。其它地方很多博物院、博物馆,没有像焦作这样,其藏品都是“土生土长”的。
七、广泛的包容性
通过经济交流、战争讨伐、人口迁徙、宗教传播等众多渠道,焦作历史文化。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形成了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融合深化。夏代建立以前,善于养殖的雍人迁居焦作一带,从事畜牧业生产;夏代初年,善于种麦的麦人迁居沁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夏商周三代,洛阳以成为国家的都城、权力的中心,焦作地区成为联系山西高原、伊洛盆地和华北平原的通道和门户,是拱卫洛都的屏障。太行山羊肠坂道上的天井关、白陉关、王屋山上轵关,黄河边上的孟津渡口成了军事要塞;黄河、济水、沁河、丹河(卫河上游)成了攻防天险,这种独特地理环境的军事战略位置异常重要。夏文化就是越过孟津渡口北上,在沁河西岸建立都城---原,积聚力量,再通过轵关和天井关进入晋南扩展地盘的;先商文化就是从太行山东路南下至新乡地区,商人看着奔流的黄河水(当时黄河未改道)无法通行,西折到沁河东岸长期定居下来,并在与夏人隔沁河对峙时建立了商军事重镇---府城。商人壮大实力后西渡沁河和济水,跨黄河孟津渡口南下进入伊洛盆地灭夏。
商周之际,武王伐纣,从孟津渡黄河,在焦作地区整军备战(修武),焦作人民箪食壶浆迎侯明主(待王)……至今,焦作地区的许多地名都还见证着历史文化的交融。
自春秋战国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经蒙古高原、山西高原向南迁移,北边紧邻山西的焦作,是北方少数民族到达平原的第一站。汉朝时,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已传入这里,融入文化之中。
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后,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焦作地区和白马寺隔黄河而望的东汉千载寺、北魏净影寺、月山寺、圆融寺、万善寺等等,都历经风雨,长期兴盛。
八、思想的基础性
焦作历史文化中的突出思想,如老子在温县东口悟的“道”、柳下惠的后人承继的“和”、孔子的高徒卜商(子夏)阐发的“仁”,汉魏以来形成的孝道思想(24孝中焦作占4例),魏晋南北朝形成的“玄学”等,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内容; 焦作历史文化中的重大节气、民俗活动,如自夏历颁布形成的岁时节日、长期形成的婚丧嫁娶习俗等,都繁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例如: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观赏菊花的习俗就源于云台山茱萸峰周边地域,后来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一名著名考古学家说:中原以外的文化区都紧邻或围绕着中原文化,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这些外围的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才形成了中华文化这朵绚烂的文明之花。
九、影响的辐射性
焦作历史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汉献帝、山阳公刘协的后代远渡日本,在那里产生了三个姓氏。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从焦作流向涿郡(今北京),过往的不仅仅是客商行人和船只货物,还有思想文化和远征高丽的军队。著名的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贬居潮州的时间仅7个多月,却因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等积极作为,赢得当地士庶的永久怀念,一代文豪,官名落而文名显,潮州人甚至神化了的韩愈,以韩愈的姓命名事物在潮州比比皆是,古代命名的有“韩山”、“韩江”、“韩木”等,现今潮州市区仍有昌黎路、昌黎小学等,它们反映出潮州命名者特定的文化心态,以韩愈的姓和号命名,反映出潮州人至今对韩愈的怀念与崇敬。在潮州昌黎路中段,潮州博物馆前,有一巍峨的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坊额题着“昌黎旧治”、“岭海名邦”八字,流露出潮州人自古就有的因文化名流韩愈治潮而产生的自豪之情。潮州西湖公园内,涵碧楼后面山坡上,有一“景韩亭”,亭内正壁中有据说是韩愈所书而由清代潮州知府龙为霖主持摹刻的《白鹦鹉赋》石碑。潮州北郊韩江北堤旁有“祭鳄台”,潮州韩文公祠,始建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迁至韩山,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被潮州人视为潮州城的标志。韩愈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唐宋时期兴盛的瓷都当阳峪,聚集数万名工匠,因战火变乱,一些工匠避难南逃到江西、湖南,技艺在当地逐渐流传。明清时期兴盛的“怀商”,足迹走到哪里,便把精神面貌和经营理念展现在那里,给世人留下了“十三帮,一大片,不如怀帮一个殿” 、“南京到北京,不如怀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