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誉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四坝是哪四坝啊
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罗玲提出“重庆文化四坝”一说,引起关注,这四坝分别是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梁滩坝。
Ⅱ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院简介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史地系。回溯学院办学历程,前辈学人之翘楚,如吴宓、孙培良、邓子琴、吴毓江等辛勤耕耘的身影历历在目。吴宓,哈佛大学硕士,学贯中西,1955-—1957年在历史系任教;孙培良,学术领域广泛,以治西亚史,特别是伊朗史见长,享誉世界史学界;邓子琴,一生致力于文化史、民族史研究,成绩卓著;吴毓江,以治墨学名世。他们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崇高的道德风尚,如春风细雨,滋润了数代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形成了我院良好的办学传统,铸成我院今日之院训——进学、修德、会通、超胜。
学院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含高师硕士)授予权。中国史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
学院下设中国史系、世界史系、历史教育系、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民族教育系等5个系,以及历史地理研究所、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亚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设有历史学(师范)、历史学(国学研究与应用)、民族学3个本科专业,承办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已形成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预科、网络教育和历史教育硕士、高校教师硕士等多层次办学体系。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1人,教授1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9人,博士(含在读)32人,硕士(含在读)20人;有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9 人。先后有2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师优秀教师奖,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获重庆市师德建设标兵。
“十一五”期间,学院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务院重大文化工程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1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6项,科研经费达6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2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炼了“融师范性学术性为一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民族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人才培养特色,先后培养了5300多位博士、硕士和本科学生,以及5800余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强化硕士研究生、本专科预科学生。学院多次聘请韩国、美国等专家到学院工作,与美国、英国、韩国和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地高校互派交换生,与西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本科生,积极接收遵义师范学院、毕节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借读学生,建立起与境内外高校予以广泛交流与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Ⅲ 全国抗战爆发后,许多高等院校向大后方
关于你的来问题通过检索CNKI和重庆当地自的档案馆及相关信息可以获得以下内容: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大后方人民在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1、中共重庆市委公厅,制定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8—2015)》,可以参看相关信息和文献。2、重庆为此要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历史3、重点人物或者单位,如郭沫若所在的文化团队和一些重要的募捐,宣传活动(文化剧团)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杭州图书馆
Ⅳ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建设工作
关于你的问题通过检索CNKI和重庆当地的档案馆及相关信息可以获得以下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回,重庆是中国的战时答首都,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大后方人民在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
1、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制定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8—2015)》,可以参看相关信息和文献。
2、 重庆为此要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历史
3、 重点人物或者单位,如郭沫若所在的文化团队和一些重要的募捐,宣传活动(文化剧团)
希望有助于你的问题研究
杭州图书馆
Ⅳ 抗战中重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重庆是抗日战争抄时期国民政府袭的战时首都(陪都),国民党在这里领导全国抗战。
2、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远东力量的组成部分。
3、重庆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中心,依靠重庆这一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统筹一切抗日战争资源和力量。
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大多数人从持久战略出发,把西南地区作为抗战的战略后方和根据地,整个过程用心良苦,实践证明完全正确。
(5)重庆市抗战大后历史文化研究会扩展阅读: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战时国都,发布宣言,昭告世界,虽然是临时的,却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
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一洗百年来的重重国耻,扬眉吐气,中华民族战起来了。在战斗的过程中,作为战时国都的重庆人民不惜一切支持抗战,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军队虽然败退至西南,但是中国政府并未再做任何退让和妥协,对日政策始终保持强硬,民众各界也积极开展各种救亡运动。最后日军进攻中国西南的战略计划破产。
Ⅵ 周勇的其他相关
周勇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重庆市委抗战大后内方历史容文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
兼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重庆市社科联副主席、重庆市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带头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市最早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
长期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信息化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第二次国共合作纪实丛书》、《中共南方局历史研究丛书》、《红岩精神研究》、《西南抗战史》、《重庆通史》、《重庆抗战史》等专著,《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红岩精神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等论文。
Ⅶ 重庆大轰炸的遗址保护
全市抗战遗址767处,现已消失近半
“这些年来重庆的抗战遗址已消失了近专半数,这种属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周勇介绍,重庆是全国保存抗战遗址数量最多的城市。全市抗战遗址767处,现存395处,分布在全市22个区县,基本涵盖了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所有类型。
21世纪初,重庆市委决定实施“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并颁布相应的规划纲要,将抗战遗址抢救保护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按照纲要,从2008年到2015年,国家和重庆市将对此项工程投资28亿元,主要用于文物本体保护、历史展示、修建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博物馆和恢复抗战时期的城市街区风貌四方面。
实施过程中,重庆把抗战遗址保护与“五个重庆”建设相结合、与主城区危旧房改造相结合,已累计投入资金5.2亿多元,对104处抗战遗址进行了抢救维修。截至目前,已完成革命遗址、抗战遗址维修41处,正在施工9处,已编制方案16处,正在编制方案21处。
Ⅷ 重庆有那些抗战时期留下的遗迹
重庆市北碚区新发现五处抗日战争遗址
重庆市北碚区在近日完成的抗战遗址普查工作中新发现5处遗址。
这5处新发现的抗战遗址是国民中央警卫署、美龄堂、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北川铁路绞车梭槽、报警台等。
重庆市北碚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的中心地区,留下了一大批极具价值的历史遗存。自2007年9月以来,重庆市北碚区开展了历时数月的抗战遗址文物普查工作,共查勘了分布在歇马镇、蔡家岗镇、澄江镇、北温泉街道等地抗战遗址64处。其中,已修复对外开放的有6处,使用单位保护的有15处,可修复性开发的有6处,残存遗址1处,不可修复的4处;已消失的32处。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既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也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舞台,现有抗战遗迹200多处。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位于抗战遗迹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重庆南岸区黄山,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蒋介石及夫人宋美龄在此栖居长达六年,许多军政要员、外国使节也纷纷在附近择寓而居,现在保存下来比较完好的建筑有蒋介石官邸“云岫楼”、宋美龄别墅“松厅”和美国特使马歇尔旧居“草亭”等。总投资约2亿元的抗战遗址博物馆于去年10月正式开馆。
江丙坤与夫人江陈美惠参观了“侍从室”、“孔园”、“草亭”等遗址,追忆那段历史岁月。江丙坤细看每一样历史展品和图片,不时驻步。在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横幅下,江丙坤留下了自己的影像。
在蒋介石官邸--云岫楼前,随行的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告诉江丙坤,自蒋介石离开云岫楼后,他是六十年来第一位来到这里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对此,江丙坤笑言:“这不是空前,也不会是绝后。”随后,江丙坤一行参观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专为抗战阵亡将领子弟开设的黄山小学。据考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在此就读过。江丙坤拿出相机,拍下了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建筑。他说,回去后要让连战先生看看他儿时曾就读过的学校。
Ⅸ 重庆在抗战期间发生的事情
作为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的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谈到重庆在抗战期间的地位,张凤琦表示,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同时担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宋氏三姐妹携手慰劳军队伤员的一张历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当时,重庆经历日军大轰炸,每天都有军人和平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捐弃前嫌,携手抗日。这体现了中国人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迁”
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成为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