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糖果的历史发展
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这种糖果一直以来广受人们的喜爱。位于MEUSE的VERDUN地区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制造地。这里的BRAQUIER公司制造多种形状和颜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开心果的,均采用古老的方法精心制作。制造糖衣果仁的过程超过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点、圆一点。这种糖果是1650年的时候在位于BOURGOGNE地区的FLAVIGNY小城被发明的,现在已被出口到20个国家。
由于糖果的价格昂贵,直到18世纪还是只有贵族才能品尝到它。但是随着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众多的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糖果,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这就是今天我们能见到如此众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小小的糖果讲述了法国的历史
从北到南,糖果讲述了法兰西大地的历史和传统。RHONE河谷的果园为APT的糖果制造商提供了高质量的原料,从而令他们生产出美味的果酱和水果馅饼。在诺曼底地区(NORMANDIE),制造者在美味的麦芽糖中加入了当地苹果的滋味,生产出“苹果糖”。
糖果制造商也从当地的工业部门中吸取制造糖果的灵感。比如矿工糖片这一糖果名称就源于法国北部的煤矿。这种糖果是什么颜色的呢?黑色,就像煤一样。在出产板岩的ANGERS地区以及法国中部地区,那里有一种裹着巧克力的扁平方型的甜食,被称做QUERNONS,颜色就像板岩一样。有一些比较普通的糖果,比如CARAMELS(一种焦糖制的糖果),在法国各地都有生产。但一些地区给这种糖果加上特别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BRETAGNE地区就在 CARMELS糖果中加入咸奶油。在COTES D’UZES地区,制造者经常在糖果中加入甘草。在HARIBO牌子(它制造的ZAN和甘草汁糖最著名)的糖果博物馆里,就展示了甘草汁糖、糖片、涂抹甘草糖。
⑵ 糖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西周。
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版来的糖。饴糖属淀粉权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2)糖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
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⑶ 制糖的制糖历史
据近代考古学方面的成果,远在史前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从自然界中的物质,例如蜂蜜、鲜果、植物中获取甜味食物了,但这些甜味食物还只能算自然物质而不能算人类的加工制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糖业发展基本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等三个阶段,这是世界糖业发展总的趋势,而中国则是这个总趋势的典型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诗的意思是在西周远祖的古公亶父时代,周人西迁到了周原(今陕西岐山),这里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据此我们可知,至少在西周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知道饴这种东西了。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一些家庭式作坊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艺进行生产并供应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到了西汉时代,蔗类制品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刘歆《西京杂记》曾述及“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所谓石蜜,即是指以甘蔗为原料制成的固态制品,这与战国后期的液态“柘浆”,应该是一个技术上的进步。高帝即是指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可知汉初的蔗糖制品尚是稀罕之物,否则就不会作为贡品上献于皇帝。当然,汉代之际柘浆依然存在,不过功能又有了进展。元鼎五年(前112)十一月辛巳朔旦,汉武帝祀于甘泉宫,令司马相如等数十人赋诗称颂,共同制作了《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泰尊柘浆析朝酲”之句。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甘蔗汁可以解去贵人们早上犹未退去的宿酒。由此可见,至迟在西汉中期,人们使用甘蔗汁,不但是一种常用的调味食品,还往往用来作解酒之用。
同样也是这个司马相如,他的名作《子虚赋》,其中在描述楚国的物产如何丰富时,也有“诸蔗猼且”的文字表述,其中“猼且”即是古代的芭蕉,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畴,而“诸蔗”就是甘蔗。这可以说明,大致在司马相如在世时的西汉中期这两百余年之中,对于蔗汁的食用已经成为社会上层人物比较常见的事情。
我们可以认为,在西汉中期的汉武帝时代,蔗糖的制取与食用应该是相当普遍的事情,这不但在司马相如的文赋中屡有出现,同时也见于同时代的其它人,例如东方朔的《神异经》:“南方有邯睹之林……促节多汁,甜如蜜,咋啮其汁令人润泽……多则伤人。是甘蔗能减多益少,凡蔗亦然。”“邯睹”一词,后来逐渐写成了“甘蔗”。它不但指出了蔗类植物的产地,甚至还指出了“多则伤人”这样科学论断,这与当代医学之中认为糖类制品不宜多吃是相一致的,笔者据此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蔗糖食品的相应普及,当时的人们是不可能知道其“多则伤人”的医学知识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近代的考古成果。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土的简牍中有“糖一笥”的记载,笔者认为,其物能放置于竹笥之中,当是固态的制成品而无疑。这不但与战国时期液态的“柘浆”,在技术上可说是大大地进了一步,而且与汉初越国王献与高皇帝的贡品石蜜,在其普及性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到了东汉的张衡著《七辨》,其中有“沙饴石蜜”的称谓。所谓“沙饴”,即是指结晶状糖类制品。我们知道,淀粉糖呈粘稠状,而要想得到结晶状糖类食品,除了蔗糖是不可能有第二种取代物的。应该说,最起码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能够食用到具有砂糖雏形的蔗糖制品了。西汉末年刘向作《杖铭》说:“都蔗虽甘,殆不可杖,佞人悦己,亦不可相。”在铭中,刘向将甘蔗的特性用作人们常识的类比,可见甘蔗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6世纪时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三国志·吴志》中记载:吴主孙亮曾使黄门(宦者)取交州所献“甘蔗饧”食用。所谓甘蔗饧,也就是蔗糖。如果说战国时代屈原所知道的“柘浆”还是一种稀薄的液体蔗糖的话,那么三国时代的“甘蔗饧”则已经已经是真正意义上蔗糖了,它的形态是一种特意为之的粘稠状,其软柔的特性更能适应人们的食用,其意义就象今天的人吃软糖远多于吃硬糖一样,这与战国时代相比确实进了一大步。此外,这则记载还明白地告诉了后人“甘蔗饧”的产地是交州,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一带。此外,在《高僧传·译经》里亦有佛学大师康僧会在吴地龙华荡设立制糖作坊护生堂(沪生堂)的记载。由于甘蔗是一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三国时期的“甘蔗饧”来自于交州,这是合乎甘蔗生长特点的。晋代嵇含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孙子,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榨)取其汁曝晒数日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这则记载明确地说明了当时甘蔗的产地和蔗糖的生产方法。与之同时期的古《南中八郡志》(今已佚,唐宋之际尚存)有这样的记载:“笮(榨)甘蔗汁,曝成饴,谓之石蜜。”这与《南方草木状》和记载是基本相同的,“南中”一词,古代泛指南方的的广大地区,最早出现在《魏书·李寿传》中:“封(李寿)建宁王,以南中十二郡为建宁国”,今考当时的建宁国,即为今天云南的曲靖地区。至于它的具体生产过程,则是借助于太阳的曝晒。这样的生产方式,也许受到了食盐生产方式的影响。液态的蔗浆在太阳曝晒的光合与蒸发作用下,形成了固态的结晶体,这与后世以蒸煮方式制糖,在生产原理上还有其本质上的差别。
东晋卢谌著《祭法》一书,其中有“冬祀用甘蔗”的记载,这是中国古籍中第一次使用“甘蔗”这一名词,它与西汉时代的“诸柘”一样,都是由嚼食甘蔗时的嘴部动作“咀咋”一词变化而来的。与卢谌同时代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嗜食甘蔗,但吃的方式与众不同,总是从尾吃到头,每逢有人因惊讶而相问时,他的解释是“渐入佳境”。顾恺之的吃法我们今天虽然无可非议,但却使我们知道东晋时期人们对甘蔗的直接食用也相当普遍。
另一位南朝大学者陶弘景著《名医别录》,其中有这样的记载:“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最起码在公元六世纪的古代中国,已经能够制作“沙糖”了。所谓沙糖,即是指外表呈砂砾状的结晶糖,这与今天我们日常食用的砂糖在本质上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
到了唐代,蔗糖的生产出现了新的格局。由于甘蔗的大量种植和消费的广泛普及,原来用日光爆晒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人们将目光移向国外,寻求更好的生产方式。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647),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一年遗使至“摩揭它国”求取熬糖法,然后下诏令扬州上贡当地种植的甘蔗进行试生产,其成品的色、味均远胜于摩揭它国,当时人们称之为“沙糖”,又称为“霜糖”。)“摩揭它”(Magadha)为古印度时代的奴隶制城邦,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曾一度统一印度全境,孔雀王朝时最为强盛,至公元四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仍为印度强国。中国晋、唐僧人法显、玄奘等都曾到此。摩揭它蔗糖的生产方式相对先进,它是利用火的热能作为蒸发方式来进行生产的,因而有更快的生产周期。唐太宗不惜远离数万里之遥而派人前往,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说,甚至比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更具实际意义。
当摩揭它的制糖法取来之后,扬州生长的甘蔗成了制糖的最好原料。但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扬州,并不是今天地理上的扬州地区,而是指唐初属于扬州管辖范围下的岭南东西两道,即今天的广东与广西。由于岭南甘蔗味甜而多汁,其质量远比西域摩揭它国的好,所以生产出来的蔗糖在味与色的方面都远胜于摩揭它国产品。
“沙糖”一词,从上文可知,出自于唐初,由于其呈河砂状,故名。今天一般写作“砂糖”。又由于其色泽为白色霜状物,因而当时又称为“霜糖”。我们知道,今天的砂糖有白砂糖与赤砂糖之分,从制作工艺上来说,白砂糖远比赤砂糖复杂,既然唐代的蔗糖已被冠以“霜”名,其色当为白色或接近的白色,因此可以认为,唐代的制糖工人们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的蔗糖提纯及脱色工艺,其生产流程应该与今天的现代法生产流程相去不远,在没有一定的化学工业知识为前提基础下是不可能生产出来的。“霜糖”的生产关键是脱色,据《新唐书》载,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国内的制糖工匠发明了“滴漏法”为蔗糖脱色。其法是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一个叫“瓦溜”的漏斗形陶器之中,从上淋入黄泥浆,以现代技术观点而言是把黄泥浆作为吸附式脱色剂来制取白糖。这种办法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古代的蔗糖生产已经能够采用接近于现代化学脱色的生产方法而进行生产了。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综上所述,中国的蔗糖生产,源于战国而定型于唐初,这是史有明文的记载,应该成为基本的定论。
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
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至此中国方有沙糖。”此后一些述及中国蔗糖历史的人,往往以此为据,认为中国的砂糖始于唐初。但此论其实并不确切,早在汉代以前,“沙糖”一词就已出现了。东汉名医张仲景曾以“沙糖”调制“青木香丸”;而南北朝是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又有“取(蔗)汁为沙糖甚益人”之语,可见远在唐初之前中国已有了原始的结晶状砂糖,只不过唐太宗派人从西域摩揭它国学习相对较先进的制糖技术后,使中国的砂糖生产得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跃进罢了。
可以认为,中国蔗糖的生产,真正取得较大发展的是在唐、宋两朝之际,其中宋代的成就可能更大一些。据宋代洪迈所作《容斋随笔》载,宋代蔗糖的产区主要在福唐(今福建福清县东南)、四明(今浙江宁波)、番禺(今属广东)、广汉、遂宁(均属今四川)等五个地区,其中就质量而言以遂宁所产的为最好。远在唐代大历年间,有个姓邹的和尚来到遂宁(今属四川)北二十里的繖山居住,教当地的居民黄氏制造霜糖。到了北宋时期,繖山一带民众广植甘蔗,致使这一带居民以种植甘蔗为生的占十分之四,而以制糖为业的占十分之三,也就是说,宋代遂宁的居民中,绝大部分的居民就业都与蔗糖有关。遂宁所产的蔗糖当时称为糖霜,可知当为白色结晶状。
在遂宁当时所种的甘蔗之中,主要有四个品种,其名称分别是杜蔗、西蔗、艻蔗和红蔗。其中,红蔗又称为“昆仑蔗”,主要用于生吃;艻蔗又称为“获蔗”,可以用来制作沙糖;西蔗能够制作糖霜,但由于颜色并不纯白而略带浅色,因而在当地价格并不高;只有杜蔗最好,味甜而厚,用来制作糖霜,颜色雪白而似霜雪,因而价格最高。
在种植甘蔗方面,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甘蔗的种植最损耗地力,因而凡头年种过甘蔗的田地,第二年一定要改种五谷,用以休息地力,否则便得不到好的收成。
在蔗糖生产方面,据记载已经有了专业化较强的生产工具:削砍甘蔗的有蔗削和蔗镰;堆垛甘蔗的有专用的蔗凳;榨甘蔗汁的有蔗碾、榨斗和榨床;每一种工具都有其特定作用。
北宋宣和初年,王黼创应奉司,专门管理各地上贡朝廷的贡品,其中遂宁就以糖霜为主,每年要进贡数千斤。宣和末年应奉司停办,当时的京城汴京才不太见到遂宁所产的糖霜产品。
宋代遂宁所产的糖霜,在当时有极高的知名度,这可以从宋人的诗作中得到反映。北宋苏东坡有一次游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寺,有遂宁僧名圆宝者为寺中住持,于是东坡作诗赠之云:“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盖因东坡知圆宝为遂宁人,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遂宁的特产糖霜,由于可见当时遂宁糖霜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与苏东坡同时代的黄庭坚也有一首极具风趣的糖霜诗,这是诗人在戎州(今四川宜宾)时因品尝到遂宁糖霜,感觉到其味极其鲜美而特地给好友梓州雍熙长老寄去一包并在信中所作的一首诗:“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子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在这里,黄庭坚采用了极具夸张的修饰手法,用舌尖舔舐鼻尖的描写,突出了糖霜的美味。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至迟在唐宋之际,中国的蔗糖生产技术开始向海外传播。据日本鸟仓龙治所作《冲绳一千年史》载,公元754年鉴真和尚东渡扶桑,为日本带去了制糖技术。而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也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中国的福州、泉州一带制糖业十分发达,远销至海外。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又隔了大约二、三百年,大约在明代中期,从中国移居海外的侨民将制糖技术传到了东南亚的菲律宾,然后再传至远隔重洋的夏威夷等地。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北宋王灼于 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此后15~20年间,已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是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821年,M. d e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至于中国近代的机械化制糖,基本上沿袭了一条拿来主义的道路。清光绪四年(1878),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1929年,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广东制糖历史悠久,制糖原料(甘蔗)丰富,客观上也利于制糖业的发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厂两家厂商的承包下,在广东建成了市头、顺德、东莞、新造、惠阳、揭阳等 6座机械化制糖厂。其设计的总生产能力为每天压榨甘蔗7000吨,每天产白糖700吨。机器设备全部由外国进口,工艺技术、设备规模都是空前的。广东遂成为全国机械化制糖业的重要基地。
广东兴办机械化制糖业的热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厂。但由于时局动乱,工业基础薄弱,这些新式的机械化制糖厂,未能得到发展和繁荣,不少糖厂被迫关闭、停业。
20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4:1(现在约为15: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目前中国食糖年在2007/2008榨季产量达到历史最高量,达到1482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10%左右。
⑷ 关于糖的发展史
糖,虽然不像盐一般,为人类生存所必须,却是人类饮食生活当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昂贵的农产加工品。事实上,即便在工业革命后,制糖业一直是一项非常赚钱的产业。中国唐代初期,糖是贡品,只有皇室能够尝到,唐中叶以后,才日渐走向民间。宋代的工商业颇为繁华,据记载城市当中已经有“诸般糖作坊”,《东京梦华录》卷二中“州桥夜市”就有“素签沙糖、鸡头穰沙糖”等小吃的记载,“饮食果子”里则有“西川乳糖、狮子糖”等等甜点。不过,即便如此,糖或者甜品还是非常昂贵的东西。石越知府杭州,组织官民船队贸易高丽、日本。糖,无疑为高利润产品之一。东北亚,尤其是日本不产糖,糖价贵如天。贩糖于高丽、日本,更重要的是,当时世界上并没有白砂糖。你先前提到要让石越主管工商发展经济政策,而书评区好像很多人觉得应该要多发展一些科技,两相结合下,我想到制糖工业。稍稍改良制糖工艺,似为可行,而且也真的可以做到大规模生产喔!如果采取国营糖厂的方式,甚至可以以兵养兵。 根据粤闽台一带的气候,二月植蔗,九月起开始陆续采收,十一、二月为制糖场开工之时。四川也是中国产糖大省,但因为气候略冷,所以要等到植蔗期要推迟到三、四月间,而制糖一般是农历春节前后,春节前制成的糖,叫冬班糖,春节后制成的,叫做春班糖。湘赣两浙亦可种甘蔗,只不过地理略逊前四省。宋季,台湾尚未入版图,所以制糖业主要集中川闽粤。 不过,糖场一年只开工两至三个月,时间很短,若设场常川雇工制糖,所费不赀(现在也是一样,所以糖场都兼营副业,并且减低固定职工人数),所以中国制糖都是小规模农户合资生产的,或者富户雇用临时工来生产,单一产量较小。所以我就假想公家出资兴建煮糖器具,养役使牛马,当可形成大规模官营事业,而人力来源就用邻近驻军,让当地驻军进驻糖场,工作两月,贩糖所得,足以养千百倍之兵。一年当中另有十个月的时间可供操练,所养耕牛骡马又能让军队平日役使之用,我个人认为是个可行的方法。 以下略略说明工业革命以前甘蔗制糖的方法:甘蔗的栽植有所谓的“春植”、“秋植”和“宿根”三种。“春植”顾名思义是春天栽种的甘蔗,来年就可采收;第一次采收后的甘蔗根部留置在土壤内(留头),让其发芽生长谓之“宿根”,它相当于“春植”,一年后就可采收;至于“秋植”,则是七月到十月这段时间种的甘蔗,当年不能采收,必须拖个一年半左右。 古时采收甘蔗满辛苦,全是人工采收后,“揽蔗根仔”(清除不需的蔗叶、泥土、根部的须须等),接着捆绑,然后用牛车运送到制糖工场。甘蔗采收运送到工厂后,略略清洗(去掉先前未处理干净附着在甘蔗上泥土),然后送进“石车”(压榨机)压榨,石车是由两个花岗石制成的圆柱形石磨制成,以牛拉石磨,甘蔗从两个圆柱石磨中夹碾而过取得蔗汁,并产生蔗渣。手工业时代,压榨比较不彻底,只压榨一次,无法将蔗髓当中的糖汁都榨取出来,浪费蛮多有用资源的,适度增加压榨次数,可以增加产量。不过在兽力时代,后续压榨恐怕要用更重的石磨,因此拉磨的牛只数目恐怕也要多一点。根据文献记载(台湾糖业史),两个石磨组成的石车,需要12到13头牛来拉磨,如果多用一组且更重的石车,会需要超过此数的牛只。 蔗汁加热后,加入石灰净化,让杂质沉淀,取得较清澈的甘蔗汁,称为“清净汁”。然后将清净汁煮至羹状,沾之会黏手时,一边冷却一边以木棒搅拌(一般来说,都是人力搅拌,不过制造兽力搅拌器应该不难,毕竟连石磨都可以制造了,把石磨换成棍子会很难吗?),使糖浆能均匀结晶成颗粒状,即俗称黑砂糖或红糖的赤糖。烹煮时会有杂质浮沫(糖蜜的一种)产生,以木瓢捞出,冷却沉淀后可作为养猪饲料,或拿来酿酒。 一般来说,双磨石车制造黑糖,若全凭兽力与人力(用牛12头,煮糖工18人),每日大概可以处理5000公斤的甘蔗,并于当日内煮成黑糖。这并不包括采收、前期清理和运送所需的时间,那是蔗农的事情。 唐宋时期,蔗糖的大块结晶体—冰糖被发明,最早记述造冰糖技术的是南宋期间遂宁人王灼的《糖霜谱》记述了四川遂宁、广汉、内江等五郡产冰糖,以遂宁为冠,如琥珀珍玉。苏东坡过金山寺时曾写了一首诗赠予遂宁和尚圆赞,有“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之句。遂宁当时制糖霜的工艺大致如下:十月至十一月,先将蔗汁制成沙糖。然后再把沙糖溶化,把溶化后的糖浆注入插着竹梢排的漆瓮中。到春节后,糖浆开始结晶。到五月,结晶不再增大,此时将精结晶取出放在烈日下晒干,就是糖霜。当时的这种糖霜,紫色者为上品,浅白色者为下品,与今之冰糖不同。 明代以前,中国只有这种黑砂糖或者前述冰糖,所谓白糖其实并不白,只比黑糖颜色略淡,而且精制过程相当费时并且昂贵。《泉南杂志》中有如下记载:“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炼成白。劈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方法是把黑糖放进锅中,用水溶化,然后把锅烧开,糖水滚动,浮沫升起,撇掉浮沫,咸鸭蛋打碎后放入糖水中搅拌,把许多杂质裹在里面,把它撇掉,杂质就减少了一些。就这样,一直煮下去,再煮再撇,直到没有浮沫升起为止。 真正精制白砂糖的技术要到明嘉靖年中,才被偶然发现。根据《天工开物》中的记述如下:“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实际上的做法是取出赤糖中颗粒大而完整、比较不干净的颗粒,装入漏斗状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黄泥水,使黑渣顺孔流出,上层的糖自然变白,愈上层愈洁白,就是白糖。所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取出上层的白砂糖,中层的黄砂糖,下层的褐砂糖(这种褐砂糖比未经精练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颜色浅一点,勉强能分出等级吧)。 至于流出的黑色残渣则称为糖蜜,可用来酿造酒。酿出的酒之过滤后,兑上以米酿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饮用或作为料理用酒。兑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淀后的泥浆称为“滤泥”,含有大量有机质,养分颇高,是极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压榨过程中所残余的废弃物,为了节省燃料支出,糖厂予以回收晒干后当柴火煮糖,甘蔗枝叶与蔗皮也是主要燃料来源。基本上,制糖燃料无须外求。事实上,往往因为蔗渣太多,而将多余蔗渣当堆肥使用。但蔗渣是可以拿来制造纸浆的,甚至制成蔗渣板,作为建材隔版使用。
参考资料: http://read.hjsm.net/book/6094/html/9002.html
⑸ 谁知道糖的历史。。
==========================================================================
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饴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
周代至汉代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时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间
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说明在中、印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术的经验交流。 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 北宋王灼于 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印度制糖术的传播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甜菜制糖与机械化制糖
机械化制糖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 甜菜制糖业的兴起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此后15~20年间,已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
机械化制糖业的发展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是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821年,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中国机械化制糖历史
中国机械化制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制糖所”,后改为吉林省制糖厂。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1929年,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广东制糖历史悠久,制糖原料(甘蔗)丰富,客观上也利于制糖业的发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厂两家厂商的承包下,在广东建成了市头、顺德、东莞、新造、惠阳、揭阳等 6座机械化制糖厂。其设计的总生产能力为每天压榨甘蔗7000吨,每天产白糖700吨。机器设备全部由外国进口,工艺技术、设备规模都是空前的。广东遂成为全国机械化制糖业的重要基地。
广东兴办机械化制糖业的热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厂。但由于时局动乱,工业基础薄弱,这些新式的机械化制糖厂,未能得到发展和繁荣,不少糖厂被迫关闭、停业。
===========================================================
20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4: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⑹ 中国糖果,由来。
糖果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国古书上出现“饴”字是在汉代,饴糖可能是最早的硬糖。
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利用蜂蜜、椰枣和无花果做成甜食;唐朝时期,甘蔗由印度传入我国种植;十六世纪末期至十八世纪中期法国人从甜菜中提出结晶糖;十六世纪欧洲人发现可可,十九世纪才把可可制成巧克力;十九世纪后期糖果生产工艺才逐步形成。
早期糖果主要以砂糖和液体糖浆为主体,经过熬煮,配以部分食品添加剂,经过调和、冷却、成型等工艺操作,构成具有不同质构、形态,具有不同色、香、味,不同包装,耐保存、便于携带的甜味固体食品。糖果组织结构为无定型或微晶型固体,对糖果的质量要求:较小的吸水性,较强的抗结晶性,低甜度,细腻度高,保型性好等五个方面的指标。
(6)糖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糖果分类有:硬糖、夹心糖、充气糖、凝胶糖、焦香糖、抛光糖、胶基糖、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等几大类。
由于糖果的价格昂贵,直到18世纪还是只有贵族才能品尝到它。但是随着殖民地贸易的兴起,蔗糖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众多的糖果制造商在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种糖果的配方,大规模地生产糖果,从而使糖果进入平常百姓家。这就是今天我们能见到如此众多的糖果的重要原因。
⑺ 什么是糖果/.糖果起源于哪/.
糖果简介 糖果 糖果(英文:sweets 日本名:キャンディ )分类:糖果可分为硬质糖果、硬质夹心糖果、乳脂糖果、凝胶糖果、抛光糖果、胶基糖果、充气糖果和压片糖果等。其中硬质糖果是以白砂糖、淀粉糖浆为主料的一类口感硬、脆的糖果;硬质夹心糖果是糖果中含有馅心的硬质糖果;乳脂糖果是以白砂糖、淀粉糖浆(或其它食糖)、油脂和乳制品为主料制成的,蛋白质不低于1.5%,脂肪不低于3.0%,具有特殊乳脂香味和焦香味的糖果;凝胶糖果是以食用胶(或淀粉)、白砂糖和淀粉糖浆(或其它食糖)为主料制成的质地柔软的糖果;抛光糖果是表面光亮坚实的糖果;胶基糖果是用白砂糖(或甜味剂)和胶基物质为主料制成的可咀嚼或可吹泡的糖果;充气糖果是糖体内部有细密、均匀气泡的糖果;压片糖果是经过造粒、黏合、压制成型的糖果。 糖果作为日常消费品,被列为五大享受食品之一,已成为世界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糖果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国古书上出现“饴”字是在汉代,饴糖可能是最早的硬糖。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利用蜂蜜、椰枣和无花果做成甜食;唐朝时期,甘蔗由印度传入我国种植;十六世纪末期至十八世纪中期法国人从甜菜中提出结晶糖;十六世纪欧洲人发现可可,十九世纪才把可可制成巧克力;十九世纪后期糖果生产工艺才逐步形成。用一口锅熬糖生产的简单操作在二十世纪初才被摒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最早推出胶母口香糖。早期糖果主要以砂糖和液体糖浆为主体,经过熬煮,配以部分食品添加剂,经过调和、冷却、成型等工艺操作,构成具有不同质构、形态,具有不同色、香、味,不同包装,耐保存、便于携带的甜味固体食品。糖果组织结构为无定型或微晶型固体,对糖果的质量要求:较小的吸水性,较强的抗结晶性,低甜度,细腻度高,保型性好等五个方面的指标。糖果分类有:硬糖、夹心糖、充气糖、凝胶糖、焦香糖、抛光糖、胶基糖、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等几大类。我国糖果、巧克力生产量在2001年已经达到84.71万吨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排在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但是人均年消费量只有0.7公斤(俄罗斯4.5公斤、美国4.3公斤、土尔其3公斤、日本1.4公斤)。巧克力方面,世界巧克力消费量占糖果市场的43%的份额,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量为10公斤,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50克,可见我国糖果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特别是巧克力市场更为可观,但是路程漫漫,因为除了几个大城市初步达到小康,我国大部分地区离小康还需几十年的努力。引导当代国际糖果发展潮流的特色,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引导国际糖果新潮流的是新型功能配料的加入。由于营养与医疗关系密切,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中逐步形成健康卫生的新观念,开发功能性糖果步伐加快,如:护齿防蛀、泻火解毒、护肤美容、消咽润喉、清新口气、补气养血、提神健脑、抗疲劳、补充微量元素、消食健胃、清酒等。由于我国药食同源,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既是中草药、又是食品的有六、七十种之多,而且开发的其他功能性食品配料,都可以经过临床实验,充分配置。2.糖果作为休闲食品,不单单只是甜,完全可以让人强劲的体验酸、辣、咸、香、凉不同的感觉。如果能够在配料上填加可以在嘴里起泡、跳跃等趣味。完全适合追求刺激的“酷”类、“另类”的年轻人。还可以用卡通包装,更让人联想翩翩。3.传统奶糖的开发:加入鲜奶,提高奶糖的鲜味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亮点;在无定型奶糖中加入微晶糖膏,适宜的温度下进行老化成为微晶奶糖(或者叫砂质奶糖),使奶糖更加细腻、滑软、耐嚼,高温不变形,已经是喔喔集团的专利;奶糖夹心也是发展的空间。4.改良胶基口香糖:口香糖的胶基污染环境是它最大的缺憾,使胶基能够化解,成为口香糖发展的重要前途;口香糖加入功能性配料,如防蛀齿、美白牙齿、提神防瞌睡、降糖降脂、瘦身、清新口气等都是发展空间。5.无糖糖果:对于世界糖尿病人,蔗糖消化需要他们的胰岛素对他们是致命的伤害。利用木糖醇、寡糖类代替蔗糖,适合这一人群的需要,给予无糖糖果更大的空间。6.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在我国大城市和富裕人群中把巧克力做成“爱情商品”和老少皆宜的巧克力制品,特别是吸收欧、美制造巧克力技术和先进经验,吸引高消费阶层进行消费,把巧克力市场从人均年消费量50克达到1000克,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路漫漫。7.糖果包装技术也是重要的一环,如何把糖果包装成具有时代特色,又恰如其分,吸引消费者的青睐是糖果包装的前途。糖果包装不能过分,特别是喜糖让人眼花缭乱,有的达到了其价值的100%的包装,造成浪费。8.糖果的标识和标注:由于糖果功能性的发展和品牌效应,在糖果标签上根据时代和发展的要求,恰当的表示出来,让消费者有选择的空间是必要的,也是市场的规范的要求欢迎采纳!
⑻ 古今中外糖求发展史
糖,虽然不像盐一般,为人类生存所必须,却是人类饮食生活当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昂贵的农产加工品。事实上,即便在工业革命后,制糖业一直是一项非常赚钱的产业。中国唐代初期,糖是贡品,只有皇室能够尝到,唐中叶以后,才日渐走向民间。宋代的工商业颇为繁华,据记载城市当中已经有“诸般糖作坊”,《东京梦华录》卷二中“州桥夜市”就有“素签沙糖、鸡头穰沙糖”等小吃的记载,“饮食果子”里则有“西川乳糖、狮子糖”等等甜点。不过,即便如此,糖或者甜品还是非常昂贵的东西。石越知府杭州,组织官民船队贸易高丽、日本。糖,无疑为高利润产品之一。东北亚,尤其是日本不产糖,糖价贵如天。贩糖于高丽、日本,更重要的是,当时世界上并没有白砂糖。你先前提到要让石越主管工商发展经济政策,而书评区好像很多人觉得应该要多发展一些科技,两相结合下,我想到制糖工业。稍稍改良制糖工艺,似为可行,而且也真的可以做到大规模生产喔!如果采取国营糖厂的方式,甚至可以以兵养兵。
根据粤闽台一带的气候,二月植蔗,九月起开始陆续采收,十一、二月为制糖场开工之时。四川也是中国产糖大省,但因为气候略冷,所以要等到植蔗期要推迟到三、四月间,而制糖一般是农历春节前后,春节前制成的糖,叫冬班糖,春节后制成的,叫做春班糖。湘赣两浙亦可种甘蔗,只不过地理略逊前四省。宋季,台湾尚未入版图,所以制糖业主要集中川闽粤。
不过,糖场一年只开工两至三个月,时间很短,若设场常川雇工制糖,所费不赀(现在也是一样,所以糖场都兼营副业,并且减低固定职工人数),所以中国制糖都是小规模农户合资生产的,或者富户雇用临时工来生产,单一产量较小。所以我就假想公家出资兴建煮糖器具,养役使牛马,当可形成大规模官营事业,而人力来源就用邻近驻军,让当地驻军进驻糖场,工作两月,贩糖所得,足以养千百倍之兵。一年当中另有十个月的时间可供操练,所养耕牛骡马又能让军队平日役使之用,我个人认为是个可行的方法。
以下略略说明工业革命以前甘蔗制糖的方法:甘蔗的栽植有所谓的“春植”、“秋植”和“宿根”三种。“春植”顾名思义是春天栽种的甘蔗,来年就可采收;第一次采收后的甘蔗根部留置在土壤内(留头),让其发芽生长谓之“宿根”,它相当于“春植”,一年后就可采收;至于“秋植”,则是七月到十月这段时间种的甘蔗,当年不能采收,必须拖个一年半左右。
古时采收甘蔗满辛苦,全是人工采收后,“揽蔗根仔”(清除不需的蔗叶、泥土、根部的须须等),接着捆绑,然后用牛车运送到制糖工场。甘蔗采收运送到工厂后,略略清洗(去掉先前未处理干净附着在甘蔗上泥土),然后送进“石车”(压榨机)压榨,石车是由两个花岗石制成的圆柱形石磨制成,以牛拉石磨,甘蔗从两个圆柱石磨中夹碾而过取得蔗汁,并产生蔗渣。手工业时代,压榨比较不彻底,只压榨一次,无法将蔗髓当中的糖汁都榨取出来,浪费蛮多有用资源的,适度增加压榨次数,可以增加产量。不过在兽力时代,后续压榨恐怕要用更重的石磨,因此拉磨的牛只数目恐怕也要多一点。根据文献记载(台湾糖业史),两个石磨组成的石车,需要12到13头牛来拉磨,如果多用一组且更重的石车,会需要超过此数的牛只。
蔗汁加热后,加入石灰净化,让杂质沉淀,取得较清澈的甘蔗汁,称为“清净汁”。然后将清净汁煮至羹状,沾之会黏手时,一边冷却一边以木棒搅拌(一般来说,都是人力搅拌,不过制造兽力搅拌器应该不难,毕竟连石磨都可以制造了,把石磨换成棍子会很难吗?),使糖浆能均匀结晶成颗粒状,即俗称黑砂糖或红糖的赤糖。烹煮时会有杂质浮沫(糖蜜的一种)产生,以木瓢捞出,冷却沉淀后可作为养猪饲料,或拿来酿酒。
一般来说,双磨石车制造黑糖,若全凭兽力与人力(用牛12头,煮糖工18人),每日大概可以处理5000公斤的甘蔗,并于当日内煮成黑糖。这并不包括采收、前期清理和运送所需的时间,那是蔗农的事情。
唐宋时期,蔗糖的大块结晶体—冰糖被发明,最早记述造冰糖技术的是南宋期间遂宁人王灼的《糖霜谱》记述了四川遂宁、广汉、内江等五郡产冰糖,以遂宁为冠,如琥珀珍玉。苏东坡过金山寺时曾写了一首诗赠予遂宁和尚圆赞,有“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之句。遂宁当时制糖霜的工艺大致如下:十月至十一月,先将蔗汁制成沙糖。然后再把沙糖溶化,把溶化后的糖浆注入插着竹梢排的漆瓮中。到春节后,糖浆开始结晶。到五月,结晶不再增大,此时将精结晶取出放在烈日下晒干,就是糖霜。当时的这种糖霜,紫色者为上品,浅白色者为下品,与今之冰糖不同。
明代以前,中国只有这种黑砂糖或者前述冰糖,所谓白糖其实并不白,只比黑糖颜色略淡,而且精制过程相当费时并且昂贵。《泉南杂志》中有如下记载:“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炼成白。劈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方法是把黑糖放进锅中,用水溶化,然后把锅烧开,糖水滚动,浮沫升起,撇掉浮沫,咸鸭蛋打碎后放入糖水中搅拌,把许多杂质裹在里面,把它撇掉,杂质就减少了一些。就这样,一直煮下去,再煮再撇,直到没有浮沫升起为止。
真正精制白砂糖的技术要到明嘉靖年中,才被偶然发现。根据《天工开物》中的记述如下:“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实际上的做法是取出赤糖中颗粒大而完整、比较不干净的颗粒,装入漏斗状的陶缸中,淋上一遍又一遍的黄泥水,使黑渣顺孔流出,上层的糖自然变白,愈上层愈洁白,就是白糖。所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取出上层的白砂糖,中层的黄砂糖,下层的褐砂糖(这种褐砂糖比未经精练的黑砂糖好不到那去,但多少颜色浅一点,勉强能分出等级吧)。
至于流出的黑色残渣则称为糖蜜,可用来酿造酒。酿出的酒之过滤后,兑上以米酿造而成的米酒,即可饮用或作为料理用酒。兑米酒比例大概是米酒六,糖蜜酒四。
而蔗汁加石灰沉淀后的泥浆称为“滤泥”,含有大量有机质,养分颇高,是极佳的肥料。蔗渣是甘蔗压榨过程中所残余的废弃物,为了节省燃料支出,糖厂予以回收晒干后当柴火煮糖,甘蔗枝叶与蔗皮也是主要燃料来源。基本上,制糖燃料无须外求。事实上,往往因为蔗渣太多,而将多余蔗渣当堆肥使用。但蔗渣是可以拿来制造纸浆的,甚至制成蔗渣板,作为建材隔版使用。
⑼ 糖的制糖历史
史前时期
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饴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周代至汉代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时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间
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说明在中、印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术的经验交流。
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 北宋王灼于 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印度制糖术的传播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甜菜制糖与机械化制糖
机械化制糖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
甜菜制糖业的兴起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此后15~20年间,已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
机械化制糖业的发展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是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821年,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中国机械化制糖历史
中国机械化制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制糖所”,后改为吉林省制糖厂。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1929年,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广东制糖历史悠久,制糖原料(甘蔗)丰富,客观上也利于制糖业的发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厂两家厂商的承包下,在广东建成了市头、顺德、东莞、新造、惠阳、揭阳等 6座机械化制糖厂。其设计的总生产能力为每天压榨甘蔗7000吨,每天产白糖700吨。机器设备全部由外国进口,工艺技术、设备规模都是空前的。广东遂成为全国机械化制糖业的重要基地。
广东兴办机械化制糖业的热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厂。但由于时局动乱,工业基础薄弱,这些新式的机械化制糖厂,未能得到发展和繁荣,不少糖厂被迫关闭、停业。
20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4: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⑽ 有没有人知道糖果的起源和发展
糖果、巧克力、曲奇饼、蛋糕……这些“甜蜜”的食物总能带给人幸福的感觉。
http://photo.pic.sohu.com/images/health/2006-09-26/10ef5da2a57.jpg
糖带来的甜蜜愉悦
也许你很好奇,为什么自己有压力的时候那么想吃核桃仁巧克力饼、或者觊觎同事的糖罐子?其实许多人都是这样的。奥秘就在于甜的味道会通过味蕾刺激大脑分泌安多酚和复合胺,这些化学物质有助于提升情绪和安抚神经。
你的身体需要糖
其实,对糖的偏好是人类进化中的一场革命,因为自然界中甜的食物往往是安全的,而苦的食物常常是有毒的。我们喜欢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它。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适量的糖能够减肥
在一个小白鼠实验里,研究者把小白鼠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天的饮食中都有少量的糖。研究者不停地晃动小白鼠的窝,发现那些吃糖的小白鼠更加从容,它们的肾上腺激素水平比不吃糖的小白鼠要低25%--肾上腺激素水平过高会导致肥胖和免疫力低下。当然,我们不是小白鼠,但是从它们身上我们至少可以学到:饮食中适量的糖对于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这是给“甜心美眉”的一个好消息:你的“无糖不欢”是有道理的!而且,对任何人来说,饮食中没有糖都是不行的,所以你完全不必为了健康或减肥而彻底放弃糖。
糖,游走在甜蜜与危险之间
不过,我们也有一个坏消息要给“甜心美眉”:虽然糖不是罪魁祸首,但是如果你的糖摄入量不合理,糖就会变成面目可憎的魔鬼。
过量的糖,当心!
甜蜜的欺骗。糖的血糖指数(GI)很高,这意味着糖被消化得很快,血糖的迅速升高会促使胰腺释放大量胰岛素,帮助细胞把糖转化为能量,因此你会感到精神振奋。但很快,这种消化会使你身体的葡萄糖水平突然下降,从而给大脑发出信号——又到进餐时间了,那么你必须多吃很多东西才能维持这种甜蜜的情绪和状态。QQ糖、软饮料、低脂曲奇、蛋糕等甜食都有很高的GI指数。
糖和脂肪是亲密伴侣。想想冰淇淋、蛋糕和饼干吧,这些食品都含有大量的糖、奶油和黄油。糖分能够使油脂类的东西更加可口,结果是你很可能会在一顿饭中摄入更多的热量。
所以你看,当你面临压力的时候,虽然适量的糖能够避免因肾上腺激素水平过高而导致的肥胖,但如果不小心吃得过多,那么你还是无法控制体重。
糖与维生素势不两立。首先,如果甜食吃得过多,你就会减少其它必需主食的摄入,这种饮食结构会导致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2以及钙、镁、铁的摄入减少,如果缺少了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骨质疏松和心脏病就会离你越来越近;另外,糖的代谢需要维生素B1的参与,大量吃糖会增加维生素B1的消耗,不利于你的视力健康。
糖与糖尿病的关系。虽然至今仍没有证据表明糖与糖尿病有直接的关系,但在临床研究中,大量摄入糖会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一项历时8年的研究发现,如果女性从每周喝几包甜味饮料增加到每天喝一个,就会在短期内增加8公斤的体重,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80%。
伪装的糖,危险!
过量的糖,会让你在增加体重的同时失去健康,那么多少糖是合适的?也许你为了减肥,已经极力地避开糖了,但那并不等于你的糖摄入量不会超标。因为你并不知道,一份袋装食品中的含糖量,远远高于你不敢加到菜肴里的那一点食糖。
可憎的添加糖
我们吃的水果和蔬菜当中都含有大量的天然糖,甚至纯牛奶中也含有乳糖。我们的身体完全可以从这些食物中获取足够的天然糖,但是越来越多的食物在加工的过程中都会被添加大量的糖类甜味剂,使我们很容易就会摄入过多的糖分。
食品里的添加糖分每天大约会提供给你500卡路里的热量,而且这些糖与天然糖分不一样,不含任何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这些添加糖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不想任何办法减肥,而只是把每天摄入的添加糖减少一半,一年下来你就能够减掉11公斤的体重,而且饮食更加健康。
营养学家指出,我们每天摄入的热量当中,来源于添加糖的不应该超过10%,对于一个一天摄入2000卡路里热量的人来说应该是不超过12茶匙(48克)。对于一个正在减肥的女性来说,你的减肥食谱大概应该是每天1500卡路里的热量,那么你就不要给自己超过9茶匙(36克)的糖。可事实上,平均来说,一个年轻女性每天会摄入124克(31汤匙)的糖!当然,如果多纳圈是你的最爱,这个数字也没什么惊人的;可是许多健康食品——酸奶、全麦面包、意大利面的调味沙司、蔬菜三明治等等,都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的糖。想想看吧,一大勺果酱含糖15克,1罐可乐含糖39克,如果不注意安排你的饮食糖量,糖的限额是很容易被突破的。
糖的用途广泛,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现代人的食糖量越来越多,甜饮料、甜点心、甜果品等已成为人们日常的食品,这样人们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糖。
在食物中,如大米、面粉等都含有大量的糖。但这里的“糖”是以多糖形式存在的,即我们常常听到的“淀粉”一词。这种多糖是我们身体需要的,没有什么害处。而我们常常听到的“小孩不要多吃糖”等告诫往往是指“蔗糖”。下面我们介绍的摄入过多则有害处的糖,就是指蔗糖。
◎ 导致营养不足与肥胖
每天若是吃糖或甜食较多,那么吃其他富含营养的食物就要减少。尤其是儿童,若吃糖或甜食过多,会使正餐食量减少,则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反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营养不足。吃糖过多,剩余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脂肪,带来肥胖的后果,而且可导致肥胖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症。
◎ 导致骨折与癌症
过多的糖使体内维生素B1 的含量减少。因为维生素B1是糖在体内转化能量时必须的物质,维生素B1 不足,就会大大降低神经和肌肉的活动能力,从而易导致摔倒发生骨折。实验证实,癌症与缺钙关系密切,而能造成缺钙的白糖,被认为是诱发某些癌症的因素之一。
◎ 减少寿命
长期吃高糖食物的人,可造成营养不良,肝脏、肾脏肿大,脂肪含量增加,他们的平均寿命将要缩短。
糖是家庭必备食品,在糖的甜蜜之中隐藏着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日常饮食中,偏爱甜食者,常常会因过量食糖而导致多种疾病。
◆维生素B缺乏,毒素积于体内
对策:可以通过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补充:奶类及其制品、动物肝肾、蛋黄、鳝鱼、胡萝卜、香菇、紫菜、芹菜、橘子、柑、橙等。
人们摄人糖后,在体内分解糖产生热量的同时,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需要维生素B族参与解毒,最后排出体外。长期过量食糖,会使体内维生素B族因消耗过多而缺乏,以致废物蓄积于人体;同时又使体内的热能代谢,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代谢以及脑与组织中能量转化受到负面影响。
◆引起高血压、造成肥胖
摄入过多的糖,可刺激人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增加血中胰岛素,儿茶酚胺分泌,使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直接引起血管紧张度增加,这可能成为促成高糖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另外,血中高胰岛素水平也会增加肾脏重吸收钠和水,引起水钠滞留体内,血容量增加而产生高血压。
食糖过多,剩余部分会转化为脂肪贮藏起来,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是众多疾病之源。
◆骨骼脱钙而引起骨质疏松症
进食大量的糖或碳水化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中间产物丙酮酸、乳酸等,使肌体呈酸中毒状态。为维持人体酸碱平衡,体内的碱性物质钙、镁、钠就要参加中和作用。体内钙的不足使肌肉硬化和张力减弱,调节血压的机制紊乱。大量钙被中和,又能让骨骼脱钙而出现骨质疏松症。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又使人体细胞老化加速,使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
◆“甜食综合症”
“甜食综合征”有哪些表现?
轻症者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例如出现无名烦恼、心境恶劣、任性、易冲动、易暴躁。
还可表现为头发变黄变自,全身骨酪酸痛,龋齿,儿童弱视、近视。重者可导致高血压与肥胖症。而肥胖者又很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乳房肿瘤等,一旦发病,又会有这些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
“甜食综合征”如何防治?
蜂蜜和水果中的果糖被广泛应用于制作饮料、甜点、果品奶酪等多种食品,尽管它的甜味深受欢迎,但食入过多很容易引发“甜食综合征”。如何才能预防这种疾病呢?
(a)运动少、轻体力劳动者,每天的食糖量不要多于20克,重体力劳动者也不要超过30克;少吃巧克力;睡前不吃甜食。
(b)限糖节食是防治肥胖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以上诸病患者应控制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大量,以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