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广东粤源水利水电工程咨询公司的发展历程:
为了积极发挥广东省水利水电职工技协、省水利学会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集中精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培训工作。广东省水利学会技术咨询委员会(1989年成立)在广东省水利电力厅职工技术协会所属的粤源水利水电工程公司(1994年成立)基础上合并成立广东粤源水利水电工程咨询公司。
1997年广东省水利厅以粤水工【1997】6号文批复正式同意公司名称为:广东粤源水利水电工程咨询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30万元人民币,后来增至200万元人民币,公司性质为集体所有制。
1997年12月获得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的“工程咨询甲级资格证书”
1999年9月获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乙级资格等级证书
2000年获得广东省建设厅颁发的“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乙级资格证书”
2002年获得广东省建设厅颁发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乙级资格证书”
2003年获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甲级资格等级证书”
2005年获得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格证书”
2005年获得广东省水利厅颁发的“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乙级资格证书”
2005年获得广东省水利厅颁发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乙级资格证书”
2006年3月获得建设部颁发的“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甲级资格证书”
② 广东历史的简介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鬼”?
网络—赵眜
网络—南越文王墓
网络—陈伯陶
③ 请问一下关于广东发展的历史
广东的经济发展是从深圳特区的建立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为了打破经济专发展的僵局,率先设立深属圳经济特区,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一分钱没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家陆续投入资金,加上港澳台的及海外投资,广东逐渐发展起来。20年来,国家为发展广东,投资不超过五百亿元。
④ 广东有几个水利水电工程局
广东水电二局与三局相比的话,我支持你去三局。
二局的制度不好,工资很低。
三局制度相对于来说灵活很多,工资也高些。
不会苛刻新人!
⑤ 水利发展历史与水文水资源专业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专学知识,较强的计算属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⑥ 梅州市水资源开发简史
据历史记载 广东省梅州市江河流域(区域)综合规划报告书(梅州市水利局,2000),P.5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持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兴水利除水害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组织修复原有水利设施,兴建一批引灌工程,并开始整修河堤;1953年转向灌溉排涝工程建设,1958年动工兴建大中型水库,整治宁江等水系;1966~1976年的“文革”期间,继续对梅江及其支流和梅潭河、丰良河、榕江北河进行治理,在韩江干流两岸修筑防洪、排涝工程,在缺电地区发动群众积极创办小水电;1977年以后,继续兴建蓄水、引水、排涝和小水电工程,配套完善田间灌溉系统,扩大灌溉、排涝面积,增加电能供给,并对大中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配套维修,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另外,还兴建了大批乡镇自来水厂和单位自备供水工程,成功发展茶园果树自动喷灌工程。经过40多年的努力,梅州水利水电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全市防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恢复,为梅州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防洪安全和水源、电能保障。
⑦ 广东水利水电的介绍
本刊是广东省水利水电系统唯一持有国家统一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的综合性水利水电技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的栏目设置涵盖水利水电及相关行业的各个方面。
⑧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的历史
战国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元明
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明代大力治黄,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黄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
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朝
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
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8)广东水利水电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治国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首位,标志着我国水利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堤坝设防标准大幅提高,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洪减灾体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屏障。
⑨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什么以前叫武汉水利学院
没有吧?这个是2个学校来的。武汉水利学院应该是已经并入了武汉大学了.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院隶属广东省水利厅,业务上接受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学院前身是1952年10月成立的广州土木水利工程学校,文革期间停办,1973年5月复办改名为广东省水利电力学校。1999年7月升格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校至今已有61年办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