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书信的发展史
在人类文明史上,信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字发明以前,人们主要采用口口相传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或信息传递给他人,这就是“口信”。文字产生后,信息的传递更多通过“书信”来完成,还有以不同实物作为特定含义的“物信”存在。如有寄红豆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有寄梅花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可谓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在我国,书信滥觞于商代。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先生在考证后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中国甲骨学史》!
可见,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这也揭开了我国书信发展的辉煌篇章。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在特使外交中,常常伴以书信外交,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所描述的~“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汉以前的书信,正如许同莘在《公牍学史》中所说,“凡书于牍者,其事皆公事,其言皆公言”,没有个人情怀的吐诉,只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两汉时,随着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书信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为书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魏晋南北朝是书信繁荣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书信,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如问候有书,贺喜有书,求物有书,绝交有书,论字有书,就连见闻中的偶然一得,也草成一封,抒怀谈趣?信还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礼仪方式,如当时流行的一种“月仪帖”,就是友朋间每月互通讯问,增进友谊的一种信件。此外,擅长写信在当时被格外推重,曹丕盛“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期。这时的书信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杜甫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书,就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书信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许多文人的书信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幻联在一起,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讽丑恶的犀利武器。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书信,则成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明清时代,政治专制使书信发展陷入低潮。但那一时期的家书,给严寒的书信季节增添了一丝春色。尤其是郑板桥的家书,从思想到文风,都独树一帜,是封建社会家书中的佼佼者。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对前人书信的整理、印行,功不可没,如明人沈佳的《历代名人尺牍精华录》,清人王世贞的《尺牍清裁》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书信发展的春天,白话书信的出现,则是书信大众化的里程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信不仅有平信、挂号信、航空信之分,还有(特快传递,贺年、贺喜的礼仪信函,发送广告和账单的商业信函,以及使用传真技术的电子信函等等。
『贰』 信的发展史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简、柬、札、帖 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 意隽永的书信作品。
笺、素、翰 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后也用函代指信件。
尺牍 膝,书版。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 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此外,如简札、简帖、简牒、简膝、书尺、书牍,以及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等,也都用作书信的代称。再如,称亲笔书信为手书、手札,称简短书信为短简、短书、小书,称答复的书简为答记,称佛家书信为法帖,称与人断绝交往的书信为绝交书,称不署姓名的书信为匿名信,称诽谤人的匿名书函为飞书、飞文、飞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叁』 写信最早起源在哪里什么典故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书信是人们以书写于纸张(或其他的文字记录体)的文字、图像为内容的一种交流形式。在中国古代,也简称为“书”或“尺牍”等等,在例如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被称为《报任安书》。“尺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司马迁的《史记•仓公列传》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古时书信称作尺牍,是因为当时书信所用竹简或绢帛长约一尺,故有此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在中国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有“书信”来往,是采取结绳、刻符的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画符号。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牍(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日“尺牍”)、手札。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
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过鲤鱼形状的木盒作“信封”,古诗十九首之一《饮马长城窟行》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而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而后来书信也被称为“鱼书”,晏殊的一首宋诗写到:“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晋书·陆机传》:“我家绝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渡,乞白服相见。”唐王驾《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尺牍——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肆』 书信的来历
书信起源。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
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
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
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
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这是古
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在占卜之
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
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
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
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
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
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
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
了便利条件。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
达意的重要手段。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写完了信,或亲自送去,或托人捎
去,若相距遥远,书信在路上走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于是人们羡慕水中的游
鱼、天空的飞雁,把思念寄托于碧波水府、白云天幕,图的是一个快字。随着
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专门送信的信使,专门为信使驻马休息的驿站。那时的
驿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为皇帝要延伸皇权,下达政令。往往是一道圣旨,便
是快马接力,昼夜兼程。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皇帝便命令通过机要
交通,当日送到,于是杨贵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虽然杨贵妃有幸通过机要
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鲜的荔枝,但那时信使和驿站的主要功用还是传输信息。从
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
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伍』 信的历史【信的历史,信距今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还有它的发展历程】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邮"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现了。到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驿站才给全部裁撤。驿站撤消前,我国民间也同时存在公共的寄信机构,叫"民信局",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创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业。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陆』 中国书信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邮政源于我国。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邮"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现了。到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驿站才给全部裁撤。驿站撤消前,我国民间也同时存在公共的寄信机构,叫"民信局",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创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业。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柒』 中国有书信往来起源于何年代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专国已属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 《邮驿令》 。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捌』 中国古代的什么起始于书信
应该是通信吧
『玖』 回首历史振兴中华书信800字
翻开历史的大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有悲伤、有欢喜。
回眸七十多年前的今天,祖国大地正饱受这血弹的侮辱,是一位位英雄人物的壮烈,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一九三七年,那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来到了我国的领土,开始大肆侵略,滥杀无辜,还进行了南京大屠杀,是我国损失了三十万人民;还贱踏了我国的领土,烧了颐和园、圆明园,抢走了村民的粮食、钱财、各种东西;还包围了村庄,是村民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令国人义愤填膺却无能为力,肆意的虐杀带来哀鸿遍野,那一滴滴血、一滴滴泪,不仅滴在了赤县神州的土地上,更滴在了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坎中。中华民族不能低头!血与泪唤醒了中国的有志之士,东方雄狮终于觉醒,发出震惊世界的吼声。第一声吼,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颠覆千年封建帝制;第二声吼,新中国成立,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第三声吼……如今的中国,已是人才济济,如,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不顾美国人的阻拦,学好了知识就硬要回到祖国,最后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回到了祖国,此时的中国,有了这些科学人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1967年,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2002年,秦山核电站二期运行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国人民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让这一片土地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在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就像一位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象征着五星红旗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高高飘扬!
一滴滴血滴进炎黄子孙的心坎,一滴滴流滴进祖国人民的心田,走在新世纪的马路上,不忘回顾历史,回顾一位位英雄人物,感受这振兴中华的血与汗。
『拾』 书信在历史上的名称
书信名称种种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与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简、柬、札、帖 古时书简并称,书籍之类可以称为简,书信之类也可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简则零篇寸擂为多。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今仍不乏使用。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如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就是文字简短、情意隽永的书信作品。
笺、素、翰 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函 封套叫做函,信一封叫一函,后也用函代指信件。
尺牍 膝,书版。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 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此外,如简札、简帖、简牒、简膝、书尺、书牍,以及音信、音讯、音问、音邮、音翰、音书等,也都用作书信的代称。再如,称亲笔书信为手书、手札,称简短书信为短简、短书、小书,称答复的书简为答记,称佛家书信为法帖,称与人断绝交往的书信为绝交书,称不署姓名的书信为匿名信,称诽谤人的匿名书函为飞书、飞文、飞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