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文化的复兴与利用

历史文化的复兴与利用

发布时间:2021-03-07 21:00:50

㈠ 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文艺复兴的兴起是当时西方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当时,基督教教会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 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生产力的发展等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作为一种自愿行为是自由的体现,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才。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东罗马,东罗马人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

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其优越性与黑暗的比较,使得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1)历史文化的复兴与利用扩展阅读: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从艺术到社会生活,把人的历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体本身作为关注的中心。

人文主义者主张与命运抗争,认为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反对以出身、门第来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封建等级制度。认为个人的社会地位应来自于道德和劳动,而不是来自于门第或继承权。

人文主义精神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人和自然开始成为艺术的重要主题。许多绘画、雕塑作品虽然仍以宗教为题材,然而已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

达芬奇认为,人是最神圣之物,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对象,他对人体组织和自然界的探索,鼓励了画家们表现更广泛的题材。画家笔下的神已具有了人的表情和喜怒哀乐,健康、活泼、强壮的人体,令人感到豪迈和鼓舞。

米开朗琪罗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认为田野、树木、房舍等都是附属物,艺术真正的对象是人,他的画充满雄健的裸体。马萨乔倡导的“愈追随自然便愈完善”的主张,成为文艺复兴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

㈡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时下,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议随之升温,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可喜的现象,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紧迫;也说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外,还必须有与之相称的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软实力”的必要匹配。舍此,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关系到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价值观、世界观等核心问题。
一、 从中国在世界的影响看,最受人尊敬和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国际人才》杂志今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欧洲”,前不久有的报纸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实,全面的说法应该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国访问或考察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报载,2004年以来,世界上新设立的孔子学院有26所;有100多个国家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汉语的人数达到了3000多万。中国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部古典小说,数百年来风靡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历久不衰,并且渗透到了军事、政治、文化、商业、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去年一个时期,媒体报道的韩国与我国有关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争议问题,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世界上装备最先进国家的军队,最需要的恰恰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军事家的聪明和智慧。几年前,人民解放军一个代表团到瑞典访问,其中参观瑞方一个军事院校,对方主动提出要与代表团讨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著作《黄石兵书》。尽管瑞典的军事装备和军事工业在世界上是很先进的,但中国古人的智慧对他们来说至今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还有一个反证,无论1860年英法联军,还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到当时中国文物保存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圆明园》和故宫抢劫文物,而后运回国内充实自家的博物馆。这真实一个绝妙的讽刺,那时号称“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他们眼里柔弱不堪的大清帝国,最有价值的恰恰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二、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和载体、是立国之本。
什么是传统文化?当前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完整的现成答案。不过,可以通过对文化定义的了解,使我们对这个概念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和把握。《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从哪个层面强调,都是举足轻重的。
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或促进,起着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不仅大大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而且导致了奴隶社会的最终解体,新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的诞生,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焚书坑儒”,以国家机器的力量消灭了被他统一的另外五国的文化,意在从根本上铲除故国复辟的精神支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从反面印证了文化对巩固或推翻政权的极端重要作用。汉武帝为富国强兵、强化对人民的统治,首先从意识形态入手,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发展。从此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立国的思想基础。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接受五代时期频繁动乱的教训,在全国大《三字经》、《第子规》、《诸子治家格言》等等。其次,科学技术方面。这个领域成就和著作内容十分丰硕、涵盖面很广、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誉。如秦代李冰父子设计并监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汉代科学家张衡制造的天文测量器材《浑天仪》,造纸、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数学家祖冲之、水利学家郭守敬、以及科学著作“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第三,军事研究方面。传统文化在这个领域著述可以说是群星灿烂,独树一帜,成果卓著。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记》、《孙膑兵法》、和《黄石兵书》等军事著作享誉千古、惠及当代;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著名军事家张良、韩信、曹操、诸葛亮、谢玄、李世民、赵匡胤、刘泊温、戚继光、左宗堂等,已成为聪明智慧的象征、至今赞口不绝。第四,文学艺术方面。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精品荟萃,脍炙人口。如从古至今人们广泛流传的对诗词文章的最简练概括,如“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即是生动的证明;还有对历史上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简要概括称谓,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杨州八怪”等,即是赞誉和赞美;至于文学、史学、散文、诗歌、小说创作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异彩纷呈、不胜枚举。如《诗经》、《离骚》,《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以及四部古典小说、三言两拍等。近来看到一首小诗,把我国19部古典小说嵌入其中:“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两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在教育、音乐、绘画、戏剧、雕塑、体育、宗教等方面的建树同样成就斐然。第五,医学、农业、建筑、冶炼、制造、旅游、烹饪、饮茶、养生健身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积淀非常丰厚,非常难得。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茶经》等等。
五、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国对当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战略选择;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时代坐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和谐,只有造就深层次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从文化角度构建社会和谐,主要有两个层面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领域、精神生产领域、文化传播领域、文化消费和文化交流领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层面,即渗透于各个领域的共同理想、组织和行为方式的和谐问题。构建文化和谐,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又普及推广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宣传、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声势不大;思想规范、行为引导、榜样示范,和文艺创作、多种形式配合上差距较大,不尽人意;政策引领、资金投入、教材审定、普及方式和师资力量都尚待完善。这是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二是处理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和优秀成果,使之继续丰富发展、提高完善、不断升华的问题。传统文化是在持续、充分地吸收借鉴各种优秀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后的继承发扬也必须这样。当前,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渗透随之加强;而且对外来文化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双向加大,并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多种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释放出来,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因势利导,借力使力,为我所用,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三是处理好传统文化“外热内冷”,理性把握稳步推进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国外兴起了一股规模空前的、包括了解传统文化在内的汉语热。国内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地位也展开了热烈讨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不过,对国外的汉语热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他们大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的影响。国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形成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操之过急是无益的。四是处理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掌握难度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问题。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积累很多、感到无从下手;时空太远、文字生辟难懂;工作很忙、难以深钻细研。此外,传统文化自身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优势也有劣势,有长处也有短处。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特点,针对当代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的实际,在教材编写、普及推广、配套工程、激励机制、组织领导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使传统文化在工作学习、文化娱乐、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推行,变成一种自觉自愿、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政府机构也要准确把握文化体制的价值

㈢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是否有益

肯定是有益的。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
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文化。放眼河山,黄鹤楼依然耸立、紫禁城仍旧巍峨;长江水依然奔流到海、武昌鱼仍是中华名菜;山东有孔庙、敦煌有石窟;李白的文字、纳兰的故事、苏轼的词谱成了“明月几时有”的乐章;清茶,水酒,依然论英雄。细细数来,民族文化,始终在我们身边,息息相关。旅游,有古城的瑰丽;武侠,有诗仙的豪情;一茶一饭,有中国五千年茶文化、食文化的深刻积淀。借助这样无刻不在的平台,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弘扬的出发点。多一分细心和探究,可以在点点滴滴间渐渐还原历史的足音,滕王阁的解说里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蓬勃气势、莫高窟的壁画上既篆刻着一段历史的奇绝工艺完美想象,也写下了另一段历史的落后与愚昧。走近历史,了解历史,文化,是最好的窗口。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淀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各异质文明空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个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国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被统治阶级强调,同时也被广大人民所认可,因此我认为,要在大学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我们是有优势的,而现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导传统文化及美德的教育。这有两个必要,第一,要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以及千年来的精神传承。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长点。
中华民族拥有了一个巨大的精神宝库,古代的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民族精神,现代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鲁迅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青藏高原精神、抗洪精神精神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精神群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我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并且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寻找到本位。此外,面对现今如此纷杂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同时也给国内外企图破坏我国发展进程的势力有可乘之机,而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受新文化,同时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在教育中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们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㈣ 简述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实质上是想干什么,它的意义又是什么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它概括了乔托以来的文艺活动的特点,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己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先进地区只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尤以佛罗伦萨、威尼斯为最.地处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出现了以毛织、银行、布匹加工业等为主的七大行会,它们不仅控制佛罗伦萨的经济,也直接掌握城市政权.佛罗伦萨的最高权力机构——长老会议的成员只能由七大行会从其会员中遴选,贵族被剥夺参政权,广大工人处于无权地位.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最大中心.

㈤ 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从今天起就开始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告诉他们我们的文化有多光荣!不让它们崇洋媚外!

㈥ 中国文化复兴的成果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百年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继续,也是21世纪新时代的文化巅峰;自宋明理学以来,重新为中国文化史注入了丰厚的灵魂,在世界思想学术界树立起了中国作为“世界学术文化中心”的新旗帜;为中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谱写了最为惊心动魄的黑夜与星空并存的经典;经历93年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95年的中国文化复兴运动,2010年它上升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实现历史的成功合流。
2011年,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政府历史性的发出了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文化走出去的号召动员。 历经诸多有识之士群体坚韧顽强的探索,由刘浩锋主席领衔的大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2012年终于实现对中国文化核心智慧“天道”宇宙科学法则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系统工程的复兴重建,完成《宇宙和学——中华文化复兴宇宙科学》,六卷,100万字;由北京逻辑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导、数理辩证逻辑第一人赵总宽教授亲自作序——《一部让我激动不已感慨万分的当代杰出学术著作》。
该书以发明《中华天道数学逻辑学原理》为基础,创建《心力伦理学原理》、《政治科学原理》、 《经济科学原理》、 《美学科学原理》、《宇宙生命科学原理》等“宇宙科学”思想体系,与时俱进复兴“中华天道”宇宙科学法则, 率先推动了中国逻辑学与数学从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的转向,指出西方文化自性危机逻辑缺陷以及周期政治、经济、艺术危机所在,用“共富共和数学原理”,重建了实现整体与局部利益互补均衡的利益最大化的科学政治经济艺术模式,颠覆重建了西方主流学术,为构建全球文化一体化新秩序打开了大门,吹响世界文艺复兴的号角! 2012年6月19日,由世界和谐科学院、世界文艺复兴协会、中华文化复兴世界金融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老子同道会、世界佛教协会慈善事业基金管理委员会等联办,中华老子文化促进会、世界佛陀同道会(新加坡)大力支持,北京和谐大公文化公司承办的“中华文化复兴构建和谐社会暨中华文化复兴512工程”在北京香山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由世界和谐科学院荣誉主席孙式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北京逻辑学会前会长数理辩证逻辑泰斗赵总宽教授、湖南社科院院长朱有志等任学术总顾问;中国文联出版社副社长朱辉军、武警总部直工委原副部长徐友金、湖南广播电视报原副社长梁志涛、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副会长安卫华、世界佛教协会慈善事业基金管委会主任儒释宗大和尚、中华文化强国行活动组委会副主任郭闻奇等出任学术委员会高级顾问兼评委;由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朱其、中南工业大学罗会均教授、中央党校客座教授吴宗熿、中国文联出版社著名书法家曾正国、陕西省委党校曹飞教授、世界和谐科学院重彩研究所所长韩雪璜教授、香港卫视《亚洲新闻周刊》总编辑王璞、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周翔 、烟台鲁东大学教授于海飞、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京张星水等担任评委,世界和谐科学院院长刘浩锋出任世界圣贤和谐奖、世界文艺复兴奖组委会主任;世界和谐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者高连奎任副主任。此外特邀世界和谐基金会秘书长杨烨、天津警备司令部原上校李廷聚等贵宾。
“文化复兴512工程”就是一个科学院、一个协会、一个金融委员会、一个报社、一个出版社五大机构,与一个节日论坛、两个奖的简称。包括老子世界院士节、“科学生存新时代论坛暨中华文化复兴精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圣贤和谐奖、世界文艺复兴奖。
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建中国为人类精神之都,创五洲为天下大同之家;举世界文艺复兴新旗帜,领和谐社会主义大潮流”。 《天道辩证逻辑的数学基础与中华文化复兴》/《天道是宇宙科学的数学逻辑学以及自然物理证明》皆多次入选全国逻辑学会议,引起学界高度赞誉,率先推动了中国乃及世界科学界由形式逻辑向辩证逻辑为发展主流的转向《圣贤为首的民主集中制是现代禅让制乃人类最优政治制度的数理逻辑证明——兼论实现和谐社会的数理哲学》一文有利于化解对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误解,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义理基础;
运用数学“均值不等式”推理“圆桶原理”、“等周定理”,破解了西方周期经济危机,科学论证了建立在“利人利己、均衡之道”“道德经济人”理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实现资源配置最大收益的科学制度。并且从数学原理证明了佛家发圆满菩提心乃宇宙科学,用数学几何解密了中华核心智慧心学“天人合一”,论证出了心灵定律——“心能守恒与心极必反”;以及解密“天人同构”,破解了霍金“黑洞悖论”,建立宇能守恒定律,将科学与宗教修行贯通合一,在爱因斯坦未完成的大统一理论上,运用“心力”统一宇宙四大基本作用力,完成“宇宙统一场”原理,科学论证了上帝心力创建宇宙时空引力场,震撼世界学术界!
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主办的学术讲座上,被学术界赞誉为:完成儒释道基督伊斯兰世界五大文化合流与科学的圆融统一,是继宋明“理学”时代与东方文艺复兴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宇宙和谐科学哲学”(和学)时代与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历史跨越。见证了21世纪中华文化复兴领导人类文化更新与文明转型提升,在世界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㈦ 中国文化复兴的意义

下,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议随之升温,并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可喜的现象,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紧迫;也说明,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以外,还必须有与之相称的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软实力”的必要匹配。舍此,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关系到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关系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价值观、世界观等核心问题。

现在的经济,不是原始社会自然经济,它不是一个自然现象,而是人类奋斗的结果,所以经济本来就包含于文化之中,文化建设要优于经济建设,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大国,我们的文化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世界的影响,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文化不如西方国家,中国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但是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西方文化固然有它的长处,需要我们向他们学习。我们看到中国的文化有它优良的价值和现代的意义,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但是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所以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应该首先是中国文化的复兴,那么中国文化有序的进行调整应该是我国政府的战略目标,

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来讲,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我们不能放弃文化建设,没有文化,我们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所以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兴衰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有效的调整应该是经济持续发展真正的动力,应该是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和谐统一的根本保证,中国文化没有进行有序调整是中国近百年来处于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所以有序的调整中国文化,也是使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以我们要确立一个文化建国的战略目标。

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生命,文化是个体生命,从概念方面来讲,你必须要说明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民族的生存的模式,这个模式要以内涵来作出区分,我认为文化有三个层次,第一是行为模式,第二是制度模式,第三是价值模式。这三个模式又从外到内去区分,首先我们作为现象来说就是行为模式,这个行为模式就是政治活动,经济运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等有关。从一般的意义上有什么样的制度模式,就决定我们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制度模式不是最根本的,因为制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价值模式上,所以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模式,首先问我们你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有什么样的价值模式,所以文化最根本的核心是价值模式,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可以从行为模式,制度模式和价值模式来作出区分的。那么我们这里特别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关于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的基本理念的价值模式,应该确立起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邓小平同志最早讲我们改革开放一个特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以遵循,完全停留在行为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家不断地繁荣昌盛,现在有的专家提出来,说经济建设不应该是我们政府的首要任务,而应该是以制度模式来代替经济建设成为政府关注的工作焦点。这个做法现在在外面很流行。从我的观念来讲,这个观念有些问题,就是制度根据什么来确立,比如说有民族的理念,你建立民族的社会制度,那么你具有非民族的理念,你不可能建立民族社会,所以为什么“五四”爆发思想革命,因为他认为思想革命要先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和政治制度革命,所以文化的价值模式,文化的基本理念决定着我们中国以后走向什么方向,所以从对文化的概念分析,我想说明一个道理,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或者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一种价值模式,一种文化基本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国对当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战略选择;强调了文明的多样性,赋予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时代坐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和谐,只有造就深层次的文化和谐,才能造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续的社会和谐。从文化角度构建社会和谐,主要有两个层面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领域、精神生产领域、文化传播领域、文化消费和文化交流领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层面,即渗透于各个领域的共同理想、组织和行为方式的和谐问题。构建文化和谐,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又普及推广不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宣传、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声势不大;思想规范、行为引导、榜样示范,和文艺创作、多种形式配合上差距较大,不尽人意;政策引领、资金投入、教材审定、普及方式和师资力量都尚待完善。这是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

二是处理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和优秀成果,使之继续丰富发展、提高完善、不断升华的问题。传统文化是在持续、充分地吸收借鉴各种优秀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后的继承发扬也必须这样。当前,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渗透随之加强;而且对外来文化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双向加大,并通过多种渠道、多个层面、多种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释放出来,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因势利导,借力使力,为我所用,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

三是处理好传统文化“外热内冷”,理性把握稳步推进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长,国外兴起了一股规模空前的、包括了解传统文化在内的汉语热。国内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地位也展开了热烈讨论,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不过,对国外的汉语热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他们大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非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的影响。国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形成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操之过急是无益的。

四是处理好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掌握难度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问题。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积累很多、感到无从下手;时空太远、文字生辟难懂;工作很忙、难以深钻细研。此外,传统文化自身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优势也有劣势,有长处也有短处。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特点,针对当代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的实际,在教材编写、普及推广、配套工程、激励机制、组织领导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使传统文化在工作学习、文化娱乐、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潜移默化的推行,变成一种自觉自愿、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政府机构也要准确把握文化体制的价值。

继续阅读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版权说

㈧ 中国文化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复兴

思想史与文化史联系密切,很难界定其确切的边界。
对思想史的考察,有助于了解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去看中国的思想史,无可置疑地,也会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今社会,为何出现了中国文化复兴这一课题也是情理之至。
对于文化复兴,我们并不陌生。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过多次关于中国文化的复兴,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宋代的理学运动。这两次文化复兴的确使中国文化被破坏和消弱的境地挽救出来。
中国思想发展的主线是连续性的思想史:追忆历史——回溯思想资源——重新诠释重构;在晚清、五四时期便是断裂的思想史:抛弃历史——斩草除根——寻找新思想。其实,这两种思想史发展的规律,用于我们来看文化复兴也是可行的。
1993年,著名诗人俞心焦在上海和杭州的大学里讲学时,正式提出并致力于推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后改定为“中国文化复兴运动”。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哲学方法和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便是了解中国思想史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著名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1995)就曾这样论及中国文化:“我曾试图极力主张的是,今天保留下来的和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人事事物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思想像一条河流,不是一下子就奔腾起来的,而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从上古时期到现在,文化都与思想交融一起的。
思想必须有符号记载或图像显示,这样一些记载便有利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探究。在当代的文化复兴中,我们必须去了解古代的文化资源,才能找到中国文化复兴的新路。中国文化的复兴不是纯粹的复古。
上古时期,开展墓葬、宗庙、祭祀等活动,通过对已逝去的祖先和亲人的追忆和纪念来实现亲族联络、血缘凝聚与文化认同。考古发现的文物,便是我们追本溯源的依据,从此看中国文化的神奇与独特,言文化复兴的需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我们在思想史的探讨中,不难发现,汉字对思想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长期延续使用,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作为词的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从思想的角度看,汉字对我们思维、知识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学习英文以及其他外文的潮流日益汹涌。在中国文化复兴中,作为中国文化的承载——汉字,我们就必须更加巩固它的地位。
当今有人提出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是文言文的复兴。中国五千年文化宝藏都是依靠文言文来记载保存的,文言文可以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文化的复兴。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轴心的时代。秩序的变动需要寻找新的思想来解释新的秩序;天子式微,“王官失守”,知识——思想处于变动之中;知识——思想的分化,形成不同的流派。神话时代与其心理的平静和自明的真理结束,于是在春秋末到战国时代,中国思想进入了自己的历程,出现了礼仪制度与意义的剥离以及理性依据与价值来源的重新确立。人们学习六艺等政治、经济实用知识,有了普遍的精神知识,渐而远之,儒家思想普及社会了。
儒家思想重视服饰,讲“礼”,正名,施“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如今的中国文化复兴,出现了“儒学热”、“孔子热”,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从思想史视角去看这一文化复兴的突出现象,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儒学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中国儒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这时的儒家是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显学”之一,他们提倡的道德修养学说在“士”阶层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性理学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和复兴儒学为己任,复兴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此时的儒学积极吸收和融合玄学、佛教、道教的理论为己所用。第四阶段是以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代新儒学。
然而在儒学的发展中,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儒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斥其为“吃人的礼教”,高喊要打倒“孔家店”,在当时情况下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对儒家学说简单的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
于是,在当今社会的中国文化复兴,汲取了经验,与现代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儒家学说再度热起来。孔教运动、读经运动、国学与国学院、“中国本位文化宣言”、孔教会和官方的祭祀活动的进行,正是当今社会的中国文化复兴的对儒家学说的宣传的形式。在新的儒学宣传下,复兴中国文化,我们要明白到此时的儒学是大众的儒学,要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儒学的核心“仁”和“礼”,要赋予新的内涵去看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的法的内容,践行大众儒学从修身开始。
从中国思想史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文化复兴是必要的,如今中国的文化复兴是为了推进世界文化的整合。
纵观中国思想史,再看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除了兴起“汉语热”、“孔子热”,我们同时也体味到了《易经》的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的深入,还有中医热、气功热等等。他们所代表所蕴含的中国文化随着这样一股股潮流而得到了弘扬。在中国哲学方法被重新认识以后,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机遇,现实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再回过头来看古代社会两次最重要的中国文化复兴。这两次文化复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它们的前代,都是被文化相对于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文化失落的境地。唐代的前代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时期,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经隋的统一到唐代的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加上唐代初期诗歌的兴起,为文化复兴带来了机遇,到了韩愈时,已具备了文化复兴的条件,古文运动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唐代的文化复兴即古文运动不是在唐朝刚刚统一中国就开始的,而是经过了100多年后才被韩愈提倡而兴起的。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对中国文化的复兴的确起到了它所期望的目的;宋代自北宋的程灏程颐及南宋的朱熹倡导的理学运动,同样对中国文化的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宋代之前,有五代十国时期,同样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文化自然受到了冲击和消弱,宋统一中国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文化复兴带来了机遇。宋代的理学是以二程开先河,首先以研究《易经》为主导,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著有《易传》;到了朱熹时,他不但挽救了易学中频于失传的图表,还有研究专著,这就是,他命蔡季通到四川,在西蜀隐者处购得太极图像,并著有《周易本意》,朱熹继承二程的学说,使理学得以完善,起到了文化复兴的作用。
唐宋时期的中国文化复兴的举措,在当时是可行的,而现今的中国文化复兴,则不可能与之相同。原因很简单,唐宋时期的文化复兴,只是简单的失落和消弱而已,只要有针对性的在教育上实施严格的教材和统一的考试制度,是可以得以纠正的;而现今则不行。
当今中国文化复兴,是在诸条件都具备之时,结合中国的现实实际,提出的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不是简单地复古,是在对中国思想有了全面的认知,对中国哲学方法被重新认知而展开的,还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挽救当代中国文化的由自己本民族造成的失落。

㈨ 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巨人指文艺复兴三巨人:达芬奇、莎士比亚、 但丁】首先,是人的发现。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1)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2)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3)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是道德行为。(4)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些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培根)。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霍布斯、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高层的阶梯。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六,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拉斐尔),把图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㈩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近来,许多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都提到要将2008年的北京奥运办成“人文奥运”,也讲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就想,文化如何弘扬?从世界历史上的情况来看,文化弘扬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我们是肯定不可能采用的了,但也在此一并介绍一下。

第一种是野蛮式弘扬,即武力弘扬,用武装实力,强迫被侵占的国家和地区接受某种文化。所谓“殖民文化”、所谓“奴化教育”,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方式是最野蛮的。日本军国主义侵占韩国以后,不许韩国人讲韩语,用韩文,必须讲日语,用日文。推行日本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日本军国主义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目标,实际上就是要将日本文化“弘扬”到各国去。纳粹屠杀犹太人,就是为了“弘扬”日耳曼文化,企图取代犹太文化。希特勒发动战争,进攻苏联,也是为了将日耳曼文化“弘扬”到苏联去。也要“弘扬”到法国、英国和许多欧洲国家以及世界各地,从而实现日耳曼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弘扬”。现在拉美国家使用欧洲语言,就是当年殖民文化的遗迹。欧洲人主要是英国人占领美国,用屠杀驱赶的办法,在美国的大地推行欧洲文化,而印第安人的文化就被边缘化。孟子讲以力服人,不能使人心服。武力弘扬表现出的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不得人心的。文化都有优点与缺点,一种文化有某些先进之处,并非一切都比别的文化强,也不是都适合于所有国家。因此,应该由本国人向外国学习那些适合本国情况的优秀文化,而不是全盘照搬。

第二种是文明式弘扬,即积极推广、主动介绍式。将本国的传统文化梳理、整理出来,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介绍推广。将许多重要典籍翻译成各种外文,发行到世界各国去,让外国人在阅读中了解本国的文化,从而达到弘扬的目的。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弘扬文化的方式。效果如何,另当别论。佛教弘法,唐代印度僧人到中国弘扬佛法,中国僧人到日本弘扬佛法,明初郑和下西洋,是弘扬中华文化。无论效果如何,都是比较文明的行动,无可厚非。日本人自认为很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茶道,经常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人推销,为了提高推销的效果,专门雇佣一些外国人,特别是白种人来充当茶道表演中的各种角色。有一次,我作为外国人被请去喝茶。喝茶的地方是历史悠久的著名茶铺———裹千家。一群外国人围成一圈,出来介绍茶道的是荷兰人,端茶的有大胖子美国人,还有中国北京人和其他国家的人。这给我的印象是日本人还是很重视茶道的,还保存着茶道的精粹,而且颇受各国人的认可。住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日本青年好像对茶道不感兴趣。他们处于激烈竞争的快节奏的时代,没有时间去品尝茶味,只是为了解渴,买了瓶装冷饮茶,像喝其他饮料一样,咕噜咕噜下去,比《红楼梦》上说的“牛饮”都豪壮。至于茶叶的种类和特色,茶具的讲究与应用,泡茶的程序和操作,茶道的这一切,他们全然不懂,也不想知道。本国人不感兴趣不太了解的文化精粹,如何能让外国人认可呢?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向外国人宣传儒学如何好,有哪些优秀伦理内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如果没有兴趣,如果某些政府官员对此还带着批判的眼光,或者言行举止都没有儒学的痕迹,谁能相信呢?本国人不相信,如何让外国人相信?自己不喜欢,如何让别人喜欢?

第三种是无为式弘扬即无为示范式。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努力做好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富了,第二是强了,第三是每个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都很有教养,社会风气好,人民多数感到幸福满意,令各国各民族的人民都羡慕。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近者说,远者来”。又说:“修文德以来之”。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对别人就有吸引力,有魅力,人家就会主动来学习。这样,自己的优秀文化也就弘扬出去了。唐朝时,中国高僧玄奘到西天取经,即到古印度学习佛法。日本派遣大批人到中国学习文化,包括佛教。近代中国人到日本、到欧洲学习西方文化。现代中国人到苏联学习。当今各国派遣留学生,也都是主动“来学”的典型。文化传播有“来学”与“往教”的区别。主动向外介绍,就是往教的方式。《韩诗外传》卷三·第十四章载:“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来学”与“往教”,效果有很大区别。

野蛮霸道式的弘扬不得人心;文明介绍式的弘扬收效甚微;无为示范式的弘扬是得人心的最有效的弘扬。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要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化有新的选择。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如何弘扬?可以而且应该向外国人宣传介绍中国文化,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要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本国得到充分弘扬,要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要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传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并能在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取得好的效应。这就会吸引很多外国人来学习、研究,实现弘扬文化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一点,现在,许多外国人都来中国旅游,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外国人,往往要到曲阜参观孔庙。如果曲阜市民对儒学毫无了解,在行为上也不够文明,社会风气也体现不出“礼仪之邦”,那么,向外国人介绍儒学如何优秀,谁能相信呢?各国官方代表团前来访问,曲阜市长出面接待,如果市长是一个“儒盲”,言行举止都与儒学相去甚远,那么,其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因此,地方官应该是本地文化的半个专家,应该了解本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情风俗,应该读当地的地方志,所谓“入乡随俗”吧。现在讲2008年北京要办“人文奥运”,是不是也应该从这方面着手做点准备呢?观察一个人,“听其言,观其行”,观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自然也要“听其言,观其行”。有言有行,言行一致,这才有说服力。我没有别的本事,提一个参考意见,也算我为奥运尽了一点心力。

阅读全文

与历史文化的复兴与利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