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贵州石阡仡佬族发展历史

贵州石阡仡佬族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07 11:32:04

❶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特色是什么越细越好

居住在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黔西北的仡佬族同胞,
房屋虽为木结构,但不是吊脚楼,多以茅草盖顶,砂土夯墙,
这与经济条件和高寒山区为求保暖、防雹的特殊需要有关。
茅草房屋面,茅草盖得特别厚实、整齐,屋脊和屋檐相当讲
究,檐下收尾处精心编织造型各异的带状结,如同盖瓦屋面
的“封檐板”,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被人誉为“贫女巧
梳头”。这一带,木材较少,通常只有明间两榀木构架,次
间两榀多为夯土墙代替。
居住在石阡、思南、岑巩、施秉等黔东北一带的仡佬族
同胞,酷爱修建干栏式“翘角楼”,很有特点。石阡县花桥
镇一带的仡佬族农村,栋栋小楼,飞檐翘角,竹木掩映,秀
丽迷人。这些仡佬族民居的体量都不太大,但出檐却很深远,檐下空间成为开放式仓库。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檐下
挂满金灿灿的包谷,红艳艳的辣椒,一派丰收景象。以此展
示劳动成果,可能是这种民居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民居平面
呈曲尺形。正屋四榀三间,明间有一“吞口”。正屋一侧,加
建厢房。厢房都是两层,而且多为吊脚楼。底层关牲口,堆
柴草,放农具。楼上环以“直棂栏杆”,檐下晾晒衣物。飞
檐翘角不仅造型美观,对增加室内采光和室外使用空间也
具有重要作用。这种“翘角楼”的封檐板,刷上石灰,分外
醒目。逢年过节,门窗、立柱遍贴对联,气氛更为热烈。建有石垣墙的仡佬族民居,必然建“朝门”。“朝门”通
常由木质垂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垂花门,穿斗式,悬山
顶,上盖小青瓦。垂柱雕刻莲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
门簪,或刻南瓜形象,或刻福寿图案,寓意多子多福。俗称
“打门捶”的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防火、镇宅,与其
他民族雕刻“桃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房多为四榀三间。房子较高,“吞口”较深,出檐较
远,是其特点。最引人注目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明间门
窗,均为六扇,称“六合门”,寓意“六合一统”。“六合”,
包括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意为“完整”、“圆
满”。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四扇。不少人家,于
次间开门,门的上部饰以圆形挂落,称“月亮门”。
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
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
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
年有余等等。

❷ 贵州省石阡县青阳乡有什么历史人物

饶正海,男, 1951年1月18日出来生,贵州石阡人自,侗族,中共正式党员,文化程度省委党校大学, 1970年12月参加工作。...

刘祖纯,贵州石阡人。 1904 年生。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 刘祖纯,贵州石阡人。 1904 年生。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 中文名 刘祖纯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04...

❸ 贵州省石阡县有什么历史人物

徐培深:男,字资之,号松泉,又号梅花之主,1779年出生,1858年去世,贵州石阡汤山镇(今铜仁市石阡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与同乡成世瑄,张海澜同科考中进士,被京城名宦们誉为“石纤三杰”。复殿试中二甲12名,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员外郎云南司主事、直隶知州等。在京不久外放陕西,直隶等地任职。道光十年(1830年),任江南监察御史,赢得“刚直不阿徐御史”的美名。也因如此直谏冒犯皇帝,险遭杀身之祸,最终遭罢官离京。道光十五年(1835),徐培深游历扬州,受两江总督陶澍之聘,主讲梅花书院,因号梅花主人。

张海澜:清朝政治人物,贵州石阡府(今铜仁市石阡县)人。清嘉庆廿二年(公元1817年),他与同乡徐培琛,成世瑄上京会试,同时高中丁丑科进士,被京城名宦们誉为“贵州石阡三杰”。历官内阁中书、川东道、四川华阳知县等。他关心人民疾苦,为使农作物不受虫害,狠刹滥捉田鸡之风,效果良好,被当地人传为佳话。离任时,百姓夹道欢送,并竖功德碑以示不忘。

成世瑄(1790~1842),字师薜,号琨圃,亦号兰生,贵州石阡人(下屯)。成世瑄是石阡三杰之一。在署理两江总督期间,仍事必躬亲,日理万机。诸事纷至沓来,成世瑄积劳成疾,数月之间咯血数次。尽管如此,他仍以国事为先不敢偷安,终因力尽身颓、咯血数升不止,于1842年5月26日病逝任上,时年52岁。

夏国光:男,字观之,号贯之、官之,又号松明山樵,清末贡生,清朝时期著名画家,清朝贵州石阡(今铜仁市石阡县)人。生活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他善绘画,擅山水,尤工画梅。有四时花卉屏长传世。

李绍莲:名光联,字壁辉,号绍莲,别号青莲居士,清甲午科举人,石阡县中医开山鼻祖,贵州石阡汤山镇(今铜仁市石阡县)人。其父李大斌是汤山镇的名中医,在该镇中河街设有“李仁和药店”。1895年李绍莲进京会试时在康有为的倡导下,参加“公车上书”,与众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变法。变法失败后,返回石阡设馆教学。后因其父病故,他辞教从医,苦研医道,并收受弟子,晚年积一生经验著有《中医要览》一书和手抄验方一本,死后乡人建有乡贤祠以纪之。

邱石冥:男,原名树滋,又名孺子,号石冥山人,1898年出生,去世于1970年,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贵州石阡白沙镇(今铜仁市石阡县)人。民国时期公认的国学大师。

❹ 云氏仡佬族的来历

9张
仡佬族 [gē lǎ zú]
语音播报,能听的网络! 立即收听
仡(gē)佬(lǎ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
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越南语:Cờ lao)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境内。
中文名
仡佬族
外文名
Gelo ethnicity
所在地
主要贵州,散居云南 广西 越南
语言
仡佬语,汉语
文字
曾有仡佬文
历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

❺ 仡佬族的民族历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以及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

❻ 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石阡作文300字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周边与江口、印江、思南、余庆、凤冈、镇远、施秉8县相邻。全县辖18乡镇,总面积2173平方公里,总人口38.03万人,其中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62%。全县有耕地31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38%。石阡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名胜众多,有国家级保护单位万寿宫等明代古建筑群。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太虚洞和“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
1992年,石阡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评定为革命老区。石阡县资源丰富,特别是低热矿泉堪称一绝,素有“泉都”之称,1995年被列为省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距县城南端30公里的佛顶山方圆45平方公里,原始生态植被保护完好,与梵净山誉称姊妹山,是难得的科考、探险旅游之地。
行政区划

石阡县辖7个镇、2个乡、9个民族乡:汤山镇、本庄镇、白沙镇、龙塘镇、花桥镇、五德镇、中坝镇、河坝场乡、国荣乡、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龙井侗族仡佬族乡、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枫香侗族仡佬族乡、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石固仡佬族侗族乡、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甘溪仡佬族侗族乡、坪山仡佬族侗族乡。
民族服饰
石阡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民族服饰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
石阡居住着仡佬、侗、苗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2%。各民族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相互融合,创造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彰显民族神韵的民族服装及装饰品。鼎盛时期,该县生产的排须、吊穗等用于制作民族服装的工艺产品,曾畅销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18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东南亚、东欧。
石阡民族服饰何以有如此魅力?
据《石阡民族志》记载,明清时期,县内万安乡、北塔乡(今属汤山镇)、龙洞乡(今属大沙坝乡)等地,家家户户有纺纱机,妇女织布除保证全家穿用外,还可拿到市场上交换钱粮。民国时期,县内养蚕、纺纱、织布、印染更为兴盛。县城东门外双狮子、南门外新教场、老教场和启灵观4处,栽桑80余万株。民国十五年(1926年),文庙节孝祠还开办了蚕桑学校,每年一期,培训150多人。北塔乡新场、下屯等地的成、曾、彭等姓仡佬族人,家家养蚕抽丝。县城冉、邱、徐、李等仡佬族、侗族10余户居民生产的绣花钱,除供本县外,还远销镇远、施秉、凯里等周边地区。万安、北塔、龙洞、孙家坪等地的手工土白布,除自用和县内畅销外,还销往安顺、余庆、黔南等地。
解放后,石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艺品的发展,组建了石阡民族丝织厂,购买年产线3000公斤,排须20万米,丝绸15000米,主要生产用于制作民族服装的排须、吊穗等民族服饰。自1962年开始,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畅销新疆、青海等18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东南亚、东欧。当时产值已达30万元。1983年,该县生产的排须、吊穗获国家民委、轻工业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石阡民族丝织厂还出席了国务院、国家民委组织召开的首届民族先进表彰大会。
新世纪的今天,石阡县提出了建设“公园县、疗养县、旅游县”的奋斗目标,大力挖掘民族民间文化。随着楼上千年古寨、尧上仡佬族文化旅游村等乡村旅游景点的日趋完善,日渐稀少的筒裙、破肚衣等石阡民族服饰又逐步走向前台。筒裙,是石阡仡佬族妇女服饰,上衣短仅及腰,袖背上有鳞状花纹,中段为羊毛织成,染成红色。穿戴时,许多妇女还喜欢在外罩上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穿时从头套下,同时系上绣花围腰,形成一套搭配协调、漂亮美观的民族服装。破肚衣,是仡佬族青壮年男子夏秋常穿的对襟短衫,无领,有的订布扣7至9粒,也有的不订扣子,肚子常露,故称破肚衣。另外,绣花鞋垫、荷包,刺绣背肚、披肩,挑花围裙、香包以及排须、吊穗等民族手工艺品,已成为外来客人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民族服饰已逐步成为当地居民向外展示自己独特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
旅游景点: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❼ 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1、风俗习惯

在饮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地区)为主,其次是各种豆类、麦子、荞子及薯类,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为珍贵食品,年节打粑“祭祖”,喜庆待客,端阳送亲家,重阳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咂酒也是仡佬族的特色饮食。制作时以玉米、小麦、小米、高粱为原料,经过煮熟以后,发酵装缸。装缸时,先用两根手指大、约一米长的水竹竿(其中一根用火燎抈弯),除顶端留一竹节外,其余竹节打空,插入缸中后再密封。

密封的时间越长,酒味越醇浓。饮用时,将顶端的竹节打空,直竿进空气,弯竿作吸具。无论筵席或平时待客,都按照老幼尊卑依次吸吮。

凡婚丧喜庆,都要设宴酬宾。一般二三十桌,多则百余桌。因为事先往往没有准备,所以丧事席一般不大讲究,吊客也不在意,有“不迎不送丧家礼,自去自来自送情”之俗。过去经济窘迫,办席不易,有“丧事场中现说起,招男嫁女讲不起,生朝满期鬼怂起”之说。

2、传统文化

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仡佬族人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 祈保子孙安康。每逢旱、涝、病、虫灾, 便挂善募捐, 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 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和崇拜。

一旦选定后, 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 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 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 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 维持了生态环境。

(7)贵州石阡仡佬族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仡佬族概况

仡佬族总人口为57.94万人(2000年),其中96.49%(即55.90万人)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仡佬族原来分为许多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的名称各不相同。新中国成立后,经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报经国务院同意,1956年公布统一称为仡佬族。1983年,随着民族识别、民族成分恢复工作的进行,根据国家的民族政策,经县以上政府批准,又有25万多人恢复了仡佬族民族成分。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

仡佬语分四个方言,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仡佬语的各方言之间差异较大,并呈现犬牙交错的方言土语分布。一个县往往有几种仡佬语方言并存。

在语言使用方面,目前只有贵州省的平坝县大狗场、安顺市西秀区的湾子寨、黑寨、普定县的新寨、关岭县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县普底乡红丰村、云南省麻栗坡县月亮湾和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三冲仡佬族语言较为完整。

据调查,当前完全或部分地以仡佬语作为母语的仡佬族最多不超过6000人,大约只占仡佬族总人口的1.1%。绝大多数的仡佬族使用汉语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有少数成员会讲当地的苗语、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汉文。

❽ 贵州仡佬族的历史文化有多少年历史了

贵州省仡佬族有3000来年的发展史。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土蛮”等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当时是江南一带征讨西南的汉族士兵,大量驱赶土著民族仡佬族,让仡佬族从平坦富饶的土地向山区迁徙(至今安顺一带的汉族屯堡村落均流传屠杀和驱赶仡佬族的传说故事,当地也留下很多仡佬族人生活的遗迹),而未受迫害留在坝子地区的仡佬族,如黔东北古思州地区(务川沿河)的仡佬族,则在和当地土著汉人的杂处中被渐渐同化。除了务川早在永乐时就已废除土官改为流官外,其他仡佬族地区包括遵义县明末才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对当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农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

❾ 石阡是谁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南部,国土面积217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2%,辖7镇11乡,总人口45万,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

石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赢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郡;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石阡府。1934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进入石阡,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六军团旧址等。1992年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定为革命老区。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仡佬毛龙。

石阡资源富集,有储量丰富的重晶石、钒矿、锰矿、铅锌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有国内独具特色并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富含氡、锂、锶、锌、硒等微量元素,属国际饮用、医疗双达标矿泉水;有面积居全省第二(25万亩),获贵州三大名茶,系“中国苔茶之乡”的茶叶资源;有以温泉为龙头,夜郎古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寨楼上,中国乡村旅游民俗文化飞燕奖尧上仡佬族文化村及世界最大野生鸳鸯栖息地、国家级湿地公园鸳鸯湖等乡村旅游为两翼的立体旅游资源;有储量3亿多立方,品种14个均系国家石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A类检验结果的大理石类石材资源。

近年来,石阡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打基础、办工业、兴产业、重民生”发展思路,大力发扬“三拼三超”精神(拼智慧、超常规创新;拼干劲、超常规付出;拼效益、超常规发展),突出抓好“三个四”工程(即四大产业建设:茶叶、温泉、石材、旅游;四个示范园建设:万亩有机苔茶示范园、万亩优质高效烤烟示范园、万亩生态种草养畜示范园、万亩工业园区示范园;四项基础工程建设:交通、水利、城镇、民生),加快推进“两高两铁三中心”宏伟目标(两高:思南经石阡至剑河高速公路、江口经石阡至瓮安高速公路;两铁:兴义经石阡至黔江铁路、重庆万盛经石阡至广州铁路;三中心:中国武陵山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夜郎文化研究中心、以茶叶石材产业为主的集聚中心)。立足新起点,着力打响“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和“贵州省长寿之乡”品牌,以“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提升石阡的旅游品味,以“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重点县”吸引各地客商到石阡投资兴业,着力打造“中国夜郎古城、中国武陵山温泉城、中国西部茶城”,推进石阡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阅读全文

与贵州石阡仡佬族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