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电气柜的国内外发展,急!!!
电气柜一复般都是成套厂家做的,现制在在国内这个行业比较繁杂,生产厂家很多。但是工艺上是不那么达标的,特别是内部接线比较混乱,有些厂家还未按规范来。总体来说国内成套电气柜还算是比较成熟的阶段。
国外的话你就要说明是哪种国家了,一般来说欧美国家的这方面要比我国要好点,至少是用元器件质量和工艺要比我国好点。我国的好多成套柜要求稍微高点的都是用国外的元器件。比如ABB.施耐德、西门子等
Ⅱ 书柜的文化背景或发展历史
书柜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了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就有书柜了。古代没有造纸术,文化和知识都是刻在竹简上,造价又高,造时又长,只有大户人家才有竹简。为了能够更好的保存竹简,人们就发明了书柜(或者叫做书架)。
以下是官方得答案
书架或称书柜是家具的一种。书架由一些可以放置东西的架子组成,一般是垂直或水平的。书柜一般指配有门的书架。书架用来储存书籍。
在西方书籍还处于手写稿阶段之时,书的质量还很低,它们一般被保存在书的所有者(通常是的富人或神职人员)的小保险箱中,与主人一起旅行。随着教堂或皇宫中的手抄版本书籍越积越多,人们就把书放置在架子或碗橱中,这些橱柜就是书架的雏形。稍后的日子里,橱柜的门被省去,书架的进化即向前迈进了一步。虽然如此,但当时书架上的排列方式仍与今天不同。书被直接水平堆在里面,或是将书页开合的一面朝外竖直排放。因此,人们开始在书的右边,而不再是书脊上,包上皮革、牛皮纸或羊皮纸,用来题写书名。直到印刷术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书籍的拥有成本,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近书籍,并且在书脊上题写书名成为一种惯例。在书架上,开始将书脊向外。最早的书架通常由橡木制成。橡木直至今日仍被认为是大型图书馆中最适合的书架。
书籍以竹简为传播媒介时,人们常把竹简卷起,存放入具有防虫功能的专用木箱内;而对于最近要阅读的竹简,有人则将它们罗列在木质架子上。造纸术发明并普及之后,用纸做成的书被安排在木箱中或书架上。古代中国的书籍以细绳装订,书脊上并无可供注明书名的地方。因此书籍常被人们平行于水平面地摞在书架上。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装帧技术和阅读文字的方向习惯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书籍的排列方法也向西方靠拢,最终与西方相同。
西方现存最古老的书架放置于英格兰牛津大学的图书馆中。它们在16世纪末就置于此地,是现存的最古老的西方陈列架式平墙格书架。人们曾试图在书架上添加顶檐和壁柱使书架看起来更有趣,但显然没有成功: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木匠们也没能完成这一行动。
20世纪,用于大型公共图书馆中的书架多采用铁作为原料,例如大英博物馆中用牛皮包裹的铁书架;或是采用钢,例如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或是采用板岩,例如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姆图书馆。
排列规则
平行排列的书架一般说来,当今共有三种固定的书架排列规则:
(一)书架靠墙
书架与墙平行,书架背面靠在墙上。
(二)书架互相平行
每两个书架间仅留出一条窄道可供人员通过,这种排列方法适合于需要节约空间的公共图书馆。
(三)书架左边向外、右边向里地如壁橱般斜钳进墙体
这种排列方法不仅大方,而且很有效地利用了空间。位于伦敦市的市政图书馆就采用此种排列方法。
(四)移动走廊式排列或高密度储存法。
这种排列方式通常被需要节约空间的图书馆采用。方法是将书架底部装上轮子,并将书架互相紧靠在一起。如用户欲取书,则用一个机械传动装置移开部分书架,在欲找的书所在的书架前形成通道,并让其他书架紧靠一起。为了防止被地上的铁轨绊倒或被两个书架夹住的危险,这种系统一般配有电子传感器。
Ⅲ 橱柜的文化背景或发展历史
橱柜的发展在欧洲,从十三世纪前半叶开始,由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涌现,由多个局部雕琢成的具有风格的整体被社会的各阶层所认同,原本被长期忽略了的厨房装饰装修开始具有了灵感和思想。 到了十四世纪以后的巴洛克风格时期,对细部的注重受到了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并很快影响到整个欧洲大陆的所有居民。镀金的把手,考究的搭配,豪华的装饰品仿佛本来就该是厨房的一部分,巴洛克风格对厨房的影响使厨房在视觉上传达了极端奢华高贵的感觉,成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影响力大大推动了厨房生活的流行趋势,欧洲各国都在传统家具上饰以各种色彩,并用各种特色饰品装饰,传统与流行的结合,使家具产品更具有个性。由于这一时期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欧洲古老而复杂的历史传奇,让橱柜乃至厨房生活也充满了奇异梦幻的色彩。设计师们把艺术与橱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奠定了欧洲厨房生活的格调——高贵典雅的艺术,就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直到今日,这种中古欧洲的华丽风格反映在家具上,其高贵气息仍为现代人所激赏,本是流传百年的艺术,当然永远有其拥护者。 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至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有近4O年的和平,人民生活在浪漫与幻想之中,那时的设计或多或少的都带有怀旧的色彩,比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它们力图阻止工业化的出现。 一战,让人们产生的恐惧,忧患意识取代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形成了一个特殊观点:如果机械失控会屠杀人类自身。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大规模的工业化产生的消极结果做出判断。当时的欧洲正处在一个很不安定的状况下,社会民主思想开始逐渐移入一批清醒的厨房设计师脑中,他们努力从厨房设计着手改良社会,提出“厨房设计是为了大众”的观点,最后,这些人变成了现代厨房设计的核心。德国的厨房设计立场就受到了社会工程和社会工作立场的影响,它强调厨房设计怎样为德意志民族创造更好的条件。包豪斯(Bauhaus)的第一任校长、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曾说:“我的设计要让德国公民的每个家庭都能享受6个小时的日照。”由此可见,他们进行的是“社会工程活动”,即对社会进行工程化的改革。“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现代设计形式不是对形式考虑的结果,而是解决问题、满足大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形式的结果,它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民主思想,目的则是创造廉价的、可以批量生产的产品。 二战后,意大利泯灭不了的艺术文化底蕴复苏了,厨房设计领域里又开始重申“艺术的源泉”,并强调“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主张,初次尝试现代化风格的厨房设计。同时,德国开始逐步将理想的功能主义完美地实现在工业生产上。 由于德国橱柜厂商注重工业生产,所以德国的设计是冷静的、高度理性的,甚至是不尽人情的,以致有时缺乏对设计和人的心理关系的考虑。意大利的现代厨房设计却十分注意这一关系,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决定因素。而且意大利人爱好饮食,喜欢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厨房,使得人和厨房的关系极为密切,这就要求厨房设计必须注意人的心理感受。意大利人把设计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不单纯把它看为赚钱的工具,于是小批量和高品位成了意大利厨房设计的优势。 总体上来讲,欧洲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基于各自追求的不同,欧洲的橱柜业,乃至家具业是发展最成熟、最美好的,尤其是意大利和德国。 时间推至80年代,厨房设计又面临新的形势。欧洲的厨房设计师们开始探索:是否应该在设计时注意设计对象与其它产品之间的关系,必须要跨出设计对象的设计范围来考虑问题。如设计杯子,不是单纯以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或以优美的造型为标准,而要考虑它在什么场合使用,要让杯子能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随着设计师考虑的设计范围日趋增大,出现了以品种分类的边缘的模糊化问题,各类学科也有了互相兼容的现象,即学科的交叉化。在思想与艺术的碰撞下,在生活与理性的交融下, 欧洲橱柜界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打造个性化厨房”的理念! 同时,另一个强力冲击来自电脑。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给厨房设计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冲击。原先用画笔描绘或用其它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图,现在只需用一台硬件配置很好的电脑和优秀制图软件相配合,便可使制图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并且图样美观准确。这对设计及其教育体系是革命性的冲击。 在两大冲击的影响下,欧洲橱柜厂商开始纷纷研发适用于本企业的厨房专业设计软件。速度、高效、系统、公正、科学……这类型的专业软件由于其优点的不可超越性,而在欧洲得到普及。 当今时代,随着全球跨地域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厨房生活的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强烈的时代气息与个性化风格被重点提倡,厨房生活的科学性、合理性在逐渐加强,传统橱具风格与时尚流行风格的深入融合等等。由于家居空间的大幅扩充,开放式的厨房不再只是主妇的专属地,而是全家人生活的所在。人们的厨房观念也从基本烹饪功能向多功能、娱乐化、舒适性的方向发展。 厨房观念的转变意味着人们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欧洲,厨房的概念除去传统的饮食功能,大部分已经兼有了娱乐、休闲以及家庭情感沟通、朋友聚会等诸多功能。 “Living in Kitchen”早已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必需。意大利顶级橱柜艾度维AR-DUE就是这样的代表,她致力于把人们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使厨房真正变成一种愉悦精神的身心享受之地。
Ⅳ 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
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70年由美国教育技术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后来经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修改后形成的一个完整概念。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视觉教育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听教育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在诸多关于视听教育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根据。
视听传播
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另外,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我国教育技术发展
我国的教育技术最早主要是音频和视频技术,及其它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化教育手段。以广播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促使了教学的组织、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一些变革。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举措,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发展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推动力。美国1998年投入510亿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克林顿担任总统时曾提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先进国家。德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术发展方案,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马来西亚建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使教育信息化达到了国际水平。
我国继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之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部长曾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Ⅳ 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历史
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是一个新型智能化测试仪器,以前的继电保护试验工具主要是用调压器和移相器组合而成,体积笨重,精度不高,已不能满足现代微机继电保护的校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继电保护已广泛运用于线路保护,主变差动保护,励磁控制等各个领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已成为主流。现代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传统的OCL功放,体积大,重量在25Kg左右,比较笨重,功放管工作在放大区,时间长了容易损坏,且动态范围窄,精度不高。另一种是采用开关电源,功放采用数字功放,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是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发展方向。可对各类型电压、电流、频率、功率、阻抗、谐波、差动、同期等继电器以手动或自动方式进行测试,可模拟各种故障类型进行距离、零序保护装置定值校验和保护装置的整组试验,可自动扫描微机和数字型变压器、发变组差动保护比率制动曲线,具备GPS触发功能。继电保护微机型测试装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一种重要测试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最新技术成果不断推出新型高性能微机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一种重要测试工具。随着现代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可靠性、高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继电保护人员的测试工作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最新技术成果不断推出新型高性能继电保护测试仪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继电保护测试仪是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继电保护微机型试验装置技术条件》(DL/T 624 ─ 1997)的基础上,充分使用现代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和器件实现的一种新型小型化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它采用可单机独立运行,亦可联接其它电脑运行的先进结构,主机内置高性能工控机和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真16位DAC模块、新型模块式高保真大功率功放,自带TFT真彩色LCD显示器和嵌入式微机键盘。既可以单机独立操作,也可以连接笔记本电脑操作。操作功能强大,体积小,精度高。既具有大型测试仪优越的性能、先进的功能,又具有小型测试仪小巧灵活、操作简便、可靠性高。
Ⅵ 求电教发展过程的详解
电教是现代教育以计算机、投影仪、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等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1. 电化教育的兴起
20世纪初,幻灯传入我国,1919年有人运用幻灯进行教学,这是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
2.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政府一开始就注意到电化教育发展问题,于当年11月在文化部科学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全国电教工作。1958年9月筹建北京电化教育馆 ,这是解放后我国最早成立的电化教育馆。
3.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
4. 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国采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在当时有代表现代化教育的意思。自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界对电化教育的内涵做过多次界定,受国外教育技术的影响,80年代我国电化教育领域出现了名称的争议,后经过全面的讨论,对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交流,对外一致使用教育技术的名称,对内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两个名称并用。
发展方向
一、电化教育要从单纯的运用媒体,向着融入教育技术体系中的方向转变
二、电化教育环境将从校园向着国际化广域化的方向转变
三、课堂上的电化教育媒体将从以投影、电视为主体,向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为主体的方向转变
四、电化教育的作用将从封闭、群体化向着开放、个别化的方向转变
五、电化教育媒体的使用将从单一的方式,向着综合化、智力化的方向发展
六、电化教育的发展将从校际的不平衡性向着地区的不平衡性转变,为大面积提升电化教育水平提供了新条件
对“电化教育”名称的争议和讨论,在我国已有不少于20年的历史,几起几伏,争议颇多。尽管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将学科名称改为“教育技术学”,但是许多部门的机构名称仍为“电化教育”,全国很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人们认为教育技术已完全取代了电化教育。2002年12月,随着“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这一认识占了绝对优势。
Ⅶ 关于电教柜的问题
没有影响的,投影仪要保证信号线连接电脑,在打开投影后用遥控器切入电脑信号即可
Ⅷ 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历程对现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何启示
南国农先生坚持倡导的"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体系继承了凸显中国特色的"化"字所蕴版含的深刻思想;结合我国权学者的集体研究成果,能够揭示技术与教育关系的"化"字诀可以抽象概括为技术化教育和教育的技术化,并发展出技术教育化和教育化技术,它们共同组成了构建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完整逻辑结构。而南国农先生提出的(关于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电化教育经典定义以及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所揭示的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过程)和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一体的结果)的关系,则是他的一种创新或发现,即"合"字律。"合"是"化"的条件,"化"是"合"的结果 ;"化"字诀揭示了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合"字律揭示出教育技术怎样朝这个方向发展。
Ⅸ 电的发展史
早在对于电有任何具体认知之前,人们就已经知道发电鱼会发出电击。根据公元前2750年撰写的古埃及书籍,这些鱼被称为“尼罗河的雷使者”,是所有其它鱼的保护者。大约两千五百年之后,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自然学者和阿拉伯医学者,才又出现关于发电鱼的记载。
1832年法国人皮克西制造出世界第一台试验性发电机。1850年英国斯旺用纸碳制成灯丝泡问世。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出可应用的发电机。
1879年10月21日,美国爱迪生(和英国约塞夫·斯旺)都研究碳质灯丝电灯泡。爱迪生经千余次的试验用碳素灯丝的白炽灯泡得到了实际应用,故称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杰克·基尔比于1958年和罗伯特·诺伊斯于1959年分别独立发明集成电路。现今,大量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等等电子原件都可以被装配在单独的集成电路里。
电真正的应用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直到20世纪21世纪才真正的走入平常百姓家。
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是通过摩擦的方式使得物体带上电荷的物理现象。摩擦起电的步骤,是使用两种不同的绝缘体相互摩擦,使得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得到足够的能量发生转移,摩擦起电后两绝缘体必带等量异性电。
静电吸附,是当带静电的物体靠近微小的不带静电的物体时,微小物体表面的自由电荷发生转移,感应出与带静电物体相反的电性,而被吸引贴附于带静电物体上。利用静电吸引轻小物体的原理,可以达到吸附工业粉尘的效果。
静电感应,是指导体中的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在导体中重新分布的现象,由英国科学家约翰·坎通和瑞典科学家约翰·卡尔·维尔克分别在1753年和1762年发现。
静电屏蔽,是指对于一个接地的空腔导体,外接电场不会影响腔内的物体,腔内带电体的电场也不会影响腔外的物体。
静电屏蔽的应用很广泛,例如电子仪器外的金属网罩、电缆外层包裹的金属皮等都是用于防止外部电场对内部的影响。需要注意,如果外部的电场是交变电场,则静电屏蔽的条件不再成立,另见电磁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