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怎样的历史变革,其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深层次的、开创性的、根本性的。这些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5年。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这些变革所解决的问题是历史本身提出来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敢直面时代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以超凡魄力和顽强斗争精神力挽狂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并在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这5年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历史性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从而也才有今天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这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对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不利条件和复杂形势,党中央果断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加快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接连推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强调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这些重大决策、举措和成就,引领和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了一场深刻变革,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有力推动我国发展加快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我国发展培育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
5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一直名列前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这一深刻变革,有力推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重大步伐,民生和社会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脱贫攻坚成就巨大。
2. 如何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纵览全局、开拓创新,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五年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胜利实现,通过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规划的宏伟蓝图和战略布局的一部分,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宏大历史性任务,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定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旨在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各方面保障。
五年来,在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与引领下,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断脱贫,贫困县数量不断减少,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明显得到解决或改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进入到发展的新阶段。在2017年7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动员令。在中央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胜阶段的良好开局,相信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一定会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朝着纵深多点方向深入推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不断深入推进;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前后召开37次会议,审议通过300多份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重大议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专门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特别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同时站在时代高度,对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理论的系统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
五年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主要领域“四梁八柱”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迈出实质性步伐;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取得实质性进展,“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2013年以来,共有6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被取消和下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3的改革目标提前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被彻底终结;放管结合,服务不断优化,政府与市场互补关系得到进一步协调;“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商事制度改革、“双随机、一公开”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负面清单管理的外商投资监管体制改革普遍推行,公开化、规范化、透明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央企薪酬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重要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财税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稳步开展,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发展的新动力体系正在形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正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朝着纵深多点方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全面依法治国:显著增强党的领导及治国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方针,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深刻阐述,这是党的全会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为核心专题进行探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六大任务、180 多项具体措施,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深入阐述和系统部署。
五年来,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一系列重大举措密集出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科学立法方面,十八大以来,共制定或修改法律48部、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926部、规章3162部,修订法律57部、行政法规130部,启动编纂民法典,颁布和出台了民法总则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在严格执法方面,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结合“放管服”改革,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基本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法治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正在形成,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执法体制改革路径清晰、落实有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公正进一步彰显,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稳步落实,司法职权配置进一步优化,巡回法庭、跨区域检察院成效显著,司法管理更加严格规范,人财物统一管理更加明确,废止了劳教制度,实行了立案登记制,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守法建设不断深化落实,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建立并落实,诚信奖惩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更加普遍化、规范化,法治力量进一步彰显,法治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与落实,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党的执政和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标本兼治、从严从细,坚定了信念、纯洁了党性,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连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作风建设突破,净化政治生态、规范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行动指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常抓不懈,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派驻纪检组实现了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中央巡视完成了对中央及地方国有骨干企业、金融单位和中管高校的巡视全覆盖。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增强了各级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加强了党的纪律建设,有效遏制了腐败势头的蔓延,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并制定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什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什么
历史和现实表明,政治方向始终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
政治方向是党回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答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3)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要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重要着力点,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
4. 怎么理解党从诞生并发展到现在的历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不平凡的九十年,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从党建设的历史进程、从发展道路的反复探索、从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从新世纪的严峻考验,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深刻启示。
九十年来,我们党始终致力于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经过艰苦的探索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一结合,开辟新的道路,取得新的胜利。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斗争,发展统一战线,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壮大国营经济,发展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实行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正是坚持这一结合,创造性地迈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九十年来,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经过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正是由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不懈地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团结各族人民。在大革命时期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抗日时期,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以和平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逐步完成祖国领土的统一。新时期我党坚持爱国统一战线,制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党始终坚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我们的党是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是由当代中国先进分子组成的。我们党始终秉持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结友爱,艰苦奋斗。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新中国的创立者,而且是建设和改革的政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行动带领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5. 党的历史发展简述150字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历史条件
一、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做了榜样,随后马克思主义为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 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四、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6. 求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及其意义是什么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中,一度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二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了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过去的5年中,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发展向上向好,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党中央确定330多个重点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1400多个。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五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六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大气力治理环境污染,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
七是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备战打仗,军民融合,军队实现了整体性革命性重塑,谱写了强军事业的新篇章。
八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7. 什么始终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8. 党的事业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党的事业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人必须依赖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必须依靠群体和个人的活动而发展。个人价值同社会的发展、同人的社会劳动等有密切的关系,历史上从来不存在抽象的个人价值。人的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联系的。资产阶级鼓吹人的自由,强调个人价值,但他们所说的个人价值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基础上的,是自私自利价值观的典型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个人价值可以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得以实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价值与党的事业从根本上说也是一致的。每个人只有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为党和人民多作贡献,社会才有条件满足个人的需求。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事业与个人价值的关系。人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一个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贡献,社会就会给他以肯定的评价,贡献越大,评价越高。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知索取而不贡献,甚至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其人生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要正确对待利益得失,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具有的政治品格。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用自己的模范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当然,我们也不是笼统地反对追求个人价值,关键在于追求什么样的个人价值,怎样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有合理的个人要求和个人利益是十分正常的。各级党组织应该关心党员和干部的成长,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但是,绝不能不择手段地攫取和追求个人利益,更不能把个人利益摆在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 党员领导干部要在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扎实工作,不懈奋斗。这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也是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舞台。只有同党的事业结合起来,与人民的利益融为一体,个人的价值才是崇高的,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就是说,只有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努力做出自己的成绩和贡献,这样所创造的业绩才是辉煌的、不朽的。 价值观与理想信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贯穿于人们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所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党的事业与个人价值的关系这个重要问题。
9.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建设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建设历程:
一、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三、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五、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六、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七、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八、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48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九、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十、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十一、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4 年,中国赶走南越侵略军,收复西沙群岛。
1975 年的全面整顿工作由邓小平主持进行。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二、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实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三、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十四、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十五、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十七、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八、党的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9)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简称。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7月1日成立以来整个发展过程的全部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党章的不断完善过程、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全部史实的记载。
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2001年版本资料简介,中共建党90多年来共经历了如下十个主要阶段:
一、大革命阶段 ;
二、土地革命阶段 ;
三、抗战阶段 ;
四、民主革命阶段;
五、新民主主义阶段;
六、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
七、文化大革命阶段;
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
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怎样的历史性变革其意义是什么
历史性变革有:
1、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不利条件和复杂形势,党中央果断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重大决策,引领和推动我国发展全局发生了一场深刻变革,为我国发展培育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
2、各方面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革。
针对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由于多方面原因和长期积累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而严重阻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状况,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
3、全面依法治国发生深刻变革。
针对我国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法治观念不强、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司法不公、执法不作为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状况,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意义:
1、变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2、这些变革所解决的问题是历史本身提出来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敢直面时代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历史性课题,以超凡魄力和顽强斗争精神力挽狂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3、这一系列历史性变革,对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0)从党的历史来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5年。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