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东江文化
东江文化指的是以惠州为中心的,发生在东江流域的文化现象,包括历史的和回现实的。既包括自答古至今的东江人文文化现象,也包括东江物质文化和东江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东江文化的要质和主体是客家文化,但又不是纯客家文化,因为历史上形成的特定行政辖区和人口多元化等因素,使得东江文化在保留客家文化要质和主体的基础上,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吸取了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成分而形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江文化大体系。
它的内涵可以确定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东江地域特色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
二是为延续和传递东江文化而形成的传播方式与手段,也即文化设施;
三是介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之间的东江文化要素,如风俗、礼仪等;四是以惠州为主体的东江流域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配套设施;
五是企业文化。这些都需要我们花大气力研究、开发、利用。
⑵ 东莞历史文化
东莞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东莞属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并岭南,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时东莞属交州(南交)。顺帝分番禺设立增城县,东莞于当时增城治下。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隶属东官郡(深圳南头)。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街道)。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分东莞香山镇立香山县(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东莞守御千户所、编户五十六里立新安县(今深圳市和香港),东莞地域随之缩小。
清沿明制。清朝后期,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
(2)东江历史文化初探扩展阅读:
东莞的名称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相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闻名,故名东莞。“东莞”首次成为本地的名称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莞人大都以做莞草为业,又在广州之东,故名东莞。这是学界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 。
第二种,因莞香而闻名,故名东莞。不过学界一般不采用这种说法。
第三种,山东省原有东莞郡,因北方战乱,衣冠南渡,北方士族大量南下,部分东莞郡的士族迁徙到东莞的位置,为了纪念北方故土,依旧把当地称作“东莞”。
广东历史久远,是太古时代“南海盘古国”所在地。距今60万年至8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智人(马坝人遗址)。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
⑶ 东江纵队遗址在那里,有什么历史背景
惠州.
东江纵队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命令侵粤日军就地投降
东纵是留在广东坚持敌后斗争的少数中国武装。东江纵队的前身华南抗日游击总队主要活动于惠州一带,当地也是研究东江纵队的重镇。2003年底,罗浮山下新建起一座“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展厅里有一个牺牲烈士的名单长幅,上面镌刻着5508个烈士的姓名。馆长熊茂昌介绍,经常有老战士拿着战友名单来核对,如果有缺漏或者写错的都要求纪念馆改过来。甚至有人专程从香港赶来,看到当年战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泪,泣不成声,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东江纵队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惠州市委党史办何主任言语中透着豪情。
何主任告诉我们,八年抗战,几经整编,终于发展成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据战后统计,东江纵队先后作战1400多次,毙伤日、伪军6000多人,牵制了日军两个半旅团的兵力。
在纪念馆内,记者意外地见到了当年朱德总司令给冈村宁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广东的日军由你指定广东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熊茂昌告诉我们,当年,东江纵队就是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华南抗日纵队司令”的名义,给日本南支派遣军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发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这是对东江纵队孤悬敌后、八年抗战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后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三野作战序列。
“书生扛枪”、“小鬼善战”
一个个英勇的战斗故事至今在东江畔口口相传
育英楼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砖灰瓦白墙,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镇,毗邻叶挺将军的故居。当年,东江纵队的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就曾把指挥部设在这幢两层小楼里。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年修葺育英楼时,工人就曾在瓦檐下发现当年游击队员埋藏的步枪子弹。
翻阅楼里的资料,我们发现,东江纵队早期领导人如曾生、王作尧等都是大学生,许多人参加过声援“一二·九”运动的学生游行。队伍中留学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无怪乎东江纵队老战士一直以“书生扛枪”为自豪。
“小鬼善战”也是东江纵队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笔。如今依然有很多战斗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以一当百光荣殉国的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枪队队长刘黑仔,后来成为海军战斗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间广为传颂的传奇人物。
“省港大营救”轰动全国
茅盾称其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广东是侨乡,历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风俗,抗战爆发后,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献金等方式支援敌后抗日武装。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后回来投身抗战,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队、吉隆坡队等都是以华侨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许多人后来在东江纵队里担任了重要指挥员,如泰国华侨钟若潮后来担任大队政委,牺牲时新婚才三天。
“可以这么说,南洋和港澳是广东抗战的粮仓和弹药库。”东江纵队联谊会负责人感慨地说,与海外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华南敌后抗日武装可以在香港沦陷后随即成立港九大队,渗透在香港、九龙一带。
八十多岁的杨庆、陈瑞夫妇当年是港九大队的战友,二老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就少有地兴奋。这支精干的队伍炸毁日军启德机场、活捉日本南支派遣军高级特务头子东条正之,一时间把港九地区变成了日军眼中的“治安之癌”。
这支队伍真正为世人所知的,是他们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从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营救出八百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夫人。
“省港大营救”轰动全国,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队将上百名国际人士安全护送到大后方,还救护美军飞行员8人,开辟了著名的“飞行员安全通道”。其中美空军克尔上尉遭数千敌人三个星期的搜捕,被东江纵队成功救出,这一传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军十四航空队的教材。 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队立下了辉煌战绩。这支孤悬华南敌后的抗日武装——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这就是英雄的东江纵队。
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⑷ 关于惠州东江大桥的历史和结构数据是什么
东江大桥简介
1、 概况
为改善惠州市的交通状况,惠州市政府决定在惠州大桥下游约500米处修建一座
新桥——下角东江大桥。拟建的大桥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横跨东江。桥梁总长约
1400米,其中正桥长约640米。该桥是市区二环路的控制工程。下角东江大桥
南、北引桥分别与下角南路、三新南路衔接。北引桥上跨沿江三路、文昌二路,
在文昌二路与文华一路之间落地,另在文昌二路道口处布置两条上、下桥匝道。南
引桥上跨江边路,在下角南路与下角中路的道口处落地。
该桥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江北地区及老城区的经济发展,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内彻底解决目前江北地区与老城区之间的交通仅靠惠州大桥、东江大桥的交
通瓶颈状况,改善投资环境,同时拉动老城区与江北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符合
惠州市的总体规划,并对打造惠州半小时城市生活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现状交通
惠州市老城区位于东江以南,新城区在东江以北,连接新老城区之间的交通目前
主要依靠惠州大桥和东江大桥,在上下班高峰时间段内,由于行人、非机动车、机
动车流量较为集中,经常发生交通阻塞,延误时间较长。
目前,在东江上游过境公路正在修建另一座跨越东江的中信大桥,桥梁设计为双向
六车道,从惠州市的总体规划的角度来看,该桥的修建将会带动新区的建设,对桥
梁两岸区域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但是,根据惠州市的规划、发展,在惠州大桥所
在的区域附近,不论是居住、还是商业等均较为发达,依靠目前惠州大桥来解决日
益增长的交通流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惠州市在惠州大桥下游附近修建下角东江大桥,将会有力地缓解惠州大桥
的交通压力,为惠州市新老城区的发展及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3、技术标准 大桥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道
计算行车速度: 50km/h,匝道30~35 km/h
设计荷载: 汽车—超20级,挂车—120;人群荷载 3.5kN/m2
桥面宽度及布置:1.5m(人行道)+2m(非机动车道)+3.75m+4╳3.5+3.75m(机
动车道)+ 2m(非机动车道)+ 1.5m(人行道)
设计洪水频率及水位:300年一遇,+18.72m(黄海)
通航等级:Ⅳ级
通航水位及频率:10年一遇,+16.42m(黄海)
抗洪抢险通道(堤上路)净空:北岸4.5m,南岸2.5m
引桥桥下净空:主要道路>5m
4、设计原则
大桥设计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满足大桥的交通使用功能;
桥型方案与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相协调,符合城市景观要求,成为惠州市
的标志性建筑;
体现技术的先进性;
考虑工程的经济性。
5、惠州城区已有桥梁建筑的景观分析
惠州城区内有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市区内湖泊众多、水网交错,桥梁建筑物
较多。现列举如下:
横跨东江的有:
惠州大桥: 主跨120米的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东江大桥 :主跨75米上承式拱桥。
中信大桥:主跨100米的变高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横跨西枝江的大型桥梁有:
水门大桥: 3跨上承式连续拱桥
西枝江大桥:刚架拱
东新桥 :简支梁桥
合江桥:T型刚构梁桥
市区内的高架桥和跨线桥也主要以经济适用的简支梁和连续梁等常规桥型为主。
市内湖泊中园林式的中小桥数目众多,其中西湖景区中的烟霞堤桥、西新桥、九曲
桥等颇具特色,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惠州市现有桥梁涵盖了梁桥、拱桥等多种桥型,目前尚未有索桥(如斜拉桥、悬
索桥),因此本项目桥梁工程的桥型方案选择,必须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综合考
虑,不使桥型雷同或相似,具有一定的地标性质。另外,从主河道宽度和通航等级
来讲,采用斜拉桥是非常合适的。
6、 主桥桥型方案构思
惠州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而拟建的下角东江大桥是一座城市桥梁。城
市桥梁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载体。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城市桥梁建设应着重考
虑建筑功能、景观功能和文化功能,为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增色添景。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空间的艺术。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
也利用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对称、变化、统一、轮廓、凹凸等多样化统一的
形式美法则。它与一般建筑物的区别在于,桥梁建筑以其外裸的结构特性,以及各
组成部分功能明确的形象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启发人们的联想,激发人们的美感
。桥梁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其影响力正超越建筑的本身。
城市桥梁既是建筑,有时也反映一座城市的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它应具景
观功能。从狭义上理解,它具有审美的直观性和空间感。但从广义上理解,它会影
响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或在桥址周边地区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桥梁的景观
功能还在于它具有相当的旅游观光价值。
这一点在中、外城市的桥梁建设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在国内,如上海之于杨浦大
桥、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武汉之于武汉长江大桥及众多跨长江、汉江的大桥;在
国外,如法国巴黎之于塞纳河上的30多座桥梁,形态各异、美不胜收。
另外,桥梁建设不仅反映国家当时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还反映出一定的历史
文化,就像桥梁构造的演化总和生产发展相适应。如中国的赵州桥已有近1500年的
历史,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悬索桥有约120年的历史,想想这些桥的历史和当时的科
技水平,不由让人肃然起敬。有时桥梁的型式并不重要,但它的历史文化却是永恒
的。
根据上述惠州城区已有桥梁建筑的景观分析、城市桥梁的功能分析及当地政府要
求,该桥主桥桥型方案采用斜拉桥,是一个十分恰当的选择。
7、主桥桥型方案
在中标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最后确定主桥为180+104+46米三跨连续独
塔双索面PC斜拉桥。
桥塔为人字型双柱无风撑型塔,造型抽象。每根塔柱在下端分叉(分内柱、外柱),
以提高塔柱横向稳定性,并且,人行及非机动车道从分叉处穿过。
采用这种特殊造型的桥塔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需作专题研究和分析。这种特殊
造型的桥塔在全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不多见。
⑸ 老东江桂林米粉历史文化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据说是源于中国桂林的特色小吃,版但并未得到任何证实权,桂林市民经常以此做为早餐。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现在桂林米粉或模仿桂林米粉的菜式在中国各地可见,更传播至东亚各地区。桂林本地的米粉都搭配酸笋,味道很浓且无汤。在中国大陆一般分为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⑹ 什么是东江文化
东江文化指的是以惠州为中心的,发生在东江流域的文化现象,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既专包括自古至今的属东江人文文化现象,也包括东江物质文化和东江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东江文化的要质和主体是客家文化,但又不是纯客家文化,因为历史上形成的特定行政辖区和人口多元化等因素,使得东江文化在保留客家文化要质和主体的基础上,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发生着必然的联系,吸取了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成分而形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江文化大体系。它的内涵可以确定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具有东江地域特色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二是为延续和传递东江文化而形成的传播方式与手段,也即文化设施;三是介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之间的东江文化要素,如风俗、礼仪等;四是以惠州为主体的东江流域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配套设施;五是企业文化。这些都需要我们花大气力研究、开发、利用。
⑺ 东莞历史和文化遗产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民族英雄袁崇焕、抗日名将蒋光鼐、著名画家邓白、举重冠军陈镜开等都是东莞籍人,著名的岭南画派也发端于东莞可园。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民国期间,先后隶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
东莞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莞有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并借鉴西方演奏技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的美誉。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
赛龙舟
2001年,东莞市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并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文化;2008年东莞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子论文公益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新品牌”;2010年,东莞制定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打造文化名城。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⑻ 东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何特色出现过哪些历史人物
地理环境: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地处东经113°31′ -114°15′北郊22°39′-23°09′。
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 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历史文化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祖籍在东莞的著名人物有:孙中山 袁崇焕 邓世昌 叶富 蒋光鼐 ······
出生在东莞的近现代名人有:陈镜开 伦明 卢子枢 黄般若 王宠惠 ·······
⑼ 东江纵队的历史评价
七年中,东江纵队在远离中共中央,难以取得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战场直接支援的困难条件下,与琼崖纵队、珠江纵队、韩江纵队和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人民武装共同坚持了华南的抗日战争,经历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部队发展到1.1万余人,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一支主要力量。 一是东纵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在华南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
二是东纵组成人员中,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较高并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是东纵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进到敌占区的香港及沿海城市,成功地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
四是东纵抢救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精英,保护了我国文化瑰宝。
五是东纵抢救了一批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赢得盟军信任,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
六是东纵对三年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东江纵队是日军全面入侵华南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举起的敌后抗战的旗帜。东江纵队的前身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榴花阻击战、百花洞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人民武装对日军的较早的有组织的典型战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华南敌后抗战方针,最早在东江纵队得到落实。
二是东江纵队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共中央确定东莞为华南抗日纵队的受降地区,朱德命令侵粤日军派出代表到东莞地区投降。
1945年,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东江纵队的评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华南游击队即包含东江纵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海外华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各种方式参加和支援祖国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