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瓶车的发展简史
电瓶车发展历来史:源于源19世纪80年代,用作私人轿车、载重卡车和城市公共交通车。电瓶车的低速度、充电里程有限并不是缺点,而其无噪音、维修费低等优点使其得以普及。1920年之前,电瓶车一直在和汽油车竞争,后来电瓶车开始减少,因为电动启动器使汽油动力车变得更具吸引力,加上大量生产使汽油车成本降低。在欧洲,电动车一直被用作短程货运车。从70年代开始,各国又重新对电动车产生兴趣,尤其是受到不应依赖外国石油和环境问题影响,导致一再改进电瓶车速度和行驶距离。随着汽车能源与污染问题不断受到人们关注,电瓶车技术的不断改进、用途的不断扩展,未来电瓶车发展前景光明。
Ⅱ 日本路面电车的路面电车的历史沿革
路面电车最早出现在欧美,传入日本的具体的时间是在1895年,并很快普及到了整个日版本。
上世纪60年代权后,日本国民的个人汽车所有率开始增高,政府为了环节交通枢纽,在全国开始兴建地铁。路面电车也因此从全国规模被缩小到现如今的20个城市。同样原因,韩国是在1968年将国内的路面电车全部废除。
现代型的路面电车,外观较长。与传统型来比,坐起来的感觉很稳,速度较快。
Ⅲ 世界上第一辆电瓶车是谁发明的
1、世界上来第一辆电动汽车于源1881年诞生,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
2、电瓶车我们又称为“电动车”,是由蓄电池提供电能,由电动机驱动的纯电动机动车辆;
3、电瓶车发展历史:源于19世纪80年代,用作私人轿车、载重卡车和城市公共交。
(3)电车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骑电瓶车注意事项:
不走马路中央。骑电动车的时候要靠边,千万不要为了行车方便或是为了快而冒险走马路中央,因为车的位置被你占据往往很容易出事不抢红绿灯。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硬闯红绿灯,或是不看红绿灯时居多,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为了自己的生命,一定要走安全的路;
速度要适中。如果在人少的地方的的话速度可以快一点,但是如果人多的话,千万不要强行,因为这样不仅对别人而且对自己都有危险。一定要保持车轧的工作正常,大家都知道如果车轧不灵的话,车子如果遇到危险很难及时停下来,容易出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瓶车
Ⅳ 老北京电车的创办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1913年
Ⅳ 电动车的来历
电动车简而言之就是以电力为驱动,以电力为能源的车子。第一辆电动车于年制造出,它是由直流电机驱动的。时至今日,电动车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类型也多种多样。
发展
初期发明电动车的历史比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要早。直流电机之父匈牙利的发明家、工程师阿纽什·耶德利克Ányos Jedlik最早于1828年在实验室试验了电磁转动的行动装置。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于1834年制造出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1837年,托马斯因此获得美国电机行业的第一个专利。在1832年至1838年之间,苏格兰人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发明了电驱动的马车,这是一辆使用不能充电的初级电池驱动的车辆。1838年苏格兰人罗伯特·戴维森Robert Davidson发明了电驱动的火车。今天在路面上依然行驶的有轨电车是1840年在英国出现的专利。电池电动车的历史。世界上第一辆电动汽车于1881年诞生,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而在1873年,由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用一次电池作动力发明的电动汽车,并没有列入国际的确认范围。后来就出现了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作为电力。
中期 1884年,西门子第三代有轨电车行驶在德国
1860 – 1920阶段:随着蓄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动车的运用在19世纪的下半叶在欧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1859年法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发明家噶斯顿·Plante发明了可充电的铅酸电池。 19世纪末期到1920在早期的汽车消费市场上电动车比内燃机驱动车辆有着更多优势:无气味、无震荡、无噪音、不用换挡和价格低廉,这形成了以蒸汽、电动和内燃机三分天下汽车市场。停滞期 1920 -1990阶段:随着美国德州石油的开发和内燃机技术提高,电动车在1920年之后渐渐地失去了优势。汽车市场逐步给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所取代。只有在少数城市保留着很少的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以及很有限的电瓶车(使用铅酸电池组,被使用在高尔夫球场、铲车等领域)。电动车的发展从此停滞了大半个世纪。随着石油资源的滚滚流向市场,人们几乎忘记还有电动车的存在。相对运用在电动车上的技术:电驱动、电池材料、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等等也无法得到发展或运用。复苏期 1990 至今: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大气环境的污染严重,让人们重新关注的电动车。 1990年之前提倡使用电动车主要还是以民间为主。比如1969年建立的民间学术团体组织:世界电动车协会(World Electric Vehicle Association) 。世界电动车协会每一年半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专业电动车学术会议和展览Electric Vehicle Symposium and Exposition(EVS)。 1990年代开始各个主要的汽车生产厂家开始关注电动车的未来发展并且开始投入资金和技术在电动车领域。 在1990年1月的洛杉矶汽车展上,通用汽车的总裁向全球推介Impact纯电动轿车。 1992年福特汽车使用钙硫电池的Ecostar , 1996年丰田汽车使用镍氢电池的RAV4LEV, 1996年法国雷诺汽车的Clio, 1997年丰田的Prius混合动力轿车下线, 1997年日产汽车世界上第一辆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车Prairie Joy EV, 1999年本田汽车发布、销售混合动力 Insight。国内进展电动车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在中国发展已有十年之久。在电动自行车方面,2010年底,中国电动自行车已经达到1.2亿辆,而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从能耗角度看,电动自行车只有摩托车的八分之一、小轿车的十二分之一。从占有空间看,一辆电动自行车占有的空间只有一般私家车的二十分之一,成为非常有效的节能交通工具。从发展趋势上看,电动自行车行业市场前景依然看好。特别是,作为一种节能环保、出行便捷、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中短距离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在二、三级城市和农村地区颇受欢迎。随着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农村道路建设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空间会进一步扩大。电动自行车曾以其价廉、便捷、环保的功能优势,收到城市中低收入阶层青睐。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从研制开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小批量投放市场,至2012年以来的生产和销售,一直呈逐年大幅增长的势头。由于需求旺盛,近几年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一直保持跨越式增长。据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电动车行业发展前景与领先企业经营分析报告》调查数据显示,1998年全国产量仅为5.4万辆,2002年为158万辆,到了2003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达到400多万辆,跃居世界第一,1998-2004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20%。2009年产量达到了2369万辆,同比增长8.2%。相比1998年增长了437倍,发展速度相当惊人。上述统计年份电动自行车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74%左右[1]。根据行业预测,到2012年,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而仅电动车用蓄电池的市场潜力就超过500亿元。而在2011年3月18日,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的通知》,但最终沦为“一纸空文”。意味着,电动车行业在长期趋好的环境下正面临巨大的市场生存压力,政策限制将成为众多企业生存悬而未决的一把利剑;而外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疲软,恢复乏力,也使得电动车的出口红利将大打折扣。而在电动汽车方面,《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明确上报国务院,《规划》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旨在布置汽车产业新局。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在未来10年计划投资额将达1000亿元,销量规模锁定世界第一。根据业内披露的《规划》内容: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分析预测,从2012年到2015年间,中国市场电动车销量年均增速将达到40%左右,其中大部分来自纯电动车销售,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动车市场。
Ⅵ 有轨电车的历史
1879年,德国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在柏林的博览会上首先尝试使用电力带动轨道车辆。此后俄国的圣彼得堡、加拿大的多伦多都进行过开通有轨电车的商业尝试。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在1887年创立了首个电动电车系统,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也开通了有轨电车。
路面电车在20世纪初的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一些城市风行一时。随着私家汽车、公共汽车及其他路面交通在1950年代起的普及,不少路面电车系统于20世纪中叶陆续拆卸。路面电车网络在北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几乎完全消失。但在瑞士、德国、波兰、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日本及东欧等国,路面电车网络仍然保养良好,或者被继续现代化。
1970年代末起,部分没有路面电车的地方政府在研究后,开始建造新的路面电车线。很多仍有路面电车的城市亦增加线路,或把原有系统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日显严重,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迫使欧洲发达国家重新将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作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点。由于中小城市无法负担地铁的巨额投资,于是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中小城市应运而生。现代有轨电车应用以来,以其便捷性、舒适性及美观性受到市民和政府的肯定。在1978 —2005 年间,欧洲有数十座城市发展了现代有轨电车。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可靠、舒适、节能、环保等特点,且其技术特性已与轻轨基本无异,如今多地方也开始在城市中改建或新增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如法国斯特拉斯堡、瑞士日内瓦、西班牙巴塞罗那以及我国的大连、天津、上海等城市。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新兴的一种先进的公交方式,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在世界范围被普遍推广也充满了光明的前景。
2012年至2020年,我国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已超过2500公里,工程总投资预计达3000亿元,车辆市场规模达600亿元,年均需求75亿元。
现代有轨电车其形式的多样化,例如Metrotram (专用路权的有轨电车) 、Tramtrain (与铁路共享路权的有轨电车) 、Cargot ram(货运有轨电车) 等运营理念的实现;第三轨供电的实践;单轨导向橡胶轮胎走行的导轨电车的诞生;低地板车辆生产技术、信号与控制技术的进步,等等。现代有轨电车往往成为城市的骨干交通模式,线路几乎全部穿过市中心。如哥德堡(Gothenburg) 的有轨电车线网为明显的放射型,线路从市中心向郊区辐射。
现代有轨电车已成为中小城市公交的骨干模式。欧洲的城市根据自己不同的经济实力以及有轨电车的发展历史,采取了不同方式来更新、建设有轨电车线路。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改造原有有轨电车线或废弃铁路。
(2)新建有轨电车线路。
(3)有轨电车与干线铁路共享轨道。
纵观欧洲的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多数城市采用了旧线改造与新建线路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又可按需供给,在适当的地区布设新线,提高线路或整个网络的服务水平。同时,在规划线路时就考虑到现代有轨电车与其他轨道交通(包括干线铁路与城市地铁) 的兼容,为今后的灵活运营打下基础。 现代有轨电车与旧式有轨电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大量采用独立路权。
一般新建线路的独立路权区段占50 %以上,从而保证了现代有轨电车的旅行速度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独立路权的形式又有很多种:
(1)原有市郊铁路或工业铁路改造的线路,保留有碴轨道,因此线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完全隔离。
(2)采用草坪绿化带作为隔离物的专用路权。
(3)轨道两侧铺设路缘石,高度适宜,平时起到提供独立路权的作用;当发生机动车严重堵塞或其他意外事故时,机动车又能够驶过路缘石,运行在有轨电车的线路上。现代有轨电车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行人非常“友好”。
现代有轨电车与其它机动车相比,有固定的轨道,对于行人更加安全;且尾气排放少,噪声低,行人的步行环境更佳。因此商业街区常采用机动车禁行,而只允许“行人+有轨电车”的模式。此外,还有一些城市(如阿姆斯特丹) 将有轨电车与公交车的路权共享。这种方式是一种新的尝试。尽管其维护费用比单纯运行有轨电车时高,但较好地保障了同一通道上公交车的优先权,使得原本是有轨电车专用的道路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
德国工程师维尔纳·冯·西门子1881年在柏林近郊铺设的第一条电车轨道,靠一条铁轨通电,另一条铁轨作回路。但这种线路对街上的交通太危险了,西门子于是采用将输电线路架高的方式解决了供电和安全问题。
1884年,美国人C·J·范德波尔在多伦多农业展览会上试用电车运载乘客。他试用的电车用一根带触轮的集电杆和一条架空触线输电并以钢轨为另一回路的供电方法。1888年美国人斯波拉格在里士满用上述方法在几条马拉轨道车路线上改用电力牵引车行驶,并对车辆的集电装置, 控制系统、电动机的悬挂方法及驱动方式作了改进,于是出现了现代有轨电车。
1890~1920年是有轨电车在世界范围大发展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有轨电车。虽然这种电车的路轨是固定的,不能让路,在交通拥挤的街上造成诸多不便,巴黎、伦敦和纽约很快废弃了这样的电车,但是,还有许多欧洲大陆上的城市保留了这种有轨式电车。
墨尔本拥有全球最大的有轨电车网络。
有轨电车曾是很多城市交通工具,上世纪60-70年代,很多城市都摒弃了它,现在,全球数十个城市又开始扩建和新建有轨电车。墨尔本不仅保留了它还加以利用。殖民地电车餐厅(The Colonial Tramcar Restaurant)始于1983年,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开设在有轨电车上的高级餐厅。
墨尔本的电车餐厅之所以被称为浪漫的旅游节目,那是因为整个过程是动态的,这在行进中的有轨电车上享用美食而完成的浏览街景的游玩项目。这要归功于墨尔本市完整的,现代化的,有轨电车交通体系,难能可贵。公共交通优先,在墨尔本的交通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淋漓精致的发挥。马路中间来回双向的两道有轨电车道路是有轨电车的专用通道,任何时候都有优先权,汽车只能在道路旁单道行驶。这个电车餐厅的旅游项目是在正常电车体系中运行的,上车地点是平时有轨电车的上下客站点,不少有轨电车站点上都有车辆欲达可视屏幕,运行操作井然有序。电车餐厅行进的路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墨尔本当时的交通状况随时做些调整。所以,每辆有轨电车除了有专职司机之外,还有一名扳道岔的工人随车而行,有轨电车上还和调度中心保持联系,随机处置突发状况。沿途风光,秀色可餐。
Ⅶ 有关大连有轨电车的历史问题
1909年9月25日,当第一辆有轨电车缓缓驶过大连街头,伴随着电车行驶时发出的“咣当”声,继天津(1906年)、上海(1908年)之后,中国第三条、也是东北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诞生了。大连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从此拉开历史帷幕,它的轨迹几乎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史重合,成为大连早期城市形态形成的推动力。
1899年,大连开埠建市,赢得日俄战争的日本人为了巩固其在“南满”的统治,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规模实施了城市“电气铁道”筹建计划。继第一条从电气游园(今裕景商城)至大栈桥(今码头)全长2.45公里的有轨电车后,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大连共开通10条有轨电车线路,总长约32.7公里,车辆百余台,形成较完整的有轨电车线网,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城市交通工具。
在80岁以上老大连人的记忆里,电车有白牌车和红牌车的区别,白牌车干净、舒适,乘客多数是日本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中国劳工不允许上这样的“好车”,他们只能乘坐挂红牌的“破车”。曾经,老大连人把日本人带来的这个新奇的庞然大物叫做“美国大木笼子”,因为第一批行驶在大连街头的37辆电车,车身为木结构,由美国制造,而实际上,它的底盘是英国造,电气部分则是德国造。这种由三个国家的技术拼凑起来的电车,被日本人应用在他们的殖民统治中。今年80岁的陈玉兰老人告诉笔者:“解放前的大连街上,除了电车,就是人拉的两个轮子的‘东洋车’和能坐三四个人的马车,但后两者比较贵,一般人坐不起。”
1945年,大连街头的高音喇叭里传出日本人的哭声他们投降了。随着日本人的离去,大连的有轨电车遭到瘫痪性的摧毁:运营线路只剩下3条,百余台车辆仅有10台还可勉强使用。但战败的日本人没有想到,由他们带来的有轨电车早已与大连人结下深厚的情缘,残暴的破坏不但没能割断这股情脉,反而燃起了更加炽烈的重建热情。在之后的30年岁月里,大连电车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巅峰期。
1946年4月1日,政府从日本人手里接管了大连都市交通会社,并更名为大连市交通公司,有轨电车从此获得新生。加紧修复有轨电车恢复运营,成为当时大连市交通公司的首要工作。至1949年,大连市内6条有轨电车线路上共有车辆105台,日客运量10万多人次。
1949年前,大连交通公司电车工厂仅能修理有轨电车。它的前身是建造于1909年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电车修理工场。这个占地约7000平方米的修理场只能负担有轨电车的维修和装配。日本人拿来主义的建设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智慧的大连人创造出奇迹,经过广大电车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生产的有轨电车。
1951年国庆,大连电车工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1000型新式有轨电车,向年轻的共和国献上一份划时代的厚礼,大连的电车工人无比激动地向毛主席发出致敬的贺电。从此,新中国电车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自强不息的大连人为此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大连有轨电车发展的巅峰时期,最多时建有线路11条,总长48.9公里,车辆144台,职工5000余人,日均客运量45.33万人次。有轨电车成为当时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到了70年代,大连开始大规模拆除有轨电车线路,曾经称霸街头的有轨电车遭遇到时代的挑战。人口增长了,汽车客运发展了,城市交通压力变大了,而时代的脚步却更快了。一向稳重忠诚的有轨电车因为没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被人们挑起了毛病:速度太慢、占道太多、噪音太大。有轨电车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渐渐屈居劣势,因此,很多城市纷纷取消了有轨电车系统,而大连也相继拆除了部分线路。到1977年时,大连保留了3条有轨电车线路。这3条线路首尾相连,从东到西贯穿了整个市中心,全长15公里。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保留,它不仅尊重了老大连人的过去,也为新一代大连人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岁月变迁,如今有轨电车的周围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惟独电车依旧。它简直成了一尊流动的雕塑,无声无息,却浑身散发着历史的美与沧桑。
百年遗存 展现独特价值
电车的出现,是近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它是一种由直流架空触线供电,由牵引电动机驱动的客运车辆。电车又分有轨和无轨两种。有轨电车是利用铁轨来承担车身的重量,因为以前的车厢是火车车厢改装的,所以铁轨也用得很粗,称为重轨。后来改进了转向架和刹车装置,减轻了车身重量,重轨改为了轻轨,也就是现在有轨电车的铁轨。有轨电车的电动机有无级变速功能,所以电车上没有变速箱和排档,只要加大电流就可以提速,不过一般的速度为每小时15公里。车行速度之慢,有时甚至比不过自行车,但这也正是有轨电车的可爱之处,让行人在它面前没有畏惧感,明知道电车就在身后,还大摇大摆地从它面前穿过。所以乘坐有轨电车的人,都应该是不着急赶路的人,有心情欣赏窗外的风景。
有人认为有轨电车是一种笨重落后的交通工具,这是一种误解。
就载客能力而论,除地铁外有轨电车让几乎所有的地面交通工具都甘拜下风。然而,有轨电车最大优越性还在于它是“零排放”的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因为它是以电力来做推动,车辆没有任何废气废水排放,对路面的损伤程度也很低。同时,有轨电车还有一个优势是几乎不会堵车,其专用路轨就在路中央,其他机动车道在其两旁,互不影响。
对于中型城市来说,有轨电车是实用廉价的选择。因为无需在地下挖掘隧道,1公里有轨电车线所需的投资只是1公里地下铁路的三分之一。而相较其他路面交通工具,有轨电车会更有效地减少交通意外的比率。由于电车车身的电动机采用反向电流刹车,正向电流启动,所以有轨电车乘坐起来也比较平稳。
目前,大连203路上行驶的3000型有轨电车均为1935年至1938年期间,由日本铁道车辆制造企业制造生产的,是当今世界仍在服役的最古老的有轨电车之一。3000型有轨电车在电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代有轨电车的代表。
在全球为数不多仍保留这类“古董”的城市中......
Ⅷ 电动马达的发展历史
1835年,制作世来界上第一台能自驱动小电车的应用马达为美国一位铁匠达文波(Thomas Davenport)。 1870年代初期,世界上最早可商品化的马达由比利时电机工程师Zenobe Theophile Gamme所发明。 1888年,美国著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应用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交流马达,即为感应马达。 1845年,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顿(Wheatstone)申请线性马达的专利,但原理于1960年代才被重视,而设计了实用性的线性马达,已被广泛在工业上应用。 1902年,瑞典工程师丹尼尔森利用特斯拉感应马达的旋转磁场观念,发明了同步马达。 1923年,苏格兰人James Weir French 发明三相可变磁阻型(Variable reluctance)步进马达。 1962年,藉霍尔元件之助,实用之DC无刷马达终于问世。 1980年代,实用之超音波马达开始问世。
Ⅸ 简述纯电动汽车历史
电动车的历史比大多数人想像得要长很多
1834年Thomas Davenport在美国制造出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
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用电池作动力发明了可供实用的电动汽车。
1828年Jedlik Ányos在实验室试验了电磁转动的行动装置。
1859年法国人Gaston Plante发明了铅酸电池,从此电动车可以蓄电。
1881年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制造了第一辆铅酸电池三轮车。
1881年至19世纪初这段时间,出现了一大批设计古怪且天马行空的电动汽车,有些电动汽车的设计像是马车,有些又像是月球车,但正是因为他们,为现在的电动汽车发展铺平了道路。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简述电动汽车发展史
虽然过去有很多电动汽车的设计依然不尽如人意,但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断探索、创新,为今天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根据今年初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电动汽车行业依然呈增长趋势,预计到 2021 年,全球电动汽车的收入会达到 580 亿美元。
Susan Beardslee 是知名行业分析机构 ABI Research 的高级分析师,他表示:电动汽车在城市里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改变,它们现在更多地是扮演了智能移动交通工具的角色,其中还涉及到车辆共享、充电支持、无人驾驶电动汽车车队、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以及轻轨等多个交通服务领域。事实上,没有迹象表明电动汽车行业会衰退,很多汽车制造商都希望能在电动汽车技术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他们也会一直在这一领域里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