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4. 结合明清皇陵试述中国的史葬文化
堪舆虽虚幻飘渺,潮汕各地不独庶民百姓,即缙绅士大夫亦多惑于此说,笃信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能使先人入土为安外,还可福荫后代,而葬于歹地,则会殃及后人,况人子事亲,送终卜葬也孝道之一。为谋一方福地,当然是不遗余力。近人徐珂(1869-1928)在《清裨类钞》中记潮人热衷墓葬云:
潮人溺于风水之说,妄思趋吉避凶。既葬其亲,复出诸土,水之,火之,兵之。瘗骨以坛,曰金罐。易其处,曰翻。甚有屡迁而卒暴露之者。
术家认为,人禀阴阳五行之气,葬顺乘生气,因气源于脉,脉为龙,而土为龙之母,土肥而气壮,气壮脉真,故万物能在土中生长(图一)。清无锡探花,刑部尚书秦蕙田为揭阳郑养性所撰的墓志铭最具代表性,描述其墓地形胜云:
岐岭之北,赤岭之阳,营高敞地,水深山苍,形者曰吉,神其永藏。
潮汕地区负山面海,境内少高山而多丘陵和平原,又河网交织,优良的自然地理为风水术的应用创造了理想场所。毗邻江西和福建又为两地舆家提供了便利。两宋以后,从江西和福建往潮汕的大量移民,也给这二大风水术流派(形势派和理气派)的交汇和融合提供了实践机会。明清以来的潮汕地区的风水术,简单地区分出那一家属形势(峦头)派和理气派(三元)派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吾潮较为成熟的风水术(峦头理气会合二为一),可见清中后期的澄海东湖人蔡本江所著《地理辨正求真》一书,蔡氏昔习堪舆术而未得真传,后因客游奉天,偶遇一金姓钦天监院人,随杖三年,始得真诠,方知今是而昨非,真诀及诸法为:
“用二气河洛之理,洞造化运行之机;审来山以定雌雄;察金龙以明向背,观血脉以究源流;认二爻以定踪卦;用翻倒诀以量山;览十二方星峦之吉,用仙人径以步水;收二十四路来水之神,水管水而山管山,五行各专生旺之气,龙配向而向合水,山水不犯死煞之侵”。又以“天心正运,龙宫交会,玄空真谛,都天大卦,收水火,正龙冈,安天机,收阳神,五星躔次,月将加监,仪禽奇遁,吊泊飞宫;四课三传七百二局,以及真禄马真贵人太阳太阴到山到向分金之下”。
① 蔡本江所学堪舆术,有峦头(形势)法,理气三元(玄空)法外,尚有奇门遁甲术,六壬神课以及通书择日(扌克 择)法等,内容庞杂,几乎囊括了与易学有关的神秘文化。能熟练按其理法行事者,即使在今天,也是以成为一个专家级的人物了。
现还操其业者,理法虽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墓葬论形势(峦头)不外乎一情字,论理气(三元)不外乎一时字,合情合时则为吉,无情失时则为咎;而结穴大小系于形势,发福远近则系于理气。
一、潮汕墓地的选择。
潮汕墓葬(阴宅)风水的选择,同样遵循“阴非一线不敛”以紧拱入首处专以细合为合法。主要是依据《河图》、《洛书》及阴阳八卦,察看周围的龙、砂、水、穴、向五方面内容,其中‘龙认生死,穴认真假,砂认粗秀,水认曲直,向辩纯疵’,并参考元运衰旺情况而定。
1 隐喻性。
俗话说叶落归根,根作为人类的安息地、灵魂的栖寄所,能归根于大地,就意味着人伦之本,种族之源,人生存在之始和生命之归。在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中以“五陵为牡,溪谷为牡”。即丘陵高敞,阳也,故为牡;溪谷污下,阴也,故为牡。术家以为,地的结构是山为骨,水为血,而土为肉,一如人类,凡体格魁梧,血气强盛者,必精神勃勃,易成大业,衰弱者反是。舆家寻龙,皆以祖山(廉贞火)发脉,按山体的五行类象火、土、金、水、木、节节相生为贵,廉贞火山发脉后,至土形山,接连二重土,而后是金山,或穿帐后几重金,金后变水形,水后变木形,及至结穴处,或冲天木,倒地木,均俱为天地结作之龙,前面所说的潮汕自然地理多为丘陵和平原地带,是为岭南山脉和武夷山脉的龙脉行至尽处(图二)。
至于结穴,《地理五诀》:“凡寻龙逐节行来,见束气清真,穴星特起,开口下手,是地结穴矣。”穴为生气荟萃之所,其象形极为明显,犹如人体,首为来龙发脉之所,两侧开帐之势,即大龙虎砂,是人的左右手,人的两股,为内砂小龙虎,气聚于中,即穴结于阴部,犹如男女相交,而能生育(图三)。
穴星诸形不同,行龙结穴处也不同。金星形圆,木星形直,土星形方,水星形曲,火星形尖(图四),潮汕民间流行的葬法有:木星葬节,火星葬焰,水星葬泡,金星葬窝,土星葬角(均以正体论),又因火性至燥,金入而熔,木至而焚,水入而涸,土入而焦,是处除多用于建神庙外,作为葬地,至今尚可见者,不外一二而已。而木星结穴就不同了,自祖山(火山)发脉后至结作处,多是木形星,体有坐、立、横(眠)三势,单横体就有交枝、曲尺、玉枕等三分。民间地师总结木星(龙)结穴为:杨柳(木)花开结枝头,贪狼开叉结脚头,曲尺木枝结在节,倒地梅花目目结。清末民初潮汕舆师王南昌在其手定本《真传卦例妙诀》一书中,对五星葬法要诀归纳为“金空不可当心下,土实须从角上栽,水星葬项金星嘴,木直须从节上埋”。
在木龙与穴地的关系上,龙贵阴,阴则脉气强盛有力,穴贵阳,阳则和气有济。穴也有阴阳之分,阴来阳受,阳来阴受,惟凹凸分明,形如龟盖,土分五色,即是真穴。如穴结在山窝者则多杂土,结在山陵者则多风化土。
2、技术性
(1)点穴。传统的点穴及下经法是:如后龙如首丰肥,形如龟盖,方为正气。在龙虎砂内的内明堂之间下一罗经,用线牵至近穴处两水交汇处,看其罗经处盘方位在何分金字向,先定下穴位属何局,再用线牵至后龙入首处。三合法(四局)的看法是:看罗经内盘方位内在何分金字向,以定龙的生、旺、死、绝后在内明堂中,将水上拨在罗经的墓、绝、胎方。三元理气作法则是看零神水是否合水口等。
(2)认向。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辨认来龙生死贵贱和穴的脉气有无外,尚有砂、水、向等要素。其中砂观粗细美恶,前后左右高低务必相称,面向相顾,处处合情,方称全美。水察阴阳屈曲环抱与否,而认水立向为最关重要,要玄窍相通(玄即向,窍为内水口)一般的立向是罗经的地盘正针(内盘)用于立向格龙;人盘中针(中盘)用于消砂,天盘缝针(外盘)用于纳水(判断水流方向)。民国潮安吴师青的实践经验是,“察墓地时在墓碑案上立盘,以格内水口(如斗池),看峦头及外水口,可在墓碑顶上立盘”②。潮汕传统水法有以三合四局认生旺水到堂立朝,如贪富贵者,可弃生朝旺,图嗣续者,则弃旺迎生,后水归墓库,再加上时间选择得当,便可发福。在立向上,单指朝向本无所谓吉凶,只有与罗经中二十四山一百二十分金中的四十八分金为吉度与七十二分金不吉部分(即差错,空之,孤虚,煞去)同长生十二宫(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中的以胎养冠临旺六秀、生临旺为三吉,衰死病绝为黄泉这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方能消砂纳水,断其凶吉。我们从不少乡村族谱中,可以看到不少姓氏对先祖的墓地因符合风水术中的龙、砂、穴、山、向五大要素而赞美有加,如下面表中。
墓主 基地形胜 墓地分金 资料来源
陈泰初(宋哲宗绍圣年间授潮州通判)
墓在揭阳黄岐山油麻埔,喝形狐狸‘献’, 穴自黄岐山中峰落脉,后倚巍峨秀峰、前衔双溪绿水,桑浦山及月潭山、梅岗峰等遥相对峙呼应。 座向辛山乙向兼酉卯、中针丁酉、丁卯分金。 《泰初陈公陵图重修记》
袁英礻右 (元由进士任广西思明路教授) 墓在揭阳霖田都三十岭潭头妈山,喝形“美女梳妆”,前玉枕,后双金,左粉匣,右牙梳,水旋青龙山。俗有‘日观千灯、夜受百拜’之誉。 座辰向戍。 清光绪《袁氏族谱》
魏吉安(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太常寺博士,潮州通判魏廷壁之父) 墓在澄海盐灶西北,脉发莲花山,经三十六峰而结穴,喝形“双飞蝴蝶”。墓前至海边为万亩平原,盐灶万家灯火,如万盏燃烛;面前牛溪河(内水)汇东陇、磷溪盐鸿三江之水,回旋折入内湖,韩江(外水)自东陇流经墓前,注入内海,外有六公里长的五屿山为案。 辛乙兼酉卯,水出巽方。 《澄海文物志》、《粤东魏氏族谱》
陈振东(渔湖西寨陈氏始祖) 墓在月谭山南麓,亥龙入首结穴,喝形为“蜈蚣戏水”。穴前诸水屈曲而去,出水口有雌雄二狗山捍门,前有龟蛇二丘及天马双峰远朝近对成正案,案外尚有峰峦如文笔插天,贵人挂榜,诸吉咸备。 坐亥向巳兼壬丙,用中针丁亥丁巳正针,辛亥巳分金,收左边卯水上堂,向上巽巳水上堂而归西丁方入库。 《西寨村志》江经略《溪南陈宅振东公柯氏妈佳城吉穴管见》
揭阳谢氏一世、二世、三世祖 墓在潮阳隆开都林沟,圹形白马翻肚。层峦 翠,高峻巍峨,其山脱落埠陵数十余里,微沙飘渺;左坑右海,逆水侥前,吭水出而海水入,滢洄墓前,交汇约八九曲,海门诸屿罗列,朝拱墓前;遥见大湖,海水不知出没,地之灵地也。 坐申向寅。 《揭阳市区谢氏族谱》
(3)潮汕墓茔泥水建筑的作法。
潮汕墓茔的作体形局主要由山龙走势和分金字向,墓地大小等方面决定,如属木龙的山体,应先考虑作为水木局形体,分金三合的,如亥卯未木局,可作为水木局处理,巳酉丑金局,可作为金水局处理,取其水木相生,金水相生。同样,如墓面上方的月畔形为金形,则墓碑为土形,卷柱上的装饰线可为水形纹,取其土生金,金生水,水为财取其相生,财运旺盛。其中以金水局、水木局形体较为大方得体,其他较为常见各形体主要特征是,金要圆,土要方,木要成条状,而火局形体多用于低洼地阴气重而阳气不足的地方。
至于穴位的深浅正偏,则视四周形势而定,一般以下葬时棺木上面与墓碑上“祖******之墓”的‘墓’字下面同一水平线为度,但如果碰到山龙来势凶猛,尚未聚气,就应深葬,开圹时以见土色美丽为度。但总的来说,原则是脉落不能离开棺椁,棺椁不能离开脉落;高处不能露在风上,低处不能失去脉落。葬法均离不开“盖”、“粘”、“倚”、“撞”四式。如“盖穴”为高意龙自平阳地而来,为阳来阴受,脉气没有强弱顺逆之分,可略葬其顶;“粘”穴,粘为连,龙从高山而来,脉气有强弱之势,要阴来阳受,强来弱受,须用“粘”式方可不离方寸;因民间认为,脉气聚于顶者,定为“粘”穴,脉气聚于正中者,必是“撞”穴。脉气慢缓,法宜吞入,不能脱脉,脉气急猛,法宜吐出。如四山高大,恐其压穴,法宜浅葬,四山低平,恐其招风,法宜深葬。“倚”穴气脉较为曲折,应于折曲处下手,穴深为棺椁高度三分之二,“撞”穴脉气较直,可用吞放法,情况特殊者,还应用特殊技法,如脉落下坠者,须用悬空棺椁,黄岐山走马龙中的跪(踏)棺拜墓(碑),桑浦山中的潮阳周光镐墓用悬空棺法,均属典型的葬法。
(4)数理性
至于茔体大小圹位深阔,除受结穴星体最响外,深度及阔窄采用紫白洛书说,即潮汕所称的丈杆法,作墓茔用天父卦尺法和寸白起例,尺法起例如乾弼(水)离破军等,寸白起例如乾起四禄木,震起七赤军等;凿圹用地母卦尺法起星例和寸白起星例,其尺法起例如巽山右弼乾巨门等,寸法起例有乾起一白(水),离起二黑土等法,二卦中末数属一、六、八者以吉论。此外,还有用其他尺法的,如阴宅专用的生老尺和丁兰尺,在潮汕民间颇为流行。如生老尺的生老病死苦五字,每字一寸,一二六七寸属生老,五字依次轮流,能合成生老二字为吉,病死苦三字为凶。揭阳黄岐山四大各穴的“象挨磨”墓地,墓主谢廉静(1383-1451)的墓碑尺寸就是采用丁兰尺(即鲁班尺寸法配合九星寸法而定)(图五),碑宽5.2尺(取旺字),碑 6.1尺(取兴字),中央主碑1.8尺(取财字)×3.8尺(取丁字)③ 。碑面至前方斗池边应以步数定尺寸,不可放尽,最好是定放“粘”步,如3步为“粘”。从墓前祭床上面的墓碑长度应比墓面至斗池的距离少一寸以上,如等长,称为磕头,长于此段距离,则称为跌下井池,均属不吉。又如普通人家,不讲排场,坟面以4.2尺开脚,则两侧的卷柱高度应在1.9尺或2.1尺为宜,横额为1.2尺为宜,这种尺度配合筑造的墓茔较为美观得体,状如一把稳重交椅。同时还要注意卷柱的高度与墓碑上刻携的“祖*****墓”的关系,柱能高出于名,而不能出(低)于姓。此即潮汕民俗所谓只能出名而不能出姓的说法。如碰到高山阳气重,坟面可用直板增加其阴气,在平阳阴气重的地方则坟面采用软板增加阳气,总之要做到形局阴阳相配得当为吉。作为墓前标识和纪功之用的墓碑,已成为墓葬风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面可以看出,墓碑作为丧葬文化的物质形态,既是原葬之风的产物,也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带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以及地方民俗传统习惯。
至于墓边的土地神位,潮汕民俗视墓前水口方位和三方吊照而定,民间传说,可达到平衡作用,如两侧龙虎砂手当一方稍逊时,土地神位可安于此方,以补其不足,故有‘一土当三山’之说。还可利用土地神位照顾因自然环境与房份对应关系中的稍逊一方。如三方吊照的亥卯未木局,神位可定乾甲丁方向。民间迷信水口方位与坟主子孙各方位有一定的关系(图六)。因水口放在其中的某一方而对其他房份不利而引起的家庭之间、兄弟之间致伤之事,屡见不鲜。如“黄岐水四大名穴之一的‘丝线吊金钟”,民间传说由于俗师误看为瓜地,在坟上加盖亭子而成绝地。另如上面所说的‘象挨磨’这口穴地,穴前正方流水去,为美中不足者,术家谓此葬后将出现×房稍逊,为避出家族中出现的矛盾,在挖墓穴时采取深挖,再垫以厚层稻草,使棺材能随时间推移逐年下降,最后平衡了各房份的利益关系。
(5)祝诀和忌讳
对于舆师及泥水匠来说,能寻到一处好地后,还不能算万事大吉,施工也并非八方无忌,祖宗传下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还相当多。筑坟墓时,还有一定的讳忌和祝诀。起工时,如遇《通书》上所说的杀师日杀师时巡山罗猴,穿山罗猴等神煞,就要采取避让,制化等措施。王南昌在论《天地杀师日》时云:“书说犯杀师八座日,师人在华盖青龙方坐立安身,则师人无碍,究之此地,龙来剑脊(即杀师龙),落气雄急或石嵯峨,纵非此日亦必杀师,如非剑脊之龙,或犯此日,为师者,宜预(定)日牵定分金,临葬之时,莫在场,远避之则吉,虽华盖之位可以,不如远走为上策。看来操业者,。顾忌甚多,还应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眼观八路,耳听四方,方能平安大吉。舆师及筑工(泥水师)要将行绳系于裤腰上,意在挡住罗猴这一凶神,而盛放工具的篮子要放在吉方(即穴位的来水方),如犯上通书上所说的煞日(如三煞日,劫杀日),也可由孝子先行起工,因孝子身有穿麻衣,百煞无忌,但也可以看出师者的心虚和风险转嫁心理。起工时,用盐和米、糖搅拌后,撒于四方,落葬时,再用此法重复一次。
为谋求筑工时的顺利和彩头,可念祝决或祷告,以祈求未来好运。开圹时云:‘兴工筑土,富贵万古’;落葬时云:‘落葬得良时,富贵千万年’;‘葬龙身,富贵兼财丁’;升墓碑可念:‘吉日吉时安墓门,子孙五代俱同堂’;‘大门来升,富贵兼财丁’;撒五种子时念:‘种子播四角,房房发’。
二、明清潮汕部分名墓情况
潮汕各地迷信地理之说由来尚久,受江西和福建两地风水学说的影响以及宋明理学在潮汕的传播,特别是朱熹出于礼制目的而倡导的葬说,无疑促进了潮汕地区民风对墓葬的崇尚,明陈洪漠《治世余闻》下篇卷四载:“近来士大夫多信地理,程篁墩代谢于朝注《雪心赋》,林见素都宪偕谢评事遍游闽中。则自朱晦庵已深信之,盖其天分之高,又与胡五峰、蔡西山、陈北溪诸贤相与,讲明益精,其说事多奇中。诸贤与潮汕关系十分密切,潮地崇尚风水,不能不说与此无甚联系。
在迷信阴宅风水能比荫后人和维护封建礼教方面,朱熹是这样认为的:葬之为言藏地,所以藏其祖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慎、审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之计,使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昌盛,而祭祀不绝。
朱熹的这一观点在潮汕有不少崇拜者和追随者,并与这里的士人有一段不浅的渊源,因朱熹还是潮汕宋代龙图阁学士刘 门人,朱曾游潮时,谒其师庐墓,题一联云:“地形金木水火土,世裔公侯伯子男”④。可见潮人推崇墓葬风水由来已久。
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记明万历癸末进土林熙春的祖墓在桑浦山东麓,其墓喝形为‘莲叶盖金龟’,诚为一方美地,有传奇色彩的是,每逢科举之年,林氏子孙有获隽者,穴前平坡田中辄先抽茁莲花,而且历验不爽。
据《榕东郭氏族谱》载:南明兵部尚书郭之奇祖墓在普宁黄坑都山步乡五龙尖,其山分支特起,五屏山西北向,屏角曜气乱石林立,中脱嫩龙数十丈,平关无片石,但仍吐火唇作顺局,且左右坑风射立,此地难入一般地师时眼,实此穴为麒麟吐火,传说之奇之父择地至此,也疑穴不佳,时恰闻山间小儿边走边唱:“麒麟吐火人不识,时师误认退田笔”。郭父听后即有所悟,隔天遂定此穴,并立阴坐甲抱庚,兼卯酉、庚寅庚申分金,阳坐卯抱酉兼甲庚、丁卯、丁酉分金。墓主郭善,号南峰,葬后不数十年,即出郭之奇。郭善也以曾孙郭之奇累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又有识者见此地,谓此恰合《雪心赋》中的“屏角出旗枪,末朝将相也”。郭氏拜相南明小朝庭。《揭阳县志》及《韩江闻见录》均有所术,后郭之奇生卒果如其言。
因相信地灵人杰,对于一方佳城,不少姓氏的谱牒不厌其烦地对其祖墓地形胜进行称誉,如揭阳谢氏《玉路家谱》小序:
三世祖考西河公,妣池氏,葬于隆井都林沟,圹形白马翻肚,瞻其层峦耸翠,高峻巍峨,其山脱落埠陵数十余里,微沙飘渺,青草不生,左坑右海,逆水绕旋,前临大池,后倚壁峰,坑水出而海水入。滢洄墓前交汇约八九曲溯流,巍巍三墓品字杆立,坐寅向申,与海门所齐肩,团团屿罗列,朝拱墓前,遥见大湖,海水不知出没,地之灵也。
为寻求一方吉壤而不惜延请堪舆名师进行十年寻龙,三年点穴者大有其人。翁万达与林大钦为卜地葬亲事,“徐按地理,择风水之佳者与吾子参论”。“追忆去岁,历秋冬二时,虽屡与我丈相见,然多谈风水、地理、方中之术”⑤。并与邹一山、胡思岩诸名师共同印证山水龙脉吉穴。林熙春与舆师叶印峰每多同行,踏遍青山,寻龙点穴。黄沧溪与舆师黄悟言友善,经常结伴验穴,近人江泰举舆家传抄的黄悟言察看渔湖溪南始祖陈振东墓穴时有诗赞曰:
(一)
帝旺朝来趋面前,一团和气发田庄。
爵高位重名远播,金谷丰盈有剩钱。
(二)
武曲朝来最是奇,儿孙金榜有名题。
若见水流从吉位,钟鸣鼎食不须疑。
(三)
蜿蜒屈曲势盘旋,变出金星居水边。
亦旺人丁亦宝贵,儿孙应待紫微垣。
明清的潮汕社会名流喜谈风水,与职业舆家过从甚密,除讲究墓葬风水外,还对山川形势、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多采纳舆家意见,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水文化现象。
三、由争夺墓地而引起的官司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再加上对丧葬的迷信,如尽人伦孝道,以死者入土为安,使其魂灵得以安宁,拥有一方好的墓地还能荫庇后人富贵腾达的作用,因此为争夺一口风水宝地而引起的官司纠纷或械斗就在每一个宗族中时有发生,被他人扒了(或侵占)祖坟,就等于被斩断了富贵和子孙兴旺发达的希望。豪强巨族对一方好的墓地巧取豪夺,命运不好的,也希望能通过在此安墓先人,以改变家族命运,但是靠近或侵占他人的好地是一种侵犯。扒人家的祖坟,更会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明隆庆五年进士、潮阳峡山人周光镐长兄周竹岩,为择一地葬父,而屡更卜,后既得一地,将举事,有豪族来争,先生(周竹岩)则投袂起曰:“我厝我父,身可枕弋死也,何怒邻构乱之族为哉”⑥。大有头可斩,血可流,争葬地绝对没有商量余地。
据《槎桥杨氏世系族谱》(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修订)记载:槎桥乡三十二世祖杨传开葬于南山水浩内溪尾前大蟹山左脚,此地系与东坑村林亚列所买,及建筑费龙银叁佰余元,葬后十余年,被东坑村林×春(即××之子)、张××(即三二轩人)纠集歹徒毁伤棺,祖考骨骸暴露无遗,无端造祸侵占,此仇不共戴天。谱中寄望后日子孙如能进身,当报斯仇,是所至嘱。
近年新编的《乔林族谱》也载其明十世祖林潮贵考妣合葬于崎山古潭埔,于清时被贼×××劫毁,将尸丢于深潭,地另葬坟三口,此官司打到吴六奇处和察院,‘奈本府吴讳颖得他夜金,审无相干,察院经驳二次,驳语甚妙’。看来官司还有得打,而且要打赢的希望渺茫,因此谱中特别强调:‘为子孙者,此恨不可不报’。象这类为墓风水地而引起的官司可以在各姓氏的族谱中经常看到。及此造成的后果是宗族大伤元气,损失惨重。正如翁万达论潮汕民风时所说的‘宁破资薪一胜为荣幸’⑦。这一陋习,清蓝鼎元在《潮州风俗考》中批判说:“酷信青乌家之说,谓富贵出自坟墓,沉迷风水,争讼盈庭。堆埋盗骨。凶恶无所不至”。
四、潮人对风水术的认识和批判
政治上的失意及科举上的失败等原因,潮汕不少仕宦人物也将注意力转移到风水术的研究上来,清末丰顺丁日昌第二子丁乃潜(字讷庵),入民国后,绝意仕路,深居简出,‘治医及诗,穷年益专,闻及堪舆星卜’。舆师徐展绥,是晚清揭阳名人姚秋园妹夫,因为姚家营筑几口坟墓后,不出四五年,姚家即儿孙次第诞生(男女孙媳大小25人,外甥10人),子辈又学业有成,遂声名大著(当然不能排除姚秋园的推介和宣传),“邑中缙绅数家寻墓地,决可否,必得徐覆视,一言而定,丁讷庵晚治形家言,尢倾言焉”。⑧
学者翁辉东,专治潮汕文化,足迹遍及桑浦山,曾题咏桑浦山脉鸡笼山云:“浑脱若鸡笼,秀娟如静娈。堪舆家者言,桑浦山之胆”。青乌家又云桑浦山东西两菱池和梅林湖和汤湖为四大幕库,翁辉东又有诗题咏:“子午卯酉方,名四大幕库。东西两菱池,正当水去处”。足见翁辉东对桑浦山风水宝地的推崇。
更有甚者,儿孙因为一个梦而不惜折腾长眠于地下的祖宗。惠来湖仔寨×××卒后,‘初殡于孙氏墩,后因形家言,改卜赖氏地,既葬,神梦其七男桢曰:蛟龙岂池中物耶,桢惊觉,思之曰,神殆谓殆地非吉欤?遂究心青乌子术,芒鞋希服,栉沐风雨,往来群山中,数年无可者,后得一地阴阳交会,于法当昌’⑨。最后才心满意足,又做起子孙今后会昌盛的美梦。
有较达观者,认为筑坟茔,只是遵先贤之训,隆追远之仪,葬埋非为观瞻,以尽孝道而已。渔湖长美袁氏,是揭阳望族之一,祖墓多葬于揭阳卅岭山一带,其第二十一世祖光史公即葬于此,‘是穴萃然起于平地之中,环以溪山,左右映带,脉分金钩之墟,气吞黄岐之湖,峥嵘苍莽,绮绾绣错,一邑巨观也’。但其后人袁公潜认为,‘茔域之筑、非为美观,夸形势而冀邀福也’,立墓只是遵先贤之训,隆追远之仪,便于后人记忆和纪念而已,为图一吉穴吉时,让先人停棺寄厝于荒山野岭,牛眠(即吉地)待卜,他年为狐食狗咬,徒增悲伤而已⑩。洪阳郑国藩也深有感叹地说:“夫自堪舆之说兴,人之惑于祸福,葬极心力,阴谋诡计,冀得一当以偿者,比比然矣”。“卒之,谋不必得,幸而得,富贵之应,渺若捕风,或且适当其反,岂地理固无赁欤!”⑾。
针对潮俗民风中为择一善地葬其亲而停丧不葬陋习,不少潮籍士大夫在得到教训中逐渐觉醒起来,明万历癸未进士,户部待郎林熙春,是明代潮州大力倡导风水学说的重要人物之一,传至其第六代孙林世榕,登清康熙已酉(1705年)举人,授陕西蓝田令。林世榕原也沉溺于风水之说,后因择地葬其母而有瓦屋三丧之举,又看到社会上丧葬人家‘每寄棺于僧寺廊庑间,或傍墙隈为殡宫,垒垒百十区,令皆颓坦覆瓦,棺亲纵横,风悲日火巽 ,骸骨狼籍,伤哉!’⑿林世榕有感于此,‘尝著《归厚录》二卷以垂劝戒,盖推论风水之无凭’⒀。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林大软在《潮州风俗考一文中,也将潮汕这陋习列为应当及早改革的内容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咸丰己未(1859年)进士,大埔人何探源,由庶吉士改官四川阆中知县,阆中作为为2300年历史的巴蜀重镇,其城市风水格局以及由风水理论所构成的古代城市环境意象,至今还被国内外不少学者视为至宝,何探源虽曾主政阆中,但不轻易迷信风水学,归官后,对世俗痴迷青乌家言者进行大力抨击,曾作大埔新乐府七章,其中之一是讥风水术典籍《青囊经》:
《青囊经》,衍为理气与势形。杨曾二脉复嗣出,《铅弹》秘钥何纷纭。朝师主葬暮师发,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凭枯骨。地理岂无传,嵩生岳降皆名山。扶舆清淑生气全,相阴阳兮观流泉。不谓后人变本而加厉,琐屑推求竞新异。江湖衣食恃长,富贵强宗随布置。果然操术擅神奇,安用沿门求厦庇,大家巨室多牛眠,往古人稀得地便。但见儿孙列绰楔,那识宗祖培心田。更有一言等愚瞍,碑骸辨色分休咎。五尺谁窥也封,百年那有骨不朽。试看荒冢埋断莽,往往石碣光气黝。我持此论俗所诃,请下转语平其波。仁人厚葬重慎始,不近城郭崖谷濒江河。不邀福利不尤怨,毋轻迁徙穷岩阿。洗骸斫棺例所载,三尺懔懔当如何?嗜好沉溺心术坏,公庭亡骸幼罐虚讹。《青囊》几卷读不易,吉坏只在方寸地⒁。
B. 清远黄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学校座落在清远市文化园区,位于清城区东城街,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相邻,1.
在旧站回坐207(去白庙的)公车,答在实验中学那个路口下车,往前走大约10分钟就行。1.如果在新城客运站坐你就要走出站,,,右手边有一个小的路口,看到208(洲心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公车(大概2.5-4元),在实验中学路口下车,往前走。2.没有直达车经过田家炳,最好走去中冠客运站或赢之城,也是坐208(洲心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因为比较偏僻,最好有伴一齐去学校地址:清远市清城区东城大学路电话:0763-3937222
0763-3937333
关于那里的生活,你去这个看看吧:
C. 我看有的地方现在都在办有摆摊证,不知道黄坑这边有没有
这是全国政策,应该可以的!
D. 有谁知道明朝抗倭将领的简历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回。汉族,山东蓬莱人答(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1]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E. 黄坑茶来自哪
黄坑村是蕉岭县新铺镇辖属的徐溪范围的小山村,因村里山坡地“猪兜窝”种茶产茶而遐尔闻名。而今,人们只记住了黄坑茶而渐渐淡忘了黄坑村。
这一天阳光明媚,邀了几个朋友,驱车沿石窟河堤公路约40分钟路程,拜访了黄坑茶厂长曾德文先生。此行之意,自然是因茶识人了。
“黄坑茶”是蕉岭茶系列中的一个老品牌,它属绿茶类。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省茶叶认证会上曾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近几年,在“单枞茶”消费遭遇热了又冷的时候,黄坑茶的口碑在茶业界鹊起。黄坑茶树属‘水仙细叶青’品种,亩产量成品茶只有30~40公斤。黄坑茶具有色淡青而泛金黄,炒豆香而略带墨兰韵,味醇正而喉甘津润的特征;若再用黄坑村山泉水冲沏,茶之甘尽甜来的韵味更地道幽长。曾德文先生道出,黄坑头春茶市场前景乐观,目前年产茶量只有700~800公斤的规模。
黄坑茶现已冠名“中国黄坑茶”的品牌。我向曾德文先生建议:产品上应刻印制茶人的姓名,以保证品质信誉;并建立一个黄坑茶叶博物馆,以展示它的历史渊源。他非常赞同说:诚信是茶取信于人的桥梁,茶的品质应体现为人的德行。其实即是其经营策略中“文明诚信、德聚其昌”藏名句的诠释。看来,人世间已有“以茶会友”的道理,亦有“以茶识人”的心路。愿黄坑茶走出山村幽谷,以品牌优良的信誉,供有茶缘的朋友共享。
黄坑绿茶,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银灰显霜,汤色清绿,香气醇浓,滋味某醇爽滑。据清康熙元年出版《镇平县志》记载,该村于1662年开始种茶,后经不断改进制茶工艺,成为有其传统的、香醇甘滑的黄坑茶。
黄坑茶是众多饮料之中的佳品,它不仅方便、经济、卫生,还能吸收排泄放射性元素,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 .素以香,甘,醇著称。具有助消化,除脂减肥,提神解渴等特殊功能,驰名海内外。
F. 浙江省目前的七个历史文化名城是那几个
浙江省内国家级、省级、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金华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6个):嘉善县西塘镇、桐乡市乌镇、湖州南浔区南浔镇、绍兴县安昌镇、宁波江北区慈城镇、象山县石浦镇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个):温州、余姚、湖州、舟山定海、金华(已升国家级)、东阳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个):嘉兴、兰溪、天台、松阳、瑞安、龙泉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1年10月日公布,15个):余杭塘栖镇、萧山衙前镇、宁波江北慈城镇、余姚梁弄镇、象山石浦镇、永嘉岩头镇、湖州南浔镇、海宁盐官镇、桐乡乌镇、绍兴东浦镇、绍兴柯桥镇、绍兴安昌镇、诸暨枫桥镇、江山二十八都镇、温岭市箬山镇(已并入石塘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个):乐清仙溪镇南阁村、永嘉岩头镇苍坡村、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0年1月21日公布,25个):萧山进化镇、建德市新叶、富阳市龙门镇、临安市河桥乡、宁海县前童镇、慈溪市鸣鹤镇(现属观海卫镇)、永嘉县枫林镇、平阳县腾蛟镇、嘉善县西塘镇、嵊州市崇仁镇、诸暨市斯宅民居、金华县曹宅镇、武义县俞源乡、义乌市赤岸镇、浦江县郑宅镇、仙居县皤滩乡、台州市路桥、温岭市新河镇、舟山市马岙镇、平湖市当湖镇南河头、金华县孝顺镇山头下村、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村
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6年6月2日公布,33个):桐庐县深澳镇(现与窄溪、石阜2镇合并为江南镇)、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的水碓坑村和黄坑村、瑞安市飞云镇林垟、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苍南县金乡镇、泰顺县雅阳镇的百福岩村和塔头底村、德清县新市镇、嘉兴市新塍镇、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嵊州市竹溪乡竹溪村、义乌市佛堂镇、永康市石柱镇厚吴村、兰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兰溪市永昌街道、武义县大田乡岭下汤村、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镇、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龙游县湖镇镇、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开化县霞山乡、温岭市温峤镇、天台县街头镇、仙居县白塔镇高迁古村落、丽水市莲都区西溪乡、青田县阜山乡、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遂昌县王村口镇、龙泉市龙南乡上田村、岱山县东沙镇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06年6月2日公布,2个):海宁市南关厢、台州市椒江区章安
温州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个):平阳县昆阳镇坡南街区
温州市级历史文化村镇(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个):平阳县凤卧镇、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文成县南田镇、泰顺县筱村镇、瑞安市高楼乡、乐清市仙溪镇北阁村、乐清市城北乡黄檀硐村、乐清市淡溪镇黄塘村、永嘉县大若岩镇埭头村、永嘉县潘坑乡岩龙村、文成县岭后乡雅庄村、泰顺县新浦乡库村
宁波市级历史文化村镇(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个):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余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宁海县深甽镇清潭村、象山县晓塘乡黄埠村、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鄞州区茅山镇走马塘村、鄞州区章水镇蜜岩村、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东钱湖旅游渡假区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江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 莫干山风景名胜区 雪窦山风景名胜区 双龙风景名胜区 仙都风景名胜区 江郎山风景名胜区 仙居风景名胜区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 方岩风景名胜区 百丈祭飞云湖风景名胜区 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的天姥山风景名胜区
西湖 宋城 雷峰塔 杭州乐园 未来世界 东方文化园 野生动物世界 双溪竹海 千岛湖 瑶琳仙境 浙西大峡谷 安吉竹子博览园 乌镇 西塘 大慈岩 大明山 南浔 太湖 富春桃源 桐庐垂云通天河 盐官观潮 嘉兴南湖
鲁迅故里 柯岩 兰亭 会稽山 五泄 新昌大佛寺 普陀山 溪口
滕头 宁波天一阁 天下玉苑 雅戈尔动物园 丹山赤水 五龙潭 中国渔村 宁波松兰山海滨
天台山 仙都 八面山影视城 长屿硐天 临海江南长城 雁荡山 楠溪江 天目山 温州江心屿 龙游石窟 仙居 江郎山 义乌国际商贸城 诸葛八卦村 仙华山 双龙
G. 谁知道韶关的历史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
根据考古发现,粤北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1958年在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青铜文化的遗址,在本市各地亦有发现。它表明粤北地区从周代起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只是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尚未形成奴隶制社会。春秋时期,韶关地地理方位上分属荆州和扬州地域;战国时期,当强大的楚国势力扩展到岭南时,粤北遂为楚国之南疆。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两广,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今市属各县皆属南海郡管辖,当时虽然没有县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嚣已在今韶关市南郊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西汉初年,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当时仍未不置县。粤北设县,始于南越国灭亡之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汉王朝鉴于南越国割据的教训,设置了地跨骑田岭南北的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阳郡共辖十一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诓、浈阳、曲江等六县,在今韶关市境。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
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二晋因之。其时,始兴郡之辖区相当于1983年地、市合并前的原韶关地区和原韶关市所辖区域的总和,为古代史上以韶关为政治中心所辖区域最大的时期,辖桂阳、阳山(吴甘露元年置阳山、废阴山,以其地并入阳山)、含诓、曲江、始兴(吴永安六年,分南野县地置)、斜阶(吴甘露元年再析始兴县地置斜价县)等七县。始兴、斜价两县,即今南雄、始兴县地。
南朝170年间(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粤北境内的郡县时废时兴,沿革复杂。南雄刘宋时,始兴郡曾一度改称广兴郡,到南齐时又复称始兴郡,辖境与晋略同。梁、陈两代,曾在今市境内设置衡州和东衡州两个一级行政区和阳山、始兴、安远三个个二级行政区。除原有县外,又增置了广穗(今连山、析梁阳县位置)、梁化(今乐昌中南部地区,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乐昌)、平石(今乐昌北境,梁置,隋开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县于梁承后末年新置,其时属清远郡。
隋代粤北分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连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始以“韶”字为州,但不久即废,并归南海郡。
唐代粤北全境基本上属岭南道管辖(今连阳地区曾一度属湖南道)。唐王朝在粤北境内分置韶州(唐贞观年置,治曲江)和连州。韶州辖曲江、仁化、乐昌、始兴、浈昌(今南雄)六县。
五代,岭南为南汉五刘氏占据。南汉在北江领域增设英州(治所在今英德县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这样,加上原有的韶州和连州,粤北共置四州。
宋代时粤北属广南东路。境内仍置四州(雄州改为南雄州)。元代改州为路,元初在粤北地区置南、韶、连、英四路,俱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领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四县,这是历史上韶关作为行政中心而辖区最小的时期。明代粤北属广东布政使司,境内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连州)。
清代粤北属广东省,清初时,境内州府的设置与明同。南雄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为直隶州,裁去保昌县(公领始兴一县)。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到曲江县浈水边,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旱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
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1914年至1920年间,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连州府合并,称为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道治在韶关)。实际辖区与今韶关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广东省曾一度设行政督察区,粤北为第一督察区,专署设在韶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先后设北行署(后改粤北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于韶关市。北江行署辖于21个县一市(现市区,市辖县和清远、佛岗、新丰、花县、从化、河源、龙川、和平)。韶关专署辖19县一市;韶关行署辖15县一市(现市区和市辖县及清远、佛岗、新丰),后新丰划归广州。1977年1月,韶关市升格为省辖市,辖曲江为市郊县,韶关地区则辖十三县。1983年6月,实行地、市合并,原地区所属的清远、佛岗划归广州,合并后的韶关市现辖12个县和三个市辖区。
韶关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为1300-2400毫米;全年无霜冻期为310天左右,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充沛的雨量使韶关大地四季常青,万木葱茏,生机盎然,是旅游的好去处。韶关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大部分是汉族,此外还有瑶、壮、回、满、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及周围。1993年末,全市总人口28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4万人,汉族人口28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8.6%,少数民族人4.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韶关的人类历史可上溯到距今十万年前,这已被曲江“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所证。三国末年(公元265年),吴主孙诰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关市区)实,是韶关市郡之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设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浈水边,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税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韶关人杰地灵,孕育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刘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杰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选择韶关为其禅宗南派的发祥地。韶关作为“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摇篮之一。粤北广大地区主要使用三种汉语方言: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间艺术主要有:粤北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狮舞等。
韶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姿,异彩纷呈,有名山、名刹、溶洞、激流、温泉、原始森林、历史遗迹、摩崖石刻、珍贵文物和民族风情,已经开放的有:国家风景名胜区-仁化丹霞山,风景迷人的小坑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一条江河漂流胜地九泷十八滩,全国重点寺庙南华禅寺和云门山大觉禅寺,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出土地狮子岩,广东八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金鸡岭,富有民族风情的乳源必背瑶寨,令人流连忘返的野生动物狩猎场等,已开辟有十多条旅游线路,成为广东的四大旅游线之一。有前专评价:粤北集华南旅游景观之大成,可以建华南最大的旅游基地。目前正在开发的旅游景点有:丹霞山阳元石景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自然资源保护区、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粤第一高峰、华夏名人故居和南华温泉度假村等
H. 黄坑中学的学校简介
江西遂复川县黄坑中学,开办于制1968年,原址在黄坑乡黄塖村鼓架嶂。1975年迁址周远村廖屋坪,至今已有38年的历史。学校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代师生共同努力下,相较过去学校有了很大变化,获得了很大发展。现有700多名学生,13个教学班,43名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8人。校园面积11032.18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平方米,有实验室两个,有图书室一间,水泥球场一个,水泥乒乓球台三张。校园内树木成行,绿坪如茵,花坛整齐划一。硬化道路交叉有序,上下操场彩砖生辉,组成优美的自然环境;雕塑、名人像、名言、校园标语、文化长廊构成浓厚的文化氛围,环境育人的气息十分浓郁。
I. 浙江省有几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几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浙江省内国家级、省级、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金华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6个):嘉善县西塘镇、桐乡市乌镇、湖州南浔区南浔镇、绍兴县安昌镇、宁波江北区慈城镇、象山县石浦镇
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91年10月公布,6个):温州、余姚、湖州、舟山定海、金华(已升国家级)、东阳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2000年1月21日公布,6个):嘉兴、兰溪、天台、松阳、瑞安、龙泉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991年10月日公布,15个):余杭塘栖镇、萧山衙前镇、宁波江北慈城镇、余姚梁弄镇、象山石浦镇、永嘉岩头镇、湖州南浔镇、海宁盐官镇、桐乡乌镇、绍兴东浦镇、绍兴柯桥镇、绍兴安昌镇、诸暨枫桥镇、江山二十八都镇、温岭市箬山镇(已并入石塘镇)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991年10月日公布,4个):乐清仙溪镇南阁村、永嘉岩头镇苍坡村、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遂昌县焦滩乡独山村
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0年1月21日公布,25个):萧山进化镇、建德市新叶、富阳市龙门镇、临安市河桥乡、宁海县前童镇、慈溪市鸣鹤镇(现属观海卫镇)、永嘉县枫林镇、平阳县腾蛟镇、嘉善县西塘镇、嵊州市崇仁镇、诸暨市斯宅民居、金华县曹宅镇、武义县俞源乡、义乌市赤岸镇、浦江县郑宅镇、仙居县皤滩乡、台州市路桥、温岭市新河镇、舟山市马岙镇、平湖市当湖镇南河头、金华县孝顺镇山头下村、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村
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6年6月2日公布,33个):桐庐县深澳镇(现与窄溪、石阜2镇合并为江南镇)、淳安县浪川乡芹川村、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的水碓坑村和黄坑村、瑞安市飞云镇林垟、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苍南县金乡镇、泰顺县雅阳镇的百福岩村和塔头底村、德清县新市镇、嘉兴市新塍镇、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嵊州市竹溪乡竹溪村、义乌市佛堂镇、永康市石柱镇厚吴村、兰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兰溪市永昌街道、武义县大田乡岭下汤村、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江山市清湖镇、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龙游县湖镇镇、龙游县石佛乡三门源村、开化县霞山乡、温岭市温峤镇、天台县街头镇、仙居县白塔镇高迁古村落、丽水市莲都区西溪乡、青田县阜山乡、松阳县赤寿乡界首村、遂昌县王村口镇、龙泉市龙南乡上田村、岱山县东沙镇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06年6月2日公布,2个):海宁市南关厢、台州市椒江区章安
温州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个):平阳县昆阳镇坡南街区
温州市级历史文化村镇(第一批,2006年12月21日公布,12个):平阳县凤卧镇、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文成县南田镇、泰顺县筱村镇、瑞安市高楼乡、乐清市仙溪镇北阁村、乐清市城北乡黄檀硐村、乐清市淡溪镇黄塘村、永嘉县大若岩镇埭头村、永嘉县潘坑乡岩龙村、文成县岭后乡雅庄村、泰顺县新浦乡库村
宁波市级历史文化村镇(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10个):奉化市溪口镇岩头村、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余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宁海县深甽镇清潭村、象山县晓塘乡黄埠村、象山县西周镇儒雅洋村、鄞州区茅山镇走马塘村、鄞州区章水镇蜜岩村、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东钱湖旅游渡假区东钱湖镇韩岭村
J. 漳州哪里有涉及历史文化
漳州(含各县)有涉及历史文化的地方如下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平和文物遗产
曹岩寺:曹岩寺遗址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东2公里 唐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于宝历三年(827)始建,清末毁。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现可见三进殿堂基址,第二进面阔32米。
赤草埔陶窑遗址:赤草埔陶窑址 [平和县九峰镇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山兜窑址:山兜瓷窑址 [平和县文峰镇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九昆船山遗址:九昆船山遗址 [平和县南胜镇龙心村北1.5公里 青铜时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岗遗址:瓦窑岗遗址 [平和县长乐乡联三村西北500米 青铜时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牛头城遗址:牛头城址 [平和县小溪镇县党校内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城墙残长23米,高4米,宽1.5米。城门门额上有一青石匾,刻“尊畴拱极”。两侧各刻张渊源诗句:“元世来作避秦人,祖居云雯成故迹。明时得逢建武日,旧居*42溪肇新营”。
官峰窑:官峰瓷窑址 [平和县霞寨镇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崇福堂:又名罗寨庵,在平和九峰复兴村。祀晋谢安、谢玄。
东门头牌楼:位于平和九峰东门城隍庙口。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表南京东城兵马指挥司曾璋之父曾宗龄、母张氏的功德而立。
贞烈坊:位于平和九峰下北村顶仓东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为儒士杨旺未婚妻廖心娘立。
榜眼府:在平和霞寨钟腾村。系清乾隆武榜眼黄国梁宗祠府宅。
黄梧宗祠:在平和国强霄岭村。为黄氏宗祠,清康熙五年(1666年)黄梧建。
厥宁寨:又名丰作厥宁寨,俗称,寨仔。在平和芦海芦峰村。乃由圆楼与楼包组成的,平面呈五大圆圈、总直径100多米的生土民居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林氏大宗:林氏大宗祠 [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林氏家庙,是辛亥革命“护法运动”闽南军司令林祖密的宗祠。清顺治年间(1644-1661)建。
吴凤宗祠:吴凤宗祠 [平和县大溪镇壶嗣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追来堂:杨厝追来堂 [平和县九峰镇杨厝坪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历朝有重修。
威惠庙:威惠庙 [平和县九峰镇东门外城东村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宋建炎四年(1127)始建。祀陈圣王(陈元光)。庙占地面积474平方米。建筑分两组,以南北座向相对而成。始建开基庙,坐北向南,前殿已毁,现存建筑面积120方,土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分前门,厢房,正堂。正堂为歇山顶。空间开阔明敞。枋、斗拱朴素无华。出昂头,均保存宋元风格。
高隐寺:高隐寺 [平和县大溪镇赤安村高隐自然村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中期始建。祀观音。寺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前门,走廊,佛堂。主建两侧为厢房。前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祀弥陀。走廊硬山顶。佛堂依山而建,双层阁楼,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走廊左侧立康熙甲寅年(1674)碑1通。
何氏节孝坊:何氏节孝坊 [平和县坂仔镇东古洋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为旌表员生遗孀何氏守节育儿而建。
紫阳大宗(包括义祠):紫阳大宗 [平和县九峰镇城东村县后山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宗祠。明正德年间(1505-1507)始建
曾氏家庙:曾氏家庙 [平和县九峰镇平和二中大门左侧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元年(1573)始建,历代重修
中湖宗祠:中湖宗祠 [平和县九峰镇大洋坡 明、清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弘治五年(1492)始建
碧水岩:碧水岩 [平和县芦溪镇东200米路口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革命时期,红四团以此为驻地和活动地点。
蔡氏大宗:蔡氏宗祠 [平和县小溪镇坑里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济阳堂:济阳堂(江氏家庙) [平和县大溪镇江寨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心田宫(包括赖氏家庙):心田宫 [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赖氏家庙 [心田宫东南向100米清代]
新寨庙:新寨庙 [平和县霞寨镇建筑村城自然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庄氏大宗:庄氏宗祠 [平和县五寨乡中溪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总兵府(及诰封亭):总兵府 [平和县大溪镇店前村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陈升家庙
距庙西北向200米圩内,有“诰封亭”,六角。砖石结构。亭内立碑6通,记述康熙十三年(1674),陈升随康亲王率兵进台湾平定三藩乱的功绩。
“卧龙洞”等摩崖石刻:卧龙洞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三平寺外古道下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管埔山摩崖石刻:管埔山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前埔村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于路口山石上,刻有楷书“小龙湫”三字,字径0.33米。落款炎“微垒居士”,字径0.07米。据林氏族谱记“微垒居士”为南宋一不知姓名的隐士之号。
树坑村摩崖石刻:树坑村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树坑村东南200米的山崖上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竖刻行书:“望瀑”,每字高0.32米,宽0.18米。落款刻:“汝州”,每字约0.08米。据林氏族谱记述,系南宋隐士“微垒居士”所书。
水口摩崖石刻“漳南佛国” :水口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后溪水口 宋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巨石上刻楷书“漳南佛国,龙泉胜境,南无阿弥陀佛”字径1米多。
方头墩摩崖石刻:方头墩摩崖石刻 [平和县长乐乡乐北下村方头墩水口道内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石雕:石雕 [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内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记俞大猷摩崖石刻:俞大猷记事题刻 [平和县九峰镇塔山六角亭后50米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石刻,字幅高5米、宽3米。全文“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浦道佥事全制都督俞大猷,都师谢敕,帅师由此进征饶平逆贼张琏等,首从就擒戳,次月尽班师”。记述俞大猷、谢敕征讨并擒获张琏的史实。
平和县鼎建王文成祠碑:原在平和九峰水轮机厂,祠己圮,一方明代石碑,现由平和博物馆收藏。碑长2、62米、宽1、01米、厚0、12米,为明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文林郎黄道周撰拜书,碑记王文成(王守仁)先生建置平和县的经过及颂王文成的功德。
水尾潭摩崖石刻:水尾潭摩崖石刻 [平和县长乐乡秀峰村 明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在水尾潭一块约1平方米的崖石上。行楷共18字。为“军还军,民还民。成化丁酉年正月二日家齐示”。每字0.1米见方。字迹清晰,书者不详。
后溪村口东岸界牌、摩崖石刻:后溪村摩崖石刻 [平和县文峰镇黄井村后溪东1公里处 清代 县文物保护单位]
上坪乡农民协会旧址:上坪农民协会旧址 [平和县九峰镇积垒村一坪 1926年 县文物保护单位]
1926年,中共党员朱积垒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组织,成立了平和县第一个农民协会。
旧址上坪村朱氏宗祠,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砖木结构。墙上保存有农民协会书写的“二五减租”、“士兵不打士兵”等标语。
红三团团部遗址:红三团旧址 [平和县国强乡政府院内 1936年 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6年11月,红三团闽和南特委在此召开过六次重要会议,讨论有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和红三团赴漳浦县整编等事宜。
旧址陈氏宗祠,元至元六年(1340)始建,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坐北向南。现存仅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
红三团北上集中处:红三团北上抗日集结地 [平和县小溪镇中山公园 1938年 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2月,闽南各路抗日武装在此集结、整编为新四军第四团,北上抗日。集结地为平和县中山公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特委机关: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寨乡东南方红仔山,红仔山亦称“红军洞”,1932年邓子恢受中央委派在此组建“闽南”特委,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团主要驻地。
焦山窑: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胜镇东向15公里欧寮村,
三坪寺院: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始建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由禅宗高僧杨义中创建。由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塔殿组成,重檐歇山顶。现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三平寺附属文物众多,碑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讽撰文之《三平广济大师行录》碑,以及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黄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贤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佛寺建筑,其影响力远远超越国界。现在海外供奉三平祖师的寺庙已近百处,遍布海外华人聚居地,仅台湾宝岛就达20多处,是联结海外侨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三平寺还是我国新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35年7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团和第九团会师三平院,成立苏维埃政府,建立闽南特委,使三平寺成为当时闽西南革命政权的中心。
慈惠宫: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山格镇山格村米市街,始建明晚期,历清、民国及1992年重修。原供奉南海观音,嘉靖后,为悼念明末民族英雄戚继光,于正殿右侧设戚及部将神位。建筑总面积近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石、砖、木结构。前进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屋脊装饰繁丽,显出较高工艺水平。后进为单檐悬山式屋顶,屋顶脊贴式瓷构件。主体建筑主体建筑由前厅(拜亭)、回廊、正殿组成。明间正殿悬挂明末著名书法家黄道周题咏“白云深处”匾额。
琯溪大庙: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小溪镇民政八一服务社后,始建明末清初,座向西北。供奉陈元光。庙前门及走廊已毁,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抬梁式硬山顶。
侯山宫(侯山玉壁等石刻) :县文物保护单位。
萃文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水门巷,始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清各朝重修
八卦井: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碧楼前,据传,,该井始建于明代。井呈八角形,无井圈,外沿宽4米,井口宽1.95米,深3米。井壁底部为基石,上部为鹅卵石所砌;井面用精细花岗岩条石,以八卦图格局铺砌,八卦井外围原用高1米条石,环竖一周作为护栏,供取水人搁置扁担或杂物。今井沿条石上面尚遗存护栏方形、圆形石孔和部分雕刻。该井泉水旺盛,大旱不枯,清爽甘甜,是黄田村族人主要饮用水之源。(据族人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八月,八卦井泉水突然猛溢,水漫井面,维持一天,隔天发生大地震,时县城东墙震塌十多丈(查:与史实吻合)。族人称奇,敬为神井。
林氏宗祠: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安厚镇龙头村。始建于明嘉靖乙未年(1535)。
松溪岩: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霞寨镇彭林村,始建嘉靖十九年(1540),庙座向东南,清各朝均有重修,保存完好。祀观音菩萨。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依次为前门楼、天井、两侧为厢殿,砖木结构,抬梁式硬山顶。正殿明间尚保存一对明嘉靖十九年梭形石柱,庙前右侧一巨石完好保存唐代陈元光平闽时,曾于此岩扎防,石上刻“扎营地——松溪慈恩”“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字迹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惜纸塔及白石庵: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九峰镇平和县东门白石岩,始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现存为光绪己未年(1895)重建,青砖砌叠而成,呈六角形制七层空心砖塔。平和文庙落成后,为焚烧科举乡试废弃文章字纸,特选县衙东北白石岩,建此砖塔,体现“尊孔重儒”“惜字如金”。
白石庵为惜纸塔附属文物,位于惜纸塔东北向200米白石岩下,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米,平面呈长方形,并排开列,为人字架七檩穿斗式结构。梁架简朴无华,供奉南海观音,风景优美,是旅游、避暑好胜地。
孝经堂(福田家庙):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福田村溪背自然村,始建明末清初(——1644年),历康熙、嘉庆重修,砖木结构。
孝思堂: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崎岭乡诗坑村,始建清初(1644-1661),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布局依次为前门厅、天井、两侧卷棚走廊、正堂布局。抬梁式歇山顶,木作梁架用材硕大,瓜拱木雕精美,整座建筑保存完好。门前一对“喜鹊荷花”抱鼓精细石刻及堂内完好的梭形柱,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衍庆楼: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下楼,建于清乾隆,属圆形生土楼,外墙生土,内为青砖的土木结构,楼高三层。八开间,二进单元式。直径23米,面积615平方米。各单元均三进结构,以前门、天井、厅堂组成,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家庭性。在各单元二、三层朝内院的窗外,挑出窄小的走廊,户户相连。既利于各户的凉晒,亦可作为内廊环全楼各单元走动。衍庆楼小巧玲珑,保存完整,对研究福建土楼有较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万宝山贝丘遗址: 万宝山遗址 [龙海市榜山镇新石器时代、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有贝壳堆积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残件。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凿、石戈和夹砂灰陶片、夹砂红陶片等。陶片纹饰有方格纹、绳纹、曲折纹、叶脉纹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汉遗物有乳丁纹板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 枕头山遗址 [龙海市九湖镇青铜时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采集有石戈、锛石、石凿、石斧、石铲、石矛、石镞,网坠和夹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纹饰有竖篮纹、斜方格纹、绳纹、乳钉纹、弦纹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领罐、浅盘、盆等。
月港遗址: 月港遗址 [龙海市海澄镇豆巷村 明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处原为龙溪县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置海澄县。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对外交通贸易中心。现尚存码头七处。
白云岩: 位于龙海颜厝洪坂村东南的白云山北面,系唐虔诚禅师卓锡处。这里依山递高存有三座古建筑:前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为纪念朱熹而建
浒茂东门城堡: 浒茂东门城堡遗址 [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枪城遗址: 位于龙海港尾石坑村西侧临海的山岗上,与鼓浪屿、圭屿鼎足而立。
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城墙依山用三合土筑成,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放置枪眼。
现残存四周围墙,残高1·95米、厚1·2米。
海澄文庙: 海澄文庙 [龙海市海澄镇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
南炮台: 在龙海港尾石坑村东侧的屿仔尾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闽浙总督邓廷祯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而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1840年8月24日,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舰向我挑衅,南炮台打响了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舰“若竹号”中炮沉没。炮台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围墙高6米(滨海处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条石混合建筑,设女墙、垛口、枪眼,内置兵舍、濠沟、弹药库、练兵场。炮台配德制克虏伯主炮1门、副炮3门。今已在炮台墙内东北侧发现石构炮座2处、副炮1门,墙外发现“播荡烟尘”石匾1块。炮座直径各为12米,座距8米。炮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晏海楼: 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了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
岱仙岩康长史祠: 俗称仙祖庙,位于龙海九湖圆山琵琶坂。祀道士、医家康长史。始建于唐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龙海市榜山镇普边村泗州佛祖庙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护单位]
壶屿石桥: 在龙海角美桥头村,建于元。《凤山岳庙: 凤山岳庙 [龙海市岳岭山上榜山镇与海澄镇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园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龙海角美东美村南园。石仿木结构,三门四柱,坊柱顶端置青石圆雕石狮4只。正匾两面分镌“南园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诰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兰奉政大夫湖广黄州府同知初任秩满敕赠文林郎广东肇庆府推官二任秩满诰赠奉直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知州”等字。正楼横梁还刻有“大明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宝殿: 位于龙海角美流传村东,供奉神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时期的题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础等构件。殿为三开间三进,中有二天井。正殿单檐歇山顶。
西昆慈济宫: 俗称西门庵,在龙海角美石美村西门,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修碑记。宫坐东北朝西南,面积297·75平方米,三开间二进。宫内还存有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断决。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于龙海石码高坑村卿山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吕滨溪曾隐居岩内读书,后中解元,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并题额“紫云岩”。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今尚存清康熙、光绪及1948年的碑记和历代摩崖题刻多处。
龙鹫堂: 龙鹫堂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均有修葺。堂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保存有元代柱础2个,凸雕云鹤、蝙蝠纹饰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记3通。
龙应殿: 龙应殿 [龙海市榜山镇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庙(角美镇流传): 流传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庙(角美镇玉江): 玉江村三元庙 [龙海市角美镇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翼晋宫、杨氏牌坊: 翼晋官 [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应寺: 龙应寺 [龙海市东园镇过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楼: 万安楼 [龙海市程溪镇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七年(1802)建。楼平面呈圆形,直径25米,高16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石砌成,二层以上生土夯筑。每层8间,门厅与楼梯同一开间,最上层设有阁楼。楼层内侧有可环绕的通廊。二、三层外向叠长方形小窗。楼开一大门置二重门框,外框用长方形石砌成,内框拱券形门。楼坐东北向西南,双向坡顶。楼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块石砌成,井四周用鹅卵石铺成。门上匾“万安楼”三字。
圆明庵: 圆明庵 [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武山摩崖石刻: 位于龙海隆教乡黄坑村。南太武山东与金门岛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北与厦门岛的五老峰隔海对峙,海拔562米。摩崖石刻有30多处,名胜古迹24处。
邺山讲堂摩崖石刻: 邺山讲堂摩崖石刻 [龙海市榜山镇长州村九龙江北溪西岸 明、清 市文物保护单位]
邺山讲堂是明末黄道周讲学处,著名学府。现讲堂已毁。周围岩石上刻有黄道周书“蓬莱峡”(字径0.6米)、“芙蓉峡”(字径1.3米)、“鸟道不绝风云涌”(字径0.3米)、“墨池”和“游磬”(字径0.6米)。还有龙溪人、乾隆(龙辰1748年)进士黄宽题“黄岩洞”、“静如太古”。黄可润题“得珠”、“冠峰”、“蕉叶”等。
靖海将军施琅功德碑: 位于龙海石码龙海桥琵琶街90号居民家中。原建有碑亭,后废。现碑尚存,碑高3·2米,宽1·2米,厚0·8米。碑额上方正中刻“皇清”二字,两旁为二龙夺珠和鹤鸟图案,四周饰以花框,正文记载靖海将军施琅平台功绩,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立。
施琅(1621—1696)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清顺治间随芝龙投诚,授同安副将,康熙间擢水师提督,统兵平台湾,荡平海寇以功封靖海侯。
许提督碑亭: 位于龙海港尾亭仔岭下。清雍正年间为许良彬建。亭为四方形,重檐堆脊顶石结构,亭高4·5米,宽2·86米。亭上横额有“钦赐祭葬”题刻,亭中竖一高3·03米、宽1·46米的石碑,碑上方刻篆书“皇清”二字,碑文为“太子少保光禄大夫提督,福建全省水师等地方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带纪录二次,赐谥壮毅文斋许先生暨元配景封一品夫人、恭懿李太君神道”。
许良彬,字质卿,龙海东园人。自幼研读孙、吴兵法,后以知州改武秩,特授烽火门参将,升至厦门水师提督。诰授荣禄大夫左都督,加赠太子少保,卒谥壮毅,赐全祭葬,晋赠光禄大夫。钦赐祭葬于漳浦亭埕村。
红军洞: 樵坑山红军洞 [龙海市程溪镇白云村 1931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占春故居: 王占春故居 [龙海市九湖镇邹塘村 1905 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占春(1905-1932)九湖镇邹塘村人,中共党员,闽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6月12日,在漳浦县尫仔石山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王占春创办夜校校址: 南坑夜校旧址 [龙海市程溪镇南坑村 1927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为祠堂,面积2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有庭院,正中是大厅,两边为厢房。
红军游击队队部: 在龙海市东泗乡卓港村。系砖木水泥构筑的三层西式楼房(天主教堂)。1932年,苏静和苏精诚在海澄组织一批贫苦农民筹集了30多条枪支,成立一支游击队,苏精诚任队长、苏静任政治委员,以卓港为据点。并与红三军的十九团,红四军的二十八团取得联系,接受红军布置的宣传、筹款、带路及翻译等任务。后来,游击队大部分队员编入“红三团”地方部队,苏静、苏精诚参加了中央红军。
中山亭: 中山亭 [龙海市石码镇中山公园 1924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
云盖山: [浮宫镇田头村 明、清 市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坊: [榜山镇平宁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庙: [角美镇埔尾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石码镇解放北路 明、清 市文物保护单位]
岱洲慈济宫: [角美镇石厝村 宋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谢太傅庙(又称积苍庙): [颜厝镇古县 宋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惠宫: [海澄镇黎明村 明、清 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隐宫: [角美镇田里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正顺祠: [榜山镇芦州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四年(1576)始建,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祀谢安神像。祠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为大门亭、埕院、祠堂。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堂内保留着清代花岗岩雕刻石鼓1对。
壁荣宫: [白水镇白水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澄南院寺院: [海澄镇外楼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玳瑁山金仙岩: [白水镇玳瑁山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都护墓: [角美镇石美村 唐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中宪墓(七省巡按墓): [东泗乡渐山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李中宪墓]
佛祖宫: [白水镇山边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狮岩: [九湖镇衍护村 明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祠堂: [白水镇山边村 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礁关帝庙: 位于角美镇白礁村部南向500米。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现为明代建筑物,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均有修茸。
辅信将军庙: 位于东园镇东园村。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多次修茸。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坐东向西。面阔三间,分前后两座,单檐歇山顶。内有宋圆石柱一对。明清柱础、石雕对联等。另有清同治、民间时期的石碑各一通。
甘露祖庙: 位于九湖镇田中央村圆山南侧。始建宋代,现为清代建筑物。
奕德堂、陈氏宗祠: 位于东园镇凤山村,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
郑和庙: 位于角美镇鸿渐村北向,始建于明未,历代屡毁,屡次重修,1986年重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歇山顶,单进式,面宽一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