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监理的发展历程
工程监理制度
我国于1988年开始工程监理工作的试点,1996年在建设领域全面推行工程监理制度。自提出推行工程监理制度,经历了准备阶段(1988年)、试点阶段(1989-1992年)、稳步发展阶段(1993-1995年)以及全面推广阶段(1996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反映出很多问题。
试点阶段(1988~1992)
1988 年 7 月 25 日,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监理制度;同年 11 月 28 日,建设部又发出了《关于开展建设监理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建设监理制先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宁波、沈阳、哈尔滨、深圳八市和能源、交通的水电与公路系统进行试点。1991 年 12 月 16 日,建设部侯捷部长在全国建设工作会上指出,建设监理试点工作已在全国 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15 个工业、交通部门开展,实施监理的工程在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稳步发展阶段(1993~1995 年)
1992 年,我国为工程监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试行办法》、《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和注册试行办法》、《关于发布建设工程监理费有关规定的通知》。到 1992 年底,全国有 28 个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的 20个工业、交通等部门先后开展了建设监理工作,累计对 1636 项、投资额 2396 亿元的工程项目实施监理。1993 年,在全国第五次建设监理工作会议上,建设部全面总结了监理试点的成功经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全国监理工作的现状,部署了结束试点、转向稳步发展阶段的各项工作。1995 年 10 月,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印发了《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同年 12 月,建设部、国家计委颁发了《工程建设监理规定》。
全面推行阶段(1996年开始至今)
从1996 年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1997 年 11月 1 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推行建筑工程监理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工程监理作出规定。2000 年 1 月 30 日发布施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79 号),对工程监理单位的质量责任和义务作出了具体的规定。2004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393 号),对工程监理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理责任作出了规定。截至 2009 年 12 月底,全国共有监理企业 5867 多家,其中综合资质 55 家,甲级 2050 家,乙级及以下 3762 家,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11 万余人,监理从业人员超过 56 万人。监理工作覆盖了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冶炼、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电力、公路、港航、通信等众多类别的工程项目。
⑵ 工程监理的发展历程
建设监理制度稳健起步
1988年8月12日至13日,原建设部在北京召开建设监理试点工作会议(即第一次全国建设监理工作会议),研究落实《通知》的要求,商讨监理试点工作的目的、要求,确定监理试点单位的条件等事宜。
1988年10月11日至13日,原建设部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建设监理工作会议,进一步商讨选择哪些城市作为建设监理制度的试点,经讨论后确定了作为试点的8市2部,即将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沈阳、南京、宁波、深圳市和原能源部的水电系统、原交通部的公路系统作为监理试点。根据会议精神,原建设部于1988年11月12日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建设监理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据此,试点地区和部门开始组建监理单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帮助监理单位选择监理工程项目,逐步开始实施建设监理制度。
原交通部作为建设工程监理制的试点单位,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先后修建了很多基础交通设施,如陕西省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天津港东突堤工程。在以上工程修建中,承包方按照国际通行的FIDIC(菲迪克)合同条款要求,都实行了国际招标及工程监理制,从而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模式。从第一批交通建设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的20年来,交通建设的工程监理制度,经过开始试点、稳步发展、全面推行三个阶段,逐步成熟完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交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建设监理制度已成为中国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认为,交通建设是中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领域之一,几代交通系统的领导同志、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建设监理人员为引进、消化和吸收FIDIC(菲迪克)条款,为中国特色的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建设工程的监理制度,付出了毕生心血。
中国监理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为了完善中国的监理体制,在工程监理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1989年1月9日至17日,原建设部首次组织建设监理考察团赴新加坡考察。新加坡先进的建设监理制度,特别是完整的法规体系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同年9月8日至16日,原建设部、原冶金部和江苏省南京市建委组成中国建设监理考察团前往法国进行考察。法国于1929年开始实行建设监理制度,几十年来,他们在工程质量监理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上述两次考察都为中国的建设监理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989年5月10日至17日,原建设部建设监理司在安徽合肥举办建设监理研讨班,就建设监理试点各阶段的理论、政策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尤其是对监理单位的组织模式、监理人员的称谓和监理方法,跨地区承揽监理任务的管理,以及与质量监督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而初步理清了建设监理工作的思路。
1989年7月28日,原建设部颁发了《建设监理试行规定》。这是中国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它全面地规范了参与建设监理各方的行为。
为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指导建设监理试点工作健康发展,1989年10月23日至26日,原建设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建设监理工作会议,总结了8市2部监理试点的经验。试点经验归纳为:实行监理制度的工程在工期、质量、造价等方面与以前相比均取得了更好的效果;3年的试点工作充分证明,实行这项改革,有助于完善中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有助于促进中国工程的整体水平和投资效益;要组建一支高水准的工程建设监理队伍,把工程监理制度稳定下来。 建设监理制度稳步发展
1993年5月,第五次全国建设监理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建设监理制度走向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第五次全国建设监理工作会议总结了中国4年多来监理试点的工作经验,宣布结束试点工作,进入稳步发展的新阶段。会议提出新的发展的目标:从1993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稳步发展阶段的各项任务;从1996年开始,建设监理制度走向全面实施阶段;到20世纪末,中国的建设监理事业争取达到产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程度。会议同时提出稳步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健全监理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大中型工程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都要实行监理制;监理队伍的规模要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满足监理市场的需要;要有相当一部分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并进入国际建筑市场。
会后,国内各地区、各部门立即着手部署工作,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原水电部和原煤炭部等地区和部门,已决定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行阶段,所有新开工程项目都实行监理制度。深圳市更进一步作出规定:凡总投资额超过100万元的工程项目,都必需实行监理制度。原机械部、原煤炭部、有色金属总公司等也向本系统发出通知,今后新建项目不再批准成立新的工程指挥部或组建新的筹建班子,一律委托系统内具有相当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1993年,全国已注册的监理单位达886家,从业者约4.2万人。在监理队伍中,还涌现出一批甲级资质的监理单位。根据原建设部1993年第16号部长令——《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试行办法》,原建设部首次认定了59家甲级资质的监理单位。此后,兼职承担监理业务的单位逐渐减少,专职承担监理业务的单位不断增多。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原建设部也对1989年颁发试行的《建设监理试行规定》进行了多次讨论与修改。
中国建设监理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经原建设部、民政部批准,于1993年上半年正式成立,并于同年7月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建设监理行业基本成形,并走上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
到1994年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所属的36个工业交通原材料等部门在推行监理制度。其中北京、天津、上海3市及辽宁、湖北、河南、海南、江苏等省的地级以上城市全部推行了监理制度。全国推行监理制度的地级以上城市153个,占全国196个地级城市的76%。全国大中型水电工程、大部分国道和高等级公路工程都实行了工程监理,建筑市场初步形成了由业主、监理和承建三方组成的三元主体结构。 建设监理制度全面推行
1995年12月15日,原建设部和原国家计委印发《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的通知,自1996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废止原建设部1989年7月28日发布的《建设监理试行规定》。
建设工程监理制于1988年开始试点,5年后逐步推行。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规定,国家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从而使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进入全面推行阶段。
截至1995年底,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所属的39个工业、交通等部门推行了建设监理制度。已成立监理单位1500多家,监理工作的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全国大中型水电工程、铁路工程、大部分国道和高等级公路工程都实行了工程监理制度。全国实行监理制度的工程投资规模达5000多亿元,覆盖率平均约为20%。
截至1996年底,全国共有工程建设监理单位2100多家,比1995年增加了27%,其中甲级资质的监理单位123家。全国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共10.2万余人,比1995年增加了23.5%,其中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有7.54万余人;全国约4.3万人参加了原建设部指定院校的监理培训。当时,取得原建设部、原人事部确认资格的监理工程师的人数达2963人,经过注册的监理工程师也有1865人。加上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培训,监理工作人员基本能持证上岗。在一些外资、合资项目的监理工作中,中国监理人员已经成为主力。
1996年,国内多数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工程监理规章。北京、湖北、海南、黑龙江、重庆、河北等6省市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了工程监理法规;广东、山西、山东、厦门等5省市以政府文件发布了工程监理规定;其余地区多数以建委(建设厅)名义印发了工程监理办法或实施细则。深圳市还以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名义颁布了工程监理条例。
1996年全国开展监理工作的地级市达到238个,占全国269个地级市的88.4%,地级城市已经普遍推行建设监理制。
1997年度中国工程建设的总投资额为2.46万亿元,实行监理制度的项目投资超过1.02万亿元,监理制度覆盖面达41.7%。北京、黑龙江、山西、河北、湖北、广东、海南、山东等8省市和水电、水利、石化、煤炭、铁道、交通、电子等6个部门规定,新开工的相应规模工程项目要全部实行监理制度。
1999年,中国的建设监理部门围绕着贯彻《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落实朱镕基总理关于监理工作的指示,狠抓了监理队伍的建设,强调监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监理人员水平的提高。
1999年5月13至14日,原建设部与人事部举行了全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这是继1997年首次全国监理工程师考试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性监理考试,共有3万多人报名参加考试,约有6000多人通过考试取得了监理执业资格,使全国具有监理执业资格的人达到3.06万多人。
2000年7月,原建设部与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共同组织召开了监理企业改制工作研讨会,与监理企业及各方人士共同研讨了监理企业改制的有关问题,还着手修改了《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 建设监理制度逐步完善
虽然建设监理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业主、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对实行工程监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还是缺乏认识,对监理人员的地位及与各方的关系也不甚了解。有些业主认为监理人员是自己的雇员,必须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按自己的要求办事。质量监督机构认为监理人员代替了自己的职能,因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管。由于对监理人员工作的模糊认识,使工程建设各方在关系的协调上不顺畅,监理人员的决定不能实施,监理效果不够理想,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出现漏洞。当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还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1992年2月1日施行《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试行办法》开始,到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征求意见稿)》。政府及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与建设工程监理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如《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试行)》等。
上述法律法规各有其作用,其中,《建筑法》的实施,为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为工程质量提供了详尽的规范,弥补了以往一些质量管理规定因笼统而产生的漏洞,可操作性得到极大提高。《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明确了从事建设工程监理活动的企业取得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的合法程序。《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工程监理的定义,解决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专业化监督管理缺失的问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旁站监理人员的职责和奖罚办法,使其在旁站的监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进一步细化了监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上述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规范了中国的建设工程的的监理市场,进一步明确了监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业主与监理之间是通过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建立起来的一种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双方都要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行使各自的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取得从业资格的监理人员接受业主的委托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理,但监理人员不是业主在项目上的利益代表,必须依据工程建设监理合同、设计文件、相关规范、规定及相关法律对项目实施独立、科学、公正的监理。业主有权要求更换不称职的监理人员或解除监理合同,但不得干预和影响监理人员的正常工作,不得随意变更监理人员的指令。监理人员接受业主的委托,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与管理,要对业主负责。监理人员的一切监理行为必须以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以实现三个控制为目标,以监理人员的名义独立进行,在业主与承包商之间要做到不偏不倚、独立、客观、公正。
实行建设监理制度是中国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中国对外开放、国际交往日益扩大的结果。通过实行建设监理制度,中国建设工程的管理体制开始向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先进管理模式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在项目法人与承包商之间引入了建设监理单位作为中介服务的第三方,进而在项目法人与承包商、项目法人与监理单位之间形成了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水平为目的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一种新的建设项目管理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为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节约建筑工程的投资、缩短建筑工程的工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监理制度已逐步走向成熟,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勇于创新的监理人正以崭新的面貌积极开拓国际工程服务市场,加快推进中国工程监理事业的国际化进程,为建设事业美好的明天作出贡献.
⑶ 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是什么
项目复是由一组有起止制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项目具有如下特征:(1)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2)任务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完成的。约束条件可能是时间的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成本和经济性的要求,劳动力、资金、设备、材料等资源消耗的限制。(3)项目是由各种各样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之间互相关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项目是行为系统。工程项目是以完成一定的工程技术系统为任务的项目,是一个工程的建设(建造)过程。工程项目需要完成立项、设计、计划、施工、验收等活动,最终交付一个工程系统。
⑷ 项目管理的发展
从古代到近代无数项目的成功建设说明项目管理实践历史悠久。
--1910年代,Henry Gantt发明了甘特图。
--1940年代,曼哈顿工程将项目管理侧重于计划和协调。
--1950年代,美国企业和军方相继开发出CPM、PERT、GERT等技术。
--1960年代前期,NASA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发了“矩阵管理技术”。
WBS、EVM、PPBS以及绩效管理等相继出现。
--1965年,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在欧洲瑞士成立。
--1969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 在美国宾州成立。
--1984年,PMI推出严格的、以考试为依据的专家资质认证制度PMP。
--1987年,PMI公布PMBOK研究报告(并于1996、2000、2004年分别修订)。
--1997年,ISO以PMBOK为框架颁布为ISO 10006 项目管理质量标准。
--1998年,IPMA推出ICB。
--1999年,PMP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ISO 9001认证的认证考试。
( PMP如今已经被全球130多个国家引进和认可)
--2000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PMBOK,成为PMI在华唯一一家负责PMP资格认证考试的组织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
----------------------------------------------------------------------
一、 国际上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现在通行的看法认为,项目管理是二战后的产物,主要是战后重建和冷战阶段为国防建设项目而创建的一种管理方法。项目管理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之前被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80年代之后被称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1. 传统项目管理发展阶段
从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项目管理主要是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国防工程建设和工业/民用工程建设方面。此时采用的传统项目管理方法主要是致力于项目的预算、规划和为达到项目目标而借用的一些一般运营管理的方法,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所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当时的项目经理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具体执行者,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一项给定的任务或工作,然后不断接受上级的指令,并根据指令去完成自己负责的项目。从60年代起,国际上许多人对于项目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建立的两大国际性项目管理协会,即: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IPMA)和以美洲国家为首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以及各国相继成立的项目管理协会,为推动项目管理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这一传统项目管理阶段中,发达国家的国防部门对于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开发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创造的许多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一直沿用至今。例如,由美国空军最早开发的项目计划评审方法(Project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PERT)、由美国国防部提出并推广的项目工期与造价管理规范(Cost / Schele Control Systems Criteria--C/SCSC)等一大批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现在仍然在广泛地使用。
2. 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80年代之后项目管理进入现代项目管理阶段,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项目活动的日益扩大和更为复杂,项目数量的急剧增加,项目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项目相关利益者的冲突不断增加,降低项目成本的压力不断上升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迫使作为项目业主/客户的一些政府部门与企业以及作为项目实施者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研究和认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开发和使用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以及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管理新领域的出现,促使项目管理在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和现代化,使得现代项目管理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同时,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在这一时期也迅速扩展到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而且项目管理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和例外管理(这些都属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所做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例如,欧洲的ABB公司作为一个处于领先地位的全球性工程公司,其绝大部分工作都要求开展项目管理;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它公开承认项目管理是对其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摩托罗拉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通讯设备和服务供应商之一,它在九十年代中期启动了一个旨在改善其项目管理能力的计划,这一计划使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今天,项目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的主要生产方式(以前主要是运营和生产),所以现代项目管理也就成了发展最快和使用最为重要的管理领域之一。
现代项目管理在这一阶段的高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项目管理的职业化发展,其二是项目管理的学术性发展。在职业化发展方面,这一阶段的项目管理逐步分工细划,形成了一系列的项目管理的专门职业。例如,专业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建立工程师、营造师等等。同时,在这一阶段还诞生了一系列的项目管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例如,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主办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st Engineers—AACE)主办的造价工程师资格认证,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Chartered Surveyor—RICS)主持的工料测量师、营造师资格认证等等。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管理职业的细分和职业化的发展。例如,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开展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就分为A,B,C,D四个级别,其中A级是工程主任级证书、B级为项目经理级证书、C级为项目管理工程师级证书、D级为项目管理技术员级证书,对不同资格证书的要求也各异,获得证书者分别可负责大项目或国际项目、一般项目、一般项目的主要工作和一般项目工作的管理;虽然这些项目管理人员资格认证的侧重有所不同,方法有所不同,但是都为推进项目管理的职业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项目经理已经不再被认为是项目的执行者,他们拥有了正式的头衔和更大的权利与责任。他们不仅要实施项目,而且要他们参与项目决策,要与项目业主/客户一起高效率地工作,全面开展项目管理,并且要对项目的经济财务结果负责。现在的项目经理已经成为真正的项目负责人和企业中的主角,并且是一项非常热门的职业。例如,项目管理现在已经成为美国的优选职业之一,根据统计数据,在美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初级工作人员的年薪在4.5万-5.5万美金,中级人员在 6.5万-8.5美金,高级人员为 11-30万美金 ,比一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高。
现代项目管理阶段在项目管理的学术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在现代项目管理阶段,国际上有许多大学相继建立和完善了项目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体系,美国的大学不但设立有项目管理的硕士学位,而且这种硕士学位大有取代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的趋势。 在这一阶段有许多项目管理的研究机构先后建立了起来,这些研究机构、大学、国际和各国的项目管理专业协会以及一些大型企业共同开展了大量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像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美国造价管理协会(AACE)等组织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项目全面造价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项目风险造价管理、已获价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项目合作伙伴式管理(Partnering Management)等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通过这一阶段的学术发展,今天的现代项目管理在项目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集成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另外,在这一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还以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Guide to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等文件为框架,制订了关于现代项目管理的标准(ISO10006)。所有这些现代项目管理在职业化和在学术性方面的发展,使得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⑸ 简述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
从古代到近代无数项目的成功建设说明项目管理实践历史悠久。
--1910年代,Henry Gantt发明了甘特图。
--1940年代,曼哈顿工程将项目管理侧重于计划和协调。
--1950年代,美国企业和军方相继开发出CPM、PERT、GERT等技术。
--1960年代前期,NASA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发了“矩阵管理技术”。
WBS、EVM、PPBS以及绩效管理等相继出现。
--1965年,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在欧洲瑞士成立。
--1969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 在美国宾州成立。
--1984年,PMI推出严格的、以考试为依据的专家资质认证制度PMP。
--1987年,PMI公布PMBOK研究报告(并于1996、2000、2004年分别修订)。
--1997年,ISO以PMBOK为框架颁布为ISO 10006 项目管理质量标准。
--1998年,IPMA推出ICB。
--1999年,PMP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ISO 9001认证的认证考试。
( PMP如今已经被全球130多个国家引进和认可)
--2000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PMBOK,成为PMI在华唯一一家负责PMP资格认证考试的组织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
----------------------------------------------------------------------
一、 国际上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现在通行的看法认为,项目管理是二战后的产物,主要是战后重建和冷战阶段为国防建设项目而创建的一种管理方法。项目管理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之前被称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80年代之后被称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1. 传统项目管理发展阶段
从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项目管理主要是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国防工程建设和工业/民用工程建设方面。此时采用的传统项目管理方法主要是致力于项目的预算、规划和为达到项目目标而借用的一些一般运营管理的方法,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所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当时的项目经理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具体执行者,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一项给定的任务或工作,然后不断接受上级的指令,并根据指令去完成自己负责的项目。从60年代起,国际上许多人对于项目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建立的两大国际性项目管理协会,即: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IPMA)和以美洲国家为首的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以及各国相继成立的项目管理协会,为推动项目管理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在这一传统项目管理阶段中,发达国家的国防部门对于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开发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创造的许多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一直沿用至今。例如,由美国空军最早开发的项目计划评审方法(Project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PERT)、由美国国防部提出并推广的项目工期与造价管理规范(Cost / Schele Control Systems Criteria--C/SCSC)等一大批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现在仍然在广泛地使用。
2. 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80年代之后项目管理进入现代项目管理阶段,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项目活动的日益扩大和更为复杂,项目数量的急剧增加,项目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项目相关利益者的冲突不断增加,降低项目成本的压力不断上升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迫使作为项目业主/客户的一些政府部门与企业以及作为项目实施者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研究和认识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开发和使用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系统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大型建设工程以及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管理新领域的出现,促使项目管理在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和现代化,使得现代项目管理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同时,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在这一时期也迅速扩展到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而且项目管理在企业的战略发展和例外管理(这些都属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所做的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例如,欧洲的ABB公司作为一个处于领先地位的全球性工程公司,其绝大部分工作都要求开展项目管理;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它公开承认项目管理是对其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摩托罗拉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通讯设备和服务供应商之一,它在九十年代中期启动了一个旨在改善其项目管理能力的计划,这一计划使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今天,项目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和社会福利的主要生产方式(以前主要是运营和生产),所以现代项目管理也就成了发展最快和使用最为重要的管理领域之一。
现代项目管理在这一阶段的高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项目管理的职业化发展,其二是项目管理的学术性发展。在职业化发展方面,这一阶段的项目管理逐步分工细划,形成了一系列的项目管理的专门职业。例如,专业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建立工程师、营造师等等。同时,在这一阶段还诞生了一系列的项目管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例如,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主办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st Engineers—AACE)主办的造价工程师资格认证,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Chartered Surveyor—RICS)主持的工料测量师、营造师资格认证等等。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管理职业的细分和职业化的发展。例如,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开展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就分为A,B,C,D四个级别,其中A级是工程主任级证书、B级为项目经理级证书、C级为项目管理工程师级证书、D级为项目管理技术员级证书,对不同资格证书的要求也各异,获得证书者分别可负责大项目或国际项目、一般项目、一般项目的主要工作和一般项目工作的管理;虽然这些项目管理人员资格认证的侧重有所不同,方法有所不同,但是都为推进项目管理的职业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项目经理已经不再被认为是项目的执行者,他们拥有了正式的头衔和更大的权利与责任。他们不仅要实施项目,而且要他们参与项目决策,要与项目业主/客户一起高效率地工作,全面开展项目管理,并且要对项目的经济财务结果负责。现在的项目经理已经成为真正的项目负责人和企业中的主角,并且是一项非常热门的职业。例如,项目管理现在已经成为美国的优选职业之一,根据统计数据,在美国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初级工作人员的年薪在4.5万-5.5万美金,中级人员在 6.5万-8.5美金,高级人员为 11-30万美金 ,比一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高。
现代项目管理阶段在项目管理的学术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在现代项目管理阶段,国际上有许多大学相继建立和完善了项目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体系,美国的大学不但设立有项目管理的硕士学位,而且这种硕士学位大有取代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的趋势。 在这一阶段有许多项目管理的研究机构先后建立了起来,这些研究机构、大学、国际和各国的项目管理专业协会以及一些大型企业共同开展了大量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像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美国造价管理协会(AACE)等组织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项目全面造价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项目风险造价管理、已获价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项目合作伙伴式管理(Partnering Management)等等都是在这一阶段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通过这一阶段的学术发展,今天的现代项目管理在项目的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集成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专门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另外,在这一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还以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Guide to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等文件为框架,制订了关于现代项目管理的标准(ISO10006)。所有这些现代项目管理在职业化和在学术性方面的发展,使得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引自ITPub)
⑹ 项目管理的历史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有代表性的项目管理技术比如关键性途径方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甘特图(Gantt chart)的提出,它们是两种分别独立发展起来的技术。
甘特图(Gantt chart)又叫横道图、条状图(Bar chart)。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发明的,以亨利·L·甘特先生的名字命名,他制定了一个完整地用条形图表进度的标志系统。
其中CPM是美国杜邦公司和兰德公司于1957年联合研究提出,它假设每项活动的作业时间是确定值,重点在于费用和成本的控制。
PERT出现是在1958年,由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规划和研究在核潜艇上发射“北极星”导弹的计划中首先提出。与CPM不同的是,PERT中作业时间是不确定的,是用概率的方法进行估计的估算值,另外它也并不十分关心项目费用和成本,重点在于时间控制,被主要应用于含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大规模开发研究项目。
随后两者有发展一致的趋势,常常被结合使用,以求得时间和费用的最佳控制。
20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还只是局限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但因为项目管理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风靡全球。国际上许多人开始对项目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两大项目管理的研究体系,其一是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另外是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过去的30多年中,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现代化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项目管理发展史研究专家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pm)是美国最早的曼哈顿计划开始的名称.。后由华罗庚教授50年代引进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叫统筹法和优选法)。台湾省叫项目专案。 在冷战的史普托尼克危机(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前,项目管理还没有用做一个独立的概念。在危机之后,美国国防部需要加速军事项目的进展以及发明完成这个目标的新的工具(模型)。 在1958年,美国发明了计划评估和审查技术(PERT),作为的北极星导弹潜艇项目。与此同时, 杜邦公司发明了一个类似的模型成为关键路径方法(CPM)。 PERT 后来被工作分解结构(WBS)所扩展。军事任务的这种过程流和结构很快传播到许多私人企业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指导方法被发明出来,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形式上精确地说明项目是如何被管理的。这些方法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个体软件过程(PSP),团队软件过程(TSP),IBM全球项目管理方法(WWPMM),PRINCE2. 这些技术试图把开发小组的活动标准化,使其更容易地预测,管理和跟踪。
项目管理的批判性研究发现:许多基于PERT的模型不适合今天的多项目的公司环境. 这些模型大多数适合于大规模,一次性,非常规的项目中. 而当代管理中所有的活动都用项目术语表达。所以,为那些持续几个星期的“项目”(更不如说是任务)使用复杂的模型在许多情形下会导致不必要的代价和低可操作性。因此,项目识别不同的轻量级的模型,比如软件开发的极限编程和Scrum技术。为其他类型项目而进行的极限编程方法的一般化被称为极限项目管理。
⑺ 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在哪几个阶段
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起步较晚,尤其是在现代项目管理方面,不管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职业化发展,还是从现代项目管理的学术性发展,以及现代项目管理的实践方面,我们都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 我国在传统项目管理方面发展历程
我国在传统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起步早,但是后需的发展却十分缓慢。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项目管理的实践,并且创造了许多很好的传统项目管理方法。例如,我国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工程从工程项目设计和项目施工等各个方面都使用了系统思想,创造出了举世公认的都江堰分洪与灌溉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由于宫廷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工料定额”和“工时”、“造价”管理方法,并且许多朝代的“工部”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但是,我国自宋朝以后开始在科技和管理方面走了下坡路,未能跟上世界科技与管理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始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从清朝以后到解放以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管理方面逐步拉开了距离,从而使我们在传统项目管理方面一直处于落后的地位。
2. 我国现代项目管理在学术方面的发展
在现代项目管理的学术发展方面,尽管我国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在70年代末就开始做这方面的引进和介绍工作,但是现代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到1997年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列入,至今尚未设立专门的学科。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在尝试开设现代项目管理的课程和培养现代项目管理的人才,但是国家至今尚未设立这样的高等教育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正式出版发行的现代项目管理的专业刊物,我国现已出版的项目管理教材和书籍基本上都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或投资项目管理的,除了少数翻译的书籍,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针对一般项目管理的现代项目管理教科书。我国到1991年才成立了全国性的项目管理协会——中国项目管理研究会,而且还只是一个挂靠在相关一级学会下面的一个二级学会,由于资金缺乏和缺少支持等原因,研究会到2000年总共开过三次学术年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
3. 我国现代项目管理在职业化方面的发展
在项目管理的职业化方面我们至今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职业项目经理职业资格认证的制度和方法。虽然我国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注册制度和办法,但是这些是由国家人事部和建设部以及相关协会共同推出的,主要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注册制度与方法,而不是面向一般项目管理的职业项目经理的认证制度和方法。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在现代项目管理的职业化和学术发展方面与国际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现代项目管理这个学科和专业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还没有在我国的各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动,以便使我国的现代项目管理职业化和学术发展能够尽快地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并逐步走向成熟。
4. 我国现代项目管理在实践方面的发展
我国的项目管理实践也开展的非常晚,从80年代后期我国才在建筑业和国内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做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才开始借鉴和采用一些国际上先进的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最先开展现代项目管理实践的项目是我国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它是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它在1984年首先采用国际招标和项目工期、质量、造价等的办法所开展的现代项目管理的实践,结果是大大缩短了项目的工期,降低了项目造价,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后,我国的建设部、电力部、化工部、煤碳部等政府部门在许多政府性项目上先后采用了承包商项目经理管理体制,我国财政部、农林部等政府部门也结合世行贷款开展了一些项目管理的培训。我国财政部于1994年向世界银行申请了一笔IDF赠款,专门用于项目管理的人才培养,建立了项目管理培训网,至今举办国内外培训班20余期,培训了来自十多个省市的各种层次项目管理干部500多人。但是这些主要都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因为世界银行主要关注的是它们贷款投资的工程项目管理,而不是面向一般项目管理的现代项目管理。
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水平与国际水平现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管是从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方面,还是职业化发展与管理实践方面,现阶段我们需要各方面能够共同努力去做好各种引进、消化、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还需要研究中国国情下的现代项目管理的特殊性问题,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及相应的职业化和学术发展道路。实际上现在的韩国、日本、俄罗斯、波兰、越南等国家都在积极探索、研究和发展自己的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致力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国际上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还在迅速发展,还在不断地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由官、产、学、研共同合作的体制和专业性与学术性的组织,以便从组织上保障我们能够与国际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保持一致,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现代项目管理的全面发展。
⑻ 项目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
项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起来的重大新管理技术之一,最早起源于美国。有代表性的项目管理技术比如关键性途径方法(CPM)和项目评估和反思(PERT)技术,它们是两种分别独立发展起来的技术。
其中CPM是美国杜邦公司和兰德公司于1957年联合研究提出,它假设每项活动的作业时间是确定值,重点在于费用和成本的控制。
PERT出现是在1958年,由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规划和研究在核潜艇上发射“北极星”导弹的计划中首先提出。与CPM不同的是,PERT中作业时间是不确定的,是用概率的方法进行估计的估算值,另外它也并不十分关心项目费用和成本,重点在于时间控制,被主要应用于含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大规模开发研究项目。
随后两者有发展一致的趋势,常常被结合使用,以求得时间和费用的最佳控制。
20世纪60年代,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也还只是局限于建筑、国防和航天等少数领域,但因为项目管理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项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风靡全球。国际上许多人开始对项目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两大项目管理的研究体系,其一是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另外是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过去的30多年中,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现代化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项目管理发展史研究专家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两个阶段。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pm)是美国最早的曼哈顿计划开始的名称.。后由华罗庚教授50年代引进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叫统筹法和优选法)。在台湾省叫项目专案。
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⑼ 监理行业的起源和发展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自1988 年开始实行建回设监理制度,给我国工答程建设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在提高工程质量、投资效益、规范建设行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过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建设监理行业还在经营机制、人员素质、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当前我国加入WTO 的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国外有实力的监理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及我国的监理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市场竞争,我国建设监理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应该分析问题、找出差距、制定策略为我国的监理行业寻求一条良性发展之路。