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鼎的历史文化意义

鼎的历史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9 12:33:48

㈠ 鼎的发展历史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初期:夏代——由于铜的冶炼工艺尚不成熟,且材料难得造成现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铜器种类稀疏,至今为止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是“乳钉纹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体形厚重,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兽面纹方鼎、乳钉纹方鼎、克鼎、子龙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使得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繁复。代表作有;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

鼎力相助等等。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
镬鼎、升鼎、羞鼎。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
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㈡ 中国古代的鼎象征什么

鼎在古代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2)鼎的历史文化意义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发展时期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初期:夏代——由于铜的冶炼工艺尚不成熟,且材料难得造成现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铜器种类稀疏,至今为止出土的夏代青铜器是“乳钉纹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体形厚重,造型规整,纹饰华丽,体现出一种狞厉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兽面纹方鼎、乳钉纹方鼎、克鼎、子龙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时期古人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使得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更加别致、繁复。代表作有;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

㈢ 西周禹青铜鼎的文化意义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㈣ 鼎在古代中国有什么象征意义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

㈤ 鼎象征着什么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5)鼎的历史文化意义扩展阅读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鼎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 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

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㈥ 鼎的文化内涵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㈦ 鼎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作用

政治上,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㈧ 鼎在中国文化中占什么地位

鼎在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其实鼎就是相当于一口大锅,但是这个大锅倒也不是普通的日常使用的锅,有的鼎有盖子。在夏商周时代,鼎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可见,鼎尽管是个大锅,由于它是专门用于祭祀或典礼的,是夏商周各级贵族的专用品;因此鼎自诞生起,便被赋于了一种特殊的地位,作为礼器。

夏禹治水时,曾铸九鼎以代表华夏九州,成为一匡诸侯、统治华夏立国的标志,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鼎开始被推到代表国家重器的位置上了,九鼎,实际上是大禹之子夏启时铸造的。《春秋左传》载,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划天下为九州,设州牧。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派人先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精选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图饰刻楼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全国九州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

古文献中对九鼎多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对九鼎的记叙,前后不一,大有出入,。周、秦二“本纪”中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秦从雒邑掠九鼎人秦。而《封禅书》中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由后者分析,九鼎在秦灭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时已经不见。如此说来前后相差近100年,岂不是自相矛盾?班固《汉书》云,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没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泅水之下; 鼎在禹之时炼铜业已产生,古文献《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青铜为铜锡合金合,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如今偏远地区还存在古老的木炭炼铜土方法。且考古已发现商代早期的炼铜遗址和坩锅,石范,陶范;发现的熔炉遗址直径达1.8m;但是说九鼎“图饰刻镂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倒有些夸大其词,想来九鼎“古朴”不假,“精美典雅”应该是说不上的。当时的工艺设计,科学技术远不如商周。九鼎失落已经数千年,古人并没有留下它被销毁的历史记载。那么它们现在那儿呢?据说在秦始皇的墓中。 铸鼎盛行于商周,现存年代最早的鼎当是“杜岭方鼎”,属于商代前期青铜器,1974年在河南郑州杜岭出土,共两件,一号鼎口呈长方型,高100cm,重86.4kg;二号鼎口呈正方型,高87cm,重64.3kg;腹饰饕餮纹和乳丁纹,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我国目前已出土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柱足,腹长方形,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就是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的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当时时局混乱,盗墓风气盛行。某夜,村民们一次有组织的夜间盗掘古墓时,突然,村民的铁锹发出了“仓啷”的脆响,司母戊大方鼎从见天日了了。村民们忙了一夜,终因此鼎太大、太重而实在无法搬动,私掘者取来锯子,将大鼎的一只鼎耳锯下,然后又将大鼎重新掩埋。并相约谁也不准说出此事。后来,侵华的日本人闻知此事,欲以重金购之而不得。抗战胜利后,司母戊鼎重 新出土,可惜的是被锯下的鼎耳从此下落不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今天我们看到的司母戊大方鼎,有一只鼎耳是后来补铸上去的。

蒋介石六十大寿时,该鼎作为寿礼,运到南京,献给了蒋。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亲临现场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稍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此鼎运往台湾,但终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动而放弃此念。建国后,原藏于南京博物馆,一九五九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向全国征集藏品,经国务院决定将司母戊大方鼎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一直对此耿耿于怀。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除出土了司母戊方鼎以外, 河南安阳于1976年,在安阳殷墟还出土了“司母辛方鼎”,是两件,一件高80.05cm,重117.5kg;另一件高80.1cm,重量差不多;器壁角和足饰扉棱。器身与足饰兽面和乳丁纹.和司母戊方鼎形式相同;就重量而言,是仅次于司母戊方鼎的商代大鼎,成鼎年代早于“司母戊鼎”,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有意思的是,“司母戊”和“司母辛”中的“司”字或译为“后”,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母后戊”和“母后辛”了,那都是商王为祭祀母亲而专门铸造的,“戊”和“辛”分别是两个王后的名字,大致商代还存在母系社会的遗韵吧。同时似乎也说明在那时候,鼎还具备大锅的用途。

河南安阳还出土了牛方鼎,鹿方鼎,牛方鼎颈为夔纹,腹饰牛首。鼎腹内铸一象形牛字;鹿方鼎腹纹饰为鹿首纹,面目清晰,角多枝斜耸,为殷墟青铜艺术的典范。以鹿纹装饰在铜器中少见。器内铭一字鹿,是铭文和主题装饰结合的少数实例之一。

为何商鼎大多在安阳一带出土呢?现经考证,商朝都城就建立在那里。商代鼎身饰饕餮纹甚多,为何?传说龙生九子,其第五子叫饕餮,好饮食,鼎本是食器,此其证也。后人言“饕餮”多指能吃、好吃、贪吃,擅吃之人。

商鼎和同时期的青铜器铭文简单,特点是常有“辛”,“戊”,“戌”,“丁”等十干字样,这些都是商代人的名字,比如商王就有名叫“太甲”,“庚丁”,“帝乙”的;那个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商纣王名叫“殷受”。这说明在有商一朝,鼎等祭祀或典礼器物,带有浓厚的家族或部族背景。河南安阳出土的“戌嗣子鼎”铭文便记载,一个叫“戌”的人的嗣子〔接班人〕得到商王赏赐“贝二十朋”而制作了这件祭器。

商鼎造型大多为长方或者正方型,呈斗状,四足,一般都较厚重,表面图饰粗犷简洁。

周朝建立以后,铸鼎热胜过商朝,可称鼎盛时期。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标明身份等级的功用被大大强化了,周制定了“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礼仪。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鼎的制造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周鼎造型逐渐由方斗状四足演变为园口鼓腹,三足,壁厚趋薄,图饰镌刻精美。

1979年陕西淳化县史家塬村出土,现藏于淳化县博物馆的“龙纹大鼎”高122cm口径83cm,腹深54cm,重226kg,此鼎形体庞大雄奇,造型魁伟端庄,纹饰典雅庄重,是迄今已知西周最大、最重、最精美的铜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是周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周代最大的鼎之一,该鼎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法门寺附近,鼎高93.1cm,重 201.5kg,园口鼓腹,三足;鼎身镌刻的铭文表明,该鼎原属于一个叫“克”的周大贵族,故名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另一件周“德鼎”,据史传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心爱之物,传说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战败追杀时,还死死地抱在怀里呢。现存年代最早的周鼎,当属清末出土于山东梁山的“太保鼎”,由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

周鼎大多在鼎身镌有铭文,这是周鼎的最大特点是。如“大克鼎”铭文叙述了克的先祖的功绩和接收周王策命,赏赐土地的内容,“师旅鼎”镌有“师旅仆众不从王征于方”抗命反战的记载。小孟鼎铭文则记载了周康王征西北鬼方大捷事迹。铭文所记载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赏赐、征讨、诉讼、册命及颂扬祖先功绩等等,如昭王时期的《令鼎》,讲述的是令参加周王的藉田礼,担任王室车队先导,因功劳大而被赐于臣仆30家。厉王时期的《腾》讲述的则是牧牛宜与腾打官司,被施以鞭刑的事,金文中记载最多的还要数战争事件,几乎包括所有西周时期内外战争。

最有名最珍贵的当属现在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它的内壁铸有四百九十七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大意:周宣王即位初,亟思振兴朝纲,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铸鼎铭示子孙永宝。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其书法为大篆,奇逸飞动,气象雄浑,圆劲茂隽,结体端整。李瑞清题跋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有周一朝青铜器铭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真实的珍贵资料,同时它还为中国文字演变研究开创了一门学科--“金文”又称“钏鼎文”研究。并且金文和甲骨文一起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础。周代鼎和其他青铜器纹饰逐渐改变对商代传统的沿袭,出现写实性的窃曲纹和波纹,削弱了神话神秘色彩。礼制的宗教色彩有所弱化而礼仪权威化的倾向则在艺术表现上大大加强了。龙的形象雕铸较之商鼎精细,无疑是想把自己标榜成龙的后裔,即所谓"既见君子,为龙为光”。

秦本出自西鄙,大概在甘肃中部一带。西周末年那位为博得美人褒姒抚掌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的好色风流君主周幽王,最后国破人亡。公元前770年,秦君起兵勤王辅佐东周平王登基,因功晋封伯爵并得到周平王赏赐的大片土地,不再是附庸始跻身诸侯之列。即秦襄公也。上世纪9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在甘肃中部礼县大堡子山发掘到秦公二墓,据考证可能是秦襄公和他的儿子秦文公之墓。在秦襄公墓中发掘出鼎的部件和残片,有铭文的约20余块,分属7个鼎体。已修复三鼎中的二号鼎,高37.5cm、口径38.5cm。外折沿,平唇,双立耳宽厚,微外撇,敛口,浅腹下垂,圆底近平,三粗蹄足,足端微内收,足上部有山字形三齿扉棱。口沿下饰一周含目窃曲纹,目作乳钉状突起,腹部饰三周鳞片相错的垂式重鳞纹,颈、腹部间隔两道凸弦纹,耳外廓饰扁、圆相间的重环纹,足上部以扉棱为鼻脊饰兽面纹。器腹内壁两行6字铭:“秦公作铸用鼎”,字为錾刻而成,字体略嫌草率。另外上海博物馆所藏购自香港的铭“秦公”的四鼎,据考证可能出自秦文公之墓,是被盗墓而流落到香港。这几件鼎是迄今所知时代最早、器主身份明确的秦鼎。那时的秦国立足未稳、百废待兴,其青铜铸造业尚处于向周人学习的阶段,工艺水平不高。

秦鼎之最,当属秦始皇陵百戏俑陪葬坑中部过洞内出土的秦代青铜大鼎,通高61cm、重212kg,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一件秦鼎。现藏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述秦鼎造型相近,用俗话讲都是大肚,短粗腿的矮胖子;也许这就是秦鼎的特点。虽说秦鼎工艺水平不高,但是脍炙人口的秦武王举鼎故事却千古流传。

秦武王英武雄壮,话说魁伟多力,好与人角力为戏,身边有三名天下闻名的力士,一名乌获,一名任鄙,一名孟说,勇冠三军,一并重用。时张仪早已相秦,与苏秦合谋,苏秦行“合纵”,张仪作“联横”。玩六国于股掌之中,秦国大获其利,却齐欺楚,败魏掠韩,地广千里,国力大增,已有雄视天下之意。那秦武王年方20出头,年少好动,一日,秦武王心血来潮,日:“寡人生于西戎,未观中原之盛,若能通三川,一游巩洛之间,虽死无憾”。一句话,他想到当时京城--洛阳那最最繁华之地温柔之乡去逛逛。但是得找个理由啊,于是他的大臣甘茂出了个冠冕堂皇的主意,声称去为周王作寿;于是秦武王便帅大军浩浩荡荡东去,随行带了三个勇士乌获任鄙孟说护驾。可怜的名义上的天子周王那敢怠慢,慌忙迎接进城,人宫行礼寒喧,那秦武王一边与周王敷衍,一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在朝堂上一字排开的镇国之宝--大禹九鼎;礼毕,秦武王起身,走到九鼎那里,周览一遍,赞叹不已。然后走到“雍鼎”边上,公然说道:“这秦鼎是我家的东西,我这次来就是要把它带回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周王.都不敢放一个。秦武王拍拍雍鼎,回头对跟随的三个勇士孟说,乌获,任鄙说道:“寡人听说九鼎每个重千斤,从来没有人能够搬动,尔等都号称是大力士,谁有本事能把它举起来?”任鄙乌获知道武王持力好胜,推辞道:“臣等力气虽大,只能举数百斤,此鼎重千斤,我们举不起来。”二杆子孟说摩拳擦掌,奋然说道:“我行!”上前抱住雍鼎,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将鼎搬起离地半尺左右再也搬不动了,掉还地上。由于用力过猛,口目俱裂,流血不止,虚脱瘫倒在地。武王笑道:“你们不行,寡人试试”。语毕,走上前去马步蹲裆,一手抓住鼎一足,大喝一声:“起”!那鼎真个被他举了起来。周围的人齐声喝采,采声未停,只听得轰的一声,紧接着啊的一声惨叫。众人定睛一瞧,原来秦武王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砸在他的右腿上,咯的一声,把武王右腿骨砸了个粉碎,顿时血流满地昏绝过去。大家惊慌失措,七手八脚把鼎抬了起来,将武王救出。终因伤势过重,当夜秦武王便一命乌呼,见阎王去了。死时秦武王年方二十四岁,在位四年;这是公元前307年发生的故事了。

秦武王举鼎砸断了腿,不治身亡。那秦武王举的是什么鼎?大家知道,司母戊方鼎重875公斤,是现存的最重的鼎,这么重的鼎无论谁天生神力,都不可能举起来。按照“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的说法,大禹用全国的铜,只铸了九鼎,那么可以想见,这九鼎单个重量肯定大大超过司母戊方鼎;九鼎丢失了,即使没有丢失,谁又能举得起来?最新的举重110以上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为266kg。这已是16年前的事了,迄今无人能够打破。也就是迄今为止的人类极限纪录了。另外现在67.5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也已经超过200kg。上述纪录表明人类能够举起的重物重量在200-266kg之间。用这个标准来套的话,秦武王假如真是个大力士,假如真的举过鼎,那么符合这个标准的只有三个鼎。用排除法,秦鼎〔重212kg〕不可能,因为秦武王不会傻到从自己家里带个如此苯重的东西千里迢迢到洛阳去。大克鼎〔重201.5kg〕也不可能,那是克贵族的家鼎,一是不可能在王宫放着,二是地位太低,不符合秦王和周王的身份。那么就只有龙纹大鼎〔重226kg〕符合条件。前文说过龙纹大鼎是周代最大、最重、最精美的铜鼎,据考证该鼎表面还曾经鎏过金,当属皇家器物;诸位试想一下,一只金光闪闪的大鼎放在王宫里,何等气派,何等夺目!秦武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的,应该就是这只鼎,说不定他心里还在思想:“他..,中原到底繁华,那象我们秦国犬戎荒蛮不毛之地,这可是个好东西,寡人这次要把它带回家”。据说他临死之前还说了一句话:“得游巩洛,虽死无憾”。有鉴于此,笔者经“戏考”之后,“负责任”地向世人宣告:秦武王举的是龙纹大鼎,并且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第一个创造举重世界纪录的伟大的举重运动员!下面我们来谈谈霸王举的什么鼎?太史公在项羽本纪》里写道:“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这话说的显得中气不足,翻译成现在话来说:“项羽这个人身高一米八十以上,力气很大,能够扛得起〔很重〕的鼎。”注意:太史公在这里用词非常谨慎,用了个“扛”字;什么叫“扛”?不就是用肩膀扛么,用背来驮么。如果霸王扛过什么鼎的话,那也就是钻到某鼎底下用肩膀或背把鼎顶起来一些罢了!然而,在同一篇文章里,项羽自己并不承认自己“扛”或者“举”过鼎,他只是气贯丹田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可见,“霸王举鼎”实属子虚乌有的事。为何后人会把“武王举鼎”讹传成“霸王举鼎”呢?笔者遄想,也许“天下苦秦久矣”,“天下恶秦久矣”的心理作的怪吧。再加上“武”和“霸”仅一字之差,中国人素来推崇失败的英雄,同情弱者,厌恶暴秦,久而久之沿袭相传,“武王举鼎”就讹传成“霸王举鼎”了。大家以为对吗?不过,这样一来倒是埋没了一位真正的大英雄。

㈨ 鼎的意义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带“鼎”的成语:

拔山扛鼎 拔山举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 鼎成龙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鼎有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大名鼎鼎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钟鸣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新革故 鼎玉龟符 鼎鱼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扛鼎拔山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一代鼎臣 言重九鼎 折鼎覆餗

钟鼎人家 钟鼎山林 钟鼎之家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钟鸣鼎重

问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镬如饴 鼎玉龟符 调和鼎鼐 钟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龙升 五鼎万钟 人声鼎沸 一代鼎臣

刀锯鼎镬 鱼游沸鼎 三牲五鼎 鼎新革故 革故鼎新 九鼎一丝

染指于鼎 鼎鱼幕燕 鼎湖龙去 龙去鼎湖 鼎铛玉石 九鼎不足为重

举鼎绝膑 列鼎而食 幕燕鼎鱼 三分鼎足 鼎食鸣锺 击钟鼎食

鼎足而居 钟鼎人家 尝鼎一脔 鼎分三足 鼎足而立 钟鼎之家

鼎铛有耳 举鼎拔山 负衡据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一言九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击钟陈鼎 匡鼎解颐 商彝夏鼎 钟鸣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成龙去 鼎鼎有名 鼎食钟鸣 笙歌鼎沸

钟鸣鼎列 牛鼎烹鸡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镬刀锯 鼎足三分

拔山举鼎 重裀列鼎 扛鼎拔山 海内鼎沸 鸣钟食鼎 禁鼎一脔

彝鼎圭璋 鼎鼐调和 鼎食鸣钟 鼎足之势 革旧鼎新 群情鼎沸

鸣钟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

发展历程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易经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象征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话】《象辞》说:《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白话】初六,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样,不会发生灾祸。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话】九二,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一个人有才干;我的对立面嫉妒我,却不能把我怎么样,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白话】九三,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无法将插杠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鸡肉不能得到无法食用;待到阴阳调和,润雨出现才能消释悔恨,最终还可以获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白话】《象辞》说:“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

九四,鼎折足,覆公诉,其形渥,凶。

【白话】九四,鼎的足折断了,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鼎身被玷污,凶险。

《象》曰:“覆公诉”,信如何也!

【白话】《象辞》说:“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白话】六五,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插上坚固的扛鼎之器,利于坚守正道。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白话】《象辞》说:“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白话】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杠,十分吉祥,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白话】《象辞》说:“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鼎与古代青铜器】
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青铜遂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标志。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从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青铜器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风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候门、伯爵们生前陈设豪华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使长久处于朦胧的中国古代史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发展时期
时间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风格盛行期
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
西周风格成熟期
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
东周风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
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夏铸九鼎的传说,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于春秋时代的“问鼎中原”事件,是这种观念的延续。而现今已发现的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则可让我们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鼎文化介绍】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周代的鼎分为三大类:
镬鼎、升鼎、羞鼎。
镬鼎形体巨大,多无盖,用来煮白牲肉。
升鼎也称正鼎,是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则是盛放佐料的肉羹,与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㈩ 鼎在我国古代社会的意义

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陶土制作的炊器——陶鼎。这一时期的鼎均为圆形,下设三足以支撑器腹,腹下加柴以烹煮食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钵形和盆形鼎。
到了奴隶社会,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青铜鼎。其形状有圆有方,圆鼎三足,方鼎四足。《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炊具,并有站立平稳等特点,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其政治体制,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鼎便成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
从鼎的装饰上来看,鼎的纹饰种类繁多,有饕餮纹、夔龙纹等。饕餮是一种神秘狰狞的怪兽,它是辟邪平安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司母戊方鼎,该鼎四面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彰显崇高壮美之气势。夔龙是传说中的一爪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尊贵的象征。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华丽考究的青铜器铸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完成,鼎成为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相传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青铜献给夏禹。夏禹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用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朝,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之重器,鼎也就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自古以来,遇有政权变更、重大事件、盛大节日等,常习惯以定鼎、立鼎、赠鼎等活动形式来表达人们和平统一、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200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鼎圆禁方,象征天回地方;鼎总重量约13吨,寓意13亿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鼎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财富。

阅读全文

与鼎的历史文化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