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酒泉工业园区的历史沿革
2009年产业园被科技部命名为“酒泉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厅名为“甘肃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
⑵ 科学工业园的发展历程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科学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五十年代自发形成到八十年代蓬勃发展的过程。纵览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大概可以分为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951—1980年):科学工业园区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以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为代表,是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起步、初创阶段。
1951年首创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及其周围地区(即当今的“硅谷”),而后相继在日、苏、法、加拿大、新加坡及中国台湾省兴建,到80年代中,仅美国即兴办高技术园区150多个。
第二阶段
(1980—1990年):科学园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科学园发展较快,10年间新增科学园500多个,使世界科学园总数达到641个;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创办科学园,使科学园分布扩大到34个国家和地区,当然主要仍分布在发达国家。科学园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带动作用。
第三阶段
(90年代以来):科学园的稳定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科学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如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后期创办科学园的基础上继续兴办,建立了53个国家级科学园、几百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且涌现出像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等一些有相当知名度的科学园。
⑶ 苏州工业园的发展历程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多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7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8万个,城镇职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3万元和1.3万元,率先全面达到江苏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标,综合发展指数在国家级开发区名列前茅,并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综合吸引力最强的中国开发区之一。刚刚过去的2007年,园区上下以党的十七大成功召开为动力,按照理事会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始终坚持科学率先和谐发展不动摇,全面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计划”和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增长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增长45%;进出口总额567亿美元,增长13%;新增注册外资47.7亿美元、到帐外资18.2亿美元,分别增长24%、14%;城镇职工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3%,经济发展保持了财税增长高于GDP增长,企业利税增长高于产值增长的良好局面。 目前,园区以约占苏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已经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得到了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吴仪副总理在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充分肯定园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地、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⑷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园区发展历程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筹划、早期开发与建设、快速扩张与建内设三个时期:容
1、早期筹划阶段(1976——1980年底),197年5月台湾当局决定在新竹创立科技园区,1979年7月27日,台湾当局颁布《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并于1980年成立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该阶段主要以引进技术密集型工业所需成套技术,科技人员和管理经验为主。
2、早期开发与建设阶段(1981——1990),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模仿硅谷,形成了园区建设的主题框架,该阶段以扩展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目标。
3、快速扩张与建设阶段(1991至今),园区开始进入以扩张求调整,以调整求升级,以升级求发展的快速发展时期,该阶段以带动、促进企业家踊跃投资高薪技术产业为目标。
⑸ 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
在我国,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不少工业园取得了经济效益,甚至成为区域形象工程。截至2010年末,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有8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7家;通过规划论证正在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数量达到39个,其中通过验收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2个。中国各个省、大部分地市甚至部分县都已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园。
行业研究员指出,目前,各地区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纷纷制定政策与规划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将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园区具备较好的投资潜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园建设起步较晚,建设经验不是很丰富,在我国工业园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凸现出一些问题。如:园区总体规模偏小、集约化不够;园区定位不园区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园区投资偏低、特色不明;用地难、融资难等。
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地球的有限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生态经济的不断发展则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于是,人们开始对现行的工业体系产生了质疑,是否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工业生态系统在其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废物的产量。1990年,Frosch在英国工程师协会的报告会中对工业生态系统提出了新的见解,“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现代工业园区及各类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及企业形象展示,这既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对工业园区的必然要求。
生态工业园(Eco-instrial park, EIP)是21世纪新兴的工业组织模式,它与传统工业区有着重要的区别,它是利用工业生态学及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思想来规划和运行的工业园区。它不仅强调园区内的各成员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源,同时强调成员之间的联系、合作和参与,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形成各成员相互受益的网络,使园区对外界的废物排放趋于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共进。
⑹ 国外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政府引导培育工业园区而形成产业集群。
(二)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并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三)吸收民间资本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
(四)注重培养工业园区创新体系。
(五)发展生态及环境友好的园区。
⑺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
酝酿筹划阶段
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
1992年9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邓小平同志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书》、《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三个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苏州市政府承担的苏州工业园区“六通到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1994年4月20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批借鉴培训团(规划建设)赴新加坡培训。借鉴新加坡经验正式开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联合招商团赴欧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娄葑乡和跨塘镇、斜塘镇、唯亭镇、胜浦镇一乡四镇成建制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筹)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园区行政区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础阶段
1994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1994年9月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若干问题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联合招商首批14个项目举行签字仪式。韩国三星、美国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驻园区。
1994年11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评审通过。
1995年1月10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
1995年2月21日,中共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
1997年底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公司的大股东责任。
加速发展阶段
2001年3月23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开发建设动员大会,二、三期的开发正式启动,园区进入了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阶段。
2001年6月8日,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成立七周年庆祝大会。会议宣布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完成股比调整。
2003年底,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在连续三年实现赢利的基础上,消除了历年累积亏损。
2003年 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2004年6月10日 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中新双方一致认为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
转型提升阶段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相继启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计划。在后续数年中,又先后提出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共“九大行动计划”。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扩大10平方公里,为苏州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5月26日,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庆祝大会。十五年来,园区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等“四个超千亿”的发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东部综合商务城”的定位,园区以服务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苏州工业园区撤销娄葑镇分设娄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销唯亭镇设唯亭街道,撤销胜浦镇设胜浦街道,标志着园区在推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确立了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的发展目标,深化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荣计划”、“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启动实施。
⑻ 上海金山工业区的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金山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97年5月金山撤县建区,掀开了金山发展的崭新一页。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8.6%。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兴旺,科教文卫体全面进步。17家企业被评为市高新技术企业。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国领先。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基本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突出,被评为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区。成功承办了第八届亚洲轮滑锦标赛,全民健身运动获全国先进。城乡面貌显著改善,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和上海市卫生城区。在国内率先实现城镇光纤“楼楼通”,全面完成农村水网和电网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金山区委、区政府以“创新诚信”的精神,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明确提出了“三年翻番”的目标,采取“坚持科教兴区方针,搭建市场运作平台,提高有效管理水平,建设创新诚信机制”的四项基本措施;做好高起点编制、调整、实施和管理规划,高质量招商引资,高标准推进依托大化工联合发展,高水平整合文化资源,高效率建设学习型社会等“五篇文章”;力争在科教兴区、投融资体制改革、金山工业区整体形象建设、林业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十个方面实现突破。
到2005年,实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三年翻番”的目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85亿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工农业总产值超过59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达到10亿美元;城市化率提高到50%;农民人均收入超过6500元。
⑼ 四会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四会发展的主线:改革开放——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发展(民企发展) 要是问究竟是什么支撑四会的经济发展的话,我认为相当一部分的功劳可以归结到工业园区的发展(民企发展)。 记得大概8年前或者更长的时间(2001年之前),四会已经拥有了工业园,可是规模不大。主要原因是,广东沿海的工业还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发展机遇还没有轮到位于广东中北部的县城。所以,四会的经济那时还是相当落后,街头连辆像样的车都没有,没有肯德基一类的快餐店。 大概6年前(2003年前后),情况有些改善了。一些沿海的城镇的赋税开始加重,一些企业开始向广东内陆转移。不过还是属于个别行为,更常见的现象是设置一些污染大的分厂到内陆的县城。于是,四会终于尝到了改革开放的小甜头了。 大概4年前(2005年前后),随着过来四会设厂的企业数量增多,四会的税收逐年增加,但是这并不直接惠及普通老百姓。但市区已经出现一些山寨版的肯德基了。虽然汽车保有量增长还是很缓慢,但马路上的车的确多了起来。 从2006年开始,不知道为什么,四会的经济发展开始提速。汽车保有量虽然还是不高,但是日均入牌数还是相当可观,一些时尚的小车充斥街道。那时我已外出读书,每次回到四会,都会发现许多新车。完全感觉到市民的购车热情是多么高涨,这种情况还维持到今。四会经济总量的累计还是处于低水平,但经济增幅是相当迅猛。终于到了2008年左右,四会县城有了肯德基,交通也已经处于异常堵塞的情况了,一些拓宽公路的措施相继出台,例如原来交通混乱的路口建立红绿灯;一些主干道,把人行道缩小,拓宽车道。不过现象背后,一些市民买车可能是由于炒股赚了。 整体来看,四会的发展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惠及到内陆县城。09年前是企业转移,09年后变成产业转移,不知道四会是否把握住了这个机遇呢?写到这里,我的确有些疑惑,究竟工业园区的发展所带动的财政收入的增加,到最后怎么惠及一般老百姓呢?经济发展又如何惠及老百姓的?老百姓的购车行为背后,是靠工资的上升,还是靠抄股票一类的资产性收入的增长?后来,我得知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会直接惠及当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一般打工仔还是不能直接惠及。 总之,四会市的发展是许多中国小县城发展的一个缩影。
⑽ 山东泰山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园区于2000年开始规划建设,当时名称为泰山高科技园,作为泰安市高新区的“区中园”,2002年初,随着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泰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泰山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着手规划建设泰山区东部新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起芝田河(过东岸500米)、西到天烛峰路(原泰佛路)、南起繁荣大街、北至天烛峰景区,2003年1月,东部新区分区规划经市政府批准(泰政函[2003]3号)。2006年3月,正式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山东泰山工业园区,几年来,山东泰山工业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高效率运转的要求,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和大项目建设,园区发展初具规模。完善了水、电、通迅、排污、绿化等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五纵四横的主干道路网络(五纵:天烛峰路、明堂路、科技西路、科技中路、华益路,四横:碧霞大街、泰前大街、创业大街、繁荣大街),已实现道路、供水、排污、供电、供热、天然气、通讯“七通”。
2011年园区将围绕“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三大重点,四个强化”开展工作,为实现东部新区“新城区、新思路、新发展、新跨越”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任务目标:
--实现招商引资国内到位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27%;
--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25%;
--实现工业增加值41.25亿元,同比增长25%;
--实现利税10亿元,同比增长25%;
--实现税收2.5亿元,同比增长25%;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